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王岗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牙病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瑞玉 黄金芳 韩陆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00-205,共6页
本文主要记述河南淅川下王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人骨牙齿的龋齿和牙周病;初步探讨了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病率与不同地理位置、性别和年龄的关系;另外,对牙齿磨耗症、畸形中央尖、根尖疾病等也分别作了记录。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牙病
下载PDF
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咬肌粗隆等性状的观察与对比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海军 郝双帆 +1 位作者 方璐瑜 戴成萍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2-785,共4页
目的分析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下颌骨与咀嚼肌发达程度相关的形态特点,并探讨时代变异。方法对44例下王岗下颌骨的下颌角外翻、咬肌粗隆、翼肌粗隆、颏棘的表现特点进行记录,并与全新世其他人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下王岗人群下颌角外翻、... 目的分析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下颌骨与咀嚼肌发达程度相关的形态特点,并探讨时代变异。方法对44例下王岗下颌骨的下颌角外翻、咬肌粗隆、翼肌粗隆、颏棘的表现特点进行记录,并与全新世其他人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下王岗人群下颌角外翻、咬肌粗隆、右侧翼肌粗隆、颏棘主要表现为"显著"级别,与全新世对比人群有明显差异。结论下王岗人群与咀嚼肌肉相关的下颌骨性状主要表现为显著级别,可能反映其咀嚼肌肉比较发达,同时提示这些性状的表现程度随时代发生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 咬肌粗隆 翼肌粗隆 颏棘 解剖学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颏孔、下颌孔的形态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海军 徐瑾如 +1 位作者 方璐瑜 戴成萍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6期690-693,共4页
目的:分析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下颌骨颏孔、下颌孔的体质形态特点,并探讨相应的时代变异。方法:对44例下颌骨的颏孔、下颌孔形态及位置特点进行分类和记录,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下王岗人群颏孔主要位于第2前磨牙(P4)下方,... 目的:分析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下颌骨颏孔、下颌孔的体质形态特点,并探讨相应的时代变异。方法:对44例下颌骨的颏孔、下颌孔形态及位置特点进行分类和记录,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下王岗人群颏孔主要位于第2前磨牙(P4)下方,颏孔大多开口方向为后上,下颌孔水平位置大多位于下颌支中点之后,下颌孔垂直位置大多位于齿槽面之上。结论:下王岗与现生人群相比,颏孔位置有明显的"前移"演化特点。与全新世人群的对比显示,下王岗人群的下颌孔垂直位置稍偏上,水平位置较靠后。考虑到下王岗人群时代较早,下颌骨尺寸很大,似乎提示全新世时期伴随着下颌骨的缩小,下颌孔有"前移"和"下移"的演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 颏孔 下颌孔 变异
下载PDF
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遗存性质研究:陶器视角
4
作者 田多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25-30,共6页
为探索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的文化性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基本研究方法,从陶器研究入手,综合分析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遗存的特点。通过与仰韶文化核心区——陕西关中地区的典型遗存对比,认为其与典型仰韶时期文化有所联... 为探索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的文化性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基本研究方法,从陶器研究入手,综合分析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遗存的特点。通过与仰韶文化核心区——陕西关中地区的典型遗存对比,认为其与典型仰韶时期文化有所联系但总体特征不同。因此应将下王岗仰韶时期遗存性质定位为仰韶时期的地方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 仰韶时期 文化性质 文化遗存 陶器 关中地区 仰韶文化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河南下王岗人群磨牙磨耗特点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娜 李伟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3-496,共4页
