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1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ntier of Military Defense Building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Based on CiteSpace
1
作者 DU Xianning WANG Di WU J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2年第6期50-52,共3页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polic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continues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relic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military facilities along the silk road in recent years. Focusing on 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polic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continues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relic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military facilities along the silk road in recent years. Focusing on the military defense building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CiteSpace software is used to conduct statistical and visual analysis on the hot issue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in the military buildings on the silk roa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rontier hot issues, the research trend of future topics is analyzed and predict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rontier hot spots of military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Han and Tang Dynasties are extensive, and the research trend is steadily ri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regions of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Military defense building CITESPACE Frontier hotspot
下载PDF
A New Inquiry Into the Content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Pictorial News Publication-The Core of “Entertainment Life” in Dianshizhai Pictorial
2
作者 HUANG Zhuya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3年第1期33-43,共11页
After the opening of por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Western culture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The local entertainment life presented the phenomenon of the coexistence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A large number of folk en... After the opening of por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Western culture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The local entertainment life presented the phenomenon of the coexistence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A large number of folk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were recorded in the Dianshizhai Pictorial which have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choice and value dissemination as well as current affairs.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use literary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to collate the entertainment life in the Dianshizhai Pictorial,comb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and summarizing the value of entertainment in Dianshizhai Pictorial publis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nshizhai Pictorial late qing dynasty ENTERTAinMENT western style
下载PDF
On Liang Qicha's Thought on Feminist Righ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3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93-95,共3页
关键词 英文摘要 内容介绍 编辑工作 期刊
下载PDF
Climate change, migration, and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reform: A case study of Xinjiang in the middle Qing Dynasty(1760–1884) 被引量:3
4
作者 LI YanPeng GE QuanSheng +1 位作者 WANG HuanJiong TAO ZeX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7期1328-1337,共10页
