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Linked Dominant Congenital Ptosis Cosegregating with an Interstitial Insertion of a Chromosome 1p21.3 Fragment into a Quasipalindromic Sequence in Xq27.1
1
作者 David J. Bunyan David O. Robinson +7 位作者 Anthony G. Tyers Shuwen Huang Vivienne K. Maloney Francis H. Grand Sarah Ennis Samantha R. de Silva John A. Crolla Tristan F. W. McMullan 《Open Journal of Genetics》 2014年第6期415-425,共11页
Blepharoptosis (ptosis) is defined as the abnormal drooping of the upper eyelid and is a feature of many conditions. It can be in isolated or syndromic form, bilateral or unilateral and congenital or acquired. Previou... Blepharoptosis (ptosis) is defined as the abnormal drooping of the upper eyelid and is a feature of many conditions. It can be in isolated or syndromic form, bilateral or unilateral and congenital or acquired. Previously we have carried out linkage analysis on a family with dominantly inherited congenital bilateral isolated ptosis and found the condition to be linked to a region of approximately 20 megabases of chromosome Xq24-Xq27.1 with a cumulative LOD score of 5.89. We now describe further analysis using 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sation (array CGH),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sation (FISH), long range PCR and sequencing. This has enabled us t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se at the level of DNA sequence an insertional duplication and rearrangement involving chromosomes 1p21.3 and a small quasipalindromic sequence in Xq27.1, disruption of which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other phenotypes but which is cosegregating with X-linked congenital bilateral isolated ptosis in this family. This work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mall quasipalindromic sequence in genomic rearrangements involving Xq27.1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and molecular cytogenetic investigations to fully characterise genomic structural complex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OSIS x-linked dominant Insertional DUPLICATION
下载PDF
A novel pathogenic splicing mutation of RPGR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 verified by minigene splicing assay
2
作者 Hui-Qin Wang Pei-Kuan Cong +2 位作者 Tian He Xiao-Feng Yu Ya-Nan Hu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23年第10期1595-1600,共6页
AIM:To report a novel splicing mutation in the RPGR gene(encoding retinitis pigmentosa GTPase regulator)in a three-generation Chinese family with 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XLRP).METHODS:Comprehensive ophthalmic ex... AIM:To report a novel splicing mutation in the RPGR gene(encoding retinitis pigmentosa GTPase regulator)in a three-generation Chinese family with 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XLRP).METHODS:Comprehensive ophthalmic examinations including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fundus photography,vision field,and pattern-visual evoked potential we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disease phenotype of a six-yearold boy from the family(proband).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of five available members of the pedigree.Whole-exome sequencing(WES),Sanger sequencing,and pSPL3-based exon trapping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berrant splicing of RPGR.Human Splice Finder v3.1 and NNSPLICE v0.9 were used for in silico prediction of splice site variants.RESULTS:The proband was diagnosed as having retinitis pigmentosa(RP).He had severe symptoms with early onset.A novel splicing mutation,c.619+1G>C in RPGR was identified in the proband by WES and in four family members by Sanger sequencing.Minigene splicing