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perimpose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rough multi-source and multi-stage evolution in the Cambrian Xixiangchi Group of eastern Sichuan Basin:A case study of the Pingqiao gas-bearing anticline 被引量:2
1
作者 Ziming Sun 《Energy Geoscience》 2023年第1期131-142,共12页
The Xixiangchi Group in eastern Sichuan Basin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natural gas exploration.However,there is a lack of in-depth studies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s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gas reservoirs in... The Xixiangchi Group in eastern Sichuan Basin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natural gas exploration.However,there is a lack of in-depth studies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s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gas reservoirs in this Group.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gas reservoir in Pingqiao anticline was consequently carried out in terms of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bitumen,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gas,diagenetic minerals,and fluid inclusions.Based on this,combined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urial history,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and uplifting history of strata,and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s,the hydrocarbon source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the gas reservoirs in Xixiangchi Group was revealed in this study.It was shown that the gas reservoirs have mixed gas sources from the shale source rocks in the Lower Cambrian Qiongzhusi Formation and in the Upper Ordovician Wufeng Formation-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and experienced several evolutionary stages,including the paleo-oil reservoir stage from the Late Siliurian to the Middle Permian,the paleo-gas reservoir stage from the Late Permian to the Early Cretaceous,and the superimposed accumulation and mixed-source gas reservoir stage since the Late Cretaceous.The mixed-source gas reservoir is formed by the adjustment of the Xixiangchi Group paleo-gas reservoirs and depressurization of the overpressure Wufeng-Longmaxi shale gas reservoirs and the charging of gas into the Xixiangchi Group reservoir of the Pingqiao anticline since the Late Cretaceous,which show obvious superimposed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There are different accumulation patterns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periods.The accumulation pattern of the“old source-young reservoir”(i.e.hydrocarbons generated from older source rocks accumulating in younger reservoirs)dominates before the Late Cretaceous,and that of“juxtaposed young source-old reservoir”(i.e.hydrocarbons generated from younger source rocks accumulating in juxtaposed older reservoirs)dominates after the Early Cretaceous.Moreover,faults acted as critical vertical pathways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Xixiangchi Group gas reservoirs.This model provides new insights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evaluation and mapping of the Xixiangchi Group play fairway in eastern Sichu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imposed accumulation model Natural gas xixiangchi group CAMBRIAN Eastern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of the Middle–Upper Cambrian Xixiangchi Group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 SW China
