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田建学 朱郑州 +1 位作者 张珏 艾晓燕 《高教学刊》 2024年第9期102-106,共5页
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依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色、课程目标、学情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为中心的理... 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依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色、课程目标、学情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为中心的理念,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从家国情怀、价值观、为人处事方法三个维度凝练12个典型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授课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相统一的教书育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家国情怀 价值观
下载PDF
艺术创新与道统阐扬:论《元和圣德诗》的典范价值
2
作者 刘怀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212,213,共10页
《元和圣德诗》作于韩愈创作《原道》、确立儒家道统观之后,因诗中有行刑场面的血腥描写及“颂圣”的内容,历来的唐诗选本多不选录,当代研究者也很少关注。诗歌称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重振帝国雄风之“盛德”,具有“诗史”性质。在艺... 《元和圣德诗》作于韩愈创作《原道》、确立儒家道统观之后,因诗中有行刑场面的血腥描写及“颂圣”的内容,历来的唐诗选本多不选录,当代研究者也很少关注。诗歌称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重振帝国雄风之“盛德”,具有“诗史”性质。在艺术上突破了“颂圣”诗的传统写法,创新特征鲜明。其中“以丑为美”的血腥描写意在“震慑藩镇”、表现“尊王攘夷”、维护皇权的道统观;“以文为诗”的破体探索是为更好地阐扬道统所采取的表现策略;尊经用典则从语言表达形式上体现了回归儒家正统的价值取向。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创新,皆服务于道统观的表达,而道统观则为前者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二者相得益彰,在思想与诗艺、复古与创新、尊体与破体、美与丑之间,匠心独运,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该诗不仅是韩愈将道统观与诗歌怪奇审美探索自觉结合、开拓新诗境的典范之作,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均应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元和圣德诗》 道统观 以丑为美 以文为诗 尊经用典
下载PDF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关系研究
3
作者 王红艳 程虹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6-127,131,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行了战略部署。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时代新人的主渠道,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行了战略部署。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时代新人的主渠道,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文化环境、实践佐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教育 耦合关系
下载PDF
法治·道治·德治——中国传统社会治国理政策略之汉初嬗变及其时代思考
4
作者 张志建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44-54,123,共12页
在“承秦”“过秦”及其共轭中,汉初治国理政模式发生了多次变革,体现了“法治”“道治”“德治”的共生、更替、交融和相互吸纳与完善,构成了汉初乃至中国传统社会治国理政的基本策略,共同维护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大一统”局面。从马克... 在“承秦”“过秦”及其共轭中,汉初治国理政模式发生了多次变革,体现了“法治”“道治”“德治”的共生、更替、交融和相互吸纳与完善,构成了汉初乃至中国传统社会治国理政的基本策略,共同维护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大一统”局面。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审视,新时代“中国之治”的实现必须且可以在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中汲取其智慧与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初 治国理政 法治 道治 德治 中国之治
下载PDF
高校教师党支部胸怀“国之大者”行动路向研究
5
作者 刘天森 俞书傲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7期18-21,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高校教师党支部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需深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高校教师党支部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需深刻领会胸怀“国之大者”的内涵要义,以大胸襟、大情怀、大格局、大视野投身于高等教育事业创新式发展。为此,高校教师党支部需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健全联系服务师生制度、创新学习教育工作形式、促进校企党建联动联创,多维度、多举措地在“小支部”里展现“大作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党建创新实践中争做时代先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党支部 国之大者 立德树人 社会服务 建设路径
下载PDF
中华文明的根基 被引量:5
6
作者 易中天 黎荔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共3页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三个唯一":第一代文明中唯一存留下来延续至今的,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唯一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的文明中唯一具有世界性的;崛起于周原的周人或周族,是中华文明根基的奠基者;周人提出的天下、中国、天命、革命等...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三个唯一":第一代文明中唯一存留下来延续至今的,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唯一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的文明中唯一具有世界性的;崛起于周原的周人或周族,是中华文明根基的奠基者;周人提出的天下、中国、天命、革命等一系列概念或观念,为中华文明奠定了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立序、以乐致和的文明范式;中国当前的转型从根本上是文化或文明层面的转型,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既能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又适合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以人为本 以德治国 文明系统 文明转型 核心价值体系
下载PDF
论传统伦理思维对行政学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姚志友 刘祖云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5期42-50,共9页
