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wind tunnel simulation of the dynamic processes involved in sand dune formation on the western coast of Hainan Island 被引量:9
1
作者 LI Sen LIU Xianwan +2 位作者 LI Huichuan ZHENG Yinghua WEI Xingh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4期453-468,共16页
The western coast of Hainan Island exhibits a savanna landscape. Many types of sand dunes, including transverse dune ridges, longitudinal dune ridges, elliptical dunes, coppice dunes, and climbing dunes, are widely di... The western coast of Hainan Island exhibits a savanna landscape. Many types of sand dunes, including transverse dune ridges, longitudinal dune ridges, elliptical dunes, coppice dunes, and climbing dun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coastal zone. In winter, high-frequency and high-energy NE winds (dominant winds) are prevalent, with a resultant drift direction (RDD) of S35.6°W. In spring, low-frequency and low-energy SW secondary winds prevail, with a RDD of N25.1°E. Wind tunnel simul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airflow over the dune surface is the main factor controlling the erosion and deposition patterns of dune surfaces and 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dunes. In the region's bidirectional wind environment, with two seasonally distinct energy levels, the airflow over the surface of elliptical dunes, barchan dunes, and transverse dune ridges will exhibit a transverse pattern, whereas the airflow over longitudinal dunes ridges exhibits a lateral pattern and that over climbing dunes exhibits a climbing-circumfluent pattern. These patterns represent different dynamic processes. The coastal dunes on the western coast of Hainan Island are influenced by factors such as onshore winds, sand sources, coastal slopes, rivers, and forest shelter belts. The source of the sand that supplements these dunes particularly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when there is more sand, the pattern shows positive equilibrium deposition between dune ridges and dunes; otherwise, it shows negative equilibrium depositi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forest shelter belts also influences deposition and dune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transformation of dune forms. Coastal dunes and inland desert dunes experience similar dynamic processes, but the former have more diversified shapes and more complex formation mech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coast of hainan Island coastal dune surface airflow dynamic processes wind tunnel simulation
下载PDF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and Provenance of Surface Sediment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Northeastern Hainan Island
2
作者 GE Qian XUE Z. George +3 位作者 YE Liming XU Dong YAO Zhigang CHU Fengyo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849-858,共10页
A coupled approach based on grain size and geochemical elements is used to trace the provenance of surface sediments and to confirm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grain size and element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wes... A coupled approach based on grain size and geochemical elements is used to trace the provenance of surface sediments and to confirm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grain size and element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northeastern Hainan Island. The mean grain size ranges from 0.05 φ to 7.28 φ with a mean value of 5.60 φ. The average