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al Electrical Structure of the Wuwei Basin,Lower Yangtze Region of China,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1
作者 Xiaobo Zhang Penghui Zhang +4 位作者 Meixing He Dashuang He Fagen Pei Yaoyang Zhang Yan Pe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744-1757,共14页
The Wuwei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il-and gas-bearing basins in the Meso-Cenozoic basin groups in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region.It has great shale gas resource prospects.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is bas... The Wuwei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il-and gas-bearing basins in the Meso-Cenozoic basin groups in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region.It has great shale gas resource prospects.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is basin is poorly studied for lack of constraining data for deep structures.In this paper,a crustal electrical structure model of the Wuwei Basin and the adjacent areas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two-dimensional inversion of a magnetotelluric(MT)sounding profile achieved with the nonlinear 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large-scale low-resistance bodies have developed in the underlying middle and lower crust of the Wuwei Basin,and are different from the uplifts on the two sides according to their high-resistanc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The electric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suggest that the peak zone of the Chuzhou-Chaohu foreland fold-and-thrust belt is located on the east bank of the Yangtze River(Wuhu Section),which,together with the main thrust fault belt in the east,forms a typical thrust structure belt.An early Yanshanian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 developed in the deep part of the Wuwei Basin,which may have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basin,whereas the tectonic inversion of the early-developed thrust faults is relatively weak.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geophysical basis for future studies of basin tectonic evolution and regional tectonic frame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uwei basin Lower Yangtze deep structure electrical structure fold-and-thrust belt shale gas MAGNETOTELLURICS GEOPHYSICS
原文传递
晚中更新世以来武威盆地沉积特征——基于wv3钻孔的释光年代学研究
2
作者 郭力菲 潘宝林 +5 位作者 王均平 程馨琳 杨勇 周锐 刘秀英 蔡卓昀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9-1708,共20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西走廊形成了一系列新生代盆地,是研究盆地沉积演化的重要区域。武威盆地位于河西走廊东部,盆地内沉积了较厚的新生代冲洪积地层。为了厘清武威盆地晚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历史,笔者等在武威盆地石羊河中—上游处钻... 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西走廊形成了一系列新生代盆地,是研究盆地沉积演化的重要区域。武威盆地位于河西走廊东部,盆地内沉积了较厚的新生代冲洪积地层。为了厘清武威盆地晚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历史,笔者等在武威盆地石羊河中—上游处钻取了长207 m的wv3钻孔岩芯,获得了上部17 m岩芯的19个钾长石两步法pIR200 IR290年龄和2个多步法MET-pIRIR年龄,结合粒度资料,重建了武威盆地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晚中更新世以来的光释光年代学框架和沉积历史。