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No-tillage Late DirectSowing Varieties of Brassica napus L. in Western Sichuan Plain
1
作者 蒋俊 蒲晓斌 +4 位作者 张锦芳 李浩杰 汤永禄 牛应泽 蒋梁材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3年第9期1254-1258,共5页
[Objective] There are continuous rainy days in Western Sichuan Plain in autumn. In order to avoid the impact of wet injury in sowing period, new varieties of Brassica napus L. with low erucidic acid and glucosinolate ... [Objective] There are continuous rainy days in Western Sichuan Plain in autumn. In order to avoid the impact of wet injury in sowing period, new varieties of Brassica napus L. with low erucidic acid and glucosinolate content which are suitable for no-tillage late direct-sowing in Western Sichuan Plain were screened in this study. [Method] Ten major varieties of Brassica napus L. were screened by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and triplicated plot test with no-tillage late direct-sowing and straw mulching for comparative experiment. [Result] ‘Chuanyou 58', ‘Huayouza 10'and ‘Ningza 11' have high yield(per unit area yield above 3 000 kg/hm2),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 short growth period, high resistance and high quality;‘Huayouza 13' and ‘Zheshuang 3' have high yield potential(per unit area yield above 2 775 kg/hm2), high resistance, high quality and moderate growth period; other varieties have extremely significant yield reduction, poor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 and low resistance compared with control. [Conclusion] Excellent varieties of Brassica napus L.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such as ‘Huayouza10', ‘Ningza 11', ‘Huayouza 13' and ‘Zheshuang 3' can be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and applied for large-area cultivation in Western Sichuan Pl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sichuan plain NO-TILLAGE Late direct-sowing Brassica napus L. High yield
下载PDF
Microclimate regulation efficiency of the rural homegarden agroforestry system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in,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LIU Qin PENG Pei-hao +2 位作者 WANG Yu-kuan XU Pei GUO Ying-m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516-528,共13页
Traditional rural homegarden agroforestry systems(referred to as homegarde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in of China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Linpan" in Chinese. These homegardens are usually composed of farm... Traditional rural homegarden agroforestry systems(referred to as homegarde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in of China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Linpan" in Chinese. These homegardens are usually composed of farm houses, trees, bamboos, and small patches of land for flowers, fruits and vegetables. Over the Western Sichuan Plain’s area of approximately 18,800 km^2, there were more than 200,000 homegardens, accommodating 72.5% of the region’s rural population. As a unique loc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resource, homegardens continuously support peasant households with provisioning, regulation, and landscape ecosystem services. This study combined low height remote sensing use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 photograph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strument monitoring. We try to identify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omegardens, as well as climatic regulation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homegardens. Temperature data were collected both for summer(June to August 2016) and winter(December 2016 to February 2017). The result shows that:(1) the average area of homegardens was 0.67 ha(sizes ranging from 0.16 ha to 1.24 ha), and with vegetation coverage 43.5%-76.9%(including 310 plant species).