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书言象意之辩”中的感觉逻辑
1
作者 贡华南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中国思想中的“书言象意之辩”也是视觉、听觉、味觉思想方法之争。《道德经》重在超越视觉性的“名”与听觉性的“言”,而归向“执”“抱”“味”等“体”的方法。《系辞》“书言意之辩”揭示视觉性表达、听觉性表达的有限性,主张以阴... 中国思想中的“书言象意之辩”也是视觉、听觉、味觉思想方法之争。《道德经》重在超越视觉性的“名”与听觉性的“言”,而归向“执”“抱”“味”等“体”的方法。《系辞》“书言意之辩”揭示视觉性表达、听觉性表达的有限性,主张以阴阳相感的“象”表达“意”,并以感、体作为基本方法论。《庄子》“书语意之辩”揭示视觉性的“书”与听觉性的“语”“言”之表达缺陷,而归止于“得心应手”,并以“体道”“卮言”示之。王弼“言象意之辩”自觉区分“然”与“所以然”两个层次,同时区分了两个层次的“体”,又将“心神”之“体”提升为通达“所以然”的思想方法。“体”的展开,自觉消弭与对象的距离、与对象交融,以对象充实自身,通过自身呈现对象,这正是味觉性思想方法。超越视觉、听觉,归止于味觉乃“书言象意之辩”展开的感觉逻辑,体现出中国思想史方法论的高度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辩 视觉性语词 听觉性语词 味觉性语词
下载PDF
从《意言》看洪亮吉儒道兼采的思想
2
作者 徐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4年第3期25-28,共4页
洪亮吉《意言》20篇融合了儒道思想,他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方面,其生死观尤其受庄子哲学影响。同时,洪亮吉充满社会责任感,始终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对庄子哲学的吸收和对社会现状的剖析,对儒学带来的不良影响作... 洪亮吉《意言》20篇融合了儒道思想,他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方面,其生死观尤其受庄子哲学影响。同时,洪亮吉充满社会责任感,始终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对庄子哲学的吸收和对社会现状的剖析,对儒学带来的不良影响作出深刻反思。儒道思想的双重影响使洪亮吉的思想更为开阔,进而影响其生命走向与著述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亮吉 儒家思想 庄子
下载PDF
全球化变奏中的“和合”之道——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言-象-意-道”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汪蓓 万晓红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6,58,共12页
采用“言-象-意-道”的符号学方法,比较分析全球化变奏时代语境下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叙事模式及其叙事逻辑,发现: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符号选择、视觉修辞、呈现国家形象、传达主题意旨等方面,既有差异又有接续。2008年奥运会开... 采用“言-象-意-道”的符号学方法,比较分析全球化变奏时代语境下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叙事模式及其叙事逻辑,发现: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符号选择、视觉修辞、呈现国家形象、传达主题意旨等方面,既有差异又有接续。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以民族文化展演为特征,建构了复兴的文明古国形象,意在融入国际社会,宣示重回强国之林。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则更进一步,突出共识性对话风格,塑造了自信的现代大国形象,旨在融合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思想底色和价值内核上,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都坚守了“和合”之道。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言、象、意”的差异和接续反映了中国奥运传播应对全球化主题变奏的语态创新,一以贯之的“和合”之道则是对中国“和合”外交定位的战略配称。表明:“和合”之道作为元叙事在国际交往中具有极大的竞争潜力,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经验揭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能进路,也说明了“和合”之道之于体育公共外交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奥运会 开幕式 国家叙事 “和合”之道 -象--道” 体育公共外交
下载PDF
言与象与意的解放:对李商隐《锦瑟》的另一种解读
4
作者 徐骏为 丁子言 +1 位作者 邵明吉 王韵宇 《文存阅刊》 2023年第12期40-42,共3页
本文试区分在《锦瑟》中的语象与意象之别,从“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这两个维度,主要从美学角度切入赏析《锦瑟》,回到诗歌文本本身,探寻《锦瑟》如何做到言、象、意的解放。
关键词 《锦瑟》 诗学
下载PDF
从三言二拍看蛇在古代生活中的多重意涵
5
作者 刘伊念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4期15-21,共7页
