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sk assessment of mountain tourism o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China
1
作者 ZHANG Yu-Qing WANG Yue-Lin +1 位作者 LI Hong LI Xue-M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11期3360-3375,共16页
As an important site for tourism activities,mountainous areas may generate greater tourism risks than plain areas due to potential natural disasters,social issues,scenic area management,and tourist behavior.Western Si... As an important site for tourism activities,mountainous areas may generate greater tourism risks than plain areas due to potential natural disasters,social issues,scenic area management,and tourist behavior.Western Sichuan Plateau is mostly mountainous area and tourism is its pillar industry,Therefore,the assessment of the tourism risks o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is of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In this study,we use statistical and remote sensing data,fishbone diagram,and the entropy weighting method to construct a tourism risk evaluation model and classify risks into different levels,and we also use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for spatial mapping to quantify and spatialize the results.The objectives are 1)to identify the risk sources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and analyze their causal mechanisms,precisely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isks in the study area;2)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tourism risk evaluation in scenic areas and analyze the caus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ourism risks and propose targeted management measures.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four elements of hazard,exposure,vulnerability,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capacity o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showed significant spatial variability,depending on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quantity differenc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different regions.In addition,the tourism risk is low in most areas of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capacity is higher in areas with high tourism risk where attractions are densely populated and tourism is concentrated.Our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analyses of tourism risks in mountainous tourist areas such as in China and worldw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rism risks Risk assessment Risk sources Fishbone diagram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下载PDF
Climate Regionalization for Morchella esculenta Cultivatio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Based on GIS
2
作者 Qingli WANG Lu HAN +5 位作者 Lu LI Mingtian WANG Farong TIAN Peng ZHENG Rui CHEN Yingge GU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DEM data in the producing areas of Morchella esculenta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from 1991 to 2020,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 esculenta, as well as the survey of pr...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DEM data in the producing areas of Morchella esculenta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from 1991 to 2020,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 esculenta, as well as the survey of production in the planting area,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 esculenta production and the climatic ecological conditions at an altitude of 1 200-3 000 m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wa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by using the inverse distance weight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limate risk assessment model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and restrictive or high impact climatic ecological factors were selected as the suitability zoning indicators to carry out the analysis of climatic ecological suitability and planting zon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imatic factors affecting M. esculenta cultivatio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were mainly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day and night, and humidity, and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was freezing disast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ertical changes in