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助动词“用”之肯定用法浅议
1
作者 林素娥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2-63,共12页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儒宁波话文献中助动词“用”肯定用法常见,表道义情态、动力情态,它并非晚清西儒由其否定用法类推“自创”而来,而是沿自明北部吴语。这一用法虽未见于北方通语文献,但见于南方宋儒语录、文言志怪小说以及明南方...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儒宁波话文献中助动词“用”肯定用法常见,表道义情态、动力情态,它并非晚清西儒由其否定用法类推“自创”而来,而是沿自明北部吴语。这一用法虽未见于北方通语文献,但见于南方宋儒语录、文言志怪小说以及明南方白话小说和今闽、赣、湘南土话等方言中,它很可能为南宋时期形成的南系官话用法。其肯定用法由同义助动词“须”的用法类推而来,并由道义情态义衍生出主语指向情态和认识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动词“用” 明清吴语 南系官话 内部衍生
下载PDF
从明清方志看江浙地名中的通名“扇”
2
作者 蔡佞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6-61,共6页
文章从历史、语言和地名本身等方面对太湖东南角水网地区以“扇”作通名的特色地名进行了研究,认为“扇”是吴地对水网地区“圩田”的形象称呼,它虽与田亩图中“扇”的得名原因相似,但两者互无引申关系。
关键词 地名 词义变化 吴语 太湖 明清 方志 都图
下载PDF
明清吴语问数词“几化_(X)”的变化与语源 被引量:1
3
作者 冯赫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4-104,共11页
在明清时期的吴语里,有"几化"、"几花"、"几哈"、"几罅"、"几呵"、"几吪"、"几夥"、"几货"等一系可概括为"几化_(X)"的方言词,并且仍保留... 在明清时期的吴语里,有"几化"、"几花"、"几哈"、"几罅"、"几呵"、"几吪"、"几夥"、"几货"等一系可概括为"几化_(X)"的方言词,并且仍保留在现代吴语里。吴语"几化_(X)"最初是问数词,来源于中古汉语出现的"几许",与上古汉语以来的问数词"几何"没有源流关系。吴语"几化_(X)"由询问数量变为表示多量,其中有句法、语用等多种变化诱因。表示多量的"几化_(X)"又形成AABB重叠式,"几几化化"作定语往往有标记,作补语则是无标记的,性质上近似状态形容词。语言的主观性促动了"几化_(X)"重叠式"几几化化"的形成,词汇重叠是语言象似性(iconicity)在汉语构词法上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化(X)” 词形变异 意义与功能变化 语源 明清吴语
下载PDF
明末清初汉籍东传背景下的《武备志》入日考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凤翔 关增建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25-29,56,共6页
书籍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之间持续了上千年,汉籍东传日本则是和汉书籍交流的主体。《武备志》成书于1621年,是明末清初东传日本的一部重要的兵学著作,通过和汉史料的记载,特别是通过《西湖二集》中一条新史料的发掘,... 书籍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之间持续了上千年,汉籍东传日本则是和汉书籍交流的主体。《武备志》成书于1621年,是明末清初东传日本的一部重要的兵学著作,通过和汉史料的记载,特别是通过《西湖二集》中一条新史料的发掘,笔者认为,考证《武备志》东传日本的时间当在1628—1631年间,由江浙海商通过私人海上贸易的方式,经由琉球传入日本。本文的最后考察了和刻本《武备志》,并注意到清末和刻本《武备志》回流中国这一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武备志》 日本 《西湖二集》 和刻本
下载PDF
明清山东方言三身代词的组合式称谓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俊阁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1-13,33,共4页
汉语三身代词发展到明清时期,与社会交际需要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社会交际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上下尊卑关系;另一方面,汉语三身代词在敬称、谦称、傲称、蔑称的表达以及性别差异标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缺位。于是三身代词与其它称... 汉语三身代词发展到明清时期,与社会交际需要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社会交际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上下尊卑关系;另一方面,汉语三身代词在敬称、谦称、傲称、蔑称的表达以及性别差异标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缺位。于是三身代词与其它称谓形式组合使用便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偿性手段,这种手段可准确地表明人的社会地位、充分展现使用者的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山东方言 三身代词 组合式称谓
下载PDF
