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xtual research of Wudu earthquake in 186 B.C.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and discussion on its causative structure
1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4 位作者 何文贵 熊振 葛伟鹏 刘兴旺 刘百篪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7年第6期696-707,共12页
On the basis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Wudu earthquake occurred in 186 B.C., we suggest that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drawn from the present earthquake c... On the basis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Wudu earthquake occurred in 186 B.C., we suggest that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drawn from the present earthquake catalogs are not definite and amendments should be made. The heavily-damaged area of this earthquake should be located between Jugan township of Wudu County and Pingding township of Zhouqu County. Its epicenter should be in the vicinity of Lianghekou in Wudu County with a magnitude of about 7-7 1/4 and an intensity of about IX-X. The major axis direction of the heavily-damaged area should be in the WNW direction that is approxima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ike of the middle-east segment of Diebu-Bailongjiang active fault zone, and the origin time should match up to that of the latest paleoearthquake event [before (83±46) B.C.] obtained by the trench investigation. Certain seismic rupture evidences are still preserved on this fault segment. Therefore, we propose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at the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 7-7 1/4 Wudu earthquake in 186 B.C. should be in the middle-east segment of Diebu-Bailongjiang active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udu earthquake in 186 B.C. textu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ausative structure Diebn-Bailongjiang fault zone
下载PDF
Regional Scale Rainfall- and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 in Wudu County, China 被引量:8
2
作者 BAI Shi-biao CHENG Chen +2 位作者 WANG Jian Benni THIEBES ZHANG Zhi-g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5期743-753,共11页
Wudu County in northwestern China frequently experiences large-scale landslide events.High-magnitude earthquakes and heavy rainfall events are the major triggering factors in the region.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 Wudu County in northwestern China frequently experiences large-scale landslide events.High-magnitude earthquakes and heavy rainfall events are the major triggering factors in the region.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mpare and combine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s of rainfalltriggered and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 events in the study area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and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Two separate susceptibility maps were produced using inventories reflecting single landslide-triggering events,i.e.,earthquakes and heavy rain storms.Two groups of landslides were utilized: one group containing all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between 1995 and 2003 and the other group containing slope failures caused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Subsequently,the individual maps were combined to illustrate the locations of maximum landslide probability.The use of the resulting three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s for landslide forecasting,spatial planning and for developing emergency response actions are discussed.The combined susceptibility map illustrates the total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评价 山体滑坡 中国西北部 武都县 地震 引发 降雨 区域尺度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1879 South Wudu M8.0 Earthquake and Its Co-Seismic Fracture
3
