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mbiosis of Marshes and Permafrost in Da and Xiao Hinggan Mountains in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14
1
作者 JIN Huijun SUN Guangyou +2 位作者 YU Shaopeng JIN Rui HE Ruixi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8年第1期62-69,共8页
Recently, the degradation of permafrost and marsh environments in the Da and Xiao Hinggan Mountains has become a great concern as more human activities and pronounced climate warming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past 30 y... Recently, the degradation of permafrost and marsh environments in the Da and Xiao Hinggan Mountains has become a great concern as more human activities and pronounced climate warming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and projected for the near future. The distr/bution patterns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s of the permafrost and marshes have been examined both in theories and in field observation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ymbiosis of permafrost and marshes. The permafrost and marshes in the Da and Xiao Hinggan Mountains display discernible zonations in latitude and elevation. The marsh vegetation canopy, litter and peat soil have good thermal insulation properties for the underlying permafrost, resulting in a thermal offset of 3 ℃ to 4℃ and subsequently suppressing soil temperature. In addition, the much highe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frozen and ice-rich peat in the active layer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r in favor of the protection of permafrost due to the semi-conductor properties of the soils overlying the permafrost.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permafrost is almost impervious, the osmosis of water in marsh soils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timely providing water supplies for helophytes growth or germination in spring. In the Da and Xiao Hinggan Mountains, the permafrost degradation has been accelerating due to the marked climate warming, ever increasing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resultant eco-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the permafrost and marsh environments are symbiotic and interdependent, they need to be managed or protected in a well-coordinated and integrated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sh PERMAFROST SYMBIOSIS thermal offset active layer Da and xiao Hinggan mountains
下载PDF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SOIL ANIMALS IN BROAD-LEAVED PINE FORESTS IN SOUTHERN SLOPE OF XIAO HINGGAN MOUNTAINS 被引量:2
2
作者 Wei-ling Hou Hua Zh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0年第3期85-90,共2页
This paper studied the soil animals of four type forests of broad leaved pine forests i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Xiao Hinggan Mountains. The samples were extracted from four forest types in every first week of Jun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soil animals of four type forests of broad leaved pine forests i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Xiao Hinggan Mountains. The samples were extracted from four forest types in every first week of June, August, October, and