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Sn- bearing Granite in Northern Guangxi
1
作者 Liang Xiangji, Qiao Li, Wang Fusheng and Yang Chonghui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69-182,228,共15页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proved that the Xuefengian Sn-bearing biotite granites were formed by remelting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the Proterozoic metamorphic rocks of the Sibao Group at 500× 105-2000× 105 P...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proved that the Xuefengian Sn-bearing biotite granites were formed by remelting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the Proterozoic metamorphic rocks of the Sibao Group at 500× 105-2000× 105 Pa and 750-570℃ and further testified that the F- and B-bear-ing aqueous solu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decreasing the form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rocks. The results tally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field geology. The authors have thus brought to light the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n-bearing biotite granites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formation in the crust dynamics of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erimental study Sn-bearing biotite granites formation mechanism northern guangxi
下载PDF
Integrated Radiolarian and 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of the Middle to Late Permian Linghao Formation in Northwestern Guangxi, South China
2
作者 ZHANG Lei WU Jun +9 位作者 YUAN Dongxun Marie Beatrice FOREL CHANG Shan Maliha Zareen KHAN FENG Qinglai HE Weihong MA Qiangfen Taniel DANELIAN Martial CARIDROIT Tsuyoshi IT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984-1997,共14页
The Permian radiolarian zone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conodont zones or other chronostratigraphic schemes are still under debate. In this study, four genera, 21 species and two subspecies of radiolarians together ... The Permian radiolarian zone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conodont zones or other chronostratigraphic schemes are still under debate. In this study, four genera, 21 species and two subspecies of radiolarians together with one genus and six species of conodonts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Linghao Formation cropping out at the Longwangpo(LWP) section, northwestern Guangxi, South China. Six radiolarian interval zones and one abundance zone are recognized in the section, namely in ascending order, the Follicucullus scholasticus, Albaillella cavitata, A. protolevis, A. levis, A. excelsa, A. triangularis Interval zones and A. yaoi Abundance Zone. They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Clarkina dukouensis, C. guangyuanensis and C. orientalis conodont zones recognized at the same section. Based on our data, the F. scholasticus Interval Zone and the lowermost part of A. cavitata Interval Zone are