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situ measurement of CO2 at the Xinglong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over North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YANG Yang WANG Ting +2 位作者 WANG Pucai ZHOU Minqiang YAO Bo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9年第6期385-391,共7页
High-accuracy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of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of CO2 were made from May 2016 to December 2017 using the Picarro G2301 analyzer at Xinglong station(40°24′N,117°30′E,940 MSL),150 km nor... High-accuracy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of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of CO2 were made from May 2016 to December 2017 using the Picarro G2301 analyzer at Xinglong station(40°24′N,117°30′E,940 MSL),150 km northeast of Beijing.The near-ground CO2 measurements were calibrated by standards based on WMO procedures.The regional background measurements were ltered by the robust extraction of baseline signal method to study the seasonal and diurnal cycles.The regional background CO2 concentrations were low in summer.The maximum diffierence between the local sources and regional background CO2 concentrations occurred in summer and autumn,indicating a strong in uence from local sources.Cluster analysis and 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ong-distance transport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in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metropolitan area in uenced the CO2 concentrations in Xinglong,espe-cially in summer.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CO2 was mainly in uenced by the various vertical transport conditions of the tropospheric atmosphere in a 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nglong station CO2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source analysis
下载PDF
Wood use and forest management by Neolithic millet farmers at the Xinglong site,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Hui SHEN Zhenwei QIU +2 位作者 Keliang ZHAO Xinying ZHOU Xiaoqiang L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910-1921,共12页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change are hotly debated topics among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ists.In this study,we analyzed wood charcoal materials from the Neolithic Xingl...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change are hotly debated topics among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ists.In this study,we analyzed wood charcoal materials from the Neolithic Xinglong site in northern Ch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woody vegetation around the site and how early millet farmers shaped local woodlands.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rea around the Xinglong sites during 8700-7000 yr BP was primarily woodlands,including Prunus sibirica shrubs,Ulmus and Acer forests,and Populus stands near waterways.From 8000 to 7000 yr BP,the warm and humid climate probably contributed to the expansion of Acer,Rhamnus,and Juniperus,and may have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millet agriculture.Among these ancient wood fragments that we studied,the high percent of Prunus charcoal appears to indicate an abundance of fruit trees,which might have constituted the main component of local vegetation.Meanwhile,the wood taxa illustrate the existence of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habitats,and it is logical to assume that people made full use of the locally available wood resources.Notably,Populus and Ulmus were the dominant sources of fuel.The results of tree-ring curvature analyses indicate that people mainly collected trunks or large branches of Ulmus,Populus,Acer,and Juniperus timbers.We interpret the increasing use of Prunus twigs and the declining percentage of Prunus charcoal in the period between 8000-7000 yr BP as indicating that people started to protect and manage wild fruit trees.They may have started pruning to acquire more food resources as part of the cultural responses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se early millet cultiv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nglong site Wood charcoal Wood use Woodland management
原文传递
Xinglong Coffee
3
作者 LAN XINZHEN 《Beijing Review》 2008年第26期36-36,共1页
Xinglong coffee has become a name card rather than an industry of Hainan It would be a great pity for any visitor to not have a sip of the local coffee in Hainan Province.
