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四川盆地熊坡背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
7
1
作者
李敬波
李勇
+5 位作者
赵国华
颜照坤
周荣军
郑立龙
闫亮
杨聿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1-771,共11页
基于地震剖面解释、数字高程模型、历史地震、测年数据及钻孔等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熊坡背斜的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1)熊坡背斜与蒲江-新津断裂空间展布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表现出断层传播褶皱模型,变形...
基于地震剖面解释、数字高程模型、历史地震、测年数据及钻孔等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熊坡背斜的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1)熊坡背斜与蒲江-新津断裂空间展布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表现出断层传播褶皱模型,变形显著,缩短量为7.2 km,缩短率约为30%;(2)熊坡背斜隆起于(1.0±0.2)MaB.P.之后,且中更新世早期及晚更新世曾发生过强烈活动,使背斜两侧第四系厚度产生明显差异;(3)蒲江-新津断裂现今地震活动明显且小震频繁,曾有Ms=5.0~5.9的地震历史记录;(4)来自龙门山与扬子克拉通的挤压应力以及断层-滑脱作用是形成熊坡背斜的主要应力机制。熊坡背斜并非均匀应力下连续变形的产物,而是由于断裂活动时发生快速抬升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坡背斜
断层传播褶皱
成因机制
构造特征
前陆盆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
被引量:
16
2
作者
郑文俊
王伟涛
+2 位作者
李传友
魏占玉
高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57-967,共11页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动特征上,熊坡背斜南段表现为一种不对称的褶皱,向NE方向发展表现为较为宽缓的对称褶皱形态,卷入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对蒲江-新津断裂的地貌调查结果表明,断裂没有对该区域内广泛发育的冲沟Ⅰ级阶地产生影响,而对山前发育的相当于南河(岷江Ⅰ级支流)Ⅳ级阶地的洪积台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说明断裂活动时间应该为第四纪早期,到第四纪晚期活动减弱或是趋于静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坡背斜
蒲江-新津断裂
构造变形
活动习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成都盆地南缘第四纪构造变形及地貌响应特征
被引量:
13
3
作者
梁明剑
李大虎
+1 位作者
郭红梅
王世元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8-106,共9页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与数字地形分析,研究了成都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及与地貌的响应关系,重点为邛西构造和熊坡背斜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是成都盆地南缘地区一个较重要的构造变形阶段,邛西构造与熊坡背斜...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与数字地形分析,研究了成都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及与地貌的响应关系,重点为邛西构造和熊坡背斜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是成都盆地南缘地区一个较重要的构造变形阶段,邛西构造与熊坡背斜的发育与演化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阶段,并导致了古青衣江数次改道,遗留下规模巨大的冲洪积扇——名邛台地。熊坡背斜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自SW向NE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反映了熊坡背斜主要受到来自南部的动力作用,并呈现自SW向NE扩展变形的过程,显示成都盆地南缘地区流域地貌对其构造变形存在着明显的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盆地南缘
第四纪构造变形
邛西构造
熊坡背斜
地貌响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科学认识大地震
4
作者
李建忠
郭阳
+2 位作者
余团
朱华平
王生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1期58-64,共7页
笔者从汶川大地震的成因出发,根据地震序列的类型、发生大地震的时间尺度和都江堰-江油断裂带对地震波的消减,以及成都平原特殊的地壳结构,认为发生大地震或大余震对成都平原的影响有限。在大地震后,随着地壳应力场的改变,可能在成都平...
笔者从汶川大地震的成因出发,根据地震序列的类型、发生大地震的时间尺度和都江堰-江油断裂带对地震波的消减,以及成都平原特殊的地壳结构,认为发生大地震或大余震对成都平原的影响有限。在大地震后,随着地壳应力场的改变,可能在成都平原引发小地震,应加强对熊坡活动断裂等的监测,以及附近房地产等工程建设的管理,提高民众的防震意识。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并不是都很明显。单一动物的异常行为,如蟾蜍或青蛙迁徙,不能构成预测地震的依据。大地震诱因是很复杂的,现阶段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蛙迁徙
单一动物异常
熊坡断层
地震监测
成都平原
汶川大地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蒲江地区熊坡断层特征及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
5
5
作者
李汉武
陶晓风
《四川地质学报》
2010年第4期383-385,389,共4页
四川蒲江地区熊坡断层带(区域上称蒲江-新津断裂带)在第四纪还有强烈活动,是一条活动断层。该断层在新津地区被第四系覆盖,往北东通过成都市主城区。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断层无强烈地震所具有的高滑动速率;在构造方面该断层未断入...
