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 of Lakes to Climate Change in Xainza Basin Tibetan Plateau Using Multi-Mission Satellite Data from 1976 to 2008 被引量:10
1
作者 YI Gui-hua DENG Wei +1 位作者 LI Ai-nong ZHANG Ting-b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3期604-613,共10页
Changes in the lake areas of Xainza basin in the past 33 years (1976 to 2008) were studied using Landsat data from Multispectral Scanners (1973- 1977), Thematic Mapper (1989-1992, 2007-2009), and Enhanced Themat... Changes in the lake areas of Xainza basin in the past 33 years (1976 to 2008) were studied using Landsat data from Multispectral Scanners (1973- 1977), Thematic Mapper (1989-1992, 2007-2009), and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 (1999-2002).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akes in the study area evidently expanded from 1976 to 2008, with total expansion of 1512.64km2. The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 presented an upward trend with certain fluctuations from 1966 to 2008. The air temperature rise rates in the cold season (o.31~C/lo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hot season (0.24℃/1oa), in the Xainza station example. Precipitation exhibited evident seasonal differences.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hot season is 281.48 mm and cold season is 32.66 mm from 1966 to 2008 in study area. Precipitation in the hot season was the major contributor to the increase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GRA) was used to study the response of lake areas to climatic factors. The mean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re selected as comoared series, and the lake areas were regarded as the reference series. The grey relational grade (GRG) between compared series and reference series were calculated through GR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anges in lake areas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climatic factors in the hot season. Lakes in this region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ades, namely, Grades I, II, and III according to the recharge source and elevation. The GRGs of each series varied for different grade lakes: the area of Grade III lakes were the most relevant to the hot season factors, the GRGs of precipit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were 0.7570 and 0.6606; followed by the Grade II lakes; Grade I lakes we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air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E Climate change Remote sensing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xainza basin TIBETANPLATEAU
下载PDF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s and Paleo-Oceanography of the Ordovician–Silurian Boundary Carbonate Rocks from the Xainza Area, Tibet 被引量:2
2
作者 YUAN Tao YI Haisheng +2 位作者 ZHANG Shuai CAI Zhanhu LI Gaoji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5期2052-2054,共3页
Objective The Ordovician–Silurian transitional period is a special time when the global paleo-environment changed greatly.It witnessed the first mass extinction as of Phanerozoic period and glaciations that occurred ... Objective The Ordovician–Silurian transitional period is a special time when the global paleo-environment changed greatly.It witnessed the first mass extinction as of Phanerozoic period and glaciations that occurred frequently at a large scale in a very short time,which has thu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mong geoscientists at home and abr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s and Paleo-Oceanography of the Ordovician Silurian Boundary Carbonate Rocks from the xainza Area TIBET GM
下载PD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and southern Xainza-Dinggye Normal Fault System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uthern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被引量:16
3
作者 ZHANG Jinjiang GUO Lei DING L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13期1063-1069,共7页
The Xainza-Dinggye Normal Fault System (XDNFS) is a large-scale nearly-north-south trending exten-sional structure across central and southern Tibet. Its middle segment developed in Tethys Himalaya with features of ea... The Xainza-Dinggye Normal Fault System (XDNFS) is a large-scale nearly-north-south trending exten-sional structure across central and southern Tibet. Its middle segment developed in Tethys Himalaya with features of earlier magmatic core complex and later normal faults dipping moderately to northwest-west. The magmatic core complex is made up by mylonitic leucogrante with a low-angle detachment fault on the top of it and overlain by lower-grade meta-sedimentary rocks. The structural pattern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XDNFS take the shape of a detachment fault dipping to southeast-east with the High-Himalayan rock series as the lower plate. The Southern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STDS) is expressed as a ductile shear zone composed of mylonitic leucogranite in the studied area of this note. STDS was cut by the later XDNFS, which presents that nearly-east-west striking STDS is not the controlling or adjusting structure of the nearly-north-south trending ex-tensional structures. The origin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extensional structure xainza-Dinggye Normal Fault SYSTEM (XDNFS) SOUTHERN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STDS).