Based on historical records of extreme climate events and population densities in Gansu and Shaanxi, and information on climate change, populations, new cultivated cropland,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in Xinjian... Based on historical records of extreme climate events and population densities in Gansu and Shaanxi, and information on climate change, populations, new cultivated cropland,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in Xinjiang,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limate change, migration, and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reform in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ge in population migration from Gansu and Shaanxi to Xinjiang during 1760–1820 was caused by extreme climate events(droughts and floods) and population pressure in Gansu and Shaanxi. During 1760–1880, the climate in Xinjiang was unusually cold and humid, which was highly conducive to abundant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This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farmland irrigation and further promoted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town development within this region. Additionally,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above-mentioned social factors, which acted as driving forces, spurred the reform in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Xinjiang whereby the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system was transformed to a province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rough this reform, the Qing government managed to restore peace and stability in Xinjiang.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related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enhances our knowledge of the impact-response chain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cient social developments, and political coping strategies, especially in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re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MIGRATION CULTIVATION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reform XinJIANG qing dynasty
原文传递
Rise and Fall:Deciphering Urban Sites and their Environment in Overlapping Agrarian/Pastoral Regions——Based on Examination of the Border Fortified Camps along the Yansui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5
作者 张萍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年第3期84-102,共19页
The area along the Grear Wall in northern Shaanxi betwee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Ordos Desert is one of the major agrarian-pastoral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Historically, the land was fought over by the nomadic ... The area along the Grear Wall in northern Shaanxi betwee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Ordos Desert is one of the major agrarian-pastoral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Historically, the land was fought over by the nomadic and the agrarian peoples of the region. The Yansui section of the Ming Great Wall and thirty-nine fortified encampments along it were built during fighting between the Mongols and the Han people. As all of them were located along communication lines vital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s, the economy and transport over three hundred years of Ming and Qing rule. However, they fell into disuse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 and are now in ruins. The main reason underlying their decline was that the sites had been chosen for their defensive value, so the subsequent northern expansion of China’s borders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border economy hastened their decline. Th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se fortified town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agrarian and the pastoral region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imperial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ctivity and was in line with ethnic and tribal movements and migra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s. In sum, the reasons behind the demise of these fortified towns and camps were highly complex and usually involved multiple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outh of the Ordos intersection of agrarian and pastoral regions ruined cities ENVIRONMENT
