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Modelling of the 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 An Analysis at Different Scales
1
作者 Anderson Luis Ruhoff Nilza Maria Reis Castro Alfonso Riss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1年第4期476-483,共8页
A variety of landscape properties have been modeled successfully using topographic indices such as 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 (TWI), defined as ln(a/tanβ), where a is the specific upslope area and β is the surface sl... A variety of landscape properties have been modeled successfully using topographic indices such as 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 (TWI), defined as ln(a/tanβ), where a is the specific upslope area and β is the surface slope. In this study, 25 m spatial resolution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 data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cale-dependency of TWI values when converting DEMs to 50 and 100 m.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spatial resolution, the two lower resolution DEMs were interpolated to the original 25 m grid size. In addition, to compare different flow-direction algorithms, a second objective was to evaluate differences in spatial patterns. Thus the values of TWI were compared in two different ways: 1) distribution functions and their statistics;and 2) cell by cell comparison of DEMs with the same spatial resolution but different flow- directions. As in previous TWI studies, the computed specific upstream is smaller, on average, at higher resolution. TWI variatio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grid size. A cell by cell comparison of the TWI values of the 50 and 100 m DEMs showed a low correlation with the TWI based on the 25 m DEM. 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flow-diretction algorithms computed for DEMs with 25, 50 and 100 m spatial re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OLUTION DEM GRID SIZE wetness index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Dry and Wet Degree in Benxi Area in Recent 57 Years 被引量:6
2
作者 吉奇 祝奎 +1 位作者 詹克荣 吴英杰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12期11-13,共3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situation of dry and wet degree in Benxi area in recent 57 years.[Method] By using the annual,quarterly and month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in Benxi a...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situation of dry and wet degree in Benxi area in recent 57 years.[Method] By using the annual,quarterly and month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in Benxi area during 1953-2009,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dry and wet index were analyzed.[Result]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Benxi area displayed the obvious increase trend,and the linear trend rate was 0.29 ℃/10 a.But the precipitation showed the obvious decrease trend,and the linear trend rate was-29.01 mm/10 a.The dry and wet index showed the decrease trend,and the linear trend rate was-33.61 mm/10 a,which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ise of temperature and the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after the 1980s.[Conclusion] It showed the warming-drying development trend in Benxi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Dry and wet index Benxi area China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acid number of crude oil on the wettability of acid volcanic reservoir rock from the Hailar Oilfi eld 被引量:5