recognized to be upper Capitanian age, whereas the four Albaillella Interval zones are of Lopingian age(Wuchiapingian to the late Changhsingian). Two previously known Changhsingian radiolarian zones, namely the A. triangularis and A. yaoi Interval zones, should be extended down to the uppermost Wuchiapingian in this studied 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stratigraphy RADIOLARIA conodont elements Guadalupian/Capitanian–Lopingian Linghao formation guangxi
下载PDF
A New Carcharodontosauria(Theropod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Guangxi,Southern China
3
作者 MO Jinyou ZHOU Fusheng +2 位作者 LI Guangning HUANG Zhen CAO Cheny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1051-1059,共9页
A new large-bodied theropod dinosaur, Datanglong guangxiensis gen. et sp. nov., was recovered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Xinlong Formation of the Datang Basin, Guangxi. It is unique in several features including: post... A new large-bodied theropod dinosaur, Datanglong guangxiensis gen. et sp. nov., was recovered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Xinlong Formation of the Datang Basin, Guangxi. It is unique in several features including: posteriormost dorsal vertebra with teardrop-shaped pneumatic foramen confined by enlarged pcdl, acpl and the centrum; posteriormost dorsal with well-developed, horizontal prpl; posteriormost dorsal with a parapophysis projecting more laterally than the diapophysis; brevis fossa shallow with short, ridge-like medial blade; and iliac pubic peduncle with posteroventrally expanded margin. Cladistic analysis supports the idea that this new taxon Datanglong guangxiensis is a primitive member of the Carcharodontosauria in possessing two unambiguous synapomorphies: large external pneumatic foramina and internal spaces present in the lateral surface of ilium, and a peg-and-socket ischiac articulation with the ilium. The presence of the new taxon from Guangxi further confirms that Carcharodontosauria were cosmopolitan large-bodied predators during the Early-mid Cretace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opoda Carcharodontosauria Lower Cretaceous xinlong formation guangxi
下载PDF
A Megatheropod Tooth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Fusui, Guangxi,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3
4
作者 MO Jinyou HUANG Chaolin +1 位作者 XIE Shaowen Buffetaut ERIC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6-12,共7页
A nearly complete right maxillary or left dentary tooth(NHMG 10858)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Xinlong Formation of the Napai Basin, Fusui County, Guangxi, southern China, is described. The tooth is large in size, wi... A nearly complete right maxillary or left dentary tooth(NHMG 10858)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Xinlong Formation of the Napai Basin, Fusui County, Guangxi, southern China, is described. The tooth is large in size, with a CBL of 37 mm. Given the geological age and its crown morphology, including the size, it is most likely that the tooth belongs to a carcharodontosaurid. The recovered specimen represents one of the largest theropod teeth hitherto reported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oth Theropoda xinlong formation Early Cretaceous Napai Basin guangxi