原文传递
Private Charities in the Regio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6
作者 王卫平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0年第1期103-115,194,共14页
关键词 Private Charities in the regio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原文传递
“内国”与“外土”:周代铜器铭文所见的两个疆域概念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坤鹏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20-128,共9页
周代铜器录卣铭中的“内国”及戎生钟铭中的“外土”构成了一对在内涵上密切相关的疆域概念。这两个概念有特定内涵,“内国”意为“内域”,在铭文中指以郑洛地区为中心的中原腹地,这一地区自夏代至两周一直是早期王朝的核心疆域。“外... 周代铜器录卣铭中的“内国”及戎生钟铭中的“外土”构成了一对在内涵上密切相关的疆域概念。这两个概念有特定内涵,“内国”意为“内域”,在铭文中指以郑洛地区为中心的中原腹地,这一地区自夏代至两周一直是早期王朝的核心疆域。“外土”为周王朝领土的外层区域,其地存在着大量的土著族群。不过作为周王朝能够有效管辖的区域,该区仍属周王朝之疆域。“内国”与“外土”作为一对疆域概念,反映了周王朝疆域形态及疆域治理均具有多层次性的特征。“内国”是王朝疆域的内层,由王廷所任命的内服职官加以治理。“外土”则是王朝疆域的外层,周王朝于此广设侯、伯贵族以治理土著族群并威慑在其之外的敌对势力。至于“外土”之外的区域,亦可能受到周人的军事打击,但周王朝已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其地已非周之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内国 外土 疆域
下载PDF
阳关:西汉经敦煌郡与西域间交流交往的关隘——基于史籍与出土文献的考察
8
作者 魏迎春 郑炳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2,共7页
西汉敦煌郡阳关、玉门关的命名与设置布局应是仿照中原关隘布局而来的,即复制或者移植了中原地区的关隘名称与布局。而悬泉汉简所载“敦煌塞”很可能就是指阳关一带的边塞,也即阳关都尉所辖边塞。阳关是西汉中原前往西域地区使用最多的... 西汉敦煌郡阳关、玉门关的命名与设置布局应是仿照中原关隘布局而来的,即复制或者移植了中原地区的关隘名称与布局。而悬泉汉简所载“敦煌塞”很可能就是指阳关一带的边塞,也即阳关都尉所辖边塞。阳关是西汉中原前往西域地区使用最多的关隘。西汉敦煌郡九置组成的邮驿系统向东可通达长安,向西从最西端的龙勒置就近经由阳关出塞,又经文候鄣可抵达鄯善国伊循城,至此连接西域南道。这条阳关通道相对玉门关通道更便于通行,因而,阳关通道是文书传送之路,也是戍卒、施刑士来往之路,还是西汉与西域间通使、通商之路。因此,阳关应当是为了与西域诸国通使通商需要而设置的关隘,此后成为西汉中原与西域交流交往交融的一扇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阳关 敦煌郡 西域
下载PDF
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地震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9
作者 魏本勇 李晓宇 +1 位作者 文彦君 张腾飞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608,共13页
通过《陕西省志·地震志》《中国地震目录》等汇编性史料提取明清时期(1368—1912年)关中地区地震发生频次、位置、震级和地震灾害影响等信息,应用指标统计、滑动平均及语义差异分析等方法,建立关中地区地震灾害时空变化图并分析特... 通过《陕西省志·地震志》《中国地震目录》等汇编性史料提取明清时期(1368—1912年)关中地区地震发生频次、位置、震级和地震灾害影响等信息,应用指标统计、滑动平均及语义差异分析等方法,建立关中地区地震灾害时空变化图并分析特征。结果表明:①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地震有显著的阶段性、年代际和季节变化特征。1474—1676年是当地地震相对活跃期,其中1500年代和1480年代地震发生频次最高,且多发于夏季。②地震震中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中东部,且随时间变化震中逐渐分散,地震频次及强度也随之减弱。③关中地区历史地震高发期处于汾渭地震带第二活动期中,且区域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强西弱。受多灾叠加、社会动荡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小震大灾”情景时有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明清时期 关中地区
下载PDF
明清以来川滇黔地区饮食文化变迁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特点
10
作者 杜莉 王胜鹏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6,124,共10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路径。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大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内容和价值意蕴。川滇黔地区是我国...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路径。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大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内容和价值意蕴。川滇黔地区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区和饮食文化遗产富集区。明清以来直至当今,该地区汉族和各民族在食材运用、饮食品及其制作技艺、饮食习俗等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进行着交流与交融,并且其途径、方式、结果和作用等方面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即川滇黔地区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交融的途径主要是人口迁移流动和商贸往来,其方式主要是双向交流、相互影响,其结果和作用是促进了川滇黔地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多元与共性并存、推动了区域饮食风味的共同体川菜、滇菜、黔菜的定型与繁荣发展,进而助推了多元一体的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菜系的丰富与兴盛,从饮食文化的角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以来 川滇黔地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饮食文化