2
作者 LI Wei FAN Ru +4 位作者 JIA Peng LU Yuanzheng ZHANG Zhijie LI Xin DENG Shenghu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2期238-252,共15页
Based on isotopic, lithologic and electrical data and logging cycle analysis technique,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in the Middle-Upper Cambrian Xixiangchi Group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 are divided, and... Based on isotopic, lithologic and electrical data and logging cycle analysis technique,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in the Middle-Upper Cambrian Xixiangchi Group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 are divided, and it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are analyzed. The Xixiangchi Group can be divided into 5 third-order sequences(Sql-Sq5), of which sequences Ⅰ to Ⅲ(Sql-Sq3) are relatively complete, sequences Ⅳ and Ⅴ are denuded in the Late Cambrian because of the Dian-Chuan paleo-uplifts.Third-order sequences of the Xixiangchi Group in this area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 in the west and thick in the east, showing that the Caledonian paleo-uplift is a synsedimentary paleo-uplift and the paleogeomorphology in the platform is a gentle slope. Sequence Ⅰdevelops high stand systems tract and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The other third-order sequences are dominated by highstand systems tracts, and the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s last shortly in time and are limited in area. The basic features of evaporative-restricted platform of gentle slope type developed continuously in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the Xixiangchi Group, it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high in west and low in east" and the change of micro paleogeomorphology in the platform control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edimentary facies. Open platform is developed only in sequence Ⅰ and sequence Ⅱ, and the inner beach of the platform and the edge beach of the platform are mostly developed in sequence Ⅱ and sequence Ⅲ. It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two platform margin zones in the study area,a relatively stable, large-scale platform marginal zone in NE Guizhou-Western Hunan and Hubei, and a moving and small-scale platform marginal zone in North Chongqing-Western Hub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Middle–Upper CAMBRIAN xixiangchi group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ird-order SEQUENC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evolution
下载PDF
川东地区高陡构造带寒武系洗象池群天然气成藏条件
3
作者 包汉勇 刘皓天 +4 位作者 陈绵琨 盛贤才 秦军 陈洁 陈凡卓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1,共9页