every forest type was chosen out three plots. Since there are different soil animals in different depths, every plot was divided into four partitions with the same vertical distance: litter, 0- 10 cm, 10- 20 cm, 20- 30 cm. Using hand sorting out large soil animals, Tullgren method (to middle and small soil animals) and Baermann method (to moist soil animals) to collect soil animals. Among the four type forests, insecta has the largest amount of groups of 54. Oribatida has the most number of individual, which is 1547, occupying 21.73 percent of total collectings. There are 81 groups of soil animals, totalling 7118 belonging to 8 Class 24 Order 57 Family, in which there are 54 groups of big sized soil animals totalling 2370, 41 groups of middle and small sized soil animals totalling 4808. Among all the soil animals,their dominant group is 3 ones, usual growp is 14 ones, and rare group is 64 on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mong the four type forests, the groups of soil animal in Tilia pine forest are much more than the others, with the highest variety index, and the individual number of the soil animals is also very large. The numbers of group and individual in Picea Abies Pine forest are both small.Among the four forest types, the soil animals in Tilia pine forest are most similar to Betula costata pine forest. There is so littl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soil animals in Picea Abies pine forest and in the other three forest 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o Hinggan mountains soil ANIMAL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吉黑地区晚古生代钼矿隆升剥蚀:地质与沉积物地球化学证据
3
作者 张海洪 付涛 +3 位作者 邓馨卉 迟唤昭 陈国强 苗长盛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5-67,共13页
吉黑东部尔站钼矿为晚古生代与酸性侵入体有关的小型钼矿,以此为代表的晚古生代钼矿是否经历抬升剥蚀的破坏尚不清楚。通过对古生代尔站钼矿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中生代钼矿在水系沉积物和土壤中钼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尽... 吉黑东部尔站钼矿为晚古生代与酸性侵入体有关的小型钼矿,以此为代表的晚古生代钼矿是否经历抬升剥蚀的破坏尚不清楚。通过对古生代尔站钼矿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中生代钼矿在水系沉积物和土壤中钼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尽管古生代钼矿储量规模小,却表现出比中生代钼矿更大的地球化学异常的面积和更高的元素含量等特点。研究区经探槽和钻探工程揭示,成矿岩体蚀变显示为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和钾长石化核心,符合斑岩型矿床模型的蚀变分带,但北东向矿体产状较平缓,矿体北部钾化核心埋藏较浅,结合在小兴安岭地区、桦南地区、大兴安岭地区等识别的隆升和剥蚀事件,表明以尔站钼矿为代表的晚古生代钼矿经历了中生代以来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的隆升剥蚀,导致矿体的部分剥蚀,形成的次生晕异常面积大,成矿元素含量高于大多数中生代钼矿,对晚古生代钼矿的保存产生了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矿 隆升剥蚀 地球化学 古生代 小兴安岭 张广才岭
下载PDF
风景园林墓葬遗产保护刍议——以萧大亨墓为例
4
作者 徐放 张佳玮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231-234,共4页
文章通过对萧大亨墓遗址的现场考察,研究了墓址现状及构筑物、石像生的摆放形式。将萧大亨与明朝同等身份的历史人物的墓地做了分析对比,推测出萧大亨墓址石像生可能存在的布局失误,以期推动风景园林专业对历史古墓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利用。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泰山 萧大亨 墓葬 明朝
下载PDF
小兴安岭大型真菌多样性及地理区系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兴 刘运伟 +4 位作者 高云虹 李滇华 高智涛 范冬茹 赵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5-161,共7页