结果表明:两步法pIR200 IR290和多步法MET-pIRIR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220~128 ka时期,沉积速率最小,为0.35 mm/ka,水动力条件较强,以侵蚀为主;128~108 ka(MIS 5d、MIS 5e)时期沉积速率为1.94 mm/ka,沉积物粒径由粗变细,表明此时水动力条件由强变弱;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早期(19~9 ka)沉积速率为2.78 mm/ka,沉积物粒径较细,表明此时水动力条件较弱,沉积速率最大,沉积为主。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在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期间存在逆冲活动。该研究对于揭示晚中更新世以来祁连山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沉积演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更新世 武威盆地 石羊河 光释光测年 沉积演化
下载PDF
复杂构造区高质量地震采集技术探索——以下扬子无为盆地为例
3
作者 谭静 郑雪静 +5 位作者 齐尚星 周铭 熊强青 解建建 吴通 刘玉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3-840,共8页
为获得下扬子地块无为盆地高质量的原始地震数据,依托无为盆地2019~2020年反射地震数据,开展高密度宽线采集技术、激发技术以及层析静校正技术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无为盆地页岩气地震勘探的采集施工参数,并将其应用于研究区新部... 为获得下扬子地块无为盆地高质量的原始地震数据,依托无为盆地2019~2020年反射地震数据,开展高密度宽线采集技术、激发技术以及层析静校正技术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无为盆地页岩气地震勘探的采集施工参数,并将其应用于研究区新部署的地震勘探工作中,获得高信噪比的地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获得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时间域反射剖面,剖面上目的层(二叠系)反射波能量强、同相轴连续,基本可查清该区地质构造格架,为下一步无为盆地页岩气的钻探部署提供可靠的地震成像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地块 无为盆地 页岩气 高密度宽线采集技术 复杂构造区
下载PDF
无为盆地周冲村组膏盐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4
作者 齐尚星 谭静 +6 位作者 喻兵良 熊强青 袁兴赋 吴通 汪玉玲 郑雪静 陈杰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5-342,368,共9页
膏盐层作为油气田的主要盖层,对油气藏封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无为盆地开展二维地震勘探工作的基础上,运用井震联合对比分析方法,总结区域内膏盐层的地震响应特征,较细致地刻画无为盆地周冲村组膏盐层的厚度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 膏盐层作为油气田的主要盖层,对油气藏封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无为盆地开展二维地震勘探工作的基础上,运用井震联合对比分析方法,总结区域内膏盐层的地震响应特征,较细致地刻画无为盆地周冲村组膏盐层的厚度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膏盐层厚度与地震振幅属性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地震振幅越强,膏盐层厚度越大;无为盆地膏盐层在纵向上厚度变化范围为45~540 m,横向上在盆地核心区和凹陷区膏盐层发育较厚,主体介于300~500 m之间,在盆地构造高点位置膏盐层发育较薄,主体介于50~150 m之间,膏盐层分布特征与无为盆地构造总体呈现“低厚高薄”规律。文章为无为盆地天然气和页岩气勘探突破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盆地 膏盐层 地震响应 地震勘探
下载PDF
下扬子无为盆地异常高压富氦天然气的发现及其成藏地质条件 被引量:2
5
作者 方朝刚 章诚诚 +5 位作者 滕龙 徐锦龙 李建青 周道容 吴通 邵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41-1654,共14页
在无为盆地WWY1井三叠系周冲村组首次发现了异常高压富氦天然气显示,对其中2个气样的气体组分分析发现,He的体积分数分别为4.51%和4.56%,远高于0.1%的氦气工业利用标准;3He/4He值分别为5.50×10^(-8)和6.40×10^(-8),幔源氦占... 在无为盆地WWY1井三叠系周冲村组首次发现了异常高压富氦天然气显示,对其中2个气样的气体组分分析发现,He的体积分数分别为4.51%和4.56%,远高于0.1%的氦气工业利用标准;3He/4He值分别为5.50×10^(-8)和6.40×10^(-8),幔源氦占比仅仅为0.32%和0.40%,应属典型的壳源氦。同时依据δ^(13)C_(CH_(4))、δ^(13)C_(CO_(2))、CO_(2)含量及N_(2)含量综合分析认为该天然气为有机成因,其烃源岩类型与研究区广泛发育的二叠系烃源岩相吻合。通过区域地质资料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其氦源极可能来源于古—中元古代基底花岗岩。长江深断裂带可作为联通深部地壳与浅部地层的重要通道,对于氦气扩散外移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富氦流体运移至浅部遇到天然气等载体气气藏时,流体的氦浓度迅速降低,氦气大量脱溶进入载体气气藏形成富氦天然气藏,活动的断裂系统和裂缝为其提供了运移和疏导通道。盆地内三叠系周冲村组多套膏岩盖层在一定的埋深条件下形成了超高压封闭条件,有可能是阻止富氦天然气向上扩散的重要原因,膏岩层下白云岩裂缝性储层为其提供了储存空间,具有良好的储盖时空配置关系。下扬子沿江地区具有多个与无为盆地地质条件相类似的同级盆地(如:望江盆地),预示着沿江地区具备十分有利的氦气勘探潜力,此外本次研究提出的氦气成藏模式也可为区域上氦气勘探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盆地 富氦天然气 壳源氦 长江断裂带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基于重力数据的断裂构造识别及其在武威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会龙 陈楚桐 +3 位作者 范俊杰 张翔 彭伍胥 张伟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2期334-342,共9页
