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A Fingerprinting of Ninety Wild Strains of Agaricus from China
1
作者 CHEN Meiyuan LIAO Jianhua +5 位作者 WANG Bo LI Hongrong LU Zhenghui GUO Zhongjie CAI Danfeng WANG Zesheng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0,共4页
Ninety wild strains of Agaricus collected in China,including 44 strains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as Agaricus bisporus by isozyme electrophoresis,were studied using SRAP and ISSR techniques.Eighteen specific SRAP bands... Ninety wild strains of Agaricus collected in China,including 44 strains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as Agaricus bisporus by isozyme electrophoresis,were studied using SRAP and ISSR techniques.Eighteen specific SRAP bands and 12 specific ISSR bands were scored,and a cluster dendrogram was constructed.The 90 wild strains of Agaricus were separated into two major groups,the first consisting of wild strains of A.bisporus and the second consisting of other Agaricus strains.Forty-one wild strains of A.bisporus collected in Sichuan and Tibet formed four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collection area.White A.bisporus strains from Xinjiang and Tibet(Xinjiang Wild,AgX04 and AgX042)exhibited unique band patterns resulting in lower similarity coefficient values(10%~13%)when compared with brown or light-brown A.bisporus str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孢蘑菇 栽培技术 DNA 野生蘑菇
下载PDF
Study on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Conditions for Wild Isaria cicadae Miquel Liquid Strain
2
作者 Chunqin XIE Zheng CAO +2 位作者 Junmin FAN Junqi XU Jun JIA 《Medicinal Plant》 CAS 2018年第1期25-29,共5页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ulture conditions on the growth of wild I. cicadae Miq. liquid strain. [Methods]The I. cicadae Miq. strain was inoculated into the liquid culture medium with different ca...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ulture conditions on the growth of wild I. cicadae Miq. liquid strain. [Methods]The I. cicadae Miq. strain was inoculated into the liquid culture medium with different carbon sources,nitrogen sources,micronutrients and p H,cultured in the constant temperature shaking incubator with rotating speed of 120 r/min at 19℃,and the mycelium pellet diameter,density and weight were compared between different treatment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components of I. cicadae Miq.strain liquid included soluble starch,milk powder and vitamin B_(12),and the optimum p H was 5. 0-6. 0. [Conclusions] Soluble starch was the most suitable carbon source for the culture medium of I. cicadae Miq. liquid strain; milk powder was the most suitable nitrogen source for the culture medium of I. cicadae Miq. liquid strain; the most suitable p H was 5. 0-9. 0 for the mycelial growth of I. cicadae Miq.; the formula and mixture ratio of the optimum culture medium for the growth of liquid strain were deter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d Isaria cicadae Miquel Liquid strain Culture medium