下载PDF
A New Eusauropod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Guangxi Province,Southern China 被引量:5
5
作者 MO Jinyou XU Xing Eric BUFFETAUT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328-1335,共8页
A new sauropod dinosaur,Liubangosaurus hei gen.et sp.nov.,is erected based on a specimen represented by five articulated middle-caudal dorsal vertebrae,which was discovered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Napai Formation of G... A new sauropod dinosaur,Liubangosaurus hei gen.et sp.nov.,is erected based on a specimen represented by five articulated middle-caudal dorsal vertebrae,which was discovered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Napai Formation of Guangxi Province,southern China.This new taxon is diagnosed by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derived features:prezygapophysis closely contacts with parapophysis,with the prdl and prpl absent;presence of cavity on the dorsal surface of the diapophysis;neural spine very low,with its distal end level with that of diapophysis;distal end of the neural spine strongly expanded laterally to form a platform;marked fossa formed between the infradiapophyseal lamina and the parapophysis;broad,flat area of featureless bone on lateral surface of neural arch;vertically directed infradiapophyseal lamina expands or bifurcates ventrally to form a inverted "Y";highly positioned parapophyses large and tear-drop in shape.The discovery of this new taxon increases the diversity of sauropods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sauropoda Liubangosaurus hei Napai formation Early Cretaceous guangxi China
下载PDF
桂北中奥陶统升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以溪水源剖面为例
6
作者 余烨 吴海东 +4 位作者 王莉 黄俨然 郭原草 曹涛涛 蔡灵慧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9-1324,共16页
为综合评价桂北地区中奥陶统升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碳硫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孔渗分析仪和有机质成熟度分析等检测方法,对广西全州县文桥镇栗水村溪水源剖面黑色页岩的有机质丰度... 为综合评价桂北地区中奥陶统升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碳硫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孔渗分析仪和有机质成熟度分析等检测方法,对广西全州县文桥镇栗水村溪水源剖面黑色页岩的有机质丰度、无机矿物组成、储集空间及物性特征等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升坪组碳质页岩累计厚度约81 m,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TOC值介于0.63%~3.04%之间,平均为2.04%;Ro值为3.52%~3.68%,平均为3.60%;页岩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长石、黄铁矿、硬石膏、白云石和方解石,脆性指数介于52.70~89.00之间,平均为73.31;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伊/蒙混层次之,不含蒙脱石,指示了明显的蒙脱石向伊利石转换过程;孔隙类型主要为有机质铸模孔、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孔隙度为1.0%~6.8%之间,平均为3.12%;渗透率介于0.001 3×10^(-3)μm^(2)~0.042 5×10^(-3)μm^(2)之间,平均为0.019 0×10^(-3)μm^(2)。通过与四川盆地和北美页岩气储层特征的对比分析,指出桂北地区中奥陶统升坪组中段页岩气勘探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特征 溪水源剖面 升坪组 中奥陶统 桂北地区
