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licification in Mississippian Lodgepole Formation,Northeastern Flank of Williston Basin,Manitoba,Canada 被引量:2
1
作者 Harvey R Young Moe Kurod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18,共18页
Five types of replacement silica are recognized in the Lower Mississippian Virden Member carbonates on the northeastern flank of Williston basin: microcrystalline quartz, chalcedonic quartz, anhedral megaquartz, euhe... Five types of replacement silica are recognized in the Lower Mississippian Virden Member carbonates on the northeastern flank of Williston basin: microcrystalline quartz, chalcedonic quartz, anhedral megaquartz, euhedral megaquartz, and stringy megaquartz. Silica tends to replace various bioclasts, and all except the stringy megaquartz also occur as non-replacive void-filling cement or as silica forming chert nodules and silicified limestone. Although crinoids, brachiopods, corals, bryozoans, molluscs, trilobites, forams, and ostracodes are present in the sediments studied, only the first three show evidence of silicification. Crinoids are commonly replaced by microcrystalline quartz whereas brachiopods typically by spherules of length slow chalcedony. Coalesced spherules, often in concentric rings (beekite rings), may form sheet-like masses on the surface of corals and brachiopods. Although bryozoans are common in the Virden Member, none showed any evidence of silicification. The difference in the susceptibility to silicification may be related to the shell microstructure, biological group, size of organism, skeletal mineralogy, and organic content of the bioclasts. Biogenic silica derived from the dissolution of siliceous sponge spicule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likely silica source for silicification. Most silica is believed to be released during early diagenesis before the sediments were deeply buried. The Virden Member carbonate may have experienced two episodes of replacement, the first affecting the bioclasts, the second producing silicified limestone and chert nod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ICIFICATION williston basin Lodgepole Formation Virden Member MISSISSIPPIAN carbonate.
原文传递
页岩油富集可动性地球化学评价参数探讨——以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为例
2
作者 刘惠民 包友书 +5 位作者 黎茂稳 李政 吴连波 朱日房 王大洋 王鑫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2-636,共15页
地球化学参数是页岩油富集可动性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矿物/页岩抽提残渣混油/烷烃热解实验,以及产油页岩有机试剂抽提前、后热解参数对比正演模拟,剖析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产油页岩的实例,分析页... 地球化学参数是页岩油富集可动性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矿物/页岩抽提残渣混油/烷烃热解实验,以及产油页岩有机试剂抽提前、后热解参数对比正演模拟,剖析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产油页岩的实例,分析页岩油富集特征与地球化学参数响应,研究评价页岩油富集可动性的含油饱和度指数(OSI)及烃产率指数(PI)下限值。研究表明:页岩中的油在常规热解过程中,除了热解游离烃量(S1)之外,也对热解裂解烃量(S2)有贡献,影响了S2曲线的峰型及热解烃峰值温度(T_(max))。页岩内由于原油富集,造成页岩热解参数呈现出异常高OSI和PI值、异常低T_(max)值,OSI值、PI值及T_(max)值之间具有协同变化的关系。富含油的贫有机质页岩的热解参数异常较为明显,富有机质页岩在总有机碳含量(TOC)达到特定值后OSI和PI值趋于稳定。这些页岩由于液-固相互作用影响了烃类可动性下限值。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1口井和济阳坳陷沙河街组3口井系统解剖结果表明,这些井页岩油富集可动性的OSI下限值为50~75 mg/g,对应PI下限值为0.12~0.20,页岩油富集可动性的OSI下限与页岩岩性和原油性质密切相关,富碳酸盐页岩具有较低的OSI下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饱和度指数 烃产率指数 页岩油可动性 Bakken组 威利斯顿盆地 沙河街组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致密油资源富集区与“甜点区”分布关系研究——以美国威利斯顿盆地为例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新顺 王红军 +2 位作者 马锋 孙相灿 宋志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9-626,共8页
