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沧浪诗话》诗歌体制论的误读与辩正
1
作者 姚爱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3,共13页
“体制”是严羽诗论的核心概念,但因习焉不察的割裂与混淆,其确切内涵与本来面目未能完整呈现,也妨碍了对严羽诗论体系及诗学思想的整体理解。藉由文本精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可知《沧浪诗话》中“体制”概念指向诗歌作品完整而具体的本... “体制”是严羽诗论的核心概念,但因习焉不察的割裂与混淆,其确切内涵与本来面目未能完整呈现,也妨碍了对严羽诗论体系及诗学思想的整体理解。藉由文本精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可知《沧浪诗话》中“体制”概念指向诗歌作品完整而具体的本体存在,这一基本内涵不因其《诗体》中辨体角度不同而互异。诗之“体制”不仅包含“词理意兴”等基本要素,且以“格力”“兴趣”“气象”“音节”等为之“用”,以更充分表现诗体的内在品质和艺术力量。其中“格力”以诗意为本,是诗中整体思想情感所表现的精神力量;“兴趣”以诗情为本,是诗体所表达的自然感发、含蓄蕴藉的情致和意趣;“气象”以诗象为本,是诗体所呈现的自然雄浑的整体艺术形象;“音节”以诗语为本,是诗体中充分韵律化、表意化的艺术语言。着眼于贯通式诗歌体制观,可对《沧浪诗话》的概念关系和整体结构获得更切近实际、更切合语境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体制 兴趣 格力 气象 体用 贯通
下载PDF
浅谈特香型白酒
2
作者 付雅琪 万小荣 《酿酒》 CAS 2024年第5期37-39,共3页
近几年,白酒行业中“酱酒热”的掀起,对特香型白酒消费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特香型的由来、定义、标准、工艺特点、风味特征等方面阐述特香型白酒,以期为特香型白酒企业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特香型白酒 由来 定义 工艺特点 风味特征 标准
下载PDF
浅析形成御思香酒独特风格的工艺研究
3
作者 陈鲁灿 王光第 +1 位作者 黄兰香 王娜 《酿酒》 CAS 2024年第2期144-147,共4页
御思香酒提出“单粮浓香和多粮浓香相结合,原窖循环和跑窖循环相结合;分型发酵,分层起糟,分层蒸馏,分段摘酒,分级入库,科学勾调”酿造工艺,创新出大循环生产法:“酿酒采用原窖循环和跑窖循环相结合,原酒采用循环贮存,基础酒采取循环组合... 御思香酒提出“单粮浓香和多粮浓香相结合,原窖循环和跑窖循环相结合;分型发酵,分层起糟,分层蒸馏,分段摘酒,分级入库,科学勾调”酿造工艺,创新出大循环生产法:“酿酒采用原窖循环和跑窖循环相结合,原酒采用循环贮存,基础酒采取循环组合,半成品酒采取循环勾兑”,减小批次差,保持口感风格稳定,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独特风格 酿造工艺
下载PDF
“意象”与“比兴”碰撞融合的意义——以《文心雕龙》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曹旭 文志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5-131,共7页
考察了《文心雕龙》中"意象"、"比兴"两个概念,认为两者之间已经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为后来的"兴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指出,这种现象是因为"比兴"理论自身的缺陷造成的,"... 考察了《文心雕龙》中"意象"、"比兴"两个概念,认为两者之间已经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为后来的"兴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指出,这种现象是因为"比兴"理论自身的缺陷造成的,"意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比兴"理论的缺陷,并且为诗歌的意义别开生面,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比兴 兴象 碰撞与融合
下载PDF
建部贤弘的数学认识论——论《大成算经》中的“三要” 被引量:7
5
作者 徐泽林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2-243,共12页
“象形”、“满干”和“数”,是日本江户时代数学家建部贤弘在《大成算经》中所讨论的三个范畴 ,也是该书的纲纪 ,谓之“三要”。这些范畴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数 ,语言晦涩 ,一直为日本数学史界所忽视。文章从中国数学文化传统出... “象形”、“满干”和“数”,是日本江户时代数学家建部贤弘在《大成算经》中所讨论的三个范畴 ,也是该书的纲纪 ,谓之“三要”。这些范畴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数 ,语言晦涩 ,一直为日本数学史界所忽视。文章从中国数学文化传统出发 ,重新解读这些文字 ,提出一些全新的观点。认为在汉字文化圈数学家中 ,建部贤弘在中国象数学文化背景下 ,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数学科学的本质 ,讨论了数学研究对象及其存在性问题 ,并已接触到数学变量的讨论 ,同时对实数系给出了一种分类。其“三要”数理观是汉字文化圈数学认识论的突出反映 ,具有数学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中贤弘 数学认识论 《大成算经》 “三要” 象形 满干
下载PDF
是大象,还是甲虫?——评《檀香刑》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建军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6-44,共9页
