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ale effects of erod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Wujiang River Bas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WANG Yao HOU Li-sheng CAI Yun-long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7年第2期182-192,共11页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on spatial scale and scale transformation of eroded sediment transport has become a forefront field in current soil erosion research, but there are very few studies on the scale effect proble...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on spatial scale and scale transformation of eroded sediment transport has become a forefront field in current soil erosion research, but there are very few studies on the scale effect problem in Karst regions of China. Here we quantitatively extracted fiv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soil erosion, namely rainfall erosivity, soil erodibility, vegetative cover and managemen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slope length and steepness. Regression relations were built between these factors and also the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 and drainage area, so as to initially analyze and discuss scale effects on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Wujiang River Basin(WRB). The size and extent of soil erosion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WRB were gauged from: 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 Global Digital Elevation Model(ASTER GDEM), precipitation data, land use, soil type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data from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GIMMS) or 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AVHRR), and observed data from hydrometric stations. We find that scaling effects exist between the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 and the drainage area. Scaling effects are expressed after logarithmic transformation by a quadratic function regression relationship where the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 increases before decreasing, alongside changes in the drainage area. Among the five factors influencing soil erosion, slope length and steepness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alongside changes in the drainage area, and are the main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 and drainage area.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scale effects on our results, we mapped the sediment yield modulus of the entire WRB, adopting a 1 000 km^2 standard area with a smaller fitting error for all sub-basins, and using the common Kriging interpola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 Scale effect Soil erosion wujiang River basin
下载PDF
贵州北部乌江光唇鱼属一新种——芙蓉江光唇鱼
2
作者 肖贵榜 陆武军 +5 位作者 廖丽 毛茜 王礼节 张浩然 周林 鲍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报道了2020年10月在贵州北部乌江流域芙蓉江支流芙蓉江水系采集到的鲤科Cyprinidae鱼类样本,经鉴别为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一新种,命名为芙蓉江光唇鱼A. furongjiangensis sp. nov.。新种体细长而侧扁,尾柄细;头短小;须2对。肠道有4... 报道了2020年10月在贵州北部乌江流域芙蓉江支流芙蓉江水系采集到的鲤科Cyprinidae鱼类样本,经鉴别为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一新种,命名为芙蓉江光唇鱼A. furongjiangensis sp. nov.。新种体细长而侧扁,尾柄细;头短小;须2对。肠道有4道弯曲。背鳍起点位于吻端至尾鳍基中点或略偏后;胸鳍末端伸达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中部或稍后;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几乎相对;臀鳍起点位于腹鳍和尾鳍基的中点;尾鳍叉形。侧线完全。背鳍ⅲ-8;胸鳍ⅱ-15;腹鳍ⅲ-8;臀鳍ⅲ-5。该新种与云南光唇鱼A. yunnanensis外形相似,但新种躯体更细长、头更短、尾柄更细长、眼更大、两眼更靠近。新种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粗壮硬刺,后缘有17~20个锐利锯齿。鳔后室长超过前室长的2倍,前室椭圆前端有凹陷。体色自幼鱼至成鱼体侧均无不规则黑色斑点。上颌须长,向后延伸超过眼外缘。眼中点水平延伸线与鳃盖外缘近中部相接。新种与分布于贵州水域的同属种如吉首光唇鱼A. jishouensis、虹彩光唇鱼A. iridescens在体高、头长、头高、尾柄高和眼径上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科 光唇鱼属 新种 芙蓉江 乌江流域 贵州北部
