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里雅斯太凹陷斜坡带湖底扇相砾岩体沉积特征与隐蔽油藏勘探 被引量:46
1
作者 崔周旗 李文厚 +3 位作者 吴健平 李莉 侯凤梅 王海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8,共8页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斜坡带发育一套厚度大、粒级粗和相变快的砾岩体,根据岩心观察、岩电组合特征和地震相分析等手段,结合岩矿等分析化验资料,认为该套砾岩体属具补给水道的湖底扇相沉积。砾岩体夹于较深湖亚相的深灰色泥岩中,发育沉...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斜坡带发育一套厚度大、粒级粗和相变快的砾岩体,根据岩心观察、岩电组合特征和地震相分析等手段,结合岩矿等分析化验资料,认为该套砾岩体属具补给水道的湖底扇相沉积。砾岩体夹于较深湖亚相的深灰色泥岩中,发育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构造,内扇、中扇和外扇等相带发育齐全,并具有多期发育的特点。物源区具有的线物源或多物源特征,以及极粗的粒级造成补给水道的稳定性较差、规模较小、迁移性较强,沿斜坡带形成了纵向上由南向北依次叠置、横向上叠加连片的多个湖底扇相砾岩体。坡度很陡的斜坡,特别是构造坡折带的存在控制了湖底扇的形成和发育,使湖底扇相砾岩体主要沿构造坡折带下部分布,具有很好的隐蔽油藏成藏条件,以中扇辫状沟道微相区最为有利,已有多口井发现厚油层并获工业油流,实现了隐蔽油藏勘探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体 斜坡带 湖底扇 隐蔽油藏 构造坡折带 沉积特征 勘探 凹陷 厚油层 微相
下载PDF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早白垩世湖底扇 被引量:32
2
作者 蔺连第 朗艳 +3 位作者 金蕙 蔺洁 田建章 王荣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32,共6页
湖底扇是深湖区所有重力流沉积的总称。在面积为2500km2的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湖底扇发育面积达800km2,厚1000~2000m,在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同类沉积中是典型一例,揭示其特征对勘探和丰富深湖沉积学具有意义。以系统的岩心观察... 湖底扇是深湖区所有重力流沉积的总称。在面积为2500km2的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湖底扇发育面积达800km2,厚1000~2000m,在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同类沉积中是典型一例,揭示其特征对勘探和丰富深湖沉积学具有意义。以系统的岩心观察为基础,根据钻井剖面、测井曲线及地震剖面等,从旋回性、韵律性的视角,探索湖底扇沉积时空演化的规律。湖底扇有缓坡、陡坡和深水平原3种类型,共有6个亚相7种微相和多种岩相,各有特定的规模和分布空间。依据湖底扇发育的时空特征,概括出了湖底扇退积地层模式,即“向上变薄、变细的序列”。发育湖底扇的条件是:不对称汇水盆地的古地理景观;典型的单断箕状凹陷结构;持续强烈差异沉降的古构造背景;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从储集层角度看,厚层内扇主沟道和中扇辫状沟道应是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乌里雅斯太凹陷 腾格尔组 重力流 湖底扇 浊流 地层模式
下载PDF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油气成藏模式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3
作者 易士威 王元杰 钱铮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31,共5页
乌里雅斯太凹陷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成藏特点决定其斜坡带是主要的聚油单元,岩性地层油藏是其主要的油藏类型。对油气分布聚集富集规律的研究表明,油气主要赋存在2个湖泛面之间,且主要沿不整合面、湖泛面和断面分布。快速沉降的不整合面有... 乌里雅斯太凹陷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成藏特点决定其斜坡带是主要的聚油单元,岩性地层油藏是其主要的油藏类型。对油气分布聚集富集规律的研究表明,油气主要赋存在2个湖泛面之间,且主要沿不整合面、湖泛面和断面分布。快速沉降的不整合面有利于形成地层油藏,控层控相的坡折带对油气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油气的分布严格受控于沉积体系,油气的聚集对砂体的成因类型具有选择性,而油气的富集则受控于有利的沉积相带和储集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乌里雅斯太凹陷 层序地层 成藏模式 坡折带 油气分布特征
下载PDF
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与勘探实践(Ⅳ)--勘探实践 被引量:6
4
