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形态学特征和线粒体Cyt b序列的横带髭鲷野生与养殖群体比较
1
作者 刘灏宇 宋日雨 +4 位作者 郑昀亚 冯啉晓 刘璐 杨天燕 高天翔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5期70-73,共4页
对横带髭鲷形态特征以及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共测定94尾横带髭鲷的19项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间形态差异不明显。同时,扩增了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22尾横带髭鲷个体共检测... 对横带髭鲷形态特征以及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共测定94尾横带髭鲷的19项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间形态差异不明显。同时,扩增了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22尾横带髭鲷个体共检测到5种单倍型,其中养殖群体仅有1种单倍型,野生群体具有5种单倍型,且养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及核苷酸多样度均低于野生群体。基于横带髭鲷线粒体Cyt b片段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及系统发育树未发现该物种存在明显的谱系结构。综上所述,相较于野生群体,横带髭鲷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因此有必要采取科学的人工繁育技术与方法,提高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以保护横带髭鲷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带髭鲷 形态学 Cyt b基因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下载PDF
基于mtDNA Cytb序列分析养殖与野生刀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8
2
作者 魏广莲 徐钢春 +2 位作者 顾若波 李建林 徐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6-1221,1244,共7页
为比较刀鲚(Coilia nasus)的人工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为刀鲚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法研究了灌江纳苗养殖刀鲚子三代(F3)、洄游刀鲚(长江野生群体)和湖鲚... 为比较刀鲚(Coilia nasus)的人工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为刀鲚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法研究了灌江纳苗养殖刀鲚子三代(F3)、洄游刀鲚(长江野生群体)和湖鲚3个淡水生活环境下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刀鲚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大小为1 141 bp;在3个群体22尾个体中,找到12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为0.922,多态位点(S)为18,其中单一多态位点9个,简约信息位点9个,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4 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4.714,平均遗传距离为0.004 2。洄游刀鲚和养殖刀鲚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遗传距离都比湖鲚高,说明养殖刀鲚比湖鲚的遗传多样性要丰富,仍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细胞色素b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的鱇浪白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红艳 熊飞 +2 位作者 杨东 张繁荣 余来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98,共5页
为探讨鱇浪白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测定了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共29尾鱇浪白鱼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结果显示:在所有个体1 140 bp序列中检测到31个变异位点,其中28个转换位点,3个颠换位点,发现21种单倍型。养... 为探讨鱇浪白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测定了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共29尾鱇浪白鱼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结果显示:在所有个体1 140 bp序列中检测到31个变异位点,其中28个转换位点,3个颠换位点,发现21种单倍型。养殖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0.003 38)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0.980 95)高于野生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指数(0.003 21)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0.934 07)。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 39和0.003 43,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03 64)略大于群体内遗传距离。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Fst=0.064 1(P<0.01),即6.41%的变异来自群体间,93.59%的变异来自群体内,变异大多发生在群体内,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间未发生显著的遗传分化。2个群体Taji ma’sD检验、Fu和Li’sD与F检验均为负值,表明2个群体的检验结果均偏离中性模式,鱇浪白鱼群体可能受到群体扩张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鱇浪白鱼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黄海南部和东海银鲳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赵峰 庄平 +1 位作者 章龙珍 施兆鸿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5-752,共8页
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为遗传标记,对黄海南部和东海银鲳(Pampus argenteus)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所分析的6个采样点116个个体中,共检测到40种单倍型。6个群体均呈现出高单倍性多样性(0.647—0.895)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 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为遗传标记,对黄海南部和东海银鲳(Pampus argenteus)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所分析的6个采样点116个个体中,共检测到40种单倍型。6个群体均呈现出高单倍性多样性(0.647—0.895)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08—0.0026)的特点。单倍型邻接关系树的拓扑结构简单,未呈现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和Fst显示银鲳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个体间,而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Exact检验表明单倍型在两两群体间分布频率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南部、东海银鲳群体间具有高度的基因交流,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体。较强的扩散能力,黄海、东海的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黄海南部、东海银鲳群体间遗传同质性较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鲳 细胞色素b 野生群体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长江中上游草鱼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欧阳美 张晓宇 +1 位作者 张富铁 刘焕章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74,共10页