下载PDF
从明代乌江中下游的道路网络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3
作者 林婵娟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王朝国家主导的道路建设,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作用。明代乌江流域中下游的道路建设是中央王朝、地方土司与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的过程,形成了以思南府为中心的水陆联动的交通网络,构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王朝国家主导的道路建设,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作用。明代乌江流域中下游的道路建设是中央王朝、地方土司与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的过程,形成了以思南府为中心的水陆联动的交通网络,构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条件,并对思南府的族群结构、社会秩序、经济生活、文化面貌等产生了整体性影响。道路建设涉及的国家、移民与族群要素,推动了沿线地区多民族的交往互动,使网络的隙地不断缩减。以道路为切入点,有助于理解西南地区的多元一体格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学”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乌江流域
下载PDF
土地利用对流域水源涵养及水质净化的影响——以乌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威 吕思思 +4 位作者 赵祖伦 尹林江 赵卫权 吴建峰 苏维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375-8389,共15页
乌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基于InVEST模型中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模块,利用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为数据源,对乌江流域水源涵养、水质净化服务时空变化及其土地利用变化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乌江流域平均... 乌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基于InVEST模型中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模块,利用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为数据源,对乌江流域水源涵养、水质净化服务时空变化及其土地利用变化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乌江流域平均水源涵养总量达到449.13×10^(9)m^(3),在时间上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空间上呈现由西到东逐渐递增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水源涵养能力大小依次为草地>林地>耕地;(2)水质净化方面,2000-2020年总氮(TN)年均输出总量均在3.2×10^(4)t以上;总磷(TP)年均输出总量均在3.0×10^(2)t以上,高强度输出区域主要分布在耕地覆盖区域,低强度输出区域主要分布在林地、草地覆盖区域;(3)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的响应主要体现在作用强度、面积变化、转化类型等方面,草地、林地与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耕地与水质净化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有助于山区生态服务研究的发展,结果可为乌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调整和水质保护、水污染控制、水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水质净化 土地利用 乌江流域
下载PDF
乌江流域固碳服务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俊毅 李俊生 关潇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7-767,共11页
生态系统提供的固碳服务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明确环境因子的驱动机制是有效提高固碳服务的重要基础.该研究以乌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InVEST模型核算乌江流域2000—2020年碳储量,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系统中的影响因素,使... 生态系统提供的固碳服务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明确环境因子的驱动机制是有效提高固碳服务的重要基础.该研究以乌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InVEST模型核算乌江流域2000—2020年碳储量,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系统中的影响因素,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和部分依赖图模型(PDP模型)分析各因子对固碳服务的贡献度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乌江流域固碳服务空间上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时间上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上游的增速大于中游及下游.②时空尺度上,自然地表类因子均是对固碳服务贡献最大的环境要素,其中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尺度上的贡献度最高,为55.08%;坡度在时间尺度上的贡献度最高,为34.46%.③各影响因子在时空上呈现出不同的驱动机制,其中人口密度的驱动机制变化最为强烈,在空间上,固碳服务随人口的增加而降低,在时间上,固碳服务整体随人口的增加而增加.④2000—2020年,人类活动的改变是乌江流域固碳服务增加的重要原因,气候变化也是较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固碳服务的高低虽受限于自然地表类环境因子,但人类活动的正面干扰能显著提高固碳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生态系统 固碳服务 时空格局 驱动机制
