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XRF岩心扫描的中国西部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晓楠 张灿 +1 位作者 吴铎 周爱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3-174,共12页
对我国西部地区典型山地、高原及荒漠绿洲湖泊沉积物岩心采用高分辨率XRF元素扫描进行地球化学元素测试。挑选其中XRF信号强度较高且信号相对稳定的Al、Si、Cl、K、Ca、Ti、Mn、Fe、Rb、Sr、Y、Zr等元素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相关分... 对我国西部地区典型山地、高原及荒漠绿洲湖泊沉积物岩心采用高分辨率XRF元素扫描进行地球化学元素测试。挑选其中XRF信号强度较高且信号相对稳定的Al、Si、Cl、K、Ca、Ti、Mn、Fe、Rb、Sr、Y、Zr等元素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湖泊元素组成与区域环境和湖泊类型密切相关;在我国西部湖泊中,沉积物元素组成主要以湖泊流水补给所带来的Al、Si、K、Ti、Rb等外源碎屑元素为主,外源碎屑元素的含量和组成受流域基岩状况、风化状况、植被覆盖程度以及以降水为主导的流域侵蚀作用强弱的控制,可用来指示流域降水量和相应的生态环境状况;Ca、Sr等强烈迁移元素的变化受湖泊水位、湖泊水化学特征和湖泊类型影响,可用来指示湖泊水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多元统计分析 xrf岩心扫描分析
下载PDF
X射线荧光光谱岩心扫描影响因素及校正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平安 王夏青 +4 位作者 唐湘玲 王玉堂 李玮 罗增 吕飞亚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6-738,共13页
X射线荧光光谱岩心扫描(XRF Core Scanner, XRF-CS)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多类型沉积岩心的元素分析、古环境重建、矿藏储层及丰度的勘探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展示出巨大的潜力。然而,对XRF-CS元素信号影响因素和校正的研究较为少见(... X射线荧光光谱岩心扫描(XRF Core Scanner, XRF-CS)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多类型沉积岩心的元素分析、古环境重建、矿藏储层及丰度的勘探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展示出巨大的潜力。然而,对XRF-CS元素信号影响因素和校正的研究较为少见(特别是在国内),限制了该仪器的正确使用和数据的准确解读。本文对比分析了XRF-CS相较于传统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的快速、连续、无损且高分辨率的优势和特点,结果表明其测试时间仅为传统分析技术的1/10,而分辨率可高达0.02 mm;但XRF-CS的元素信号值为半定量,无法精确识别元素组成。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XRF-CS“仪器”和“岩心”的影响因素、程度和效果,指出在最优化仪器设置的前提下,选取适当的扫描间隔和曝光时间可以实现XRF-CS元素信号强度和“经济性”的平衡;在扫描过程中,通过晾干和平整岩心表面,尽可能排除含水量和粒度分布对元素信号的削弱作用。此外,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通用的Normalized Median-Scaled(NMS)模型、Log-ratio Calibration Equation(LRCE)及改进的Multivariate Log-ratio Calibration(MLC)模型、Normalized Polynomial-scaled Calibration(NPS)和Polynomial-Corrected Multivariate Log-ratio Calibration(P-MLC)模型,指出3种模型的校正过程和应用潜力,进而提高XRF-CS元素信号的准确性。今后,需进一步增强多类型仪器间同一因素影响效果对比分析、校正模型优化和可视化软件包开发、多种传感器搭载和“一体化”扫描、地质矿藏资源探测与评估的广泛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荧光光谱岩心扫描 影响因素 校正方法 元素分布 沉积岩心
下载PDF
日本海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11
3
作者 姚政权 刘焱光 +1 位作者 王昆山 石学法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9-126,共8页
日本海末次冰期交替出现的深色层与浅色层可能记录了格陵兰冰芯指示的Dansgarrd-Oeschger旋回冷暖变化。本文对取自日本海南部KCES1岩芯纹层沉积物进行了高分辨率XRF岩芯扫描地球化学测试,运用因子分析来判别沉积物不同组分和来源。结... 日本海末次冰期交替出现的深色层与浅色层可能记录了格陵兰冰芯指示的Dansgarrd-Oeschger旋回冷暖变化。本文对取自日本海南部KCES1岩芯纹层沉积物进行了高分辨率XRF岩芯扫描地球化学测试,运用因子分析来判别沉积物不同组分和来源。结果显示深色纹层中指示陆源碎屑来源元素Al,K和Ti含量较高,而代表生源组分的元素Ca和Sr含量较低;浅色层相反。深浅色纹层元素含量变化指示的陆源碎屑输入波动记录了Dansgarrd-Oeschger旋回信号,与冷期相比,在温暖期钻孔沉积物中较多的陆源碎屑可能是由加强的东海沿岸流带入日本海。末次冰期格陵兰和北大西洋等高纬地区气候变化导致大气环流和/或洋流系统发生改变,从而对东亚季风降水的调控可能是造成KCES1岩芯中元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末次冰期 地球化学 xrf岩芯扫描 Dansgarrd-Oeschger旋回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昂格尔图湖记录的988 AD以来的古气候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曹志宏 安成邦 +3 位作者 尹丽颖 段阜涛 郝盛吞 周爱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1-1259,共9页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部昂格尔图湖岩芯AGE15A的粒度、碳酸盐的百分含量和主要化学元素等多项沉积学气候代用指标及精确定年的综合分析,重建了该区域988 AD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序列。结果表明:988 AD以来的研究区的气候环境的演化过程与我...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部昂格尔图湖岩芯AGE15A的粒度、碳酸盐的百分含量和主要化学元素等多项沉积学气候代用指标及精确定年的综合分析,重建了该区域988 AD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序列。