在小兴安岭地区采集大型真菌标本645份,经分类鉴定出437种,由399种担子菌和38种子囊菌组成。其中,优势科有14科,占小兴安岭地区总科数的20.59%;优势科共含284种,占总种数的64.99%。优势属有22属,占小兴安岭地区总属数的13.84%;优势属共... 在小兴安岭地区采集大型真菌标本645份,经分类鉴定出437种,由399种担子菌和38种子囊菌组成。其中,优势科有14科,占小兴安岭地区总科数的20.59%;优势科共含284种,占总种数的64.99%。优势属有22属,占小兴安岭地区总属数的13.84%;优势属共含214种,占总种数的48.97%。小兴安岭地区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分为5个分布类型,以世界广布成分(55.35%)为主,其次为北温带成分(32.70%)。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共8个分布类型,以北温带分布成分(51.26%)为主,其次为世界广布成分(32.27%)。小兴安岭地区属级、种级成分主要以世界广布和北温带分布为主,说明该区的大型真菌具有明显的世界广布和北温带性质,且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大型真菌 生物多样性 地理区系
下载PDF
表象与本相:“铜梁”的山岳名实演变与县名建构
6
作者 聂炜鑫 《地方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35-42,共8页
唐宋以来,文献记载中的“铜梁”“铜梁县”“铜梁山”“小铜梁山”名实含混不清。梳理历朝有关记载,唐铜梁县得名应该源于小铜梁山,唐代铜梁山与小铜梁山实为两山,两宋以后总体趋势由两山逐渐混为一山,致使铜梁县得名说法混乱繁杂。实际... 唐宋以来,文献记载中的“铜梁”“铜梁县”“铜梁山”“小铜梁山”名实含混不清。梳理历朝有关记载,唐铜梁县得名应该源于小铜梁山,唐代铜梁山与小铜梁山实为两山,两宋以后总体趋势由两山逐渐混为一山,致使铜梁县得名说法混乱繁杂。实际上,在山岳名实关系复杂的表象背后,暗含的是对“铜梁”山名资源的借用。“铜梁”拥有文学、旅游、宗教等价值,从而具有丰厚的山名资源。因此,明清以后,人们出于浓厚的乡土情怀,通过模糊山岳名实、虚构山岳归属、嫁接山岳文本的方式重新建构铜梁县地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梁山 小铜梁山 铜梁县 名实关系 山名资源
下载PDF
酸浆不同品种叶片遗传差异分析
7
作者 张巍 徐宜彬 +1 位作者 李阳 李金禹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8-132,共5页
研究引进酸浆和本地野生酸浆在小兴安岭高寒地区统一栽植后的遗传变异表现及遗传多样性,为杂交后代性状早期选择提供依据。对引进酸浆品种及小兴安岭岭野生挂金灯酸浆2个品种叶片性状的表型特征、变异程度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2... 研究引进酸浆和本地野生酸浆在小兴安岭高寒地区统一栽植后的遗传变异表现及遗传多样性,为杂交后代性状早期选择提供依据。对引进酸浆品种及小兴安岭岭野生挂金灯酸浆2个品种叶片性状的表型特征、变异程度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2个酸浆品种叶片形态特征指数进行系统分析证明,虽然2个品种间叶片大小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本身叶型指数等指标均分布于组内合理区间内;通过对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及变异系数(C V)3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说明,引进酸浆品种因叶片更大,所以在能量累积方面更占优势;遗传系数计算说明,引进酸浆品种组内遗传性状稳定,遗传系数较小。挂金灯酸浆品种虽为本地野生品种,但其遗传系数较高,说明在不同栽植条件下更容易受环境饰变影响,性状并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浆 小兴安岭 叶片性状 表形差异 遗传变异
下载PDF
小兴安岭东部早古生代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4
8
作者 刘建峰 迟效国 +3 位作者 董春艳 赵芝 黎广荣 赵院冬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4-544,共11页
通过全岩-单矿物的Rb-Sr法和锆石激光剥蚀等离子体U-Pb法定年研究,确定小兴安岭东部地区存在508~471Ma的早古生代花岗岩。根据岩石学和年代学的特征,进一步将小兴安岭东部地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划分为与高级变质岩伴生的片麻状花岗闪长... 通过全岩-单矿物的Rb-Sr法和锆石激光剥蚀等离子体U-Pb法定年研究,确定小兴安岭东部地区存在508~471Ma的早古生代花岗岩。根据岩石学和年代学的特征,进一步将小兴安岭东部地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划分为与高级变质岩伴生的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508Ma±15Ma)、块状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499Ma±1Ma)和碱长-碱性花岗岩(471Ma±3Ma)3种岩石组合类型。上述3类花岗岩组合的依次出现反映了同碰撞-碰撞后伸展的构造演化特点,表明小兴安岭东部早古生代存在碰撞造山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东部 花岗岩 早古生代 年代学
下载PDF
小兴安岭森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13
9
作者 殷秀琴 吴东辉 韩晓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6-322,共7页
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次生白桦林、云冷杉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云冷杉林和赤杨林 6种生境中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阔叶红松林生境中 ,无论大型土壤动物还是中小型土壤动物 ,多样性都较高 ,表明其生境条件比... 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次生白桦林、云冷杉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云冷杉林和赤杨林 6种生境中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阔叶红松林生境中 ,无论大型土壤动物还是中小型土壤动物 ,多样性都较高 ,表明其生境条件比其它 5种生境优越。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均匀度呈正相关 ,与优势度呈负相关 ,与个体数没有直接相关关系。土壤动物的垂直多样性分布 ,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但递减速率不同 ,中小型土壤动物表聚性要比大型土壤动物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土壤动物 多样性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小兴安岭天然林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延晓冬 赵士洞 +2 位作者 符淙斌 ShugartH.H 于振良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2-376,共5页