assays verified that c.619+1G>C in RPGR would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a damaging alternative transcript in which the last 91 bp of exon 6 were skipped,leading to the subsequent deletion of 623 correct amino acids(c.529_619del p.Val177Glnfs*16).CONCLUSION:We identify a novel splice donor site mutation causing aberrant splicing of RPGR.Our findings add to the catalog of pathological mutations of RPGR and further emphasize the functional importance of RPGR in RP pathogenesis and its complex clinical pheno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initis pigmentosa x-linked inheritance RPGR splicing mutation pSPL3 minigene assay
下载PDF
Inheritance of Ear Tip-Barrenness Trait in Maize 被引量:2
3
作者 MENG Zhao-dong ZHANG Fa-jun +4 位作者 DING Zhao-hua SUN Q i WANG Li-ming GUO Qing-fa WANG Hong-g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28-633,共6页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pattern of ear tip-barrenness trait in maize (Zea mays L.). Ear tipbarrenness trait in maiz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tip-barren and tip-barrenless. Two inb...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pattern of ear tip-barrenness trait in maize (Zea mays L.). Ear tipbarrenness trait in maiz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tip-barren and tip-barrenless. Two inbred lines, lx01-3 (tipbarrenless type), wx04-1 (tip-barren type), and their F1, F2, BC1, BC2 generations were analyzed on their ear tip-barrenness types. Results showed that F1 was tip-barren type; the ratio of tip-barren type versus tip-barrenless type followed a 12.78: 1 ratio in F2 segregation population and a 2.75:1 ratio in BC1. Z2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trait of ear tip-barrenness type followed an inheritance pattern of 2 duplicate dominant genes. SPS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trait of ear tip-barrenness length is of abnormal distribution. Above results mean that: (1) The trait of maize ear tip-barrenness type is controlled by 2 duplicate dominant genes; tip-barren type is dominant over tip-barrenless type; (2) the trait of tip-barrenness length is a quantitative character controlled by polygene with major genes exp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ear tip-barrenness type fructification habit dominant inheritance duplicate genes
下载PDF
中国伴皮质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携带者筛查专家共识
4
作者 杨飞 肖波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7-12,共6页
伴皮质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由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方式遗传。MLC主要临床表现为婴儿期出现的大头畸形、运动发育迟缓、智能减退、癫痫及渐进性神经功能障碍等。目前,MLC的治疗缺乏特效药物,给家... 伴皮质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由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方式遗传。MLC主要临床表现为婴儿期出现的大头畸形、运动发育迟缓、智能减退、癫痫及渐进性神经功能障碍等。目前,MLC的治疗缺乏特效药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开展对MLC携带者进行筛查,降低患儿出生率是防控关键。该专家共识的目的是指导对MLC携带者进行筛查,提供降低生育风险的遗传咨询和干预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促进对MLC的规范化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皮质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携带者筛查 专家共识
下载PDF
颅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下颌骨喙突异常2例
5
作者 刘娇艳 王卫红 +2 位作者 施延安 钱叶梅 王心怡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8-279,共2页