temperature, topography and cold damage, the growing areas of M. esculenta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injiang River basin and the river valley along the Dadu River basin at an altitude of 1 200-2 000 m, and were distributed in strips and branches along the rivers. The suitable area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Wenchuan, Lixian, Maoxian, Kangding, Jiulong and Luding counties(cities), which were the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M. esculenta, but the area was small, accounting for only 3.5% of the study area;the sub-suitable area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me towns of Danba, Xiaojin, Wenchuan, Lixian, Maoxian, Heishui and Jiuzhaigou counties, accounting for 36.0% of the total area, and they were the main planting areas of M. esculen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Morchella esculenta cultivation GIS Climatic regionalization
下载PDF
A Study on Forest Species Diversity and Its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in the Plateau Area of Western Sichuan
3
作者 Deng Yu-lin, Wang Yu-kuan, Peng Pei-hao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3年第03B期975-980,共6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n species diversity and its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in the plateau area in western Sichu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ecies diversity in the plantations on the cutover land has a tendenc...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n species diversity and its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in the plateau area in western Sichu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ecies diversity in the plantations on the cutover land has a tendency to increase and that its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is to be improved with stand age growing. The species diversity in forest communities is also gradually increased on different succession stage till reaching a climax level. But the species diversity in the climax community is slightly decreased before it reaches a relatively constant status.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of diversity i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with the progress of succession. In addition, species diversity in a stand in a similar site and at a same age differs among forest types. Species diversity index within a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is larger than that within a coniferous forest. Meanwhile, species diversity enriches as the tree density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iversity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plateau area western sichuan
下载PDF
川西高原土地利用碳储量估算及多情景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雅璇 彭秋志 +1 位作者 黄培依 陈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7-219,共13页
[目的]区域碳储量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在“双碳”目标下,从碳储量视角开展重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研究,对协调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以川西高原为研究区,以2000年、2010年和... [目的]区域碳储量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在“双碳”目标下,从碳储量视角开展重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研究,对协调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以川西高原为研究区,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为数据源,预测不同情景下2030年土地利用,结合修正的土地利用碳密度数据和InVEST模型估算区域碳储量变化。[结果](1)从各地类相对研究区的面积占比变化看,2000—2020年草地从65.20%逐步缩减到63.65%,林地从31.73%不断扩张到32.92%,未利用地先减后增且净增0.57%,水域和耕地先增后减均净减0.11%,湿地持续增加,共净增0.07%;研究区2000年、2010年、2020年碳储量分别为24.26×10^(8),24.29×10^(8),24.27×10^(8) t,呈先增后减趋势。(2)与2020年相比,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减少3.19×10^(5) t,在耕地保护情景、生态保护情景、耕地生态联合保护情景下将分别固碳4.29×10^(6),9.72×10^(6),9.60×10^(6) t。[结论]扭转未利用地的扩张趋势,在保持耕地面积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推行生态保护政策,提高川西高原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并助力其成为重要“碳汇”区域应成为川西高原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的关注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碳储量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CA-Markov模型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区植被覆盖变化及驱动力
5
作者 姚昆 何磊 +1 位作者 白琳 罗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3-372,共10页