明清山东方言复数词尾“们(每)”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俊阁 《菏泽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08-111,115,共5页
明清山东方言中复数词尾“们(每)”的用法比较多样化,就用于指人名词(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后的“们”而言,其意义有四种:真性复数;连类复数;总括两个有关系的名词,跟一个连词异曲同工;不表复数义,只构成一个音缀。连类复数义显示了“们... 明清山东方言中复数词尾“们(每)”的用法比较多样化,就用于指人名词(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后的“们”而言,其意义有四种:真性复数;连类复数;总括两个有关系的名词,跟一个连词异曲同工;不表复数义,只构成一个音缀。连类复数义显示了“们”尾与“辈”之间的语源关系;“们”尾与表示数量的词语并用与现代汉语也有很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山东方言 复数词尾 们(每)
下载PDF
明清吴语“咿”类字的用法及来源
7
作者 陈源源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94-99,共6页
明清吴语文献中有一类读音为"咿"的"咿"类字,有"以""夷""伊""亦""咿""""咦"等多种写法,其意义、用法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又"... 明清吴语文献中有一类读音为"咿"的"咿"类字,有"以""夷""伊""亦""咿""""咦"等多种写法,其意义、用法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又"相同。通过对历史文献中有关吴语"又"字读音记载的分析,联系语音演变发展的规律,并结合现当代吴语区松江、上海、苏州、温州等地方言"又"的读音,可知"咿"类字其实是"又"的方言记音字。"又""来"等上古之部某些字在现当代吴语一些地区韵母仍读[i]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吴语 之部 “又” 《海上花列传》
下载PDF
也说《隋史遗文》中的“■”
8
作者 邓春琴 李宇琪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28-30,共3页
文章对《明清戏曲小说疑难字考释三则》一文中第一个字训释提出异议。通过文本的分析和明清时期吴方言的考察,可知“■”注音为“班”,是用吴方言注音,该字对应现代吴方言中的“扳”。
关键词 吴方言 明清
下载PDF
方言在明清话本小说中的多重意义刍论
9
作者 蓝勇辉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13-120,共8页
方言在明清话本里是极为凸出的文学现象,具有叙事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意义。目前学界对方言与小说关系的探讨基本以长篇为研究对象。而语言学界对话本方言多有关注,但主要从语言角度出发,因此从文学的角度揭示方言对于明清话本... 方言在明清话本里是极为凸出的文学现象,具有叙事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意义。目前学界对方言与小说关系的探讨基本以长篇为研究对象。而语言学界对话本方言多有关注,但主要从语言角度出发,因此从文学的角度揭示方言对于明清话本的意义无疑很有必要。文章第1部分着重论述小说家自觉的方言意识及其在明清话本中的具体表现。第2部分主要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方言具有塑造人物、生成情节、强化小说场景真实性与临场感的作用。第3部分讨论了方言作为语言词汇所折射出的种种复杂社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吴语 明清话本
下载PDF
《韵表》浊上变去情况研究——词汇扩散理论的又一力证
10
作者 王艳华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73,共5页
明末浙江衢州叶秉敬撰同音字表《韵表》在明清等韵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得到认同,然其中之浊上变去现象却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尤其在方言声调确定方面的价值更是无人论及。我们在对《韵表》中浊上浊去声字进行穷尽考查后,发现其中的上去两读... 明末浙江衢州叶秉敬撰同音字表《韵表》在明清等韵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得到认同,然其中之浊上变去现象却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尤其在方言声调确定方面的价值更是无人论及。我们在对《韵表》中浊上浊去声字进行穷尽考查后,发现其中的上去两读字是共时现象表现历时变化,符合词汇扩散理论,说明它所体现的这种方言的声调正处于浊上变去的进程当中,正可以印证后来衢州方言声调的情形,体现了它的方言特点。已变字数量少说明仍处于变化的前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表》 明末 吴语 浊上变去 两读 词汇扩散
下载PDF
从《靖江宝卷》所见明清吴方言区农业民俗
11
作者 孙跃 孙大尉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5-132,共8页