下载PDF
古典学视野下的西汉敦煌西域史探索与重构
11
作者 郑炳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共6页
古典学在历史学领域中,与历史文献学趋同。从这个视角而言,敦煌汉简也是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汉简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在推动西汉敦煌西域史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敦煌汉简进行研究利用,西汉敦煌西域历史中的诸多... 古典学在历史学领域中,与历史文献学趋同。从这个视角而言,敦煌汉简也是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汉简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在推动西汉敦煌西域史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敦煌汉简进行研究利用,西汉敦煌西域历史中的诸多细节都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敦煌 西域史 古典学
下载PDF
论欧式家具风格对清代中晚期中式家具风格的影响
12
作者 冼宁 左倩楠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42-147,共6页
中国的家具文化源远流长,明清家具在中国家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分析中国清式家具与西方家具的风格样式,探究清式家具与欧式家具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关联。经过比较研究,证明西方家具的风格样式对清式家具有一定的影响,且两者间... 中国的家具文化源远流长,明清家具在中国家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分析中国清式家具与西方家具的风格样式,探究清式家具与欧式家具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关联。经过比较研究,证明西方家具的风格样式对清式家具有一定的影响,且两者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清中期以前,中国传统的清式家具造型与风格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到了清代中晚期,清式家具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设计中吸收了西方文化,创造出多种中西合璧风格的家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中式家具 西方文化 欧式风格
下载PDF
西周时期南阳地区的封国和方国
13
作者 张丹 宋飞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98-103,共6页
西周时期,今南阳地区内分布有不同类别和不同规模的国家。然而,迄今尚未见有对此进行探讨的专文。将文献记载同考古发现结合起来并相互参验,对西周时期今南阳境内众多的国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发现西周时期南阳地区的封国和方国有楚国、... 西周时期,今南阳地区内分布有不同类别和不同规模的国家。然而,迄今尚未见有对此进行探讨的专文。将文献记载同考古发现结合起来并相互参验,对西周时期今南阳境内众多的国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发现西周时期南阳地区的封国和方国有楚国、申国、谢国、吕国、蓼国、唐国、鄀国、鄂国、养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时期 南阳地区 方国 封国
下载PDF
医社、药市、信仰:明清杭州吴山的医疗社会
14
作者 冯玉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152,共10页
明清时期,经历代沿传累积,以杭州吴山及周边街区为中心,形成一个以医者、药商、民众为主体,包括医学、诊疗、药市、信仰等多维空间在内的医疗社会。在杭州的城市空间中,吴山处西湖东南之畔,又临杭州商业中心清河坊街,为人口密集、商业... 明清时期,经历代沿传累积,以杭州吴山及周边街区为中心,形成一个以医者、药商、民众为主体,包括医学、诊疗、药市、信仰等多维空间在内的医疗社会。在杭州的城市空间中,吴山处西湖东南之畔,又临杭州商业中心清河坊街,为人口密集、商业繁盛、文社汇聚之地。尤其特别之处,吴山为城中之山。山上庙宇林立,山顶平升处有药王庙矗立,既是药商同业祭祀聚会之处,又是民众祈拜安康之所。山间有侣山堂,是张志聪、高世栻等行医讲学处,亦为后人所言钱塘医派的主要活动地。吴山之侧还有名医汇集。在山下及坊街上,诸多知名药堂、药铺开设于此。时间序列上的累积,街区空间上的汇集,体现了医、病、药之间紧密的市场和社会关联,构建起以吴山为中心的医疗社会。这一医疗社会既呈现了以医者、药商为主体的医疗行业之链,也是杭州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植并嵌合于杭州的历史进程及民众的生活空间中。它既为在地民众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也维系着医疗共同体的存续发展。明清杭州吴山的医疗社会的构成及其功能表明,“医疗社会”不只具有学科及认知意义,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也是具化可见的历史实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杭州吴山 信仰 药市 医社 区域社会史
下载PDF
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陶釜研究
15
作者 张亮 秦雪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9,共8页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大系统。进入汉代,陶釜数量急剧减少,类型单一。陶釜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历程与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釜 中原地区 战国 西汉 类型学
下载PDF
清代宁夏地区气象灾害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16
作者 张盼盼 胡玉冰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8-85,111,共9页
