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wide-narrow row arrangement in mechanical pot-seedling transplanting and plant density on yield formation and grain quality of japonica rice 被引量:20
1
作者 HU Qun JIANG Wei-qin +7 位作者 QIU Shi XING Zhi-peng HU Ya-jie GUO Bao-wei LIU Guo-dong GAO Hui ZHANG Hong-cheng WEI Hai-y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197-1214,共18页
Mechanical pot-seedling transplanting is an innovatively developed transplanting method that has the potential to replace mechanical carpet-seedling transplanting. However, the initial pot-seedling transplanting machi... Mechanical pot-seedling transplanting is an innovatively developed transplanting method that has the potential to replace mechanical carpet-seedling transplanting. However, the initial pot-seedling transplanting machine lacked optimized density spacing and limited yield potential for japonica rice. Therefore, ascertaining the optimized density by wide-narrow rows and the appropriate transplanting method for yield formation and grain quality of japonica ric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high-quality rice production.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two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Nanjing 9108 and Nanjing 5055 under three transplanting methods in 2016 and 2017: mechanical pot-seedling transplanting with wide-narrow row(K, average row spacing of 30 cm);equidistant row(D, 33 cm×12 cm);and mechanical carpet-seedling transplanting(T, 30 cm×12.4 cm). In addition, five different density treatments were set in K(K1–K5, from 18.62×10~4 to 28.49×10~4 hills ha^(–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yield was produced by a planting density of 26.88×104 hills ha^(–1) in mechanical pot-seedling transplanting with wide-narrow row with a greater number of total spikelets that resulted from significantly more panicles per area and slightly more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as compared with equidistant row, and yield among density in wide-narrow row showed a parabolic trend. Compared with mechanical carpet-seedling transplanting, the treatment of the highest yield increased yield significantly, which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larger sink size with improved filled-grain percentage and grain weight, higher harvest index, and increased total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especially the larger amount accumulated from heading stage to maturity stage. With the density in wide-narrow row decreasing, processing quality, appearance quality, and nutrition quality were all improved, whereas amylose content and the taste value were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mechanical carpet-seedling transplanting, mechanical pot-seedling transplanting improved processing quality and nutrition quality, but decreased amylose content and deteriorated appearance quality.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mechanical pot-seedling transplanting with wide-narrow row coupling produced a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y of 26.88×10~4 hills ha^(–1) and may be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improving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for japonica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grain quality JAPONICA rice TRANSPLANTING methods wide-narrow row yield formation
下载PDF
Automatic Guidance of an Agricultural Tractor along with the Side Shift Control of the Attached Row Crop Cultivator 被引量:8
2