(2)In comparision with outside the homegardens,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side the homegarde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summer(approximately 0.31 ℃-0.90 ℃). Although, the lowest summer temperature was differentiatee in between 13:30-16:00. Especially, the thermal effects of the home gardens were ranged from 2.00℃-2.65℃ at high temperatures(≥30℃).(3) The cooling effect of homegarden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p<0.05) with tree area(X_1), vegetation coverage(X_2), tree coverage(X_3), tree species(X_4), and tree biomassper unit area(X_5),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was represented by X_3>X_4>X_5>X_2>X_1.(4)This study indicates the major role of homegardens for climate regulation and energy efficiency, providing suggestions for homegarden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for new rural commun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MEGARDEN Linpan western sichuan plain Climate regulatio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下载PDF
清代水利治理与地域社会的发展--以川西平原为例
3
作者 张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96,共14页
清初都江堰渠系恢复以后,水利治理逐渐成为维系地方社会秩序的要务。官方政府在川西平原水利修筑事务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都江堰的治理模式奠定了川西平原“一体化”水利治理体系的基本格局,并形成了多方协作式岁修与官督民办式管理... 清初都江堰渠系恢复以后,水利治理逐渐成为维系地方社会秩序的要务。官方政府在川西平原水利修筑事务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都江堰的治理模式奠定了川西平原“一体化”水利治理体系的基本格局,并形成了多方协作式岁修与官督民办式管理的水利治理特征。这种水利治理模式对川西平原地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渠系的开发与河道的治理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水利治理上,堰渠事务的分工与合作也不断协调着州县之间的关系;基层民堰管理上,堰长“中介人”的身份强化着官民之间的互动;于民而言,水利治理成为整合移民社会秩序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江堰 川西平原 水利治理 “一体化” 区域发展
下载PDF
川西平原五种水旱轮作模式旱作季杂草群落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曹涛 王淘 +8 位作者 周高子 周童露 姬程阳 金春连 刘琦 周伟 邓飞 任万军 陈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3-1283,共11页
为明确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对川西平原旱作季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从而为旱作季杂草的高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大蒜-水稻(GR)、小麦-水稻(WR)、蚕豆-水稻(BR)、油菜-水稻(RR)和马铃薯-水稻(PR)五种水旱轮作的长期定位试验,在2022年旱季... 为明确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对川西平原旱作季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从而为旱作季杂草的高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大蒜-水稻(GR)、小麦-水稻(WR)、蚕豆-水稻(BR)、油菜-水稻(RR)和马铃薯-水稻(PR)五种水旱轮作的长期定位试验,在2022年旱季采用生态学方法探究了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旱作季农田杂草种类、密度、株高、生物量等杂草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五种轮作模式下杂草田间密度表现为WR>BR>RR>GR>PR,生物量表现为WR>BR>GR>RR>PR,物种多样性表现为GR>BR>RR>PR>WR,物种均匀度表现为GR>PR>BR>RR>WR,群落优势度表现为WR>PR>RR>BR>GR,表明GR杂草群落稳定性最高,WR杂草群落稳定性最低且优势物种发生危害的程度最高,RR的杂草种类数少且不易发生危害;(2)五种水旱轮作模式杂草群落相似性较高,相似性指数在0.69—0.84之间,WR杂草生活型以一年生单子叶杂草为主,其余四种模式以一年生双子叶杂草为主;(3)WR优势杂草种类最少,为禾本科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其重要值为59.53%;BR优势杂草种类最多,为棒头草、蔊菜(Rorippa indica(L.)Hiern)、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和通泉草(Mazus japonicus(Thunb.)O.Kuntze);GR优势杂草为苣荬菜(Sonchus wightianus DC)和猪殃殃(Galium spurium L);RR和PR优势杂草均为三种,都包括为棒头草和蔊菜。因此,以确保旱作季杂草能得到有效控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应制定不同的杂草防控措施。GR和PR应重点控制以猪殃殃为代表的双子叶杂草,WR应着重控制以棒头草等为代表的单子叶杂草,BR和RR应注重繁殖力强的单双子叶杂草的综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平原 杂草群落 水旱轮作 物种多样性 优势杂草
下载PDF
川西林盘研究综述与展望——基于CiteSpace及VOSviewer
5
作者 赵春兰 幸雨佳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林盘是川西地区典型的农村散居聚落,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和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持续受到关注。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结合CiteSpace及VOSviewer软件,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当中2003~2023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 林盘是川西地区典型的农村散居聚落,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和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持续受到关注。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结合CiteSpace及VOSviewer软件,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当中2003~2023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1)当前川西林盘研究主要从空间形态、文化精神、多元价值、保护实践等方面展开;(2)研究内容与角度已经覆盖宏观、中观和微观,物质空间层面的研究趋于完善。未来研究应融入更多学科,加强关注川西林盘中的“人”与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林盘 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川西平原农田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年间变动和季节变动 被引量:14