关键词 xinglong Coffee
原文传递
120-150 ka human tooth and ivory engravings from Xinglongdong Cave, Three Gorges Region, South China 被引量:10
4
作者 GAOXing HUANGWanbo +2 位作者 XUZiqiang MAZhibang J.W.Ols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Rich paleoanthropological materials were unearthed in primary context from the Xinglongdong Cave in Fengjie County, Chongqing, South China, including a human tooth, numerous mammalian fossils, some stone artifacts and... Rich paleoanthropological materials were unearthed in primary context from the Xinglongdong Cave in Fengjie County, Chongqing, South China, including a human tooth, numerous mammalian fossils, some stone artifacts and a Stegodon tusk exhibiting intentional engravings.Based on biostratigraphic data and uranium series dating,the cave was utilized as a human shelter about 120000-150000 years ago.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an archaic Homo sapiens fossil has been unearthed from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Engravings on the Stegodon tusk appear in groups,making up simple and abstract images. It is the earliest known engravings created by human beings; it exhibits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a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ultures in south China and bear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modern humans in 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南部地区 象牙雕刻 人齿雕刻
原文传递
兴隆水利枢纽下游横向围堰缺口应急封堵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明忠 王琦凯 陈崇德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24年第1期13-17,共5页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下游横向围堰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了164m长的缺口段,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急需对防渗墙缺口段采取封堵的措施。文章以下横围堰防渗墙缺口段应急封堵施工为实例,对设计技术参数、水上抛填施工流程、抛填施工工艺以及...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下游横向围堰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了164m长的缺口段,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急需对防渗墙缺口段采取封堵的措施。文章以下横围堰防渗墙缺口段应急封堵施工为实例,对设计技术参数、水上抛填施工流程、抛填施工工艺以及工程的特点、重点、难点、应对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应急封堵施工方案可行,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任务,对同类型水利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水利枢纽 下横围堰 防渗墙缺口 应急封堵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冀东兴隆麻粒岩的变质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滋元 王国栋 +3 位作者 李天琦 周嘉仪 刘依琳 肖玲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98-3425,共28页
冀东地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其新太古代时期的构造热演化过程仍存较大争议,大致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水平构造模式、简单地幔柱模式和重力凹沉(sagduction)模式。其中,关于变质演化的认知差异是上述争论的重要焦点之一。位于冀东地... 冀东地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其新太古代时期的构造热演化过程仍存较大争议,大致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水平构造模式、简单地幔柱模式和重力凹沉(sagduction)模式。其中,关于变质演化的认知差异是上述争论的重要焦点之一。位于冀东地体西侧的兴隆变质杂岩,是探究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新太古代构造热演化历史的理想载体。