目的:分析新石器时代下王岗人群下颌骨第1磨牙齿冠面4个区域的磨耗特点。方法:新石器时代下王岗人群下颌骨共36例,磨牙共66颗,将下颌骨第1磨牙齿冠面分为4个区域,根据磨耗程度进行分级,然后比较各个区域的磨耗级别,并与近代、青... 目的:分析新石器时代下王岗人群下颌骨第1磨牙齿冠面4个区域的磨耗特点。方法:新石器时代下王岗人群下颌骨共36例,磨牙共66颗,将下颌骨第1磨牙齿冠面分为4个区域,根据磨耗程度进行分级,然后比较各个区域的磨耗级别,并与近代、青铜铁器时代人群进行对比。结果:下王岗人群下颌第1磨牙的磨耗区1〈区3,与近代、青铜铁器时代人群不同(区1〉区3)。结论:下王岗人群下颌第1磨牙4个区域的磨耗大小关系为区3〉区1〉区4〉区2,与近代、青铜铁器时代人群(区1〉区3〉区4〉区2)的差异可能与下颌骨的相对尺寸、咬合时齿尖的对应关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下王岗 下颌第1磨牙 磨耗
下载PDF
六千年前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下颌骨形态的观察对比
6
作者 刘琳如 樊晓霞 +2 位作者 陈梦钥 李海军 戴成萍 《解剖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83-286,共4页
目的:分析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下颌骨第3磨牙、颏形、舌骨沟桥、舌骨沟、下颌前翘、摇椅式下颌等性状的表现特点,并通过对比探讨相关的时代变异。方法:对44例下王岗下颌骨的这些性状特点进行分类和记录,并对比全新世其他人群这些性状的... 目的:分析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下颌骨第3磨牙、颏形、舌骨沟桥、舌骨沟、下颌前翘、摇椅式下颌等性状的表现特点,并通过对比探讨相关的时代变异。方法:对44例下王岗下颌骨的这些性状特点进行分类和记录,并对比全新世其他人群这些性状的表现特点。结果:下王岗第3磨牙正常的比例为63.6%,颏形主要表现为圆形(68.2%),舌骨沟桥出现率为6.8%,下颌前翘出现率为18.2%,摇椅式下颌出现率仅2.3%。下王岗与其他人群对比中,颏形的表现及摇椅式下颌出现率有显著差异。结论:下王岗人群第3磨牙“正常”率可能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群相应的表现特点;不同人群中颏形、摇椅式下颌的相应出现率差异显著,可能主要源于观测标准的把握上不同观测者间差异很大,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形态分类及观测方法的弊端,包括颏形在内的轮廓形状研究中几何形态测量方法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 第3磨牙 颏形 摇椅式下颌
下载PDF
河南淅川下王岗旧石器遗址试掘与调查发现的石制品
7
作者 李奕坤 李京亚 +1 位作者 宋国定 赵静芳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5,共13页
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位于丹江下游右岸第二级阶地,2011-2012年以石器遗存为对象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试掘。试掘发现下王岗遗址存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以石核—石片技术为代表的遗存,这是目前丹江下游二级河流阶地唯一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位于丹江下游右岸第二级阶地,2011-2012年以石器遗存为对象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试掘。试掘发现下王岗遗址存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以石核—石片技术为代表的遗存,这是目前丹江下游二级河流阶地唯一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丰富了该地区低阶地旧石器时代遗存的考古发现,扩展了下王岗遗址的考古学意义。调查发现石制品的文化特征与试掘情况有所区别,主要为以燧石为主要原料的石片石器和石叶石器,兼有少量新石器时代常见的盘状器、网坠、缺口石刀、磨制石器及其粗坯,调查所发现石制品遗存的年代应主要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阶段,这些石器遗存的发现为理解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生产和生业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流域 下王岗遗址 旧石器 新石器
原文传递
淅川下王岗遗址出土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与南北文化交流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鹏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85,F0002,共13页
通过类型学研究和图像分析,推断下王岗遗址出土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三千纪末或公元前二千纪初,其在长江流域的出现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果。明确认识此次文化交流,对于理解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 通过类型学研究和图像分析,推断下王岗遗址出土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三千纪末或公元前二千纪初,其在长江流域的出现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果。明确认识此次文化交流,对于理解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遗址 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 南西伯利亚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新石器时代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下颌圆枕研究