下载PDF
广西农业新业态发展现状及提升路径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艳芳 宁夏 +1 位作者 李小红 孔令孜 《农业展望》 2023年第7期72-78,共7页
农业新业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在提出农业新业态概念的基础上,将农业新业态分为新型生产业态、新型流通业态、新型服务业态和产业融合业态4种类型,并对广西智慧农业、循环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休闲农业等代表... 农业新业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在提出农业新业态概念的基础上,将农业新业态分为新型生产业态、新型流通业态、新型服务业态和产业融合业态4种类型,并对广西智慧农业、循环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休闲农业等代表性新业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基于此,提出了加快广西农业新业态发展的总体思路,并从供给层、需求层、保障层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路径建议,指出强化新业态“新”“特”“名”是基本方向,做强做优新业态经营主体是内在要求,培育优势新业态产业集群是主要方式,大力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是重要条件,有效引导消费需求是必要前提,同时阐述了必要的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业态 现代农业 发展路径 广西
下载PDF
广西寒武系地层建造边缘铅锌矿床成矿构造岩相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8
作者 周国发 梁标志 +7 位作者 周伟金 吕古贤 韦安伟 张培才 王磊 陈彪 陆济璞 肖昌浩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6-960,共15页
广西寒武系地层建造边缘铅锌矿床主要分布于沉积不整合面之上古风化壳或碳酸盐岩建造中,呈浅成中-低温热液类型,具有多阶段成矿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通过成矿构造岩相特征分析,认为矿床成矿建造以碳酸盐岩地层有利岩性、层间滑脱面或层... 广西寒武系地层建造边缘铅锌矿床主要分布于沉积不整合面之上古风化壳或碳酸盐岩建造中,呈浅成中-低温热液类型,具有多阶段成矿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通过成矿构造岩相特征分析,认为矿床成矿建造以碳酸盐岩地层有利岩性、层间滑脱面或层间破碎带叠加区域大断裂为主,控制着层状矿体空间分布,古风化壳层、区域大断裂伴生的次级断裂次之,控制着脉状矿体的空间分布。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生物碎屑岩中的元素迁移。矿床围岩蚀变可划分为强蚀变岩带和弱蚀变岩带,强蚀变岩带蚀变以黄铁矿化、毒砂矿化、硅化、白云岩化、方解石化为主,偶见重晶石化、绢云母化、铅锌矿化。弱蚀变岩带蚀变以黄铁矿化、毒砂化、方解石化为主,偶见重晶石化。地质找矿标志为方解石脉、重晶石脉、蚀变岩带及古风化壳与断裂构造交汇部位。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为Pb、Zn、Cd、Hg、As、Ba等元素异常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相 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 寒武系地层建造 围岩蚀变 找矿标志 广西
下载PDF
陆川县马坡镇周屋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9
作者 何夏云 《云南地质》 2023年第3期346-352,共7页
以陆川县马坡镇周屋滑坡为例,通过工程勘查结合多技术手段综合研究,分析该滑坡的形成机理,并提出防治措施。所得结论准确可靠,对于该种滑坡以及以后类似工程的勘查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滑坡 地质条件 形成机理 防治措施 马坡镇周屋滑坡 广西陆川县
下载PDF
广西海滩红树林与土壤的关系 被引量:49
10
作者 蓝福生 李瑞棠 +3 位作者 陈平 莫权辉 梁发英 叶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4-59,共6页
不同红树林植物对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的要求不同.因此,在潮间带上的生态分布不同;红树林通过旺盛的生物累积和循环、强烈的生物积盐和严重的酸化作用等.使其生长的基质土壤的理化性状受到较大影响,明显有别于无红树林生长的潮滩土壤。
关键词 红树林 潮滩盐土 广西 土壤
下载PDF
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态势、成因与治理 被引量:38
11
作者 胡业翠 刘彦随 +1 位作者 吴佩林 邹秀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6-101,共6页