concentra- tions of major elements descend in the order of SiO2 > Al2O3 > CaO > Fe2O3 > K2O > MgO > Na2O > TiO2 > P2O5 > MnO, while those of trace elements exhibit a descending order of Sr > Rb > Zn > V > Cr > Pb > Ni > Cu > As > Cd. On the basis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elements and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tudy area is classified into three zones. Zone I locate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 sediments are mainly from Pearl River, Taiwan Residents rivers, and small rivers nearby. Zone II locates in the eastern exit of Qiongzhou Strait and the coastal area off Leizhou Peninsula, and the sediments are mainly from the ero- sion products of Qiongzhou Strait and Hainan Island. Zone III locates off the eastern Hainan Island and the continental shelf deeper than 50 m isobaths, and the sediments are mainly from Hainan Island and coral reef. The influence from open water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rain size i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for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ntents and that anthropo- genic impact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e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size GEOCHEMICAL elements 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NORTHEASTERN hainan Island controlling factor
下载PDF
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物源示踪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曾广骅 陈旸 +1 位作者 许国强 梁定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626-6641,共16页
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海砂资源丰富、经济价值巨大,对其物质来源却缺乏系统研究。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为该区域海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和昌化江入海口1 471粒碎屑锆石开展了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微区元素地球... 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海砂资源丰富、经济价值巨大,对其物质来源却缺乏系统研究。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为该区域海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和昌化江入海口1 471粒碎屑锆石开展了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微区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年龄范围在3.45 Ga~82 Ma,具有99、241、252 Ma 3个主要年龄峰值,以及113、155、325、357 Ma 4个次要年龄峰值;昌化江入海口具有2.3 Ga~96 Ma的年龄范围,存在101、244、254 Ma 3个主要年龄峰值,以及122、266、281、307、342 Ma 4个次要年龄峰值。结果表明: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沉积物以具有~99 Ma的显著年龄峰,并缺乏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喜山期年龄峰为识别标志,海南岛应是其主要物源区,区内丰富的海砂资源来源于海南岛内岩浆岩和沉积岩的风化剥蚀和搬运沉积;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与昌化江沉积物年龄峰值的差异,指示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沉积物并非单纯来源于近源昌化江输入,也在北部湾逆时针环流的作用下接受琼西南部河流的物源贡献;更新昌化江入海口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新识别出的380~310 Ma年龄群,可作为昌化江流域物源的识别标志;本次碎屑锆石年龄频谱特征与海南岛经历的多次重要地质事件相吻合,有助于了解海南岛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西部海域 海砂 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物源示踪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海南岛西部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联合解释
4
作者 王嘉琳 张匡华 +4 位作者 林明智 傅人康 陈波 仝长亮 伍德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2,共6页
结合近年来采集的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数据,探讨单一数据在解释工作中存在片面性和精度不足的问题。利用海南岛西部海域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仪同步测量数据开展联合解释,分析认为其在划分浅地层结构、识别灾害地质体、圈定海砂资源分... 结合近年来采集的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数据,探讨单一数据在解释工作中存在片面性和精度不足的问题。利用海南岛西部海域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仪同步测量数据开展联合解释,分析认为其在划分浅地层结构、识别灾害地质体、圈定海砂资源分布等方面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高精度地震资料解释需求的背景下,开展联合解释可有效提高对地质演化的认识,降低地质解释的多解性,优化海砂资源靶区,为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建设提供更准确可信的地质信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西部海域 地球物理 地层结构 灾害地质 海砂 联合解释
