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travascular findings during upper limb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focusing on undiagnosed malignancy
1
作者 Romman Nourzaie Jeeban Das +7 位作者 Hiba Abbas Narayanan Thulasidasan Panos Gkoutzios Shahzad Ilyas Leo Monzon Tarun Sabharwal Steven Moser Athanasios Diamantopoulos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9年第1期10-18,共9页
BACKGROUND 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has been an established method for diagnostic vascular disease of lower limbs. Recently, the method is widely used for diagnosis of vascular pathologies in the upper lim... BACKGROUND 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has been an established method for diagnostic vascular disease of lower limbs. Recently, the method is widely used for diagnosis of vascular pathologies in the upper limbs too. It also has increased the possibilities of this scans being reviewed by no specially trained radiologists.This increases the risk of incidental non vascular findings to be missed or misinterpreted. The study is focusing in the frequency of extravascular incidental finding(EVIF)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for both the reporting radiologist and the referring physician recognizing the frequency of EVIFs.AIM To analyse the frequency of EVIF identified on computed angiography(CT) of the upper limb.METHODS A total of 1383 CT angiographic studies of the peripheral arterial system were performed between August 2015 and August 2017. All upper limb CTAs(n = 79)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for the presence of non-vascular incidental findings within the chest, abdomen/pelvis, musculoskeletal system or head and neck. These EVIFs were subsequently grouped into 3 categories based on clinical significance. EVIFs of immediate clinical relevance were included in category A,findings considered indeterminate but most likely benign were placed in category B, while incidental findings of no clinical significance were included in category C.RESULTS Complete imaging datasets were available in 74/79(93.7%). Patientdemographics included 39(52.7%) females and 35(47.2%) 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59 ± 19.5 years(range 19-93 years). A total of 153 EVIFs were reported in 52 patients(70.3%). Of these, 44 EVIFs(28.7%) were found in the chest, 83(54.2%) in the abdomen, 14(9.2%) in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and 9(5.8%) in the head and neck. Thirteen EVIFs(8.4%) identified in 11 patients were noted to be of immediate clinical significance(Category A), 50 EVIFs(32.3%) were identified in20 patients and were considered indeterminate but most likely benign, while the remaining 91 EVIFs(59.5%) identified in 21 patients were determined to be of no clinical significance(Category C). One index case of malignancy(1.3%) and four cases of new disseminated metastatic disease(5.4%) were identified.CONCLUSION Our study of upper limb CTA examinations demonstrated a frequency of 8.4%for extravascular incidental findings of immediate clinical significance. We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for both the reporting radiologist and the referring physician of the need to recognize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EVIFs are identified in the upper limb peripheral arterial system and of the necessity for further clinical and imaging work-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vascular INCIDENTAL FINDINGS computed angiography Upper limbS Arterial Extravascular FINDINGS
下载PDF
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Using 16-slice Spiral CT: a Comparison with Selective X-ray Coronary Angiography
2
作者 史河水 韩萍 +2 位作者 孔祥泉 冯敢生 Martin HK Hoffmann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6年第3期338-340,共3页