建立的林窗模型NEWCOP,被证明适合于模拟小兴安岭天然森林的分布、生长和演替,并可用于跟踪现有森林的生长和演替动态。在GISS2xCO2 和GFDL2xCO2 气候变化情景下对现有林分的模拟实验显示: 小兴安岭森林对... 建立的林窗模型NEWCOP,被证明适合于模拟小兴安岭天然森林的分布、生长和演替,并可用于跟踪现有森林的生长和演替动态。在GISS2xCO2 和GFDL2xCO2 气候变化情景下对现有林分的模拟实验显示: 小兴安岭森林对气候变化具有敏感性; 尽管森林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明显不同,但基本趋势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小兴安岭 森林 模型 天然林
下载PDF
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N、P、K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50
11
作者 殷秀琴 宋博 邱丽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8-134,共7页
根据对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凋落物、土壤动物和土壤2a的连续采样及测定主要营养元素N、P、K的含量,研究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主要营养元素在各分室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比较主要营养元素在不同分室中的分异... 根据对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凋落物、土壤动物和土壤2a的连续采样及测定主要营养元素N、P、K的含量,研究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主要营养元素在各分室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比较主要营养元素在不同分室中的分异,进而分析了土壤动物在该系统营养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不同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比较复杂,阔叶落叶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大于针叶落叶,但不同凋落叶在分解过程中的元素损失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研究时段,腐殖土层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高于土壤层;蚯蚓、蜈蚣和马陆大型土壤动物体内的营养元素含量之间差别较大,其中蚯蚓体内全N含量最高,而马陆体内全P含量最高,蜈蚣则全K含量最高。土壤动物和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和凋落叶中的变化趋势不同。N和P在土壤动物分室中表现出一定的富集,而K的富集不明显。土壤动物可以通过其新陈代谢活动加速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速率。不同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含量变化复杂可能是由于不同凋落物种类特性差异造成的。土壤动物在营养元素循环,尤其是N、P元素循环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凋落物 土壤 养分动态 小兴安岭
下载PDF
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及其趋势初步评估 被引量:101
12
作者 金会军 于少鹏 +2 位作者 吕兰芝 郭东信 李英武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7-476,共10页
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处于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带南缘, 地温高、厚度小、热稳定性差、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强.过去40 a来该区多年冻土退化主要表现为最大季节融化深度增大, 厚度减薄, 地温升高, 融区扩大, 多年冻土岛消失等.气候变暖及该区森... 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处于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带南缘, 地温高、厚度小、热稳定性差、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强.过去40 a来该区多年冻土退化主要表现为最大季节融化深度增大, 厚度减薄, 地温升高, 融区扩大, 多年冻土岛消失等.气候变暖及该区森林植被的锐减是导致多年冻土退化的普遍性和基础性因素, 而多种人为活动影响起了加速促进作用.依据多年冻土南界与多年平均气温的密切相关关系, 据1991-2000年平均气温-1.0~1.0 ℃等值线给出了现今多年冻土南界位置, 并探讨了未来40~50 a后气温升高1.0~1.5 ℃情况下多年冻土南界的可能北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小兴安岭 多年冻土南界 多年冻土退化趋势评估 气候变暖 森林采伐
下载PDF
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的主导成因及分布模式 被引量:30
13
作者 孙广友 于少鹏 王海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74,共7页