下载PDF
Sm-Nd ISOTOPIC AGE OF LAMPRO PHYRES IN THE GEZHEN GOLD BEARING SHEAR ZONE ON HAINAN ISLAND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5
作者 XU De ru1,2, LIANG Xin quan1, CHEN Guang hao1 and HUANG Zhi long2(1. Changsha Institute of Geotect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sha 410013,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2, China)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2年第1期76-81,共6页
Sm 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eight lamprophyre samples, which come from the Gezhen gold bearing shear zone on western Hainan Island, are measured. The Sm Nd isochron age is 495.98±13.14 Ma, (143Nd/144Nd)0=0.512... Sm 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eight lamprophyre samples, which come from the Gezhen gold bearing shear zone on western Hainan Island, are measured. The Sm Nd isochron age is 495.98±13.14 Ma, (143Nd/144Nd)0=0.512094, εNd(t) ranges from +1.80 to +2.00 and TDM from 982 Ma to 1196 Ma (average: 1060 Ma).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 whole rock Sm Nd isochron age (495.98±13.14 Ma) really represents the petrogenetic age of lamprophyre and the time of magmatism during subsequent sub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MPROPHYRE SM-ND ISOCHRON age Gezhen gold-bearing SHEAR zone western hainan ISLAND
下载PDF
海南西部近岸浮游植物的周年变化及主要关联因素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雨 林茂 +1 位作者 陈兴群 林更铭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24-734,共11页
报道了2008—2009年4季度海南西部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动态并探讨其主要关联因素。165份样品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4门74属155种(含5变型和2变种),周年平均丰度为(6.36±4.75)×103cells/L。硅藻在物种组成和丰度上均占绝对优势... 报道了2008—2009年4季度海南西部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动态并探讨其主要关联因素。165份样品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4门74属155种(含5变型和2变种),周年平均丰度为(6.36±4.75)×103cells/L。硅藻在物种组成和丰度上均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藻,蓝藻(束毛藻)在7月增殖。主要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笔尖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p.)、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等。物种组成的季节差异较大,10月浮游植物种类贫乏,1月次之,4月、7月最丰富。丰度10月最高,季节差异并不明显。束毛藻在4月、7月呈斑块状群聚分布。浮游植物周年平均丰度并不高(<1.0×104cells/L)。不同季节优势种有明显的交错和变化,菱形海线藻、奇异棍形藻、具槽帕拉藻为全年优势种。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表现出较高的值,均匀度与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特点基本一致,群落多样性高的季节物种均匀度也好。物种多样性指数指示调查区水体遭受污染程度低,水质状况优。调查区各季节的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1月丰度与盐度则呈密切负相关关系。10月浮游植物丰度与无机氮(DIN)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7月浮游植物丰度与活性磷酸盐(PO4-P)呈密切的负相关关系。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直接影响到后者的丰度变动,并伴随着海区生态系统的相关复杂现象及生物学过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周年变化 环境因子 海南西部近岸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侧物源年龄标志的建立:来自琼西6条主要河流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的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策 梁新权 +7 位作者 周云 付建刚 蒋英 董超阁 谢玉洪 童传新 裴健翔 刘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7-289,共13页