为了较全面了解长江中上游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种质情况,本研究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特征,比较分析了长江中上游大范围内草鱼3个野生群体和19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677个样本共检测到35个单倍型,17个... 为了较全面了解长江中上游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种质情况,本研究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特征,比较分析了长江中上游大范围内草鱼3个野生群体和19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677个样本共检测到35个单倍型,1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42个多态位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H_(d):0.769;P_(i):0.00143),原种场群体次之(H_(d):0.766;P_(i):0.00113),苗种场群体最低(H_(d):0.649;P_(i):0.00084)。野生群体中,万州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H_(d):0.857;P_(i):0.00205),中性检验结果表明万州群体曾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遗传结构分析表明草鱼野生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分化,群体间基因交流广泛;对比历史数据,草鱼野生群体多样性水平近10年来未出现下降。苗种场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最高(H_(d):0.791;P_(i):0.00147)和最低(H_(d):0.247;P_(i):0.00024)的分别是阳新和蔡甸1群体,部分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养殖群体间存在大范围的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缺乏交流。综上,草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明显,在进行草鱼苗种繁育时要注意近交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yt b基因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遗传多样性 历史动态 种质资源
下载PDF
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构件种群相互关系及其与气候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建林 常天军 +5 位作者 成海宏 方华丽 栾运芳 何燕 大次卓嘎 李鹏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6期507-511,516,共6页
以生物构件理论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对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构件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是产量构成的重要指标,随着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的增大,西藏野生芥菜型油... 以生物构件理论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对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构件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是产量构成的重要指标,随着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的增大,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的产量明显增加,它们之间的构件因子关联度较大;2)主茎系统是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的基础,其间的关联性显示了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构件组成的整合作用;3)一级分枝长度、一级分枝角果数、二级分枝数、一级分枝粗度之间有较大的关联度,但与一级分枝发生高度关联度相对较小;4)研究的7个环境因子与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的生长关系均较密切,且温度是影响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分布和生命活动相对重要的环境因子,而降水为次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藏 野生芥菜型油菜 构件结构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从亲和性及F_1的适合度评价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向不同种群野芥菜的基因漂移风险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建 闫静 +5 位作者 张庆玲 郑爱琴 强胜 刘琳莉 伏建国 宋小玲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3-572,共10页
[目的]了解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向不同种群野芥菜(wild B.juncea)漂移的可能性,为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以抗草甘膦和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为父本,17个种群野芥菜为母本,研究人工授粉条件下... [目的]了解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向不同种群野芥菜(wild B.juncea)漂移的可能性,为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以抗草甘膦和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为父本,17个种群野芥菜为母本,研究人工授粉条件下的结实能力和抗性基因的传递频率及F1在温室(套袋自交)和田间(开放授粉)的适合度;统计F1后代的出苗率及抗性基因的传递频率。[结果]供试的野芥菜授2种转基因油菜花粉后每角饱粒数大于8粒;获得的F1植株对相应除草剂都具有抗性;温室和田间种植后营养生长良好;温室条件下自交不结实;田间种植后单株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及每角饱粒数均显著低于各自的亲本野芥菜,单株有效角果35.42~147.00个,每角饱粒数0.19~0.78;绝大多数F1的总适合度和各自的亲本野芥菜无显著差异。各F1后代种子都有20%以上正常出苗,且有8.33%~77.78%的后代表达对相应除草剂的抗性。[结论]2种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具有相似的向各种群野芥菜漂移的可能性。在我国释放转基因油菜务必防范向野芥菜的基因漂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芥菜 转基因油菜 亲和性 F1 适合度
下载PDF
紫外辐射增加对40个割手密无性系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动态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祖艳群 魏兰芳 +1 位作者 杨济龙 李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1,共6页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模拟紫外辐射(UV-B,280~310nm)增加对40个割手密无性系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UV-B处理条件下,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主要表现为下降,而且分别在成熟初期、分蘖期和伸长期降幅最...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模拟紫外辐射(UV-B,280~310nm)增加对40个割手密无性系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UV-B处理条件下,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主要表现为下降,而且分别在成熟初期、分蘖期和伸长期降幅最大。36号和38号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在3个时期下降显著。(2)UV-B处理,也会导致一些无性系在不同的时期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或放线菌数量上升,但没有一致的变化,其中以9号、19号上升较明显。(3)UV-B处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高,以分蘖期变化最大。细菌的变化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较大。部分无性系的多样性指数下降,24号降低明显。UV-B辐射增加可导致割手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辐射 割手密 根际微生物 种群数量动态 多样性