大小兴安岭海拔高度由北向南增高对纬度偏低带来的温升具有相对补偿功能,从而使冻土分区界线大大南凸。大兴安岭山地为一个连续的整体,不宜仅将南部视为山地多年冻土,而将中、北部划为高纬多年冻土。多年冻土南界应在黄岗梁山南麓通过... 大小兴安岭海拔高度由北向南增高对纬度偏低带来的温升具有相对补偿功能,从而使冻土分区界线大大南凸。大兴安岭山地为一个连续的整体,不宜仅将南部视为山地多年冻土,而将中、北部划为高纬多年冻土。多年冻土南界应在黄岗梁山南麓通过。小兴安岭的多年冻土南界应在呼兰河源中山的南麓通过。大兴安岭北端断续多年冻土区应将伊勒呼里山平均海拔1000 m的中山部分包括在内;岛状融区多年冻土区南伸至阿尔山附近终结;小兴安岭南端汤旺河与呼兰河的河源区存在岛状融区多年冻土闭合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小兴安岭 多年冻土 南界及分区
下载PDF
模拟分类经营对小兴安岭林区森林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邓华卫 布仁仓 +3 位作者 刘晓梅 贺伟 胡远满 黄乃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6679-6687,共9页
运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 7.0 PRO,模拟了在当前采伐模式和无采伐两个预案下,小兴安岭林区森林生物量及主要树种生物量在2000—2200年间的动态。模拟结果如下:(1)无采伐预案下,森林生物量由最初的93.6 t/hm2逐渐升高,90a后达到最大值... 运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 7.0 PRO,模拟了在当前采伐模式和无采伐两个预案下,小兴安岭林区森林生物量及主要树种生物量在2000—2200年间的动态。模拟结果如下:(1)无采伐预案下,森林生物量由最初的93.6 t/hm2逐渐升高,90a后达到最大值258 t/hm2,之后森林生物量在245 t/hm2上下小幅波动;(2)前100a采伐预案会明显降低森林生物量,与无采伐预案相比森林生物量最大可降低21.4 t/hm2,平均减少14.7 t/hm2;后100a采伐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逐渐减弱,森林生物量平均减少2.6 t/hm2;(3)当前采伐模式促进保护树种红松和紫椴生长,其生物量分别最大可提高9.0 t/hm2和0.53 t/hm2,占到无采伐预案生物量的56%和15%;(4)采伐预案对云冷杉生物量影响较小,主要降低先锋树种(白桦、山杨)和一些阔叶树种(枫桦、春榆)的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现行采伐模式在未来100 a内会显著影响森林生物量,之后其影响逐渐减小,并且保护政策能提高所保护树种(红松、紫椴)的生物量,但要保持较高的总生物量,仍需要降低目前的采伐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LANDIS 7 0 PRO 森林采伐 小兴安岭
下载PDF
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关系及土壤动物的作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殷秀琴 刘继亮 高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4-819,共6页
对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6个主要林型的凋落叶、土壤动物和土壤三者之间营养元素关系研究,凋落叶、土壤动物和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平均含量不同,它们的变异程度也不同。蚯蚓、线蚓、蜈蚣和其它类群土壤动物体内营养元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K... 对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6个主要林型的凋落叶、土壤动物和土壤三者之间营养元素关系研究,凋落叶、土壤动物和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平均含量不同,它们的变异程度也不同。蚯蚓、线蚓、蜈蚣和其它类群土壤动物体内营养元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K、Ca、Mg、Fe对土壤动物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凋落叶、土壤动物和土壤之间K、Na、Fe的线性关系较强,反映了凋落叶-土壤动物-土壤间K、Na、Fe联系密切。凋落叶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与土壤动物的生物量、密度和类群数的关系密切,平均关联度的顺序为,类群数>生物量>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凋落叶 土壤 营养元素 小兴安岭
下载PDF
小兴安岭西北部晚石炭世造山后达音河岩体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16
作者 赵院冬 赵君 +4 位作者 王奎良 车继英 吴大天 许逢明 李世超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72,共10页
小兴安岭西北部达音河岩体主要由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成。碱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304.4±1.3 Ma,时代属于晚石炭世,而不是过去认为的晚侏罗世。该岩体化学组成以高硅、钾、钠,低钙为特征,富集Rb、La、Th等... 小兴安岭西北部达音河岩体主要由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成。碱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304.4±1.3 Ma,时代属于晚石炭世,而不是过去认为的晚侏罗世。该岩体化学组成以高硅、钾、钠,低钙为特征,富集Rb、L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Sr、E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Nb、Ta、Zr高场强元素,反映斜长石作为源区残留相对岩浆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该岩体同区域上十二站、新开岭、龙镇、扎兰屯等岩体构成晚石炭世造山后伸展背景下形成的I型和A型花岗岩带,反映了兴安、松嫩块体在晚石炭世结束块体碰撞造山,转入造山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音河岩体 锆石U-PB年龄 小兴安岭 晚石炭世 造山后伸展
下载PDF
小兴安岭晚石炭世花岗岩岩浆混合作用的岩相学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志逊 赵寒冬 +3 位作者 马丽玲 韩振哲 谭成印 侯玉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9-298,共10页