《檀香刑》存在着不伦不类的文白夹杂、反语法与非逻辑化表达、拙劣的比喻、冗词赘句太多、油滑等语言病象 ;它缺乏分寸感和真实性 ,在对暴力和施虐行为的叙述上 ,则表现出病态的鉴赏态度 ;从叙述方式、视点转换、人物对话等方面看 ,它... 《檀香刑》存在着不伦不类的文白夹杂、反语法与非逻辑化表达、拙劣的比喻、冗词赘句太多、油滑等语言病象 ;它缺乏分寸感和真实性 ,在对暴力和施虐行为的叙述上 ,则表现出病态的鉴赏态度 ;从叙述方式、视点转换、人物对话等方面看 ,它不是向“民间”和“民族”的“撤退”和回归 ,而是对西方小说的拙劣摹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模式 莫言 《檀香刑》 文体 修辞 真实性 叙述方式 文学 评论 小说 人物对话 语法 杂人事象 情节事象 叙事视点
下载PDF
“象”与“境”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壮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3-49,共7页
在中国古人那里,“形”与“象”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形”,指事物实在的形体;而“象”指人对事物的意象感受,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质。诗歌创作中,作为抒情之中介的景物,并非脱离人的主观感受的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诗人对... 在中国古人那里,“形”与“象”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形”,指事物实在的形体;而“象”指人对事物的意象感受,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质。诗歌创作中,作为抒情之中介的景物,并非脱离人的主观感受的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诗人对景物的生动意象。所以中国诗学中往往以“象”字来说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从创作的角度上说,诗中所写之“象”,是诗人看物时所形成的主观意象;从欣赏的角度上讲,赏诗所得之“象”,是读者看待后呈现于头脑中的无客观对应物的、虚幻的主现感受。因此,中国诗学又从佛学中借用了具有虚幻感受之含义的“境”字,来代替原来的“象”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作 "象" "境" 意象 意境 主观感受
下载PDF
“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理论传统与美学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陶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美学研究即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美学传统滥觞于先秦两汉,提出于魏晋南北朝、拓展于唐宋元明,而更为系统地理论化... 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美学研究即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美学传统滥觞于先秦两汉,提出于魏晋南北朝、拓展于唐宋元明,而更为系统地理论化于清代,赓续与创新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之中,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中国美学理论传统。“易象通于比兴”论贯通了中国古典哲学意象与诗歌审美意象,揭橥了《易》之象与《诗》之比兴之间的内在相通性。“易象通于比兴”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铸就了中国古代美学哲思与诗魂的统一,成为中华美学精神走向理论自觉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象 比兴 美学传统 诗哲贯通
下载PDF
历史与话语的狂欢——莫言小说《檀香刑》浅论 被引量:4
9
作者 胡燕春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66-68,共3页
由于作家莫言对习焉不察的非主流民间史所予以的深切关注 ,其创作历程也映现着他探寻神肖的历史真谛的自我心灵轨迹。其近作《檀香刑》 ,杂糅多种话语拆解了清王朝走向末路的那段历史。以檀香刑罚为纽结点 ,由政治、亲情与性爱交织着且... 由于作家莫言对习焉不察的非主流民间史所予以的深切关注 ,其创作历程也映现着他探寻神肖的历史真谛的自我心灵轨迹。其近作《檀香刑》 ,杂糅多种话语拆解了清王朝走向末路的那段历史。以檀香刑罚为纽结点 ,由政治、亲情与性爱交织着且无孔不入的权力之网中 ,各色人等都在多调的杂语中挣扎着又狂欢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檀香刑》 新历史主义文论 权力话语 杂语化 文化狂欢
下载PDF
关于“兴象”之“兴”字源语义的辨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熊开发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88-93,共6页
"兴象"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诗歌研究领域,然而因其自身颇具多义性和复杂性,令人难以把握。而"兴象"之"兴",最早是对曾经发生的某种宗教祭祀行为的形象描绘。正是由于"兴&... "兴象"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诗歌研究领域,然而因其自身颇具多义性和复杂性,令人难以把握。而"兴象"之"兴",最早是对曾经发生的某种宗教祭祀行为的形象描绘。正是由于"兴"与原始宗教活动的渊源关系,加之后来在此基础上衍变出的内涵丰富的多重意义,从而成为几乎最具中国汉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个名词,进而也成为了一种人们用来理解诗歌和创作诗歌的重要方法。本文从字源学的角度辨析了"兴"所包含的多种主要意义,并分析了当"兴"与"意""感""象"组合在一起时所产生的意义变化,希望可以借此更好地理解"兴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象 意兴 意象
下载PDF
