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覃》的主旨与“归宁”的本义
1
作者 陈心怡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0-46,共7页
正确解读“师者”“葛”“归宁”的含义是理解《诗经·周南·葛覃》主旨的关键。由“师者”可以推断主人公是一位贵族女子,“葛施中谷”“黄鸟集木”只是兴起嫁娶之义。“葛”在《诗经》时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制葛成... 正确解读“师者”“葛”“归宁”的含义是理解《诗经·周南·葛覃》主旨的关键。由“师者”可以推断主人公是一位贵族女子,“葛施中谷”“黄鸟集木”只是兴起嫁娶之义。“葛”在《诗经》时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制葛成衣”是女子出嫁前的必修课,属于妇功的范畴。在礼乐制度尚未完全崩坏的《诗经》时代,已出嫁的贵族女子回家省亲不合礼法,“归宁父母”应当被解为“出嫁以安父母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赋比兴 归宁
下载PDF
汪榕培《诗经》英译中的“赋比兴”
2
作者 于阳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了叶嘉莹的心物论作为研究方法,将“心”理解为作者的主观认知和表达方式,将“物”理解为原文中的环境、背景等客观要素,以分析汪榕培的《诗经》翻译。通过主客观的统一,探讨汪榕培译本的准确性、贴近度、对于《诗... 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了叶嘉莹的心物论作为研究方法,将“心”理解为作者的主观认知和表达方式,将“物”理解为原文中的环境、背景等客观要素,以分析汪榕培的《诗经》翻译。通过主客观的统一,探讨汪榕培译本的准确性、贴近度、对于《诗经》研究的意义等方面的问题,以期对于汪榕培的《诗经》翻译以及《诗经》研究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在传统诗学中,作为“诗之法”的“赋比兴”手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表现方法,而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且具有特殊性的诗学理念。汪榕培的译本很好地把握住了英文诗歌的结构和节奏,使得原文中庞杂的画面变得整洁和有条理,这是其译诗的难能可贵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英译 汪榕培
下载PDF
福州瓠社词人“赋比兴”抒情方式探析
3
作者 杨祖望 《闽江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瓠社是晚清光绪年间6位福州词人组织的词社,共计有330首词作传世。这6位词人的词作使用灵活多样的抒情方式,既有“赋”的直接抒情,也有“比兴”的曲折表达。在以比兴寄托手法书写的作品中,多数是“有寄托”之词,能够以雅化、诗化的面貌... 瓠社是晚清光绪年间6位福州词人组织的词社,共计有330首词作传世。这6位词人的词作使用灵活多样的抒情方式,既有“赋”的直接抒情,也有“比兴”的曲折表达。在以比兴寄托手法书写的作品中,多数是“有寄托”之词,能够以雅化、诗化的面貌来传达文本的双重内涵;亦有少数达到了“无寄托”的境界,通过营造文本意义的多义性、开放性,带来“见仁见智”的阐释空间和“可解不可解”的美感体验。瓠社词人凭借蕴蓄在文本中的真挚情感和对抒情方式的精巧运用,足可成为晚清闽词史上不应遗漏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瓠社 赋比兴 抒情方式 闽词 晚清词 福州
下载PDF
刘勰对《诗经》赋比兴的认识
4
作者 葛光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9-72,共4页
由于忽视《诠赋》篇文脉,以及《比兴》篇所举之18例证,学界多未能挖掘出刘勰关于《诗经》赋比兴论述的真正内涵。刘勰关于《诗经》之赋的理论阐释,其内涵就是通过大量罗列文辞去描写事物的艺术手法。然而刘勰并未明确《诗经》之赋的概... 由于忽视《诠赋》篇文脉,以及《比兴》篇所举之18例证,学界多未能挖掘出刘勰关于《诗经》赋比兴论述的真正内涵。刘勰关于《诗经》之赋的理论阐释,其内涵就是通过大量罗列文辞去描写事物的艺术手法。然而刘勰并未明确《诗经》之赋的概念的外延,因此他对《诗经》之赋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刘勰所说“兴”实为“比”,他认为《诗经》之比就是明喻和暗喻,是符合《诗经》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诗经》 赋比兴
下载PDF
《周易》中的赋、比、兴及其思维基础 被引量:2
5
作者 于春海 杨昊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97-103,共7页
《周易》卦爻辞具有诸多文学因子,可看做是一部原始歌谣集,具有一定的文学意蕴。同时,从心物关系的角度对赋、比、兴加以界定,可以发现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早在《周易》中就已初现端倪,只是《周易》中赋、比、兴的运用还略显稚嫩,并不... 《周易》卦爻辞具有诸多文学因子,可看做是一部原始歌谣集,具有一定的文学意蕴。同时,从心物关系的角度对赋、比、兴加以界定,可以发现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早在《周易》中就已初现端倪,只是《周易》中赋、比、兴的运用还略显稚嫩,并不成熟,赋体多是短章,兴体数量也较少,往往比、赋,比、兴合用。《周易》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并非偶然,因为其思维基础是《周易》中的取象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取象思维