利用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采用地震解释、平衡剖面以及包裹体检测等技术,恢复了川东地区高陡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史,并对平桥、建南、梓里场构造的天然气来源、运聚与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平桥断背斜圈闭东翼的... 利用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采用地震解释、平衡剖面以及包裹体检测等技术,恢复了川东地区高陡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史,并对平桥、建南、梓里场构造的天然气来源、运聚与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平桥断背斜圈闭东翼的单条逆断层使得下盘的龙马溪组烃源岩与上盘的洗象池群储层发生了侧向对接,天然气可穿过断裂带向上盘储层运移,具备较好的输导条件,且圈闭盖层未受到断裂作用破坏,保存条件良好,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成藏。(2)建南断背斜圈闭翼部的多条平行的逆断层虽然实现了部分源-储对接,但是多条断层组合降低了其侧向输导能力,天然气未能大规模聚集。(3)梓里场断背斜圈闭的源-储配置与输导条件优良,但盖层的封盖能力较差,大多被断层破坏,钻探显示储层为水层。(4)川东地区高陡构造带寒武系洗象池群天然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包括:断层或断层组合控制下的源-储配置、侧向输导条件以及盖层的封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储配置 侧向输导条件 封盖能力 洗象池群 寒武系 平桥 建南 梓里场 高陡构造带 川东地区
下载PDF
渝东地区平桥构造寒武系洗象池群天然气成藏特征及意义
4
作者 陈绵琨 梁西文 +1 位作者 刘漪 盛贤才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85-94,共10页
位于渝东地区南部平桥一带的平桥1井在洗象池群中获得天然气勘探突破。本文通过对洗象池群气藏中的天然气碳同位素研究,认为气藏中烃类来源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基于平桥1井岩心、成像测井,结合毗邻的南川三泉等洗象池群剖面的储... 位于渝东地区南部平桥一带的平桥1井在洗象池群中获得天然气勘探突破。本文通过对洗象池群气藏中的天然气碳同位素研究,认为气藏中烃类来源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基于平桥1井岩心、成像测井,结合毗邻的南川三泉等洗象池群剖面的储层初步研究,认为:平桥1井的产气层段孔洞发育,气藏属于孔洞型或裂缝—孔洞型;平桥1井洗象池群岩心裂缝中的白云石、石英及方解石等矿物充填序列及包裹体特征研究表明,裂缝形成及矿物充填主要发生在燕山-喜山期,发育构造变形的燕山期是洗象池群气藏充注的重要时期,燕山—喜山期的隆升期也是气藏进一步充注的时期。渝东南部平桥一带洗象池群的成功勘探证实早期页岩气藏通过部分页岩气释放及侧向供烃可以形成工业气藏,对整个渝东高陡构造带下组合的油气勘探具有推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洗象池群 成藏特征 平桥构造 渝东地区
下载PDF
构造作用对常规-非常规油气连续聚积耦合成藏控制机制——以川东南平桥地区为例
5
作者 高令宇 陈孔全 +5 位作者 陆建林 汤济广 庹秀松 张斗中 闫春明 庞一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5-575,共11页
为探索川东南平桥地区构造作用对常规和非常规气藏成藏过程的动态控制作用及差异,基于地震、地质和包裹体等资料,根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系统剖析了该区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动态成藏过程及构造对两者影响的差异性,... 为探索川东南平桥地区构造作用对常规和非常规气藏成藏过程的动态控制作用及差异,基于地震、地质和包裹体等资料,根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系统剖析了该区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动态成藏过程及构造对两者影响的差异性,建立了典型常规—非常规油气连续聚集耦合成藏模式。平桥地区位于川东南SE-NW前展式递进变形带中,受多套滑脱层和江南—雪峰造山带联合控制,发育断展构造和背冲构造。平桥背斜构造形成于燕山期。中燕山期,受江南—雪峰构造体系前展式扩展影响,研究区发生NE向强烈断褶作用。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川中隆起阻挡和青藏高原隆升使平桥背斜不断抬升;寒武系筇竹寺组和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在早燕山期及以前主要经历了长期的埋藏生烃,中燕山期构造变形扩展至研究区,常规气藏储层(洗象池群)、盖层、油气圈闭及运移均受到影响,气藏保存条件较差。非常规气层被改造成为背斜构造,页岩气向背斜核部聚集,整体保存条件较好。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地层隆升泄压,两类气藏保存条件继续变差。因此,构造作用对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成藏控制差异体现在控制方式和改造时间上:中燕山期侧向供烃是常规气藏成藏的关键;晚白垩世构造活动改造和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抬升影响了页岩气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作用 常规气藏 非常规气藏 差异控制 洗象池群 五峰组—龙马溪组
下载PDF
川东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下段厚层白云岩特征及成因
6
作者 杨明磊 刘晨虎 +4 位作者 杨伟强 诸丹诚 喻雅敏 陈凡卓 邹华耀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9-610,共12页
四川盆地东部寒武系洗象池群厚层白云岩分布广泛,具有勘探潜力。文中以川东地区南川三泉洗象池群野外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岩石学、沉积学、岩石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分析其在沉积旋回中的变化,探讨白云岩化流体性质、来源与迁移路径... 四川盆地东部寒武系洗象池群厚层白云岩分布广泛,具有勘探潜力。文中以川东地区南川三泉洗象池群野外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岩石学、沉积学、岩石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分析其在沉积旋回中的变化,探讨白云岩化流体性质、来源与迁移路径。结果表明:洗象池群白云岩阴极发光弱,δ^(13)C,^(87)Sr/^(86)Sr值与洗象池群同期海水区间重叠,表明白云岩化流体来源于同期海水,白云岩化作用发生在准同生—浅埋藏时期;岩石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与沉积旋回具有相关性,在向上变浅的旋回中,白云石含量、化学计量数和δ^(18)O升高,有序度降低,表明随相对海平面下降,白云岩化流体的温度、盐度和Mg/Ca值升高,旋回顶部白云岩化程度高;相对海平面较高时,研究区西北侧潟湖中的咸化海水穿过刚形成不久的泥晶灰岩和先期形成的孔渗性好的颗粒灰/白云岩,发生以横向远源渗透回流为主的白云岩化作用;随着相对海平面逐渐下降,潟湖水体循环逐渐变差、盐度升高,潮间—潮下带古地貌高地处形成颗粒灰岩,发生暴露溶蚀;暴露区域经波浪和潮汐作用带来潟湖中的咸化海水,白云岩化流体向下流动,发生以垂向近源渗透回流为主的白云岩化作用;多期横向远源和垂向近源渗透回流白云岩化事件持续叠加,形成川东洗象池群下段潮间—潮下带厚层白云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成因 沉积旋回 相对海平面变化 洗象池群 川东地区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储层成因及分布规律