3
作者 Xie Quan He Shunli Pu Wanf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93-99,共7页
Wettability of acid volcanic reservoir rock from the Hailar Oilfield, China, was studied with crude oils of different acid numbers generated from an original crude oil with an acid number of 3.05 mg KOH/g. The modifed... Wettability of acid volcanic reservoir rock from the Hailar Oilfield, China, was studied with crude oils of different acid numbers generated from an original crude oil with an acid number of 3.05 mg KOH/g. The modifed oils and their resultant acid numbers were: A (2.09 mg KOH/g), B (0.75 mg KOH/g), C (0.47 mg KOH/g), D (0.30 mg KOH/g), and E (0.18 mg KOH/g). Contact angles and improved Amott water indexes were measur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acid number on the wettability of the acid volcanic reservoir rock.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wettability was not sensitive to variation in temperature when using the same oil, but the acid number of the crude oil was a key factor in changing the wettability of the rock. The Amott water index, Iw was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of the acid number, and the Amott water index increased as the acid number decreased (i.e. Amott water index exponentially decreased with the acid number increase). The Iw value of the core saturated with oil A, with an acid number of 2.09 mg KOH/g, ranged from 0.06 to 0.11, which indicated low water wetness. If the acid number of the oil decreased to 0.18 mg KOH/g, the Iw value increased to 0.95, which indicated strong water wetness. The contact angle decreased from 80~ to 35~ when the aid number decreased from 0.75 to 0.18 mg KOH/g, indicating a change towards more water wet conditions. The oil recovery by spontaneous imbibition of water also increased as the acid number of the oil decreased. As an example, at 80 ~C, the recovery of Oil A with an acid number of 2.09 mg KOH/g was only 7.6%, while Oil E with an acid number of 0.18 mg KOH/g produced 56.4%, i.e. an increase of 4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 volcanic reservoir rock Amott wettability index wetting angle TEMPERATURE acid number wetTABILITY
下载PDF
Interdecadal fluctuation of dry and wet climate boundaries in China in the past 50 years 被引量:5
4
作者 Yang Jian-ping Ding Yong-jian +1 位作者 Chen Ren-sheng Liu Lian-yo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2期87-93,共5页
Based on the mean yearly precipitation and the total yearly evaporation data of 295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China in 1951-1999, the aridity index is calculat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ridity index, the cli... Based on the mean yearly precipitation and the total yearly evaporation data of 295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China in 1951-1999, the aridity index is calculat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ridity index, the climatic regions in China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namely, arid region, semi-arid region and humid region. Dry and wet climate boundaries in China fluctuate markedly and differentiate greatly in each region in the past 50 years. The fluctuation amplitudes are 20-400 km in Northeast China, 40-400 km in North China, 30-350 km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and 40-370 km in Southwest China. Before the 1980s (including 1980), the climate tended to be dry in Northeast China and North China, to be wet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and