下载PDF
Autolytic and Proteolytic Properties of Strains of<i>Lactococcus lactis</i>Isolated from Different Vegetables, Raw-Milk Cheeses and Commercial Starter Cultures 被引量:1
3
作者 Carolina Nájera-Domínguez Nestor Gutiérrez-Méndez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3年第11期21-26,共6页
The autolysis and proteolysis are important features in the strains of L. lactis us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cheese. The autolytic and proteolytic activity of L. lactis has been link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lavor an... The autolysis and proteolysis are important features in the strains of L. lactis us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cheese. The autolytic and proteolytic activity of L. lactis has been link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lavor and texture in the cheese.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a growing interest in new strains isolated from raw-milk cheeses and vegetables. These wild-strains have showed different features of industrial importance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bserved in commercial cultures. However, it still not clear if the autolytic and proteolytic properties of these wild-strains differ from the industrial strai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assess the autolytic and proteolytic activities of 21 strains of L. lactis isolated from diverse sources. The rates of autolysis and proteolysis observed in vitro were highly strain-dependent. The pH and the NaCl concentration in the media affected significantly the autolysis of L. lactis. The strains isolated from vegetable showed in general low and medium autolytic activity, whereas the strains isolated from raw-milk cheeses had medium to high autolytic activity. The strain with highest proteolytic activity was a strain isolated from corn leaves. Although still not clear how this strain acquired this pronounced characteris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 AUTOLYSIS Proteolysis L. LACTIS wild-strains
下载PDF
五个野生黑木耳菌株的驯化栽培及评价研究
4
作者 于海洋 盛春鸽 +3 位作者 史磊 王金贺 张鹏 王延锋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23-128,共6页
以采自黑龙江省内的5株野生黑木耳菌株为试材,采用拮抗试验、液体培养、区域栽培测产试验等方法对黑木耳驯化及评价,研究了5株野生黑木耳菌株驯化条件、耳片形态、产量和生育期等性状,以期筛选出有潜力作为适合当地栽培的黑木耳菌株。... 以采自黑龙江省内的5株野生黑木耳菌株为试材,采用拮抗试验、液体培养、区域栽培测产试验等方法对黑木耳驯化及评价,研究了5株野生黑木耳菌株驯化条件、耳片形态、产量和生育期等性状,以期筛选出有潜力作为适合当地栽培的黑木耳菌株。结果表明:5株野生黑木耳菌株均可驯化出菇,各菌株在耳片形态、产量和生育期等性状上均存在差异,与对照菌株相比,mn148、mn150、mn29具有较高的生物量,ms36、mn150-1具有较多的色素分泌。菌株mn150为无筋品种,mn150-1、ms1、ms36为半筋品种,mn148和mn29为多筋品种。mn150、mn150-1具有较高的产量,有潜力作为适合当地栽培的黑木耳菌株,这5株野生材料为黑木耳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 野生菌株 种质资源 栽培性状
