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stry, Geochronology,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Lujiapuzi Formation,NE Yan-Liao Rift, Northern Liaoning 被引量:3
1
作者 LIU Jin ZHANG Jian +5 位作者 LIU Zhenghong YIN Changqing ZHAO Chen PENG Youbo DOU Shiyong YANG Zhongji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2136-2156,共21页
The metasedimentary Lujiapuzi Formation crops out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close to the Yan-Liao Rift. The ag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form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Yan-L... The metasedimentary Lujiapuzi Formation crops out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close to the Yan-Liao Rift. The ag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form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Yan-Liao Rift are currently unclear. Here we present detrital zircon U-Pb ages, and Hf isotopic and geochemical data for the Lujiapuzi Formation to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deposition, the provenance of the formation, and the regional stratigraphy relationship. Zircon U-Pb dating constrains the timing of deposition of the Lujiapuzi Formation to younger than 1780 Ma, and indicates that most grains were sourced from the Longgang Block and the Paleoproterozoic Liao-Ji Belt.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a correlation of the regional stratigraphy reveal that much of the Lujiapuzi Formation is equivalent to the Tuanshanzi Formation in the Yan-Liao Rift; the lower section may represent the earliest sediments deposited within the Fanhe Basi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and the findings of previous studies, we suggest that the base of the Changcheng System has an age of 1.80 Ga. Zircon Hf isotopic data indicate that the main period of crustal growth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occurred at 3.2–2.5 Ga, with a peak at 2.9–2.7 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trital zircon crustal growth Changcheng System yan-liao rift North China Craton
下载PDF
Tectonic Environments of the Yan-Liao Rift during Earth's Middle Age(1.7~0.75 Ga): Evidence from Mafic Dyke Swarms in Eastern Hebei, North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Chong PENG Peng +1 位作者 WANG Xinping YANG Shuy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S1期45-46,共2页
During the past decade,generations of Precambrian mafic dykes/sill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revealed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Researchers identified more than 20 episodes of Precambrian dyke swarms,
关键词 North China Tectonic Environments of the yan-liao rift during Earth’s Middle Age Evidence from Mafic Dyke Swarms in Eastern Hebei Ga
下载PDF
再论贺兰山地区新生代之前拉张活动的性质 被引量:39
3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任文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11,17,共5页
贺兰山地区在新生代之前经历了几次区域性的伸展活动 ,表现出显著的“多旋回”构造特点。而导致这些伸展活动的机制并不一样 ,更不是简单的重复。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在早古生代不是拗拉槽 ,而更可能是北祁连岛弧靠大陆一侧的弧后盆地 ... 贺兰山地区在新生代之前经历了几次区域性的伸展活动 ,表现出显著的“多旋回”构造特点。而导致这些伸展活动的机制并不一样 ,更不是简单的重复。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在早古生代不是拗拉槽 ,而更可能是北祁连岛弧靠大陆一侧的弧后盆地 ,在晚期演变为弧后前陆盆地。在此期间 ,其沉积表现出较典型的非补偿型前陆盆地的特征。在晚古生代 ,由于伸展的时间晚于造山期 ,因此该地区也不是所谓的碰撞谷 ,而是北祁连造山带及临近地区后期伸展跨塌的结果 ,伸展开始的时间发生在晚泥盆世晚期 ;在中生代早期 ,贺兰山地区北段由于受南侧的挤压发生伸展 ,因此不是前陆前渊而是碰撞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地区 拉张活动 前陆盆地 新生代 裂谷 拗拉槽 碰撞谷