[目的]了解川西北高原区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及驱动力,为区域植被保护与恢复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MODIS NDVI为基础数据,结合Sen氏趋势、Manna-Kendall检验及Hurst模型完成该地区近20年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变化和未来可持续状态分析,... [目的]了解川西北高原区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及驱动力,为区域植被保护与恢复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MODIS NDVI为基础数据,结合Sen氏趋势、Manna-Kendall检验及Hurst模型完成该地区近20年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变化和未来可持续状态分析,以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力进行探索。[结果](1)该地区植被覆盖整体表现为东部相对较好;(2)全时段内,全域80.56%的地区植被覆盖变化趋势为无显著改变,显著改善地区全域面积占比为17.80%;(3)Hurst指数表明,未来全域植被覆盖整体将处于无显著改变的发展状态;(4)高程、年均气温和土壤类型的单因子解释力均在30%以上,它们是驱动植被覆盖分布格局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各因子交互协同作用均为增强效果,各因子适宜植被生长的区间或类型也存在明显差异;(5)自然因素主导了区域植被覆盖空间分布总体格局的形成,而土地利用类型则是驱使其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近20年内,川西高原区植被覆盖变化规律显著,自然因素主导了区域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结论]近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规律明显,自然因子虽然主导了植被覆盖的空间布局,但是对其格局变化产生驱动作用的因素主要为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覆盖 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川西高原区
下载PDF
川西高原毛垭坝盆地全新世气候变化
6
作者 邹司雅 季军良 +1 位作者 徐亚东 朱宁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在西风带、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共同影响下,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加强不同区域古气候变化研究对重建青藏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及理解其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理塘县毛垭坝盆地全... 在西风带、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共同影响下,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加强不同区域古气候变化研究对重建青藏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及理解其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理塘县毛垭坝盆地全新世地层为研究对象,在14C测年的基础上,通过沉积环境和多个古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重建了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毛垭坝盆地早-中全新世冰水湖沉积物覆盖在末次冰期冰碛物之上,晚全新世为冲洪积物。全新世沉积物在筛除砾石(粒径>2 mm)后的粒度组成以中粉砂以下粒级(粒径<32μm)为主,占比多>80%,是冰川磨蚀作用的产物。磁化率在古土壤层明显增大,结合粒径<1μm粒度组分的出现,可能说明成壤作用生成的强磁性矿物是磁化率值增大的原因。在冰水湖还原环境中磁化率值显著减小,可能与磁性矿物溶解有关。结合总有机碳(TOC)和色度参数的综合分析表明,毛垭坝盆地早全新世气候温干,中全新世暖湿,晚全新世温干,这一变化过程与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气候变化总的趋势相符。在晚全新世气候温干的趋势下,毛垭坝盆地在2 700 a BP古土壤发育,气候温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川西高原 毛垭坝盆地 全新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川西高原绿色韧性公路建设探索与工程实践
7
作者 姚刚 刘自强 +1 位作者 何云勇 杨昌凤 《公路工程》 2024年第1期169-176,共8页
从四川盆地边缘向川西高原过渡区域受构造地质作用,地质结构极为复杂,生态脆弱,韧性度差。随着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川西高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提出了绿色公路建设理念,但对韧性公路建设很少涉及... 从四川盆地边缘向川西高原过渡区域受构造地质作用,地质结构极为复杂,生态脆弱,韧性度差。随着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川西高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提出了绿色公路建设理念,但对韧性公路建设很少涉及,特别是针对川西高原公路建设从绿色韧性方面研究,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以汶马、久马高速公路建设为例,从绿色韧性入手,明确绿色韧性建设应用和提升技术,创新性探索提出“绿色和韧性协同,融合发展”的建设理念,并阐述在此理念指导下如何在川西高原韧性度差和生态敏感的公路上,建设韧性度高且绿色环保的相关举措。探索提出如何提供路网韧性和绿色环保建设的措施,以期为川西高原广大公路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绿色韧性公路 探索 工程实践
下载PDF
GEOMORPHIC EVIDENCES FOR CENOZOIC UPLIFT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8
作者 Li Yong,Hou Zhongjian,Si Guangyi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77-278,共2页
The uplift history has been becoming the key for the geological scienc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scholars abroad have reconstructed uplift history of the plateau by studying geological process of the inner globe... The uplift history has been becoming the key for the geological scienc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scholars abroad have reconstructed uplift history of the plateau by studying geological process of the inner globe, they considered that the altitude of the plateau got up to the maximum at 14Ma (M.Coleman et al, 1995; S.Turner et al, 1993)or the plateau got to the present elevation at about 8Ma (T.M.Harrison,1992). The Chinese geologists make use of substitutes of outer environmental elements to deduce that the 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began from 3 4Ma(Li Jijun,1995). It is obvious that there are the different views and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plateau uplift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orphic evidences CENOZOIC UPLIFT Qinghai—Tibet plateau western sichuan
下载PDF
Late Cenozoic Geology and Paleo-environment Change in the Eastern Edge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9