7
作者 曹环宇 徐祖新 +1 位作者 高俊杰 李炳弢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9,共10页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群勘探历史悠久,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川东南地区PQ1井在洗象池群测试获得工业气流,揭示了寒武系洗象池群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结合钻井与野外露头等资料,依据全球可对比的确定等时界面与岩性、电性界面,可以将洗...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群勘探历史悠久,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川东南地区PQ1井在洗象池群测试获得工业气流,揭示了寒武系洗象池群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结合钻井与野外露头等资料,依据全球可对比的确定等时界面与岩性、电性界面,可以将洗象池群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分别对应洗一段—洗四段。川东南地区洗一段—洗二段沉积期继承早期隆凹相间的地貌格局,以填平补齐作用为主;洗三段—洗四段沉积期沉积地貌差异小,地层厚度变化小,为相对稳定浅水沉积。川东南地区洗三段—洗四段沉积于陆表海潮坪环境,具有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频繁叠置的特征,可划分为潮下带—潮间带沉积序列与潮下带—潮间带—潮上带沉积序列2种类型。川东南地区洗象池群储层单层厚度小,非均质性较强,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和裂缝为主。储层发育受沉积作用、溶蚀作用与晚期构造作用三方面因素的控制。潮间带浅滩是川东南地区洗象池群储层发育的基础,受准同生期溶蚀与埋藏期溶蚀作用的影响形成主要储集空间,晚期构造作用改善储集性能,形成相对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沉积储层 碳氧同位素 洗象池群 寒武系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川东南平桥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多元复合成藏过程及其勘探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高键 李慧莉 +6 位作者 何治亮 蔡勋育 李双建 刘光祥 袁玉松 林娟华 李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3-276,共14页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普遍具有多源多期的特征,复杂成藏过程的准确剖析对油气的高效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确定川东南平桥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油气成藏过程,针对多期次储层孔洞缝充填物,开展了阴极发光、元素和同位素、流体...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普遍具有多源多期的特征,复杂成藏过程的准确剖析对油气的高效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确定川东南平桥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油气成藏过程,针对多期次储层孔洞缝充填物,开展了阴极发光、元素和同位素、流体包裹体捕获古温压和沥青激光拉曼光谱等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多期矿物充填序列表现为第一世代白云石、第二世代方解石和晚期石英;沥青广泛分布于基质白云岩溶孔及第一世代白云石晶粒间,同时白云石发育沥青包裹体和气包裹体;第二世代方解石捕获了原生和次生甲烷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成岩矿物流体来源以储层流体为主,方解石形成与有机流体参与相关。储层沥青和沥青包裹体的热成熟度Ro主要分布于2.90%~3.59%,结合与沥青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烃源岩生烃史,推断沥青来源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液态烃充注洗象池群后热裂解干气阶段伴生的焦沥青。方解石中原生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集中分布于55.8~81.7 MPa(捕获温度198~203℃),指示埋藏期液态烃热裂解干气阶段压力系数为1.06~1.56,具有中等超压特征;次生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分布于42.1~65.0 MPa(捕获温度为150°~155℃),指示抬升期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泄压供烃阶段压力系数为0.94~1.45,仍保持有中等超压特征。平桥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存在埋藏期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液态烃充注和原位裂解气成藏与抬升期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泄压供烃成藏的多元复合成藏过程。多元复合成藏模式为寻找寒武系洗象池群风险勘探目标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演化 成岩-成藏动态演化 多元复合成藏 洗象池群 平桥地区 川东南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寒武系油气跨层成藏及天然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孙自明 刘光祥 +3 位作者 卞昌蓉 郭小文 王岩磊 何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4-516,共13页