very wet in Southwest China. Since the 1990s there have been dry signs in Southwest China,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and North China. The climate becomes wetter in Northeast China. Semi-arid region is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humid and arid regions, the monsoon edge belt in China, and the susceptible region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t the end of the 1960s dry and wet climate in China witnessed abrupt changes, changing wetness into dryness. Dry and wet climate boundaries show the fluct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ole shifts and the opposite fluctuations of eastward, westward, southward and northward directions. The fluctuations of climatic boundaries and the dry and wet variations of climate have distinctive interdecadal fe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the index of aridity dry and wet climate boundary FLUCTUATION
下载PDF
咽瘘伤口湿性治疗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5
作者 任晓波 田梓蓉 +3 位作者 刘永玲 张欣 金晓婷 韦昌韵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9期163-168,共6页
目的构建咽瘘伤口湿性治疗评估指标体系。方法以整体护理理念为理论框架,检索PubMed、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1月的相关文献,经专家小组讨论后初步制订咽瘘伤口湿性治疗评估指标体系库、... 目的构建咽瘘伤口湿性治疗评估指标体系。方法以整体护理理念为理论框架,检索PubMed、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1月的相关文献,经专家小组讨论后初步制订咽瘘伤口湿性治疗评估指标体系库、设计专家函询问卷。2023年4月至6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邀请来自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地区12个省市及自治区的15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5名专家进行函询,专家小组针对函询结果进行讨论并最终修订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级指标权重并检验各层级指标逻辑一致性。结果专家函询问卷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为100%。专家熟悉系数为0.912、判断系数为0.960、权威系数为0.936、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392(P<0.001)。最终构建的咽瘘伤口湿性治疗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6个及三级指标28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7029(生理因素)、0.1149(心理因素)和0.1822(社会因素),各层级指标一致性检验系数均<0.100。结论初步构建的咽瘘伤口湿性治疗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可作为伤口治疗师评估咽瘘伤口的有效工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应用效果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瘘 湿性愈合 指标体系 德尔菲法
下载PDF
固体颗粒润湿性评价新方法
6
作者 王富华 王路一 +1 位作者 朱海涛 张卫东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0,共7页
润湿性不仅控制着疏松砂岩储层中流体的流动和分布,而且影响微粒运移,因此对固体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准确评价直接关系到储层微粒润湿性的有效调控,对储层微粒运移损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评价方法主要针对固体平面厘米以上的宏... 润湿性不仅控制着疏松砂岩储层中流体的流动和分布,而且影响微粒运移,因此对固体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准确评价直接关系到储层微粒润湿性的有效调控,对储层微粒运移损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评价方法主要针对固体平面厘米以上的宏观尺度,无法准确评价疏松砂岩储层中毫微米尺度的泥砂颗粒的表面润湿性。该文结合活化指数法和接触角测量法,提出了适用于颗粒润湿性评价的新参数——颗粒润湿指数R,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毫微米尺度的固体颗粒润湿性评价新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价泥砂颗粒的润湿性,测试程序简单,数据处理方便,适用范围广泛,为固体颗粒润湿性的评价与应用技术提供了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储层 润湿性 固体颗粒 润湿指数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化学外加剂对粉煤灰湿法细化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谭洪波 孔祥辉 +4 位作者 贺行洋 李懋高 苏英 蹇守卫 杨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4-190,共7页