The role of 16-slice spiral CT was selective X-ray coronary angiography (SCA) who were suspected of having coronary heart evaluated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stenosis, with serving as the reference standard. Sixt... The role of 16-slice spiral CT was selective X-ray coronary angiography (SCA) who were suspected of having coronary heart evaluated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stenosis, with serving as the reference standard. Sixty-five patients disease, without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or coronary bypass-grafting,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16-slice CT. Eight patients with pre-scan heart rate of more than 80 beats/min were given β-blockers. After the retrospectively ECG-gated axial imaging reconstruction, volume redering (VR),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 curved MPR and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Every segment of coronary artery with a diameter ≥1.5 mm was assessed, and the presence on CT with a stenosis exceeding 50 % diameter reduction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n SCA. The reasons which lead to some segments unevaluable were analysed. Compared with SCA, 93 % coronary segments and 94 % main branches were evaluable. Residual cardiac motion artifacts, severe calcification and poor opacification made 58 %, 28 % and 14 % of the remaining 60 segments unevaluable respectively. Without routine administration of β-blockers, good coronary imaging quality can be acquired using 16-slice spiral CT. It is a reliable noninvasive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angiography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下载PDF
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成像方案
3
作者 胡莹莹 张珂 +3 位作者 何辰宇 孙宏亮 王蕾 谢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2-246,共5页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T值、噪声(SD)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针对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质量及血管节段的可诊断性进行主观评估,观察40、45、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的自动去骨能力。结果40~80 keV范围内,随keV升高,各动脉在图像中的CT值、SD值、SNR及CNR均逐渐降低。相比100 kVp,腘动脉(PA)及其近端动脉的CT值、CNR及SNR均在40~55 keV图像中升高(P均<0.05);50~55 keV图像中SD值升高(P均<0.05),而60 keV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及60 keV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动脉节段数与100 k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A以远节段的SNR及CNR在各单能量图像及100 kVp图像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CT值在40~45 keV图像中、SD在40 keV图像中均高于100 kVp(P均<0.05),但SD在45 keV与100 kVp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keV图像中,PA以远节段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节段数均高于60 keV及100 kVp(P均<0.05)。40 keV图像对9例(9/30,30.00%)、45 keV图像对6例(6/30,20.00%)不能自动去骨,50及60 keV、100 kVp对30例(30/30,100%)均可自动去骨。结论行双下肢动脉能谱CTA时,对PA及其近端节段以6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对其以远或双下肢全程则以5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 CT血管成像 能谱CT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重建算法在下肢动脉病变CTA诊断中的研究
4
作者 陈芸 朱彦 +3 位作者 王扬 赵天 李月峰 陈兴兵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3期134-138,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重建算法对下肢动脉病变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51例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CTA检查资料(65条下肢动脉)。分别基...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重建算法对下肢动脉病变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51例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CTA检查资料(65条下肢动脉)。分别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重建(Deep Learning Image Reconstruction,DLIR)算法和混合迭代重建(Hybri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HIR)算法对CTA图像进行重建,以HIR法为参照进行质量评估;两位医师在不同重建算法下对血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Kappa检验观察者间一致性;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金标准”比较HIR法和DLIR法诊断下肢动脉中度和重度狭窄的效能。结果与HIR法相比,DLIR法图像质量的噪声显著降低(Z膝上动脉=8.36,Z膝下动脉=9.46,Z足背动脉=7.19,均P<0.001),信噪比(Z膝上动脉=-7.32,Z膝下动脉=-7.91,Z足背动脉=-8.45,P<0.001)及对比噪声比(Z膝上动脉=-8.66,Z膝下动脉=-9.21,Z足背动脉=-8.52,均P<0.001)显著提高。DLIR法对动脉狭窄或闭塞程度的识别和评估均显示出更高的观察者间一致性(Kappa=0.86)。与HIR法相比,DLIR法的图像对膝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敏感度(72.2%vs.94.4%)、特异性(78.7%vs.95.7%),足背动脉中度狭窄的特异性(86.0%vs.97.7%)及重度狭窄的敏感度(50.0%vs.87.5%)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 DLIR算法可有效改善下肢动脉的CTA图像质量,并获得更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 深度学习 混合迭代重建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CTA与DSA评估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患者全球肢体解剖学分期系统分期的一致性分析
5
作者 韩亚庆 丁宁宁 +6 位作者 周丽 崔玉玲 尹翠林 刘哲 杨健 刘亚民 孟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0-303,共4页