下载PDF
乌江流域生态流量计算及其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承君 王仲梅 来志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100,共7页
针对现有常用的生态流量计算水文学法缺少对年际间天然水文节律考量的问题,通过划分年内来水期、年际间来水年型,基于最小月平均径流法计算原理,提出基于年内固定来水期(FPE)和不同水平年变来水期(DPE)的两种面向天然径流时程分配的生... 针对现有常用的生态流量计算水文学法缺少对年际间天然水文节律考量的问题,通过划分年内来水期、年际间来水年型,基于最小月平均径流法计算原理,提出基于年内固定来水期(FPE)和不同水平年变来水期(DPE)的两种面向天然径流时程分配的生态流量确定方法。基于提出的方法分析了生态流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并以乌江流域为对象开展实例研究。结果表明:FPE法和DPE法生态流量计算结果整体上达到了Tennant法中“好”的流量状态;在时程上,丰水年生态流量计算结果呈增加趋势,其余年型生态流量计算结果呈减小趋势;在空间上,河道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与控制流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所提方法为无资料或缺资料地区河段生态流量指标确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水文学法 水文节律 时空演变 乌江流域
下载PDF
乌江流域洪家渡水光互补日前优化调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欢 于洁 +2 位作者 雷芳 刘哲华 闻昕 《水电与新能源》 2023年第7期14-19,共6页
为充分利用水电对光伏进行电力补偿调节,平抑其天然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特征,研究乌江流域水量综合利用及洪家渡水电站承担电网调峰任务时的典型出力曲线特征,建立模型对洪家渡水光互补日前调度过程进行优化求解,得到水光电源组日前... 为充分利用水电对光伏进行电力补偿调节,平抑其天然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特征,研究乌江流域水量综合利用及洪家渡水电站承担电网调峰任务时的典型出力曲线特征,建立模型对洪家渡水光互补日前调度过程进行优化求解,得到水光电源组日前调度方案。对典型日调度结果分析表明,该模型求解得出的调度方案能改善水光打捆送电质量,减少弃电量,确保水光充分发挥调峰能力,提高系统的综合发电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水光互补 水量综合利用 调峰 日前优化调度
下载PDF
乌江流域蓝绿水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康文东 倪福全 +1 位作者 邓玉 向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31-140,共10页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乌江流域蓝绿水时空分布的影响,该研究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利用1985—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以及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设定多种变化情景,定量分析了蓝...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乌江流域蓝绿水时空分布的影响,该研究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利用1985—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以及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设定多种变化情景,定量分析了蓝水绿水对乌江流域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同时,还利用5个CMIP6(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模式集合平均(multi-modal ensemble,MME)以及FLUS(future land-use simulation)模型,预估了乌江流域在2015—2100年间蓝绿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SWAT模型在乌江流域的校准期和验证期的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分别为0.94、0.87,纳什系数(Nash-Sutcliffe coefficient,NSE)分别为0.94、0.77,FLUS模型的Kappa系数为0.764,证明其在流域水文模拟和未来土地利用预估方面的可靠性。2)在1985—2014年间,乌江流域的蓝水、绿水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蓝水、绿水均先分别增加了137.3、7.9 mm/a,然后分别减少了127.5、12.7 mm/a。气候变化对蓝水变化的影响贡献占比为99%,对绿水变化的影响贡献占比平均为88%,表明气候变化在蓝水和绿水变化中的主导地位。3)到2040年,城镇用地面积几乎比2010年扩张了近1.5倍。在2015—2100年,无论是在SSP2-4.5还是SSP5-8.5情景下,蓝水、绿水都呈增加趋势。因此未来需要合理规划乌江流域的土地利用,控制城镇化速度。研究结果可为乌江流域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实现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支持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土地利用 气候变化 蓝绿水 SWAT CMIP6 FLUS 乌江流域
下载PDF
利用SWAT模型分析乌江流域蓝绿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康文东 倪福全 +1 位作者 邓玉 向军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9-478,共10页