作者 ZHAO Zhizhong QIAO Yansong +8 位作者 WANG Shubing YAO Haitao WANG Yan LI Chaozhu FU Jianli LIU Zongxiu LI Mingze MIAO Qi JIANG Fuch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959-966,共8页
There are late Cenozoic lacustrine deposits and loess and red clay and moraines in 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Various genetic sediments recorded rich information on late Cenozoic paleo-environment cha... There are late Cenozoic lacustrine deposits and loess and red clay and moraines in 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Various genetic sediments recorded rich information on late Cenozoic paleo-environment changes. Xigeda lacustrine formed during 4.2 Ma B.P.-2.6 Ma B.P. There were 9 periodic warm-cold alternations. Eolian deposition in western Sichuan began at 1.15 Ma B.P. The loess-soil sequences recorded successively 14 paleo-monsoon climate cycles. Laterite in Chengdu plain recorded 5 stages of paleoclimatic stages since 1.13 Ma B.P. There was an old glacial period of 4.3 Ma B.P. in 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During Quaternary, there are 5 extreme paleoclimatic events corresponding with 5 glac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plateau Xigeda lacustrine Loess in western sichuan Chengdu laterite Quaternary glaciations
下载PDF
川西高原植被物候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叶兰 杨鑫 郝利娜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7-84,93,共9页
为探究2001-2020年川西高原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MODIS NDVI数据、植被区划数据、数字高程数据以及气象数据,通过Savitzky-Golay滤波以及动态阈值法,提取了川西高原2001-2020年植被生长季始期(SOS)、生长季末期(E... 为探究2001-2020年川西高原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MODIS NDVI数据、植被区划数据、数字高程数据以及气象数据,通过Savitzky-Golay滤波以及动态阈值法,提取了川西高原2001-2020年植被生长季始期(SOS)、生长季末期(EOS)以及生长季长度(LOS),结合月平均气温与降水量,探讨了植被物候与气候因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川西高原植被SOS主要集中在第90-第130天,EOS主要集中在第260-第290天,LOS主要为130~190 d;随着海拔不断升高,植被SOS呈提前趋势、EOS呈推迟趋势、LOS呈延长趋势。(2)植被SOS呈提前趋势的面积占60.56%;植被EOS呈推迟趋势的面积占51.21%;植被LOS呈延长趋势的面积占60.75%,其中7.19%呈显著延长趋势。(3)川西高原植被SOS与春季2-4月份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且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性;植被EOS与10月份平均温度、11月份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6月份平均气温和8月份降水对LOS的正向影响较大。整体来说,川西高原植被物候在不同植被区划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高原地区植被物候变化规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川西高原 气温 降水量 动态阈值法
下载PDF
川西高原北部地区蚂蚁物种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加焕 徐正会 +3 位作者 张新民 李婷 尹晓丹 李朝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142,共9页
为了揭示川西高原地区蚂蚁物种分布规律,本文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川西高原北部蚂蚁物种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川西高原北部地区共栖息着35种蚂蚁,隶属于4亚科17属;四川凹唇蚁Formica sentschuensis Ruzsky、丝光蚁F.fuscaLinnaeus、科氏红... 为了揭示川西高原地区蚂蚁物种分布规律,本文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川西高原北部蚂蚁物种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川西高原北部地区共栖息着35种蚂蚁,隶属于4亚科17属;四川凹唇蚁Formica sentschuensis Ruzsky、丝光蚁F.fuscaLinnaeus、科氏红蚁Myrmica kozlovi Ruzsky和吉市红蚁M.jessensis Forel是川西高原北部分布最广泛、适应性最强的物种;蚂蚁对栖息生境、觅食和筑巢场所等微生境均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分化,其中阔叶林的物种最丰富;觅食场所中,以地表觅食最丰富;筑巢场所多以石下筑巢和土壤筑巢为主。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主要与物种的适应能力有关,同时还受海拔、植被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研究结果对丰富和完善我国西南山地的蚂蚁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北部 分布格局 蚁科 栖息生境
下载PDF
川西高原活动性滑坡识别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星洪 姚鑫 +2 位作者 杨波 汤文坤 周振凯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26,共16页
成都平原向西至松潘-甘孜褶皱带完成了从平原到高山峡谷区的转变,区域内起伏落差巨大,地势奇峻,河流下切侵蚀严重,构造活动频繁,地震频发,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地质灾害众多。文章利用覆盖全区的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以及重点区域的ALOS-... 成都平原向西至松潘-甘孜褶皱带完成了从平原到高山峡谷区的转变,区域内起伏落差巨大,地势奇峻,河流下切侵蚀严重,构造活动频繁,地震频发,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地质灾害众多。文章利用覆盖全区的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以及重点区域的ALOS-2数据进行InSAR技术处理,结合GIS空间分析,对研究区活动性滑坡进行早期识别以及空间分布规律的探索,再辅以部分野外调查佐证,获得了以下认识:研究区滑坡集中分布地区按其诱因可分为水库蓄水诱发灾害区(黑水县毛尔盖水库)、震后破碎山体灾害区(茂县岷江与黑水沟交界、汶川至理县一带、九寨沟至石鸡坝镇一线)和重要河流灾害区(舟曲、腊子口镇、小金县和丹巴县);区域内活动性滑坡主要分布于千枚岩等变质岩和泥页岩等碎屑岩中;主要地形范围为坡向南东、东、北东向,坡度15°~40°,高程区间1000~3000 m,相对高差>1000 m;主要分布断裂有岷江断裂、玛曲-荷叶断裂、光盖山-迭山北麓断裂和茂汶-汶川断裂。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的结合,使得有效观测区域提高到研究区面积的73.41%。在川西高原区ALOS-2数据相对优于Sentinel-1A数据,ALOS-2和Sentinel-1A数据在九寨沟和茂县重叠区识别的结果重合率为58.7%和44.8%,识别数量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98倍和1.3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断裂 滑坡 INSAR GIS空间分析 地质灾害