9
作者 李海军 周静 +1 位作者 程展航 肖小勇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72,共7页
下王岗遗址出土了大量人骨材料。本文采用实物形态近似法对下王岗36例下颌骨的下颌圆枕的特点进行分类和记录,并与大致同时期姜家梁人群进行对比,发现下王岗人群下颌圆枕出现率为80.6%,且主要出现在前磨牙处;下颌圆枕发育程度较弱,没有... 下王岗遗址出土了大量人骨材料。本文采用实物形态近似法对下王岗36例下颌骨的下颌圆枕的特点进行分类和记录,并与大致同时期姜家梁人群进行对比,发现下王岗人群下颌圆枕出现率为80.6%,且主要出现在前磨牙处;下颌圆枕发育程度较弱,没有“花生(3/4)”类型的,形态主要以“南瓜籽”类型为主。下王岗人群没有发育程度特别显著的下颌圆枕;尺寸大(且粗壮)的下颌骨中的下颌圆枕表现较弱或缺失,相对较大的下颌圆枕只出现于尺寸较小的下颌骨上;推测在新石器时代下王岗人群中,下颌圆枕的表现程度可能与下颌骨尺寸、咀嚼肌肉发达程度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 下颌圆枕 分布位置 形态变异
原文传递
浙川下王岗遗址史前墓葬陶钵覆面现象分析
10
作者 田雅静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53,共8页
浙川下王岗遗址史前社会的墓葬中存在陶钵覆面现象。该文分析浙川下王岗遗址史前陶钵覆面葬的年代、葬式及随葬品等墓葬情况,认为陶钵覆面现象应当是一个家族群体因为某种观念所特意选择陶钵覆盖在死者面部所造成的,它与墓主人的性别、... 浙川下王岗遗址史前社会的墓葬中存在陶钵覆面现象。该文分析浙川下王岗遗址史前陶钵覆面葬的年代、葬式及随葬品等墓葬情况,认为陶钵覆面现象应当是一个家族群体因为某种观念所特意选择陶钵覆盖在死者面部所造成的,它与墓主人的性别、社会地位等无关系。通过与国内其他地区目前发现的陶钵覆面墓葬对比,目前浙川下王岗史前墓葬陶钵覆面现象与长江流域及相邻地区的红陶钵覆面葬葬俗没有直接的关联,但与浙川马岭遗址黑陶钵覆面葬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遗址 史前时代 陶钵 覆面葬
原文传递
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西周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13
11
作者 高江涛 何努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16,共14页
2008年8月,对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同年9~12月对20世纪70年代发掘区的南北两侧进行发掘,清理西周时期灰坑48个,出土陶鬲、罐、盆、瓮、壶、此致甗、豆等。此次发掘为认识该地区西周时期文化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2008年8月,对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同年9~12月对20世纪70年代发掘区的南北两侧进行发掘,清理西周时期灰坑48个,出土陶鬲、罐、盆、瓮、壶、此致甗、豆等。此次发掘为认识该地区西周时期文化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探讨早期楚文化的特征、来源及分布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淅川县 下王岗遗址 西周时期 楚文化
原文传递
二里头文化下王岗类型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庞小霞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6,共9页
近些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相关遗址的发掘公布了许多新的考古资料,其中丹江库区的淅川下王岗遗址从2008年至2010年进行了连续三年的第二次考古发掘,新发现了一些较为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使得我们对于二里头文化在鄂豫陕交... 近些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相关遗址的发掘公布了许多新的考古资料,其中丹江库区的淅川下王岗遗址从2008年至2010年进行了连续三年的第二次考古发掘,新发现了一些较为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使得我们对于二里头文化在鄂豫陕交界地区的分布、年代、性质以及区域文化交流互动等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拟在新材料的基础上就下王岗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内涵、年代、类型以及类型形成原因等做一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遗址 二里头文化 下王岗类型 绿松石
原文传递
淅川下王岗西周遗存初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傅玥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72,77,共8页
本文将淅川下王岗遗址西周遗存分为两大期三段,年代为西周早期至春秋初年,反映了该遗存由地方文化逐渐被周文化整合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下王岗遗址所在的陕豫鄂交汇区西周时期文化格局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一区域是楚文化体系形成前最重要... 本文将淅川下王岗遗址西周遗存分为两大期三段,年代为西周早期至春秋初年,反映了该遗存由地方文化逐渐被周文化整合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下王岗遗址所在的陕豫鄂交汇区西周时期文化格局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一区域是楚文化体系形成前最重要的区域,在早期楚文化的探讨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遗址 西周遗存 周文化 早期楚文化