下载PDF
水疱性口炎病毒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荷瘤小鼠抗肿瘤免疫、移植瘤生长与肺转移的影响
5
作者 李玉迁 徐庆胜 +4 位作者 魏洪 王皞 王硕石 蒋立娜 袁心怡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2-461,共10页
目的:探究野生型水疱性口炎病毒印第安纳株(VSV-IN)对小鼠三阴性乳腺癌4T1细胞移植模型小鼠的免疫调节及肿瘤转移的影响。方法:VSV以MOI=1、MOI=10、MOI=100感染4T1细胞12、24、48 h后,CCK-8法检测4T1细胞死亡率,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 目的:探究野生型水疱性口炎病毒印第安纳株(VSV-IN)对小鼠三阴性乳腺癌4T1细胞移植模型小鼠的免疫调节及肿瘤转移的影响。方法:VSV以MOI=1、MOI=10、MOI=100感染4T1细胞12、24、48 h后,CCK-8法检测4T1细胞死亡率,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qPCR检测细胞中E-cadherin、MMP-2、MMP-9 mRNA的表达。于雌性BALB/c小鼠脂肪垫接种1×10^(6)个/mL的4T1细胞0.1 mL,构建4T1细胞荷瘤小鼠模型,待小鼠肿瘤体积达200 mm3,分别向移植瘤内注射PBS、紫杉醇(TAX)(15 mg/kg)、VSV-IN(1×10^(6)pfu/只),每周1次。给药4次后,处死小鼠、剥离完整移植瘤组织,测量肿瘤体积及质量,肺组织病理切片经H-E染色后观察肿瘤肺部转移结节,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组织中T细胞亚群比例,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6及TNF-α水平,利用GEPIA在线分析乳腺肿中迁移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中MMP-2、MMP-9与E-cadherin的表达,利用蛋白-蛋白对接技术预测VSV-IN的G蛋白、M蛋白与ERK2、E-cadherin的亲和力。结果:经MOI=10、100的VSV-IN处理48 h后,4T1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VSV-IN组(MOI=10)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P<0.01),MMP-9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小鼠相比,VSV-IN组移植瘤生长较对照组减缓且终点体积显著减小(P<0.05),VSV-IN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量显著减少[(12.86±1.86)vs(24±3.67)个,P<0.01],脾内CD4^(+)T、CD8^(+)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均P<0.05),血清TNF-α、IL-6含量显著升高(均P<0.01);GEPIA分析发现在乳腺癌中E-cadherin、MMP-9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VSV-IN组小鼠肿瘤细胞内MMP-9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SV-IN的G、M蛋白与ERK2的结合自由能分别为–11.7 kcal/mol、–6.4 kcal/mol。结论:野生型VSV-IN可抑制4T1细胞荷瘤小鼠的移植瘤生长及转移,这可能与其促进抗肿瘤免疫及调控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型水疱性口炎病毒 三阴性乳腺癌 4T1细胞 迁移 蛋白-蛋白对接
下载PDF
伪狂犬病病毒RT-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6
作者 李家奇 周汛 +1 位作者 汪涛 吴文明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为建立伪狂犬病病毒(PRV)高灵敏度、超快速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PRV经典毒株gD和gE基因的相对保守序列设计了多组引物探针,经试验筛选出2组最优特异性引物探针,通过正交试验对反应体系中引物和探针的浓度进行优化,通过特异... 为建立伪狂犬病病毒(PRV)高灵敏度、超快速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PRV经典毒株gD和gE基因的相对保守序列设计了多组引物探针,经试验筛选出2组最优特异性引物探针,通过正交试验对反应体系中引物和探针的浓度进行优化,通过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试验评测所建立检测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多重优点:高灵敏度,gD和gE基因最低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6 copies/μL和1.68 copies/μL;超快速,检测时间可缩短至1 h内;特异性好,阴性对照组中常见猪患病毒均无交叉反应,PRV野毒株出现了双gD和gE基因扩增曲线,缺失gE基因的疫苗株仅出现gD基因扩增曲线;重复性强,3次重复性批内与批间试验的变异系数均低于3%.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双重RT-qPCR检测方法可用于PRV野毒株和疫苗株感染的快速诊断鉴别,为猪伪狂犬病(PR)的诊断及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RT-qPCR 猪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病毒 疫苗株 野毒株