下载PDF
燕辽地区长城系串岭沟组及团山子组沉积时代的新制约 被引量:66
4
作者 张拴宏 赵越 +2 位作者 叶浩 胡健民 吴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481-2490,共10页
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地区是长城系地层出露最全的标准建组地区之一。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长城系地层底界年龄比以往所认为的18亿年明显年轻。新的锆石LA-ICP-MSU-Pb测年结果显示,平谷熊耳寨团山子组上部钾质火山岩的锆石207Pb/206Pb加权... 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地区是长城系地层出露最全的标准建组地区之一。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长城系地层底界年龄比以往所认为的18亿年明显年轻。新的锆石LA-ICP-MSU-Pb测年结果显示,平谷熊耳寨团山子组上部钾质火山岩的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37±15Ma(95%置信度,N=15,MSWD=0.75),一致年龄为1641±4Ma(1σ,N=14,MSWD=0.12),限定了团山子组上部的沉积时代。蓟县青山岭侵位于串岭沟组地层内闪长玢岩脉的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34±9Ma(95%置信度,N=17,MSWD=0.40),表明串岭沟组地层沉积发生在1634±9Ma之前。结合前人大红峪组火山岩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燕辽拗拉槽(裂谷)钾质火山岩的喷发开始于1637±15Ma,在大红峪期(~1625Ma)达到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串岭沟组 团山子组 长城系 燕辽拗拉槽(裂谷)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巴彦浩特原型盆地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4
5
作者 熊保贤 陈文学 +1 位作者 陈文礼 曹新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9-22,31,共5页
巴彦浩特盆地是近年来开始加强油气勘探的重要盆地。它位于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河西走廊过渡带三大构造单元交汇处 ,是经过不同时期、多次构造运动改造而形成的复合 叠加型盆地。它的形成与所处的特定大地构造位置密切相关。该... 巴彦浩特盆地是近年来开始加强油气勘探的重要盆地。它位于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河西走廊过渡带三大构造单元交汇处 ,是经过不同时期、多次构造运动改造而形成的复合 叠加型盆地。它的形成与所处的特定大地构造位置密切相关。该文从区域构造特征入手 ,深入分析和总结了巴彦浩特盆地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盆地原型及其演化特征。作者认为巴彦浩特盆地及其周缘地区经历了早、中元古代的秦、祁、贺三叉裂谷演化阶段 ,晚元古 -寒武、奥陶纪的坳拉槽演化阶段 ,志留、泥盆纪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石炭、二叠纪的复合盆地演化阶段 ,以及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 演化 前陆盆地 坳拉槽 原型盆地 巴彦浩特盆地 油气地质
下载PDF
四川盆地裂陷槽研究新进展——关于裂陷槽成因机制与形成时间的探讨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静江 刘慧荣 +7 位作者 李文皓 谢武仁 姜华 苏旺 李文正 石书缘 翟秀芬 马石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7-786,共20页
最新钻井和地震资料研究表明,四川盆地裂陷槽内大部分地区缺失震旦系(埃辿卡拉系)灯影组灯四段、灯三段及灯二段上部地层,灯二段仅残留富藻层及以下地层,震旦系地层具有环状剥蚀特征;残留的灯二段岩性主要为泥粉晶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 最新钻井和地震资料研究表明,四川盆地裂陷槽内大部分地区缺失震旦系(埃辿卡拉系)灯影组灯四段、灯三段及灯二段上部地层,灯二段仅残留富藻层及以下地层,震旦系地层具有环状剥蚀特征;残留的灯二段岩性主要为泥粉晶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藻格架白云岩、雪花状构造白云岩及砂砾屑白云岩,局部层段葡萄花边构造发育,沉积相属于典型的局限台地,沉积特征与盆地内其它地区灯影组沉积特征相同,表明在震旦纪四川盆地碳酸盐台地内部并没有明显的构造分异。本文从地层、沉积特征及构造动力机制方面提出了四川盆地裂陷槽成因的解释意见,认为震旦系内部的裂陷槽形成于震旦系沉积之后,其成因可能与地幔柱拱升—地层剥蚀—地幔柱塌陷再沉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埃辿卡拉系) 裂谷 坳拉槽 裂陷槽 地幔柱 陷落谷
下载PDF
鲁西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 被引量:26
7
作者 侯贵廷 李江海 +1 位作者 金爱文 钱祥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0-199,i003,共11页