明清时期吴地经济发达,农耕文化底蕴深厚,是当时南方地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九州之冠”。同时吴方言也是分布最复杂、各方言相互交错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域。吴地农业民俗是当地活态的历史,几千年来先民们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生... 明清时期吴地经济发达,农耕文化底蕴深厚,是当时南方地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九州之冠”。同时吴方言也是分布最复杂、各方言相互交错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域。吴地农业民俗是当地活态的历史,几千年来先民们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生活知识,如今传统的时序节令、衣食住行、民俗信仰逐渐回归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农业民俗也逐渐从以往的“去中国化”的不良进程返向“再中国化”的良性进程,这种生存智慧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了农业社会普通民众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研究吴方言区的农业民俗,是了解吴方言地区历史和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对农业社会中普通民众的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学术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江宝卷 明清吴方言区 农业民俗
原文传递
明清北京官式建筑角科斗栱形制分期研究——兼论故宫午门及奉先殿角科斗拱形制年代 被引量:22
12
作者 徐怡涛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23,共18页
本文运用文物建筑形制类型学研究方法,作者从明清官式建筑角科做法上,提炼出可用于形制分期的三组共15个形制类型及其组合关系,结合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43座明清时期北京官式建筑标尺的角科形制类型和共存年代,通过角科斗栱的形制演变,... 本文运用文物建筑形制类型学研究方法,作者从明清官式建筑角科做法上,提炼出可用于形制分期的三组共15个形制类型及其组合关系,结合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43座明清时期北京官式建筑标尺的角科形制类型和共存年代,通过角科斗栱的形制演变,勾勒出北京官式建筑在五百余年间所经历的六个演变历程,计为:元明交替期、明制转变期、明制成熟期、明清交替期、清制定型期和清末微变期。最后,作者利用角科形制分期结论,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故宫现存奉先殿、午门等建筑的年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北京 官式建筑 角科 分期 故宫 奉先殿 午门 郭文英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武当山朝香习俗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梅莉 《暨南史学》 2004年第1期305-328,共24页
明清时期由于真武信仰的兴盛,作为真武本山的道教名山武当山也因之被尊崇,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成为与泰山、普陀山和天竺山齐名的朝香圣地。香火旺盛的武当山,香税收入惊人,全国只有泰山的香钱可与之相比。武当山进香促进区域经... 明清时期由于真武信仰的兴盛,作为真武本山的道教名山武当山也因之被尊崇,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成为与泰山、普陀山和天竺山齐名的朝香圣地。香火旺盛的武当山,香税收入惊人,全国只有泰山的香钱可与之相比。武当山进香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文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香 武当山 明清时期
原文传递
清代吴語彈詞《三笑》中“局”的特殊用法及其演變
14
作者 袁丹 史濛輝 詹芳瓊 《汉语史学报》 2021年第2期113-125,共13页
本文窮盡性地考察了清中期吴語文獻《三笑》中"局"的兩種特殊用法:一是"局"和動詞、形容詞以及副詞構成類詞綴"X局"的情況;二是"局"的謂詞功能。其中,"X局"可以構成動名兼類詞,但不... 本文窮盡性地考察了清中期吴語文獻《三笑》中"局"的兩種特殊用法:一是"局"和動詞、形容詞以及副詞構成類詞綴"X局"的情況;二是"局"的謂詞功能。其中,"X局"可以構成動名兼類詞,但不同的詞有不同的傾向:"困局"主要爲動詞用法,而"吃局"爲名詞用法。"局"的謂詞功能包括三種:一是充當動作動詞表示"睡覺"義,但一般是指有對象的睡覺;二是狀態動詞用法表示"允讓"義;三是形容詞用法,相當於"好"或"行"。《三笑》中"局"的特殊用法在現代吴語中仍有殘留,常熟方言中保留了名詞性的"吃局",但詞義範圍縮小;老派金山方言仍保留了動詞性的"困局",但詞義有所磨損;常州方言和江陰方言則保留了"局"的形容詞用法,但僅限於否定式"勿局"。在此基礎上,本文嘗試擬測"局"用法的演變過程:《三笑》中類詞綴"局"可能來源於"局"的聚會義,動作動詞"局"可能源於動詞性"困局"的語義併合,而狀態動詞和形容詞的用法則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引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吴語 《三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