通过对美国致密油成熟探区,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致密油详细解剖研究,分析致密油资源富集区与甜点区的分布关系。基于948口钻测井数据,绘制多参数地质平面图,利用成因法、体积法和递减曲线法分别对盆地的致密油资源丰度进行评价,对比不同... 通过对美国致密油成熟探区,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致密油详细解剖研究,分析致密油资源富集区与甜点区的分布关系。基于948口钻测井数据,绘制多参数地质平面图,利用成因法、体积法和递减曲线法分别对盆地的致密油资源丰度进行评价,对比不同方法下资源丰度的差异,并结合地质参数平面图分析致密油甜点区的分布特征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优质烃源岩是致密油形成的先决条件;成因法和体积法评价的资源富集区与致密油甜点区分布差异较大,不能直接单独应用于甜点的预测;邻近资源富集区的过渡区,同时具备靠近生烃中心、具有地层超压、较高气油比、有一定构造幅度等多个相对有利的因素,是致密油甜点发育区;在构造上,这些过渡区往往发育在盆地斜坡区或靠近背斜等正向构造的翼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资源丰度 甜点 递减曲线分析 巴肯组 威利斯顿盆地
下载PDF
北美典型混合页岩油系统特征及其启示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志明 芮晓庆 +4 位作者 黎茂稳 曹婷婷 徐二社 陶国亮 蒋启贵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60-1072,共13页
北美Williston盆地Bakken组属典型的混合页岩油系统。笔者系统剖析了Bakken组混合页岩油系统富有机质层段和贫有机质层段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物性与裂缝发育以及页岩油特征,揭示了页岩油"甜点"主要受高含轻质油的富有机质成熟... 北美Williston盆地Bakken组属典型的混合页岩油系统。笔者系统剖析了Bakken组混合页岩油系统富有机质层段和贫有机质层段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物性与裂缝发育以及页岩油特征,揭示了页岩油"甜点"主要受高含轻质油的富有机质成熟页岩、异常压力、微裂缝以及贫有机质层的白云石化作用共同控制,同时由于贫有机质层具有相对高的孔隙度、渗透率以及低的吸附量,因此可认为其是混合型页岩油系统中的主要产层。这对目前我国东部陆相页岩油勘探效果不佳的因素分析具有重要启示。把页岩油勘探目标层仅仅聚焦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层段是勘探效果欠佳的主观因素;而富有机质泥页岩层段天然微裂缝发育局限、滞留油主要赋存在有机质中、热演化程度偏低使滞留油较重以及湖相Ⅰ型烃源岩生成的油含蜡量高等因素,是导致可采的页岩油量十分有限的客观因素。为此,针对我国东部湖盆页岩油的勘探,建议:加强成熟富有机质层系中贫有机质碳酸盐岩或粉砂、细砂岩薄夹层的精细评价与勘探;加强成熟富有机质泥页岩层段裂缝型页岩油的评价与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页岩油系统 Bakken组 williston盆地 页岩油勘探 中国东部 北美 页岩油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与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致密油形成条件的对比及其意义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妮妮 刘洛夫 +2 位作者 苏天喜 吴康军 赵园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20-1130,共11页
自北美Bakken组致密油成功开发以后,致密油资源已成为各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我国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的勘探开发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从地质背景、岩性特征、生油岩特征、储集条件等方面,将威利斯顿盆地Bakken... 自北美Bakken组致密油成功开发以后,致密油资源已成为各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我国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的勘探开发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从地质背景、岩性特征、生油岩特征、储集条件等方面,将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的成藏机理和富集规律进行系统对比。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在构造背景、源储配置关系、生油岩特征、储集层特征等方面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延长组的泥页岩平均厚度大于Bakken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和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致密油具有极其相似的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威利斯顿盆地 Bakken组 延长组长7段 致密油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与威利斯顿盆地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对比 被引量:14
6
作者 陶崇智 白国平 +4 位作者 王大鹏 张明辉 牛新杰 郑妍 白建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1-440,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和威利斯顿盆地均以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为主要勘探层系。基于对构造沉积背景和油气成藏条件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两个盆地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的异同。威利斯顿盆地所处的北美板块规模较大,构造相对稳定,沉积主要受海平... 塔里木盆地和威利斯顿盆地均以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为主要勘探层系。基于对构造沉积背景和油气成藏条件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两个盆地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的异同。威利斯顿盆地所处的北美板块规模较大,构造相对稳定,沉积主要受海平面升降的控制。