原文传递
基于深反射数据的多道面波成像揭示申扎裂谷浅层S波速度结构
4
作者 蔡玉国 卢占武 +5 位作者 李文辉 王光文 陈司 程永志 吴国炜 蔡蔚 《矿产勘查》 2023年第10期1988-1998,共11页
青藏高原普遍发育的南北向裂谷对认识青藏高原陆内造山过程和变形机制,探讨岩浆活动、成矿成藏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申扎裂谷,发育在班公—怒江缝合带和雅江缝合带之间,垂直切割了冈底斯成矿带。本文针对申扎裂谷地... 青藏高原普遍发育的南北向裂谷对认识青藏高原陆内造山过程和变形机制,探讨岩浆活动、成矿成藏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申扎裂谷,发育在班公—怒江缝合带和雅江缝合带之间,垂直切割了冈底斯成矿带。本文针对申扎裂谷地震波信号弱、干扰强、频率变化大的特点,利用多道面波成像方法处理申扎裂谷及其邻区的81 km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获得了高质量的S波速度剖面。结合已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S波速度结构进行解释,重点研究了申扎地区的沉积层厚度以及S波高速异常特征,探讨了申扎裂谷的延伸情况,分析了浅部矿产分布与断裂的关系,讨论了热泉形成的可能成因,获得以下认识:申扎裂谷处的沉积厚度约1000 m;在剖面0~30 km范围下方1000 m以下有成矿潜力;热泉的存在印证了高温岩体的存在,为热液成矿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扎裂谷 S波速度结构 沉积层 多道面波成像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
下载PDF
西藏申扎早白垩世花岗岩类:板片断离的证据 被引量:38
5
作者 张亮亮 朱弟成 +3 位作者 赵志丹 廖忠礼 王立全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38-1948,共11页
拉萨地块中北部地区在~113Ma发生的带状岩浆大爆发事件被认为是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板片断离的结果,但缺乏更多的地球化学数据。本文报道的拉萨地块中部申扎地区花岗岩类地球化学数据为这一模型提供了可靠的地球化学证据。... 拉萨地块中北部地区在~113Ma发生的带状岩浆大爆发事件被认为是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板片断离的结果,但缺乏更多的地球化学数据。本文报道的拉萨地块中部申扎地区花岗岩类地球化学数据为这一模型提供了可靠的地球化学证据。申扎花岗岩类包括寄主花岗闪长岩(113Ma),辉长质包体和闪长质包体(111Ma)。申扎早白垩世花岗岩中的寄主岩石与镁铁质包体均属于偏铝质中-高钾钙碱性系列,所有样品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U和Th)、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和Zr)。花岗闪长质寄主岩和闪长质包体具有高的(87Sr/86Sr)i值(0·7121~0·7133),负的εNd(t)值(-10·2^-9·1)及古老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1·90~1·55Ga);辉长质包体具偏低的(87Sr/86Sr)i值(0·7067和0·7108),较高的全岩εNd(t)(-2·1和-4·1)值,Nd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3Ga和1·32Ga。申扎花岗岩类中的辉长质包体具有板内玄武岩亲缘性,这一特征与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南向俯冲板片在~113Ma左右发生的板片断离有关。申扎花岗岩类是在板片断离背景下,主要由来源于古老拉萨基底物质重熔的熔体与上涌的软流圈地幔物质发生岩浆混合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申扎 花岗闪长岩 辉长质包体 闪长质包体 岩浆混合 板片断离
下载PDF
西藏申扎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冈瓦纳相腕足类动物群再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詹立培 姚建新 +1 位作者 纪占胜 武桂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72,共19页
西藏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永珠组中上部和昂杰组的腕足类动物群可以与国内、外冈瓦纳相和亲冈瓦纳相地区的腕足类动物群进行对比,但又显示出其独特的一面。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组合,永珠组中上部为Reedoconcha xizangensis-Spino... 西藏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永珠组中上部和昂杰组的腕足类动物群可以与国内、外冈瓦纳相和亲冈瓦纳相地区的腕足类动物群进行对比,但又显示出其独特的一面。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组合,永珠组中上部为Reedoconcha xizangensis-Spinomartinia xainzaensis组合、Cimmeriella mucronata-Reedoconcha excellens组合和Trigonotreta magnifica-Bandoproductus in-termedia组合,昂杰组为Aulosteges ingens-Punctocyrtella nagmargensis组合。按照国内、外冈瓦纳相、亲冈瓦纳相地区及华夏特提斯地区腕足类的时代意见,永珠组中部腕足类组合的时代为晚石炭世巴斯基尔期,上部2个腕足类组合分别为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早期—萨克马尔晚期,昂杰组的腕足类组合的时代为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申扎地区 冈瓦纳相 石炭纪 二叠纪 腕足类动物群