蓝绿水评价可为流域水资源的全面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以地形复杂的乌江流域为例,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通过年径流距平百分率法确定不同降水年型,利用曼-肯德尔M-K检验法(Mann-Kendall Trend Method)和线性... 蓝绿水评价可为流域水资源的全面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以地形复杂的乌江流域为例,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通过年径流距平百分率法确定不同降水年型,利用曼-肯德尔M-K检验法(Mann-Kendall Trend Method)和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法分析评估乌江流域1992-2019年蓝绿水资源量时空特征和不同降水年型蓝绿水年内分配和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SWAT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可以准确描述乌江流域水循环过程;(2)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蓝水资源量和绿水资源量分别为1126mm、549mm和589mm,降水量和蓝水资源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绿水资源量总体呈上升趋势;(3)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绿水系数分别为46%、52%和58%,绿水资源量有所变化,对生态系统维持起重要作用;(4)从流域上游到下游,降水量和蓝水资源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绿水资源量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少最后增加的趋势;(5)蓝水资源量时空分布差异主要受降水量变化影响,绿水资源量时空分布受到降水量、气温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乌江流域 蓝水 绿水 时空分布 降水年型
下载PDF
乌江流域水光互补梯级蓄能调度图绘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英 苏华英 +3 位作者 于洁 丁紫玉 秦济森 谭乔凤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64,共9页
为适应大规模光伏出力接入乌江流域与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打捆送出的新要求,基于流域实际蓄能控制方式提出了水光互补模式下梯级水电站分期发电策略,确定了汛初、年末关键时间节点的蓄能合理范围,据此绘制了水光互补梯级蓄能调度图,以... 为适应大规模光伏出力接入乌江流域与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打捆送出的新要求,基于流域实际蓄能控制方式提出了水光互补模式下梯级水电站分期发电策略,确定了汛初、年末关键时间节点的蓄能合理范围,据此绘制了水光互补梯级蓄能调度图,以指导中长期水光互补调度。实例验证结果表明,与流域梯级水电站实际发电量相比,水光互补梯级蓄能调度图能够提高系统发电量0.7亿~2.1亿kW·h;水光互补梯级蓄能调度图编制过程简单、合理,优化调度结果符合实际,可用于乌江流域中长期水光互补优化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能调度图 梯级水库调度 水光互补 乌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的喀斯特流域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分析——以贵州省乌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延孟 李芹 张庆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23年第S01期70-74,69,共6页
通过RUSLE模型和GIS技术,利用降雨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估算乌江流域2000、2005、2010年及2015年4个时间段的土壤侵蚀量,并分析其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0年土壤侵蚀量呈下降趋势,2010~2015年呈上升趋势。在时间变... 通过RUSLE模型和GIS技术,利用降雨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估算乌江流域2000、2005、2010年及2015年4个时间段的土壤侵蚀量,并分析其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0年土壤侵蚀量呈下降趋势,2010~2015年呈上升趋势。在时间变化上,微度侵蚀面积由2000年的43.86%增至2015年的63.16%;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侵蚀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23.30%、18.08%、10.24%和4.38%降至2015年的14.76%、13.50%、5.18%和3.13%;剧烈侵蚀面积由2000年的0.14%增至2015年的0.29%。在空间分布上,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区域均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北部,以中、强度为主;其他区域以微、轻度为主。总体上,乌江流域2000~2015年土壤侵蚀量呈下降趋势;侵蚀度以微、轻度为主且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侵蚀较严重地区多分布在流域西南部和东北部,以度、强度为主,而其他区域主要以微、轻度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时空特征 RUSLE模型 GIS技术 乌江流域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乌江航道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价值
12
作者 林婵娟 李然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2-71,共10页
文化线路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遗产表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借助文化线路理论,通过文献整理与田野调查,对乌江航运系统进行遗产识别。研究发现:乌江航运系统具有类型丰富的遗产构成,具备文化线路的基本特征,是一条... 文化线路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遗产表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借助文化线路理论,通过文献整理与田野调查,对乌江航运系统进行遗产识别。研究发现:乌江航运系统具有类型丰富的遗产构成,具备文化线路的基本特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线路,可称其为乌江航运。通过探讨乌江航运的特征与价值,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拓宽文化线路的遗产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文化线路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贵州乌江流域传统村落植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
13
作者 蒋思宇 黄宗胜 +2 位作者 张晓静 吴家艳 邓彩杰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3年第3期1-8,14,共9页