作者 Hou Kangming Lei Zhongsheng +2 位作者 Wan Fuling Li Limei Xiong Zhe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6年第1期1-18,共18页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indoor systematic research of the 1879 South Wudu M8.0 earthquake conducted in recent years, the magnitude, damage, seismic intensity, co-seismic fracture of the earthquake, as well a...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indoor systematic research of the 1879 South Wudu M8.0 earthquake conducted in recent years, the magnitude, damage, seismic intensity, co-seismic fracture of the earthquake, as well as its seismogenic tectonics and preparation process, have been studied.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studies on location of the earthquake’s macroscopic epicenter, magnitude and co-seismic fracture, with emphasis on the distribution range, type, extent and mechanism of its co-seismic fractures.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1) the major part of the meizoseismal area of the South Wudu earthquake is located between Wudu and Wenxian in southern Gansu Province. It extends in a NEE direction, its shape is elliptical with the major axis about 70km long and the minor axis 30km. The macroscopic epi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vicinity of Baoziba, in the east of the meizoseismal area; (2) three co-seismic fracture belts developed in the meizoseismal area, scattering northeastwards and converging southwestwards; (3) the major fracture belt extends from Baishuijiang at Hanan on the west, to the the bank areas of Bailongjiang river on the east, such as Gushuizi, Toufang and Daoqizi, etc.; (4) the co-seismic fractures consist of earthquake fissure, scarp, bulge, landslide, barrier lake and so on, among which landslides are the most obvious phenomenon; (5)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geometry and mechanism of the fracture, it is assumed that the co-seismic fracture zone of the South Wudu earthquake is the product of left-lateral strike-slip, associated with a dip-slip in the Hanan-Daoqizi-Maopola fault zone; (6) based on the size of the co-seismic fracture and the observed amount of displacement of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South Wudu earthquake, the magnitude of this event is estimated to be M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裂区 山崩 震级
下载PDF
水库生态流量核定及保障措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熊斌梅 李亚俊 +4 位作者 刘时城 李强 邓瑞 彭乾乾 钟恒文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4期111-116,共6页
为推动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以乌都河英武水库为例开展了生态流量核定及保障措施研究。英武水库作为乌都河干流的龙头水库,是流域内唯一的大型水库,其工程建设运行对下游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显著影响。在分析其坝下河段用水需... 为推动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以乌都河英武水库为例开展了生态流量核定及保障措施研究。英武水库作为乌都河干流的龙头水库,是流域内唯一的大型水库,其工程建设运行对下游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显著影响。在分析其坝下河段用水需求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水文学Tennant法、水力学R 2-Cross法等生态需水分析方法,结合坝址上下游梯级已批复的生态流量成果,综合研究确定英武水库生态流量以及保障措施。结果表明:按照取外包最大值的原则确定工程初期蓄水期和运行期,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下泄生态流量不应低于1.45 m^(3)/s,4~10月下泄生态流量不应低于2.9 m^(3)/s。研究成果可为维持英武水库下游河流形态和基本生态功能、复苏乌都河流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保障措施 90%保证率法 R_(2)-Cross法 乌都河 英武水库
下载PDF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4号选育报告
5
作者 何蔷薇 张援文 +3 位作者 宛亮 李忠英 周敏 赵小军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620-622,共3页
为进一步提高陇南地区小麦产量,降低小麦条锈病在小麦生产上带来的影响,选育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冬小麦品种。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4号以引11-12为母本、98t-23-101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19—2021年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 为进一步提高陇南地区小麦产量,降低小麦条锈病在小麦生产上带来的影响,选育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冬小麦品种。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4号以引11-12为母本、98t-23-101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19—2021年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冬小麦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7500.2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7.77%;2021—2022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为7133.6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3.23%。该品种生育期237 d,株高89 cm,穗长6.5 cm,穗粒数43粒,千粒重40 g,具有抗病性好、丰产、稳产等特点,适宜在甘肃省陇南川地冬麦品种类型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新品种 武都24号 抗条锈病
下载PDF
陇南市武都区油橄榄产业现状及应对策略
6
作者 王芳 王鹏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90-92,共3页
武都区自1975年引种油橄榄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初面积已到42 386.67 hm^(2),油橄榄种植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橄榄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在“大健康”风潮的引领下,陇南油橄榄前景可待、未来可期。但是,由于武都... 武都区自1975年引种油橄榄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初面积已到42 386.67 hm^(2),油橄榄种植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橄榄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在“大健康”风潮的引领下,陇南油橄榄前景可待、未来可期。但是,由于武都油橄榄适生区域小,产业开发几上几下,研究工作断断续续,专业人才稀缺等实际因素的制约,油橄榄产业在育苗、种植、生产技术及销售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提高良种繁育率、提升低产园改造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建立健全当地销售渠道等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都 油橄榄 产业发展 现状 问题 销售 应对策略