下载PDF
青藏高原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研究重大进展--冈底斯地区寒武系和泛非造山不整合的发现 被引量:67
7
作者 李才 吴彦旺 +1 位作者 王明 杨韩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33-1736,共4页
在申扎地区发现了较为完整的寒武纪地层和奥陶系与寒武系之间的"泛非运动"角度不整合。这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南部发现的唯一确切的寒武纪地层,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健全了青藏高原的地层系统,而且也是在青藏高原和周边发现的唯一... 在申扎地区发现了较为完整的寒武纪地层和奥陶系与寒武系之间的"泛非运动"角度不整合。这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南部发现的唯一确切的寒武纪地层,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健全了青藏高原的地层系统,而且也是在青藏高原和周边发现的唯一的下奥陶统与寒武系"泛非运动"角度不整合界面。通过对申扎"泛非运动"界面的研究,可以准确界定"泛非运动"的时限及其动力学过程,也是研究"泛非运动"之前冈瓦纳大陆北缘沉积作用不可替代的标本,对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申扎地区 寒武系 泛非运动 造山不整合
下载PDF
藏北申扎地区上二叠统木纠错组的建立及皱纹珊瑚组合 被引量:32
8
作者 程立人 王天武 +1 位作者 李才 武世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0-143,共4页
在申扎县城东南木纠错南东岸附近发现一套巨厚的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组成的岩系,厚达2348m。该岩系整合覆于下二叠统下拉组之上,并于其底部发现中国南方晚二叠世早期珊瑚动物群中的重要分子WaagenophyllumindicumcrassiseptatumWu... 在申扎县城东南木纠错南东岸附近发现一套巨厚的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组成的岩系,厚达2348m。该岩系整合覆于下二叠统下拉组之上,并于其底部发现中国南方晚二叠世早期珊瑚动物群中的重要分子WaagenophyllumindicumcrassiseptatumWu和LiangshanophyllumstreptoseptatumWang两种,与其共生的还有Lobatophyllumzakan-genseWu和WaagenophyllummegacolumetumWu,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晚二叠世早期特有的皱纹珊瑚动物组合,命名为Waagenophyllum-Liangshanophyllum-Lobatophyllum组合。将含有这一珊瑚化石组合的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的岩系另建立新组———木纠错组,该组在层位上相当于中国南方上二叠统的吴家坪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扎地区 上二叠统 木纠错组 珊瑚动物组合 西藏 白云岩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构造带申扎一带寒武系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6
9
作者 计文化 陈守建 +3 位作者 赵振明 李荣社 何世平 王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50-1354,共5页
冈底斯构造带中段申扎一带存在下奥陶统阿雷尼格阶最底部的笔石化石带Tetragr aptusapproximatus,其下伏有一套浅变质的火山-碎屑岩地层,对其中的流纹岩采用锆石LA-ICP-MS测年,获得14个点的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500.8±2.1)Ma... 冈底斯构造带中段申扎一带存在下奥陶统阿雷尼格阶最底部的笔石化石带Tetragr aptusapproximatus,其下伏有一套浅变质的火山-碎屑岩地层,对其中的流纹岩采用锆石LA-ICP-MS测年,获得14个点的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500.8±2.1)Ma,首次确定了冈底斯中西部地区寒武系的存在。根据地层组成初步分析,其形成时处于浅海相沉积环境,为活动构造背景,同时指出冈底斯构造带寒武系的存在并非是局部现象,很可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构造带 申扎地区 寒武纪 流纹岩 锆石U-PB年代学