鲁西地区发育大规模的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侵位于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内,未变形未变质,以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为主,是鲁西前寒武纪最引人注目的一种伸展构造标志。鲁西基性岩墙群属于板内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系列,与板内大陆裂谷活动密切相... 鲁西地区发育大规模的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侵位于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内,未变形未变质,以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为主,是鲁西前寒武纪最引人注目的一种伸展构造标志。鲁西基性岩墙群属于板内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系列,与板内大陆裂谷活动密切相关,代表一种非造山岩浆活动。该岩墙群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 IL E) ,略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 ,比较富集Cr、Ni,明显亏损Th。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略富集的右倾曲线。鲁西基性岩墙群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反映源区为略富集的地幔。从时空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岩石化学相关性、岩浆源区和古构造应力场分析,鲁西基性岩墙群与燕辽—中条拗拉槽系有一定的成生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地区 寒武纪 基性岩墙群 伸展构造标志 玄武岩 非造山岩浆活动
下载PDF
对贺兰拗拉槽的质疑 被引量:16
8
作者 邸领军 谢广成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2期16-21,36,共7页
自19世纪70年代板块构造理论引入中国后,一些学者把拗拉槽(Aulacogen)一词赋予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贺兰山地区,并认为贺兰山、秦岭、北祁连中新元古代至早中寒武世为裂谷发育阶段,秦岭、北祁连、贺兰山构成了三叉裂谷系。该论点很快被国... 自19世纪70年代板块构造理论引入中国后,一些学者把拗拉槽(Aulacogen)一词赋予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贺兰山地区,并认为贺兰山、秦岭、北祁连中新元古代至早中寒武世为裂谷发育阶段,秦岭、北祁连、贺兰山构成了三叉裂谷系。该论点很快被国内众多学者认同并引用。在一些文献和论著中,一些学者将拗拉槽的概念进一步引伸、发挥。由此,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关注。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关于拗拉槽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对秦祁贺地区的构造形迹、地层及沉积特征的研究观察,以及对盆地中几条横穿所谓中、下元古界拗拉槽的地震和重、磁、电剖面的仔细核实,深感其证据不足,在沉积、构造上都与国内外定义的拗拉槽存在较大的差别。对此,就关系到大陆动力学、盆地动力学以及鄂尔多斯盆地发展、演化的这一重大地质问题提出了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元古界 拗拉槽 三叉裂谷系 质疑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鲁西裂谷系的地质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宝政 李双林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287-295,共9页
鲁西地块上分布着一系列的北西向乃至北西西向拗陷带。从火山活动、沉积相和地质构造特征方面分析,具有明显的中、新生代裂谷性质。自北向南主要由泰安—莱芜、新泰—蒙阴和泗水—平邑裂谷组成,中间隔以新南山—孟良崮和蒙山隆起带,统... 鲁西地块上分布着一系列的北西向乃至北西西向拗陷带。从火山活动、沉积相和地质构造特征方面分析,具有明显的中、新生代裂谷性质。自北向南主要由泰安—莱芜、新泰—蒙阴和泗水—平邑裂谷组成,中间隔以新南山—孟良崮和蒙山隆起带,统称鲁西裂谷系。它是继承前晚侏罗世的古老扭性或压扭性断裂带而持续活动的。主要裂谷活动阶段有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初生裂谷阶段和早第三纪的再生裂谷阶段,间夹以晚白垩世和晚第三纪—第四纪的扭性或压扭性为主的构造作用阶段。产生裂谷的力源主要是地幔上隆效应以及由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和印度板块的府冲、碰撞作用导致的区域应力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 裂谷系 坳拉谷 地质特征
下载PDF
关于坳拉槽 被引量:6
10
作者 和政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8-12,共5页
扼要介绍了坳拉槽概念的起源和沿革,并据研究现状,对其含义和形成演化的基本特点进行评述。
关键词 坳拉槽 板块构造 裂谷
下载PDF
扬子地块裂谷与微型裂陷的成矿作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柳淮之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10-22,共13页
裂谷及微型裂陷等拉张性构造环境有利于深部岩浆与成矿物质的上升。地内热能沿这些地壳薄弱地带也易于释放。因此,这些构造为热水化学沉积形成层控金属矿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些拉张构造地带也是深部找矿的远景区。
关键词 成矿作用 层控矿床 裂谷 扬子地块
下载PDF
华北晚前寒武纪(中、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及多重划分对比 被引量:32
12
作者 武铁山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7-154,共8页
晚前寒武纪地层是华北早前寒武纪褶皱变质基底之上的第一套沉积盖层。主要发育和分布于华北晚前寒武纪的一些裂谷系—裂陷槽中,但各地沉积开始时间早晚不一,后期遭受剥蚀程度不一。长期以来在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命名、使用及年代属性上... 晚前寒武纪地层是华北早前寒武纪褶皱变质基底之上的第一套沉积盖层。主要发育和分布于华北晚前寒武纪的一些裂谷系—裂陷槽中,但各地沉积开始时间早晚不一,后期遭受剥蚀程度不一。长期以来在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命名、使用及年代属性上认识不统一,在一些地区认识分歧很大。笔者在岩石地层单位、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区(群、组)统一对比,明确了可作为华北晚前寒武纪沉积序列的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及岩石组合特征;并介绍晚前寒武纪叠层石组合、微古植物特征性分子和已发现的宏观藻类和后生动物,论述了层型所在地区年代地层划分及层型以外各地层分区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属性的确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前寒武纪 岩石地层单位 地质年代属性 裂谷系-裂陷槽 华北地区