该文利用Landsat TM/ETM数字影像,监测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期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时空格局特征与规律,分析了形成土地石漠化的原因,并通过构建系列模型,量度了不同因子对土地石漠化发展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强度,得出一... 该文利用Landsat TM/ETM数字影像,监测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期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时空格局特征与规律,分析了形成土地石漠化的原因,并通过构建系列模型,量度了不同因子对土地石漠化发展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强度,得出一些新的结论。认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应与农村扶贫开发统筹考虑,立足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综合开发,培值乡村替代产业,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扶贫开发"双赢"目标。研究结论对广西乃至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扶贫开发、生态恢复与重建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石漠化 态势 成因 治理
下载PDF
广西乐业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成景机制及模式 被引量:28
12
作者 韦跃龙 陈伟海 黄保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0-594,共15页
将乐业地质遗迹划分为7种景型,10种景域,19种景段,32种景元,若干处典型地质遗迹实体。同时在对公园区域成景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按不同地质时期及形成于该时期的典型岩溶地貌,将公园成景过程划分为:峰丛期、地下河和洞穴期、天... 将乐业地质遗迹划分为7种景型,10种景域,19种景段,32种景元,若干处典型地质遗迹实体。同时在对公园区域成景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按不同地质时期及形成于该时期的典型岩溶地貌,将公园成景过程划分为:峰丛期、地下河和洞穴期、天坑期、现代岩溶作用期。而受构造运动多期由极强→较强→趋弱→平稳周期性演变的宏观控制和影响,及受气候因素、地层岩性和岩溶过程的具体控制和影响,产生不同的"构造—地表过程—气候"响应过程:(1)S岩溶地块,沿地表地下同时发育;(2)碎屑岩地块,多发育于地表;但两者的成景过程沿同一方向演变:各向分散独立成景→各向单一网络式成景→统一网络式成景。期间碎屑岩地块总是S地块的侵蚀基准面和排泄区域,相互制约和影响着各自不同的成景方向、强度和规模,与孤岛和大海间相互制约和影响的过程极为相似,在此基础上提出乐业地质遗迹的孤岛型成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成景机制 成景模式 广西 乐业
下载PDF
广西合浦新屋面高岭石矿物学特征及其形成途径 被引量:6
13
作者 瞿思思 周汉文 +2 位作者 钟增球 王锦荣 柳婷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14,共6页
在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SEM)、化学成分分析等测试技术,对广西合浦新屋面高岭土矿床的风化物进行了研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石英、正长石及斜长石。高岭石结晶度在0.489~1.21... 在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SEM)、化学成分分析等测试技术,对广西合浦新屋面高岭土矿床的风化物进行了研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石英、正长石及斜长石。高岭石结晶度在0.489~1.210之间,随着深度的逐渐减小,高岭石逐渐增多,长石逐渐减少,高岭石的结晶程度则呈现变好的趋势,反映出花岗岩中原生矿物高岭土化程度逐渐加强。SEM结果表明,随着风化程度的加强,高岭石发育越来越好,晶形越来越完整。化学成分分析显示w(Al2O3)和w(K2O)互为消长关系,且随着深度的增大,Al2O3逐渐减少,K2O逐渐增多。该区长石蚀变为高岭土,可以经由绢云母中间阶段再转变形成高岭石和直接转变形成高岭石这两个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合浦 高岭石 钾长石 矿物学 形成途径
下载PDF
广西百色盆地东部古近系那读组湖相灰岩 被引量:12
14
作者 彭军 郑荣才 陈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百色盆地东部田东坳陷那坤地区古近系那读组三段下部发育一套数米至数十米厚的湖相灰岩 ,岩石以浅灰色—灰色、含大量的螺蚌化石和具核形石结构为特征 ,间夹有薄层的泥岩、钙质泥质粉砂岩。本文在实测地表剖面和详细观察岩心的基础上 ,... 百色盆地东部田东坳陷那坤地区古近系那读组三段下部发育一套数米至数十米厚的湖相灰岩 ,岩石以浅灰色—灰色、含大量的螺蚌化石和具核形石结构为特征 ,间夹有薄层的泥岩、钙质泥质粉砂岩。本文在实测地表剖面和详细观察岩心的基础上 ,仔细研究了此套灰岩的岩石学特征。依据丰富的原生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标志以及沉积地球化学、测井相特征将湖相灰岩的沉积相划分为滨湖、颗粒滩、浅湖三个亚相以及灰泥坪、沼泽、颗粒坪、滩缘、滩核、滩间水道、灰泥浅湖、泥质浅湖等八个微相 ,并详细地研究了各微相的沉积特征。结合该灰岩的区域分布和沉积相的平面展布格局指出沉积相主体属于浅湖的颗粒滩 ,并提出了相应的沉积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百色盆地 古近系 湖相灰岩 颗粒滩 沉积相 那读组
下载PDF
