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颗粒的测量与表征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书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45-47,共3页
介绍了纳米颗粒测量的各种方法,有电镜观察法,X射线衍射线宽法,激光粒度分析法,比表面积法,颗粒沉降法,拉曼散射法,扫描探针显微术以及小角X射线散射等,并对其测量原理,测量过程,适用范围及测量方法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纳米颗粒度 电镜法 x-my衍射法 激光粒度分析法 比表面积法 颗粒沉降法 拉曼散射法
下载PDF
多层CT血管造影在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前的应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彭谦 范淼 +2 位作者 黄刚 李子平 叶滨宾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02-405,共4页
目的:探讨MSCT血管造影在活体肾供体术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55例供体术前进行了MSCT三期增强扫描,均进行MPR、VR、MIP及CTVE,观察肾实质、肾动脉、肾静脉情况。对所有55例资料进行随访追踪,实施了肾移植的使用术中结果... 目的:探讨MSCT血管造影在活体肾供体术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55例供体术前进行了MSCT三期增强扫描,均进行MPR、VR、MIP及CTVE,观察肾实质、肾动脉、肾静脉情况。对所有55例资料进行随访追踪,实施了肾移植的使用术中结果作为对照的金标准。结果:55例110个肾脏中有19例见29支副肾动脉、肾动脉过早分支2例、单侧双肾静脉2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肾静脉1例、多发肾囊肿3例、肾结石5例、肾错构瘤1例。合乎临床要求的供肾46例。结论:MSCTA作为术前活体肾供体的一站式检查技术,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基本代替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29
3
作者 卢洁 李坤成 +4 位作者 吉训明 张苗 李鹏雨 冀瑞俊 马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超早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6 h内行CT平扫、CTP及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测量缺血区的脑灌注参数值,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超早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6 h内行CT平扫、CTP及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测量缺血区的脑灌注参数值,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结果30例患者中10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20例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CTP均发现灌注异常区。CTP表现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减低、达峰时间延迟;梗死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半暗带区脑血流量、达峰时间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脑血容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重建CTA图像显示17例脑梗死患者一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13例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CTP能够早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程度,预测半暗带;CTA可以显示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对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灌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成纤过程中PAN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形成 被引量:20
4
作者 韩曙鹏 徐樑华 +2 位作者 曹维宇 姚红 白丽芳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4-58,共5页
采用X射线衍射、声速法研究了成纤过程中PAN纤维晶态结构和取向态结构的变化规律。结合扫描电镜观察纤维的截面形态,研究成纤过程中PAN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成纤过程中,纤维晶态结构主要形成于凝固成型阶段,可以用两... 采用X射线衍射、声速法研究了成纤过程中PAN纤维晶态结构和取向态结构的变化规律。结合扫描电镜观察纤维的截面形态,研究成纤过程中PAN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成纤过程中,纤维晶态结构主要形成于凝固成型阶段,可以用两相模型(“准晶”区和无定型区)来描述;而取向态结构主要受两段牵伸控制,其中前牵伸对晶态结构的完善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再牵伸则主要提高纤维的取向度;干燥致密化过程有利于晶区的生长和完善,同时固定了纤维的取向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纤维 晶态 取向态 X射线衍射
下载PDF
HRCT多平面重组及最大密度投影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听骨链病变的术前评估 被引量:11
5
作者 丁元萍 孙晓卫 +4 位作者 李笃民 邓基波 张寒冰 荣宝刚 丁寿玲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0-633,共4页
目的:通过HRCT多平面重组及最大密度投影观察正常听骨链的形态,并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听骨链病变进行术前评估。方法:对20例(40耳)突发性聋患者(对照组)和62例(71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病变组)行高分辨率CT扫描,分别沿三个听小骨的长... 目的:通过HRCT多平面重组及最大密度投影观察正常听骨链的形态,并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听骨链病变进行术前评估。方法:对20例(40耳)突发性聋患者(对照组)和62例(71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病变组)行高分辨率CT扫描,分别沿三个听小骨的长轴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对显示图像直接进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对照组比较MPR和MIP图像整体显示听骨的形态和结构情况;病变组观察听骨链破坏情况,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对照组听小骨在MPR及MIP图像均明确显示,MPR对镫骨整体的显示优于MIP,MIP可以立体显示听骨链的空间结构;病变组,胆脂瘤型39例(44耳),MPR显示43耳有听骨破坏,MIP显示41耳有听骨破坏;肉芽肿型15例(17耳),MPR显示6耳有听骨破坏,MIP显示5耳有听骨破坏。单纯性中耳炎8例(10耳),MPR及MIP均未显示听骨破坏。术中见胆脂瘤型中耳炎41耳有听骨破坏;肉芽肿型中耳炎6耳有骨质破坏,单纯型无听骨破坏。结论:MPR对镫骨的整体显示优于MIP,MIP对听骨链破坏的显示能力优于MPR,两者相结合可以提高听骨链破坏的诊断率,为手术方式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计算机 中耳炎 胆脂瘤 高分辨率CT