下载PDF
“把中国的还给中国”——“隔与不隔”与“赋、比、兴”的一种对位阅读 被引量:12
6
作者 罗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7-66,共10页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源于叔本华对概念与直观的区分,源于近代西方美学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它与中国古代诗学"赋、比、兴"的批评范式是错位和矛盾的。正是这种错位和矛盾,使王国维把比、兴斥为隔。长期以...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源于叔本华对概念与直观的区分,源于近代西方美学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它与中国古代诗学"赋、比、兴"的批评范式是错位和矛盾的。正是这种错位和矛盾,使王国维把比、兴斥为隔。长期以来,我们不仅未能意识到王国维诗学内部存在的这种断裂,把"意境说"看作中西美学的某种融合,而且进一步用image等西方的诗学范畴来阐释和重构中国古代诗学,称之为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阐释",这种方式造成对传统诗学的某些最重要的精神和价值的遮蔽和压抑,应当进行认真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与不隔 赋比兴 王国维 现代阐释
下载PDF
赋比兴的发生与心理辨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孙绿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9-117,共9页
原始语言在表现形式上是直言其事,在表现内容上是物我同一。随着理性精神的兴起,比得以诞生,原始语言由此分裂为赋与兴。赋放弃了物我同一的原始精神,承担起直言其事,直抒其情的责任,兴继承了原始思维的模式并使物我比附演化为审美认知... 原始语言在表现形式上是直言其事,在表现内容上是物我同一。随着理性精神的兴起,比得以诞生,原始语言由此分裂为赋与兴。赋放弃了物我同一的原始精神,承担起直言其事,直抒其情的责任,兴继承了原始思维的模式并使物我比附演化为审美认知与艺术表现方式。原始精神消亡后,兴的表现方式固化为写景+抒情的结构模式,审美认知则演化为含蓄深厚的美学品格。比是理性精神的产物,它通过对比物的相似点来认知与抒情,是理性时代的认知方式与艺术表现方式。比、兴具有相同的心理基础,因此比中有兴,兴中有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发生学 心理学 认知方式 表现方式
下载PDF
论钟嵘《诗品》对兴、比、赋的阐释 被引量:2
8
作者 郭令原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30-34,共5页
钟嵘《诗品》是第一个把兴、比、赋放在五言诗的写作中进行研究的 ,以为三者务必“酌而用之” ,不可偏废 ,为五言诗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钟嵘 五言诗
下载PDF
论“赋比兴”的语言结构和修辞系统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9-116,共8页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批评话语,三者间具有普遍的结构性关联。本文探讨并阐发其语言结构和修辞系统,认为赋基于语言的毗连性组合,与转喻相通;比基于语言的相似性替代,与隐喻相通;
关键词 赋比兴 语言结构 转喻 隐喻 投射
下载PDF
论赋比兴的叙事学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罗坚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0-114,128,共6页
赋比兴是中国诗学原生态命题,具有重要的文学表现功能。学界一般从赋比兴的抒情功能对其展开讨论。本文另择新路,从西方叙事学角度进行观照,探讨赋比兴理论的叙事学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赋比兴理论的历史演进,详悉其在古代诗、赋、文、小... 赋比兴是中国诗学原生态命题,具有重要的文学表现功能。学界一般从赋比兴的抒情功能对其展开讨论。本文另择新路,从西方叙事学角度进行观照,探讨赋比兴理论的叙事学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赋比兴理论的历史演进,详悉其在古代诗、赋、文、小说等不同文体叙事理论中的继承、发展,同时阐发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叙事性功能,或可有助于进行中国叙事学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理论 叙事理论 中国叙事学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感特质 被引量:9
11
作者 叶嘉莹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8-115,共8页