利用阴极发光和LA-ICP-MS微区定年分析方法,对海南岛西部6条主要河流入海口现代沉积物700粒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分析,获得644个有效数据。研究表明:(1)6条河流具有两组明显不同频谱特征,北部4条河流(珠碧江、昌化江、北黎河和感... 利用阴极发光和LA-ICP-MS微区定年分析方法,对海南岛西部6条主要河流入海口现代沉积物700粒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分析,获得644个有效数据。研究表明:(1)6条河流具有两组明显不同频谱特征,北部4条河流(珠碧江、昌化江、北黎河和感恩河)主要显示海西—印支期年龄峰(236-257Ma),而南部两条河流(望楼河和宁远河)主要显示燕山晚期年龄峰(约99Ma),这些年龄频谱的特征差异与各河流所流经区域出露的岩浆岩一致,反映了源区对河流碎屑沉积的控制和影响。(2)6条河流年龄变化范围为86-1 600 Ma,主要集中在80-300 Ma,并具有254、238和99 Ma 3个主要年龄峰以及159、1 400-1 600 Ma两个次要峰。254 Ma是源区海南岛不同于华南内陆的一次重要的二叠纪岩浆事件,与古特提斯洋的闭合、俯冲以及碰撞有关;238 Ma也是海南岛一次重要的岩浆事件。海南岛自245 Ma左右进入造山后的伸展环境,从南到北形成一系列三叠纪Ⅰ型和A型花岗岩,三叠纪和二叠纪花岗岩可能是一个事件的连续演化过程。99 Ma碎屑锆石与海南岛同安岭—牛腊岭玄武质安山岩流纹岩、屯昌埃达克岩以及昌江石碌花岗闪长斑岩年龄相匹配,反映了海南岛在燕山期可能受到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影响。(3)琼西主要河流年龄特征与越南红河存在很大区别,琼西具有燕山晚期(约99 Ma)碎屑锆石年龄,并缺失与红河剪切带构造岩浆变质事件相匹配的喜山期年龄值(22-55 Ma)以及古老锆石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LA-ICP-MS定年 莺歌海盆地 海南岛西部
下载PDF
海南岛西部八所组上部砂质沉积物的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曾兰华 李森 +2 位作者 李保生 李会川 郑影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3-790,I0007,共9页
海南岛西海岸地区砂质沉积物广泛发育。对昌化棋子湾剖面砂质沉积物的TL(热释光)测年表明,该地层沉积于32.1±3.30-10.30±1.30kaBP间,归属于上更新统八所组上部。通过对该地层沉积构造特征、粒度特征和石英颗粒扫描电镜分... 海南岛西海岸地区砂质沉积物广泛发育。对昌化棋子湾剖面砂质沉积物的TL(热释光)测年表明,该地层沉积于32.1±3.30-10.30±1.30kaBP间,归属于上更新统八所组上部。通过对该地层沉积构造特征、粒度特征和石英颗粒扫描电镜分析,显示本区八所组上部自下而上为“风成砂—弱成壤—风成砂—冲积砂—风成砂”沉积“相序”,八所组上部总体上以厚层风成相为主,夹短周期气候波动引起的薄层河流相(Ⅱ层)和弱成壤风成相(Ⅳ层)沉积,与本区八所组陆相冲洪积成因地层为同期异相地层。由此说明,末次冰期时南海北部受冰期气候影响,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大陆架广泛出露,局部沙漠化,并成为海岸风成沉积的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西部 八所组上部 砂质沉积物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基于NDWI的海南岛西部沙漠化信息自动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辉霞 李森 +1 位作者 周红艺 郑影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5-219,共5页
分析海南岛西部沙漠化土地的光谱特征,主要表现为沙漠化土地整体反射光谱率偏高,在TM3和TM5波段表现尤其突出,反射光谱曲线的波峰形态也比其他背景地物更为明显。选择能较好反映沙漠化土地的植被信息(TM4)和土壤水分信息(TM5)的波段,经... 分析海南岛西部沙漠化土地的光谱特征,主要表现为沙漠化土地整体反射光谱率偏高,在TM3和TM5波段表现尤其突出,反射光谱曲线的波峰形态也比其他背景地物更为明显。选择能较好反映沙漠化土地的植被信息(TM4)和土壤水分信息(TM5)的波段,经波段运算得出归一化水指数(NDWI),用以自动提取沙漠化土地信息。运用海南岛西部典型沙漠化区域对该方法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利用NDWI自动提取沙漠化土地信息是可行的,正确率达到89.71%。为快速自动提取沙漠化土地信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以期能更快捷地为沙漠化治理决策提供准确的时空变化信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归一化水指数(NDWI) 海南岛西部
下载PDF
琼西抱板群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10
作者 许德如 梁新权 唐红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03-313,共11页
海南岛抱板群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综合研究表明 ,抱板群变质基性火山岩具有洋中脊型拉斑玄武岩和岛弧型拉斑玄武岩的双重特征 ,起源于亏损地幔 ,是古俯冲消减带上部岩石圈地幔... 海南岛抱板群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综合研究表明 ,抱板群变质基性火山岩具有洋中脊型拉斑玄武岩和岛弧型拉斑玄武岩的双重特征 ,起源于亏损地幔 ,是古俯冲消减带上部岩石圈地幔楔、自消减带卷入地幔楔地壳物质及俯冲洋壳析出的流体构成的三元混合物部分熔融结果 ,产生于扩张弧后 (或弧间 )盆地环境。地球动力学分析表明 ,古中元古代时 ,海南岛西部可能经历了一次由“开”向“合”转变的构造演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环境 变质基性火山岩 成因
下载PDF
2006年夏季琼东、粤西沿岸上升流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许金电 蔡尚湛 +2 位作者 宣莉莉 邱云 朱大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18,共8页
利用2006年夏季广东、海南、广西近海的海洋水文调查资料和卫星遥感QuikSCAT风场资料分析琼东、粤西沿岸上升流的空间结构特征,探讨风场、风应力旋度对上升流的影响以及上升流区水温、海流、海平面对上升流的响应。结果表明:琼东、粤西... 利用2006年夏季广东、海南、广西近海的海洋水文调查资料和卫星遥感QuikSCAT风场资料分析琼东、粤西沿岸上升流的空间结构特征,探讨风场、风应力旋度对上升流的影响以及上升流区水温、海流、海平面对上升流的响应。结果表明:琼东、粤西沿岸上升流区并非相互独立,从10m层以下已经连成一片。琼东沿岸上升流主要由夏季西南季风驱动而产生,风应力旋度也有一定贡献。琼东沿岸上升流的强度比粤西强。琼东沿岸海域的上层海水(18m以浅)以离岸运动为主,中下层海水以向岸运动为主。上层的离岸流速大于中下层的向岸流速。琼东沿岸的上升流现象是间歇性的,与沿岸风速强弱有关。琼东沿岸海域海平面的升降与上升流的强弱有良好的关系,上升流的强弱滞后于海平面的升降约1~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 琼东 粤西 空间结构 海流 海平面
下载PDF
琼西莺歌海盆地断裂系统的成因机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殷秀兰 李思田 +2 位作者 杨计海 张启明 董玉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53-657,共5页