本文对杂岩中的石榴二辉麻粒岩、石榴斜方辉石麻粒岩以及长英质脉体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麻粒岩中保存了进变质(M1)、变质峰期(M2)和退变质(M3)三个阶段的变质矿物组合: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黑云母、石英,偶见角闪石、钾长石、斜长石和钛铁矿,变质温压条件为608~667℃/0.40~0.50GPa;峰期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角闪石、斜方辉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钛铁矿和/或单斜辉石,变质温压条件为763~867℃/0.93~1.13GPa;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角闪石、黑云母、斜方辉石、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钛铁矿和/或磁铁矿,变质温压条件为674~734℃/0.88~0.93GPa。因此,岩石记录了进变质阶段升温升压以及峰后降压降温型的逆时针变质作用P-T轨迹。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两类麻粒岩的原岩形成于2534~2531Ma,随后于2523~2515Ma发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麻粒岩同期变质的片麻岩中发育长英质脉体,后者中的锆石记录了与麻粒岩一致的约2534Ma的岩浆年龄和约2524Ma的变质年龄。结合前人研究,推测冀东地体新太古代末期发生的变质-岩浆事件可能与区域上的垂直构造模式下的重力凹沉构造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演化 U-PB年代学 麻粒岩 兴隆 冀东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兴隆水利枢纽下游围堰缺口封堵后对河道运行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志强 陈向东 +1 位作者 邹兵 陈崇德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0-24,共5页
兴隆水利枢纽工程被迫降低水库水位运行,影响了枢纽综合效益的正常发挥,亟需研究解决的办法。依据工程现状,采用河流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壅高枢纽下游水位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以及实施后对下游河道运行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对兴隆水利枢... 兴隆水利枢纽工程被迫降低水库水位运行,影响了枢纽综合效益的正常发挥,亟需研究解决的办法。依据工程现状,采用河流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壅高枢纽下游水位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以及实施后对下游河道运行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对兴隆水利枢纽工程下游横向围堰缺口段采用土工包方案进行封堵,封堵高程27.8m。封堵方案实施后,较好地解决了河床下切导致的枢纽通航和发电安全等问题,实现了工程正常运行和效益发挥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数学模型 缺口段封堵 河道运行 兴隆水利枢纽
下载PDF
水上应急封堵工程施工中LEC法的应用及安全措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余冲 王海军 陈崇德 《水电与新能源》 2024年第6期63-66,共4页
在汉江干流兴隆水利枢纽下游横向围堰缺口段应急封堵工程施工中,用LEC法对施工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并研究了采取的专项实施方案和相应的安全保证措施,对于指导施工起到了积极地作用。4个多月的施工紧张有序,对出现的危险因素事先... 在汉江干流兴隆水利枢纽下游横向围堰缺口段应急封堵工程施工中,用LEC法对施工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并研究了采取的专项实施方案和相应的安全保证措施,对于指导施工起到了积极地作用。4个多月的施工紧张有序,对出现的危险因素事先有预测和相应措施落实到位,未出现任何事故,实现了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的目标。LEC法对危险等级划分需要的资料较多,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可对判断适当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堰缺口 应急封堵 LEC法 安全措施 兴隆水利枢纽
下载PDF
汉江兴隆枢纽坝下河床冲刷引起的水位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洪祥 孙保虎 +2 位作者 白国文 李君涛 张明 《水运工程》 2024年第9期166-172,共7页
汉江兴隆枢纽运行以来坝下河床冲刷较为严重,枯水期下游最低通航水位下降幅度较大。为保证兴隆枢纽安全运行,枢纽正常蓄水位需同步降低,以适应坝下水位下降,导致兴隆船闸上下闸首枯水期门槛水深不足,千吨级船舶通航保证率不高。针对兴... 汉江兴隆枢纽运行以来坝下河床冲刷较为严重,枯水期下游最低通航水位下降幅度较大。为保证兴隆枢纽安全运行,枢纽正常蓄水位需同步降低,以适应坝下水位下降,导致兴隆船闸上下闸首枯水期门槛水深不足,千吨级船舶通航保证率不高。针对兴隆枢纽坝下河床冲刷引起的水位变化问题,通过分析汉江现状水文泥沙特性和枯水水文情势,运用一维与二维长系列年水沙数学模型,滚动计算60 a和50 a兴隆坝下河床冲淤及水位变化情况,得出40 a后坝下同流量对应的水位逐渐趋于稳定,并考虑2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且汉口站水位每年下降0.1 m情况下,50 a末兴隆坝下水位将可能下降3.77 m,旨在为汉江兴隆枢纽坝下河段相关工程设计水位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枢纽 河床冲刷 水位变化 水文泥沙特性 水沙数学模型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矿化对温度的响应
10
作者 唐维春 刘小娥 +3 位作者 苏世平 田晓娟 唐庆童 张婧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4-997,共14页