“三言二拍”可以称之为古代百姓生活的“百科全书”,其间不乏关于动物的描写,有关蛇的记录非常丰富。通过对“三言二拍”中有关“蛇”的描述进行穷尽式梳理,可以发现,蛇意象在古代市民生活中体现出多重意涵:蛇一方面可以是房前屋后稀... “三言二拍”可以称之为古代百姓生活的“百科全书”,其间不乏关于动物的描写,有关蛇的记录非常丰富。通过对“三言二拍”中有关“蛇”的描述进行穷尽式梳理,可以发现,蛇意象在古代市民生活中体现出多重意涵:蛇一方面可以是房前屋后稀松平常的动物,一方面由于其生活习性和剧毒特点,本身又具有神秘气息;有时候是龙蛇难分的图腾意象,有时候又是带来富贵和好运的祥瑞,有时候是作为邪恶符号的妖怪,有时候蛇郎蛇女附体也能演化出一段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此种切入方法,能够窥见市民审美趣味与文人心理,揭示晚明通俗小说背后的时代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拍 市民生活 动物 祥瑞 图腾
下载PDF
言不尽意:语言的困惑与文学理论的拓展 被引量:3
6
作者 胡经之 李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2-37,共6页
言不尽意强调的是语言表意的局限性。言不尽意所造成的语言的困境,可以从语言表意的局限性、语言本身的多意性、语言的私人性和语言的文化性等方面来理解。在作家方面,呈现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在文本方面,呈现为意义的无限复杂性... 言不尽意强调的是语言表意的局限性。言不尽意所造成的语言的困境,可以从语言表意的局限性、语言本身的多意性、语言的私人性和语言的文化性等方面来理解。在作家方面,呈现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在文本方面,呈现为意义的无限复杂性使作品常读常新;在读者方面,呈现为文本的不确定和空白引起的读者想象、读者与文本产生时代文化的差异、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设定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言不尽意”在作家、文本、读者之间产生了不同的美学效果。给作家赋意、文本表意和造意、读者接受提供了一个包容很大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尽 学理论 拓展
下载PDF
论意、象、言的诠释学意蕴 被引量:6
7
作者 尉利工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4-28,共5页
《易传.系辞上》在解经的过程中提出了意、象、言三个概念,并初步论述了三者的关系。这三个概念在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中充分展开。争论中有三个主要观点,即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言尽意论。这三个论点在中国古典解释思想中有其重要地... 《易传.系辞上》在解经的过程中提出了意、象、言三个概念,并初步论述了三者的关系。这三个概念在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中充分展开。争论中有三个主要观点,即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言尽意论。这三个论点在中国古典解释思想中有其重要地位,对之从诠释学角度进行分析,在与西方前诠释学和一般诠释学的比较中重新审视意、象、言在理解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探讨建立中国诠释学体系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下载PDF
论庄子“言—意—道”三级错位关系中“意”范畴的审美张力 被引量:3
8
作者 郑笠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3-127,共5页
庄子的言意观体现在"得意忘言"、"言不尽意"、"道不可言"诸方面,揭示了言可以表意,但不能尽意;道不可言,而又不得不言的内在矛盾。心物相抵、心口相错以及天人悬殊拉开的审美张力,不期然而然地造就了&qu... 庄子的言意观体现在"得意忘言"、"言不尽意"、"道不可言"诸方面,揭示了言可以表意,但不能尽意;道不可言,而又不得不言的内在矛盾。心物相抵、心口相错以及天人悬殊拉开的审美张力,不期然而然地造就了"得意忘言"的自适、"言外之意"的妙处与"大美不言"的胜境。其中,"意"作为中间环节,向上延伸于无限之道,向下超越于言说之表,成为言—意—道三级错位关系的核心美学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错位 审美张力
下载PDF
从象到意再到言意之辨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0-46,共7页
象与意的交流为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表达手段。因同构关系的存在 ,自然对人的精神品质起到观照的作用。物性的发现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则为深化对物性的理解提供着必不可少的知识。率先关注... 象与意的交流为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表达手段。因同构关系的存在 ,自然对人的精神品质起到观照的作用。物性的发现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则为深化对物性的理解提供着必不可少的知识。率先关注到言与意的关系的是老子。言意之辨对文学艺术以及美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艺家自觉地参加言意之辨 ,不但提高了文学表达的质量、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 ,同时还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文学创作 道家 儒家 物性 "之辨"
下载PDF
先秦言意论的三个核心问题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书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6-110,共5页
先秦言意论是与先秦散文本体论最为接近的命题。先秦论者一方面意识到言与意两者之间相互表里,难以分割,无意不会有辞,而无辞意也就无处可寓,另一方面,他们又感觉到辞与意毕竟是两个概念,两种事物,两者之间存在相当隐秘曲折的关系。在... 先秦言意论是与先秦散文本体论最为接近的命题。先秦论者一方面意识到言与意两者之间相互表里,难以分割,无意不会有辞,而无辞意也就无处可寓,另一方面,他们又感觉到辞与意毕竟是两个概念,两种事物,两者之间存在相当隐秘曲折的关系。在言意论中,达与不达、合与乖、得意与得言是最为核心的三个问题。先秦论者在言意关系中的这些思考奠定了散文学本体论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散文学 先秦 孔子 庄子 吕氏春秋