下载PDF
西藏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冈瓦纳和特提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和古生物对比的桥梁 被引量:17
10
作者 姚建新 纪占胜 +4 位作者 武桂春 詹立培 刘贵忠 蒋忠惕 傅渊慧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41,共11页
西藏北部申扎县永珠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中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化石丰富。该剖面中查果罗玛组碳酸盐岩地层(泥盆纪—早石炭世)和下拉组(中二叠世)碳酸盐岩地层之间的碎屑岩夹灰岩地层,在沉积上表现为冰海相杂砾岩,... 西藏北部申扎县永珠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中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化石丰富。该剖面中查果罗玛组碳酸盐岩地层(泥盆纪—早石炭世)和下拉组(中二叠世)碳酸盐岩地层之间的碎屑岩夹灰岩地层,在沉积上表现为冰海相杂砾岩,在古生物化石面貌上表现为特提斯-冈瓦纳古生物群混生。古生物群混生的现象为石炭纪—二叠纪的特提斯生物区与冈瓦纳生物区之间的地层和古生物对比建立了一座桥梁。永珠组中上部地层中同时产有牙形石和腕足类,牙形石的研究表明其时代为晚石炭世莫斯科期,而腕足类的研究则表明其为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这一矛盾预示着在(亲)冈瓦纳相地区晚石炭世晚期地层缺失的意见需要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瓦纳 特提斯 晚石炭世 早二叠世 混生动物群 冰海相沉积 中扎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部地球物理结构给出的启示 被引量:37
11
作者 赵文津 刘葵 +9 位作者 蒋忠惕 吴珍汉 赵逊 史大年 熊嘉育 J.Mechie L.Brown T.Hearn J.R.Guo Seth S.Haines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23-635,共13页
通过跨越缝合带的综合地球物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上推测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深部结构和构造,提出了下述观点现有资料尚不足以证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严格意义上的缝合带,而趋向表明是一个老的弧后拉张区,在后来的... 通过跨越缝合带的综合地球物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上推测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深部结构和构造,提出了下述观点现有资料尚不足以证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严格意义上的缝合带,而趋向表明是一个老的弧后拉张区,在后来的印度大陆与拉萨地块碰撞挤压过程中,先是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纪地层,仅在20Ma(?)以来才转变成挤压体制,形成多条逆冲断裂;纳木错-申扎逆冲的蛇绿岩片带代表着侏罗纪洋的主要缝合带位置,在其闭合过程中洋壳与陆壳一起向北发生俯冲,并形成班戈岩带所代表的岩浆弧,在岩浆弧后出现了拉张区;下地壳向北挤压增厚,物理性质不同的上、下地壳之间相互运动而形成了一条缓倾的剪切片理化带,南北长达300km,命名为主羌塘逆冲断裂带(MQT);并使班戈岩片整体向南逆推上去,致使地壳分层增厚;在拉张期伦坡拉小地块向下运动,20Ma以后转变成压缩体制后又开始向上逆推,再加上后期的剥蚀,致使班戈深成岩体出露于地表;唐古拉山、各拉丹冬等年轻的火山岩浆带与地表显示的构造活动无直接关系,推测应是地壳深层作用引起的构造岩浆活动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纳木错-申扎缝合带 主羌塘逆冲断裂带(MQT) 深部热通道
下载PDF
西藏申扎地区中二叠世类动物群 被引量:14
12
作者 黄浩 金小赤 +1 位作者 史宇坤 杨湘宁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2-74,共13页
结合新采集的材料与前人研究,综合分析拉萨地块申扎永珠乡下拉组中类动物群的构成与时代,并将其与同期华南类动物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申扎下拉组的类动物群共16属(含1亚属,2存疑属),70种(含比较种与未定种),时代为茅口期,... 结合新采集的材料与前人研究,综合分析拉萨地块申扎永珠乡下拉组中类动物群的构成与时代,并将其与同期华南类动物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申扎下拉组的类动物群共16属(含1亚属,2存疑属),70种(含比较种与未定种),时代为茅口期,大致相当于Roadian阶上部至Wordian阶。与同期华夏区华南的类动物群相比,下拉组的类动物群在属种构成,尤其是优势类群方面差异显著,其主要特征为Neoschwagerinidae与Verbeekinidae两科的种级分异度很低,Chusenella与Nankinella占优势地位,且缺失了约60%华南的常见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蜓] 中二叠世 申扎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申扎地区二叠系下拉组地层划分及其沉积(微)相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予杰 朱同兴 +1 位作者 张以春 安显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3-284,共12页