通过对宁夏地区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与量化处理,运用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借助Matlab、ArcGIS和SPSS等软件工具,对清代(1644—1911年)宁夏地区干旱、洪涝、霜雪、冰雹和风沙等5类主要气象灾害的频率特征、时空分布以及各灾种之间的... 通过对宁夏地区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与量化处理,运用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借助Matlab、ArcGIS和SPSS等软件工具,对清代(1644—1911年)宁夏地区干旱、洪涝、霜雪、冰雹和风沙等5类主要气象灾害的频率特征、时空分布以及各灾种之间的相关性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清代宁夏地区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洪涝、冰雹、干旱、霜雪和风沙;时间分布上,各类气象灾害发生情况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具有低—高—低—高的频次分布规律,Morlet小波分析则显示清代宁夏地区气象灾害存在强显著的59a的长变化周期;在空间分布上,干旱、冰雹灾害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趋势,洪涝灾害则多分布于北部平原的引黄区,而霜雪、风沙灾害的分布特征较不明显;在气象灾害系统内存在洪涝和冰雹的极显著正相关,此外霜雪、冰雹、干旱3类灾害也呈现一定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地区 气象灾害 时空分异 相关性分析 清代
下载PDF
1368-1911年山陕地区高分辨率农业收成序列重建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康翊博 杨煜达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3-533,共11页
本文探讨了地方志在长时段高分辨率农业收成序列重建中的限制因素:将地方志对丰歉2种现象记载的峰值伴随出现的现象定义为“丰歉组合”现象,初步分析了其可能成因;分析了记载的完整性限制。通过引入丰歉等级非线性赋值与年际衰减指数较... 本文探讨了地方志在长时段高分辨率农业收成序列重建中的限制因素:将地方志对丰歉2种现象记载的峰值伴随出现的现象定义为“丰歉组合”现象,初步分析了其可能成因;分析了记载的完整性限制。通过引入丰歉等级非线性赋值与年际衰减指数较好地突破了这些限制,提出了新的区域农业收成序列的重建方法,该方法可以:①在保持年分辨率的同时较大程度延伸重建时间尺度;②将丰歉两种现象整合到同一序列中。利用该方法成功重建了明清时期山陕地区4个子区域的年分辨率的农业收成序列。结果表明:①山陕地区的农业收成呈现40a左右准周期的低频高幅脉冲与高频低幅振荡2种波动模式;②山陕地区的农业收成与气候要素存在良好的“冷抑暖扬”“干抑湿扬”的对应关系;③社会系统的“脉冲型”“适应型”“周期型”响应模式在明清时期山陕地区农业收成序列中均有体现:严重歉收事件周期性地冲击地方社会,其他绝大多数时段则以高频低幅振荡为主,而两类歉收事件均在18世纪明显减少,这些均与明清当地人口的增长态势、“康乾盛世”等史实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气候 农业收成 地方志 明清时期 山陕地区 丰歉组合
下载PDF
清代西域诗中的乌鲁木齐城市文化书写——以《历代西域诗钞》《清代西域诗辑注》为中心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亚华 《新疆社科论坛》 2024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以《历代西域诗钞》和《清代西域诗辑注》为中心,对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等众多方面进行梳理,并归纳总结出清代西域诗中乌鲁木齐城市文化书写的内容、特点及内涵,以期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清代乌鲁木齐社会的本真。同时... 以《历代西域诗钞》和《清代西域诗辑注》为中心,对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等众多方面进行梳理,并归纳总结出清代西域诗中乌鲁木齐城市文化书写的内容、特点及内涵,以期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清代乌鲁木齐社会的本真。同时,挖掘清代西域诗中乌鲁木齐的城市文化书写,亦对当今研究乌鲁木齐的城市发展历程提供借鉴。清代西域诗中对乌鲁木齐地理文化的书写呈现出地名之多样、自然景观之奇、地域物产之丰的特点。通过对清代西域诗中乌鲁木齐城市文化书写内容的阐释,进而展现出城市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窥见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及西域社会生活面貌,为西域文学和文献研究提供一个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域诗 乌鲁木齐 城市文化 《历代西域诗钞》 《清代西域诗辑注》
下载PDF
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管窥
19
作者 李艳玲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5,共9页
汉唐时期西域的交通,除了陆路外,还有水上交通,且其历史源远流长。当地生活在河湖水资源丰富区域的居民利用舟船类浮运工具出行,或捕捞鱼类以获取生活资料,或赖之展开对外交往。汉唐时期在水量较大而无法直接涉过的河流设有渡口,以舟船... 汉唐时期西域的交通,除了陆路外,还有水上交通,且其历史源远流长。当地生活在河湖水资源丰富区域的居民利用舟船类浮运工具出行,或捕捞鱼类以获取生活资料,或赖之展开对外交往。汉唐时期在水量较大而无法直接涉过的河流设有渡口,以舟船摆渡两岸往来,进而连接陆路交通,这种交通方式在丰水季节尤为重要。此外,汉唐中原政权曾在西域人工凿渠,或利用自然河道,积极发展漕运,以运输粮食和其他物品,为其经略西域及畅通丝绸之路提供物资保障。西域水上交通是汉唐古代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域多荒漠且地势相对平缓,河流渠道容易淤塞。地表径流季节性明显,河道多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当地的水上交通具有季节性且规模小、行程相对较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西域 水上交通
下载PDF
域外游记中的西剧见闻与晚清戏曲改良思潮
20
作者 丁雨晨 胡全章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80,共7页
晚清时期,梁启超发起的文学界革命由诗界、文界起始,后又拓展到小说、戏曲界。曲界革命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其影响来源一直模糊不清。对读《西学书目表》所列域外游记,其中有关西方戏剧的记载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梁启超戏曲改良思想的生成... 晚清时期,梁启超发起的文学界革命由诗界、文界起始,后又拓展到小说、戏曲界。曲界革命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其影响来源一直模糊不清。对读《西学书目表》所列域外游记,其中有关西方戏剧的记载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梁启超戏曲改良思想的生成。梁启超选取其中符合读者期待视野的记载加以想象发挥,在遮蔽西方戏剧整体面貌的同时,建构起国人的西剧认知。随后欧榘甲等人的戏曲改良言论亦不同程度受到这批游记影响。晚清域外游记中的西方戏剧见闻,实则构成了一道未被发现的戏曲改良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公使 梁启超 域外游记 西剧见闻 戏曲改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