颅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cleidocranial dysplasia,CCD)是一种罕见遗传病,临床表现常为颅骨、锁骨、牙齿发育不全,较少出现下颌骨喙突异常,本文报道2例CCD患者喙突伸长,且1例患者存在RUNX2基因突变(NM_001024630:exon5:c.586_587del AG),... 颅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cleidocranial dysplasia,CCD)是一种罕见遗传病,临床表现常为颅骨、锁骨、牙齿发育不全,较少出现下颌骨喙突异常,本文报道2例CCD患者喙突伸长,且1例患者存在RUNX2基因突变(NM_001024630:exon5:c.586_587del AG),为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下颌骨喙突 基因突变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型和表型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诗婵 商慧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96-304,共9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系统的致残性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ALS发病机制不明。虽然大部分是散发病例,但10%~15%的患者具有家族史,已有超过40个基因被认为与ALS发病相关,针...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系统的致残性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ALS发病机制不明。虽然大部分是散发病例,但10%~15%的患者具有家族史,已有超过40个基因被认为与ALS发病相关,针对致病基因进行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为ALS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极大希望,也强调了临床实践中识别遗传性ALS的必要性,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遗传性ALS基因型与表型特征,从而为ALS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 遗传病 基因型 临床表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X-连锁遗传
下载PDF
双腕关节马德隆畸形1例
7
作者 杨昊 王子玥 +1 位作者 罗景文 谢进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1期46-46,共1页
患者,女,58岁,因双腕部畸形45年余于2021年7月12日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患者否认外伤史,自述父亲有双腕部畸形史,现已离世,具体不详。体格检查:双腕部向背侧弯曲,双侧尺骨茎突高突明显,双前臂相对较短、旋转功能受限。实验室... 患者,女,58岁,因双腕部畸形45年余于2021年7月12日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患者否认外伤史,自述父亲有双腕部畸形史,现已离世,具体不详。体格检查:双腕部向背侧弯曲,双侧尺骨茎突高突明显,双前臂相对较短、旋转功能受限。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部畸形 马德隆畸形 显性遗传
下载PDF
一例牙本质发育不良Ⅰ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种植治疗
8
作者 杜新雅 赖玉蓝 +2 位作者 闫征斌 陈云亮 杨晓喻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3年第4期260-264,共5页
牙本质发育不良Ⅰ型(dentin dysplasia type Ⅰ,DD-Ⅰ)是一种伴有牙本质形成障碍、可遗传的罕见病。其特征是牙冠正常,但牙根发育异常,出现短、钝化和畸形的牙根;在患者年轻时即出现牙松动,可伴牙槽脓肿;影像学上表现为闭塞的牙髓腔。... 牙本质发育不良Ⅰ型(dentin dysplasia type Ⅰ,DD-Ⅰ)是一种伴有牙本质形成障碍、可遗传的罕见病。其特征是牙冠正常,但牙根发育异常,出现短、钝化和畸形的牙根;在患者年轻时即出现牙松动,可伴牙槽脓肿;影像学上表现为闭塞的牙髓腔。典型的DD-Ⅰ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中患者常很早即出现多颗牙丧失,有的30多岁即可表现为无牙颌。本文报告了一例DD-Ⅰ病例,通过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组织学特点以及相关治疗,以期为DD-Ⅰ临床诊治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发育不良Ⅰ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特点 种植治疗
下载PDF
玉米果穗秃尖性状遗传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孟昭东 张发军 +4 位作者 丁照华 孙琦 汪黎明 郭庆法 王洪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0-285,共6页
【目的】采用秃尖与不秃尖两种结实类型的育种材料分析玉米果穗秃尖性状的遗传特点。【方法】试验以不秃尖类型自交系lx01-3和秃尖类型自交系wx04-1及其F1、F2、BC1、BC2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低密度种植以促进植株个体发育,分析各世代群... 【目的】采用秃尖与不秃尖两种结实类型的育种材料分析玉米果穗秃尖性状的遗传特点。【方法】试验以不秃尖类型自交系lx01-3和秃尖类型自交系wx04-1及其F1、F2、BC1、BC2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低密度种植以促进植株个体发育,分析各世代群体的果穗秃尖表现。【结果】F1代植株的果穗均为秃尖类型。果穗秃尖与不秃尖类型的分离比例在F2群体中为12.78﹕1,在BC1群体中为2.75﹕1。经卡方测验,符合2对基因间存在重叠作用的遗传特点。SPSS分析表明,F2群体中秃尖类型果穗的秃尖长度性状分布曲线呈明显的偏态分布。【结论】(1)结实类型是由2对存在重叠作用的基因所控制的质量性状。秃尖类型对不秃尖类型为显性;(2)秃尖长度属于存在主效基因作用的数量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秃尖类型 结实习性 显性遗传 重叠作用
下载PDF
转反义 Wx基因糯稻的显性遗传及对稻米粒重的效应分析 被引量:34
10
作者 刘巧泉 王兴稳 +4 位作者 陈秀花 王宗阳 汤述翥 洪孟民 顾铭洪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7-122,共6页
利用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至 2 %左右的 3个转反义Wx基因糯稻为研究材料 ,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转基因糯稻的遗传及其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后对于稻米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由转基因技术获得的糯性性状与其它转基因性状一样 ,表现为显性遗传 ,这与一... 利用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至 2 %左右的 3个转反义Wx基因糯稻为研究材料 ,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转基因糯稻的遗传及其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后对于稻米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由转基因技术获得的糯性性状与其它转基因性状一样 ,表现为显性遗传 ,这与一般的糯性变异不同。导入反义Wx基因使直链淀粉含量从 17%下降至糯稻水平时 ,其稻米粒重相应降低 6 %~ 8% ,且下降幅度与直链淀粉含量的下降幅度呈显著正相关。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由此获得的转基因糯稻仍具有原受体亲本的高产潜力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既高产又优质的水稻品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糯稻 转基因植物 反义蜡质基因 显性遗传 粒重 直链淀粉含量 品质改良