目的分析CTA与DSA在评估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患者全球肢体解剖学分期系统(GLASS)分期中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LTI患者临床资料。以DSA评估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与DSA评估... 目的分析CTA与DSA在评估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患者全球肢体解剖学分期系统(GLASS)分期中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LTI患者临床资料。以DSA评估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与DSA评估GLASS分期的一致性。结果 CTA评估GLASS评分与DSA具很强的一致性,其中两者评估股腘动脉段评分的加权Kappa系数为0.798(95%CI=0.722~0.873,P<0.01),评估膝下动脉段评分的加权Kappa系数为0.785(95%CI=0.725~0.845,P<0.01),评估GLASS整体评分的加权Kappa系数为0.832(95%CI=0.752~0.911,P<0.01),均显示出很强的一致性。结论 下肢动脉CTA检查可准确评估CLTI患者靶病变GLASS评分和分期,有助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及血运重建技术难度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肢体解剖学分期系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CT血管造影 数字剪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技术在双下肢CTA检查中的应用
6
作者 陈昌美 胡容 +2 位作者 刘宗才 王荣品 曾宪春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NLB)技术在双下肢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疑似双下肢血管病变并行双能量CTA检查的患者52例,扫描后分别行线性融合(LB)技术和NLB技术重建,得到LB和NLB图像。对比LB、NLB及原始图像低kV(80 kV... 目的:探讨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NLB)技术在双下肢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疑似双下肢血管病变并行双能量CTA检查的患者52例,扫描后分别行线性融合(LB)技术和NLB技术重建,得到LB和NLB图像。对比LB、NLB及原始图像低kV(80 kV组)3组图像质量,包括客观评价(CT值、SD、SNR、CNR)和主观评分,以及图像优良率和图像可诊断率。结果:3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B组评分最高。80 kV组、LB组、NLB组图像可诊断率分别为61.54%(32/52)、38.46%(20/52)、65.38%(34/52),优良率分别为30.77%(16/52)、0(0/52)、38.46%(20/52)。3组图像对应部位血管CT值、SD及CNR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LB组CT值最高,且CT值、SD及CNR均高于LB组(均P<0.05)。3组图像对应部位血管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能量CT的NLB技术可提高双下肢CTA检查的图像质量,有望增加双下肢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肢 血管造影术 线性融合技术 非线性融合技术 图像质量
下载PDF
Non-selective pulmonary angiography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diagnosis, a better choice?
7
作者 Han Junli Tian Hongyan +5 位作者 Zhang Junbo Ma Qiang Meng Yan Zhang Zaiwei Ji Yahong Liu Ya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12年第4期233-238,共6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non-selective pulmonary angiography for pulmonary embolism diagnosis. Methods: 105 consecutive subjects diagnosed with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by lower limb phlebogra...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non-selective pulmonary angiography for pulmonary embolism diagnosis. Methods: 105 consecutive subjects diagnosed with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by lower limb phlebography underwent non-selective pulmonary angiography. Results: 52.38%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pulmonary embolism, 21.9% with inferior vena cava thromboembolism, and 9.52% with pulmonary embolism combined with inferior vena cava thrombosis. Images obtained by non-selective pulmonary angiography had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selective pulmonary angiography. Conclusion: The non-selective pulmonary angiography was a simplified, efficient and safe method for pulmonary embolism diagnosis. Large clinical trials are still needed to further evaluate the accuracy and safety of the non-selective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非选择性 静脉血栓 诊断效率 肺动脉 栓塞 血栓形成 临床试验
下载PDF
CT小视野重建在下肢CTA检查中的应用
8
作者 刘键 程新歌 +4 位作者 张小勇 胡容 王玉权 王荣品 曾宪春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CT小视野重建在下肢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双下肢血管病变行CTA扫描的患者33例,选取股动脉段原始图像重建,均行常规视野(常规视野组)和小视野(小视野组)重建,比较2组重建图像中目标血管的平均CT值、噪声、SNR、CNR及... 目的:探讨CT小视野重建在下肢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双下肢血管病变行CTA扫描的患者33例,选取股动脉段原始图像重建,均行常规视野(常规视野组)和小视野(小视野组)重建,比较2组重建图像中目标血管的平均CT值、噪声、SNR、CNR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等。结果:2组股动脉CT值及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股动脉噪声及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视野组主观评分(股动脉远端分支小动脉的清晰度、锐利度及小动脉细节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视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肢CTA检查中,CT扫描结合小视野重建能更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主干及其远端分支小动脉,且更准确地显示斑块及管腔狭窄情况,为末梢小血管循环障碍为主的下肢血管疾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视野重建 下肢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图像质量
下载PDF