下载PDF
双源CT心肌桥的检出率、解剖病理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张龙江 卢光明 +5 位作者 郭华 陈鹏 孙志远 王俊鹏 李林 黄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74-878,共5页
目的:利用双源CT观察心肌桥(MB)的出现率和解剖病理学特征,探讨其检出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2006年12月~2007年3月,共有272例患者因怀疑冠状动脉疾病或体检而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CA)检查。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的冠状动... 目的:利用双源CT观察心肌桥(MB)的出现率和解剖病理学特征,探讨其检出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2006年12月~2007年3月,共有272例患者因怀疑冠状动脉疾病或体检而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CA)检查。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的冠状动脉分段标准确认其有无、位置和解剖病理学改变。根据DSCTCA表现及临床症状,将所有病例分为3组:1组,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2组,无冠状动脉疾病但有临床症状组;3组,无冠状动脉疾病也无临床症状组。对3组患者MB的解剖学特点进行统计学处理。15例患者进行了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两组MB检出率的差别。随机选择10例前降支MB患者进行4D电影显示以观察MB在心动周期内的变化情况。结果:272例进行了DSCTCA的患者中,63例检出79支MB,出现率为23.2%(63/272)。MB的平均长度为(2.14±0.83)cm,深度为(0.33±0.10)cm。63例中,49例(78%,49/63)患者为单支MB,其中7段29支,8段17支,9段1支,16段2支;12例(19%,12/63)为双支MB,其中以7段和8段共存最常见(42%,5/12);2例(3%,2/63)3支MB。79支MB中,40支位于7段,24支位于8段,7支位于9段,4支位于16段,3支位于13段,1支位于10段。3组患者之间的统计学分析显示,1组患者的年龄明显大于2组和3组(P=0.001),MB更长(P=0.041),深度更深(P=0.021)。CAG提示4支MB,而DSCTCA显示20支MB,两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例MB患者的4D电影显示MB收缩期变窄,舒张期恢复正常,类似CAG的"挤牛奶"效应。结论:本组冠状动脉MB的检出率为23.2%。利用DSCTCA可以可靠而生动地检测MB,确认其解剖病理学改变,解释一些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可疑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处理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7
作者 仲海 徐卓东 +1 位作者 柳澄 赵晓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11期988-991,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21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Wizard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其中21例结合常规...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21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Wizard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其中21例结合常规血管造影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CTA)的准确性。结果:在441个动脉节段中,435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在DSA图像上,狭窄闭塞的节段共130个(轻度狭窄16段,中度狭窄12段,重度狭窄22段,闭塞80段),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9.1%、99.7%、99.5%。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是一种高度准确、非侵袭性的成像技术,在评估下肢动脉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疾病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肢 动脉病变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疑难肺结核病的临床应用(附15例临床影像病理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基根 陈龙华 吴德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难诊性肺结核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PCN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003年2月至 2004年10月在我科行PCNB诊断的15例肺结核病人。活检前全部病例均经其他方法检查而无法明确诊断,其中10 例痰涂片、12例纤支镜、13例胸片... 目的探讨难诊性肺结核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PCN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003年2月至 2004年10月在我科行PCNB诊断的15例肺结核病人。活检前全部病例均经其他方法检查而无法明确诊断,其中10 例痰涂片、12例纤支镜、13例胸片、15例CT扫描、1例PET-CT检查。结果痰涂片、纤支镜检查结果均为阴性;胸片、 CT及PET-CT示肺内和/或纵隔肿物;15例肺穿刺活检物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肺结核,穿刺术后发生气胸3例、咳血1例。结论对影像学和其他检查方法难于确诊的肺结核病例,PCN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确诊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肺穿刺活检 临床应用价值 肺结核病人 CT引导下 影像学 病理分析 诊断 PET-CT 病理组织学检查 疑难
下载PDF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被引量:11
9