四川盆地东部发育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烃源岩,其生成的油气向上能否穿越中下寒武统膏盐岩区域盖层,并在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储层聚集成藏(即油气跨层成藏),一直缺乏清晰的认识。为此,开展了洗象池群储层固体沥青和中下寒武统膏盐岩区... 四川盆地东部发育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烃源岩,其生成的油气向上能否穿越中下寒武统膏盐岩区域盖层,并在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储层聚集成藏(即油气跨层成藏),一直缺乏清晰的认识。为此,开展了洗象池群储层固体沥青和中下寒武统膏盐岩区域盖层封盖性等研究,探讨了油气跨层成藏及其天然气勘探意义。四川盆地东部洗象池群储层固体沥青主要来源于筇竹寺组泥页岩烃源岩;中下寒武统膏盐岩区域盖层封闭性良好,但在中二叠世至中三叠世,复活的基底断裂和新形成的规模较大的断裂使其封盖完整性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为寒武系油气跨层成藏提供了重要的垂向运移通道。该区寒武系油气成藏经历了盐下早期古油藏(S_(3)—P_(1))、油气跨层成藏(P_(2)—T_(2))和古气藏(T_(3)—K_(1))等演化阶段;油气跨层成藏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的重要特征,中二叠世至中三叠世复活的基底断裂和新形成的规模较大的断裂是寻找洗象池群原生古气藏的重要线索。确定和评价原生古气藏将是今后研究区洗象池群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沥青 区域盖层 基底断裂 油气跨层成藏 洗象池群 寒武系 四川盆地东部
下载PDF
碳酸盐台地内部滩相薄储集层预测——以四川盆地威远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为例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凌 谭秀成 +3 位作者 赵路子 刘宏 夏吉文 罗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4-340,共7页
以四川盆地威远地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颗粒滩储集层为例,结合储集层成因机制分析,探寻预测滩相薄储集层分布的地质方法。滩相储集层发育受颗粒滩厚度控制,而颗粒滩的沉积速率和规模与微地貌高地密切相关,微地貌高地在稳定构造背景下可... 以四川盆地威远地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颗粒滩储集层为例,结合储集层成因机制分析,探寻预测滩相薄储集层分布的地质方法。滩相储集层发育受颗粒滩厚度控制,而颗粒滩的沉积速率和规模与微地貌高地密切相关,微地貌高地在稳定构造背景下可以较长时间继承发展。据此,提出了利用相对较短时间内形成的、以颗粒岩沉积为主的近等时地质体的厚度变化近似刻画沉积期微古地貌和储集层发育概率的方法,并在资料条件极差的威远地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建立了滩相薄储集层预测地质方法。利用该方法对研究区滩相薄储集层分布进行了预测,与后期钻探实践结果对比,该方法预测效果良好,可为滩相薄储集层的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台地 颗粒滩 薄储集层 预测方法 洗象池群
下载PDF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洗象池群有利储集层发育机制 被引量:32
11
作者 王素芬 李伟 +1 位作者 张帆 王兴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0-174,共5页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受基底隆起的控制,在其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或多旋回的同沉积隆起与剥蚀隆起。该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发育一套碳酸盐岩储集层,岩性较为致密,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但局部存在高孔隙层和溶洞层,高...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受基底隆起的控制,在其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或多旋回的同沉积隆起与剥蚀隆起。该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发育一套碳酸盐岩储集层,岩性较为致密,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但局部存在高孔隙层和溶洞层,高孔隙层段一般多出现在针孔状白云岩和粗结构白云岩中;裂缝的发育可以极大地改善储集层的渗流条件,高渗透率值往往与裂缝的发育有关,即古岩溶层与构造裂缝共生的区域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区带。对储集层建设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是沉积期与风化期的岩溶作用。古岩溶斜坡带岩溶孔洞发育,流体渗透量大,岩溶作用强烈。因而,研究区古岩溶风化壳及岩溶斜坡带与构造裂缝发育带共存区是有利储集层的主要发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寒武系洗象池群 古岩溶 储集层
下载PDF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寒武系地层划分及对比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刘满仓 杨威 +6 位作者 李其荣 马彦良 朱秋影 谢增业 金惠 施振生 沈珏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00-106,共7页