作者 Javad Robati Hossein Navid +1 位作者 Mahdi Rezaei Amir Rikhtehgar Ghias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B)》 2012年第1期151-158,共8页
关键词 农用拖拉机 制导系统 侧移控制 中耕机 PID控制器 GPS定位技术 运动学模型 转向角度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香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黄丽娜 程世敏 +2 位作者 赵增贤 魏军亚 魏守兴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6,73,共8页
为确定香蕉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P,P1:2190株/hm^(2);P2:2340株/hm^(2);P3:2520株/hm^(2))为主区,行距(R,R1:宽行5.10 m+窄行1.00 m;R2:宽行4.80 m+窄行1.30 m;R3:宽行4.50 m+窄行1.60 m)... 为确定香蕉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P,P1:2190株/hm^(2);P2:2340株/hm^(2);P3:2520株/hm^(2))为主区,行距(R,R1:宽行5.10 m+窄行1.00 m;R2:宽行4.80 m+窄行1.30 m;R3:宽行4.50 m+窄行1.60 m)为裂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香蕉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R能显著影响香蕉株高和茎围,P和R对香蕉单产、总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1、P2香蕉单产较P3分别显著提高10.29%、10.88%,P2总产量较P1显著提高6.62%;R3单产、总产量最高,R1单产、总产量最低。分析产量构成可知,R3能提高香蕉商品蕉采收率;P1、P2单果质量较P3显著提高,R3单果质量较R1、R2分别显著提高21.23%、4.44%。P1果指长较P3显著提高,R2、R3间果指长、果指围显著高于R1。P和R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3可滴定酸含量较P1、P2显著提高,P1、P2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较P3显著提高19.38%、15.78%;R3较R1显著提高维生素C含量8.77%。综上所述,宝岛蕉品种种植密度为2340株/hm^(2),宽行4.50 m、窄行1.60 m时,香蕉农艺性状、产量、商品蕉采收率、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及维生素C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种植密度 行距 产量 品质 宜机化栽培
下载PDF
不同农艺措施与发草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4
作者 何斌 张敏 +2 位作者 王彦龙 刘颖 马玉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81,共11页
为探究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和行距,本研究采用3因素5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种量、磷酸二铵施用量及行距对发草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发草的实际种子生产和高效原种扩繁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 为探究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和行距,本研究采用3因素5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种量、磷酸二铵施用量及行距对发草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发草的实际种子生产和高效原种扩繁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播种量、施肥量及行距处理下,第2年种子产量以播种量22.5kg·hm^(-2),磷酸二铵施用量150.0 kg·hm^(-2),行距30.0 cm的组合模式最高,产量为130.78 kg·hm^(-2)。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种子产量相关性来看,种子产量与穗宽、每生殖枝小穗数、每生殖枝小花数和每生殖枝结实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穗长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5)。通过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关系模型发现,穗宽、每生殖枝结实数、小花数、小穗数及千粒重对种子产量增益明显。在种植过程中可适当调整栽培技术,增加发草穗宽、每生殖枝结实数和小花数来提高发草种子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草 播种量 施肥量 行距 栽培技术 种子产量 产量影响因素
下载PDF
播量与行距配置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岳明强 刘青松 +5 位作者 徐玉鹏 阎旭东 屈新月 陈雅琦 曹培霞 徐婧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659-2669,共11页
为研究播量+行距配置对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两个播量(15和22.5 kg·hm^(-2))为主处理,5个行距(10、15、20、25和30 cm)为副处理。2019-2021年连续3年测定不同处理的株高、产量、品质、枝条数量等变化,综合... 为研究播量+行距配置对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两个播量(15和22.5 kg·hm^(-2))为主处理,5个行距(10、15、20、25和30 cm)为副处理。2019-2021年连续3年测定不同处理的株高、产量、品质、枝条数量等变化,综合评价播量和行距配置对苜蓿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苜蓿品种(‘中苜3号’和‘巨能Ⅱ’)产量均以播量22.5 kg·hm^(-2)、行距20 cm的表现最高;粗蛋白和相对饲喂价值则随着行距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以20 cm处表现为最佳,两个播量间品质性状无显著差异(P>0.05);由苜蓿不同播量+行距处理的指标隶属函数值可以看出,‘中苜3号’和‘巨能Ⅱ’均以播量22.5 kg·hm^(-2)、行距20 cm排名最高,表现最好。综合来看,在沧州东部地区苜蓿种植以播量22.5 kg·hm^(-2)、行距20 cm的栽培模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播种量 行间距 产量 品质 综合评价 栽培措施
