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浅谈腰痛治腹临床应用
1
作者 张静 焦恩虎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8期3668-3671,共4页
目前临床上针对各种原因导致的腰背疼痛,主要采用单纯背腰部取穴治疗。临床发现,许多腰痛患者在腹部表现出阳性反应点,通过查阅古籍和阅读相关文献,还可采取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为基础的腹部取穴法来治疗腰部疼痛疾病,从整体观... 目前临床上针对各种原因导致的腰背疼痛,主要采用单纯背腰部取穴治疗。临床发现,许多腰痛患者在腹部表现出阳性反应点,通过查阅古籍和阅读相关文献,还可采取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为基础的腹部取穴法来治疗腰部疼痛疾病,从整体观念出发,平衡阴阳,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此文通过探讨《黄帝内经》中“从阴引阳”理论和腰痛治腹的指导思想,以期拓宽临床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从阴引阳 从腹论治 前后取穴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探讨“阴中求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科学内涵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菲 钟森杰 +3 位作者 李欣春 廉坤 李琳 胡志希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6-10,共5页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心阴是心阳(气)的物质基础,心阳(气)亏虚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核心病机。本文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从理论内涵、发病机制、...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心阴是心阳(气)的物质基础,心阳(气)亏虚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核心病机。本文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从理论内涵、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联系及现代研究方面阐述“阴中求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科学内涵。深入微观层面论证运用“阴中求阳”法能有效改善心脏能量底物重构(阴),增强线粒体功能,提供能量支持(阳),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研究及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阴中求阳 线粒体能量代谢
下载PDF
以“从阴引阳”谈阴火升降之机
3
作者 孙伯菊 康鹏飞 +1 位作者 任卫国 吴丽丽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6期199-202,共4页
通过对李东垣的学术理论进行整理,尝试探索发掘阴火的含义。通过整理原文得出,阴火当为阴分之火,是谷气不在其位的病理状态,谷气和阴火实为一物之两态。阴火的产生则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脾胃虚弱后,谷气下流于肾,激发相火而起,阴火再损伤脾... 通过对李东垣的学术理论进行整理,尝试探索发掘阴火的含义。通过整理原文得出,阴火当为阴分之火,是谷气不在其位的病理状态,谷气和阴火实为一物之两态。阴火的产生则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脾胃虚弱后,谷气下流于肾,激发相火而起,阴火再损伤脾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阴分常指五脏及附属器官、血脉等。通过整理李东垣遣方用药思路,总结出在经风药的升提、甘温药物补养脾肺后,阴火可恢复为阳气,经脏腑重新布散开来,不再为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 升降 从阴引阳 李东垣 谷气 元气
下载PDF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在药物应用中之体会
4
作者 范诗宇 于涛 《四川中医》 2024年第4期53-55,共3页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概念后,后世医家多运用此理论以指导针刺治疗由阴阳失和引起的一系列病证。而张介宾独出心裁提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亦为用药之理,并举出“求汗于血,生气于精”、“引火归元...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概念后,后世医家多运用此理论以指导针刺治疗由阴阳失和引起的一系列病证。而张介宾独出心裁提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亦为用药之理,并举出“求汗于血,生气于精”、“引火归元,纳气归肾”等法则,今仅就张介宾“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中用药之理浅谈个人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 用药之理 张介宾