将粉煤灰(FA)作为矿物掺合料使用,是降低胶凝材料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早期活性低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在湿磨过程中引入化学功能组分来提升FA细化活化效率的技术思路;通过激光粒度仪(PSD)、pH仪、全谱直读等离子体... 将粉煤灰(FA)作为矿物掺合料使用,是降低胶凝材料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早期活性低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在湿磨过程中引入化学功能组分来提升FA细化活化效率的技术思路;通过激光粒度仪(PSD)、pH仪、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XRD、SEM和TG-DTG等测试手段评价了FA的物化性能及活性指数,揭示了液相研磨机械力和化学溶蚀协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引入TIPA、TEA、NaOH、Na_(2)SO_(4)及电石渣(CS)化学功能组分优化了湿磨的液相环境介质,可显著提升湿磨效率;当FA的中值粒径降低至2μm时,TIPA+CS作用效果最为显著,研磨时间由原来的120 min缩短至40 min,缩短67%。从活性指数的角度来看,1 d龄期时,Na_(2)SO_(4)作用效果最为显著,湿磨FA的活性指数达到60.1%;3 d、7 d、28 d龄期时,TIPA+CS作用效果较好,湿磨FA的活性指数分别可达到81.3%、89.1%、97%。在液相研磨机械力作用过程中,液相环境介质可溶蚀粉煤灰表面,促进表面[AlO_(4)]和[SiO_(4)]的解聚,加速离子溶出,形成钙矾石、C-S-H凝胶等水化产物,显著提升FA的湿磨细化活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湿法研磨 液相环境 掺合料 活性指数
下载PDF
干旱区与湿润区旱涝急转演变特征对比研究
8
作者 薛联青 章郁涵 刘远洪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以长江、黄河和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标准化旱涝急转指数,利用趋势分析、变点检验、小波分析、随机森林等方法探究典型干旱区与湿润区旱涝急转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湿润和半湿润区是极端旱涝急转事件的高频发生区,干旱区... 以长江、黄河和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标准化旱涝急转指数,利用趋势分析、变点检验、小波分析、随机森林等方法探究典型干旱区与湿润区旱涝急转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湿润和半湿润区是极端旱涝急转事件的高频发生区,干旱区是极端旱转涝事件的高频发生区;干旱区的突变发生在1998年,湿润区的突变在1978年,未来干旱区更易发生旱转涝事件,湿润区则相反;气象因子在湿润区对旱涝急转的贡献度更大,大气环流对干旱区的影响突出,旱涝急转与不同驱动因子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标准化旱涝急转指数 大气环流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淮河流域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润湿性评价及效果
9
作者 陈贝尔 杨立安 +3 位作者 李建山 罗向荣 潘谦宏 任晓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349,380,共8页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用接触角和接触角变化的最大值反映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改变方向和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亲水表面的性质非常稳定,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小,但亲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大。蒸馏水与亲水/油表面润湿接触角的相对平均偏差分别为0.281%、8.929%。另外,部分驱油剂在亲水/油表面的接触角最大变化值差异不明显。用润湿倾向指数可较好地表征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程度。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远小于接触角不确定度。0.2%磺酸盐类驱油剂、聚氧乙烯醚类驱油剂、氟碳类驱油剂在亲水表面的接触角(润湿30 s)不确定度分别为1.24、3.11、0.64,而水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分别为2.48×10^(-2)、6.33×10^(-2)、1.76×10^(-2)。通过Amott方法,测得7种压裂驱油剂作用下天然岩样的水湿指数。该水湿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与用接触角法测得的水润湿倾向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致。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使用润湿倾向指数的准确性和优越性。该方法有利于快捷地评价压裂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的改变能力,优选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致密油藏 压裂驱油剂 润湿性 接触角 润湿倾向指数
下载PDF
大豆脲酶诱导碳酸钙固化黄河泥沙水稳定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钰轲 陈浩 +3 位作者 宋迎宾 王振海 钟燕辉 张蓓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随着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沿黄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填筑用土需求剧增。黄河泥沙作为填筑材料的可行性已被证实,但其在多雨地区的服役性能需要改善,探索一种生态、高效的泥沙加固方法提高其水稳定性十分关键。本文基于酶诱导碳酸钙... 随着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沿黄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填筑用土需求剧增。黄河泥沙作为填筑材料的可行性已被证实,但其在多雨地区的服役性能需要改善,探索一种生态、高效的泥沙加固方法提高其水稳定性十分关键。本文基于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技术固化黄河泥沙的方法,分别开展了常规浸水条件和干湿循环条件下固化黄河泥沙的水稳定性试验,研究了浸水后试样的质量损失及强度折损情况,分析了干湿循环对固化后黄河泥沙试样强度软化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EICP技术固化的黄河泥沙试样浸水崩解过程相比原状试样更加缓慢;胶结液浓度1.5 mol/L的黄河泥沙试样长期(56 d)浸水后,几乎保持完整,质量损失率仅为6.36%,强度折损率仅为6.21%;10次干湿循环后,不同胶结液浓度处理后的黄河泥沙试样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颗粒松散和脱落现象,胶结液浓度1.5 mol/L、灌浆10次的黄河泥沙试样的抗压强度损失仅为9.96%,抗干湿循环能力最强。利用EICP技术可以有效的固化黄河泥沙并提升其水稳定性,这对推进黄河泥沙的资源化利用进程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EICP 干湿循环 质量损失 强度损失 软化系数