以贵州乌江流域中下游传统村落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为传统村落植物群落的演替、恢复与保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野外实地调查,采用α多样性指数、M.Godron法分别测定其物种多样性、稳定性及相关关系。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共记录到植... 以贵州乌江流域中下游传统村落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为传统村落植物群落的演替、恢复与保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野外实地调查,采用α多样性指数、M.Godron法分别测定其物种多样性、稳定性及相关关系。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共记录到植物781种,按植物生活型划分,共有乔木57科112属171种,灌木49科93属189种,草本92科261属407种。(2)植被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于庭院和宅旁较高,林地和种植区较低;群落整体稳定性于种植区和河道较高,于祭祀区、道路较差。(3)生活空间的物种多样性大于自然生态和生产空间,且3种空间群落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乌江流域传统村落植物丰富度高,种间和种内竞争大,村落群落演替度低,整体稳定性较差。只有结合传统空间的功能特性,优化植物群落结构数量,进行适度的人为修缮与管理,才能在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情况下,保护传统村落植物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三生空间 物种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乌江流域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乌江流域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秦年秀 陈喜 +1 位作者 薛显武 曾春芬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3-628,共6页
利用贵州省36个国家标准气象站1960—2008年实测日降水、日气温资料和1956—2000年实测月流量资料以及IPCC第4次评估报告发布的24个GCMs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基于ArcGIS的地理分析模块建立的气温-降水-径流关系及双参数气候径流弹性指... 利用贵州省36个国家标准气象站1960—2008年实测日降水、日气温资料和1956—2000年实测月流量资料以及IPCC第4次评估报告发布的24个GCMs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基于ArcGIS的地理分析模块建立的气温-降水-径流关系及双参数气候径流弹性指数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贵州省思南以上乌江流域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如降水增加20%,在气温保持不变时,径流将增加22%左右;在气温升高0.8℃时,径流仅增加17%;在气温降低0.5℃时,径流则增加27%以上.可见,贵州省思南以上乌江流域径流与降水显著正相关,与气温微弱负相关,而且径流对降水减少更敏感.气候径流弹性指数分析表明:降水增加1%时,径流相应增加1.15%~1.69%,降水减少1%时,径流则相应减少1.46%~1.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降水-径流关系 水资源 乌江流域
下载PDF
贵州省乌江流域土壤侵蚀模拟——基于GIS、RUSLE和ANN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王尧 蔡运龙 潘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35-1747,共13页
本研究在GIS技术支撑下选择RUSLE模型作为基础模型,估算乌江流域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年均土壤侵蚀量,结合ANN技术,预测2001—2010年乌江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分析了该流域近30年来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研究区土壤侵蚀防治工作提供... 本研究在GIS技术支撑下选择RUSLE模型作为基础模型,估算乌江流域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年均土壤侵蚀量,结合ANN技术,预测2001—2010年乌江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分析了该流域近30年来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研究区土壤侵蚀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应用RUSLE模型计算乌江流域年均土壤侵蚀模数,计算结果和以往土壤侵蚀调查估计的结果比较吻合,但由于RUSLE模型不计算重力侵蚀,因此计算结果仍与实测输沙模数有所出入。90年代潜在土壤侵蚀模数比80年代高,流域潜在土壤侵蚀呈增加趋势,其中三岔河流域和马蹄河/印江河流域年均潜在土壤侵蚀模数最高。3种主要土地覆被类型中,林地的土壤保持量最大,耕地次之,草地最少,这与非喀斯特地区在水土保持效果上通常林地>草地>旱地的结论有所不同。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预测得到乌江流域2001—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结果显示,21世纪前10年,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大幅降低,流域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90年代的23.13 t/(hm2·a)降低为1.01 t/(hm2·a)。三岔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黔西、金沙、息烽、修文、贵阳、平坝、思南、石阡、沿河和松桃等县市应是"十二五"期间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 ANN 土壤侵蚀 乌江流域
下载PDF
丰水期乌江上游干流水库—河流体系硫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干蓉 刘丛强 +4 位作者 陈椽 汪福顺 王宝利 李军 灌瑾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0-355,共6页