下载PDF
施氮量对川西高原地区棒菜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13
作者 孔垂豹 冉茂林 +3 位作者 杨峰 雍晓平 冉科 李晓梅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37-43,共7页
以金田棒菜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N_(0)、N_(150)、N_(210)、N_(270)(施氮量分别为0、150、210、270 kg/hm^(2)),在川西高原蔬菜种植区进行棒菜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棒菜产量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 以金田棒菜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N_(0)、N_(150)、N_(210)、N_(270)(施氮量分别为0、150、210、270 kg/hm^(2)),在川西高原蔬菜种植区进行棒菜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棒菜产量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棒菜的株高、肉质茎粗、单株质量、鲜叶质量、肉质茎质量和叶片SPAD值均呈增加趋势,棒菜的叶片数、肉质茎长、茎叶比和抽薹率均呈下降趋势;灰色关联度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施氮量对棒菜生长相关指标的影响程度:鲜叶质量>单株质量>肉质茎粗>肉质茎质量>株高>叶片SPAD值,施氮量对棒菜不同部位氮含量的影响程度:叶柄氮含量>肉质茎氮含量>叶片氮含量;氮素吸收利用相关指标与施氮处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N210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1.695分),而N0处理的综合得分最低(-2.526分)。综上,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棒菜的株高、肉质茎粗、单株质量、肉质茎质量和叶片SPAD值等均会升高,而叶片数、肉质茎长、茎叶比和抽薹率等均会下降;过高的施氮量不利于棒菜各部位氮素的积累,易造成资源浪费;综合对比不同施氮量对棒菜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得出川西高原地区棒菜的最适施氮水平为21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菜 施氮量 川西高原 农艺性状
下载PDF
川西高原公路走廊带草本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14
作者 张骞棋 杨鹏 +5 位作者 王琦 单永体 尹静 李威 刘科成 漆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3期48-53,共6页
[目的]系统分析久马高速公路沿线影响植物多样性指数的主要环境因子,并探明其变化规律,为公路沿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公路沿线选取21个点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调查样方内的草本植物物种数,分析研究了不同环境... [目的]系统分析久马高速公路沿线影响植物多样性指数的主要环境因子,并探明其变化规律,为公路沿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公路沿线选取21个点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调查样方内的草本植物物种数,分析研究了不同环境因子下高寒草原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①植物多样性随环境因子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②土壤有机碳(SOC)、坡度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远高于海拔、土壤含水率及坡向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③SOC对物种丰富度、种群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为明显,呈反比关系。坡度对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种群丰富度的影响呈反比关系,对物种优势度、物种均匀度的影响呈正比关系。[结论]综合来看,5种环境因子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不同,SOC和坡度直接影响植物多样性,坡向、含水率和海拔通过间接作用影响植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高速公路 植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2001—2021年川西高原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王叶兰 杨鑫 郝利娜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220,共9页
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间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坏境脆弱敏感,研究其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对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2001—2021年MODIS NDVI数据... 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间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坏境脆弱敏感,研究其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对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2001—2021年MODIS NDVI数据为基础,结合气象数据、地表因子数据以及人类活动数据,利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分析时空尺度下川西高原植被NDVI的分布特征,探索影响NDVI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1—2021年川西高原67.19%的区域植被NDVI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高程是影响植被NDVI的最主要因子,其解释力为0.529,其次为≥0℃积温与气温;影响因子间交互作用为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其中相对湿度∩高程的q值最高,为0.623;84%的因子组合对川西高原植被NDVI空间分布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研究植被生长的驱动机制,可为川西高原植被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NDVI 地理探测器 时空变化 驱动因子
下载PDF
川西构造复杂区隧道多源有害气体分布特征研究
16
作者 严磊 苏培东 +2 位作者 唐涛 陈仲勇 邱鹏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30-1737,1750,共9页
川西高原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有害气体问题日益突出,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地质挑战。针对川西地区有害气体分布规律复杂的问题,本文在收集分析川西高原区域地质资料和隧道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油... 川西高原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有害气体问题日益突出,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地质挑战。针对川西地区有害气体分布规律复杂的问题,本文在收集分析川西高原区域地质资料和隧道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油气成藏理论、现场检测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川西构造复杂区有害气体的主要成分以瓦斯(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为主;有害成因有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两种,其中瓦斯主要来源于有机成因,硫化氢主要来源于无机成因,二氧化碳为混合成因;有害气体主要分布在褶皱的核部区域、深部地层、压扭性断裂附近、含炭质岩层或火成岩或变质岩内,且分布规律相互关联。研究成果对川西高原隧道有害气体预测防治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隧道 有害气体 成因分析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川西高原光伏开发适宜性研究