原文传递
几何形态测量和稳定同位素视角下河南下王岗遗址出土猪骨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戴玲玲 高江涛 胡耀武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5-135,共11页
野猪驯化为家猪的过程中,存在野猪的管理(控制)、家猪逃离人类控制返回自然环境、家猪和野猪的杂交等环节。本文利用几何形态分析和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对河南下王岗遗址出土猪骨(牙)进行牙齿形态和食物结构分析。整体上看,下王岗遗... 野猪驯化为家猪的过程中,存在野猪的管理(控制)、家猪逃离人类控制返回自然环境、家猪和野猪的杂交等环节。本文利用几何形态分析和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对河南下王岗遗址出土猪骨(牙)进行牙齿形态和食物结构分析。整体上看,下王岗遗址猪的M2质心值小于野猪,牙齿形态与野猪差别明显。龙山文化时期猪骨稳定同位素有两组情况:一组猪食用大量C4类植物,应源于中原地区圈养方式饲养的家猪;另一组猪的食物结构与野生鹿科相似,似为野猪。然而,几何形态分析显示,牙齿尺寸大的猪,其牙齿形态仍属家猪范围,暗示这部分猪很可能为返野的家猪。本研究突破以往对考古遗址猪群"非家即野"的二分法,对深入了解我国家猪驯化的复杂化过程极具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遗址 几何形态测量 稳定同位素
原文传递
下王岗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再认识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强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49,共10页
根据对下王岗遗址和相关遗址出土材料的分析,下王岗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实际上自早至晚包含了枣园文化下王岗一期类型、庙底沟文化八里岗一期类型、朱家台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二期类型、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煤山文化乱... 根据对下王岗遗址和相关遗址出土材料的分析,下王岗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实际上自早至晚包含了枣园文化下王岗一期类型、庙底沟文化八里岗一期类型、朱家台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二期类型、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等六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这六种文化遗存代表了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的文化发展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遗址 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文化 汉水中游
原文传递
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江涛 庞小霞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27,共13页
2008年-2010年,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新发现了一些较为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集中分布于遗址岗地高处,除了地层外,主要有灰坑12个、窑址1座。本次发掘出土有罐、鼎、大口尊、缸、甑、鬲、盆、碗、盘、豆、瓮、器盖、网坠、拍(垫)等数量不... 2008年-2010年,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新发现了一些较为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集中分布于遗址岗地高处,除了地层外,主要有灰坑12个、窑址1座。本次发掘出土有罐、鼎、大口尊、缸、甑、鬲、盆、碗、盘、豆、瓮、器盖、网坠、拍(垫)等数量不少的陶器,斧、铲、刀、镞等一定数量的石器,以及少量骨镞。在年代上,下王岗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存可以分为一、二两期,分别相当于典型二里头文化的三、四期。下王岗二里头文化遗存应属于二里头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可称之为"下王岗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淅川 下王岗遗址 二里头文化 下王岗类型
原文传递
河南内乡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17
作者 徐新华 王晓杰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2,104,F0002,F0003,共7页
内乡县位于豫西南的南阳地区,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丰富,出土器物有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特征,主要遗址有黄龙庙岗、茶庵、香花寨、朱岗等。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内乡县 淅川下王岗 遗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