下载PDF
大豆显性核雄性不育突变体N7241S的发现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团结 杨守萍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2-26,共5页
从大豆地方品种阜阳四粒荚(N7241)繁殖更新群体中发掘出育性异常种质N7241S。花粉发芽实验结果表明,N7241S不育株的花粉不能萌发花粉管,完全败育。人工平行杂交试验表明,N7241S不育株的雌性育性与正常可育株无差异。与隐性核不育种质ms1... 从大豆地方品种阜阳四粒荚(N7241)繁殖更新群体中发掘出育性异常种质N7241S。花粉发芽实验结果表明,N7241S不育株的花粉不能萌发花粉管,完全败育。人工平行杂交试验表明,N7241S不育株的雌性育性与正常可育株无差异。与隐性核不育种质ms1、ms2相比,N7241S不育株具有更高的自然异交结实率,表明N7241S属雄性不育、雌性育性正常突变体。通过N7241S不育株与5个育性正常亲本杂交和回交后代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N7241S雄性不育性受单显性基因控制。对N7241S显性核不育类型在大豆轮回选择及杂交制种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株 育性 大豆 遗传分析 核雄性不育 种质 突变体 正常 人工 发现
下载PDF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白癜风家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必才 高建国 +5 位作者 屈艾 贺林 王秀琴 张子峰 张永 高俊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4-256,共3页
本文报道了一白癜风家系 ,对其发病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 白癜风家系
下载PDF
水稻显性矮秆遗传研究──Ⅰ.关于KL908的矮生性遗传的性质 被引量:15
13
作者 朱立宏 赖桂贤 +2 位作者 滕友仁 周傲南 王浩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8,共8页
KL908与6个高秆品种杂交,根据P1、P2、F1、F2、B1、B2和部分F3世代群体株高变异的分析,证明KL908的矮生性系受1对显性矮秆基因控制。基因的表达爱品种的遗传背景影响,显性效应较弱。KL908的基因型暂... KL908与6个高秆品种杂交,根据P1、P2、F1、F2、B1、B2和部分F3世代群体株高变异的分析,证明KL908的矮生性系受1对显性矮秆基因控制。基因的表达爱品种的遗传背景影响,显性效应较弱。KL908的基因型暂定为DKDK,DK与籼稻半矮秆基因sd-1非等位。作者论述了培育显性矮生系的潜在育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生性 遗传 显性
下载PDF
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状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肖松华 刘剑光 +3 位作者 狄佳春 许乃银 陈旭升 黄骏麒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51-355,共5页
转 Bt基因抗虫棉新棉 33B和 GK- 1 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抗虫棉株系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86.8%、75 .1 % ,对照 TM- 1、泗棉 3号、苏棉 1 2号三个常规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1 0 .9%、1 3.9%、9... 转 Bt基因抗虫棉新棉 33B和 GK- 1 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抗虫棉株系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86.8%、75 .1 % ,对照 TM- 1、泗棉 3号、苏棉 1 2号三个常规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1 0 .9%、1 3.9%、9.2 %。转 Bt基因抗虫棉的杂种一代能明显延缓棉铃虫的发育进程。饲喂新棉 33B、GK- 1 2与常规品种 (系 )的杂种一代 72 h后 ,存活幼虫以1龄虫为主 ,分别占 92 .4%、85 .1 % ,并有少量 2龄幼虫。而同批次对照苏棉 1 2号和泗棉 3号以 2龄虫为主 ,分别占 89.6%、86.8% ,并有少量的 3龄虫出现。以抗虫棉与常规棉杂种 F1叶片饲喂棉铃虫 ,其发育进度较取食对照品种的延缓 1个龄期。转 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Bt基因是以单一位点的方式整合到棉花基因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抗虫棉 抗虫性状 遗传研究
下载PDF
桔小实蝇对敌百虫抗药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章玉苹 曾玲 +1 位作者 陆永跃 梁广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3,共5页
运用经典的杂交法,采用剂量对数-死亡概率值回归分析法,利用室内选育的抗性倍数为65.96的桔小实蝇抗敌百虫品系和敏感品系,研究桔小实蝇对敌百虫的抗性形式遗传.结果表明,杂交F1代的显性度均在0~1的范围内,说明桔小实蝇对敌百... 运用经典的杂交法,采用剂量对数-死亡概率值回归分析法,利用室内选育的抗性倍数为65.96的桔小实蝇抗敌百虫品系和敏感品系,研究桔小实蝇对敌百虫的抗性形式遗传.结果表明,杂交F1代的显性度均在0~1的范围内,说明桔小实蝇对敌百虫的抗性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遗传因子数测定以及进一步的卡方检验可知∑xF2^2和∑xBG3^2值分别为20.964和19.684,均大于x0.05,9^2(16.919),表明桔小实蝇对敌百虫的抗性属多基因控制;杂交后代其雌雄性比近似保持在1:1,说明桔小实蝇对敌百虫的抗性属常染色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小实蝇 敌百虫 抗药性 不完全显性 遗传
下载PDF
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菊林 高琪 +3 位作者 周华云 金小林 曹俊 朱国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67-369,共3页