下载PDF
3ZFD-440型玉米大垄双行动力中耕追肥机设计与试验
6
作者 吴家安 李向军 +2 位作者 常传义 高明宇 刘恩宏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76,共8页
针对我国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缺少复式中耕联合作业机具的问题,设计适配于118.4~154.4 kW系列拖拉机的3ZFD-440型玉米大垄双行动力中耕追肥机。该机具一次作业可完成垄沟碎土除草、垄底深松、多苗带侧深施肥、垄台培土等多项工作。根... 针对我国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缺少复式中耕联合作业机具的问题,设计适配于118.4~154.4 kW系列拖拉机的3ZFD-440型玉米大垄双行动力中耕追肥机。该机具一次作业可完成垄沟碎土除草、垄底深松、多苗带侧深施肥、垄台培土等多项工作。根据玉米大垄双行中耕作业的农艺要求,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分析完成施肥系统、碎土除草部件、导流式培土器的设计。碎土刀选用凿形直刀,回转半径为235 mm,刀片厚度为10 mm,碎土刀入土夹角选择35°,刃口宽度为2 mm,侧刃长度10 mm;采用导流式培土器,基础元线角为32°、导曲线切线与垂直面夹角为30°、导曲线切线与垂直面夹角增量为5°、导曲线半径为248 mm。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具在作业时能充分发挥大功率拖拉机的动力优势,作业时垄台台顶宽度变异系数为1.64%,垄台深度变异系数为4.34%;导流式培土器性能稳定,作业后垄形规范。碎土率为91.7%;垄沟沟底浮土厚度为4.6 cm;排肥一致性变异系数为3.1%,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 机械中耕施肥 碎土除草 垄上培土
下载PDF
玉米大垄双行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7
作者 刘洋 赵秀梅 +5 位作者 王立达 李青超 刘悦 兰英 韩业辉 刘颖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121-124,共4页
玉米大垄双行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是适宜齐齐哈尔地区的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按需分次精准灌溉与施肥能显著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率,省时省力,增产增效。本文从滴灌系统安装、精细整地、科学选择品种、适期播种、加强田间管理、... 玉米大垄双行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是适宜齐齐哈尔地区的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按需分次精准灌溉与施肥能显著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率,省时省力,增产增效。本文从滴灌系统安装、精细整地、科学选择品种、适期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玉米大垄双行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垄双行 浅埋滴灌 水肥一体化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播种方式和行距对高寒地区燕麦/饲用豌豆草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常英 王伟 +4 位作者 彭丹 蒲小剑 傅云洁 王龙然 徐成体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4-664,共11页
禾豆混播具有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是栽培草地建植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不同播种方式(混播、间作和单播)和播种行距(30、25、20和15 cm)下,燕麦(Avena sativa)/饲用豌豆(Pisum sativ... 禾豆混播具有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是栽培草地建植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不同播种方式(混播、间作和单播)和播种行距(30、25、20和15 cm)下,燕麦(Avena sativa)/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混播草地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探究研究区较适宜的燕麦和饲用豌豆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燕麦和饲用豌豆间、混作草地较单播草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加。与燕麦单播比较,间、混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4.60%和16.27%,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0.13%和11.39%;与饲用豌豆单播比较,间、混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0.42%和12.02%,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3.73%和15.03%。燕麦和饲用豌豆混播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间作草地,且混播与间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随播种行距增大而增大。DTOPSIS模型综合评价表明,燕麦和饲用豌豆混播且行距30 cm处理可显著提高草地土壤肥力,是研究区燕麦和饲用豌豆适宜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禾豆混播 间混作 行距 栽培草地 土壤养分 DTOPSIS模型
下载PDF
基质栽培下行距和灌水量对塑料大棚番茄光能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常佳悦 马小龙 +2 位作者 吴故燃 李广毅 李建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120,154,共11页