下载PDF
泥石流拦挡坝工程服役性能特征分析——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为例
7
作者 周亮 何晓英 +3 位作者 晋云超 张展 向灵芝 沈娜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3年第6期37-46,共10页
拦挡坝是泥石流防治工程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其防灾减灾能力在服役期间随着泥石流多次冲出逐渐降低,需开展拦挡坝服役性能特征分析。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泥石流拦挡坝为研究对象,对区内15条沟、55座拦挡坝服役性能进行了现场调查,从有... 拦挡坝是泥石流防治工程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其防灾减灾能力在服役期间随着泥石流多次冲出逐渐降低,需开展拦挡坝服役性能特征分析。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泥石流拦挡坝为研究对象,对区内15条沟、55座拦挡坝服役性能进行了现场调查,从有效性和安全性两方面遴选了库容淤积比、坝肩边坡稳定程度、排水孔堵塞程度、坝体损毁度、坝基损毁度、坝肩损毁度、安全性等7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拦挡坝单坝服役性和拦挡坝单沟综合服役性的评价模型,将服役性能等级划分为优、良、中等、差等4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拦挡坝单坝服役性等级“差”占34.5%;拦挡坝单沟综合服役性等级“差”占33.3%,评价结果与现场考察相符。研究成果为拦挡坝服役效果及服役寿命预测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拦挡坝 服役性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 泥石流 武都区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武都高山戏的传承发展策略
8
作者 关薇 《甘肃高师学报》 2023年第4期44-49,共6页
地方特色文化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当前,在陇南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行文化强市战略的背景下,作为陇南地方特色文化之一的"非遗"武都高山戏,承担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使命.但近年来,高山戏在传承、发展等... 地方特色文化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当前,在陇南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行文化强市战略的背景下,作为陇南地方特色文化之一的"非遗"武都高山戏,承担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使命.但近年来,高山戏在传承、发展等方面均面临较为严峻的问题,如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观众流失严重、传承人青黄不接、创作生态面临时代嬗变等.要改变现状,政府层面应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加强高山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剧团层面则需要构建高山戏传承梯队,培养后继力量,并紧跟时代步伐,加工创作精品剧目,打造高山戏创新文化品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地方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武都高山戏 传承 发展 策略
下载PDF
白龙江武都区段3个品种花椒果皮风味物质随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侯莹莹 马君义 +3 位作者 朱建朝 胡翠兰 黄盼盼 赵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97-303,共7页
以甘肃省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种质资源库的狮子头、茂汶大红袍、实生大红袍3个品种花椒为试材,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麻味物质、电子鼻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挥发性物质,并对生长发育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同... 以甘肃省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种质资源库的狮子头、茂汶大红袍、实生大红袍3个品种花椒为试材,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麻味物质、电子鼻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挥发性物质,并对生长发育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同时,以麻味物质和挥发性物质作为评价指标,对3个品种花椒品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发育过程中3个品种花椒果皮麻味物质的含量均随着果实的成熟而增加,并呈现不断累积的趋势,这与当地的采收时间相吻合,麻味物质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茂汶大红袍、狮子头、实生大红袍。电子鼻传感器W2W、W1W、W2S、W1S、W5S对3个品种花椒挥发性物质均有较好的响应,其共有挥发性物质7种,芳樟醇、柠檬烯和2-氨基苯甲酸-3,7-二甲基-1,6-辛二烯-3-酯被连续检出且相对含量较高,各挥发性物质含量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以成熟期麻味物质与挥发性物质为花椒品质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品质优劣顺序依次为茂汶大红袍、狮子头、实生大红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都花椒 麻味物质 挥发性物质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武都花椒挥发性成分及特征指纹图谱的建立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莹莹 张宏杰 +3 位作者 马君义 朱建朝 缪欣 贺清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88-294,共7页
以甘肃省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种质资源库的16个品种的花椒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与鉴定其挥发性成分,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花椒进行分类分析,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计算机... 以甘肃省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种质资源库的16个品种的花椒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与鉴定其挥发性成分,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花椒进行分类分析,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计算机相似性评价系统(2012A版)构建指纹图谱。结果表明,16个品种花椒挥发性成分相近且挥发性物质种类差别较小,可分为醇类、烯烃类、酯类、酮类、醛类及苯类,其中醇类、烯烃类的种类较多且相对含量较高。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6个品种花椒间不存在差异性较大的品种。建立了花椒挥发性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并标定11个共有峰为武都花椒特征峰。夹角余弦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的相似度均在0.9以上,表明指纹图谱建立的方法有效。研究结果可为武都花椒的产地识别、品质检测、品种分类、进化关系探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都花椒 挥发性成分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3号选育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蔷薇 张援文 +1 位作者 宛亮 李忠英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128-130,共3页