古今中外,诗歌都注重形象与情意的结合。西方的文学理论更注重表达的技巧,把形象与情意的关系分别得非常仔细,像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象征(Symbol)等。而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在于兴发感动的作用,赋、比、... 古今中外,诗歌都注重形象与情意的结合。西方的文学理论更注重表达的技巧,把形象与情意的关系分别得非常仔细,像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象征(Symbol)等。而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在于兴发感动的作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就很好地概括了中国诗歌形象与情意之间的这种关系。中华古典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诗歌的感发生命,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宝贵特质,也是中国诗歌最美妙的地方。吟诵是得窥中国古典诗歌之美的重要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美感特质 兴发感动 赋比兴 吟诵
下载PDF
刘勰的“赋比兴”论及其承前启后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祁志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7,共6页
"赋比兴"是《周礼·大师》中作为"六诗"、《毛诗序》中作为"《诗》有六义"提出来的。首先对"赋比兴"同时作出解释的是郑玄,其后是刘熙、挚虞,但释义多出,莫衷一是。刘勰在继承前人阐释成... "赋比兴"是《周礼·大师》中作为"六诗"、《毛诗序》中作为"《诗》有六义"提出来的。首先对"赋比兴"同时作出解释的是郑玄,其后是刘熙、挚虞,但释义多出,莫衷一是。刘勰在继承前人阐释成果的基础上,辨彰然否,将"赋"解释为直接的"体物写志"之法,将"比"解释为"比喻",将"兴"解释为"起情"之法,并对"比"的本体与喻体的类别及"比兴"的异同作出了深入分析。刘勰此论奠定了后世"赋比兴"释义的基本走向,宋人李仲蒙将"赋"定义为"叙物以言情",朱熹将"比"解释为"以彼物比此物",将"兴"解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成为关于"赋比兴"的最权威、最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赋比兴 《文心雕龙》
下载PDF
赋、比、兴略辨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昊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74-78,共5页
所谓赋,即一种以直观叙述、描写或议论的方式表达情志或营造意境的诗歌创作方法。它的形式是铺叙,目的是表达情志或营造意境;比是一种用与所要表达之物相关的物象来表达情感或意志的表现手法。其形式是用他物来言此物,目的是间接地表达... 所谓赋,即一种以直观叙述、描写或议论的方式表达情志或营造意境的诗歌创作方法。它的形式是铺叙,目的是表达情志或营造意境;比是一种用与所要表达之物相关的物象来表达情感或意志的表现手法。其形式是用他物来言此物,目的是间接地表达此物,起到含蓄委婉、意在言外的作用;兴是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实际所言之词的表现手法,其中实际所言之词是由"他物"所感发的。兴的形式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能达到兴寄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关系
下载PDF
从“赋比兴电影理论”的建构经验到“易电影理论”的创建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成汉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年第1期37-43,共7页
有感于中国电影理论自身建设的薄弱,在以传统诗词美学来创建“赋比兴电影理论”之后,为响应近年来“中国艺术传统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全力探索电影理论的中国学派,继“赋比兴电影理论”之后,文章尝试建立“易电影理论”。
关键词 赋比兴 电影理论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三块基石——《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芳 卢锐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9-21,共3页
《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对中国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赋、比、兴表现手法的本质,在于它反映了情与物的关系,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抒情手法。
关键词 赋、比、兴 抒情手法
下载PDF
《离骚》名物表现手法之新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施仲贞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63-70,共8页
在《离骚》中,屈原匠心独运地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然环境中的草木鸟兽与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人世间存在的真实事物与神灵间幻想的虚幻事物极其巧妙地组合在一块,从而建构出一个五光十色、摇曳多姿的名... 在《离骚》中,屈原匠心独运地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然环境中的草木鸟兽与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人世间存在的真实事物与神灵间幻想的虚幻事物极其巧妙地组合在一块,从而建构出一个五光十色、摇曳多姿的名物世界。尽管《离骚》名物的表现手法颇为复杂,切不可不加分辨而统言之,但若仔细寻绎,却仍能理出头绪。概而言之,《离骚》名物有四种表现手法,即纯赋法、纯比法、纯兴法、赋中兼比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名物