重新测制并研究了西藏申扎地区扎扛-木纠错剖面的下拉组。根据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的研究,将下拉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第一段为灰白或紫红色中层状生屑灰岩段,时代为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中二叠世罗德期;第二段为浅灰色至深灰色含珊瑚格架灰... 重新测制并研究了西藏申扎地区扎扛-木纠错剖面的下拉组。根据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的研究,将下拉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第一段为灰白或紫红色中层状生屑灰岩段,时代为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中二叠世罗德期;第二段为浅灰色至深灰色含珊瑚格架灰岩的生物碎屑灰岩段,时代为中二叠世沃德期至卡匹敦期;第三段为灰黑—深灰色中层或厚层状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的泥晶灰岩段,时代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利用微相的方法,在下拉组的3个岩性段中识别出7种微相类型,并根据微相组合划分出台地边缘生屑滩、台地边缘生物礁、陆棚、局限台地等沉积(微)相。通过以上研究,认为下拉组从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内连续沉积,沉积环境由开阔的碳酸盐台地环境过渡到较为封闭的局限环境,中、晚二叠世间不存在明显的地层及相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沉积(微)相 下拉组 申扎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申扎地区拉嘎组岩相/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予杰 张以春 +1 位作者 庞维华 朱同兴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9-281,共13页
通过详细测制西藏申扎县扎扛—木纠错石炭二叠系剖面,查明了拉嘎组的岩石类型、组合及沉积环境。申扎地区的拉嘎组是以暗色粉砂岩、泥岩等细碎屑岩背景下,发育若干板状、长透镜状及透镜状粗碎屑岩为特征。大部分粗碎屑岩及部分细碎屑岩... 通过详细测制西藏申扎县扎扛—木纠错石炭二叠系剖面,查明了拉嘎组的岩石类型、组合及沉积环境。申扎地区的拉嘎组是以暗色粉砂岩、泥岩等细碎屑岩背景下,发育若干板状、长透镜状及透镜状粗碎屑岩为特征。大部分粗碎屑岩及部分细碎屑岩的分选及磨圆很差,成熟度极低,岩性显示为杂砾岩、杂砂岩,局部地区见有花岗岩漂砾。研究认为,拉嘎组形成于冰缘解冻并后退状态下的近岸冰海沉积环境,其沉积相类型可以分为分支水道与间湾、水下冰水扇、冰碛物与冰筏、滨岸与内陆棚。鉴于其时代可能为早二叠世Sakmarian期,因此,拉嘎组可能是晚古生代冰期消融的产物。拉嘎组沉积相的识别分析对拉萨地块晚古生代的古环境和古地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组合 沉积环境 拉嘎组 早二叠世 申扎 西藏
下载PDF
西藏查藏错-申扎南北向活动构造带运动学特点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才 翟庆国 +1 位作者 徐锋 朱志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359,共7页
查藏错-申扎南北向裂陷带是横贯冈底斯山脉谢通门-申扎南北向断裂带的北段,格仁错北西向断裂为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的转换边界。裂陷盆地内没有发现前更新世沉积物,该裂陷带断开了上新世地层和5.45 Ma的白云母花岗岩体。从查藏错到申扎... 查藏错-申扎南北向裂陷带是横贯冈底斯山脉谢通门-申扎南北向断裂带的北段,格仁错北西向断裂为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的转换边界。裂陷盆地内没有发现前更新世沉积物,该裂陷带断开了上新世地层和5.45 Ma的白云母花岗岩体。从查藏错到申扎,裂陷带两侧的岩体、地层和构造线完全可以恢复和拼接。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获得130 ka沉积物年龄,为裂陷盆地已知最早的沉积物年龄。推测裂陷带的初始发育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根据地质和定年研究,130 ka以来查藏错-申扎裂陷带东西向裂开的宽度为6750-12500m,以此计算裂陷盆地东西向扩张数率大于51.9mm/a。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伸展是冈底斯地区地壳力学系统的两种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 南北向活动构造带 运动学 地壳力学系统 冈底斯地区 地质条件