2007年7月对乌江上游河流、乌江干流上的3座不同库龄的梯级水库(洪家渡水库、东风水库、乌江渡水库)表层及垂直剖面水体的可溶性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在垂直剖面上,洪家渡水库硫同位素值(δ34S)介于+0.3‰^+3.1‰,下泄水为-... 2007年7月对乌江上游河流、乌江干流上的3座不同库龄的梯级水库(洪家渡水库、东风水库、乌江渡水库)表层及垂直剖面水体的可溶性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在垂直剖面上,洪家渡水库硫同位素值(δ34S)介于+0.3‰^+3.1‰,下泄水为-0.7‰;东风水库δ34S值介于-7.5‰^-5.5‰,下泄水为-6.8‰;乌江渡水库δ34S值介于-4.3‰^-0.6‰,下泄水为-2.9‰。上述结论表明,硫同位素组成变化反映了水库硫的不同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不同水库表层和垂直剖面水体的硫同位素平均值有差别,水库表层的硫同位素比值主要受输入水体的控制,垂直剖面由表层向下硫同位素比值偏负,主要是由于生物作用以及有机硫的氧化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乌江流域 丰水期 梯级水库
下载PDF
乌江流域梯级水库的氮磷分布及其滞留效率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向鹏 王仕禄 +2 位作者 卢玮琦 杨玉雪 黄强盛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6年第5期492-501,共10页
河流梯级水坝建设不仅造成营养元素在水库累积,向下游的输送通量降低,而且由于对不同元素的不同拦截效率会影响到元素的计量关系,从而影响水库生态系统和水质变化。为了厘清水库对N、P的拦截效率,本研究于2013-2015年分三次对乌江流域... 河流梯级水坝建设不仅造成营养元素在水库累积,向下游的输送通量降低,而且由于对不同元素的不同拦截效率会影响到元素的计量关系,从而影响水库生态系统和水质变化。为了厘清水库对N、P的拦截效率,本研究于2013-2015年分三次对乌江流域七个大型梯级水库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进行了采样分析,探讨了不同梯级水库中氮磷营养元素的分布及其滞留效率。结果发现,乌江流域各梯级水库中TN浓度从上游到下游有逐级降低的趋势,每一级水库拦截了2%-13%的氮。乌江流域梯级水库较低的生产力和较高的氧浓度使其对TP的拦截效率更高,但水库较低的TP浓度使得拦截效果容易受到外源P输入的抵消。水库对TN、TP的拦截效率差异导致水库N/P比值发生了明显变化,因而在流域管理控制N、P的方法选择上应充分考虑这一自然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水库 氮、磷 滞留效率
下载PDF
乌江流域水资源、水质变化与水库建设关系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鸿雁 刘奇 毛健全 《水资源保护》 CAS 2010年第3期18-22,共5页
对乌江流域2001—2005年水资源与水环境质量的多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乌江流域梯级水电站建设,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究水库建设与水资源及水质变化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乌江流域降雨量、地表水资源量、年平均含沙量等指标年际变... 对乌江流域2001—2005年水资源与水环境质量的多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乌江流域梯级水电站建设,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究水库建设与水资源及水质变化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乌江流域降雨量、地表水资源量、年平均含沙量等指标年际变化很大;流域水质有逐渐恶化的趋势,主要污染区域在乌江上、中游地区的支流河段;各级水库的年末蓄水量与降雨量有关,与工农业用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水库建设对流域的影响具有累积效应和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水质 聚类分析 梯级水电站 乌江流域
下载PDF
贵州乌江流域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何腾兵 刘丛强 +7 位作者 王中良 张冬青 何佳芳 罗海波 刘元生 韩贵琳 涂成龙 董玲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47,共5页
分析研究了贵州乌江流域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石灰土(岩性均腐土)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利用方式和土壤侵蚀状况等)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良好生态系统的土壤剖面发育良好,层次分异较明显,土层较深厚;土... 分析研究了贵州乌江流域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石灰土(岩性均腐土)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利用方式和土壤侵蚀状况等)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良好生态系统的土壤剖面发育良好,层次分异较明显,土层较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以粘壤土和粘土为主;土壤容重适宜,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良好,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强。退化生态系统(裸地)的土壤各种物理性状恶化,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减弱。提出评价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壤抗蚀性的主要指标,并得出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壤抗蚀能力依次为:灌丛+弱度侵蚀、森林+轻微侵蚀>荒草+泥沙淤积、旱地+中度侵蚀>裸地+强度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乌江流域 喀斯特生态系统 土壤物理性质 分散系数 侵蚀系数 砂化率
下载PDF
乌江流域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对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梁远发 田永辉 +2 位作者 王国华 王家伦 周国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3年第3期44-46,共3页
对乌江流域主要茶场茶园土壤理化性状、茶叶生化成份测定结果表明 :不同母岩发育的土壤理化性状各不相同 ,其对应的茶叶品质也不相同。土壤理化性状及茶叶品质优劣依序为硅质黄壤 >砂页岩黄壤 >第四纪粘质黄壤 >小黄泥 >黄... 对乌江流域主要茶场茶园土壤理化性状、茶叶生化成份测定结果表明 :不同母岩发育的土壤理化性状各不相同 ,其对应的茶叶品质也不相同。土壤理化性状及茶叶品质优劣依序为硅质黄壤 >砂页岩黄壤 >第四纪粘质黄壤 >小黄泥 >黄棕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茶园 土壤 理化性状 茶叶 品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