通过对莺歌海盆地构造变形背景和变形基本特征的分析,详细地研究了盆地断裂系统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对断裂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北西向断裂控制了盆地的总体构造格局,尤其是强烈的右旋扭动形成南北向雁行式的... 通过对莺歌海盆地构造变形背景和变形基本特征的分析,详细地研究了盆地断裂系统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对断裂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北西向断裂控制了盆地的总体构造格局,尤其是强烈的右旋扭动形成南北向雁行式的张裂隙,诱导了泥-流体底辟构造的发生;泥-流体底辟活动进一步形成局部的应力场,开启新的断裂和破碎带,同时,形成与超压流体的活动相关的流体压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西 莺歌海盆地 断裂系统 变形 成因机制 构造运动
下载PDF
粤西及琼东北海区悬浮体浓度及海水浊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亮 许冬 李团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0-86,共7页
通过对粤西及海南岛东北部海区现场调查,取得了大量悬浮体浓度及海水浊度数据,分析后发现调查海区悬浮体浓度值普遍较低,绝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对悬浮体浓度及海水浊度平面图及断面图分析后发现,春夏季粤西悬浮物主要来源于珠江口及... 通过对粤西及海南岛东北部海区现场调查,取得了大量悬浮体浓度及海水浊度数据,分析后发现调查海区悬浮体浓度值普遍较低,绝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对悬浮体浓度及海水浊度平面图及断面图分析后发现,春夏季粤西悬浮物主要来源于珠江口及琼州海峡,且两处悬浮物在电白外海存在明显的分界,琼东北海域悬浮物主要来自于海南岛及外海。近岸及底层悬浮体浓度及海水浊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浊度能够很好地反映悬砂含量,但是不能反映生物活动及分布状况,如琼东上升流区的生物活动较剧烈,虽然其悬浮物浓度值偏高,但其浊度值并没有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 浊度 悬浮体 粤西 琼东北
下载PDF
海南岛西部戈枕含金剪切带花岗质糜棱岩中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宝龙 王丹丹 +2 位作者 张建 毛景文 马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87-2702,共16页
海南岛西部的中元古代抱板群混合岩主要沿北东向戈枕剪切带展布,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揭示混合岩的原岩为花岗质岩石,是遭受强烈剪切作用改造的糜棱岩。本文选择土外山金矿的花岗质糜棱岩和不磨金矿的糜棱岩化花岗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年... 海南岛西部的中元古代抱板群混合岩主要沿北东向戈枕剪切带展布,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揭示混合岩的原岩为花岗质岩石,是遭受强烈剪切作用改造的糜棱岩。本文选择土外山金矿的花岗质糜棱岩和不磨金矿的糜棱岩化花岗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测试,3件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谐和线年龄值分别为1439.1±8.4Ma(样品13JC-8-1,MSWD=0.85,n=14)、1436.9±8.3Ma(样品13JC-41,MSWD=0.54,n=10)和1448±13Ma(样品BM-3,MSWD=0.56,n=10),代表其原岩的侵位时代。结合研究区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海南岛西部花岗质岩类和沿戈枕剪切带出露的糜棱岩原岩结晶年龄为~1450Ma,之后于~1400Ma经历一期构造-热变质事件;海南岛应为华夏地块的一部分,在Rodinia超大陆聚合前,华夏地块(包括海南岛,至少包括海南岛北西部)最有可能位于劳伦大陆南缘的西南延伸部分,华夏地块(包括海南岛)所经历的格林威尔造山事件可能较扬子板块偏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糜棱岩 锆石SHRIMP U-PB年龄 戈枕剪切带 海南岛西部 劳伦大陆
下载PDF
海南岛西部变基性火山岩的岩石特征及Sm-Nd同位素定年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业明 付建明 +3 位作者 赵子杰 徐安武 吴桂捷 曾波夫 《矿物岩石》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9-84,共6页
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年代学等综合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变基性火山岩属超镁铁质-镁铁质岩石系列,其中存在较为典型的科马提岩,成岩年龄1165Ma±,即中新元古宙。对前人海南岛海西地槽或海西期裂谷... 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年代学等综合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变基性火山岩属超镁铁质-镁铁质岩石系列,其中存在较为典型的科马提岩,成岩年龄1165Ma±,即中新元古宙。对前人海南岛海西地槽或海西期裂谷观点提出了质疑。提出了军营—邦溪—和盛构造变形带具构造-地(岩)层混杂岩带特征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基性 火山岩 岩石特征 同位素定年
下载PDF
华南西部及海南岛美丽小条鳅种群遗传变异与亲缘地理 被引量:8
16
作者 丘城锋 林岳光 +2 位作者 庆宁 赵俊 陈湘粦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05-813,共9页
通过分析108尾采自华南西部12条水系的美丽小条鳅(Micronemacheilus pulcher)mt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全序列,研究其种群遗传变异和亲缘生物地理格局。美丽小条鳅的cytb序列包含138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占全序列12.11%)。分子变异分析(AMO... 通过分析108尾采自华南西部12条水系的美丽小条鳅(Micronemacheilus pulcher)mt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全序列,研究其种群遗传变异和亲缘生物地理格局。美丽小条鳅的cytb序列包含138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占全序列12.11%)。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分子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58.53%)和地理区内种群间(42.84%)。采用邻接法构建的39个单倍型的NJ系统树显示,12条水系的美丽小条鳅聚成两支。其中,广西沿海诸独立水系(防城河、峒中河、北仑河、南流江)和横穿广东和广西的西江水系与广东漠阳江和潭江水系关系密切;而海南岛万泉河和南渡江与广东鉴江水系关系密切。根据嵌套进化枝系地理分析(NCPA)推测,与越南毗邻的防城河周边地区可能是美丽小条鳅的扩散中心,该物种可由此区域通过两条途径扩散:1)沿西江水系向广西沿海独立水系至广东漠阳江和潭江水系扩散;2)向海南岛诸水系再至雷州半岛的鉴江水系扩散。在演化过程中,曾发生片断化事件、长距离建群和持续的分布区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小条鳅 细胞素色b基因 种群遗传 亲缘地理 华南西部 海南岛