作者 郑祥武 潘克华 +2 位作者 董丽卿 吴恩福 杨开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9期910-913,共4页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结合临床与手术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CD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局限型CD9例,表现为颈部、肺内、纵隔、腋窝、左侧后腹膜单发或毗邻2个肿块,共12个肿块,呈类圆形或椭...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结合临床与手术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CD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局限型CD9例,表现为颈部、肺内、纵隔、腋窝、左侧后腹膜单发或毗邻2个肿块,共12个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18~150mm间,平均50mm,其中2个肿块见钙化,1个巨大肿块内见裂隙状低密度灶,其余肿块均呈均质密度伴显著持续性强化,平扫CT值42~50HH,增强后CT值在108~145HU间,且腹部3例肿块周边可见更高密度环形强化影及粗大血管影。弥漫型CD3例,CT上均见有全身多处淋巴结多发肿大,肿大淋巴结直径在8~30mm间.呈均质软组织密度伴轻度强化,其中1例出现肺部病变,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多发气囊腔及沿肺纹理分布斑点、小片状密度增高影。结论:均质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显著持续性强化及钙化是局限型CD的主要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而弥漫性CD的CT表现类似淋巴瘤,常难以诊断,若合并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或副肿瘤性天疱疹等可具有一定的提示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螺旋CT头颅扫描剂量的合理调整及其防护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爱琴 郑文龙 +1 位作者 许崇永 严志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6期755-757,共3页
目的:探讨能充分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且符合图像质量标准的CT扫描参数值,降低扫描辐射剂量。方法:①使用260、200、150、100、80mAs5种剂量对模拟成人头颅的水模进行扫描,对获得的每幅图像选取相同的5个感兴趣区(ROI)测定并记录CT值的标准... 目的:探讨能充分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且符合图像质量标准的CT扫描参数值,降低扫描辐射剂量。方法:①使用260、200、150、100、80mAs5种剂量对模拟成人头颅的水模进行扫描,对获得的每幅图像选取相同的5个感兴趣区(ROI)测定并记录CT值的标准差,采用ROICT值标准差(SD)评价图像噪声。对各剂量组CT值标准差的均数和标准差作统计学处理;②随机选取来科全颅脑扫描显示颅内病变的10例,常规剂量260mAs扫描后,经患者同意,对病灶中心层面用200mAs加扫一层,对获取的两组图像质量进行盲式评判,评判标准依据空间分辨率、噪声及伪影将图像分为差、一般、较好、好四级。结果:①水模扫描:随着扫描剂量的降低,CTDIw(mGy)值明显下降,200mAs组比260mAs组降低13.34mGy;②图像噪声随着扫描剂量的降低而增加,但常规剂量260mAs组与减低剂量200mAs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③260mAs和200mAs两种剂量的图像质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χ2=0.313,P=0.576)。结论:200mAs扫描剂量图像质量不受剂量降低而影响,但能降低辐射剂量,是可以实施调整的扫描参数,具有积极的放射防护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扫描参数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颅脑
下载PDF
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对脑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明 邢伟 +2 位作者 邱建国 孙益芳 丁玖乐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3-397,共5页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320排容积CT对192例病例进行全脑灌注扫描,利用动态容积原始数据重建容积图像,减影后选择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方式获得脑血管重建图像,并利用软件生成相应的全...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320排容积CT对192例病例进行全脑灌注扫描,利用动态容积原始数据重建容积图像,减影后选择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方式获得脑血管重建图像,并利用软件生成相应的全脑灌注三维图像。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的动态血管图像及全脑灌注图像,发现脑血管病变77例,其中动脉瘤30例,血管畸形15例,血管狭窄或闭塞32例。动脉瘤病例均经DSA证实,血管畸形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血管栓塞病例行溶栓术后病理证实,22例血管狭窄经DSA证实。治疗前全部患者存在脑灌注异常区域,患侧与健侧比较,rCBV、rCBF减低,M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异常灌注区域rCBV、rCBF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对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随访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以实现对脑血管病变的全面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全脑灌注 CT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病变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肺癌疗效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吉清 张成琪 +3 位作者 陈静 刘庆伟 姚树展 刘松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可疑复发和转移的肺癌患者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经临床、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可疑复发的肺癌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并将结果与同期CT检查结果相比较。最终复发的诊断经外科手术、穿刺活检...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可疑复发和转移的肺癌患者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经临床、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可疑复发的肺癌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并将结果与同期CT检查结果相比较。最终复发的诊断经外科手术、穿刺活检或经进一步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证实,评价PET-CT对制订患者治疗计划的价值。结果:8例经证实为复发或转移的患者PET-CT全部显示为阳性。8例证实为无复发的患者PET-CT阴性,1例PET-CT诊为复发的患者,经1年后随访证实为假阳性。9例无复发的患者CT仅肯定正确诊断4例,另5例CT假阳性患者皆由于CT无法鉴别复发与放疗后反应或术后疤痕所致,PET-CT改变了6例患者的最初治疗计划。结论:对治疗后可疑复发和转移的肺癌患者,PET-CT是有效的检查手段,与CT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对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复发 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胡桃夹现象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 被引量:7