塔里木盆地所处的塔里木板块规模较小,构造变动强烈,沉积受构造运动影响较大。威利斯顿盆地发育了高丰度的烃源岩、良好的孔隙型储层和蒸发岩盖层。而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发育高-过成熟度烃源岩、岩溶型和白云岩储层及泥岩和蒸发岩主导的盖层。二者均发育有多种类型圈闭的古隆起,可作为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带。威利斯顿盆地发育的多套蒸发岩盖层使得含油气系统概念在该盆地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而油气成藏体系则可以更有效地指导以塔里木盆地为代表的多源、多灶和多成藏期盆地的油气勘探。白云岩-蒸发岩构成了威利斯顿盆地重要的储-盖组合类型。以此类比,塔里木盆地巴楚和塔中地区的中、下寒武统白云岩-中寒武统膏盐岩储-盖组合是未来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特征 海相碳酸盐岩 古生界 威利斯顿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威林斯頓盆地奥陶系白云岩储层同位素与成岩作用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伟 蒲仁海 卿海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7-91,共5页
威林斯顿(Williston)盆地上奥陶统红河群灰岩由于不同期次的白云岩化作用,形成了4种不同产状类型的白云石:纹层状微晶白云石、生物钻孔充填白云石,基质白云石、马鞍状白云石,只有基质白云石因具晶间孔而成为储层。4种白云石的氧、碳、... 威林斯顿(Williston)盆地上奥陶统红河群灰岩由于不同期次的白云岩化作用,形成了4种不同产状类型的白云石:纹层状微晶白云石、生物钻孔充填白云石,基质白云石、马鞍状白云石,只有基质白云石因具晶间孔而成为储层。4种白云石的氧、碳、锶同位素组成均与晚奥陶世的海水同位素组成有较大区别。岩石学和地化研究表明,前2种白云石的白云岩化流体应来自晚奥陶世海水,但今天的同位素组成反映了后期的改造或重构;储层白云石形成的温度稍高,时间可能稍晚,白云岩化流体可能来源于志留纪海水、或寒武—早中奥陶世海水、或深部热液;马鞍状白云石的形成应与深部热液有关。白云岩化成层状发生可能与薄的富含有机质的Kukersite页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化流体 同位素 成岩作用 储层 奥陶系 威林斯顿盆地 加拿大
下载PDF
济阳拗陷沙河街组页岩与美国Bakken组页岩储层“甜点”特征对比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美玲 潘仁芳 +1 位作者 张超谟 沈禄银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8-446,共9页
从源岩到储层的思路,探讨济阳拗陷沙河街组页岩和美国Bakken组页岩储层特征和形成机理。通过对Bakken组和沙河街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岩性分析、储层物性分析和矿物学分析,表明沙河街组页岩储层“甜点”特征为: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 从源岩到储层的思路,探讨济阳拗陷沙河街组页岩和美国Bakken组页岩储层特征和形成机理。通过对Bakken组和沙河街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岩性分析、储层物性分析和矿物学分析,表明沙河街组页岩储层“甜点”特征为: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狑TOC〉2.36%,犚o为0.76%~0.90%;主要为纹层状泥灰岩、泥质白云岩、灰质泥岩、油泥岩和油页岩;孔隙度〉3%,渗透率〈0.5×10-3μm2;脆性矿物质量分数〉20%;含油饱和度为60%~90%;储层厚度为13.60~90 m;储层主要为沙三下亚段。对比Bakken有利页岩储层地质特征表明,Bakken组页岩储层“甜点”特征为: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狑TOC〉5.36%,犚o为0.51%~0.72%;砂质白云岩;孔隙度〉3%,渗透率〈0.1×10-3μm2;脆性矿物质量分数〉50%;含油饱和度为50%~71%;储层厚度为3.10~12.20m;Bakken中段为优质储层段。沙河街组和Bakken组页岩储层形成的机理主要为有利的矿物组合和普遍发育的超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拗陷 威利斯顿盆地 沙河街组 Bakken组 页岩油 储层特征
下载PDF
美国重点页岩油区勘探开发进展及启示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倩文 马晓潇 +1 位作者 高波 陈新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30-640,共11页
根据美国二叠盆地、威利斯顿盆地Bakken区带、墨西哥湾盆地Eagle Ford区带等重点页岩油区的地质特征、储量、产量、钻井和开发技术进展,分析了美国页岩油的发展趋势,并总结经验启示,以期为中国页岩油的发展提供借鉴。分析表明,二叠盆地... 根据美国二叠盆地、威利斯顿盆地Bakken区带、墨西哥湾盆地Eagle Ford区带等重点页岩油区的地质特征、储量、产量、钻井和开发技术进展,分析了美国页岩油的发展趋势,并总结经验启示,以期为中国页岩油的发展提供借鉴。分析表明,二叠盆地是美国页岩油储量和产量最高的地区,主要产区为Spraberry和Wolfcamp区带,未来也将处于愈加重要的地位。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三大主力产区油气钻机数量和页岩油产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超低油价驱动油公司采取新一轮技术革新和降本措施提高单井产量。借鉴美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的经验,中国页岩油应优先选择成熟度较高的轻质油和凝析油展开部署,并跟踪学习美国凝析油藏的开发技术;甜点分级评价是美国页岩油高效开发的基础,在低油价下作用尤为明显;中国页岩油要实现高效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进步是页岩油降本增效的核心,因此在勘探开发初期就要重视技术攻关。建议对中国页岩油勘探开发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管理模式,探索出页岩油高效开发、迅速降本增效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勘探开发 美国 中国 二叠盆地 威利斯顿盆地 墨西哥湾盆地 产量 启示
下载PDF
非热液成因的鞍形白云石:来自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奥陶系Yeoman组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5
10