下载PDF
甘南州野生羊肚菌菌种分离及母种培养基筛选试验
7
作者 周兰兰 胡双明 +3 位作者 尚晓花 卓玛草 王海峰 尚红梅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18-124,共7页
以采自甘南州境内(舟曲县、临潭县、迭部县)的野生羊肚菌子实体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方法,研究了5种培养基配方对羊肚菌菌丝生长情况(萌发时间、生长速度、菌丝长势)的影响,并结合不同培养基菌丝在显微镜下的表现,筛选出适宜野生羊肚菌... 以采自甘南州境内(舟曲县、临潭县、迭部县)的野生羊肚菌子实体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方法,研究了5种培养基配方对羊肚菌菌丝生长情况(萌发时间、生长速度、菌丝长势)的影响,并结合不同培养基菌丝在显微镜下的表现,筛选出适宜野生羊肚菌生长的最佳培养基,同时通过出菇试验,初步筛选出优良菌株,以期为甘南州食用菌种业自主创新提供坚实的种质基础和种源支撑。结果表明:PDA培养基为羊肚菌菌丝生长的适宜培养基,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浓密,菌核形成早,在显微镜下菌丝呈树状,有分支。出菇试验结果显示,ZD和LB为优良菌株,可以进一步进行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州 野生羊肚菌 菌种分离 母种培养基筛选
下载PDF
产香酵母筛选及其对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8
作者 成文 师守国 李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42-2350,共9页
【目的】从中条山野生毛葡萄中分离筛选出发酵性能优良、香气浓郁的产香酵母,并分析其对小芒森葡萄酒香气成分和品质的影响,为野生酵母资源开发利用及地域特色葡萄酒酿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中条山野生毛葡萄果实并进行菌株分离... 【目的】从中条山野生毛葡萄中分离筛选出发酵性能优良、香气浓郁的产香酵母,并分析其对小芒森葡萄酒香气成分和品质的影响,为野生酵母资源开发利用及地域特色葡萄酒酿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中条山野生毛葡萄果实并进行菌株分离,利用嗅闻法、杜氏管发酵法和电位滴定法筛选香气浓郁、起酵速度快且产酯量高的产香酵母,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采用单菌接种(酿酒酵母F15)和混菌接种(酿酒酵母F15和产香酵母菌株)发酵小芒森葡萄酒,测定2种酒样的基础理化指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香气成分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共分离获得10株酵母菌,其中CL1菌株起酵速度快,产酯量达1.76 g/L,具有明显果香味和酒香味。基于26S rDNA序列相似性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将CL1菌株鉴定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将产香酵母CL1与酿酒酵母F15混菌接种发酵小芒森葡萄酒,结果发现其总酚含量较单菌接种(酿酒酵母F15)增加7.60 mg/L。混菌接种酒样共检测出36种香气物质,比单菌接种增加12种,香气物质总含量增加39.83%,混菌接种酒样的2,3-丁二醇、苯乙醇、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乙酸己酯和丁酸乙酯气味活性值(OAV)较高,对小芒森葡萄酒的香气贡献较大,赋予其奶油味、果香味和玫瑰香气等。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混菌接种小芒森葡萄酒的香气优雅度、芳香持续性和口感浓郁度均明显高于单菌接种。【结论】产香酵母菌株CL1具有良好的增香能力,与酿酒酵母混菌接种发酵对小芒森葡萄酒品质提升有明显作用,具有应用于酿造地域特色葡萄酒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条山野生毛葡萄 产香酵母 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 混菌接种 香气成分
下载PDF
优良药食两用酸枣品系“邢院1号”的选育
9
作者 牛伟涛 王僧虎 +5 位作者 李欢 武延生 武丽娜 李佳龙 张博 谭莹 《邢台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7-172,共6页
以酸枣有效药用成分与鲜食品质为选育指标,对邢台地区的野生酸枣资源进行调查,选取优良株系,通过初选、复选、决选和区域性试验,选育出药食两用酸枣新品系-“邢院1号”。“邢院1号”是在太行山区域发现的同时具有高药用性和鲜食性的酸... 以酸枣有效药用成分与鲜食品质为选育指标,对邢台地区的野生酸枣资源进行调查,选取优良株系,通过初选、复选、决选和区域性试验,选育出药食两用酸枣新品系-“邢院1号”。“邢院1号”是在太行山区域发现的同时具有高药用性和鲜食性的酸枣新品系,该品种具有果实个体大、可食用比率高、口感好和药用成分高等特点。本文对“邢院1号”的选育各时期、生长主要性状、栽培技术要点以及开发后的优势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新品系 药食两用 选育
下载PDF
PCR方法检测我国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野毒株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方肇寅 温乐英 +13 位作者 章菁 晋圣瑾 王碧锦 谢秋莲 王树声 赵月萍 张振国 马玉杰 郑焕英 郑渡平 孟宪坤 秦明晖 刘复林 陈丽娟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1-56,共6页