为查明青藏高原东北缘武威地区沙漠腹地区域断裂构造展布特征,笔者采用区域性断裂在重力异常场和剩余重力异常场的识别标志,结合小子域滤波联合总水平导数法,对武威地区区域性断裂的浅部信息进行提取,精细刻画断裂发育特征,并通过地震... 为查明青藏高原东北缘武威地区沙漠腹地区域断裂构造展布特征,笔者采用区域性断裂在重力异常场和剩余重力异常场的识别标志,结合小子域滤波联合总水平导数法,对武威地区区域性断裂的浅部信息进行提取,精细刻画断裂发育特征,并通过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发育北西向、北西西向和北东向3组断裂构造,其中新识别出F_(1)、F_(2)两条北东向断裂,并对F_(4)断裂西段走向进行了修正。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约束了武威盆地的断裂构造格架,为该区域盆地划分及成矿等提供基础地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小子域滤波 总水平导数 断裂构造 武威盆地
下载PDF
武威盆地石炭系页岩气储层特征研究
7
作者 杨涛 曹涛涛 +3 位作者 肖娟宜 邓伟 胡永兴 刘子锐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9-113,共5页
依据野外露头和武页1井样品,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储集物性和含气性研究,结果表明,石炭系存在岩屑砂岩、微晶白云岩、鲕粒灰岩和泥页岩等多种岩相,泥页岩厚度横向变化大。研究区泥页岩形成于温暖湿润和干旱炎热交替的强还... 依据野外露头和武页1井样品,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储集物性和含气性研究,结果表明,石炭系存在岩屑砂岩、微晶白云岩、鲕粒灰岩和泥页岩等多种岩相,泥页岩厚度横向变化大。研究区泥页岩形成于温暖湿润和干旱炎热交替的强还原环境,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整体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泥页岩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和黏土矿物孔为主,利于游离气和吸附气的赋存。高压甲烷吸附实验和现场解吸测试表明,石炭系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良好的含气性,结合实际埋藏深度和泥页岩有效厚度,认为研究区石炭系泥页岩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这为下一步武威盆地油气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特征 沉积环境 储集物性 页岩气潜力 石炭系 武威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武威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划分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戴霜 胡惠 +11 位作者 马晓军 樊鑫 张明震 姚旭 王荣华 郭雪莲 刘成英 王子璇 王艺霖 李彦杰 孔雪 韩思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8-391,共14页
武威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转换的过渡地带,是研究青藏高原生长和资源环境效应的关键地区。通过野外考察,以岩石颜色变化为依据,结合区域磁性地层测年结果,对武威盆地西南部出露的原第三系西柳沟组和甘肃群进行... 武威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转换的过渡地带,是研究青藏高原生长和资源环境效应的关键地区。通过野外考察,以岩石颜色变化为依据,结合区域磁性地层测年结果,对武威盆地西南部出露的原第三系西柳沟组和甘肃群进行了重新划分。原古近系西柳沟组解体为下白垩统河口群、西柳沟组、黄羊河组(新建)和咸水河组,原甘肃群更名为咸水河组。武威盆地地层系统与酒泉盆地古近系—新近系不同,但与兰州盆地相当,地层年代属中始新世—中中新世;武威盆地与兰州盆地发生的时间接近,早期处于同一构造体系,在中新世以后被卷入祁连山北缘冲断带。研究结果为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沉积—构造演化和油气资源远景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第三系 构造属性 武威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武威盆地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儒峰 柳广弟 +3 位作者 马国富 高岗 方晶 刘玉娥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48-1056,共9页
首次对武威盆地13条石炭系露头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识别出2个Ⅰ类层序界面和4个Ⅱ类层序界面、5个层序和11个体系域,其中,Ⅰ型层序界面具有由区域性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不整合和由局部升降运动导致的剥蚀或地层缺失2种成因类型,Ⅱ型... 首次对武威盆地13条石炭系露头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识别出2个Ⅰ类层序界面和4个Ⅱ类层序界面、5个层序和11个体系域,其中,Ⅰ型层序界面具有由区域性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不整合和由局部升降运动导致的剥蚀或地层缺失2种成因类型,Ⅱ型层序界面主要为沉积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的结构类型的转换界面。层序Ⅰ、层序Ⅱ、层序Ⅲ、层序Ⅳ、层序Ⅴ基本与前黑山组、臭牛沟组、靖远组、羊虎沟组、太原组相吻合。首次在早石炭世前黑山组底部判识出了由下切河道相进积复合体构成的低水位体系域,揭示不同层序内各体系域发育特征,并以体系域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进行追踪对比,建立了武威盆地石炭系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和体系域演化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层序 体系域 层序地层格架 武威盆地