下载PDF
中扬子二叠-三叠系裂陷盆地沉积充填及对油气勘探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漪 《中外能源》 CAS 2020年第4期31-38,共8页
裂陷作用(槽)对油气的聚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目前四川盆地发现的几大油气中心均处于裂陷槽周缘,如普光、元坝、龙岗、磨溪-高石梯等气田。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开展了中扬子地区二叠-三叠系裂陷盆地沉积演化特征研究,划分出整体... 裂陷作用(槽)对油气的聚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目前四川盆地发现的几大油气中心均处于裂陷槽周缘,如普光、元坝、龙岗、磨溪-高石梯等气田。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开展了中扬子地区二叠-三叠系裂陷盆地沉积演化特征研究,划分出整体沉降阶段、初始裂陷阶段、裂陷扩张阶段、裂陷萎缩消亡阶段四个演化发展阶段。其中二叠纪栖霞期,中扬子地区地壳整体沉降,以相对均一化台地沉积为特征;茅口早期在中扬子东北部大洪山地区率先出现拉张裂陷,茅口晚期扩张到城口-鄂西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裂陷作用达到鼎盛,台地和盆地分异充分,在长兴期形成适合生物礁滩发育的台地边缘礁和台缘及台内生屑滩储层;早三叠世裂陷盆地进入萎缩阶段,随着盆地不断充填,台盆分异的格局逐渐趋于均一化,呈现出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特点,填平补齐形成的斜坡环境控制着大冶组颗粒滩的展布和迁移变化。裂陷槽控制了礁滩储层的分布,长兴组和大冶组礁滩储层明显受裂陷槽控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南部的江南台地北缘和鄂西渝东地区鄂西裂陷槽的西缘以及开江-梁平陆棚东南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裂陷槽 二叠-三叠系裂陷盆地 二叠-三叠系礁滩
下载PDF
燕辽坳拉槽古—中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及其对锰矿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靳松 郭华 +2 位作者 余文超 杜远生 马鹏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1-854,共14页
燕辽坳拉槽中元古界高于庄组桑树鞍亚组底部为锰富集层段,虽然对于锰质来源、锰矿成因及形成环境存在认识分歧,但多数学者均认为高于庄组锰矿的形成与燕辽坳拉槽的盆地裂谷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搜集前人锰矿勘查资料的基础上,重... 燕辽坳拉槽中元古界高于庄组桑树鞍亚组底部为锰富集层段,虽然对于锰质来源、锰矿成因及形成环境存在认识分歧,但多数学者均认为高于庄组锰矿的形成与燕辽坳拉槽的盆地裂谷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搜集前人锰矿勘查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典型锰矿床——迁西秦家峪锰矿进行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类型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锰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通过分析主要锰矿点分布与燕辽裂谷盆地主要断裂之间的关系,发现在裂谷盆地内北东向主断裂与北西向传递断裂的交汇处,或被断裂所围限的闭塞、深水滞流环境,是高于庄组锰矿形成的最有利部位,矿层厚度大,品位相对较高。该研究表明燕辽坳拉槽裂谷盆地结构对高于庄组锰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且同沉积断裂作为热液活动的通道,为成锰盆地提供了主要的矿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辽坳拉槽 中元古界 高于庄组 锰矿 裂谷盆地演化
下载PDF
我国若干裂谷构造特征及其成矿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化琛 《矿产与地质》 1995年第1期38-48,共11页
从基底构造、深大断裂、岩相古地理、岩浆活动、古地磁特征和裂谷型层控矿床比较等6个方面论证秦岭裂谷的存在。以古地磁成果为主导,探讨了秦岭裂谷的发生发展演化,到加里东末期裂谷曾锁闭,海西印支期再复合,从而有秦岭裂谷型层控... 从基底构造、深大断裂、岩相古地理、岩浆活动、古地磁特征和裂谷型层控矿床比较等6个方面论证秦岭裂谷的存在。以古地磁成果为主导,探讨了秦岭裂谷的发生发展演化,到加里东末期裂谷曾锁闭,海西印支期再复合,从而有秦岭裂谷型层控铅锌矿床的形成,直到印支末期裂谷两侧析块才碰撞对接在一起。文章最后论述了裂谷构造与成矿关系,我国若干裂谷构造特征与世界大陆裂谷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构造 坳拉槽 板块构造 成矿作用
下载PDF
吉南古元古代集安群泥质变质岩P—T—t轨迹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邵建波 毕守业 关灵芝 《吉林地质》 1995年第1期50-56,共7页
吉南古元古代分布区大地构造划分为辽吉裂谷系和浑江裂陷槽。集安群是辽吉裂谷系早期产物。泥质变质岩呈北东向分布于裂谷带内,经历了形成期后的中高级变质作用。本文在岩石建造、地质构造等研究基础上,通过变质作用研究,利用变质石... 吉南古元古代分布区大地构造划分为辽吉裂谷系和浑江裂陷槽。集安群是辽吉裂谷系早期产物。泥质变质岩呈北东向分布于裂谷带内,经历了形成期后的中高级变质作用。本文在岩石建造、地质构造等研究基础上,通过变质作用研究,利用变质石榴石环带分析方法,建立了集安群泥质变质岩P—T—t轨迹。该轨迹表明集安群形成以来经历了两次拉张变质作用。在变质作用动态过程中,泥质原岩发生变质变形。P—T—t轨迹反映了该区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轨迹 石榴石 集安群 变质岩 泥质变质岩
下载PDF
Deeply concealed half-graben at the SW margin of the East European Craton(SE Poland)-Evidence for Neoproterozoic rifting prior to the break-up of Rodinia