用聚合酶链反应试验(PCR)检测我国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PVI)野毒株,仅需5μlPVI细胞培养液,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用本法对我国14个省市79份PVI分离株的检测结果,能与检定sabinⅠ相关株的SI/P... 用聚合酶链反应试验(PCR)检测我国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PVI)野毒株,仅需5μlPVI细胞培养液,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用本法对我国14个省市79份PVI分离株的检测结果,能与检定sabinⅠ相关株的SI/PCR法的检测结果相印证,与其中31份核苷酸测序判断为野毒株的结果相一致。其检测阳性率为84.4%,基本能检测我国流行过的5个PVI基因型野毒株。另外,从检测结果看,除北京市未发现野毒株外,其它13个省区都有野毒株流行,表明当前我国消灭脊灰的任务还很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病毒 野毒株 PCR
下载PDF
GPV野毒株的分离及PCR检测方法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布日额 王君伟 +1 位作者 吴金花 田丽红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69-472,共4页
在本实验中 ,用根据CPVHl标准毒核苷酸VP1_VP3和VP3两个区段基因序列设计的 2对特异性引物GRPl/GRP2和GFl/GF2 ,用该 2对引物对从鹅细小病毒野毒感染的病鹅分离的GPV野毒株进行PCR检测 ,结果 2对引物GRPl/GRP2和GFl/GR2 ,均能特异性地... 在本实验中 ,用根据CPVHl标准毒核苷酸VP1_VP3和VP3两个区段基因序列设计的 2对特异性引物GRPl/GRP2和GFl/GF2 ,用该 2对引物对从鹅细小病毒野毒感染的病鹅分离的GPV野毒株进行PCR检测 ,结果 2对引物GRPl/GRP2和GFl/GR2 ,均能特异性地扩增出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的 0 .6bp和 1.6bp两个片段。回归试验的结果表明 ,该GFV野毒株的感染潜伏期为 8d ,病程为 1~ 3d ,致死率达 1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细小病毒 野毒株 PCR检测
下载PDF
GPV野毒株鉴定及其致病力试验 被引量:4
12
作者 布日额 王君伟 +2 位作者 吴金花 杨志 李勐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6期8-10,共3页
在送检的小鹅瘟病料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NS1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后确定是GPV。用该对引物对从鹅细小病毒野毒感染的病鹅分离的GPV野毒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该对引物能特异性地扩增出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的1.9kb片段。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该GPV... 在送检的小鹅瘟病料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NS1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后确定是GPV。用该对引物对从鹅细小病毒野毒感染的病鹅分离的GPV野毒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该对引物能特异性地扩增出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的1.9kb片段。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该GPV野毒株的感染潜伏期为8天,病程为1~3天,致死率达100%;对雏鹅半数致死量LD50为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V 野毒株 鉴定 致病力试验 细小病毒 PCR 半致死量
下载PDF
木耳属四个野生菌株的RAPD图谱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沈天峰 王朝江 +1 位作者 罗信昌 池惠荣 《食用菌学报》 2001年第4期1-4,共4页
应用RAPD技术对木耳属四个野生菌株进行了DNA指纹图谱分析。综合 10个随机引物的RAPD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供试的四个野生菌株与毛木耳 (Auriculariapolytricha)归为一类 ,四个野生菌株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不是同一菌株。本研究揭示了... 应用RAPD技术对木耳属四个野生菌株进行了DNA指纹图谱分析。综合 10个随机引物的RAPD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供试的四个野生菌株与毛木耳 (Auriculariapolytricha)归为一类 ,四个野生菌株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不是同一菌株。本研究揭示了木耳属四个野生菌株的类源关系及DNA同质性 ,为进一步界定其系统分类地位提供了较为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耳属 野生菌株 RAPD 图普