下载PDF
基于Visual MODFLOW的武威盆地地下水动态模拟及预测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帅兵 张雪蕾 +2 位作者 李常斌 杨林山 杨文瑾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9-165,共7页
采用Visual MODFLOW(VMOD)模型对武威盆地地下水动态进行数值模拟,预测规划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下威武盆地地下水动态.模型识别与验证结果表明VMOD模拟效果良好,可用于研究区地下水系统采补平衡分析.水资源配置方案下的VMOD模型预测结果表... 采用Visual MODFLOW(VMOD)模型对武威盆地地下水动态进行数值模拟,预测规划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下威武盆地地下水动态.模型识别与验证结果表明VMOD模拟效果良好,可用于研究区地下水系统采补平衡分析.水资源配置方案下的VMOD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各规划年地下水系统补、径、排空间格局总体趋势变化较小,山麓洪积扇井河混灌区南部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至2020年,地下水位上升区间由盆地中部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泉水溢出区地下水系统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地下水位整体下降情况逐步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MOD 数值模拟 地下水动态 武威盆地
下载PDF
武威盆地晚更新世河流阶地变形与新构造活动 被引量:35
11
作者 郑文涛 杨景春 段锋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根据武威盆地 7条河流的阶地测量资料和测年数据探讨了河流阶地变形与新构造活动的关系。河流阶地的变形特征反映出新构造活动的方式 ,断层活动以逆冲为主 ,河流阶地的错断状况表明活动断层活动的次数 ,盆地西部活动至少有 7次 ,东部活... 根据武威盆地 7条河流的阶地测量资料和测年数据探讨了河流阶地变形与新构造活动的关系。河流阶地的变形特征反映出新构造活动的方式 ,断层活动以逆冲为主 ,河流阶地的错断状况表明活动断层活动的次数 ,盆地西部活动至少有 7次 ,东部活动至少有 5次 ;同时可表明断层活动的幅度与强度 ,以及不同时期活动强烈区具有迁移变化的特点。武威盆地晚更新世以来发育的第四纪断层主要有 3条 ,各条断裂活动次数、强度不尽相同 ,以山前断裂活动最为强烈 ,至今活动仍未停息。 6 0ka前后西部活动强烈 ,2 0ka以来东强西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定量地貌学 新构造活动 武威盆地
下载PDF
武威盆地石炭系泥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彭媛媛 康志宏 +2 位作者 李伟奇 韩慧宇 谭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4-586,共13页
对武威盆地及其周缘区石炭系的臭牛沟组和羊虎沟组沉积泥页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的综合分析,并讨论其结果对物源、风化剥蚀程度及构造背景的指示意义。研究发现武威盆地石炭系泥页岩元素特征如下:(1)主量元素中富... 对武威盆地及其周缘区石炭系的臭牛沟组和羊虎沟组沉积泥页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的综合分析,并讨论其结果对物源、风化剥蚀程度及构造背景的指示意义。研究发现武威盆地石炭系泥页岩元素特征如下:(1)主量元素中富含SiO_2、Al_2O_3,亏损MgO、Fe_2O_3;(2)微量元素上地壳标准化曲线呈规律性的变化,U、Th、Cr等元素富集,Ba、Nb、Zr等亏损;(3)稀土元素(REE)分布模式与上地壳基本一致,整体表现为右倾型,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均一稳定,Eu负异常;上述特征均反映了源岩主要来自上地壳。风化指数(CIA)值为68.81~90.17,平均值为83.9,反映了研究区遭受了中等的风化作用;臭牛沟剖面CIA平均值为84.81,红水堡剖面CIA平均值为83.51,表明研究区西部较东部所遭受的风化作用相对较强。主量元素比值、微量及稀土元素图解等分析反映了研究区源岩为长英质岩石,以中酸性花岗岩、碱性玄武岩为主。根据SiO_2-K_2O/Na_2O、La-Th-Sc和Th-Co-Zr/10判别图解以及Ce异常值分析,认为石炭系源区的构造背景倾向于被动大陆边缘。通过研究区东西对比分析,发现盆地西部臭牛沟剖面石炭系为陇西古陆与阿拉善古陆混合物源,而东部红水堡剖面物源仅来源于陇西古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威盆地 石炭纪 元素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物源 风化作用
下载PDF
武威盆地上石炭统羊虎沟组页岩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涛 曹涛涛 +4 位作者 刘虎 马永东 张翔 邓伟 胡永兴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8-198,共11页