作者 韩春元 赵贤正 +3 位作者 金凤鸣 王权 李先平 王素卿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1期15-20,共6页
通过二连断陷盆地4个地层-岩性油藏成功勘探的典型实例,针对不同凹陷,深化地层岩性圈闭(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成藏体系研究,不断构建新的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模式,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在巴音都兰凹陷、乌... 通过二连断陷盆地4个地层-岩性油藏成功勘探的典型实例,针对不同凹陷,深化地层岩性圈闭(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成藏体系研究,不断构建新的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模式,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在巴音都兰凹陷、乌里雅斯太凹陷、吉尔嘎朗图凹陷、赛汉塔拉凹陷等发现了4个3000万~5000万t级的地层岩性油藏石油储量区块,开辟了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岩性油藏 勘探 巴音都兰凹陷 乌里雅斯太凹陷 吉尔嘎朗图凹陷 赛汉塔拉凹陷
下载PDF
裂陷盆地重力流沉积对基准面变化的响应——以乌里雅斯太南洼腾一下亚段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亮 季汉成 +3 位作者 张靓 李晨 时聪 于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7-496,共10页
在重力流沉积区,沉积物粒度旋回难以反映基准面的变化情况,但重力流流态与类型对地形变化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利用上述关系对重力流沉积区基准面变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区相对古地貌恢复结果表明,乌里雅斯太南洼腾一下亚段沉... 在重力流沉积区,沉积物粒度旋回难以反映基准面的变化情况,但重力流流态与类型对地形变化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利用上述关系对重力流沉积区基准面变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区相对古地貌恢复结果表明,乌里雅斯太南洼腾一下亚段沉积时期控坡断层的活动性在各层序内存在明显差异,由于这种差异性导致凹陷在地形上经历了由缓至陡的变化过程,相应地,可容纳空间经历了缓慢增长、加速增长两个时期。钻井取芯、三维地震反演等资料显示,在地形与可容纳空间的变化过程中,重力流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沉积物沉积位置亦发生迁移。因此推断重力流流态特征与沉积位置对地形以及可容纳空间变化存在一定的响应关系:断裂活动性强,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高,地形陡,以浊流或砂质碎屑流沉积为主,沉积物主要沉积在断坡下方;断裂活动性弱,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低,地形缓,以强黏结性碎屑流沉积为主,沉积物沉积范围广。综上认为利用重力流流态特征与类型转换可以判断地形变化趋势,进而推断基准面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变化 重力流沉积 重力流流态转化 乌里雅斯太南洼
下载PDF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昆 鲍玉杰 +1 位作者 张少清 冯国良 《石化技术》 CAS 2015年第7期199-199,共1页
乌里雅斯太凹陷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成藏特点,油藏类型为岩性地层油藏,沉积相带和储集相带控制着油气的聚集,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旁生侧储型。
关键词 成藏特征 油气聚集 乌里雅斯太凹陷
下载PDF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下白垩统湖底扇沉积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邓毅林 王天琦 +3 位作者 曹正林 裴明利 赵伟 杨桂茹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86-792,共7页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下白垩统发育一套典型的湖底扇沉积,其由补给水道、内扇、中扇和外扇4个部分组成,主要发育有补给水道,内扇主沟道和沟堤,中扇辫状沟道、沟道间和外扇席状浊积砂等微相类型。湖底扇单个扇体规模不大,但往往多期次...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下白垩统发育一套典型的湖底扇沉积,其由补给水道、内扇、中扇和外扇4个部分组成,主要发育有补给水道,内扇主沟道和沟堤,中扇辫状沟道、沟道间和外扇席状浊积砂等微相类型。湖底扇单个扇体规模不大,但往往多期次发育、成群分布,垂向上相互叠置、横向上叠加连片,规模可观。足够的可容纳空间和持续的物源补给是形成厚层湖底扇的2个重要条件,同沉积断裂的下降盘和坡折带是湖底扇发育的有利部位。湖底扇砂砾岩体具有毗临生油洼槽、易于形成岩性圈闭、易于油气聚集等优越条件,对岩性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岩性圈闭 沉积特征 坡折带 乌里雅斯太凹陷 二连盆地