13
作者 符伟军 洪宝发 +4 位作者 肖越勇 杨勇 蔡伟 高江平 王晓雄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探讨引起血尿的胡桃夹现象发病机制及其诊断新方法。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采用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成像,比较确诊胡桃夹现象患者4例与正常对照者10例的血管显示情况及解剖变异。结果:CT血管成像发现胡桃夹现象患... 目的:探讨引起血尿的胡桃夹现象发病机制及其诊断新方法。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采用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成像,比较确诊胡桃夹现象患者4例与正常对照者10例的血管显示情况及解剖变异。结果:CT血管成像发现胡桃夹现象患者左侧肾静脉在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明显受压,其夹角平均为(39.3±4.3)°,而正常对照组的夹角平均为(90±10)°。在肾静脉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直线距离,正常对照组平均为(12±1.8)mm,而胡桃夹现象患者平均为(3.1±0.2)m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行肾静脉及周围血管重建证实引起血尿的胡桃夹现象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左侧肾静脉受压。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胡桃夹现象临床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具有立体直观、无创简便优点,可作为胡桃夹现象临床筛查的一种常规确诊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夹现象 血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与DSC相结合研究油脂的物性及其动力学机理的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露 上野聪 佐藤清隆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7-210,共4页
介绍了将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和DSC相结合,用于油脂的结构和物化性质研究的新技术,以及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油脂 结晶 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 DSC
下载PDF
MSCT低张肠道水造影成像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谢继承 李欠云 +1 位作者 周亚敏 鄢广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5期580-583,共4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水造影成像在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口服甘露醇混合液充盈小肠,低张灌水充盈结肠,16层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图像行回顾性重组,获得冠状面、矢状面或曲面重组图像,就肿瘤的部位、浸润...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水造影成像在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口服甘露醇混合液充盈小肠,低张灌水充盈结肠,16层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图像行回顾性重组,获得冠状面、矢状面或曲面重组图像,就肿瘤的部位、浸润范围、周围淋巴结及实质脏器侵犯等进行分析。结果:19例肠道淋巴瘤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原发性16例,继发性3例;空肠1例,回肠9例,结肠9例;CT表现分为浸润增厚型(9例),息肉肿块型(6例),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型(3例),肠系膜型(1例)。CT表现为病变肠管壁黏膜下层的不规则性增厚,黏膜面多示连续,浆膜层边缘较光整,肠管保持一定的柔软度和扩张度,病灶轻中度强化为主。定位、定性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100%、84.2%。结论:肠道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低张肠道水造影成像能清楚显示肿瘤本身特征及周围组织关系,是肠道淋巴瘤术前诊断较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肿瘤 淋巴瘤 水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工业X-CT散射校正技术综述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峰 闫镔 +2 位作者 李建新 李磊 包尚联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9年第4期34-43,共10页
在工业X-CT成像系统中,散射现象对重建图像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一直是CT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工业X-CT系统的最新发展,锥束CT也逐渐被广泛应用,由于成像质量要求高,散射成二维分布,及新型平板探测器的应用,对散射校正带来更大的挑战。... 在工业X-CT成像系统中,散射现象对重建图像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一直是CT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工业X-CT系统的最新发展,锥束CT也逐渐被广泛应用,由于成像质量要求高,散射成二维分布,及新型平板探测器的应用,对散射校正带来更大的挑战。在传统的散射校正方法基础上,近几年出现了众多新的校正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散射干扰的形成原理,介绍了散射评估方法,同时又对目前主要的几种校正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散射校正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工业CT 散射校正 蒙特卡罗模拟 射束衰减网格 初级射线调制
下载PDF