土壤氮素矿化是土壤中氮素循环的关键过程,而温度是影响土壤氮素矿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温度变化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对于明确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甘肃兴隆山不同演替阶... 土壤氮素矿化是土壤中氮素循环的关键过程,而温度是影响土壤氮素矿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温度变化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对于明确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甘肃兴隆山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法,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群落[草地、灌丛林、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青杄-白桦林(Picea wilsonii-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和青杄林(Picea wilsonii forest)]在不同温度(15℃、25℃和35℃)下的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结果表明:(1)除草地的0~20 cm土层外,其余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矿化速率随着温度(15~35℃)的增加而增大,且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累积矿化量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2)随着演替的正向推进,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与累积矿化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白桦林的土壤氮素矿化速率最大,分别均是草地、灌丛林、青杄-白桦林、青杄林的1.63倍、1.61倍、1.25倍、1.47倍;而青杄-白桦林的累积矿化量最高,分别是草地、灌丛林、白桦林、青杄林的0.68倍、0.72倍、0.84倍、0.97倍;(3)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与累积矿化量均呈降低趋势,以0~20 cm土层的最大;(4)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在15℃培养和25℃培养下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均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演替的正向进行,温度敏感系数Q10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而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在25℃培养和35℃培养下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将为群落土壤的质量演变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动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矿化 温度 演替阶段 兴隆山 甘肃
下载PDF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下游近坝河段枯水位下降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柯兵 高玉磊 +3 位作者 朱玲玲 由星莹 樊咏阳 邓乐乐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0-1231,共12页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运行后,坝下游近坝段枯水位较建坝前下降明显,500~800 m^(3)/s流量下,2021年较运行前坝下水位累计下降2.47~2.55 m,对工程安全及效益发挥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水文、断面、水下地形等观测资料,对枯水位下降的原因进行深...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运行后,坝下游近坝段枯水位较建坝前下降明显,500~800 m^(3)/s流量下,2021年较运行前坝下水位累计下降2.47~2.55 m,对工程安全及效益发挥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水文、断面、水下地形等观测资料,对枯水位下降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兴隆水利枢纽的拦沙作用有限,皇庄以上沙量减少是兴隆以下河床冲刷加剧的重要原因,高水调平导致的年内枯水上滩几率下降和航道整治护滩工程是强冲刷过程中“滩淤槽冲”的核心因素。坝下游河段枯水河槽冲刷及汉口最低水位下降是造成兴隆近坝段枯水位下降的直接原因。随机森林算法分析显示,对兴隆坝下水位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兴隆站输沙率的锐减。此外,航道整治工程、河床边界条件对枯水位下降也有十分重要的驱动作用。兴隆坝址及下游河段的河床组成偏细,2012-2022年虽然河床剧烈冲刷,但床沙组成没有出现粗化的现象,预计河床仍将继续冲刷下切,枯水位尚未达到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 兴隆水利枢纽 河床冲刷 枯水位下降 随机森林
下载PDF
兴隆水利枢纽下游河道水位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
12
作者 刘志强 晏光辉 陈崇德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24年第12期44-50,共7页
兴隆水利枢纽运行以来,在下泄中、小流量时,下游河道水位下降2m左右,影响了枢纽综合效益的正常发挥。基于此,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计算,提出了封堵下游横向围堰缺口段至27.8m高程,对封堵工程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对工程施工难点、重点及主要控... 兴隆水利枢纽运行以来,在下泄中、小流量时,下游河道水位下降2m左右,影响了枢纽综合效益的正常发挥。基于此,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计算,提出了封堵下游横向围堰缺口段至27.8m高程,对封堵工程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对工程施工难点、重点及主要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封堵工程的实施,未改变工程设计标准和安全运行条件,且下游水位大幅度抬升,枢纽工程在设计工况下运行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值模拟 水位 封堵工程 兴隆水利枢纽