6
作者 戴应贵 杨跃敏 +4 位作者 蔡红霞 曾宗永 罗明澍 梁俊书 宋志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3-34,共12页
为了研究农田啮齿动物群落的动态规律 ,用标志重捕的方法给出了川西平原农田的啮齿动物群落的物种数、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与Simpson指数等 5个变量的时间序列资料 ,并分析了这些时间序列的年间变动和季节变... 为了研究农田啮齿动物群落的动态规律 ,用标志重捕的方法给出了川西平原农田的啮齿动物群落的物种数、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与Simpson指数等 5个变量的时间序列资料 ,并分析了这些时间序列的年间变动和季节变动的特点。结果表明 :( 1) 5个变量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特别是年间交替升降十分明显 ;( 2 )群落的全部 8个物种从未同时出现过 ,同一个月最多有 5个物种 ,最少只有 1个物种 ;( 3) 5个变量季节变动的幅度均较大并各具有 1至 3个不等的明显的峰值 ,而年间变动的幅度则相对较小 ;( 4 ) 5个变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 ,最小值则出现在春季、夏季或冬季 ;( 5) 5个变量的季节性均不强 ;( 6)优势种大足鼠 (Rattusnitidus)的种群密度分别与群落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的年间变动和季节变动均具有相似的变动规律 ;此外 ,优势种大足鼠的种群密度、生物量分别占群落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的比例均较高 ,而且这两个比例季节变动的幅度都较大而年间变动则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平原 啮齿动物 群落动态 物种数 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川西平原中更新世网纹红土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应立朝 梁斌 +5 位作者 王全伟 朱兵 郝雪峰 王鑫 刘亮 付小方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9-764,共6页
川西平原中更新世网纹红土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网纹红土的主量元素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SiO2,Fe2O3和Al2O3为主,三者含量之和平均值为90.92%;K2O,Na2O,CaO和MgO等易溶组分含量低,除K2O含量略高于1%外,其余氧化物均不足1%。相对于... 川西平原中更新世网纹红土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网纹红土的主量元素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SiO2,Fe2O3和Al2O3为主,三者含量之和平均值为90.92%;K2O,Na2O,CaO和MgO等易溶组分含量低,除K2O含量略高于1%外,其余氧化物均不足1%。相对于上陆壳(UCC)平均组成,主量元素富集TiO2,TFe2O3,贫Na2O,MgO,P2O5,K2O,MnO。样品中的Fe2O3,Al2O3,R2O3(Fe2O3+Al2O3)与SiO2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该地区网纹红土符合亚热带地区脱硅富铝或脱硅富铝铁的成土过程,总体形成于湿热环境。通过化学蚀变指数(CIA)、风化淋溶系数(BA)和A-CN-K图解等对比分析,该区中更新世网纹红土的化学风化强度与九江红土、宣城红土相近,认为该区网纹红土在湿热环境下遭受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同时也表明中更新世川西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相似的古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纹红土 主量元素 中更新世 川西平原
下载PDF
川西平原农田啮齿动物群落动态:趋势和周期性 被引量:7
8
作者 郭海燕 曾宗永 +2 位作者 吴鹏飞 曾涛 蔡红霞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3-138,共6页
本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对川西平原农田由 8种啮齿动物组成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中 3个主要群落变量的趋势和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1) 3个变量都有增加的趋势 ,生物量是二次抛物线 ,Shannon... 本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对川西平原农田由 8种啮齿动物组成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中 3个主要群落变量的趋势和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1) 3个变量都有增加的趋势 ,生物量是二次抛物线 ,Shannon指数是指数函数 ,Simpson指数是正弦函数。 (2 ) 3个变量中生物量显示出了周期性 ,这个变量的周期都约为 1年。 1年的周期与四川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动态相一致。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未显示出周期性。川西平原啮齿动物群落 3个变量的增加趋势 ,可能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啮齿动物与人类长期共存所形成的适应特征 ,它们能随农业产量增加这样的环境变化使各个群落变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也可能不过是处于群落自然波动中的上升阶段。因此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平原 啮齿动物 群落动态 趋势 周期性
下载PDF
川西龙泉山白垩系泥质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明欣 梁斌 +5 位作者 王全伟 朱兵 郝雪峰 应立朝 刘亮 付小方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6-354,共9页