下载PDF
《诗经》修辞手法在壮族山歌的表现及积极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明光 蒋玲玲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5-87,共3页
《诗经》赋、比、兴、重章叠句等修辞手法在壮族《孝丧》《风吹苇叶相交连》《唱段情歌给妹听》等山歌中的运用对壮族山歌的歌词表达、用词、用句、演唱方式等都产生巨大影响,对歌手创造山歌时的创新与保持山歌特色具有一定的影响。&qu... 《诗经》赋、比、兴、重章叠句等修辞手法在壮族《孝丧》《风吹苇叶相交连》《唱段情歌给妹听》等山歌中的运用对壮族山歌的歌词表达、用词、用句、演唱方式等都产生巨大影响,对歌手创造山歌时的创新与保持山歌特色具有一定的影响。"赋"对保持少数民族真实历史及原生态山歌,具有积极作用。"比"增强了山歌的生动与鲜明性,提升了壮族山歌的文学价值。"兴"增强了山歌的描写范围与趣味性,提升了壮族山歌的艺术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山歌 《诗经》 重章叠句
下载PDF
论《诗经》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笑一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40-144,共5页
《诗经》通过赋、比、兴三种文学创作方法形象地诠释了先秦生态美学思想,成为当代生态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诗经》的“赋”即叙物言情,通过铺叙自然和人的外在美创造诗意世界;“比”即索物托情,以自然物比拟人的高尚情感,将人的... 《诗经》通过赋、比、兴三种文学创作方法形象地诠释了先秦生态美学思想,成为当代生态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诗经》的“赋”即叙物言情,通过铺叙自然和人的外在美创造诗意世界;“比”即索物托情,以自然物比拟人的高尚情感,将人的审美情感形象化;“兴”即触物起情,借助自然物触发丰富的情感,将情与景融为一体。《诗经》借助赋、比、兴实现了人的审美情感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创造了一个天人合一、生生为美、物我相融的理想生态家园。从生态美学的角度,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挖掘《诗经》的生态美学思想,将还原一个美丽和谐的生态世界,彰显《诗经》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生态美学
下载PDF
六诗考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渊清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42-47,共6页
诗的体裁分类,前人有风、雅、颂三分法,风、赋、比、兴、雅、颂六分法二说。六分法来源古老,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原也是歌、器乐、舞蹈的统一,《周... 诗的体裁分类,前人有风、雅、颂三分法,风、赋、比、兴、雅、颂六分法二说。六分法来源古老,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原也是歌、器乐、舞蹈的统一,《周礼·春官·大师》的六诗,本是根据歌乐的表述方式的不同。“六诗”基本按风(徒歌)、赋(吟诵)、比(和唱)、兴(合唱)、雅(配器乐)、颂(配打击乐和舞蹈)这种音乐性递增的次序排列,是依乐序设教的。所以,“六诗”本是歌乐的六种表述方式。当口头传唱的歌乐发展成为文本的诗后,“六诗”名称虽得以保存,而其原始功能却丧失了。延用下来的“六诗”职能因此发生了根本变化。赋、比、兴发展为文辞的修辞手法;而风、雅、颂则充当了区分《诗》的内容的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诗
下载PDF
蒙古族腾飞的赞歌——《草原晨曲》赏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茂元 周秉高 《职大学报》 2012年第3期4-7,共4页
草原的解放、包钢的诞生,使蒙古族广大同胞开始了新的生活,这好像新的一天的到来;此歌就是在赞美这一点,故曰"草原晨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草原晨曲》属于内蒙地区的广大蒙族同胞,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草原晨曲》歌词... 草原的解放、包钢的诞生,使蒙古族广大同胞开始了新的生活,这好像新的一天的到来;此歌就是在赞美这一点,故曰"草原晨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草原晨曲》属于内蒙地区的广大蒙族同胞,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草原晨曲》歌词在艺术上有三点成就:赋比兴的运用十分自如;歌词逐层递进,思维相当清晰;成功地运用了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晨曲》 属于 蒙古族 赋比兴 层次 修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