下载PDF
基于日尺度旱涝急转指数的重庆市旱涝急转事件演变特征分析
11
作者 刘玉冰 刘波 +4 位作者 王文鹏 邱鹏 黎春蕾 仵新燕 刘缘晴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8,共9页
为准确地反映旱涝急转事件的“突发性”与“交替性”特征,对重庆市34个气象站采用日尺度旱涝急转指数DWAAI提取1960—2018年旱涝急转事件,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划分不同强度旱涝急转事件对应的DWAAI数值范围,探究不同强度旱涝急转事件... 为准确地反映旱涝急转事件的“突发性”与“交替性”特征,对重庆市34个气象站采用日尺度旱涝急转指数DWAAI提取1960—2018年旱涝急转事件,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划分不同强度旱涝急转事件对应的DWAAI数值范围,探究不同强度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次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旱涝急转事件以旱急转涝为主,旱急转涝事件占旱涝急转事件累计次数的85%,主要发生在4—9月,多年平均次数为22.64站次,其中,中度、重度事件占所有旱急转涝事件的11.7%、2.9%;旱急转涝事件频发于重庆市西部、中部及东北部区域,发生频次的变化趋势不显著;涝急转旱事件主要发生在7—9月,多年平均次数为5.60站次,轻度、中度事件占所有涝急转旱事件的92.9%、7.1%;涝急转旱事件在重庆市东南部、中部以及东北部区域的西部地区(如开县)频发,频发地区的发生频次总体呈增加的趋势。研究成果可为保障重庆市及相关地区水安全、加强防旱抗涝减灾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事件 日尺度旱涝急转指数 方差校正的Sen趋势检验 时空演变 重庆市
下载PDF
PAW及其与LTP的联合作用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12
作者 齐先科 李淼 +1 位作者 李彩虹 渠琛玲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9,共10页
以济麦22、百农307为材料,研究等离子体活化水(PAW,制备时间分别为5.0、7.5、10.0 min,分别命名为PAW-5、PAW-7.5、PAW-10)及其与低温等离子体(LTP)联合处理(LTP+W-5、LTP+W-7.5、LTP+W-10)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PAW、... 以济麦22、百农307为材料,研究等离子体活化水(PAW,制备时间分别为5.0、7.5、10.0 min,分别命名为PAW-5、PAW-7.5、PAW-10)及其与低温等离子体(LTP)联合处理(LTP+W-5、LTP+W-7.5、LTP+W-10)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PAW、LTP在小麦种子活力提高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种子均于LTP处理9 s时的发芽率及发芽指数达到最佳,因此选用LTP处理时间9 s进行PAW与LTP联合作用效果研究。PAW、PAW与LTP联合处理均能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株高、幼苗鲜质量和干质量,并显著提高种子的活力指数,总体以LTP+W-7.5处理效果最好;未经LTP处理的种子与蒸馏水之间的接触角最大,表明其润湿性能最弱,相较之下,未经LTP处理的种子与PAW之间的接触角有所下降,而经LTP处理后的种子与蒸馏水或PAW之间的接触角极显著下降;与蒸馏水处理相比,PAW及其与LTP联合处理的小麦幼苗中的活性氧氮(RONS)含量总体上显著增加,而仅LTP处理的小麦幼苗中RONS含量无显著变化。综上,PAW及其与LTP联合处理均有效地促进了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其中LTP+W-7.5处理的促进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低温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活化水 活力指数 润湿性能 活性氧氮
下载PDF
1962—2021年闽江流域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13
作者 甘贝贝 刘梅冰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5-556,共12页
基于1962—2021年闽江流域29个气象观测站的日降水量数据,运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SPI),Mann-Kendal趋势检验(M-K检验)以及Morlet小波分析等多种方法,深入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闽江流域干湿演变特征,同时,结合... 基于1962—2021年闽江流域29个气象观测站的日降水量数据,运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SPI),Mann-Kendal趋势检验(M-K检验)以及Morlet小波分析等多种方法,深入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闽江流域干湿演变特征,同时,结合海温异常指数(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进一步探究闽江流域干湿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近60年来,闽江流域整体呈不显著湿润化趋势,夏季在20世纪90年代后显著湿润化,秋季在1995年后有干旱化倾向,冬季比其他季节更容易出现极端干湿事件;从空间上看,流域东南部湿润化趋势明显,具有春季流域中部干旱化,夏季北部以及东南部湿润化,秋季南部干旱化的态势;全流域各级湿润和干旱事件均呈增加趋势,湿润事件多出现在夏季,干旱事件多出现在秋、冬季;闽江流域在20~30 a的范围内存在干—湿—干的周期变化。ENSO对闽江流域干湿有显著影响,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暖、冷事件的影响分别在滞后1~4个月和3~5个月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干湿事件 干湿演变特征 ENSO事件 闽江流域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干湿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14
作者 郝睿超 王淇葆 +4 位作者 王辰 董冰雪 玛尔比亚古丽·斯拉依 张天旭 姚宁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74-83,共10页