下载PDF
广西百色云耳野生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圣进 陈雪凤 +3 位作者 王灿琴 吴小建 韦仕岩 蓝桃菊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61-1067,共7页
【目的】分析广西百色云耳野生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从广西百色地区采集23个云耳野生菌株,进行人工栽培,期间观察测定其农艺性状;采用酯酶同工酶技术分析不同云耳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多态... 【目的】分析广西百色云耳野生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从广西百色地区采集23个云耳野生菌株,进行人工栽培,期间观察测定其农艺性状;采用酯酶同工酶技术分析不同云耳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多态性,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23个云耳野生菌株中,子实体朵形为单生的菌株有16个、簇生的7个;耳片边缘平滑的菌株13个,波浪状的菌株10个;耳片背面筋道脉纹明显或较明显的有15个,不明显或无脉纹的有8个;耳片颜色为浅黄褐色的菌株4个,黄褐色的8个,黑褐色的11个;耳片大小(长×宽)为30.1~51.6 mm×20.5~41.7 mm,厚度0.95~1.44 mm,表明百色云耳的形态特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原基形成时间26~59 d,杂菌感染率0~51.1%,耳片干湿比10.1~14.1,第一潮产量8.2%~50.5%,表明不同菌株的原基形成时间、抗杂性、干湿比和产量等方面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23个云耳野生菌株共检测到19条谱带,有18种谱带类型,谱带的迁移率(Rf)为16.6~88.6,分布频率为4.3%~100.0%,其中有3条带是百色云耳酯酶同工酶的特征谱带。23个云耳野生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8~1.0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8时,可分为两大类群,其中大部分菌株的聚类结果与其地理位置吻合。【结论】广西百色云耳野生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蕴含着较多的优异遗传性状,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色云耳 野生菌株 遗传多样性 农艺性状 酯酶同工酶
下载PDF
十株野生猴头菌菌株的栽培性状及麦角甾醇含量 被引量:6
15
作者 戴肖东 张介驰 +2 位作者 韩增华 詹亚光 王玉江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49,共5页
考查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10个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野生菌株的液体培养性状和栽培农艺性状,同时测定了菌丝体、子实体中麦角甾醇含量,为猴头菌育种筛选亲本材料。结果表明:液体培养中,5号和10号菌株菌丝产量较高,分别为2.23g/1... 考查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10个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野生菌株的液体培养性状和栽培农艺性状,同时测定了菌丝体、子实体中麦角甾醇含量,为猴头菌育种筛选亲本材料。结果表明:液体培养中,5号和10号菌株菌丝产量较高,分别为2.23g/100 mL、2.39g/100 mL,麦角甾醇含量分别为0.92 mg/g、0.90mg/g;栽培中,5号和10号菌株子实体产量高,菇型圆整、商品性状好;4、6和9号菌株子实体中麦角甾醇含量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 野生菌株 菌丝体 子实体 麦角甾醇
下载PDF
基于ITS区序列的疑似野生“南华”草菇菌株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主 蔡爱群 +2 位作者 刘静华 何智丹 孟晓东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6-130,共5页
以在广东省韶关市"南华寺"周边山岭采得的1株疑似野生"南华"草菇菌株VNH为试材,采用ITS序列克隆和分析,并结合传统形态学研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VNH为野生"南华"草菇;为进一步研究该野生菌... 以在广东省韶关市"南华寺"周边山岭采得的1株疑似野生"南华"草菇菌株VNH为试材,采用ITS序列克隆和分析,并结合传统形态学研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VNH为野生"南华"草菇;为进一步研究该野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对丰富草菇菌种资源,促进韶关文化和旅游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菇 野生菌株 ITS BLAST 分子鉴定
下载PDF
野生坛紫菜的选育及经济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纪德华 谢潮添 +5 位作者 陈昌生 姚少铃 徐燕 柳佩娟 梁艳 王凤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0-146,共7页