【目的】探究行距和灌水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塑料大棚番茄光能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为基质栽培行距和灌水量设置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试验于塑料大棚内进行,以基质栽培的番茄品种‘金鹏14-8’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 【目的】探究行距和灌水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塑料大棚番茄光能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为基质栽培行距和灌水量设置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试验于塑料大棚内进行,以基质栽培的番茄品种‘金鹏14-8’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行距,宽窄行栽培,窄行距为40 cm,株距35 cm,大行距设置L_(1)(70 cm,5.19株/m^(2))、L_(2)(120 cm,3.57株/m^(2))和L_(3)(170 cm,2.72株/m^(2))3个水平;副区依据植株日蒸腾量(ET)设置2个灌水量水平:常规灌溉(N)为营养生长期灌水1.25 ET、生殖生长期灌水1.50 ET,轻度亏缺灌溉(K)为营养生长期灌水1.00 ET、生殖生长期灌水1.20 ET;两两组合成L_(1)N、L_(1)K、L_(2)N、L_(2)K、L_(3)N和L_(3)K共6个处理。通过测算番茄植株形态指标、干鲜质量、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等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综合分析番茄光能和水分利用对种植行距和灌水量的响应。【结果】番茄株高、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产量、冠层辐射截获量(IPAR)均随着种植行距增大呈降低趋势,L_(1)N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增高5.65%~55.65%;茎粗、叶面积、单株干鲜质量、单株产量、单株日蒸腾量随着种植行距增大呈升高趋势,L_(3)N单株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提高3.10%~46.91%。L_(2)N冠层辐射利用率(RUE)最高,果实膨大期达135.31(g·s)/mmol,较其他处理提高5.41%~67.59%,果实成熟期达151.97(g·s)/mmol,较其他处理提高1.25%~48.86%;L_(2)K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最高,为39.18 g/kg,较其他处理增加9.58%~33.90%。番茄植株单位面积下叶面积、干鲜质量、产量、IPAR及RUE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蒸腾量与上述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IWUE则与各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适度增大种植行距对番茄单株增益明显,可以增强群体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单株产量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略微降低;但过大的种植行距会造成无效损耗,导致单位面积产量、RUE及IWUE均降低。常规灌溉番茄植株生长形态和物质积累优于轻度亏缺灌溉,但轻度亏缺灌溉可以显著提高IWUE;种植行距与灌水量间存在交互作用,总体而言,L_(2)N处理光能利用表现最好,L_(2)K处理水分利用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栽培 种植行距 灌水量 光能利用效率(RUE) 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
下载PDF
无膜栽培下灌水量和行距对南疆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张变兄 李玲 +6 位作者 郭子轩 曹娟 毛廷勇 万素梅 翟云龙 宋敏 陈国栋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7-43,共7页
为了明确无膜栽培下不同灌水量和行距对棉花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中619’为材料,设置3种灌水量(W1:4 200 m^(3)/hm^(2);W2:5 100 m^(3)/hm^(2);W3:6 000 m^(3)/hm^(2))和两种行距配置[P1:76 cm等行距模式,株距5.5 cm;P2:(66+... 为了明确无膜栽培下不同灌水量和行距对棉花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中619’为材料,设置3种灌水量(W1:4 200 m^(3)/hm^(2);W2:5 100 m^(3)/hm^(2);W3:6 000 m^(3)/hm^(2))和两种行距配置[P1:76 cm等行距模式,株距5.5 cm;P2:(66+10) cm宽窄行模式,株距10 cm],研究灌水量和行距对棉花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和行距的降低,株高和茎粗增加,P2W3处理的铃期株高最大为61.3 cm,显著高于P1W1处理。同一灌水量下,茎粗整体表现为P2>P1,吐絮期P2行距下茎粗比P1高2.57%~10.92%。叶面积指数在蕾期至初花期表现为P1>P2,进入盛花期后为P2>P1,随着灌水量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P2行距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量高于P1,随灌水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籽棉产量随之增加,P2W3处理籽棉产量最高,为6 836.95 kg/hm^(2),略高于P2W2处理,二者差异不显著。综合生长发育指标和产量情况,P2W3处理棉花各项生长指标较优;结合南疆棉花生产实际和节水高效栽培需求,P2W2栽培模式较适宜南疆棉花无膜种植,增产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行距 棉花 无膜栽培 生长发育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及作业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
11
作者 陈晓梅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3年第3期9-11,共3页
开展不同栽培模式及作业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化栽培具有明显的节本效果,但相同栽培模式下增产效果不明显,覆膜栽培比裸地栽培更具增产效果并可提高商品薯率2个百分点;大垄双行机械化滴灌栽培模式具有... 开展不同栽培模式及作业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化栽培具有明显的节本效果,但相同栽培模式下增产效果不明显,覆膜栽培比裸地栽培更具增产效果并可提高商品薯率2个百分点;大垄双行机械化滴灌栽培模式具有提质丰产的双重效果,尤其可以提高商品薯率;大垄双行机械化滴灌栽培模式具有节水节肥节药、节本节支节能、增产增效增收的技术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大垄双行 栽培模式 机械化 覆膜 产量 商品薯率
下载PDF
宽窄行栽培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9
12
