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人工合成XcmⅠ接头盒构建T-载体 被引量:6
1
作者 胡晓梅 胡福泉 +4 位作者 饶贤才 张光明 张克斌 金晓琳 刘启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08-610,共3页
目的 采用人工法合成XcmⅠ接头盒 ,进而构建T 载体。方法 用人工方法合成含XcmⅠ酶切位点的寡核苷酸接头 ,将其插入pBluescriptSKⅡ (+ )质粒的EcoRⅤ位点 ,以XcmⅠ消化含接头的质粒即构建成T 载体。利用PCR反应扩增PEA全长结构基因 ... 目的 采用人工法合成XcmⅠ接头盒 ,进而构建T 载体。方法 用人工方法合成含XcmⅠ酶切位点的寡核苷酸接头 ,将其插入pBluescriptSKⅡ (+ )质粒的EcoRⅤ位点 ,以XcmⅠ消化含接头的质粒即构建成T 载体。利用PCR反应扩增PEA全长结构基因 ,直接克隆入T 载体以验证所构建T 载体的可用性。结果 限制性酶切分析、DNA序列测定及PEA基因的克隆等均证实T 载体的构建成功。结论 所构建的T 载体可有效用于直接克隆PCR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载体 人工合成 PCR xcmⅰ接头 构建
下载PDF
基于XcmⅠ酶切的高效TA克隆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7
2
作者 顾頠 张昕 +5 位作者 安小平 陈锦辉 刘大斌 张宝中 周育森 童贻刚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8年第3期386-388,共3页
目的:制备基于XcmⅠ酶切的高效TA克隆载体,并检测其克隆PCR产物的效果。方法:设计一对互补配对的寡核苷酸,经过变性及退火后插入质粒pUC19的多克隆位点,从而在该多克隆位点中引入2个XcmⅠ酶切位点,用XcmⅠ酶切后即获得含有3'突出T... 目的:制备基于XcmⅠ酶切的高效TA克隆载体,并检测其克隆PCR产物的效果。方法:设计一对互补配对的寡核苷酸,经过变性及退火后插入质粒pUC19的多克隆位点,从而在该多克隆位点中引入2个XcmⅠ酶切位点,用XcmⅠ酶切后即获得含有3'突出T碱基的T载体;为了提高该T载体的克隆效率,优化了2个XcmⅠ酶切位点之间的碱基数目,排除了载体自连产生白色克隆的可能性,使假阳性大大减少;此外,为了便于完全酶切与未完全酶切载体的分离,在2个XcmⅠ之间插入了一段无关DNA片段。结果:改进得到的T载体可以有效克隆PCR产物,其阳性克隆率可达95%。结论:构建了基于XcmⅠ酶切的TA克隆载体,经过改进的T载体具有很高的克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载体 限制性内切酶xcmⅰ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XcmⅠ构建T载体 被引量:3
3
作者 夏志辉 董军美 罗越华 《热带生物学报》 2010年第3期206-209,共4页
采用5′端引入1个限制性内切酶XcmⅠ酶切位点的1对引物,以水稻品种日本晴基因组DNA作为模板,扩增得到一段627bp的PCR片段,并将其连接到pGEM-TEasy载体上得到名为T-xia的重组载体。利用限制性内切酶XcmⅠ酶切T-xia载体产生的自制T载体与... 采用5′端引入1个限制性内切酶XcmⅠ酶切位点的1对引物,以水稻品种日本晴基因组DNA作为模板,扩增得到一段627bp的PCR片段,并将其连接到pGEM-TEasy载体上得到名为T-xia的重组载体。利用限制性内切酶XcmⅠ酶切T-xia载体产生的自制T载体与其他PCR片段连接,检测结果表明,有80%的重组菌能扩增出目的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载体 PCR xcmⅰ
下载PDF
利用XcmⅠ构建T载体 被引量:3
4
作者 吴国球 沈子龙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 :构建能自我复制的T载体。方法 :设计一对引物 ,引入XcmⅠ酶切位点 ,通过PCR方法用PET 2 8(a) +作模板扩增5 5 0bp ,插入Pa载体后用限制性内切酶、PCR及DNA测序等方法作鉴定。结果 :用XcmⅠ酶切可见 5 40bp及 3810bp双酶切条带 ,... 目的 :构建能自我复制的T载体。方法 :设计一对引物 ,引入XcmⅠ酶切位点 ,通过PCR方法用PET 2 8(a) +作模板扩增5 5 0bp ,插入Pa载体后用限制性内切酶、PCR及DNA测序等方法作鉴定。结果 :用XcmⅠ酶切可见 5 40bp及 3810bp双酶切条带 ,用此载体作模板可扩增出 5 5 0bp片段 ,测序结果与预期序列一致。结论 :带有两个XcmⅠ位点的环状载体被成功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载体 构建 xcm I酶切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a pUC19-T Vector Based on Xcm Ⅰ
5
作者 孙程龙 李业伟 +2 位作者 王颖 宫婷 扈荣良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3期363-365,共3页
[Objective] The paper aimed to construct a new T vector based on plasmid pUC19 digested with Xcm Ⅰ. [Method] Two complementary oligonucleotide chains containing two Xcm Ⅰ sites were synthesized. After denaturation a... [Objective] The paper aimed to construct a new T vector based on plasmid pUC19 digested with Xcm Ⅰ. [Method] Two complementary oligonucleotide chains containing two Xcm Ⅰ sites were synthesized. After denaturation and renaturation,the adaptor was cloned into plasmid pUC19 between the Hind Ⅲ and BamH Ⅰ sites. The new plasmid,pUC19-HB-T vector,was digested with Xcm Ⅰ to derive a T-vector with 3′ end overhanging a T base. [Result] The constructed pUC19-HB-T vector was efficient in cloning PCR products,with an efficiency of 95% at least. [Conclusion] A new Xcm Ⅰ-based pUC19-HB-T vector was constructed,which could be applied to cloning of PCR products and other microbiology ope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 vector xcm TA cloning