为选育适宜武都市及同类地区推广种植,高产、稳产、抗逆性强且优质的冬小麦品种。以引11-12为母本、98t-23-101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出了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3号。该品种生育期243 d,株高85 cm,穗长8.2 cm,穗粒数51粒,千粒重43 ... 为选育适宜武都市及同类地区推广种植,高产、稳产、抗逆性强且优质的冬小麦品种。以引11-12为母本、98t-23-101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出了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3号。该品种生育期243 d,株高85 cm,穗长8.2 cm,穗粒数51粒,千粒重43 g。在2018—2020年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7542.3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6.55%;在2020—2021年度甘肃省冬小麦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为7558.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7.35%。具有抗旱、抗锈,丰产等特点。适宜陇南市半山干旱半干旱区、徽成盆地和天水市麦积、甘谷及清水等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新品种 武都23号 选育
下载PDF
武都区肉兔产业园的飞地式产业链整合绩效评价研究
12
作者 牛兆奇 窦学诚 蒋丽娜 《物流科技》 2023年第1期54-57,共4页
文章以武都区肉兔产业园作为研究案例,以产业园的飞地式产业链发展现状展开,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飞地式产业链整合的因素进行权重分析,结果表明:武都区肉兔产业园的飞地式产业链整合绩效评价为较好,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最后有针对性... 文章以武都区肉兔产业园作为研究案例,以产业园的飞地式产业链发展现状展开,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飞地式产业链整合的因素进行权重分析,结果表明:武都区肉兔产业园的飞地式产业链整合绩效评价为较好,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肉兔产业园的飞地式产业链整合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地经济 产业链整合 绩效评价 武都区
下载PDF
范家坝-临江断裂活动与1879年甘肃武都南8级地震的讨论 被引量:17
13
作者 冯希杰 董星宏 +1 位作者 刘春 李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5-163,共9页
1879年甘肃武都南 8级地震发震断裂的确认是一个未决的问题。文中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史料记载分析,认为沿文县东北水坑山北麓NEE向的范家坝 -临江断裂可能分布有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因而,这一条断裂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由此,... 1879年甘肃武都南 8级地震发震断裂的确认是一个未决的问题。文中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史料记载分析,认为沿文县东北水坑山北麓NEE向的范家坝 -临江断裂可能分布有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因而,这一条断裂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由此,可在发震断裂的产状变化、活动方式、地表破裂带长度、水平位错量大小及沿断裂的分布、断裂的区域归属、宏观震中位置、可能震级大小、震害分布等诸多方面取得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级地震 发震断裂 地表破裂带 断裂活动 宏观震中 震害分布 产状 史料记载 大小 水平
下载PDF
甘肃陇南两次不同强度暴雨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李晓霞 尚大成 +2 位作者 谌芸 王有生 王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89-1399,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7月16-17日发生在甘肃陇南连续两次不同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武都涡、中尺度切变线的发生、发展过程,探讨了两次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7月16-17日发生在甘肃陇南连续两次不同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武都涡、中尺度切变线的发生、发展过程,探讨了两次不同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云图特征和水汽、热力及动力等物理量场差异,提出了这一类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着眼点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背景 TBB 中尺度切变线 武都涡
下载PDF
1879年武都南8级大地震及其同震破裂研究 被引量:50
15
作者 侯康明 雷中生 +2 位作者 万夫岭 李丽梅 熊振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5-310,共16页
近年来,通过艰苦的野外现场考察和室内相关资料的系统调研,对1879年武都南8级大震的震级、震害、烈度分布、同震破裂及其形成该事件的发震构造、形成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本文对武都南8级大震的宏观震中位置、震级及同震破... 近年来,通过艰苦的野外现场考察和室内相关资料的系统调研,对1879年武都南8级大震的震级、震害、烈度分布、同震破裂及其形成该事件的发震构造、形成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本文对武都南8级大震的宏观震中位置、震级及同震破裂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重点讨论了该历史事件同震破裂的分布范围、破裂类型、规模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武都南地震的极震区主体位于甘肃东南部的武都与文县之间,且靠近武都南,为一呈北东东向展布的椭圆形,长轴长约70km,短轴长约30km,宏观震中位于极震区东部的堡子坝附近。(2)极震区内分布有3条向北东撒开,向南西收敛的同震破裂带。(3)主破裂带西起哈南白水江,东至固水子、透坊、稻畦子一带的白龙江沿岸。(4)同震破裂主要由地震裂缝、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震滑坡、堰塞湖等构造类型组成,其中以滑坡现象最为突出,保存也最为完整。(5)根据同震破裂的产生部位、几何结构和形成机制,可认为武都南地震的同震破裂带是在哈南-稻畦子-毛坡拉断裂带左旋走滑兼倾滑活动作用下形成的。(6)根据同震破裂的规模及发震断裂运动量实测数据,可以确定武都南地震震级已达8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都南地震 同震破裂带 发震断裂 地震滑坡
下载PDF
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48