作者 卿海若 陈代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0-986,共7页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上奥陶统Yeoman组碳酸盐岩中发育有少量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这些鞍形白云石仅局限于Yeoman组上部厚约20~30m的白云岩带中,上覆及下伏碳酸盐岩地层中均明显缺失这类鞍形白云石,表明其形成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体...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上奥陶统Yeoman组碳酸盐岩中发育有少量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这些鞍形白云石仅局限于Yeoman组上部厚约20~30m的白云岩带中,上覆及下伏碳酸盐岩地层中均明显缺失这类鞍形白云石,表明其形成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此类奥陶系鞍形白云石胶结物以具有与宿主交代白云岩相似的碳同位素δ13C值(-0.2‰~0.9‰PDB)及锶同位素比值(0.7082~0.7090)为特征,表明前期的白云石围岩通过压溶作用形成的碳和锶是鞍形白云石胶结物的主要来源。另外,测得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均一温度范围为99~105℃,可以由该区域的正常埋藏温度解释。基于上述资料和观察,我们认为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上奥陶统Yeoman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与早期交代白云石的自调节白云石化作用(埋藏过程中相对封闭的体系中通过化学压实作用形成)有关,而与加西盆地其它地方已经证实的热液活动无关。因此,鞍形白云石的分布未必指示热液活动或热流体,也并不是所有的鞍形白云石都与热流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形白云石 非热液成因 压溶作用 奥陶系 Yeoman组 威利斯顿盆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南次凹非常规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尘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1-164,共4页
海拉尔盆地为中新生代的多旋回、断一坳叠合型陆相断陷盆地。通过分析该盆地乌南次凹的构造、沉积、油气成藏特征,认为断陷盆地的油气生成于成熟的烃源岩区自源封闭的成藏系统中。剩余资源主要赋存于生烃凹陷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的... 海拉尔盆地为中新生代的多旋回、断一坳叠合型陆相断陷盆地。通过分析该盆地乌南次凹的构造、沉积、油气成藏特征,认为断陷盆地的油气生成于成熟的烃源岩区自源封闭的成藏系统中。剩余资源主要赋存于生烃凹陷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的致密砂岩、粉砂岩互层内,是非常规油气赋存的有利区带,应作为下一步非常规油气藏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南次凹 沉积层序 非常规致密储层 威利斯顿盆地 巴肯组
下载PDF
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泥页岩排烃效率地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莹 卢双舫 +3 位作者 李文浩 张鹏飞 张晗 李倩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3-167,共5页
为了弄清造成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泥页岩相对含油量低,而致密砂(灰)岩中含油量高的原因,对巴肯组泥页岩的排烃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油气勘探相关资料的分析基础上,结合薄片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了巴肯组泥页岩的排... 为了弄清造成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泥页岩相对含油量低,而致密砂(灰)岩中含油量高的原因,对巴肯组泥页岩的排烃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油气勘探相关资料的分析基础上,结合薄片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了巴肯组泥页岩的排烃特征。结果表明,巴肯组泥页岩的高排烃效率是造成巴肯组中段致密层段相对含油量高、而泥页岩相对含油量较低的根本原因。巴肯组泥页岩产率指数与其有机碳含量的明显不匹配,可溶有机质族组成的低饱/芳值以及巴肯组中段粉砂质白云岩强荧光性都说明巴肯组泥页岩发生过大量的排烃。泥页岩的生烃增压引起的超压诱导泥页岩产生的微裂缝与干酪根网络构成了石油初次运移的通道,也利于泥页岩排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含油量 排烃效率 巴肯组 威利斯顿盆地
下载PDF
威利斯顿盆地和西墨西哥湾盆地致密油成藏差异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倩 卢双舫 +3 位作者 李文浩 许思勇 张晗 胡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1-747,共7页
在分析油气勘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薄片鉴定和有机地球化学资料,探讨了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和西墨西哥湾盆地鹰滩组泥页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剖析了巴肯组和鹰滩组油气成藏差异的原因。巴肯组和鹰滩组岩石组合的不同导致二者油气... 在分析油气勘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薄片鉴定和有机地球化学资料,探讨了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和西墨西哥湾盆地鹰滩组泥页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剖析了巴肯组和鹰滩组油气成藏差异的原因。巴肯组和鹰滩组岩石组合的不同导致二者油气成藏方式存在差异,巴肯组以源外成藏为主,鹰滩组以源内成藏为主。巴肯组泥页岩生烃产生的超压大于鹰滩组,具有更大的排烃动力,有利于油气从泥页岩中排出,从而导致巴肯组泥页岩中滞留的油气较少,而鹰滩组泥页岩生成的油气大部分滞留在泥页岩内部。巴肯组中段物性优于上段和下段,而且连通孔隙更发育,孔喉更大,为油气主要赋存的层段;而鹰滩组泥页岩和灰岩中孔隙都较发育,这2类储集层都对烃类的储存有重要的贡献。巴肯组致密油藏和鹰滩组致密油藏均为连续型或准连续型油藏,巴肯组致密油藏主要以纵向运移为主,巴肯组中段致密储集层形成了大面积连续分布的致密油区,而鹰滩组致密油藏同时存在纵向运移和侧向运移,形成了纵向上泥页岩油藏和致密灰岩油藏互相叠置,具有源储一体、叠加连片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利斯顿盆地 巴肯组 西墨西哥湾盆地 鹰滩组 致密油藏 成藏条件 岩石组合 超高压