下载PDF
两种pUC18高效T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勇 王立良 +4 位作者 袁力勇 陈尔佳 庄俊英 孙茂盛 戴长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62-564,共3页
Two T vectors were generated by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Xcm Ⅰ instead of Taq or other DNA polymerases to create the 3’T over hangs.A fragment of adenoviral genome position 10659-11865 was amplified by PCR and Xcm ... Two T vectors were generated by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Xcm Ⅰ instead of Taq or other DNA polymerases to create the 3’T over hangs.A fragment of adenoviral genome position 10659-11865 was amplified by PCR and Xcm Ⅰ recognition sites were introduced to both ends of the PCR product.This fragment was cloned into the Sma Ⅰ site of pUC18 or the linearized pUC18 with its polylinker deleted.The recombinant plamids were cleaved with Xcm Ⅰ.the larger fragments generated which had 3’T over hangs at both ends were used as T vctors.Genes of rotavirus VP7 and the plasminogen k5 were successfully cloned into these two T vectors with recombination efficiency (recombinants/transformants×100%) of 100%,no blue/white clolny screening assay was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C18 T载体 PCR 基因克隆 xcmⅰ
下载PDF
利用接头插入技术构建环型T载体(pYCQ1)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成泉 马春泉 +2 位作者 杨达梅 蒋丹 李海英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7-120,共4页
人工设计接头序列,其特点为含有3′突出A末端,同时人工接头序列内部含有XcmⅠ、BspM901、AceⅡ酶切位点。利用人工接头3′突出A与线性的pMD18-T载体的3′突出T连接,将线性的pMD18-T载体改造成环形具有自身复制功能的pYCQ1载体,降低了实... 人工设计接头序列,其特点为含有3′突出A末端,同时人工接头序列内部含有XcmⅠ、BspM901、AceⅡ酶切位点。利用人工接头3′突出A与线性的pMD18-T载体的3′突出T连接,将线性的pMD18-T载体改造成环形具有自身复制功能的pYCQ1载体,降低了实验室使用T载体的成本,同时增加了载体的克隆位点。利用pYCQ1作为T载体时,用XcmⅠ酶切(XcmⅠ限制性片段具有3′T末端)pYCQ1载体可以得到线性的3′T粘性末端的pYCQ1-T载体。实验验证,pYCQ1-T载体可以在受体菌E.coliDH5α中进行大量自我复制,并能够克隆1 800 bp的外源PCR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头 xcmⅰ pMD18-T载体 pYCQ1载体 pYCQ1-T载体
下载PDF
酵母表面展示T载体构建及目的蛋白的表面展示
8
作者 梁秀怡 梁志成 +3 位作者 朱筱 刘诗雨 张智 田生礼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7-482,共6页
构建一种能对PCR产物进行直接克隆并展示于酵母表面的新型T载体。根据酵母表面展示载体p YD1多克隆位点序列设计出利用两端带有XcmⅠ内切酶酶切位点的含有黄色荧光蛋白基因的XcmⅠ酶切盒,通过NheⅠ和XhoⅠ酶切位点插入到p YD1载体上形... 构建一种能对PCR产物进行直接克隆并展示于酵母表面的新型T载体。根据酵母表面展示载体p YD1多克隆位点序列设计出利用两端带有XcmⅠ内切酶酶切位点的含有黄色荧光蛋白基因的XcmⅠ酶切盒,通过NheⅠ和XhoⅠ酶切位点插入到p YD1载体上形成质粒p YD-YFP,并对其进行酶切鉴定和DNA测序分析,再经XcmⅠ酶切后形成两端带有d T的表面展示T载体。利用PCR扩增两个含有荧光蛋白的融合蛋白PCAD-CFP和PSR-Ds Red的基因并直接克隆到所构建的T载体中,检测其表达功能。酶切鉴定和DNA测序结果显示PCAD-CFP和PSR-Ds Red正确插入载体上,分别转化至酿酒酵母EBY100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相应的荧光的酵母,表明克隆有融合蛋白基因片段的载体成功在酵母细胞中进行表面展示,证明了所构建的酵母表面展示T载体具有直接克隆和表面展示目的蛋白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载体 酵母表面展示 真核表达 xcmⅰ酶切盒
下载PDF
T载体母本质粒pUC19M的构建及承载能力的测定
9
作者 郝爱平 魏继承 朱羡冰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50,共3页
目的:以pUC19质粒为材料,通过常规的分子克隆实验方法构建基于限制性内切酶XcmⅠ的、可自行扩增的T载体母本质粒pUC19M,并对其进行承载能力的检测。方法:通过设计1对互补配对的寡核苷酸,经过变性及退火后插入质粒pUC19的多克隆位点而引... 目的:以pUC19质粒为材料,通过常规的分子克隆实验方法构建基于限制性内切酶XcmⅠ的、可自行扩增的T载体母本质粒pUC19M,并对其进行承载能力的检测。方法:通过设计1对互补配对的寡核苷酸,经过变性及退火后插入质粒pUC19的多克隆位点而引入2个XcmⅠ酶切位点,用XcmⅠ酶切后即获得含有3’突出T碱基的T载体。结果:经实验验证,pUC19M-T载体构建成功;其承载能力在1kb左右。结论:构建的T载体可以满足实验室基因克隆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载体 xcmⅰ pUC19M 承载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