下载PDF
从温病“先入后出,从阴引阳”理论探讨达原饮类方的中医思维
5
作者 唐嘉伟 尚懿纯 《四川中医》 2024年第8期28-31,共4页
达原饮为明末清初医家吴又可首创,在瘟疫盛行之时,其影响范围遍布全国,吴又可在总结大量临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温疫论》一书,其中达原饮可称众方之首。后世温病学派如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薛生白、雷少逸、俞根初等众多医家,灵... 达原饮为明末清初医家吴又可首创,在瘟疫盛行之时,其影响范围遍布全国,吴又可在总结大量临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温疫论》一书,其中达原饮可称众方之首。后世温病学派如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薛生白、雷少逸、俞根初等众多医家,灵活变通,对达原饮有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创新。本文通过分析达原饮及其变方的用药逻辑,以此为例提出温病学派用药规律的创新性认知,即“先入后出”、“从阴引阳”为主的用药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原饮 先入后出 从阴引阳 膜原 温疫论 疫病 湿热阻遏 三焦分消
下载PDF
“从阴引阳法”从腹治腰的临床思路探究
6
作者 袁世伟 朱泽智 +2 位作者 张冰婷 陈桢华 刘思宇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0期134-137,共4页
腰痛属中医“痹病”范畴,病位在筋、骨,中医理论认为其是因风、寒、湿邪致经筋挛缩不伸。现代医学认为腰痛的原因仍与椎间盘相关,而忽视来源于其周围肌群、关节、神经的关联。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对于仅有轻微的椎间盘膨出却存在明显... 腰痛属中医“痹病”范畴,病位在筋、骨,中医理论认为其是因风、寒、湿邪致经筋挛缩不伸。现代医学认为腰痛的原因仍与椎间盘相关,而忽视来源于其周围肌群、关节、神经的关联。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对于仅有轻微的椎间盘膨出却存在明显的疼痛症状,运用常规针刺治疗后疗效欠佳,此类腰痛常与患者腹部区域出现相关性阳性反应点密切相关。当在腰痛局部施术难以获效时,可对其腹区进行查体,并对腹区阳性点进行针刺,即从阴引阳治法可获显效。正如《黄帝内经》:“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即在常规治疗收效甚微时,可应用针刺配合手法,从阴引阳,调节阴阳平衡,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符合中医治病理念的阴阳整体观。笔者临证中总结腰痛的发生、轻重与脊柱的结构密切相关。大多数医师将腰痛的焦点集中在腰椎后侧,忽略腹肌和髂腰肌。又因“腹属阴,腰背属阳”,《黄帝内经》:“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有别于痹证治疗时“以痛为腧”的原则,故认为“从腹治腰”是关键。文章以腰痛治腹的诊疗为主,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结合现代筋膜学理论及生物力学,基于临床实录对腰痛病的治疗经验加以阐述,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从腹治腰 从阴引阳 针刺 手法
下载PDF
“从阳引阴”理论选穴针刺对慢性盆腔痛患者的临床价值
7
作者 林涓 何容 +1 位作者 胡琳婷 袁丽娜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12期900-903,957,共5页
目的:探讨“从阳引阴”理论选穴针刺对慢性盆腔痛(CPP)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痛患者106例,根据随机字母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治疗,观察组采用“从阳引阴”理论... 目的:探讨“从阳引阴”理论选穴针刺对慢性盆腔痛(CPP)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痛患者106例,根据随机字母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治疗,观察组采用“从阳引阴”理论选穴进行针刺治疗,选穴为八髎、肾俞、秩边、命门、三阴交。两组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盆腔体征量表(Mc Cormack)对患者的主观和客观疼痛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盆底功能、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CPP患者治疗后VAS和Mc Cormack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中的疼痛、控制无力感、情感健康评分以及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阳引阴”理论选穴针刺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慢性盆腔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阳引阴理论 慢性盆腔痛 针刺 盆底功能
下载PDF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风景园林中的师法自然观