16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4 位作者 何文贵 熊振 葛伟鹏 刘兴旺 刘百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4-663,共10页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重新考证和野外调查,认为现行地震目录所给出的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的参数不确切,应做如下修正:其重破坏区位于武都县桔柑乡-舟曲县坪定乡之间,震中位于武都县两河口附近,震级为7~7%级,烈度达Ⅸ~Ⅹ度....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重新考证和野外调查,认为现行地震目录所给出的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的参数不确切,应做如下修正:其重破坏区位于武都县桔柑乡-舟曲县坪定乡之间,震中位于武都县两河口附近,震级为7~7%级,烈度达Ⅸ~Ⅹ度.这次地震重破坏区长轴方向为北西西向,大致与该区的迭部-白龙江断裂带中东段走向相吻合,时间上与探槽揭露的该断裂段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年代(83±46)BC之前可以对比.该断裂段至今仍保存有部分地震形变带的遗迹.综合分析认为,公元前186年武都7~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迭部-白龙江断裂带的中东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前186年武都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发震构造 迭部-白龙江断裂
下载PDF
1879年甘肃武都南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 被引量:13
17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3 位作者 杨青云 王爱国 谢虹 苏琦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1-621,共11页
1879年7月1日(即清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在甘肃南部的武都、文县之间发生了一次8级大地震,称为武都南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本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物破坏和滑坡、崩塌、次生水灾等震害和约2万余人死亡.本文简要回顾了武都南8级地震的... 1879年7月1日(即清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在甘肃南部的武都、文县之间发生了一次8级大地震,称为武都南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本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物破坏和滑坡、崩塌、次生水灾等震害和约2万余人死亡.本文简要回顾了武都南8级地震的研究历史,归纳总结了本次地震的烈度分布特征和衰减规律,重新绘制了烈度等震线图,重点对本次地震的震害类型及特征、地震形变特征和震后抗灾救灾等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总体上看,本次地震震级大,人员伤亡率高,破坏区范围广,震灾非常严重.科学总结和分析本次地震的震灾特征,对未来的大震科学研究、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等均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79年武都南8级地震 地震灾害 震灾防御
下载PDF
甘肃武都区泥石流活动与降雨特征关系 被引量:17
18
作者 袁斌 和法国 +1 位作者 李军鹏 杜少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0,共6页
收集了武都区近30年的降雨资料,分析了泥石流发生前后的降雨资料,探讨了泥石流的发生与降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近30年来,每年7,8,9月降雨量有一定减少趋势,但是当物源比较丰富,泥石流发生次数不会有明显的减少,当物源不丰富时,泥石流... 收集了武都区近30年的降雨资料,分析了泥石流发生前后的降雨资料,探讨了泥石流的发生与降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近30年来,每年7,8,9月降雨量有一定减少趋势,但是当物源比较丰富,泥石流发生次数不会有明显的减少,当物源不丰富时,泥石流的发生次数会比原来有所减少.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前15天累积降雨量与泥石流关系较为密切,可以用来评估泥石流临界降雨量,作为武都区泥石流的预报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降雨特征 物源 累积降雨量 武都
下载PDF
甘肃陇东南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19
作者 王宝鉴 孔祥伟 +1 位作者 傅朝 黄玉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51-1564,共14页
2013年6月19-20日在甘肃陇东南出现一次罕见的暖区降水和切变线降水共同造成的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暖区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强降水范围集中、中尺度特征明显。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 2013年6月19-20日在甘肃陇东南出现一次罕见的暖区降水和切变线降水共同造成的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暖区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强降水范围集中、中尺度特征明显。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和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暖区降水时段:对流层低层高湿有利于降低暖区降水对抬升条件的要求,并与中层温度冷槽配合形成不稳定层结,前期低层的逆温层也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堆积;低层垂直风切变、低空急流和地形抬升在对流触发和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徽成盆地是生成对流单体的主要源地;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暖云降水特点,质心低,降水效率高,且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特征。切变线降水时段:受对流层中层暖平流、正涡度平流和低层冷空气侵入影响,武都涡不断发展加强;对流层湿层厚度增加,热力不稳定条件明显减弱,在低空切变线、武都涡和地面辐合线附近形成大范围的稳定性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低空急流 低空切变线 武都涡 低质心
下载PDF
陇南地区行政中心重建的自然灾害背景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温煜华 王乃昂 +3 位作者 吴吉东 王景辉 罗丹 彭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F06期42-45,48,共5页
甘肃省陇南地区属于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区划中的极重度灾害区.通过对陇南地区成县和武都区自然灾害的对比分析发现,武都区地震、地质和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远远大于成县,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地震,地质和洪水灾害的叠加性,以及城镇规模的不断扩... 甘肃省陇南地区属于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区划中的极重度灾害区.通过对陇南地区成县和武都区自然灾害的对比分析发现,武都区地震、地质和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远远大于成县,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地震,地质和洪水灾害的叠加性,以及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武都区未来的灾害隐患程度较高.因此,从城市选址的自然灾害背景来看,陇南地区的行政中心从自然灾害非常严重的武都区迁往自然灾害程度相对较低的成县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选址 地震 崩滑流 洪水 成县 武都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