作者 梁熠 齐华 +5 位作者 王敬亚 白向历 王晓波 刘明 孟显华 许晶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7-100,共4页
通过不同宽窄行栽培对玉米的产量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宽窄行栽培有效改善了玉米的群体结构,改善了冠层的微环境,增加了中部冠层的透光率,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其LAI和干物质积累。宽窄行种植方式增加穗位叶的初始量子效率,使叶片... 通过不同宽窄行栽培对玉米的产量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宽窄行栽培有效改善了玉米的群体结构,改善了冠层的微环境,增加了中部冠层的透光率,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其LAI和干物质积累。宽窄行种植方式增加穗位叶的初始量子效率,使叶片能有效地利用弱光,改善玉米叶片的光合性能,最终提高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宽窄行栽培 产量
下载PDF
大垄宽窄行免耕种植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13
作者 王庆杰 李洪文 +2 位作者 何进 李问盈 刘安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9-43,共5页
为了解决东北玉米小垄原垄免耕播种机具易掉入垄沟的问题,发挥宽窄行优势,加强农机农艺结合,该文提出了大垄宽窄行错茬免耕播种的作业思路。于2007-2009年在辽宁省苏家屯区垄作保护性耕作建立试验区,研究了大垄宽窄行免耕种植对土壤体... 为了解决东北玉米小垄原垄免耕播种机具易掉入垄沟的问题,发挥宽窄行优势,加强农机农艺结合,该文提出了大垄宽窄行错茬免耕播种的作业思路。于2007-2009年在辽宁省苏家屯区垄作保护性耕作建立试验区,研究了大垄宽窄行免耕种植对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含水率、作物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垄宽窄行免耕种植模式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其中在出苗期提高土壤水分9.39%~11.03%;与均行小垄免耕种植模式相比,大垄宽窄行免耕种植模式改善了玉米群体结构,促进了个体发育,增加了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作物产量提高了6.70%~9.49%,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96%~8.56%,是东北地区一种较为理想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 耕作 土壤含水率 垄作 大垄 宽窄行 玉米 产量
下载PDF
宽窄行和等行距栽培条件下高粱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赵甘霖 丁国祥 +4 位作者 刘天朋 倪先林 陈国民 胡烔凌 汪小楷 《农学学报》 2013年第8期11-13,共3页
为了探索高粱高产、高效种植方式,提高高粱生产种植效益和土地复种指数。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方法,对不同宽窄行与等行距栽培条件下高粱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宽窄行栽培较等行距栽培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平均增... 为了探索高粱高产、高效种植方式,提高高粱生产种植效益和土地复种指数。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方法,对不同宽窄行与等行距栽培条件下高粱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宽窄行栽培较等行距栽培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平均增产7%~11%;同一密度下,随着宽行的增大,产量呈逐步下降趋势;获得同一产量水平下宽窄行栽培较等行距栽培降低10%左右的种植密度,可有效防止倒伏,提高产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宽窄行 栽培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宽窄行配置对机插中晚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朱德泉 储婷婷 +3 位作者 武立权 张顺 何海兵 张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02-112,共11页
为了探讨不同行距配置对机插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单季中稻丰两优香1号和徽两优898以及双季晚稻镇稻18和上农粳2号4个品种为材料,开展了等行距25、30 cm,宽窄行20 cm+30 cm、25 cm+30 cm、25 cm+35cm共5种机插水... 为了探讨不同行距配置对机插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单季中稻丰两优香1号和徽两优898以及双季晚稻镇稻18和上农粳2号4个品种为材料,开展了等行距25、30 cm,宽窄行20 cm+30 cm、25 cm+30 cm、25 cm+35cm共5种机插水稻行距配置对比试验,分析了插秧后不同品种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对不同品种机插水稻的株高、叶面积指数、茎蘖动态、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5种行距配置下,各生育期株高受品种遗传特性影响,不同行距配置间差异不显著,叶面积指数、茎蘖数和干物质累积量在不同行距配置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各品种机插水稻生长特性随行距配置变化趋势不同,单季中稻品种叶面积指数、分蘖稳定后的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干物质累积量和生长率均在宽窄行25 cm+35 cm配置下最大,且随着行距配置的增大而增大,而双季晚稻品种各项生长指标则在宽窄行20 cm+30 cm配置下最大,且随行距配置增大而减小。2)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受行距配置影响较大的是有效穗数(变异系数1.93%~7.50%)、穗粒数(变异系数1.58%~6.08%)和结实率(变异系数0.86%~4.54%),较小的是千粒质量(变异系数0.81%~2.70%)和穗长(变异系数0.89%~2.82%)。3)单季中稻在宽窄行25 cm+35 cm配置下产量最高,双季晚稻则在宽窄行20 cm+30 cm配置下产量最高,各产量构成因素峰值基本与产量峰值接近。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沿江江淮地区机插单季中稻和机插双季晚稻配套品种选用及栽植行距设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机械化 栽培 行距 机插稻 产量 群体生长率
下载PDF