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振家 孙传林 +1 位作者 王锡明 武乐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目的:介绍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治疗脊柱肿瘤的技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10例脊柱转移瘤病人,均在CT引导下进行肿瘤内125I粒子植入术。使用的设备为Phlips公司生产的多排螺旋CT(MX8000),并配有Pin-point光学引导系统,采用... 目的:介绍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治疗脊柱肿瘤的技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10例脊柱转移瘤病人,均在CT引导下进行肿瘤内125I粒子植入术。使用的设备为Phlips公司生产的多排螺旋CT(MX8000),并配有Pin-point光学引导系统,采用珠海和佳公司产的TIPS计划系统及穿刺针,中科院生产的125I粒子。首先根据肿瘤的大小利用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出治疗肿瘤所需要125I粒子的最佳数量,然后经CT导向下经皮穿刺将125I粒子均匀植入到肿瘤内进行组织间放疗,所有病人术后1月、2月、3月内分别进行CT检查随访,根据肿瘤大小变化将疗效分4级:Ⅰ级:明显缓解(肿瘤缩小50%以上)Ⅱ级:缓解(肿瘤,软组织肿块缩小25%~50%)Ⅲ级:轻度缓解或肿瘤虽然大小无明显变化,但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肿瘤,软组织肿块缩小1%~25%)Ⅳ级:无效(肿瘤,软组织肿块无变化或增大,临床症状亦无缓解)。结果:1月:Ⅰ级1例,Ⅱ级1例,Ⅲ级5例,Ⅳ级3例;2月:Ⅰ级4例,Ⅱ级3例,Ⅲ级2例,Ⅳ级1例;3月: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结论: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是一种治疗脊柱肿瘤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125I粒子 转移瘤 植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正常男性人群定量CT骨密度的差异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圆 李晖 +3 位作者 刘文亚 程晓光 马华 王海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99-902,共4页
目的测量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正常男性人群定量CT(QCT)骨密度(BMD)值,研究新疆地区正常男性人群骨密度现状,比较两种民族男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差异。资料与方法对20~82岁以上的704名符合健康标准的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汉族、维... 目的测量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正常男性人群定量CT(QCT)骨密度(BMD)值,研究新疆地区正常男性人群骨密度现状,比较两种民族男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差异。资料与方法对20~82岁以上的704名符合健康标准的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汉族、维吾尔族男性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QCT测量,按不同民族每5岁分为1个年龄组,比较两组各年龄段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结果汉族、维吾尔族男性腰椎出现骨峰值的年龄段相同,维吾尔族男性骨峰值较汉族男性高(P<0.05)。随年龄增大,两民族男性骨密度均逐渐下降。65岁以后,汉族、维吾尔族男性骨量有加速下降的趋势,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增加,65岁组及≥70岁组汉族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15.91%、27.59%,维吾尔族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21.43%、36.84%,≥70岁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族、维吾尔族男性腰椎骨密度变化规律相似,65岁以上男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维吾尔族老年男性更易罹患骨质疏松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腰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鞍结节脑膜瘤与向前上生长的垂体腺瘤MRI鉴别诊断 被引量:5
19
作者 全冠民 袁涛 刘怀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03-806,共4页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与向前上生长的垂体大腺瘤的影像学鉴别要点。资料与方法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鞍结节脑膜瘤的MRI征象,并与同期病理确诊的14例垂体大腺瘤进行对照。结果17例脑膜瘤:均显著强化,包绕颈内动脉13例,长脑膜尾征14例、...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与向前上生长的垂体大腺瘤的影像学鉴别要点。资料与方法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鞍结节脑膜瘤的MRI征象,并与同期病理确诊的14例垂体大腺瘤进行对照。结果17例脑膜瘤:均显著强化,包绕颈内动脉13例,长脑膜尾征14例、瘤周较多流空信号5例,蝶鞍扩大9例,垂体柄不能辨认11例,肿块与垂体分界不清7例,无腰征。14例垂体大腺瘤:7例显著强化、但不均匀,颈内动脉包绕14例,短脑膜尾征9例,较多流空信号2例,蝶鞍扩大14例,垂体柄不能辨认14例,见不到垂体结构13例,腰征12例。鞍结节脑膜瘤的瘤体显著及均匀强化、脑膜尾征粗大、瘤内星状改变均明显不同于垂体大腺瘤,其中长脑膜尾征、明显及均匀强化价值最大。结论长脑膜尾征和肿瘤明显及均匀强化、无腰征是鞍结节脑膜瘤的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鞍结节脑膜瘤与向前上生长的垂体大腺瘤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垂体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11
20
作者 尚玉真 王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6期732-734,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检查中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MSCTA检查的20例患者,经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主动脉成像的CT图像质量,总结检查过程中的护理操作和体会。结果:20例主动脉夹层动...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检查中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MSCTA检查的20例患者,经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主动脉成像的CT图像质量,总结检查过程中的护理操作和体会。结果:2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检查效果,重建图像均能显示所要观察的动脉血管的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全部达到诊断目的,其中1例返回病房后6h因主动脉夹层破裂,抢救无效死亡。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检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精心的护理配合是取得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