17
作者 袁红 易桂花 +4 位作者 张廷斌 别小娟 李景吉 王国严 徐永浩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1-311,共11页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盲目建设光伏电站问题日渐显现,掌握区域光伏开发适宜性、发电潜力和减排效应对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等构建光伏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川西...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盲目建设光伏电站问题日渐显现,掌握区域光伏开发适宜性、发电潜力和减排效应对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等构建光伏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川西高原光伏开发适宜性区域,估算了光伏发电潜力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光伏开发适宜性评估区域占川西高原总面积的57.43%,高适宜区面积约2.07×10^(4) km^(2),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西南和西北地区;川西高原发电潜力巨大,高适宜区全部开发情景下发电潜力为17197.97亿kWh,相当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前四川省2019年电力消费总量的6.52倍;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高适宜区光伏发电每年潜在CO_(2)减排量为12.45亿t,约为我国2019年CO_(2)排放总量的12.71%,是四川省的3.95倍,同时,可减少大量煤炭、常规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排放。研究结果为川西高原光伏电站选址和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减排效应 适宜性 层次分析法 川西高原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的川西高原植被叶片含水量反演
18
作者 谢兵 杨武年 +1 位作者 杨鑫 王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34,59,共6页
植被叶片含水量多少不仅影响着植被本身的生长情况,还是该地区水源涵养的重要因子,特别是在川西高原地区,应用遥感技术大范围估算植被叶片含水量对于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Sentinel-2卫星影像数据,选取FVC... 植被叶片含水量多少不仅影响着植被本身的生长情况,还是该地区水源涵养的重要因子,特别是在川西高原地区,应用遥感技术大范围估算植被叶片含水量对于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Sentinel-2卫星影像数据,选取FVC、NDVI、NDVI 705、NDWI 1、NDWI 2、TVI共6种植被指数,结合野外实测叶片含水量,建立植被叶片含水量与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模型,包括多元逐步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反演过程及结果进行了十折交叉验证,最终采用最优模型(BP神经网络)得到川西高原松潘县试验区植被叶片含水量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均方根误差最小,平均绝对百分比最小,模型精度最高,可以有效反演植被叶片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含水量 植被指数 BP神经网络 Sentinel-2卫星影像 川西高原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危岩识别及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绪波 程强 +2 位作者 袁进科 谢伟 雷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119,共8页
针对峡谷区高陡边坡危岩落石地质灾害分布位置高、突发性强,严重影响该区域工程建设安全的问题,以康定榆林至新都桥高速公路桑达隧道进口高位危岩为例,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生成三维实景模型以及数字地表模型,全面获取高位危岩的地质... 针对峡谷区高陡边坡危岩落石地质灾害分布位置高、突发性强,严重影响该区域工程建设安全的问题,以康定榆林至新都桥高速公路桑达隧道进口高位危岩为例,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生成三维实景模型以及数字地表模型,全面获取高位危岩的地质地形空间信息,对危岩区进行分区评价与失稳模式分析,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对危岩体的运动过程、运动轨迹、冲击能量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场地危岩可划分为强烈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和高位岩堆区等3个分区,岩体破坏以拉裂-倾倒式和剪切-滑移式为主;失稳岩体主要沿坡面沟槽向下运动,颗粒的最大运动速度接近40 m/s,对下方公路构造物危害严重;综合分析表明危岩Ⅱ区受高位危岩及松散岩堆崩落影响最小,适宜路线方案通行。研究成果可为峡谷山区公路及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遇到的高陡崩塌识别与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危岩 无人机倾斜摄影 高陡边坡 崩塌 川西高原
下载PDF
川西高原地区猕猴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差异
20
作者 斯煌凯 金祖祥 +6 位作者 张克处 周飞 姚永芳 肖洪涛 李八斤 普错汪甲 徐怀亮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6-688,共13页
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对四川省雅江县一个约40只个体的猕猴(Macaca mulatta)群进行调查,以探究猕猴在高原环境下不同季节栖息地选择差异。在猕猴活动区域设置20 m×20 m利用样方135个,无猕猴活动区域设置对照样方60个,测定样方内... 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对四川省雅江县一个约40只个体的猕猴(Macaca mulatta)群进行调查,以探究猕猴在高原环境下不同季节栖息地选择差异。在猕猴活动区域设置20 m×20 m利用样方135个,无猕猴活动区域设置对照样方60个,测定样方内海拔、放牧活动强度、植被类型等18个生态因子,计算选择指数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夏、秋季,猕猴倾向在海拔较高处(3900~4300 m)活动,冬季则偏好海拔较低(3500~3900 m)的区域;春、夏、秋季偏好在阳坡活动,冬季对坡向无明显偏好;春季偏好高郁闭度(大于60%)栖息地,秋、冬季偏好低郁闭度(小于60%)栖息地;冬、春季选择的栖息地更接近河流(距离小于100 m),夏、秋季距河流较远(距离大于100 m);夏季偏好在林区活动(针叶林、高山栎林、针阔混交林),其余季节对低地草地(河谷附近)的偏好增加;夏、秋季尽可能回避人为干扰强度高的区域,冬、春季则更多活动在人为干扰强度高的区域。人为干扰和地理特征因子对猕猴四季栖息地选择均有重要影响,而植被因子主要影响春、夏、秋季的栖息地选择,隐蔽条件因子主要影响夏季栖息地选择。相比其他低海拔地区,最大限度获取食物资源及减少能量消耗是猕猴在自然生产力低下的高原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栖息地选择 川西高原 人为干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