下载PDF
兴隆山典型林分土壤呼吸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13
作者 凌雷 马成艳 +3 位作者 陈徵尼 仲怡铭 王子乔 王翠英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为探明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典型林分土壤碳呼吸的日变化、月际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利用LI-8100土壤呼吸测定室对辽东栎林、山杨-白桦混交林、油松林和青杄林土壤呼吸速率(R_(s))进行连续观测,采用指数方程拟合R_(s)对土壤温度(T_(5))... 为探明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典型林分土壤碳呼吸的日变化、月际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利用LI-8100土壤呼吸测定室对辽东栎林、山杨-白桦混交林、油松林和青杄林土壤呼吸速率(R_(s))进行连续观测,采用指数方程拟合R_(s)对土壤温度(T_(5))、土壤含水量(W_(5))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林分覆枯落物与裸地的Rs日变化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单峰型曲线,但达到峰值的时间各不相同,各林分R_(s)与T_(5)间均有显著相关性.各林分R_(s)在8月达到峰值,为2.6~7.0μmol/(m^(2)·s),与其土壤性质的表现一致:辽东栎林和杨桦混交林土壤容重较低,具有较高的全氮、全磷及有机质含量,其Rs亦较高,油松林、青杄林表现相反.枯落物对各林分R_(s)的贡献率分别为59.83%(辽东栎林)、41.46%(山杨-白桦混交林)、28.68%(油松林)和11.83%(青杄林),各林分覆枯落物时的Rs明显高于裸地.不同林分Rs的变化特征是水热因子联合效应的结果,R_(s)受T_(5)影响最大,受W_(5)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林分 土壤呼吸速率 驱动因子 兴隆山
下载PDF
火灾后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策略研究
14
作者 任飞虎 曾祥祥 李媛 《建筑技术》 2024年第S01期106-108,共3页
以环县兴隆山祖师大殿与献殿火灾后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为例,探讨了火灾对古建筑结构和材料的影响以及有效的文物保护与修复策略。针对火灾造成的损伤,修复工作采取了结合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方法,强调了防火措施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 以环县兴隆山祖师大殿与献殿火灾后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为例,探讨了火灾对古建筑结构和材料的影响以及有效的文物保护与修复策略。针对火灾造成的损伤,修复工作采取了结合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方法,强调了防火措施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文物保护管理建议。此外,通过对修复后效果的长期评估,验证了修复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本研究为古建筑火灾后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了重要参考,强调了持续评估在古建筑保护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保护 环县兴隆山 火灾 修复策略
下载PDF
兴隆枢纽下游河段近年河床演变分析
15
作者 徐秀枝 张芹 郭敏 《水运工程》 2024年第7期150-156,共7页
基于大量的实测地形资料,分析近年来兴隆枢纽下游河段的河床演变特征,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河段的河床演变是上游来水来沙条件改变、水利枢纽建设及航道整治工程实施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上游水沙条件变化不大、河段内... 基于大量的实测地形资料,分析近年来兴隆枢纽下游河段的河床演变特征,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河段的河床演变是上游来水来沙条件改变、水利枢纽建设及航道整治工程实施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上游水沙条件变化不大、河段内整治建筑物整体稳定的前提下,整体河势将保持相对稳定。通过对研究河段平面形态、纵向冲淤及横向变化的分析,可更好地了解工程河段河床演变规律,为预测兴隆枢纽下游河段河床演变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枢纽 下游河段 河床演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优游不迫,沉着痛快——长篇小说《听漏》的叙述艺术分析
16
作者 蒋述卓 《写作》 2024年第6期5-11,共7页
采用中国古代文论的术语“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来分析刘醒龙长篇小说《听漏》的叙述艺术。主要从三方面切入分析,即小说结构以及节奏处理;人物关系的设置;利用时空交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在叙述中形成了作品刚柔风格的统一。这... 采用中国古代文论的术语“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来分析刘醒龙长篇小说《听漏》的叙述艺术。主要从三方面切入分析,即小说结构以及节奏处理;人物关系的设置;利用时空交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在叙述中形成了作品刚柔风格的统一。这种分析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到关于当下创意写作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游不迫 沉着痛快 刘醒龙《听漏》 叙述艺术
下载PDF
兴隆水利枢纽运行后汉江下游枯水位变化及长江顶托关系调整
17
作者 温国楠 《水运工程》 2024年第7期117-123,共7页