理性思维和德性思维是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政府管理受德性思维影响,近代西方行政管理则受理性思维影响。无论是西方传统的理性思维,还是东方传统的德性思维,都具有历史发展的片面性,行政伦理则是一种超越理性思维和德性... 理性思维和德性思维是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政府管理受德性思维影响,近代西方行政管理则受理性思维影响。无论是西方传统的理性思维,还是东方传统的德性思维,都具有历史发展的片面性,行政伦理则是一种超越理性思维和德性思维的行政学研究视角,它既开启了现代西方行政伦理救治路径,也为我国以德治国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思维 德性思维 行政伦理 以德治国
下载PDF
论以德治国与道德建设 被引量:6
8
作者 杨焕章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3期5-11,共7页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 ,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 ,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 "以德治国" 道德 "依法治国" 法制建设 道德建设
下载PDF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论纲 被引量:3
9
作者 文正邦 《时代法学》 2003年第2期7-14,共5页
法律和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必须进行一分为二的科学评析 ,以严格区分其精华和糟粕。依法治国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治国方略 ,而以德治国也可以而... 法律和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必须进行一分为二的科学评析 ,以严格区分其精华和糟粕。依法治国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治国方略 ,而以德治国也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治国方式 ,所以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可以而且必须容纳以德治国的治国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关系
下载PDF
何以安身?立命何处?——“安身立命”问题之当代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清香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1-174,219,共4页
在全球化以及中国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亟须得到解决。安身立命作为中国人生存、生活、生命之根本依托的问题,包含着天地、历史和自我三重维度,因此,安身立命之处即是天道、家国责任和个人德性三者的交会点。这种建... 在全球化以及中国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亟须得到解决。安身立命作为中国人生存、生活、生命之根本依托的问题,包含着天地、历史和自我三重维度,因此,安身立命之处即是天道、家国责任和个人德性三者的交会点。这种建立在中国文化传统以及中华民族社会和心理基础上的安身立命之处,可为中国人突破自我有限性,扩展并丰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供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身立命 天道 家国责任 个人德性
下载PDF
璀璨星空与绚丽诗国:“为政以德”的天人象——《论语·为政》开篇释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根希 王翚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89-96,共8页
"为政以德"开宗明义指出了政治以实现正义为圭臬。政治的正义品质依据自然法则。"为政"卷开篇给出了两个自然,第一是"譬如"句作为明喻揭示的宇宙的自然,其运行依据"道";第二是第二章作为暗喻... "为政以德"开宗明义指出了政治以实现正义为圭臬。政治的正义品质依据自然法则。"为政"卷开篇给出了两个自然,第一是"譬如"句作为明喻揭示的宇宙的自然,其运行依据"道";第二是第二章作为暗喻描述的社会的自然,其运行依据"德"。"道"与"德"都是正义的体现,然而"为政以德"却有两种情形,即第三章所展示的"德""礼"之治和"政""刑"之治。"德""礼"之治是"礼治","政""刑"之治是"法治",两者都是"德治"。"德治"本质上是一种民主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政 天象 诗国 正义
下载PDF
儒家关于“法治”与“德治”关系的基本思想评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田海舰 田雨晴 《保定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34-39,共6页
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与"德治"在历史上皆长期存在,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上,儒家重"德治",但并不绝对排斥"法治"与刑罚。儒家的"... 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与"德治"在历史上皆长期存在,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上,儒家重"德治",但并不绝对排斥"法治"与刑罚。儒家的"德治"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无论如何,毕竟对我们今天进一步科学地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治国方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治理资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法家 法治 德治 依法治国
下载PDF
我国传统行政文化与新世纪治国方略 被引量:5
13
作者 肖百冶 《桂海论丛》 2004年第2期63-66,共4页
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等思想,其弊端突出表现为专制主义的“人治”思想、“官本位”思想,并由此造成了官贵民贱的行政环境,宗法血缘、任人为亲的用人方式,崇尚人治、排斥法制的管理机制。贯彻执... 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等思想,其弊端突出表现为专制主义的“人治”思想、“官本位”思想,并由此造成了官贵民贱的行政环境,宗法血缘、任人为亲的用人方式,崇尚人治、排斥法制的管理机制。贯彻执行新世纪的治国方略必须树立公仆意识,自觉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防止公仆变为主人,建立权力制约机制,保证人民依法治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行政文化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下载PDF
“以德治国”必须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 被引量:1
14
作者 信德俭 段永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12期73-74,共2页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紧密结合 ,这是由法治与德治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具有以德治国的历史传统 ,它特别强调为官者的德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领导干部实施...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紧密结合 ,这是由法治与德治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具有以德治国的历史传统 ,它特别强调为官者的德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的领导 ,必须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 ,以高尚的人格 ,崇高的德行 ,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以自己良好的形象激励人、感召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德治国 领导干部 道德修养 道德建设 人格 道德素质
下载PDF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涵意蕴与实践要求 被引量:12
15