【目的】干旱频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探究黄土高原干湿演变特征及其成因。【方法】基于黄土高原71个站点获取1961-2020年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间、风速等气象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Mann-Kend... 【目的】干旱频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探究黄土高原干湿演变特征及其成因。【方法】基于黄土高原71个站点获取1961-2020年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间、风速等气象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Mann-Kendall检验、游程理论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1961-2020年干湿演变规律及其成因。【结果】1961-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的温度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有变暖趋势,而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从时间变化来看,降水量呈微弱下降趋势,ET_(0)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从空间变化来看,西北部降水量增加,ET_(0)降低,有变“湿”趋势,而东北部降水量和ET_(0)都呈降低趋势,其干湿变化仍需讨论;从干湿演变规律来看,SPEI在1999年之前呈减小趋势,之后呈增大趋势,东南部干旱频率高,干旱历时、干旱严重度、干旱峰值低,极端干旱事件少有发生,西北部情况则与东南部相反;从干湿演变的成因来看,温度增加、降水量增大、ET_(0)减小属于黄土高原干湿演变特征的主要成因,黄土高原整体区域的温度与SPEI相关性较大,降水量和ET_(0)对黄土高原的干湿演变有较大影响,且ET_(0)对黄土高原干湿演变规律的影响强于降水量;此外,环流指数与SPEI的线性相关较弱,表明其对黄土高原的干湿演变影响较小,黄土高原干湿变化与中纬度西风带强弱和太阳黑子活动程度有较弱的相关性。【结论】综上可知,黄土高原从1960年开始呈暖干化趋势,1999年后呈暖湿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变化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演变特征 成因分析 黄土高原
下载PDF
WBGT指数测定实验理虚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15
作者 袁金涛 王雨露 +1 位作者 王娜 于树玲 《基础医学教育》 2024年第9期779-782,共4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实验教学具有挑战性。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应用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设综合性实验课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实践发现,该教学模式...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实验教学具有挑战性。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应用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设综合性实验课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实践发现,该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自学实验理论和方法,在虚拟仿真软件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文章以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测定实验为例,介绍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实验教学 湿球黑球温度指数 理虚实一体化 虚拟仿真
下载PDF
关中地区土壤干湿变化及对气候的响应
16
作者 杨雅青 张翀 +1 位作者 张婕 王玉丹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1-271,共11页
关中地区是陕西省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但频发的旱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壤湿度作为反映旱灾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行土壤湿度对气候因子响应的研究,可为科学认识干旱规律及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采用2001—2020年... 关中地区是陕西省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但频发的旱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壤湿度作为反映旱灾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行土壤湿度对气候因子响应的研究,可为科学认识干旱规律及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采用2001—2020年的MODIS-NDVI与MODIS-LST长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关中地区地表土壤干湿状况(TVDI)特征空间,采用线性趋势法、相关性分析、敏感性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关中地区土壤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TVDI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演出关中地区的土壤湿度状况。近20 a来,关中地区土壤干湿状况存在变干趋势;其中,春季最旱、冬季次之。(2)土壤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上呈现西南向东北干旱递增的趋势。(3)土壤干湿状况与降水和气温存在相关性。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降水量增加,土壤湿度增加;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气温升高,土壤湿度降低。(4)降水对土壤干湿状况的敏感性较高,而气温对土壤干湿状况的变化程度起着较大的影响。降水决定了土壤湿度值的增加或减少的方向,而气温则决定了增加或减少的程度。土壤干湿状况是一个综合指标,其值受降水和气温的影响。降水是决定增减趋势的主要因素,而气温则决定了增减的幅度。因此,仅研究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时,降水是控制土壤干湿状况增减趋势的主要因素,而气温则调节了这种增减的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干湿状况 地表温度-植被指数 降水 气温 关中地区
下载PDF
苗期甘蓝型油菜对不同湿害环境的响应
17