下载PDF
藏北尼阿木底遗址发现的似阿舍利石器——兼论晚更新世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张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社江 张晓凌 +10 位作者 陈祖军 仪明洁 葛俊逸 达娃 何伟 张建林 栗静舒 洛桑 哈比卜 李林辉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3-269,共17页
2013年夏,在藏北那曲地区申扎县羌塘高原旧石器调查中,从规模恢弘的尼阿木底遗址地表暴露的、数以万计的石制品中,分别采集到似阿舍利类型"手斧"9件和"薄刃斧"2件。本文对尼阿木底遗址所见的这类器物进行了细致的... 2013年夏,在藏北那曲地区申扎县羌塘高原旧石器调查中,从规模恢弘的尼阿木底遗址地表暴露的、数以万计的石制品中,分别采集到似阿舍利类型"手斧"9件和"薄刃斧"2件。本文对尼阿木底遗址所见的这类器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它们只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勒瓦娄哇技术产品的石核,或偶尔为之的、与手斧和薄刃斧形似的石制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手斧与薄刃斧。尼阿木底遗址不存在从选料、剥片、加工出成品,到使用、损坏和废弃等各个阶段的、明确的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产品生产体系的工艺链条,换言之,在尼阿木底生活的古人脑海中,并不存在一个加工阿舍利类型手斧和薄刃斧等工具的"概念模板"(Mental template)。联系到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以前所报道的同类材料,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腹地目前所见的旧石器遗址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阿舍利石器工业类型的遗存。晚更新世末期时,来自于印巴次大陆方向的早期占领者,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和昆仑山脉三条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之间的通道,自高原西南方向开始向高原腹地扩张,其间阿舍利石器工业技术在非洲和欧亚大陆早已消弭,当时的青藏高原腹地并不具备重新产生该类石器工业技术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申扎县 尼阿木底 晚更新世 旧石器遗存 手斧与薄刃斧
下载PDF
西藏申扎地区古生代地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程立人 张予杰 张以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18-1022,共5页
2000—2002年间,笔者等在进行1∶25万申扎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并测制了一条较完整的(从下奥陶统—上二叠统连续出露)古生代地层剖面,采得大量多门类古生物化石。首次在西藏境内发现了早奥陶世阿雷尼格阶最底部的笔石化石带代表分子Te... 2000—2002年间,笔者等在进行1∶25万申扎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并测制了一条较完整的(从下奥陶统—上二叠统连续出露)古生代地层剖面,采得大量多门类古生物化石。首次在西藏境内发现了早奥陶世阿雷尼格阶最底部的笔石化石带代表分子Tetragraptus(Paratetragraptus)approximatus和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珊瑚动物群的重要分子Waagenophyllumindicumvar.crassiseptatum,Liangshanophyllumstreploseptatum等。分别建立了下奥陶统扎扛组和上二叠统木纠错组。不仅完善了该区古生代地层序列,也为研究青藏高原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活动和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申扎地区 古生代地层 笔石化石 珊瑚动物群
下载PDF
藏北申扎地区的奥陶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以春 程立人 张予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2-508,共7页
