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北岸外辐射沙洲王港西洋潮流通道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尤坤元 朱大奎 +3 位作者 王雪瑜 孙亚梅 周旅复 马仲荃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16,共7页
在粉砂淤泥海岸,利用潮流通道建港,稳定性是一个首要问题。该文首先分析了西洋潮流通道的环境背景,然后根据实测资料,利用多种方法,包括地理息信系统、遥感研究、沉积物粒度、矿物、微体及水文泥沙资料分析等对西洋的稳定性作了综... 在粉砂淤泥海岸,利用潮流通道建港,稳定性是一个首要问题。该文首先分析了西洋潮流通道的环境背景,然后根据实测资料,利用多种方法,包括地理息信系统、遥感研究、沉积物粒度、矿物、微体及水文泥沙资料分析等对西洋的稳定性作了综合研究,认为,西洋通道特别是其西水道是一条稳定性好的潮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洲 西洋 潮流通道 稳定性 海岸地貌 港址
下载PDF
MIS 3晚期以来江苏中部海岸的层序地层 被引量:15
2
作者 夏非 殷勇 +2 位作者 王强 张永战 刘敬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96-1712,共17页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潮流沙脊和潮流通道一系列的环境演变,主要受控于MIS3晚期以来的海平面旋回以及古河流入海沉积物供给,而构造沉降是相对次要的,由此形成了五级层序地层中的末次冰期晚间冰阶准层序和冰后期准层序,以及前者的高水位体系域和强制海退楔体系域、后者的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海域中潮流沙脊可能开始发育于冰后期海侵淹没本区(约9calkaBP)之后,但一直只是水下暗沙且处在不断调整之中,直到1128~1855AD间黄河夺淮从苏北入黄海,大量泥沙充填潮道,部分水下暗沙出露海面成为明沙。西洋潮流通道并非是晚全新世期间通过沙脊的蚀低而形成,而在全新世高海面前后就已具雏形并持续至1128AD,1128~1855AD和1855AD至今分别经历了充填淤浅与冲刷成型的过程,且今后具有进一步展宽刷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 南黄海 江苏中部海岸 潮流沙脊 西洋潮流通道 层序地层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潮道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环境 被引量:13
3
作者 殷勇 张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8-628,共11页
利用首次在江苏大丰港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获取的钻孔沉积物,通过沉积相分析和浅地层剖面解译,结合同位素测年,对西洋长周期演变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共识别出7种沉积相,即:潮道底部滞留相、潮间—潮下相、贝壳层、潟湖相、泛滥平... 利用首次在江苏大丰港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获取的钻孔沉积物,通过沉积相分析和浅地层剖面解译,结合同位素测年,对西洋长周期演变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共识别出7种沉积相,即:潮道底部滞留相、潮间—潮下相、贝壳层、潟湖相、泛滥平原相、滨海湖沼相及滨海沙坝相。西洋潮流通道长周期演化显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滨海沙坝→滨海湖沼→泛滥平原→滨岸潟湖→潮流沙脊→潮道充填→潮道侵蚀一系列复杂的沉积环境演变。进入全新世,随着海侵的加剧,潮流作用逐渐增强并改造下伏沉积物形成潮流沙脊。晚全新世期间,中全新世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积体系面临调整,西洋潮流通道在此期间通过沙脊蚀低形成。公元1128—1855年黄河夺淮,带来大量泥沙,充填了西洋潮流通道。随着黄河北归、沙源被切断,潮道底部遭受强烈冲刷和侵蚀,遂成为强潮水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晚更新世 沉积相 沉积环境 西洋潮流通道
下载PDF
基于DEM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冲淤演变初步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高敏钦 徐亮 黎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8-176,共9页
利用1968年(实测时间为1963-1968年)和1979年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三丫子港至川腰港1:200000海图以及2006年大丰港及其附近1:50000海图资料,用Mapinfo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水深点和等深线数据,在Surfer8.0中进行Kriging插值,分别建立水下数... 利用1968年(实测时间为1963-1968年)和1979年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三丫子港至川腰港1:200000海图以及2006年大丰港及其附近1:50000海图资料,用Mapinfo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水深点和等深线数据,在Surfer8.0中进行Kriging插值,分别建立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定量计算1968年至1979年三丫子港至川腰港的冲淤变化,以及西洋潮流通道1968年、1979年和2006年之间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①辐射沙脊群三丫子港至川腰港1968年至1979年全区处于冲淤动态平衡,冲刷量为8.98×109m3,淤积量为11.38×109m3。全区平均淤高13cm/a,年均淤积速率为1cm,其中以沿岸和东北部淤积为主,沙脊群中心枢纽部位冲淤变化较为频繁,外海大部分区域较为稳定。②西洋潮流通道1968年至1979年以冲刷为主,全区平均冲刷1.05m,年均冲刷速率为8.0cm/a;1979年至2006年仍以冲刷为主,全区平均冲刷1.59m,但年均冲刷速率小于1968年至1979年,为5.9c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 西洋潮流通道 冲淤变化 DE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