下载PDF
从符号学角度看玄学美学之“言”“书”“意”“象”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保华 王椰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156,共6页
从符号学角度看,所有的"立象"都属于人类符号活动。"象"的起源远远早于《周易》,最早的广义的"象"的形式不是卦象,而是音乐、绘画和文字,即所谓"声象"、"形象"和"言象"。... 从符号学角度看,所有的"立象"都属于人类符号活动。"象"的起源远远早于《周易》,最早的广义的"象"的形式不是卦象,而是音乐、绘画和文字,即所谓"声象"、"形象"和"言象"。摹仿与巫术是"声象"和"形象"出现的原动力。在"声象"与"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言象",一方面具有"声象"和"形象"的拟真性;另一方面,也承袭了"声象"与"形象"的巫术性。"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涉及的是"书"、"言"、"意"三者的关系。而玄学家王弼的"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已经把卦象与爻辞的关系暗自转换成了"言象"与"形象"的关系,从而为讨论真正的"文学性"提供了一种可能。王弼的主张是对于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既包含了为道日损的精神实质,也涵盖了"心斋"、"坐忘"的主体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书” ”“象”
下载PDF
“言意之辨”导向文学的逻辑线索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引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3-39,共7页
一、“言不尽意”向“言外”观念的导发“言意之辨”在玄学时代的主要论题就是言尽意与言不尽意间的歧争,它肇始自《易系辞传》,案察何劭《荀粲传》、《周易略例·明象》,可知荀粲、王弼都是由其中这段文字为起始的:
关键词 不尽 之辨 “象” “立象以尽 本体 之所随
下载PDF
言意之辩与中外文化交合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莉 张为华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1-202,共2页
言意之辩在中国哲学史上是魏晋玄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在哲学意义上符合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体现在方法论上,则是经典的调和及文化的融合。本文所要借鉴的是言意之辩方法论,特别是得意忘言论,在经典的调和及中外文化交... 言意之辩在中国哲学史上是魏晋玄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在哲学意义上符合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体现在方法论上,则是经典的调和及文化的融合。本文所要借鉴的是言意之辩方法论,特别是得意忘言论,在经典的调和及中外文化交流中具有的实际指导意义和辨析其在文化交合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辩 玄学 交合
下载PDF
简论“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牛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3-96,共4页
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渗入到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 ,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玄学认为“道”是“无名”、“无形”亦即无限 ,便产生了“道”能否用名言概念和具体形象来表述的问题。在持续不断的争议中 ,无论是古代还是... 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渗入到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 ,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玄学认为“道”是“无名”、“无形”亦即无限 ,便产生了“道”能否用名言概念和具体形象来表述的问题。在持续不断的争议中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这一命题都在不断地促进、丰富着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古代文艺理论
下载PDF
寄言出意 得意忘言——从言意关系透视艺术精神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定家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45-50,共6页
言意关系问题的提出,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之说,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魏晋以后,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被直接引入了文学理论,形成了古代文论注重“言外之意”的文学传统,并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在哲学... 言意关系问题的提出,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之说,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魏晋以后,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被直接引入了文学理论,形成了古代文论注重“言外之意”的文学传统,并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在哲学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辩