通过对大量单井及地面露头资料的研究,并在对比前人对四川盆地蜀南地区及其邻区寒武系地层划分方案的基础上,以岩石地层特征为主要依据,综合分析了该层系古生物特征及电性特征,将其自下而上四分为下寒武统九老洞组和龙王庙组,中寒武统... 通过对大量单井及地面露头资料的研究,并在对比前人对四川盆地蜀南地区及其邻区寒武系地层划分方案的基础上,以岩石地层特征为主要依据,综合分析了该层系古生物特征及电性特征,将其自下而上四分为下寒武统九老洞组和龙王庙组,中寒武统高台组,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并对其地层特征及展布进行了分析,指出下寒武统九老洞组以碎屑岩为主,夹少量碳酸盐岩,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中寒武统高台组为碎屑岩与海相碳酸盐岩混合沉积,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寒武系各组(群)地层西薄东厚、北薄南厚,整体呈西北薄、东南厚的展布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蜀南地区 寒武系 地层划分对比 九老洞组 龙王庙组 高台组 洗象池群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伟 樊茹 +4 位作者 贾鹏 卢远征 张志杰 李鑫 邓胜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6-240,共15页
以同位素组成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结合岩性与电性特征,利用测井旋回分析技术,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进行地层层序划分并分析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洗象池群可以划分为Sq1—Sq5共5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Sq1—Sq3保存相对... 以同位素组成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结合岩性与电性特征,利用测井旋回分析技术,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进行地层层序划分并分析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洗象池群可以划分为Sq1—Sq5共5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Sq1—Sq3保存相对较完整,层序Sq4与Sq5在寒武纪末期大面积剥蚀,展现出滇—川古隆起的特征。各三级层序均呈西薄东厚,显示出加里东古隆起是同沉积古隆起且台内古地貌为缓坡特征。层序Sq1同时发育高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其他三级层序主要发育高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发育短暂且局限。洗象池群沉积期在台内以缓坡型蒸发—局限台地的基本面貌发育,西高东低的沉积环境与台内微古地貌变化控制着沉积相的持续发育,其中开阔台地只发育在层序Sq1和Sq2,台内滩与台缘滩在层序Sq2和Sq3最发育。洗象池群在四川盆地周缘地区存在相对稳定且规模较大的黔东北—湘鄂西台缘带和具有迁移性且规模较小的渝北—鄂西台缘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上寒武统 洗象池群 层序地层学 三级层序 碳同位素组成 岩相古地理 沉积环境演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群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被引量:22
14
作者 贾鹏 李明 +5 位作者 卢远征 樊茹 李鑫 邓胜徽 曾乙洋 刘鑫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7,共9页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群发育大套白云岩,由于岩性、电性差异小,化石稀少,地层厚度变化大,层序划分与演化特征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基于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研究,通过对露头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及测井资料的研究,结合测井曲线频谱...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群发育大套白云岩,由于岩性、电性差异小,化石稀少,地层厚度变化大,层序划分与演化特征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基于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研究,通过对露头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及测井资料的研究,结合测井曲线频谱趋势分析技术及碳氧同位素相关数据,开展对洗象池群层序地层的划分及建立全盆地统一的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盆地内虽然基本都是一套白云岩,各分区命名差异大,但依然具有全盆范围内可对比的不整合界面和最大海泛面。研究认为四川盆地洗象池群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且厘定了盆地内各分区间的层序地层对应关系。在建立全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发现洗象池群地层分布呈西薄东厚的楔形体,其中遂宁-乐至-资阳以西缺乏洗象池群沉积。层序格架内有利储集层的分布明显受控于层序界面,其中颗粒滩相主要发育在高位体系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洗象池群 碳、氧同位素 频谱趋势分析 层序地层划分 层序格架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南部地区洗象池群沉积旋回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5
作者 贾鹏 李伟 +5 位作者 卢远征 樊茹 李鑫 李明 曾乙洋 刘鑫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29-1338,共10页