下载PDF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Bakken组致密油生产特征及甜点分布预测 被引量:4
14
作者 谌卓恒 杨潮 +4 位作者 姜春庆 KOHLRUSS Dan 胡克珍 刘晓军 YURKOWSKI Melinda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6-635,共10页
为对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Williston盆地中Bakken段致密油产区"甜点"进行预测,在大量生产数据分析基础上,根据致密油生产井产量与成藏要素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一套识别潜在"甜点"的多元统计方法。在筛选和分析... 为对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Williston盆地中Bakken段致密油产区"甜点"进行预测,在大量生产数据分析基础上,根据致密油生产井产量与成藏要素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一套识别潜在"甜点"的多元统计方法。在筛选和分析控制油气"甜点"地质要素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制约常规油气成藏的地质因素同样适用于中Bakken段致密油区,这些因素包括:(1)北东走向的Torqunay-Rocanville构造带可能是连接Williston盆地南部成熟烃源岩灶和研究区内Bakken组致密储集层之间的主要油气运移通道;(2)美国和加拿大边界Bakken段致密储集层中的油可能由当地局部成熟的Bakken组烃源岩提供;(3)正向构造有利于油气聚集;(4)顶部盖层和侧向封堵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从而增加单井产量;(5)单井最终可采储量方向变差函数的空间连续性方向与最大水平应力方向一致,水平井的走向对致密油的产量有实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生产特征 多元统计模型 甜点区 地质控制因素 williston盆地 Bakken组页岩
下载PDF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weet-spots mapping of the Upper Devonian-Lower Mississippian Bakken Formation tight oil in southeastern Saskatchewan, Canada
15
作者 CHEN Zhuoheng YANG Chao +4 位作者 JIANG Chunqing KOHLRUSS Dan HU Kezhen LIU Xiaojun YURKOWSKI Melind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4期662-672,共11页
A workflow that helps identify potential production sweet spots in the Middle Bakken tight oil play is proposed based on analysis of large amounts of production data.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 A workflow that helps identify potential production sweet spots in the Middle Bakken tight oil play is proposed based on analysis of large amounts of production data.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odel that extracts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a training dataset of production wells to facilitate geological similarity comparison between economic and sub-economic production wells.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Middle Bakken tight oil play in southeastern Saskatchewan. Data screening for diagnostic geological indicators for sweet spots reveals that several geological factors indicative for conventional oil reservoirs seem to work for the Middle Bakken tight oil play as well. These factors include: a) the NE Torqunay-Rocanville Trend serving as a preferred regional migration path for connecting mature source rock in southern Williston Basin and the Middle Bakken tight reservoir in southeastern Saskatchewan; b) the oils in the Bakken tight reservoirs along the U.S. and Canada border are more likely from local matured Bakken source rocks; c) subtle structural components enhancing the convergence of dispersed hydrocarbons over a large area; d) top seal and lateral barrier improving preservation, thus favouring oil productivity; e) orientation of maximum horizontal stress coincid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variogram spatial continuity in ultimate recoverable reserves, so the direction of horizontal well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oil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OIL reservoir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odel PRODUCTION sweet-spot area geological controls williston basin Bakken FORMATION shal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