CTA、DUS、CE-MRA诊断糖尿病并下肢动脉重度狭窄的效能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思 刘玥 +2 位作者 兰姗 曾蕾 谭利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2-387,共6页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彩色多普勒超声(DUS)、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3种诊断方法在评估糖尿病并下肢动脉重度狭窄方面的效能。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十堰市人民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并发下...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彩色多普勒超声(DUS)、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3种诊断方法在评估糖尿病并下肢动脉重度狭窄方面的效能。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十堰市人民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狭窄的106例患者,患者均通过CTA、DUS、CE-MRA任意一种诊断方法确诊,且均行数字成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DSA诊断结果显示,1~3级动脉分支为重度狭窄的动脉条数分别为17、38、11。DUS诊断动脉1级分支、动脉2级分支、动脉3级分支重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分别为75.00%、96.39%、88.78%、0.875;81.82%、90.91%、88.89%、0.909;55.56%、97.75%、93.88%、0.778。CE-MRA诊断动脉分支1级、动脉分支2级、动脉分支3级重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分别为90.91%、94.23%、93.65%、0.955;80.00%、94.74%、88.89%、0.880;55.00%、96.23%、88.89%、0.750。CTA诊断动脉分支1级、动脉分支2级、动脉分支3级重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分别为90.91%、97.30%、97.65%、0.964;94.12%、97.66%、96.47%、0.972;85.71%、89.72%、97.65%、0.988。结论CTA、DUS、CE-MRA3种方法对糖尿病下肢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CTA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下肢动脉重度狭窄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造影
下载PDF
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剂量的下肢CTA方案在疑似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检查中的应用
10
作者 杜森垚 徐江 +1 位作者 朱杰 司成海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11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剂量的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在疑似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ASO)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进行下肢CTA检查的疑似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共110例,随机数表法分成常... 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剂量的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在疑似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ASO)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进行下肢CTA检查的疑似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共110例,随机数表法分成常规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100 mL)和研究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1 mL/kg)各55例。参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两组诊断效果,同时分析下肢CTA图像质量、碘摄入量和辐射剂量。结果参照DSA金标准,2组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ASO诊断效果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2组下肢CTA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背景噪声较常规组高(P<0.05),信噪比(SNR)较常规组低(P<0.05)。研究组对比剂剂量、碘摄入量较常规组平均减少了32.65 mL、11.43g,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剂量的下肢CTA方案在疑似糖尿病ASO检查中是可行的,在图像质量不影响诊断效果的前提下,能明显减少对比剂剂量、碘摄入量和辐射剂量,提高下肢CTA检查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 动脉血管成像 辐射剂量 对比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血清Lp-PLA2联合CTA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11
作者 王萍 付国丽 《糖尿病新世界》 2023年第21期28-31,共4页
目的分析探究血清Lp-PLA2联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疑似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技术(Dig... 目的分析探究血清Lp-PLA2联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疑似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别对其进行单纯血清Lp-PLA2检测诊断、CTA诊断和血清Lp-PLA2联合CTA诊断,对比三种诊断方式差异,通过ROC曲线评估不同诊断方式对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血清Lp-PLA2联合CTA联合检测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纯血清Lp-PLA2、CTA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Lp-PLA2检测与CTA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单项Lp-PLA2检测与单项CTA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PLA2联合CTA检测对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有显著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病变 糖尿病足 CT血管造影 LP-PLA2 诊断价值
下载PDF
16层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7
12
作者 孙明华 林涛 +2 位作者 王韶颖 范新东 余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对51例临床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5~5mm,螺距1.375~1.75,重建层厚1.25~2.5mm,重叠50%,造影剂...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对51例临床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5~5mm,螺距1.375~1.75,重建层厚1.25~2.5mm,重叠50%,造影剂量120~150ml,注射速率2.5~3ml/s,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5s,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表面阴影显示重建,部分行血管内镜观察,并对图像进行评价,51例中6例行DSA检查,11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将腹主动脉以下病变分为5型,其中腹主动脉型2例,髂动脉型2例,股月国动脉型18例,小腿动脉型8例,广泛型18例。3例未见异常。