目的 对实验室选育的嗜人按蚊抗溴氰菊酯品系进行抗性遗传特性分析。方法 采用LC-P线法研究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的遗传方式。结果 正交和反交F_1代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5.19、16.66,接近1∶1。D-0.651,F_1代的LC-P线靠近抗性亲本一方。B... 目的 对实验室选育的嗜人按蚊抗溴氰菊酯品系进行抗性遗传特性分析。方法 采用LC-P线法研究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的遗传方式。结果 正交和反交F_1代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5.19、16.66,接近1∶1。D-0.651,F_1代的LC-P线靠近抗性亲本一方。BC代在死亡率50%处与F_2代死亡率在25%—75%处未出现明显平坡,BC和F_2的实际死亡率和理论死亡率曲线的适合性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 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是由常染色体遗传所致的多基因遗传,抗性遗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人按蚊 溴氰菊酯抗性 不完全显性 多基因遗传
下载PDF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调查 被引量:8
17
作者 闫薇 王琳 +2 位作者 冉玉平 李薇 雷观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38-439,共2页
报告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调查结果。该家系共5代34名成员,其中患病者15例(男8例,女7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女性,18岁。于1岁左右双踝部出现数个水疱,双胫前皮肤在外伤、搔抓后形成圆形或卵圆形丘疹、结节... 报告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调查结果。该家系共5代34名成员,其中患病者15例(男8例,女7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女性,18岁。于1岁左右双踝部出现数个水疱,双胫前皮肤在外伤、搔抓后形成圆形或卵圆形丘疹、结节,似米粒至花生米大,暗红色,质地较硬,部分皮损表面有痂壳。双足多个趾甲增厚或脱失。皮损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多处表皮下裂隙形成,真皮内散在较多的表皮样囊肿,并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该家系中其他患者的皮损与先证者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松解症 大疱性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 家系调查 显性遗传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基因及与恢复基因的等位性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宋来强 傅廷栋 +2 位作者 杨光圣 涂金星 马朝芝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6-462,共7页
【目的】弄清2个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609AB和Rs1046AB显性核不育的遗传模式及其不育基因的等位性。【方法】采用临保系测验法和不育系可育株与临保系的杂交回交,分析恢复基因与不育基因和2个不育基因的等位关系。【结果】... 【目的】弄清2个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609AB和Rs1046AB显性核不育的遗传模式及其不育基因的等位性。【方法】采用临保系测验法和不育系可育株与临保系的杂交回交,分析恢复基因与不育基因和2个不育基因的等位关系。【结果】筛选得到28个甘蓝型油菜恢复系,确认其中15个恢复系恢复基因与609A不育基因等位,进一步证实了甘蓝型油显性核不育的复等位基因遗传,原来视为2对显性基因遗传的纯合型不育系Rs1046AB,其可育株携带的恢复基因与不育基因等位,Rs1046B的恢复基因与609A的不育基因等位。【结论】Rs1046AB和609AB均符合复等位基因遗传模式,2个不育基因等位,不育系不育株的基因型为MsMs,可育株的基因型是MsM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显性核不育 复等位基因遗传模式 等位性测验
下载PDF
工业设计中基于风格特征的产品设计DNA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卢兆麟 薛澄岐 +1 位作者 汤文成 张悦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14,共8页
基于工业设计的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将产品设计DNA的表示结构定义为产品的显性风格特征与隐性风格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映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品设计DNA遗传与变异的模型并提出遗传力的概念,阐释了产品设计DNA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提出运... 基于工业设计的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将产品设计DNA的表示结构定义为产品的显性风格特征与隐性风格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映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品设计DNA遗传与变异的模型并提出遗传力的概念,阐释了产品设计DNA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提出运用设计形态分析法和语意差异法分别提取产品的显性风格特征与隐性风格特征,最后以摩托罗拉手机为研究样本,通过试验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设计DNA 显性风格特征 隐性风格特征 遗传 变异 提取
下载PDF
成骨不全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15
20
作者 鲁艳芹 任秀智 +1 位作者 王延宙 韩金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1-518,共8页
成骨不全作为罕见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具有临床异质性与遗传异质性,迄今已经分为15个亚型.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基因COL1A1、COL1A2突变为主.非Ⅰ型胶原蛋白突变的... 成骨不全作为罕见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具有临床异质性与遗传异质性,迄今已经分为15个亚型.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基因COL1A1、COL1A2突变为主.非Ⅰ型胶原蛋白突变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成骨不全患者数量少,但致病基因种类多,涉及到胶原合成后异常修饰,胶原蛋白分子伴侣及羧基端前肽剪切酶缺陷、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分化及转录因子异常、钙离子通道与Wnt信号通路分子等诸多方面.致病基因及其机制的研究,对于成骨不全的基因确诊及个体化药物治疗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 I型胶原蛋白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分子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