下载PDF
西藏野生芥菜类型油菜种质资源的SSR标记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旦巴 旦增桑布 +2 位作者 孟霞 孙秀丽 王建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15609-15613,共5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23份来自西藏不同地区的芥菜型油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于遗传距离聚类法可将23份供试材料分为3大类群,品种的地理来源同聚类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3对SSR引物在23份供试材料...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23份来自西藏不同地区的芥菜型油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于遗传距离聚类法可将23份供试材料分为3大类群,品种的地理来源同聚类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3对SSR引物在23份供试材料中共获得58条清晰可辨的条带,其中54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3.1%,平均每对SSR引物检测出4.3条条带,其中3.7条条带具有多态性,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3份西藏芥菜类型油菜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9~0.99,平均值为0.89;野生芥菜型-2与芥菜型油菜-2、野生芥菜型-5与下生分枝野生油菜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分别为0.79和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SSR 野生芥菜类油菜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下载PDF
紫外辐射增强对4个甘蔗割手密无性系根际真菌数量和优势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湛方栋 李元 +1 位作者 祖艳群 何永美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21-1726,共6页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模拟紫外辐射(UV-B,280 nm~310 nm)增强对4个UV-B辐射敏感性不同的割手密无性系根际真菌数量和优势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不改变割手密根际真菌的数量在分蘖期最大、幼苗期次之、伸长期和成熟期较...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模拟紫外辐射(UV-B,280 nm~310 nm)增强对4个UV-B辐射敏感性不同的割手密无性系根际真菌数量和优势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不改变割手密根际真菌的数量在分蘖期最大、幼苗期次之、伸长期和成熟期较少的规律性;UV-B辐射增强条件下,割手密耐性无性系根际真菌数量显著增加,并显著多于敏感无性系,但UV-B辐射使割手密无性系根际真菌的优势种群组成减少,优势种群以青霉属真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辐射 割手密 根际真菌 数量 优势种群
下载PDF
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后期世代群体同野生群体间遗传变异的ISSR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岩 李思发 唐首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93-900,共8页
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后期3个世代群体(F7、F8、F9)为试验对象、其选育奠基群体(1985年淤泥湖野生群体)后代、淤泥湖野生群体(2007年)、梁子湖野生群体(2007年)为对照材料,通过ISSR标记技术分析,并通过部分样本的细胞色素b... 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后期3个世代群体(F7、F8、F9)为试验对象、其选育奠基群体(1985年淤泥湖野生群体)后代、淤泥湖野生群体(2007年)、梁子湖野生群体(2007年)为对照材料,通过ISSR标记技术分析,并通过部分样本的细胞色素b基因测序的补充验证,了解选育所产生的遗传变异及野生群体遗传结构现状。主要结果:(1)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6个引物,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条带共164条,多态性条带比例49.39%。细胞色素b基因在选育良种3个世代中只发现一种单倍型。(2)选育群体同选育奠基群体后代、野生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显著,如群体多态位点百分数,F9(28.05%)比选育奠基群体后代(40.24%)减少了30.29%,比淤泥湖野生群体(41.46%)减少了32.34%。选育群体同淤泥湖野生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9350),距离最大(0.0672),两两配对FST值最大(FST=0.30572);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选育群体同野生群体处于两个大分支,而在野生群体大支中,选育奠基群体后代与淤泥湖原种野生群体间配对FST值最小(FST=0.05045)。(3)选育群体F7、F8、F9各世代间遗传分化虽弱(低GST0.1417值,高Nm3.0279值),但多态位点百分数、位点基因平均多样性、Nei氏基因多样性、群体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等遗传参数仍然都呈现随选育世代数的累进而降低的趋势。(4)ISSR比细胞色素b基因更适合近缘种的相关关系研究。(5)经过二十多年9代的选育,相对于野生群体,团头鲂"浦江1号"良种已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性状已相当稳定,但离选育极限尚有一定距离,今后应在继续监测其遗传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选育潜力,同时要避免种质混杂、近交衰退及瓶颈效应等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浦江1号”选育良种 野生群体 ISSR 细胞色素b
下载PDF
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_1F_9群体低磷耐性鉴定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小荣 陈明 +5 位作者 贺浩华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69-1174,共6页
通过水培法对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9群体221个株系低磷耐性进行了鉴定,测定了株高、叶龄、黄叶数、地上部干物质量等形态指标及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地上部磷含量等生理指标,计算了磷效率,并对各指标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通过水培法对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9群体221个株系低磷耐性进行了鉴定,测定了株高、叶龄、黄叶数、地上部干物质量等形态指标及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地上部磷含量等生理指标,计算了磷效率,并对各指标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1个株系的7个指标均显示出差异性,耐性株系在低磷胁迫下表现为相对叶龄、相对株高、相对地上部干物质量和相对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相对黄叶数和相对MDA含量较低,相对地上部磷含量差异不明显;磷效率与磷利用效率和磷吸收效率均呈正相关,其中磷利用效率与磷效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东乡野生稻回交重组自交系中耐性株系低磷耐性原因主要是具有高磷利用效率,即其单位吸磷量干物质合成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9群体 低磷耐性 生理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