病变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或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行DSA检查和手术的17例中,16例和MSCTA结果吻合。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而准确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情况,并可以作出合适分型,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CT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造影术 影像学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晓丹 金征宇 +3 位作者 张燕 徐健 张晓波 李明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6-100,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可疑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可疑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及曲面重建(CPR)。以DSA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CTA诊断下肢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4.3%(115/122),特异性为98.4%(548/557),准确率97.6%(663/679),阳性预测值为92.7%(115/124),阴性预测值为98.7%(548/555)。结论16层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部分性替代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病变 诊断
下载PDF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的选择 被引量:30
14
作者 仲海 徐卓东 +1 位作者 柳澄 赵元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569-1571,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最佳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的选择。方法将40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采用Siemens Cardiac64层螺旋CT行CT血管成像检查。确定增强扫描范围、最佳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对比剂注射...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最佳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的选择。方法将40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采用Siemens Cardiac64层螺旋CT行CT血管成像检查。确定增强扫描范围、最佳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对比剂注射速率一组为3.0ml/s,另一组为4.0ml/s。将获得的图像传入Wizard工作站进行MIP、VR、SSD、VE等后处理,比较两组原始图像及后处理图像质量。24例有DSA对照。每一病人做两次血管成像,一组一次全部成像,另一组为分三段成像。结果注射速率为4.0ml/s血管增强效果及重建图像质量要明显优于注射速率为3.0ml/s者。分段重建显示血管明显优于一次成像。结论正确的注射速率和重建方法选择是提高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参数 下肢动脉疾病
下载PDF
不同Fontaine分期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CTA特点 被引量:15
15
作者 何伟红 方挺松 +2 位作者 柯祺 杨延斌 梁振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02-30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Fontaine分期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CTA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临床诊断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且接受双下肢动脉CTA患者的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Fontaine分期。并对下肢动脉进行CTA分级。分析不同临床Fontain...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Fontaine分期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CTA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临床诊断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且接受双下肢动脉CTA患者的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Fontaine分期。并对下肢动脉进行CTA分级。分析不同临床Fontaine分期患者下肢动脉的狭窄程度。结果不同临床Fontaine分期患者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24,P<0.001)。膝上动脉、膝下动脉、足背及足底动脉不同Fontaine分期的狭窄程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上动脉:χ~2=69.24,P<0.001;膝下动脉:χ~2=111.59,P<0.001;足背及足底动脉:χ~2=94.15,P<0.001)。膝上动脉与膝下动脉、足背及足底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59,P<0.001;Z=10.47;P<0.001)。膝下动脉与足背及足底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66,P<0.001)。膝下动脉闭塞常伴侧支血管生成。结论 CTA诊断结果能准确反映下肢动脉临床分期,是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的理想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症 下肢 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月国动脉监测触发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周淑琴 彭振鹏 +4 位作者 周旭辉 严超贵 高樱 林少春 李树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探讨月国动脉监测触发扫描对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该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2例患者,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扫描仪和月国动脉监测触发扫描进行下肢动脉CTA。主观评价每例患者主-髂部、股-月国... 目的:探讨月国动脉监测触发扫描对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该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2例患者,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扫描仪和月国动脉监测触发扫描进行下肢动脉CTA。主观评价每例患者主-髂部、股-月国部及膝下部3段动脉的VR和MIP图像质量和整体图像质量,并对3段动脉的增强CT值进行方差分析,记录下肢动脉节段的显示数目和出现下肢远端静脉显影的例数。结果:1例患者因双侧月国动脉闭塞未能触发扫描,其余61例患者中VR总体图像质量优秀、良好、中等和差分别为33例(54.1%)、23例(37.7%)、4例(6.6%)和1例(1.6%),优良率为91.8%(56/61);MIP总体图像质量优秀、良好、中等和差分别为41例(67.2%)、17例(27.9%)、2例(3.3%)和1例(1.6%),优良率为95.1%(58/61);主-髂部、股-月国部及膝下部平均增强CT值分别为(536.42±99.68)Hu(352.43~742.71Hu)、(541.72±119.05)Hu(338.38~800.75Hu)和(421.29±97.15)Hu(264.58~739.00Hu),方差分析显示三部分血管间平均CT值有统计学差异(F=25.25,P=0.00);下肢动脉节段显示率为98.9%(1531/1549),22.9%(14/61)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显影。结论: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采用月国动脉监测触发扫描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下肢动脉远端分支可能显示不佳和静脉显影是其不足,对于双侧月国动脉闭塞的患者则会导致无法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下肢动脉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17