结果表明:988 AD以来的研究区的气候环境的演化过程与我国西北西风区古气候变化基本一致,呈现"冷湿—暖干"交替变化的特征,但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延迟。具体表现为:988~1383 AD,昂格尔图湖由洼地发育成小型湖泊,化学风化作用弱,湖区气候环境整体偏冷湿,期间出现几次暖波动; 1383~1560 AD,研究区处在中世纪暖期,为温暖、干旱的气候特征,此时湖泊扩张,湖中水生植物生长茂盛,呼吸作用增强,造成大量的碳酸盐沉淀,最高值达到8. 16%; 1560~1700AD,致使气候在昂格尔图湖形成之后出现最寒冷的时期,降水增加,气候湿冷,此时段与小冰期最盛期相对应; 1700 AD之后,温度开始上升,气候回暖,在1900 AD左右达到最甚,此时沉积物中碳酸盐的百分含量也达到最大值,为10. 15%,此期间湖泊继续扩张,出现几次气候冷波动。基于我国古代文献重建的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基本不包括沙漠地区,所以本文利用湖相沉积记录来反演腾格里沙漠昂格尔图湖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演变,对中国沙漠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中国西北历史时期的气候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沉积 粒度特征 xrf岩芯扫描分析 气候变化 腾格里沙漠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平原湖沼沉积物XRF岩芯扫描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周锐 李珍 +3 位作者 宋兵 谢昕 李贞 陆岸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7-704,共8页
对长江三角洲顶部湖沼相沉积为主的XJ02孔(32°19′57″N,119°16′22″E)进行XRF全岩芯扫描(XRF-cps)分析,同时选取70个样品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ppm)进行元素含量测定。通过对两种测试方法所获结果的对比及相关性分析,探... 对长江三角洲顶部湖沼相沉积为主的XJ02孔(32°19′57″N,119°16′22″E)进行XRF全岩芯扫描(XRF-cps)分析,同时选取70个样品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ppm)进行元素含量测定。通过对两种测试方法所获结果的对比及相关性分析,探讨了XRF岩芯扫描方法测定元素含量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测得的6种元素Ti,Zn,Rb,Sr,Fe和Ca的相关系数很高,XRF扫描强度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其含量的变化;XRF扫描强度受含水量的影响,尤其对原子量较小的元素Si等影响比较明显;对于含量较低的元素P和Pb,XRF扫描强度不能真实的反映沉积物中的元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xrf岩芯扫描分析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含水量
原文传递
Turbidite deposition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Evidence from grain-size and major elements records 被引量:7
6
作者 ZHAO YuLong LIU ZhiFei +2 位作者 COLIN Christophe XIE Xin WU Qi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33期3558-3565,共8页
High-resolution grain size and major element geochemical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on the marine sediments of Core MD05-2895 to help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turbidite sequences. Grain-size results show that thes... High-resolution grain size and major element geochemical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on the marine sediments of Core MD05-2895 to help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turbidite sequences. Grain-siz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turbidite sediments contain more coarse sediment grains than normal marls. The coarse sediment grains are mostly derived from relict sediments on the Sunda Shelf. Relict sediments are composed mainly of quartz, feldspar, tephra and a few titaniferous or ferruginous heavy minerals. Corresponding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se minerals, increases in Si/Al, K/Al, Ti/Al and Fe/Al ratios are observed in the turbidite layers. As all the observed turbidite sequences were deposite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the occurrence of these turbidity events is implie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instabilities in sea-level-induced sediment supply. We suggest that deposition of sediment particles from a single turbidity current is usually controlled by a counterbalance between gravity and buoyancy,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individual grains being of minor impor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沉积 末次冰期 南海南部 粒度 海洋沉积物 证据 中国 地球化学测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