作者 叶文伟 米洛 +10 位作者 李飞霞 刘然金 邓朝扬 李朝苏 李明 庄娟 赵伟 廖映秀 汪直华 敬树忠 程彬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6期21-25,共5页
研究旨在筛选耐湿性较强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为四川及其他稻-油轮作模式地区推广优质、耐湿油菜品种提供依据。试验以川、渝、云主推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川油36’、‘川油46’、‘川油83’、‘川早油1号’、‘渝油35’和‘春喜1402’为试... 研究旨在筛选耐湿性较强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为四川及其他稻-油轮作模式地区推广优质、耐湿油菜品种提供依据。试验以川、渝、云主推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川油36’、‘川油46’、‘川油83’、‘川早油1号’、‘渝油35’和‘春喜1402’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淹水培养3、5、7 d分别模拟不同湿害程度下的田间环境,研究苗期各油菜品种对不同湿害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综合湿害指数与发芽率和苗鲜重呈显著正相关,与主根长和株高相关性不显著;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湿性表现为‘川油83’>‘渝油35’>‘春喜1402’>‘川油36’>‘川早油1号’>‘川油46’。综上,甘蓝型油菜苗期的耐湿性可通过发芽率和苗鲜重判定;甘蓝型油菜苗期综合湿害指数可直接用于评价其抵御湿害胁迫的能力;本试验筛选出苗期耐湿性较强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为‘川油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耐湿性 品种筛选 综合湿害指数
下载PDF
基于SPI的福建省干湿特征与ENSO的关联性分析
18
作者 童逸冰 谢芸晖 +1 位作者 寇荷 刘梅冰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3期39-48,共10页
根据福建省17个气象站点1970—2019年的逐月降水数据,计算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并利用Mann-Kenddall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干湿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El Ni1o-Southern O... 根据福建省17个气象站点1970—2019年的逐月降水数据,计算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并利用Mann-Kenddall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干湿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El Ni1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近50年来,福建省以正常为主,轻旱与轻湿次之,发生频次最少的是特旱与特湿。年尺度上,福建省整体呈湿润化趋势,但季节变化差异较大,其中,春季呈明显的干旱趋势,夏季呈较为明显的湿润趋势,秋、冬季变化趋势不显著。福建省沿海及闽北山区易出现旱涝极值,中间地带干湿分布以轻级、中级和正常为主。ENSO事件的强度与SPI的变化呈正相关,ENSO冷暖事件对降水的影响具有滞后性,ENSO冷事件对福建省SPI影响的滞后时间为5个月,ENSO暖事件的滞后时间为0~5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ENSO事件 干湿特征 福建省
下载PDF
川滇农牧交错带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19
作者 黄玺玮 侯玲琳 周丽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11期67-69,共3页
根据1980—2015年川滇农牧交错带范围内17个地面观测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分别基于年代际、年及季节时间尺度分析了交错带地表湿润指数(Surface Wetnes Index,SWI)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5年该区总体经历了湿化到旱化的... 根据1980—2015年川滇农牧交错带范围内17个地面观测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分别基于年代际、年及季节时间尺度分析了交错带地表湿润指数(Surface Wetnes Index,SWI)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5年该区总体经历了湿化到旱化的演变历程,尤其在21世纪以后干旱趋势愈加显著;春季、秋季呈变干趋势,夏季略趋于湿润,冬季干湿变化不明显,局部地区旱化主要由秋季明显变干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湿润指数(SWI) 时空变化 干湿状况
下载PDF
Janus纤维材料非对称导液指数模型的构建、测试系统及其评价
20
作者 翟倩 张恒 +3 位作者 甄琪 甘益 杨自强 丁佳伟 《纺织工程学报》 2024年第4期12-24,共13页
为有效评价大面密度纤维材料的液体非对称传输性能,依据多孔材料液体吸附机理和Langmuir方程,本文在液体非对称传输行为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自主搭建了非对称导液测试系统,建立了非对称导液指数模型,并对两大类17种样品进行测试,获得了最... 为有效评价大面密度纤维材料的液体非对称传输性能,依据多孔材料液体吸附机理和Langmuir方程,本文在液体非对称传输行为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自主搭建了非对称导液测试系统,建立了非对称导液指数模型,并对两大类17种样品进行测试,获得了最大吸液速率、平均吸液速率、终止吸液速率、相对含水量和非对称导液指数等液体传输行为特征参数,并与液态水分管理测试仪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累计单向传输指数分布在28.4~680.2区间的Janus纤维材料样品,非对称导液指数对应为21.0~437.4,且二者变化规律随样品润湿梯度和差动毛细效应结构特征的改变而趋于一致,具有高的相似性。另外,随着均一结构纤维材料样品面密度从162.6增大到375.8g/m^(2),累计单向传输指数从191.1增大到2177.6,而非对称导液指数在-68.0~45.0之间波动。所搭建的非对称导液测试系统和非对称导液指数模型可以很好的评价不同面密度纤维材料的液体非对称传输行为,丰富了功能性纤维材料的评价方法,为新型Janus纤维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新品开发提供测试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材料 非对称导液指数 润湿 性能 液体传输 测试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