四川蒲江地区熊坡断层带(区域上称蒲江-新津断裂带)在第四纪还有强烈活动,是一条活动断层。该断层在新津地区被第四系覆盖,往北东通过成都市主城区。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断层无强烈地震所具有的高滑动速率;在构造方面该断层未断入地壳深部的高能干岩层中,断层的岩性强度较低,因此该断层积蓄较大的能量是不容易的,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也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坡断层
活动构造
地震
四川蒲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盆地熊坡背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
7
1
作者
李敬波
李勇
赵国华
颜照坤
周荣军
郑立龙
闫亮
杨聿强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
出处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1-771,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114
41340005
+3 种基金
41172162
40972083)
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工作项目(1212011121268)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SK-0801)
文摘
基于地震剖面解释、数字高程模型、历史地震、测年数据及钻孔等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熊坡背斜的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1)熊坡背斜与蒲江-新津断裂空间展布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表现出断层传播褶皱模型,变形显著,缩短量为7.2 km,缩短率约为30%;(2)熊坡背斜隆起于(1.0±0.2)MaB.P.之后,且中更新世早期及晚更新世曾发生过强烈活动,使背斜两侧第四系厚度产生明显差异;(3)蒲江-新津断裂现今地震活动明显且小震频繁,曾有Ms=5.0~5.9的地震历史记录;(4)来自龙门山与扬子克拉通的挤压应力以及断层-滑脱作用是形成熊坡背斜的主要应力机制。熊坡背斜并非均匀应力下连续变形的产物,而是由于断裂活动时发生快速抬升而形成的。
关键词
熊坡背斜
断层传播褶皱
成因机制
构造特征
前陆盆地
Keywords
xiongpo
anticline
fault
propagation fold genetic mechanism structural feature foreland basin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
被引量:
16
2
作者
郑文俊
王伟涛
李传友
魏占玉
高翔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57-967,共11页
基金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B07007)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DFIGCEA0607122)
+1 种基金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LED0606)
中国地震局汶川8.0级地震应急科学考察项目共同资助
文摘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动特征上,熊坡背斜南段表现为一种不对称的褶皱,向NE方向发展表现为较为宽缓的对称褶皱形态,卷入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对蒲江-新津断裂的地貌调查结果表明,断裂没有对该区域内广泛发育的冲沟Ⅰ级阶地产生影响,而对山前发育的相当于南河(岷江Ⅰ级支流)Ⅳ级阶地的洪积台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说明断裂活动时间应该为第四纪早期,到第四纪晚期活动减弱或是趋于静止。
关键词
熊坡背斜
蒲江-新津断裂
构造变形
活动习性
Keywords
xiongpo
anticline, Pujiang-Xinjin
fault
, tectonic deformation, activity behavior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成都盆地南缘第四纪构造变形及地貌响应特征
被引量:
13
3
作者
梁明剑
李大虎
郭红梅
王世元
机构
四川省地震局
出处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8-106,共9页
基金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XH12040Y)
文摘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与数字地形分析,研究了成都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及与地貌的响应关系,重点为邛西构造和熊坡背斜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是成都盆地南缘地区一个较重要的构造变形阶段,邛西构造与熊坡背斜的发育与演化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阶段,并导致了古青衣江数次改道,遗留下规模巨大的冲洪积扇——名邛台地。熊坡背斜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自SW向NE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反映了熊坡背斜主要受到来自南部的动力作用,并呈现自SW向NE扩展变形的过程,显示成都盆地南缘地区流域地貌对其构造变形存在着明显的反馈作用。
关键词
成都盆地南缘
第四纪构造变形
邛西构造
熊坡背斜
地貌响应
Keywords
the southern margin of Chengdu Basin
Quaternary tectonic deformation
Qiongxi thrust
fault
system
xiongpo
anticline
geomorphologic response
分类号
P546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科学认识大地震
4
作者
李建忠
郭阳
余团
朱华平
王生伟
机构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西南电力设计院勘察工程分工司
出处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1期58-64,共7页
文摘
笔者从汶川大地震的成因出发,根据地震序列的类型、发生大地震的时间尺度和都江堰-江油断裂带对地震波的消减,以及成都平原特殊的地壳结构,认为发生大地震或大余震对成都平原的影响有限。在大地震后,随着地壳应力场的改变,可能在成都平原引发小地震,应加强对熊坡活动断裂等的监测,以及附近房地产等工程建设的管理,提高民众的防震意识。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并不是都很明显。单一动物的异常行为,如蟾蜍或青蛙迁徙,不能构成预测地震的依据。大地震诱因是很复杂的,现阶段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
关键词
青蛙迁徙
单一动物异常
熊坡断层
地震监测
成都平原
汶川大地震
Keywords
migration of frogs
anomalous habits of animals
xiongpo fault
seismological monitoring
Chengdu plain
Wenchuan earthquake
分类号
P546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蒲江地区熊坡断层特征及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
5
5
作者
李汉武
陶晓风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四川地质学报》
2010年第4期383-385,389,共4页
文摘
四川蒲江地区熊坡断层带(区域上称蒲江-新津断裂带)在第四纪还有强烈活动,是一条活动断层。该断层在新津地区被第四系覆盖,往北东通过成都市主城区。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断层无强烈地震所具有的高滑动速率;在构造方面该断层未断入地壳深部的高能干岩层中,断层的岩性强度较低,因此该断层积蓄较大的能量是不容易的,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也不大。
关键词
熊坡断层
活动构造
地震
四川蒲江
Keywords
xiongpo fault
active
fault
earthquake
Pujiang
Sichuan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四川盆地熊坡背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李敬波
李勇
赵国华
颜照坤
周荣军
郑立龙
闫亮
杨聿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
郑文俊
王伟涛
李传友
魏占玉
高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成都盆地南缘第四纪构造变形及地貌响应特征
梁明剑
李大虎
郭红梅
王世元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科学认识大地震
李建忠
郭阳
余团
朱华平
王生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蒲江地区熊坡断层特征及活动性研究
李汉武
陶晓风
《四川地质学报》
2010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