《檀香刑》:狂欢化叙述中的女子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知遥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91-93,共3页
莫言在《檀香刑》的叙述中采取的是民间"狂欢节"的叙述方式,说书人的叙述语气,以及让人物刚开始出场时都采取的是戏剧中"独白"的方式介绍自己,语言铿锵,节奏明快。借助狂欢节叙述的方式,读者将欣赏到这样叙述的诸... 莫言在《檀香刑》的叙述中采取的是民间"狂欢节"的叙述方式,说书人的叙述语气,以及让人物刚开始出场时都采取的是戏剧中"独白"的方式介绍自己,语言铿锵,节奏明快。借助狂欢节叙述的方式,读者将欣赏到这样叙述的诸多好处:广场化、杂语化、粗俗性等等,而人物的爱憎就是在呼喊和嬉笑怒骂里得到了体现。另外在人物塑造中,莫言采用了加冕和脱冕的方式,其目的是起到民间的戏剧效果。眉娘就是狂欢化叙述的产物,是小说狂欢理论的典型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檀香刑》 眉娘 狂欢化叙述
下载PDF
中国诗学“兴象”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余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5-60,共6页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 ,它受到中国诗学的普遍认同与推崇 ,一方面在于吻合中国人对诗性形象的设计和对某种特定审美趣味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 ,和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也更易展...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 ,它受到中国诗学的普遍认同与推崇 ,一方面在于吻合中国人对诗性形象的设计和对某种特定审美趣味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 ,和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也更易展现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兴象”在构“象”上、喻“兴”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并在审美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在言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兴象 论析
下载PDF
性具实相论与天台宗美学思想的特质 被引量:3
13
作者 皮朝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7-73,共7页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形成的、具有民族化特征的佛教宗派 ,它在两千年中国佛学的发展进程中 ,以其久远的历史、圆妙的思想、缜密的判教、完备的观行 ,成为汉地佛教的义学高峰 ,天台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的...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形成的、具有民族化特征的佛教宗派 ,它在两千年中国佛学的发展进程中 ,以其久远的历史、圆妙的思想、缜密的判教、完备的观行 ,成为汉地佛教的义学高峰 ,天台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天台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天台美学 ,因具有人生美学的内容 ,而成为中国传统美学 (人生美学 )的一个组成部分。天台宗从“天下万物 ,唯人为贵” ,而人又以“心为贵”的人本观点出发 ,来看待宇宙人生。它在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中 ,又特别重视对人的心灵的叩问。它以叩问心灵的本真为归宿 ,从而以心灵美学的形态体现出人生美学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宗 心灵美学 性具实相论 一心三观 性具实相论
下载PDF
“形声相益”新解与“文”“字”关系辨正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运富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2-199,共8页
《说文解字·叙》有"文""字"之分,后人由于误解"形声相益"的含义,遂把"文""字"的关系看成"独体"与"合体"的关系。其实"形声相益"并非"形符... 《说文解字·叙》有"文""字"之分,后人由于误解"形声相益"的含义,遂把"文""字"的关系看成"独体"与"合体"的关系。其实"形声相益"并非"形符、声符相加合"之意,因为训诂上讲不通。根据"形声"具有动宾结构用法和"取譬相成"的互证,文章认为"形声相益"应该理解为"形化语言以益象形",就是在象形造"文"方法基础上增加音义造"字"方法,以突破客观事物局限,达到大量滋生汉字的目的。因此"文"与"字"的区分不在于"独体""合体"结构的不同,而在于构字取形的途径和方法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与“字” 独体与合体 “形声相益” “取譬相成” 构形发展
下载PDF
天人合一——《诗经》兴象的构建平台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国良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5期72-74,共3页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密切相关。“兴”的寓意是“托事于物”,这与上古先民师法自然的思想信仰显然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 《诗经》 兴象 天人合一
下载PDF
殷璠“兴象”说再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树民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59-61,共3页