武威盆地上石炭统羊虎沟组是中小盆地海陆过渡相泥页岩层系的典型代表,分析其页岩气成藏条件对揭示该区页岩气潜力和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对野外露头和钻井样品进行了采集,并分析了泥页岩的发育特征、有机地球化学、储层物性和含气性... 武威盆地上石炭统羊虎沟组是中小盆地海陆过渡相泥页岩层系的典型代表,分析其页岩气成藏条件对揭示该区页岩气潜力和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对野外露头和钻井样品进行了采集,并分析了泥页岩的发育特征、有机地球化学、储层物性和含气性。结果表明,羊虎沟组泥页岩单层厚度薄、累计厚度大、连续性差;有机质丰度高、热成熟度适中、类型以Ⅱ_1~Ⅱ_2型为主。Pr/nC_(17)和Ph/nC_(18)相关性揭示羊虎沟组泥页岩形成于还原性较强的沉积环境。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为主,质量分数为28.5%~73.4%,平均为53.07%,其次是石英和少量的菱铁矿。孔隙类型主要为有机质孔和微裂缝,钻井样品的平均孔隙度为4.89%,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1×10^(-3)~0.1×10^(-3)μm^2,比表面积介于4.74~22.29 m^2/g。2个钻井样品的解析气含量分别为2.19 cm^3/g和2.39 cm^3/g,气体组成以CH_4为主;泥页岩甲烷等温吸附量为0.68~8.57 cm^3/g。TOC和R_o是武威地区海陆过渡相泥页岩物性和含气能力的主控因素,伊蒙混层含量的增加也可使泥页岩孔隙度和含气能力轻微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物性 含气性 羊虎沟组 海陆过渡相 武威盆地
下载PDF
2018-04-06无为M_L4.1地震震源机制和深度及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锋 缪阿丽 +2 位作者 李迎春 李强 叶碧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90-793,共4页
基于华东地区测震台网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2018-04-06无为M L4.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6年以来无为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120°,倾角57°,滑动角27&... 基于华东地区测震台网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2018-04-06无为M L4.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6年以来无为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120°,倾角57°,滑动角27°;节面Ⅱ,走向15°,倾角68°,滑动角144°;震源深度为12 km。双差定位结果显示,2016年以来无为地区发生的地震位于无为盆地西南边界,沿SE向分布,震中由NW向SE迁移。根据震源机制解和精定位结果推测,无为M L4.1地震的断层面解为节面I,地震可能是在区域背景应力场作用下由无为盆地西南边界底部的SE向断裂运动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ML4.1地震 震源机制 双差定位 无为盆地
下载PDF
安徽巢湖-铜陵断裂的地质证据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海泉 闫峻 +1 位作者 石永红 刘国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18-1222,共5页
通过野外地质考察与室内应力场分析,发现巢湖-铜陵断裂存在2期活动。其第一期活动发生于晚印支期,它是受北西-南东的推覆挤压而产生,控制了无为盆地西缘的形成,为左行平移活动;中始新世之后,区内受近东西向的挤压和大别突出体的联合作用... 通过野外地质考察与室内应力场分析,发现巢湖-铜陵断裂存在2期活动。其第一期活动发生于晚印支期,它是受北西-南东的推覆挤压而产生,控制了无为盆地西缘的形成,为左行平移活动;中始新世之后,区内受近东西向的挤压和大别突出体的联合作用,这使巢铜断裂发生了第二次右行平移,具有正断性质,加剧了无为盆地的沉降深度。巢湖-铜陵断裂构成无为盆地的西界,该两期活动均影响了无为盆地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铜陵断裂 无为盆地 构造演化 安徽
下载PDF
祁连山东北缘武威盆地新近系甘肃群地层划分 被引量:2
16
作者 施炜 赵子贤 +2 位作者 杨勇 王天宇 杨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7-209,共13页
祁连山东北缘武威盆地发育一套灰白色-砖红色砂质细砾岩、含砾粗砂岩、泥质粉砂岩。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通过区域地层对比,将其确定为新近系甘肃群。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通过详细的钻孔地层剖面和地表地层剖面测量,结合钻孔古地磁年代... 祁连山东北缘武威盆地发育一套灰白色-砖红色砂质细砾岩、含砾粗砂岩、泥质粉砂岩。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通过区域地层对比,将其确定为新近系甘肃群。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通过详细的钻孔地层剖面和地表地层剖面测量,结合钻孔古地磁年代学分析,依据甘肃群岩性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将甘肃群划分为上、下2个组,分别命名为果园组和丰乐组。丰乐组为桔黄色-砖红色砂质细砾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夹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为早—中中新世扇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11.18~8.25 Ma)。果园组为土黄色粉砂质泥岩,砖红色中—粗粒砾岩,为河流相沉积,与下伏丰乐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向上与下更新统玉门砾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沉积时代为晚中新世—上新世(8.25~2.58 Ma)。武威盆地甘肃群丰乐组和果园组2个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在区域上可与邻区新近纪地层对比,统一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新近纪地层系统,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地质研究提供了地层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东北缘 青藏高原东北缘 武威盆地 新近系 甘肃群 果园组 丰乐组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武威盆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地下水位时空动态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秦俊桃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4年第3期287-290,共4页