下载PDF
中西神秘主义诗学言意主张的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威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114,共5页
在中国诗学关于言、意、象三者之论述中,意作为价值理性而成为根本,言、象则作为工具和诗的载体。在处理言、意、象关系中,将立意延伸为"兴趣"和"味",对后代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诗学理论中,借隐喻以... 在中国诗学关于言、意、象三者之论述中,意作为价值理性而成为根本,言、象则作为工具和诗的载体。在处理言、意、象关系中,将立意延伸为"兴趣"和"味",对后代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诗学理论中,借隐喻以达原初、借隐喻追求真理、借隐喻重构现实的主张,也是从具体到抽象到阐述真理和精神的过程,从这一层面看,中西方诗学主张既有相互契合的一面,又有其各自不同的文化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秘主义 隐喻 喻义解经法
下载PDF
重“意”轻“言”——“立象尽意”的诗学缺陷 被引量:1
17
作者 向天渊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2-116,共5页
哲学命题"立象尽意"被借用到诗学领域之后获得崭新内涵,即对"言外之意"的强调与追求;在韵味、兴趣、神韵和境界等学说的传承之中,诗歌语言自身的审美价值逐步被淡化,乃至最终被意象美与意境美的夺目光彩所遮蔽。虽... 哲学命题"立象尽意"被借用到诗学领域之后获得崭新内涵,即对"言外之意"的强调与追求;在韵味、兴趣、神韵和境界等学说的传承之中,诗歌语言自身的审美价值逐步被淡化,乃至最终被意象美与意境美的夺目光彩所遮蔽。虽然传统诗学对诗歌格律声色之美也给予了细致分析,赋比兴理论也可视为对"立象尽意"的补充,但都被"辞达而已"这一实用性要求所消弭。认识"立象尽意"重意轻言的缺陷,对现代汉语诗学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象尽 外之 现代汉语诗学
下载PDF
言尽意:语言表意的自觉性——论中国古代“言尽意”理论的发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健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11,共5页
“言尽意”是古人一直追求的目标。孔子提出“辞达而已矣”的命题,开启了后世对“言尽意”问题的广泛探讨。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从哲学上发挥了孔子的思想,紧紧抓住名与物、言与理的统一表达自己的言意观,非常强烈地冲击了玄学家的“... “言尽意”是古人一直追求的目标。孔子提出“辞达而已矣”的命题,开启了后世对“言尽意”问题的广泛探讨。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从哲学上发挥了孔子的思想,紧紧抓住名与物、言与理的统一表达自己的言意观,非常强烈地冲击了玄学家的“言不尽意”的诡辨。范晔开始从言与意统一的立场出发提出言与意的等级与轻重问题,实现了“言尽意”由纯粹理论问题向实践问题的转变。此后,杜牧强调“辞愈朴而文愈高”;苏轼追求语言的平淡,强调“了然于心”;李东阳从审美创造和接受这两个角度论述“言尽意”的意蕴;恽敬把辞达与作者的心、神、气、知联系起来;以及古人对声律与表意的关系的认识,等等,都是“言尽意”理论的重要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达而已矣 质朴 平淡
下载PDF
原始彩陶中“言、象、意”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思维 被引量:2
19
作者 邓红霞 《中国包装》 2012年第12期14-18,共5页
视觉传达设计主要通过图形图像的意义生成与解读来实现信息的传达与交流。通过原始彩陶纹样中"尚象"的视觉表现,"抽象"符号的形成,"拟诸形象,象其物宜"思维的形成,"仰天俯察、观物取象"——视... 视觉传达设计主要通过图形图像的意义生成与解读来实现信息的传达与交流。通过原始彩陶纹样中"尚象"的视觉表现,"抽象"符号的形成,"拟诸形象,象其物宜"思维的形成,"仰天俯察、观物取象"——视觉传达符号系统的形成与建立,总结出原始彩陶装饰纹样形成和发展促使了中国视觉传达设计思维形成和发展,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含蓄、内敛的视觉传达设计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 原始彩陶
下载PDF
“辞,达而已矣”——孔子“仁”本言意论探微 被引量:1
20
作者 孟庆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55-59,共5页
先秦儒家的代表孔子,处于"礼坏乐崩"的社会变革时期,他以救世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充分地信任和使用语言来推行自己的仁学主张,将语言在表意、在社会政治生活及修身中的作用提高和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在言对于仁的功能方... 先秦儒家的代表孔子,处于"礼坏乐崩"的社会变革时期,他以救世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充分地信任和使用语言来推行自己的仁学主张,将语言在表意、在社会政治生活及修身中的作用提高和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在言对于仁的功能方面,阐述了言为仁之表、言为礼之教、言为行所依的主张;在仁对言的要求上,则表露了言之专对性、明确性、信实性、慎重性和修饰性的观点,与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的语用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辞 达而已矣” 儒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