对藏北申扎地区的奥陶系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方面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划分了早奥陶世Te tragraptus(Paratetragraptus)approximatus-Didymograptus(Corymbograptus)deflexus组合、中奥陶世Michelinoceraselongatum-Sinoceraschinese组合... 对藏北申扎地区的奥陶系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方面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划分了早奥陶世Te tragraptus(Paratetragraptus)approximatus-Didymograptus(Corymbograptus)deflexus组合、中奥陶世Michelinoceraselongatum-Sinoceraschinese组合带和晚奥陶世Michelinocerashuangnigang-Columenoceraspriscum组合带。其中早奥陶世地层是作者等2000~2001年间在进行西藏申扎县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新发现的,是目前藏北地区有可靠古生物化石依据的最老地层。尤其是Tetragraptus(Paratetra graptus)approximatus的发现,不仅扩大了它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也为该区早奥陶世地层与国际上同类地层对比提供了生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中扎地区 奥陶纪 岩石地层 生物地层
下载PDF
西藏申扎地区下二叠统昂杰组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安显银 张予杰 +1 位作者 朱同兴 张以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7-353,共7页
根据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研究,西藏申扎地区下二叠统昂杰组可分为下段的砂质灰岩、微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段和上段的灰黑色薄层状泥岩、页岩夹钙质粉细砂岩段,时代为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空谷期。系统采集了24件昂杰组灰岩段C-O同位素样... 根据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研究,西藏申扎地区下二叠统昂杰组可分为下段的砂质灰岩、微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段和上段的灰黑色薄层状泥岩、页岩夹钙质粉细砂岩段,时代为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空谷期。系统采集了24件昂杰组灰岩段C-O同位素样品,测试结果表明,昂杰组样品δ13C最大值为6.312‰,最小值为4.032‰,平均值为5.794‰;δ18O最大值为-1.785‰,最小值为-7.476‰,平均值为-4.494‰。无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存在一次缓慢的正向偏移,这与早二叠世中晚期冈瓦纳北缘冰川作用及陆生植物大规模繁衍有很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同位素 昂杰组 申扎地区 西藏
下载PDF
藏北申扎一带下奥陶统拉塞组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树岐 曲永贵 郑春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4-48,共5页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在进行1∶25万《多巴区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西藏北部申扎县一带首次发现一套富含北方珠角石动物群Armenocerassp.,Wutinocerassp.,DiscoactinocerasmultiplexumKobayashi,Adaomsocerassp.,Sactocerassp.,Ordosocerass...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在进行1∶25万《多巴区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西藏北部申扎县一带首次发现一套富含北方珠角石动物群Armenocerassp.,Wutinocerassp.,DiscoactinocerasmultiplexumKobayashi,Adaomsocerassp.,Sactocerassp.,Ordosocerassp.,Oncoceratida,Ormoceratidae,?Curtocerassp.,Ormocerassp.,Liulinocerassp.,Deirocerascf.globsomZholtetShen及腕足类、牙形剌、苔藓虫、海百合茎等化石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该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及生物群面貌与区内已知的地层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地质时代也明显早于区内已知的其它古生代地层,故建立下奥陶统拉塞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奥陶统 拉塞组 申扎地区 西藏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