广西两次系列龙卷过程多尺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向红 胡静 +2 位作者 伍静 刘锋 郑传新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3期71-79,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资料和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15年5月10日和2013年4月17日发生在桂林、柳州的龙卷天气形势及雷达产品特征,及其预警的可能性,表明:两次龙卷都发生于低压带中,0417过程的触发机制是边界层的小低涡,0510过程触发机制是...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资料和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15年5月10日和2013年4月17日发生在桂林、柳州的龙卷天气形势及雷达产品特征,及其预警的可能性,表明:两次龙卷都发生于低压带中,0417过程的触发机制是边界层的小低涡,0510过程触发机制是低层切变。两次过程都有低层高温高湿的特征。由探空计算的CAPE值并不能体现几个小时后大气的对流不稳定,0510过程通过对CAPE值的订正可预见几小时后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增强,0417过程通过判断龙卷发生区位于fnl分析场的CAPE值梯度大值区,也能判断几小时后对流不稳定可能加大。两次龙卷的雷达中气旋有共同特征就是入流与出流并不平衡,形成系列龙卷的中气旋比单个龙卷的中气旋发展更强,0417系列龙卷径向风切变最大达到36m/s(应该是对应龙卷的中气旋或微气旋的切变),不同于0510单个龙卷中气旋径向风切变最大只有15m/s。0417龙卷影响范围比0510过程大,持续时间更长。龙卷径向速度剖面显示,在低层3km以下有辐合,在6km有辐散,同时表现为倾斜。两次龙卷反射率剖面显示在龙卷的初生到最强阶段,反射率剖面具有悬垂特征,推测在龙卷发生的同时伴有冰雹。0417龙卷反射率剖面显示有强反射率核心迅速下降特征,有下击暴流相伴随。两过程都存在提前预警困难的问题,通过对温度对数压力图的订正和判断对流有效位能梯度大值区,将预测未来几小时对流有效位能的增幅,尽力提前预警龙卷,同时,通过对雷达产品的分析达到对龙卷临近预报的时间尽可能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形成机制 对流不稳定 雷达特征 预警 广西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对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形成机制的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林确略 寿绍文 杨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52-862,共11页
使用WRF对发生在2010年4月28—29日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回流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冷空气受南岭、武夷山脉阻挡未能直接影响华南西部,其东移入海后,华南西部处入海高压后部,等压线呈&qu... 使用WRF对发生在2010年4月28—29日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回流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冷空气受南岭、武夷山脉阻挡未能直接影响华南西部,其东移入海后,华南西部处入海高压后部,等压线呈"东南—西北"向,低层风向顺转为东南风,由于经南海回流的东南气流相对于孟加拉湾西南气流和越赤道气流是干冷的,不同性质气流汇合形成锋面、辐合线,提供了抬升条件,这是回流形势的形成过程;从θ_e和湿位涡诊断发现,边界层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和中低层对流性不稳定是此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不稳定机制;边界层辐合和能量锋锋生是暴雨的主要触发条件;在暴雨增幅前不稳定能量有一个积累过程,边界层能量锋锋生和辐合抬升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使暴雨增幅;湿位涡负异常对暴雨预报具有指示意义,水平螺旋度正值增大与暴雨增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次回流暴雨发生在边界层锋的两侧,边界层存在锋区表明此次回流暴雨在基本性质上仍属锋面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前汛期 回流暴雨 数值模拟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广西岩溶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韦跃龙 李成展 +3 位作者 陈伟海 罗劬侃 朱德浩 潘天望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465-504,共40页
广西岩溶景观主要分布于桂东北、桂中、桂西北和桂西南地区,有峰丛、峰林、孤峰、丘陵、天生桥、石林、象形山、崖壁、洞穴及各类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地下河、穿洞、洼(谷)地、漏斗、坡立谷、盆地、地表河、峡谷、天坑、天窗、竖井、... 广西岩溶景观主要分布于桂东北、桂中、桂西北和桂西南地区,有峰丛、峰林、孤峰、丘陵、天生桥、石林、象形山、崖壁、洞穴及各类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地下河、穿洞、洼(谷)地、漏斗、坡立谷、盆地、地表河、峡谷、天坑、天窗、竖井、瀑布、泉、湖泊、湿地等类型齐全、形态典型的岩溶景观,囊括所有岩溶景观的类型。它们主要以中上寒武统至中三叠统的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首先以地表河流域(如红水河、柳江、漓江等)为主线,其次以岩溶地貌区划特征为区域划分标准,然后以所处行政区和所处流域位置(如上、中、下游)为辅线,呈线状有序、集中分布于各典型岩溶景观区及岩溶景区/公园/景点内。它们或以峰丛-峰林,或以岩溶风景河段,或以天坑群,或以地下河天窗群,或以峰丛平原,或以洞穴,或以天生桥,或以跨国瀑布等为核心,组合成多个特色突出,形态优美、珍稀、雄伟、典型,且类型齐全的流域岩溶景观带,并形成独具广西特色的"岛链式"岩溶景观分布格局。它们是全球亚热带岩溶地貌及景观典型集中发育区和杰出范例,是目前世界上展现塔状峰丛-峰林、锥状峰丛、高峰丛深洼地、峰林/孤峰平原、洞穴、天坑、天窗、地下河、天生桥、岩溶风景河段、瀑布、崖壁等岩溶景观美景最杰出的代表地,堪称全球"洞穴天坑之窗,地下河天窗之王,天生桥瀑布之奇,风景河段之美,峰丛峰林之魂"。