作者 仲海 徐卓东 +1 位作者 柳澄 赵晓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11期988-991,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21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Wizard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其中21例结合常规...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21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Wizard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其中21例结合常规血管造影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CTA)的准确性。结果:在441个动脉节段中,435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在DSA图像上,狭窄闭塞的节段共130个(轻度狭窄16段,中度狭窄12段,重度狭窄22段,闭塞80段),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9.1%、99.7%、99.5%。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是一种高度准确、非侵袭性的成像技术,在评估下肢动脉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疾病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肢 动脉病变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2
18
作者 魏巍巍 刘翠红 +3 位作者 许维亮 甘洁 仲海 刘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2期110-112,125,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疑为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HP xw8000工作站,进行血...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疑为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HP xw8000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DSA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在882个动脉节段中,870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在DSA图像上,狭窄闭塞的节段共260个(轻度狭窄32段,中度狭窄24段,重度狭窄44段,闭塞160段),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9.1%、99.7%、99.5%。结论:16层螺旋CT在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部分替代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病变 诊断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减影诊断下肢血管疾病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道伟 郭文力 +2 位作者 卢再鸣 乞文旭 郭启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06-1809,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血管能量减影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双源CT直接去骨CTA(DE-BR-CTA)检查,经工作站减影处理,获取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其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血管能量减影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双源CT直接去骨CTA(DE-BR-CTA)检查,经工作站减影处理,获取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其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标准,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评价DE-BR-CTA图像的动脉血管可见度及血管狭窄程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成像方法有较好的一致性,DE-BR-CTA与DSA图像的血管可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为标准评价32例被检查者328个节段中,12个偏心性狭窄节段被DE-BR-CTA高估,6个节段狭窄程度被低估。DE-BR-CTA对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10%的诊断准确性为94.51%,敏感性96.15%,特异性93.02%,阳性预测值92.59%,阴性预测值96.39%。结论DSCT能量减影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准确的、非侵袭性的检查方法,可为术前评价和筛选下肢动脉疾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下肢血管病变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结果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辉 于咏梅 +1 位作者 李亚敏 金艳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7年第3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MSCT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006年3月至12月我院采用16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共30例,其中动脉病变21例,静脉病变9例。采用1.5mm准直,0.75mm层厚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结果应用16排CT扫描对下肢血管... 目的探讨MSCT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006年3月至12月我院采用16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共30例,其中动脉病变21例,静脉病变9例。采用1.5mm准直,0.75mm层厚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结果应用16排CT扫描对下肢血管及其分支显示良好,CTA可清晰显示21例患者的病变的位置、范围、血管壁的钙化程度。CTV4例正常,5例下肢静脉栓塞,其不仅可显示栓子的存在,而且可显示栓子的性质。结论多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能准确直观的显示下肢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并为下肢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是下肢血管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血管成像 多排螺旋CT 静脉造影 动脉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