龙泉山作为四川前陆盆地的前陆隆起带,记录了龙门山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本文对川西平原东侧龙泉山白垩系泥质岩样品的进行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根据泥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物源区的性质、构造背景及风化... 龙泉山作为四川前陆盆地的前陆隆起带,记录了龙门山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本文对川西平原东侧龙泉山白垩系泥质岩样品的进行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根据泥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物源区的性质、构造背景及风化等特征,为探讨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盆山耦合过程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资料。研究区泥质岩的K2O/Al2O3,Al2O3/TiO2,Cr/Zr和Th/Sc的比值均表明其物源区以长英质岩石为主;REE配分模式中,(La/Yb)N的均值为8.99,δEu的均值为0.70,表现出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并呈中等负Eu异常的特征;La-Th-Sc和Th-Sc-Zr/10三角图表明物源区经历了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指示化学风化程度的CIA指数及成分成熟度的ICV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71和1.43,表明物源区经历了中等的风化作用,揭示了白垩纪时期物源区及四川盆地均属炎热的半干旱-干旱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平原 龙泉山 地球化学 白垩系
下载PDF
川西平原种植制度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5
10
作者 汤永禄 黄钢 +2 位作者 郑家国 王少华 付书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203-208,共6页
本文从气候生态条件的角度,简要回顾了建国以来川西平原种植制度的阶段发展状况,重点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区域新三熟制的研究背景、种植模式类型及各种生产要素与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提出了未来区域种植制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 种植制度 产量 效益 川西平原 回顾 展望
下载PDF
基于SPOT-NDVI的川西平原水稻生育期监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鑫 冯建东 +2 位作者 王锐婷 周正斌 李晓玲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36期39-46,共8页
为了更好的监测川西平原农区水稻长势情况,深入了解水稻各生育期生长状态差别,利用2001—2010年SPOTNDVI的旬合成资料序列,分析了川西平原水稻生育期长势与NDVI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期与NDVI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稻返青期植... 为了更好的监测川西平原农区水稻长势情况,深入了解水稻各生育期生长状态差别,利用2001—2010年SPOTNDVI的旬合成资料序列,分析了川西平原水稻生育期长势与NDVI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期与NDVI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稻返青期植被指数在0.5~0.6之间;分蘖一拔节期水稻NDVI指数达到峰值,在0.7~0.8之间;抽穗扬花期水稻NDVI指数有所下降,在0.6左右;进入乳熟成熟期后,水稻植被指数迅速降低到0.4以下。由此得出,SPOTNDVI资料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川西平原稻区的水稻生育期和不同生育期水稻的长势情况,该资料可以用来作为监测川西平原农区水稻长势情况的重要数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平原 SPOT-VGTNDVI 水稻生育期 遥感监测
下载PDF
川西平原免耕晚直播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蒋俊 蒲晓斌 +4 位作者 张锦芳 李浩杰 汤永禄 牛应泽 蒋梁材 《农学学报》 2012年第2期13-17,共5页
川西平原秋季多绵雨,为避开播种期湿害影响,筛选适合川西平原生态区免耕晚直播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以10个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免耕晚直播,稻草覆盖,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川油58’‘、华油杂10号... 川西平原秋季多绵雨,为避开播种期湿害影响,筛选适合川西平原生态区免耕晚直播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以10个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免耕晚直播,稻草覆盖,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川油58’‘、华油杂10号’和‘宁杂11号’产量高,折合单产3000 kg/hm2以上,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生育期短、抗性好、品质优;‘华油杂13号’和‘浙双3号’有高产潜力,单产2775 kg/hm2以上,抗性好、品质优、生育期适中;其他品种较对照减产极显著、综合性状表现较差,抗性较差。‘华油杂10号’、‘宁杂11号’、‘华油杂13号’和‘浙双3号’等长江中下游优异品种可以成功引种并在川西平原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平原 免耕 晚直播 甘蓝型油菜 高产
下载PDF
川西平原地区新农村景观色彩意象研究——以绵竹年画村景观色彩意象呈现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玮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年第3期96-100,共5页
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川西平原新农村的代表,绵竹年画村呈现的景观色彩意象具有典型性。首先,立足于川西平原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分析年画村景观色彩意象的历史沿革;其次,基于色彩地理学理论通过田野调研,从环境景观色... 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川西平原新农村的代表,绵竹年画村呈现的景观色彩意象具有典型性。首先,立足于川西平原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分析年画村景观色彩意象的历史沿革;其次,基于色彩地理学理论通过田野调研,从环境景观色彩意象、植物景观色彩意象、建筑景观色彩意象、民俗景观色彩意象四个方面对年画村景观色彩意象现况进行系统探讨,揭示色彩属性与色彩意象之间的定向关联;最后,总结出年画村对川西平原新农村景观色彩规划的启示:色彩意象是重要的地域资产意识、景观色彩意象的构建方法、打造美丽乡村景观线路理念、参与式景观色彩规划思想,希望对新农村景观色彩规划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色彩意象 新农村 川西平原 绵竹年画村 景观色彩规划
下载PDF
川西平原比利时杜鹃商品化盆栽技术 被引量:7
14
作者 潘远智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1998年第4期147-149,共3页
本文结合川西平原的气候特点和多年栽培实践,阐述了比利时杜鹃的生物学特性及生志习性,提出了特别是元旦、春节等节日用花的商品化盆栽技术要求.