17
作者 P.Krzywiec P.Poprawa +2 位作者 M.Mikotajczak S.Mazur M.Malinowski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88-97,共10页
Baltica was one of continents formed as a result of Rodinia break-up 850-550 Ma. It was separated from Amazonia(?) by the Tornquist Ocean, the opening of which was preceded by Neoproterozoic extension in a network of ... Baltica was one of continents formed as a result of Rodinia break-up 850-550 Ma. It was separated from Amazonia(?) by the Tornquist Ocean, the opening of which was preceded by Neoproterozoic extension in a network of continental rifts. Some of these rifts were subsequently aborted whereas the Tornquist Rift gave rise to splitting of Rodinia and formation of the Tornquist Ocean. The results of 1-D subsidence analysis at the fossil passive margin of Baltica provided insight in the timing and kinematics of continental rifting that led to break-up of Rodinia. Rifting was associated with Neoproterozoic syn-rift subsidence accompanied by deposition of continental coarse-grained sediments and emplacement of continental basalts.Transition from a syn-rift to post-rift phase in the latest Ediacaran to earliest early Cambrian was concomitant with deposition of continental conglomerates and arkoses, laterally passing into mudstones. An extensional scenario of the break-up of Rodinia along the Tornquist Rift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tectonic subsidence curves, evolution of syn-rift and post-rift depocenters in time, as well as geochemistr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syn-rift volcanics. It is additionally reinforced by the high-quality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from SE Poland, located above the SW edge of the East European Craton. The seismic data allow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a deeply buried(11-18 km), well-preserved extensional half-graben, developed in the Palaeoproterozoic crystalline basement and filled with a Neoproterozoic syn-rift volcano-sedimentary succession. The results of depth-to-basement study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seismic and gravity data show the distribution of local NE-SW elongated Neoproterozoic depocenters within the SW slope of the East European Craton. Furthermore,they document the rapid south-eastwards thickness increase of the Neoproterozoic succession towards the NW-SE oriented craton margin. This provides evidence for extensive crustal thinning occurring prior to the break-up of Rodinia and formation of the Tornquist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DINIA BALTICA Tornquist rift Orsha-Volyn aulacogen Tornquist Ocean NEOPROTEROZOIC Seismic data Gravity data
原文传递
我国东南缘前寒武纪基底性质及演化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达忠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334-342,共9页
本文运用板块相互运动制约岩石建造类型的原则,在综合在江西、福建工作的几个剖面资料的基础上,划分了华夏地块中、晚元古界的岩石建造类型和两槽一隆的构造单元。在对比岩石建造的异同、矿产资源种类的分布及同位素pb的区间值等因素后... 本文运用板块相互运动制约岩石建造类型的原则,在综合在江西、福建工作的几个剖面资料的基础上,划分了华夏地块中、晚元古界的岩石建造类型和两槽一隆的构造单元。在对比岩石建造的异同、矿产资源种类的分布及同位素pb的区间值等因素后,将弋阳—遂川一线定为下场子与华夏地块的边界。同时又充分利用微古生物鉴定的结果及岩石建造类型的对比方法,对加里东运动的变质作用强度和混合岩化的范围提出了适当限制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地块 前寒武纪 基底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