下载PDF
粤西-琼东北近海沉积物的运移和沉积 被引量:8
17
作者 许冬 初凤友 +2 位作者 李家彪 杨海丽 陈亮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05-917,共13页
为了深入认识珠江现代入海物质在粤西陆架随海流迁移扩散的路径和沉积中心,利用GaoCollins方法分析了粤西-琼东北近海1 515个站位的粒径趋势,并用210 Pb法测定了8支柱样的现代沉积速率。结果表明,在粤西沿岸流和南海暖流这两个相向海流... 为了深入认识珠江现代入海物质在粤西陆架随海流迁移扩散的路径和沉积中心,利用GaoCollins方法分析了粤西-琼东北近海1 515个站位的粒径趋势,并用210 Pb法测定了8支柱样的现代沉积速率。结果表明,在粤西沿岸流和南海暖流这两个相向海流的共同作用下,珠江口外珠江来源的泥质沉积物的主体被限制在-50m等深线以浅的内陆架。现代珠江入海物质能维持粤西陆架泥质沉积区0.1cm/a左右的现代沉积速率。在川山群岛至海陵岛一带和琼州海峡东侧泥质区,分别受岛屿阻挡和逆时针中尺度涡旋的影响,形成了现代沉积中心。在沉积物不同粒级的来源和搬运方式存在差异的地方,粒径趋势分析结果可能主要反映的是粗颗粒沉积物的运移趋势,而非细颗粒沉积物的运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源汇过程 现代沉积速率 粒径趋势 近海沉积物
下载PDF
海南西部资源环境一体化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廖继武 周永章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2年第2期151-154,190,共5页
传统发展模式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迫使人类思考去寻求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资源环境一体化就是适应此背景的新兴发展理念。以海南西部沙地环境资源化与山区资源环境化的发展实践,实证分析了资源环境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机制。按资源... 传统发展模式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迫使人类思考去寻求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资源环境一体化就是适应此背景的新兴发展理念。以海南西部沙地环境资源化与山区资源环境化的发展实践,实证分析了资源环境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机制。按资源与环境是可相互转化的这一资源环境一体化理论基础,海南西部干旱与多沙的环境可将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而针对山区资源过度利用的现状,则通过实施设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实行保护性开发,实现山区资源环境化。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思想、资源与环境的同源性与资源时效性、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环境政策的完善与严格、政府与企业推进是促进资源环境一体化的主要推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西部 资源环境一体化 一体化机制
下载PDF
琼西长坡-王五盆地鹿母湾组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龙文国 汪迎平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0年第4期28-35,共8页
在研究区进行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 ,于该区鹿母湾组中发现孢粉化石。其孢粉组合以蕨类植物孢子 ( 4 9.2 8% )和裸子植物花粉 ( 4 7.82 % )为主 ,此外尚有少量被子植物花粉 ( 2 .9% )。该孢粉组合特征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早白垩世... 在研究区进行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 ,于该区鹿母湾组中发现孢粉化石。其孢粉组合以蕨类植物孢子 ( 4 9.2 8% )和裸子植物花粉 ( 4 7.82 % )为主 ,此外尚有少量被子植物花粉 ( 2 .9% )。该孢粉组合特征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早白垩世中晚期孢粉组合特征基本相似。据此可确认 ,本区鹿母湾组的地质时代应属早白垩世中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化石 早白垩世 孢粉组合特征 地层时代 海南
下载PDF
海南西部干旱的地理边缘解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廖继武 周永章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地处热带的海南西部干旱问题突出,干旱已经成为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从地理边缘视角,根据历史资料研究海南西部的干旱特征与成因,为海南西部干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可丰富区域干旱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发现,海南西部干旱具有以1... 地处热带的海南西部干旱问题突出,干旱已经成为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从地理边缘视角,根据历史资料研究海南西部的干旱特征与成因,为海南西部干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可丰富区域干旱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发现,海南西部干旱具有以10年为周期的波状变化,干旱程度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海南西部是海陆交错带与山地平原交错带,山地、平原、海洋三大系统在干旱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边缘 干旱 海南西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