关键词 川西平原 比利时杜鹃 商品化 盆栽 杜鹃 花卉
下载PDF
基于SWOT分析的川西平原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杰 《特区经济》 2019年第3期123-125,共3页
茶文化旅游因其独特的体验属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发展茶文化旅游,既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又能带来业态创新、客户创新和市场创新,还能促进茶文化的推广,弘扬传统文化。川西平原的茶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 茶文化旅游因其独特的体验属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发展茶文化旅游,既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又能带来业态创新、客户创新和市场创新,还能促进茶文化的推广,弘扬传统文化。川西平原的茶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十三五"规划及"全域旅游"战略背景下,应结合优势与机遇,克服各种障碍因素,全面构建茶旅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川西,促进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平原 茶文化旅游资源 SWOT分析 对策
下载PDF
试论川西平原地区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复合成桩新工艺
16
作者 何兴江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2-93,共2页
冲击沉管灌注桩是我们在川西平原施工过程中探索的一种新型复合桩工艺技术,这项技术具有特殊成孔和成桩方法,它可改善单桩承载力,适应于坚硬地层和软地层,确保了有效桩长度。
关键词 川西平原 成桩新工艺 冲击沉管灌注桩
下载PDF
川西平原乡村聚落重构策略——基于宜居性评价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波 骆云中 +2 位作者 谢德体 杨朝现 李雨彤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0年第8期815-822,共8页
选取四川省广汉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识别广汉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和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其乡村聚落进行空间重构。结果表明:①广汉市县域宜居性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各乡镇场镇为副高值中心的圈层状分布态势。其中... 选取四川省广汉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识别广汉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和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其乡村聚落进行空间重构。结果表明:①广汉市县域宜居性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各乡镇场镇为副高值中心的圈层状分布态势。其中,生活保障功能呈现由中部向四周成圈层状递减态势,生活改善功能呈现分别以中心城区和各乡镇场镇为高值中心向外递减的两类特征,乡风净化功能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向西北和东南方向扩散递减态势。②广汉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可优化为城郊融合型、聚集提升型、特色发展型、撤并重组型。③川西平原乡村聚落的整治建设和保护规划仍存在总体规划布局单一化、同质化等缺陷,阻碍了川西平原传统文化延续和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性评价 乡村聚落 空间重构 川西平原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蜀彩花1号”多彩花生发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爽 侯睿 +7 位作者 张小军 张小红 刘行 岳福良 李文均 谢德华 李瑛 张相琼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1-38,共8页
为研究在川西平原种植密度对"蜀彩花1号"多彩花生茎秆性状、生殖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白底黑纹多彩花生"蜀彩花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5万,6.0万,7.5万,9.0万和10.5万穴/hm2共5个梯度密度的试验处理,结... 为研究在川西平原种植密度对"蜀彩花1号"多彩花生茎秆性状、生殖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白底黑纹多彩花生"蜀彩花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5万,6.0万,7.5万,9.0万和10.5万穴/hm2共5个梯度密度的试验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花生主茎长度和侧枝长度显著增加,主茎直径、茎粗系数、单株果实数、单株鲜果重、下针数、经济系数、百果重、百仁重和单株产量显著下降。群体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6.0万穴/hm2处群体产量达到最大值,与4.5万穴/hm2相比,6.0万穴/hm2群体产量显著提高14.64%。相关性分析显示,"蜀彩花1号"多彩花生的种植密度除与主茎长度呈正相关外,与其他茎秆性状、产量的主要指标均呈负相关,进一步证明结果可靠性。综上所述,种植密度是影响"蜀彩花1号"多彩花生茎秆性状、生殖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当的种植密度可显著增加彩色花生的群体产量、经济系数,最终提高其产量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彩花1号 多彩花生 种植密度 茎秆性状 生殖生长 产量 川西平原
原文传递
社会学与20世纪40年代的秘密社会调查——以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笛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9-100,共22页
1945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女学生沈宝媛到成都郊区一个叫"望镇"的地方进行秘密社会的调查,并在次年完成《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的报告,作为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毕业论文。此篇社会调查的完成是受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学和人... 1945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女学生沈宝媛到成都郊区一个叫"望镇"的地方进行秘密社会的调查,并在次年完成《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的报告,作为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毕业论文。此篇社会调查的完成是受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学和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影响。那些受西方教育和影响的早期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自称为"农村工作者",认为要了解中国,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就必须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因此,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社会调查,并成为当时中国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他们所开展的深入农村、深入农民的社会调查运动,为我们今天的研究留下了丰富的记录,并成为今天我们了解当时袍哥及其组织的珍贵文本和历史记忆。根据这个调查,可探索社会学在当时的政治、社会、学术方面的来龙去脉,并讨论这样的调查报告,在今天如何被作为历史资料来使用,以及通过对其的探讨,我们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还原那段已经逝去的记忆和那些已经被摧毁的秘密社会组织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袍哥 沈宝媛 农村调查 社会学 川西平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