四川盆地中南部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受后期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基本保留了原始海洋的同位素组成,根据该地区采集的88个碳、氧同位素数据,研究、讨论了中上寒武统碳酸盐岩不同尺度沉积旋回中的碳氧同位素组成、... 四川盆地中南部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受后期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基本保留了原始海洋的同位素组成,根据该地区采集的88个碳、氧同位素数据,研究、讨论了中上寒武统碳酸盐岩不同尺度沉积旋回中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演化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群由下至上的地层序列中,碳、氧同位素具有明显的旋回性演化特征:其δ13C值变化于-5.6‰~3.247‰之间,均值为-0.979‰,绝大多数的样品都在-2‰~2‰的区间震荡,δ18O值分布于-11.1‰^-5.2‰之间,均值为-6.934‰,主要集中在-9‰^-6‰的范围内波动。通过对不同尺度沉积旋回碳、氧同位素数据分析研究,认为在体系域尺度沉积旋回中控制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的主因是海平面变化,在米级旋回中主要受高频海平面变化、古气候、古构造等多方面叠加的影响;通过对碳、氧同位素数据分析研究,首次明确了该地区芙蓉统的底界,为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有力证据;洗象池群早期和中期经历了短暂而快速的海侵后进入缓慢的海退,在晚期缓慢海侵后的快速海退,碳同位素组成反映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与沉积相演化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南部 洗象池群 碳、氧同位素 沉积旋回 古环境 地质意义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16
作者 贾鹏 李伟 +5 位作者 李明 邓胜徽 卢远征 李鑫 樊如 刘鑫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3-512,共10页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受后期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基本保留了原始海洋的同位素组成,笔者根据采集的111个碳、氧同位素数据,研究、讨论了盆地东部地区中上寒武统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演化及地质...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受后期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基本保留了原始海洋的同位素组成,笔者根据采集的111个碳、氧同位素数据,研究、讨论了盆地东部地区中上寒武统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演化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δ^(13)C值变化介于-3.36‰~2.65‰之间,均值为-1.027‰,绝大多数的样品都分布在-2‰~2‰的区间,δ^(18)O值分布于-11.1‰^-6.01‰之间,均值为-7.991‰,在-10‰^-6‰的范围内波动。通过对碳、氧同位素数据分析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东部地区洗象池群主要发育在盐度较高、温暖—炎热的近岸海相沉积环境;洗象池群沉积早期和中期经历了短暂而快速的海侵后进入缓慢的海退,在晚期缓慢海侵后的快速海退,碳同位素组成反映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与沉积相演化一致。洗象池群沉积中期显著的碳同位素正向漂移,标志着较高的生产力和有机碳埋藏率,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 洗象池群 碳、氧同位素 古环境 地质意义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邻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碳同位素特征与芙蓉统底界标志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伟 贾鹏 +3 位作者 樊茹 卢远征 李鑫 邓胜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0,共10页
四川盆地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为一套以台地相为主的白云岩,过去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来确定上寒武统的底界标志,导致对该层位的天然气勘探工作较为滞后。以岩屑碳氧同位素剖面的建立为依托,发现洗象池群中部存在着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 四川盆地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为一套以台地相为主的白云岩,过去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来确定上寒武统的底界标志,导致对该层位的天然气勘探工作较为滞后。以岩屑碳氧同位素剖面的建立为依托,发现洗象池群中部存在着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且这一现象可全球比对,可作为识别芙蓉统(相当于上寒武统)的重要标志。进而结合电性曲线特征,确定了芙蓉统底界的划分标志,初步找到了解决芙蓉统划分难题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洗象池群沉积时该区古地貌为西高东低的缓坡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了一套西薄东厚的薄层—中厚层白云岩地层,纵向上可分4个层段;(2)四川盆地及邻区芙蓉统底界划分标志可以由碳同位素SPICE(Steptoean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事件与电性曲线特征结合来确定;(3)芙蓉统底界的碳同位素标志是区域可对比的正漂移所对应的SPICE事件,电性标志是SPICE事件对应的洗象池群中部自然伽马值低峰,而岩性标志则是该自然伽马值低峰所对应的泥质云岩。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对该盆地及其邻区洗象池群的进一步细分并推进其沉积演化与储层分布规律研究,以加快对该层系的勘探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寒武世 洗象池群 芙蓉统 地层划分标志 碳同位素 正漂移 自然伽马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洗象池群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周磊 康志宏 +2 位作者 柳洲 孔杰霜 陈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393-4401,共9页