同时,自晚三叠世以来,广西各区域(即各岩溶孤岛)的碳酸盐岩地层相继出露地表,分别进入各自的岩溶地貌/景观形成演化时代,历经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等不同方向、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岩溶过程,分别形成峰丛-峰林、地下河洞穴、天坑-天窗-天生桥等各类典型的岩溶景观;并按时间序列和区域分异特征,以广西各岩溶区以及它们内部各岩溶地带相互之间水力联系的演变及区域地壳的间歇性隆升为时间界限和主线,将广西岩溶的形成演化过程划分为初始阶段(晚三叠世以来,碳酸盐岩地层出露,不同岩溶区始于不同地质时期)→雏形阶段(分轴型离散岛屿式成景过程,不同岩溶区始于不同地质时期)→重要发育阶段(主轴型离散岛屿式,不同岩溶区始于不同地质时期;集合型岛屿式成景过程,中更新世中晚期至全新世)→现代岩溶阶段(全新世以来至今)等4大成景阶段,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成景过程、特征和机制,总体可概括为分轴型、主轴型、离散型、集合型等4种岛屿式成景机制,并将其成景模式归纳为"岛链式成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景观 形成演化分析 流域岩溶景观带 岛链式 广西
下载PDF
广西大瑶山砂岩峰林地貌特征及形成演化过程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建辉 白艳萍 +2 位作者 张继淹 白晓 黄宜燕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5-609,共5页
广西大瑶山砂岩峰林地貌分布于大瑶山西部的莲花山和圣堂山一带,面积180 km2,由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紫红色砂岩形成。砂岩峰林位于海拔千米山体上部,边缘为高耸的崖壁;峰林由数以千计的石峰、石柱、垂直崖壁、凹槽组成,主要形态为柱状和锥... 广西大瑶山砂岩峰林地貌分布于大瑶山西部的莲花山和圣堂山一带,面积180 km2,由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紫红色砂岩形成。砂岩峰林位于海拔千米山体上部,边缘为高耸的崖壁;峰林由数以千计的石峰、石柱、垂直崖壁、凹槽组成,主要形态为柱状和锥柱状,是一处与湖南张家界相似,但成岩时代更老的砂岩峰林地貌区。峰林地貌由泥盆纪台地演化而来,经历了台地方山、嶂谷、峰丛、峰林等发展演化阶段,现处于幼年至壮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峰林地貌 莲花山组 大瑶山 金秀 广西
下载PDF
广西崇左柳桥地区上二叠统礁灰岩中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邱振 王清晨 +2 位作者 贾望鲁 韦恒叶 彭平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36-844,共9页
广西崇左柳桥地区上二叠统生物礁灰岩中普遍发育沥青,沥青主要充填于生物礁内的溶蚀孔洞和裂隙中,其次在生物体腔内。研究区内上二叠统沥青的成熟度较高,H/C原子比一般小于0.1。对崇左柳桥地区上二叠统生物礁灰岩中的沥青和大隆组的硅... 广西崇左柳桥地区上二叠统生物礁灰岩中普遍发育沥青,沥青主要充填于生物礁内的溶蚀孔洞和裂隙中,其次在生物体腔内。研究区内上二叠统沥青的成熟度较高,H/C原子比一般小于0.1。对崇左柳桥地区上二叠统生物礁灰岩中的沥青和大隆组的硅质岩、硅质泥岩等进行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综合对比其所含直链烷烃、萜烷、藿烷、甾烷和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这些上二叠统沥青源自大隆组的可能性不大,但可能来源于泥盆系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沥青 上二叠统 生物礁灰岩 大隆组 柳桥地区 广西
下载PDF
广西都安地下河地质公园喀斯特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被引量:11
20
作者 韦跃龙 陈伟海 罗劬侃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47,共14页
在对都安地下河公园区域地质背景及喀斯特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都安喀斯特及地苏地下河系、都安天窗群、峰丛峰林等典型喀斯特景观的形成演化过程,认为都安喀斯特正处于地下和地表喀斯特彼此制约,却又相互协调、... 在对都安地下河公园区域地质背景及喀斯特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都安喀斯特及地苏地下河系、都安天窗群、峰丛峰林等典型喀斯特景观的形成演化过程,认为都安喀斯特正处于地下和地表喀斯特彼此制约,却又相互协调、同步共生的特殊发育时期;揭示了古近纪以来,暂时性地表流水、地表河等各种地表流水与地下河间,历经独立、袭夺、改道、相连等阶段,对应地下与地表喀斯特间,由地表地下各向分散独立成景→地表地下各向单一网络式成景→地表地下统一网络式成景,并逐渐形成彼此对应喀斯特景观的演化序列和过程。其中,地表喀斯特作用,由强→弱,由主角→配角,并从西北侧至东南侧逐渐演化、分异,形成高峰丛深洼地→中峰丛洼地→低峰丛洼地→高峰林谷地→低峰林谷地5种不同且依次过渡的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作用,则由弱→强,配角→主角,逐渐形成庞大、复杂的地下河喀斯特地貌——地苏地下河系;地下与地表间,由彼此独立→整体相互制约、协同共生,并形成由500多个天窗组成的天窗群。因此,公园既是全球展现地下河喀斯特景观美景的杰出代表地之一,又是全球地下河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杰出范例,还是展示地下与地表喀斯间彼此制约,却又协同共生发育的典型参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苏地下河系 喀斯特景观 地质公园 广西都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