兴隆水利枢纽蓄水运行后,对坝下游枯水位、水位顶托关系等影响已初步显现。系统分析1970—2022年汉江下游水文站、水位站的流量与水位特征等变化。结果表明,汉江兴隆水利枢纽运行后,坝下游各站同流量的枯水位均表现为累积性下降态势,越... 兴隆水利枢纽蓄水运行后,对坝下游枯水位、水位顶托关系等影响已初步显现。系统分析1970—2022年汉江下游水文站、水位站的流量与水位特征等变化。结果表明,汉江兴隆水利枢纽运行后,坝下游各站同流量的枯水位均表现为累积性下降态势,越向下游减幅越小。当汉川—汉口段和仙桃—汉口段水面比降分别低于0.020‰和0.025‰时,长江水位顶托作用显著影响汉川站及仙桃水文站的水位;当水面比降高于0.060‰和0.065‰时,长江水位顶托作用未影响汉川站水位和仙桃水文站。2013—2022年与2003—2012年相比,汉川—汉口段和仙桃—汉口段比降高于0.060‰和0.065‰的时间为增大态势,即2013—2022期间汉江和长江水情组合有利于汉江下游航道水深条件的稳定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水利枢纽 汉江下游 同流量的枯水位 水位顶托关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18
作者 王翠英 王依瑞 丁爱强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41-46,共6页
为客观了解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情况,本研究以兴隆山森林林内、林外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对该区空气温度、湿度、光合有效辐射、风速、风向5个气象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外平均气温、最高... 为客观了解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情况,本研究以兴隆山森林林内、林外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对该区空气温度、湿度、光合有效辐射、风速、风向5个气象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均高于林内,且均呈现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林外空气湿度、风速低于林内,林内以西南偏南风为主,林外风向以西南偏西为主,空气湿度在生长季(5—10月)内呈现增长趋势;林内林外空气温度均在7月达到最高温(林内16.20 ℃、林外20.15 ℃),空气湿度在10月达到最大值(林内91.01%、林外79.30%),光合有效辐射在7月份达到最高值(林内6.39 W·m^(-2)、林外95.82 W·m^(-2)),7月风速最大(林内2.04 m·s^(-1)、林外1.99 m·s^(-1))。因此,掌握森林小气候变化特征,充分利用其对森林环境效益的促进作用,通过更加科学方式经营管理森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森林 林内外 气象因子
下载PDF
华北洁净地区微量气体变化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白建辉 王庚辰 +1 位作者 孟昭阳 徐晓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19,共5页
2005-05-22─2005-12-31,在中国科学院大气本底观测网兴隆站对微量气体成分进行连续测量,获得了O3,NOx(NO,NO2),CO2和SO2等气体组分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得到了它们的浓度水平.初步分析表明,φ(O3)在6,9月出现高值,12月出现最低值;φ... 2005-05-22─2005-12-31,在中国科学院大气本底观测网兴隆站对微量气体成分进行连续测量,获得了O3,NOx(NO,NO2),CO2和SO2等气体组分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得到了它们的浓度水平.初步分析表明,φ(O3)在6,9月出现高值,12月出现最低值;φ(NOx)的最低值出现在8月,8─11月缓慢增长,NO在NOx中所占比例非常小;φ(SO2)的最低值出现在7月,之后逐渐增加;φ(CO2)的最低值出现在8月.观测资料表明,兴隆站空气质量最好的时间为7─8月.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与辐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气体 臭氧 氮氧化物 二氧化碳 兴隆站
下载PDF
兴隆山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因子 被引量:25
20
作者 张秋玲 马金辉 赵传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206-3214,共9页
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兴隆山区研究区域,在1995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图基础上,对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到2000年期间,耕地、林地、城乡建设草地和耕地面积有增加的趋势;... 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兴隆山区研究区域,在1995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图基础上,对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到2000年期间,耕地、林地、城乡建设草地和耕地面积有增加的趋势;林地和水域面积有减少的趋势。针对景观指数的空间分布,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景观指数SHDI和SHAPE-MN相关性较差;选用代表性指数SHDI,利用TAPES-G、SRAD和WET3个计算地形、太阳辐射和土壤水参数的栅格程序和统计软件SPSS来分析影响景观格局的驱动因子,最后得出:在不考虑人为因子的条件下,由WET产生的土壤水(SOILWATER),稳定湿度(STEADYWET)对SHDI指标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因此,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环境的研究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兴隆山 景观格局 驱动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