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作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油气勘探接替层系,发育一套局限台地相白云岩。其储集体致密,基质孔、渗特性差,但仍有高孔、渗储集空间存在于砂屑白云岩和鲕状白云岩中。依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FMI测井等资料研究分... 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作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油气勘探接替层系,发育一套局限台地相白云岩。其储集体致密,基质孔、渗特性差,但仍有高孔、渗储集空间存在于砂屑白云岩和鲕状白云岩中。依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FMI测井等资料研究分析,将其储集空间划分孔隙型、孔洞型、孔洞-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4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沉积期局限台地高能部位的砂屑滩和鲕粒滩相带水动力较强,经海水淘洗作用形成粗结构、多孔碳酸盐岩,为后期岩溶改造作用奠定物质基础;在抬升暴露风化期易发生表生岩溶作用形成溶蚀孔洞甚至垮塌洞穴,同时古岩溶发育程度受构造裂缝制约,形成复杂碳酸盐岩孔-缝-洞储集系统。因而,礁滩相带、岩溶斜坡带与构造裂缝发育带是有利储集层的主要发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洗象池群 储层类型 古岩溶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其邻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沉积相与沉积模式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贾鹏 黄福喜 +7 位作者 林世国 宋涛 高阳 吕维宁 汪少勇 刘策 范晶晶 欧阳靖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7-818,共12页
近年来,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正处于大发现期,其中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气藏的突破,使得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越来越获得研究者的重视。洗象池群作为寒武系有利储集层段目前还处于勘探初期,地质研究程度相对滞后。为此,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正处于大发现期,其中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气藏的突破,使得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越来越获得研究者的重视。洗象池群作为寒武系有利储集层段目前还处于勘探初期,地质研究程度相对滞后。为此,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综合分析露头、钻井、地震和测井等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及邻区洗象池群沉积相、沉积体系模式,编制岩相古地理图,建立洗象池群"三滩夹两凹"沉积模式,指出了该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洗象池群呈现碳酸盐岩镶边台地的古地理格局,发育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半局限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盆地等5种沉积相;(2)建立了洗象池群"三滩夹两凹"沉积模式,其中一条为台地边缘颗粒滩,分布于该盆地东缘,另外两条为台内颗粒滩,分布于局限台地相的东西两侧,分属局限台地相和半局限台地相;(3)台内颗粒滩发育主要受古地貌及高频海平面升降变化所控;台地边缘颗粒滩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东缘,发育受沉积古地貌坡折控制。结论认为:台内颗粒滩和台地边缘滩储层质量好,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洗象池群"三滩夹两凹"沉积模式和颗粒滩带分布的新认识,对古老地层的沉积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洗象池群 沉积相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中--上寒武统储层成岩作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伟 胡明毅 +1 位作者 宋海敬 胡治华 《海相油气地质》 2008年第4期29-36,共8页
四川盆地南部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储层为一套碳酸盐岩局限台地沉积,其岩性为粗粉晶—细晶白云岩、砾屑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等。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岩溶作用、破裂作用等,白云石化作用和岩... 四川盆地南部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储层为一套碳酸盐岩局限台地沉积,其岩性为粗粉晶—细晶白云岩、砾屑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等。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岩溶作用、破裂作用等,白云石化作用和岩溶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白云石化的机理为混合水白云石化。岩溶作用具有多期性,包括沉积期岩溶、风化期岩溶、埋藏期古岩溶和褶皱期古岩溶等,以风化期岩溶为主。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破坏了大量的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压实作用主要发生在浅埋藏期,它与埋藏期胶结一同作用使孔隙度由原来的15%左右骤降至2%~3%左右。随着后来的岩溶作用和破裂作用等,部分储层的孔隙度又扩大到4%~5%左右,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寒武系 四川盆地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