行距与栽培年限对老芒麦鲜草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游明鸿 刘金平 +3 位作者 白史且 李达旭 鄢家俊 张昌兵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78-1284,共7页
试验对30、45、60、75和90cm行距下,第2-5年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枝条性状、花序性状、鲜草产量及种子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年份及互作对枝条高度、枝条密度、生殖枝比例、小穗数/生殖枝、小花数/生殖枝、潜在种子产... 试验对30、45、60、75和90cm行距下,第2-5年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枝条性状、花序性状、鲜草产量及种子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年份及互作对枝条高度、枝条密度、生殖枝比例、小穗数/生殖枝、小花数/生殖枝、潜在种子产量、表现种子产量与实际种子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行距是主要影响因子,互作次之,年份最小;30~45cm行距适合老芒麦鲜草生产,60cm行距是种子生产的最佳行距;鲜草产量、种子产量第3年达高峰,30和45cm行距第3年鲜草产量分别为19 225.6和16 733.4kg.hm-2,60cm行距第3年种子产量达1 620.67kg.hm-2,远大于其他处理组合,值得在生产中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行距 栽培年限 鲜草产量 种子产量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群体光能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3
17
作者 敖和军 方远祥 +3 位作者 熊昌明 程兆伟 刘武 邹应斌 《作物研究》 2008年第4期263-269,共7页
为了探明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和光能截获的影响,2006和2007年,选用3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在湖南省长沙、桂东和永州3个试验点进行大田试验,主要研究了等行距、宽行窄株、宽窄行3种插植方式下的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积累特性、... 为了探明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和光能截获的影响,2006和2007年,选用3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在湖南省长沙、桂东和永州3个试验点进行大田试验,主要研究了等行距、宽行窄株、宽窄行3种插植方式下的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积累特性、群体生长特征、光能利用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3个超级稻采用宽窄行插植方式的平均产量为9 387 kg/hm2,分别比宽行窄株和等行距处理高2.4%和4.3%。采用宽窄行和宽行窄株插植,在不降低群体有效光合辐射截获量的同时,可提高中下部叶片的光截获量,从而提高群体的光合利用率,增加籽粒充实度,实现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栽培 株行距 光能利用
下载PDF
宽窄行与常规耕作方式下玉米种植密度的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罗洋 郑金玉 +3 位作者 郑洪兵 李瑞平 李伟堂 刘武仁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10年第5期8-9,共2页
2007、2008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香山村玉米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田,宽窄行和常规耕作方式下分别进行了密度试验。通过分析宽窄行条件下密度与产量关系以及两种耕法之间的对比研究。明确了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宽窄行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
关键词 宽窄行 常规耕作 种植密度
下载PDF
一膜三行等行距栽培模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程林 郑新疆 +2 位作者 朱晓平 杨旭出 管利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44-45,48,共3页
[目的]探索新的棉花栽培模式,节约棉花生产成本。[方法]选取哈密垦区5个常规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栽培模式(一膜六行)为对照,研究一膜三行等行距栽培模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C6、L2、T6、J198处理组较对照组生育期提前1... [目的]探索新的棉花栽培模式,节约棉花生产成本。[方法]选取哈密垦区5个常规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栽培模式(一膜六行)为对照,研究一膜三行等行距栽培模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C6、L2、T6、J198处理组较对照组生育期提前1~3 d,籽棉增产0.22%~8.30%,皮棉增产3.22%~10.78%。[结论]一膜三行等行距栽培模式可加快C6、L2、T6、J198生育进程、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膜三行 等行距 栽培模式 棉花 产量
下载PDF
南方稻田麦稻宽行交互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创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美英 刘建 +1 位作者 魏亚凤 李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07-708,共2页
基于稻麦增产、秸秆还田、保水保土等功能协调的目标要求,阐述了南方稻田麦稻宽行交互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主要特征,分析了该技术模式所具有的稻麦周年产量稳定增加、稻麦秸秆免耕式全量还田、农田购买性资源减量使用和土壤肥力水平的... 基于稻麦增产、秸秆还田、保水保土等功能协调的目标要求,阐述了南方稻田麦稻宽行交互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主要特征,分析了该技术模式所具有的稻麦周年产量稳定增加、稻麦秸秆免耕式全量还田、农田购买性资源减量使用和土壤肥力水平的有效提高等方面的功能,并讨论了该技术模式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稻”种植制 宽行交互 保护性耕作 模式创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