小兴安岭晚石炭世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岩浆包体发育,主要为细粒闪长质岩浆包体,包体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与寄主岩石呈截然、模糊或过渡关系。包体的矿物组合明显不平衡,如出现了寄主岩石中的碱性长石捕虏晶,有时... 小兴安岭晚石炭世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岩浆包体发育,主要为细粒闪长质岩浆包体,包体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与寄主岩石呈截然、模糊或过渡关系。包体的矿物组合明显不平衡,如出现了寄主岩石中的碱性长石捕虏晶,有时可见其具暗色矿物镶边,发育针状磷灰石。这表明小兴安岭晚石炭世花岗岩的岩浆混合表现为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的混合。这为探讨这些花岗岩的成因提供了岩石学依据,同时也暗示晚古生代佳木斯—松嫩古陆可能发生过地壳的垂向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晚石炭世花岗岩 岩浆混合 暗色包体 地壳垂向生长
下载PDF
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18
作者 辛未冬 殷秀琴 +3 位作者 秦丽杰 陈颖彪 张雪萍 陈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9-133,共5页
对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10个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类群组成、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布及群落排序进行研究。从水平分布看,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最多的是人工云冷杉林,类群数最多的是赤杨林,个体数和类群数最少的均为林间草甸。中小... 对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10个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类群组成、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布及群落排序进行研究。从水平分布看,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最多的是人工云冷杉林,类群数最多的是赤杨林,个体数和类群数最少的均为林间草甸。中小型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但各生境的变化情况略有不同。10个生境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人工林和相应的天然林内的变化趋势相反。而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差异不大。排序结果显示云冷杉红松林、云冷杉林、赤杨林和林间草甸与其它生境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动物 水平分布 垂直分布 对应分析 森林生态系统 小兴安岭
下载PDF
小兴安岭东北部金林岩体全岩角闪石Rb-Sr年龄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建峰 迟效国 +5 位作者 周燕 王铁夫 金巍 周建波 董春艳 黎广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0-693,共4页
中国东北地区小兴安岭北段分布的兴东群与佳木斯地区的麻山群一直被认为是早元古代形成的变质岩系。近年来麻山群500 Ma左右变质年龄的确定为兴东群的变质时代提出了疑问。研究表明,分布于小兴安岭北部金林林场的兴东群四子山组“混合... 中国东北地区小兴安岭北段分布的兴东群与佳木斯地区的麻山群一直被认为是早元古代形成的变质岩系。近年来麻山群500 Ma左右变质年龄的确定为兴东群的变质时代提出了疑问。研究表明,分布于小兴安岭北部金林林场的兴东群四子山组“混合岩”为一套片麻状石英二长岩花岗岩侵入体,岩石全岩矿物(角闪石)Rb Sr等时线年龄为(482±19)Ma,这表明小兴安岭巨型花岗岩带中存在早古生代岩浆事件。兴东群变质作用可能也与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有关。早古生代花岗岩的确认对该区地质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兴东群 早古生代 Rb-Sr同位素测年
下载PDF
小兴安岭东南金山屯一带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20
作者 韩振哲 赵海玲 +3 位作者 苏士杰 郎海涛 于荣文 尹志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7-206,共10页
在小兴安岭东南端金山屯一带,广泛发育近南北向展布的晚三叠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岩石组合,岩石中普遍见有暗色微细粒闪长质包体和中—基性脉岩群。对岩体及其包体、中—基性脉岩的宏观、微观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包体形态多呈... 在小兴安岭东南端金山屯一带,广泛发育近南北向展布的晚三叠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岩石组合,岩石中普遍见有暗色微细粒闪长质包体和中—基性脉岩群。对岩体及其包体、中—基性脉岩的宏观、微观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包体形态多呈浑圆的外形,显示出明显的塑性流变特点,具典型的岩浆结构包体中见针状磷灰石和含寄主岩钾长石、石英巨晶,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成因的包体特征;岩体的中—基性脉岩(群)形态多样,与花岗岩的界面或呈小波浪状或呈平直状,并见寄主岩长石斑晶,表现出壳幔混合作用形成的同深成岩墙群特征。该区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具显著的岩浆混合成因特征,其形成可能与碰撞后伸展动力学机制下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岩 微粒闪长质包体 岩浆混合成因 底侵作用 小兴安岭东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