“兴象”组合成词最早见于唐代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但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却是由殷璠首次拈出。贾殷二氏的“兴象”说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殷璠的“兴象”指的是兴中之象,它首先是指审美兴发状态下的取象,同时亦指作品显现出的一种言尽意... “兴象”组合成词最早见于唐代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但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却是由殷璠首次拈出。贾殷二氏的“兴象”说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殷璠的“兴象”指的是兴中之象,它首先是指审美兴发状态下的取象,同时亦指作品显现出的一种言尽意余的美学意味。殷璠“兴象”说的最大意义在于沟通了整个文学审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象 文学活动
下载PDF
“象以典刑”论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肖洪 魏东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1年第1期92-96,共5页
"象以典刑"是否在尧、舜时代存在,是否是我国原始社会某一阶段真实的写照,在我国法制史学界争议很大。在此,从刑罚的目的出发,通过分析历史事实,认为在尧、舜时代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民众对政治、财产和性的犯罪都比较少,因... "象以典刑"是否在尧、舜时代存在,是否是我国原始社会某一阶段真实的写照,在我国法制史学界争议很大。在此,从刑罚的目的出发,通过分析历史事实,认为在尧、舜时代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民众对政治、财产和性的犯罪都比较少,因为这些犯罪的收益都很小,即使用很少的成本都能够制止住犯罪。因此,在那个特定时代,"象以典刑"是完全可能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以典刑 犯罪 刑罚
下载PDF
隐喻: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文人的言说方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8-153,共6页
先秦的诸子文人在思考言意关系时为我们如何言说点亮了一盏光彩夺目的明灯——隐喻,照亮了后人的言说之路。这种言说方式具体到操作上,就分化为"赋诗言志"、比兴手法、寓言和立象的方式,先秦诸子文人在言说方式上的选择使隐... 先秦的诸子文人在思考言意关系时为我们如何言说点亮了一盏光彩夺目的明灯——隐喻,照亮了后人的言说之路。这种言说方式具体到操作上,就分化为"赋诗言志"、比兴手法、寓言和立象的方式,先秦诸子文人在言说方式上的选择使隐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的言说方式。而从那时起隐喻也成为中国文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具有强大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赋诗言志 比兴 寓言
下载PDF
论葛浩文的层级式文化翻译策略——读莫言《檀香刑》译本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宇弘 《双语教育研究》 2017年第2期46-54,共9页
《檀香刑》是莫言小说中一部较为特别的作品,其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文章从"信"与"顺"的视角出发,分析葛浩文译本对原作的韵律特点、文化内涵和修辞风格的处理方式,将其翻译策略总结为"... 《檀香刑》是莫言小说中一部较为特别的作品,其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文章从"信"与"顺"的视角出发,分析葛浩文译本对原作的韵律特点、文化内涵和修辞风格的处理方式,将其翻译策略总结为"取之以信,舍之以顺",即在内容和形式上尽量贴近原作,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层级式的调适和取舍,以确保文本的可读性。这一翻译策略体现了葛浩文对原作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的充分尊重,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层级式 翻译策略 《檀香刑》
下载PDF
殷璠《河岳英灵集》“兴象”概念论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琪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91-95,共5页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首先提出"兴象"概念,深刻影响了后来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及胡应麟"盛唐绝句,兴象玲珑"等学说,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独立的诗学、美学范...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首先提出"兴象"概念,深刻影响了后来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及胡应麟"盛唐绝句,兴象玲珑"等学说,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独立的诗学、美学范畴。"兴象"的内涵经历了历代学者不断丰盈化的过程。殷璠提出"兴象"一词,但并未如后世诗论家那样,较多地论述"兴象"的具体审美特征。本文从殷璠评以"兴象"的诗作入手,细致分析并考察"兴象"最初提出时的含义,以明确殷璠"兴象"说与后世"兴象"说的联系与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璠 兴象 审美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