作者 钟贞山 程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29,共7页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对“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凝练总结和核心概括,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一以贯之的使命,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教育是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的战略认识。...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对“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凝练总结和核心概括,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一以贯之的使命,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教育是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的战略认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的有力体现,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立德树人 教育现代化 教育强国 人民满意教育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依法治国中的价值 被引量:12
16
作者 于语和 雷园园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5-144,共10页
古今中外的法律文化交融是依法治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重要助力。追溯依法治国的文化源头,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明蕴藏的理论和经验,纠偏近代以来"效仿西法""抑古扬今"导致的传统法律文化虚无主义和东... 古今中外的法律文化交融是依法治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重要助力。追溯依法治国的文化源头,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明蕴藏的理论和经验,纠偏近代以来"效仿西法""抑古扬今"导致的传统法律文化虚无主义和东西方法治文明无法自洽的境遇,是当今学人责无旁贷的担当。从历史解说现实,以古鉴今,发掘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可资借鉴之处,如"以礼入法、德主刑辅"与德法综合为治,"重民思想"与人本法治观,"家国同构"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贵和尚中""无讼息争"与和谐法治,唯有如此才能使传统充满活力,才能固守依法治国之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礼入法 德主刑辅 家国同构 贵和尚中 无讼息争
下载PDF
儒家的德治思想和今天的以德治国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先进 《高等农业教育》 2003年第7期27-31,共5页
中国德治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从西周到现在,已历经三千余年。但今天的"以德治国"方略决不是传统"德治"思想的翻版和简单移植,而是在不断批判继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文章重点阐述了儒家德治... 中国德治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从西周到现在,已历经三千余年。但今天的"以德治国"方略决不是传统"德治"思想的翻版和简单移植,而是在不断批判继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文章重点阐述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德治国"方略的镜鉴作用;以及如何从理论上、制度上、方法上创新"以德治国"思想;如何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统一起来,达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功效。文章最后提出了坚持"以德治国"方略,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坚持广泛的宣传教育,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做到以德"选人用人",坚持继承、发展和创新并举的方针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思想 儒家思想 以德治国 中国 时代特征 与时倡进 党风廉政建设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正义观及其启示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捷莎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年第1期49-53,共5页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做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最为全面深刻的研究。尽管其正义观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具有一些启示意义。特别在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的时候,在如何坚持依法治国...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做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最为全面深刻的研究。尽管其正义观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具有一些启示意义。特别在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的时候,在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在扩大中产阶层人口比重等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正义观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中产阶层
下载PDF
试论《论语》为仁之道的最高境界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志民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2-36,共5页
孔子在《论语》中将君子为仁之道划分为三层境界,“修己以安百姓”是其最高境界。在孔子看来,要实现仁道的最高境界,必须为政以德。论题试就为何要“修己以安百姓”,以及如何才能“修己以安百姓”作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孔子 君子 仁道 为政以德
下载PDF
形似神殊,共进协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之关系探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学敏 胡雪涵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0-250,共11页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常因认知模糊将二者混淆或等同起来。因此,系统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厘清并解决当下的教学困顿。从共有特性来看,爱国主...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常因认知模糊将二者混淆或等同起来。因此,系统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厘清并解决当下的教学困顿。从共有特性来看,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共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使命、共享“大我利益”优先的价值原则以及共含政治底色与文化底色的双重属性,但实质上二者在学理基础、认同模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却分化于不同的逻辑理路,可谓是“形似神殊”。对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利用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打造算法技术时代育人新范式以及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主体,从而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向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立德树人 教育强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