原文传递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烃源岩有机相与生烃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程志强 王飞宇 +6 位作者 师玉雷 冯伟平 谢佩宇 任利兵 吴子强 江涛 赵志刚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6-707,共12页
乌里雅斯太凹陷与二连盆地中其他富油凹陷相比在构造特征、烃源岩类型和原油物性方面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凹陷地层厚度大(大于4 500m)、烃源岩类型较差(主体为D/E相)、原油密度轻的特点。烃源岩体精细分析表明凹陷主体发育D/E相烃源岩,... 乌里雅斯太凹陷与二连盆地中其他富油凹陷相比在构造特征、烃源岩类型和原油物性方面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凹陷地层厚度大(大于4 500m)、烃源岩类型较差(主体为D/E相)、原油密度轻的特点。烃源岩体精细分析表明凹陷主体发育D/E相烃源岩,初始氢指数(I_(Ho))为200~400mg/g_(TOC),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主要为腐泥组、壳质组和镜质组混合型。D/E相烃源岩形成于高沉积速率和高陆源有机质输入的超补偿沉积环境,这种偏氧化环境也可解释凹陷中不发育二连盆地其他凹陷普遍可见的以云质泥岩为主的特殊岩性段现象。凹陷D/E相烃源岩主要发育在K_1bt_1和K_1ba,层序上主要位于最大湖泛面上下,烃源岩生烃门限深度为1 900~2 000m;镜质体反射率R_O值主体介于0.5%~1.0%之间,并且K_1ba烃源岩成熟度较K_1bt_1高。D/E相烃源岩与典型C相烃源岩(以层状藻类和结构藻类为主,I_(Ho)值在400~800mg/g_(TOC)之间)在生烃特征方面具有明显不同,D/E相烃源岩生烃门限温度较高,且排出的烃类主要以轻质油为主。目前乌里雅斯太凹陷已发现的原油API主体介于35°~45°之间,为轻质油,并且与二连盆地其他凹陷相比具有高蜡低硫的特点,乌里雅斯太凹陷已发现油气物理性质与D/E相烃源岩在现阶段生成油气特征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里雅斯太凹陷 烃源灶 有机相 生烃特征 湖相烃源岩
原文传递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洼槽区油气成藏有利条件与成藏模式
9
作者 江涛 张锐锋 +6 位作者 项鑫 谢佩宇 张宇飞 韩琪 李彬 钟雪梅 徐婕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09-1420,共12页
洼槽区已成为二连盆地富油凹陷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深入认识其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是提高勘探成效的关键。通过对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生烃能力、油气相态、沉积砂体分布、储层特征以及成藏期等分析,探讨了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成藏的主... 洼槽区已成为二连盆地富油凹陷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深入认识其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是提高勘探成效的关键。通过对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生烃能力、油气相态、沉积砂体分布、储层特征以及成藏期等分析,探讨了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有利条件及成藏模式。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洼槽区优质烃源岩较斜坡带更为发育,有效生烃强度大,热演化程度较高,处在油气混相生成阶段。洼槽区砂体来源于西部陡坡带,砂体规模较大,延伸较远,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等次生孔隙,在埋深2300~2500 m、2800~3000 m区间存在异常孔隙发育带,具备成为优质储层的条件。凹陷存在2期主要生烃及成藏过程:第一期主要在斜坡带发育,烃源岩早期生成的油气聚集成藏;第二期主要在洼槽区发育,成藏动力强,烃源岩中后期生成的油气准连续聚集成藏,形成近源致密油和源内页岩油气成藏模式。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洼槽区勘探与研究成果对其他富油凹陷洼槽区勘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洼槽区 有利条件 成藏模式 乌里雅斯太凹陷 二连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