从福建平潭岛不同生境采集的野生坛紫菜,经过2~3a的筛选和培育获得野生品系b,c和d,通过体细胞酶解和自繁,获得丝状体和叶状体。实验结果表明:(1)野生选育品系b,c,d生长较快,日生长达3.25~3.75cm/d,未选育的品系a日生长... 从福建平潭岛不同生境采集的野生坛紫菜,经过2~3a的筛选和培育获得野生品系b,c和d,通过体细胞酶解和自繁,获得丝状体和叶状体。实验结果表明:(1)野生选育品系b,c,d生长较快,日生长达3.25~3.75cm/d,未选育的品系a日生长为2.12cm/d,传统的养殖品种生长速度慢,日生长仅有1.37cm/d;(2)选育的品系b对高温具有明显的耐受性,在高温30℃培养10d,日平均增重率达4.34%,而对照组在水温27℃时培养5d以上,藻体就开始腐烂;(3)品系b耐低氮、磷能力较强,在低氮、磷培养条件下,第9天色泽变为浅黄色,但没有腐烂死亡,此时将藻体移至含有氮、磷的正常培养液下培养3d,藻体就可恢复正常,对照组的藻体在相同条件下,第6天藻体中部就开始糜烂,第9天叶片就有2/3溃烂;(4)在品质方面,品系b的总藻胆蛋白含量高达98.89mg/g,对照组的总藻胆蛋白含量仅有50.04mg/g;本研究结果可为坛紫菜的遗传改良、野生品系选育及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野生型 选育 品系 经济性状
下载PDF
外环境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文彬 周克捷 +2 位作者 李家富 林红玉 卞永红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 为监测外环境中是否还有脊髓灰质炎 (Polio) 野病毒株循环。[方法] 在曾是Polio 流行区的地区, 于1997~1998年定点采集0~4岁儿童粪便538 人份, 河塘水88份, 市自来水厂源水8份和出厂水6... [目的] 为监测外环境中是否还有脊髓灰质炎 (Polio) 野病毒株循环。[方法] 在曾是Polio 流行区的地区, 于1997~1998年定点采集0~4岁儿童粪便538 人份, 河塘水88份, 市自来水厂源水8份和出厂水6份。[结果] 从粪便和水中分离到PVⅠ型28株、PVⅡ型1株、PVⅢ型5 株、NPEV42株。分离的PV温度特征试验, 判为弱毒(疫苗) 株; RT-PCR型内分析亦为疫苗(Sabin) 相关株。[结论] 在具有对Polio高免疫屏障的人群和外环境中, 仍有Polio 病毒循环, 但均为疫苗相关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疫苗相关性 野病毒性 环境监测
下载PDF
黑木耳野生及栽培菌株对重金属Cd的耐受与富集 被引量:4
19
作者 柴红梅 汪禄祥 +3 位作者 和丽忠 赵静 黎其万 赵永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81-685,共5页
选择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的2株野生菌株(YAASM1399、YAASM1402)和2株栽培菌株(YAASM2691、YAASM2692),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平板和摇瓶培养,测定4株菌株在不同Cd浓度下对Cd的耐受及富集能力。结果表明,2株野生菌株对Cd的... 选择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的2株野生菌株(YAASM1399、YAASM1402)和2株栽培菌株(YAASM2691、YAASM2692),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平板和摇瓶培养,测定4株菌株在不同Cd浓度下对Cd的耐受及富集能力。结果表明,2株野生菌株对Cd的耐受力强于2株栽培菌株,低浓度(<2 mg/L)Cd对菌株YAASM1399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比较4株菌株菌丝体中Cd浓度,发现Cd的富集性能菌株YAASM2691相对最强,YAASM1399最弱;低Cd浓度时菌株YAASM2692对Cd的去除率最高,但对Cd的耐受力较差。综合考虑耐受力、Cd富集倍数等因素,认为4株菌株中YAASM1402较适合为Cd污染生态修复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菌株 栽培菌株 Cd耐受 菌丝生长 黑木耳
下载PDF
黑曲霉突变株与野生株的木聚糖酶酶学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新育 陈红歌 +2 位作者 刘庆军 张世敏 贾新成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2-85,115,共5页
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J506)是经过紫外线诱变得到的突变株.电泳结果表明,突变株粗酶液中蛋白质的种类与野生株差别较大;木聚糖酶谱检测发现,突变株粗酶液中有3种类型木聚糖酶,而野生株中只有2种.试验还表明,突变株粗酶液中木聚糖酶... 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J506)是经过紫外线诱变得到的突变株.电泳结果表明,突变株粗酶液中蛋白质的种类与野生株差别较大;木聚糖酶谱检测发现,突变株粗酶液中有3种类型木聚糖酶,而野生株中只有2种.试验还表明,突变株粗酶液中木聚糖酶活性比野生株提高了约30%,突变株木聚糖酶最适pH值为6.0,在6.0~10.0范围内稳定,野生株木聚糖酶最适pH值为5.4,在7.0~10.0范围内稳定;突变株与野生株木聚糖酶的最适温度均为52℃,在20~50℃之间都比较稳定;突变株木聚糖酶的t1/2为55℃,野生株为53.5℃;在40℃保温24h,突变株剩余酶活性为86%,野生株为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株 突变株 最适PH值 木聚糖酶 性比 最适温度 酶学特性 酶活性 种类 黑曲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