采用ArcGIS中UK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内陆区石羊河流域中游武威盆地1983—1999年的地下水位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位分布由西南向东北递减,且在20世纪90年代其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明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了农耕地、河流边缘... 采用ArcGIS中UK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内陆区石羊河流域中游武威盆地1983—1999年的地下水位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位分布由西南向东北递减,且在20世纪90年代其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明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了农耕地、河流边缘、城镇、沙漠边缘、草地、林地等6种不同的土地类型在这近20年的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及其年均降幅。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类型的地下水位埋深的年均降幅并不相同,依次是:城镇最大;农耕地和草地次之;沙漠边缘和河流边缘地区较小;林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内陆区 武威盆地 土地类型 地下水位
下载PDF
祁连山东北缘武威盆地隐伏构造
18
作者 施炜 张波 +1 位作者 杨勇 赵子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11-1719,共9页
祁连山东北缘武威盆地是阿拉善地块南缘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也是石炭系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区域。长期以来,由于武威盆地为第四系覆盖,盆地的结构和构造存在很大争议。通过地震剖面探测和钻探地层分析,对武威盆地西部的结构和构造进行了厘定... 祁连山东北缘武威盆地是阿拉善地块南缘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也是石炭系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区域。长期以来,由于武威盆地为第四系覆盖,盆地的结构和构造存在很大争议。通过地震剖面探测和钻探地层分析,对武威盆地西部的结构和构造进行了厘定。地震剖面和钻探揭示,研究区前寒武纪基底之上主要发育下部寒武系、中部新近系和上部第四系3套构造层。下构造层构造复杂,发育下寒武统(大黄山组)断陷盆地、下寒武统冲断-褶皱带和下白垩统断陷盆地。下构造层的构造分析,结合区域地层和构造特征,提出武威盆地经历了早寒武世NE—SW向伸展变形、侏罗纪末—白垩纪初NE—SW向地壳缩短变形及早白垩世NE—SW向伸展变形3期构造演化过程。武威盆地东、西部的地层序列和构造差异表明,武威盆地以武威-蔡旗构造隆起带为界,可划分为东、西2个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东北缘 武威盆地 地震剖面 下寒武统 新生界 隐伏构造
下载PDF
明清无为大堤的修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庄华峰 王良欢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明清时期,无为大堤从肇筑到成型,前后历经近五百年,是该地区劳动人民为了保卫家园与洪水作不懈斗争的见证,为该地区乃至整个巢湖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圩田的丰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其频繁的修筑也对沿江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无为大堤 巢湖流域 生态环境
下载PDF
节水型社会建设对石羊河流域生态恢复的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世华 高志麟 《中国水利》 2013年第5期39-41,共3页
国务院批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后,各地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石羊河流域生态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植被得到较好修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产条件得到保障,生活环境更加宜居。这都得益于实行水权... 国务院批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后,各地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石羊河流域生态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植被得到较好修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产条件得到保障,生活环境更加宜居。这都得益于实行水权改革和产业转型,工程建设作为保障,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挖掘了节水潜力,流域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开始趋向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节水型社会建设 武威市 生态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