8
作者 李金路 欧阳高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17,共6页
中国风景园林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师法自然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山水、地、天、道、元气、宇宙诸多概念表达出多维度的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系统论述从人到自然之间诸多层次的师法关系。中国风景园林则在从人... 中国风景园林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师法自然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山水、地、天、道、元气、宇宙诸多概念表达出多维度的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系统论述从人到自然之间诸多层次的师法关系。中国风景园林则在从人到自然的多层次关系中,通过自然崇拜、君子比德、模山范水、人做天开、宇宙浓缩等诸多形式最终落脚到师法自然,这就使得中国风景园林形成了“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的认识方法、“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价值取向、阴阳和谐山水格局的空间营造手法,以及自然而然的宇宙再现。中国风景园林能艺术地凝练出有形自然、无形自然、万物演化规律的自然和体现宇宙法则的自然,师法自然观在其衍化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师法自然 宇宙时空 阴阳
下载PDF
赵杨基于“阴阳相交生风”论治帕金森病经验
9
作者 黄小燕 丁玲丽 陆艳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2期177-180,共4页
赵杨教授认为“阴阳相交生风”指的是阴阳失衡、相交生风的病理状态,风以阳气为本,阴阳失衡,阳气变动则生内风。帕金森病的病机关键即为“阴阳相交生风”,风既可以作为致病因素内扰清窍,又可作为病理产物影响清窍功能。根据阳气波动情况... 赵杨教授认为“阴阳相交生风”指的是阴阳失衡、相交生风的病理状态,风以阳气为本,阴阳失衡,阳气变动则生内风。帕金森病的病机关键即为“阴阳相交生风”,风既可以作为致病因素内扰清窍,又可作为病理产物影响清窍功能。根据阳气波动情况,帕金森病在不同病程可见阳气亢逆生风、阳气郁滞生风、阳气虚衰生风等病机,临床治疗应以调和阴阳平衡为要,分别治以滋阴潜阳息风、宣阳通郁宁风、温阳养血散风。附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相交生风 帕金森病 颤证 阳气亢逆 阳气郁滞 阳气虚衰 赵杨
下载PDF
探讨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对谷氨酸单钠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的影响 被引量:33
10
作者 蔡定芳 陈晓红 +5 位作者 刘彦芳 李文伟 柏洁 沈思钰 陈锡群 阮晴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415-417,共3页
目的:研究弓状核(ARC)毁坏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HPAT)轴的变化以及与肾阴肾阳的内在联系。方法:给出生后(第2、4、6、8、10天)大鼠每天皮下注射左旋谷氨酸单钠(MSG)4mg/g损毁下丘脑ARC,成... 目的:研究弓状核(ARC)毁坏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HPAT)轴的变化以及与肾阴肾阳的内在联系。方法:给出生后(第2、4、6、8、10天)大鼠每天皮下注射左旋谷氨酸单钠(MSG)4mg/g损毁下丘脑ARC,成年后分别以左归丸与右归饮灌胃(每天5g/kg)。结果:MSG大鼠下丘脑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阳性细胞及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染色较深;肾上腺束状带紊乱不齐细胞数量增多,血窦扩张充血明显;胸腺萎缩,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血浆皮质酮及血浆ACTH和下丘脑CRH等浓度高于生理盐水组。左归丸组上述病理生理变化得到明显改善,右归饮则无此作用。结论:HPA轴功能亢进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属肾阴虚证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谷氨酸单钠 HPA 阳中求阴 阴中求阳
下载PDF
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多巴胺及五羟色胺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勇 李政木 +2 位作者 卓廉佳 陈炜璇 范明威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387-2388,共2页
目的用肾气丸各拆方组水煎液灌胃肾阳虚大鼠,测定灌胃后各组大鼠下丘脑中多巴胺(DA)、五羟色胺(5-HT)的含量,分析肾气丸"阴中求阳"治疗肾阳虚证的机理。方法以氢化可的松25 mg/(kg.d)注射大鼠,连续12 d,同时以各肾气丸拆方组... 目的用肾气丸各拆方组水煎液灌胃肾阳虚大鼠,测定灌胃后各组大鼠下丘脑中多巴胺(DA)、五羟色胺(5-HT)的含量,分析肾气丸"阴中求阳"治疗肾阳虚证的机理。方法以氢化可的松25 mg/(kg.d)注射大鼠,连续12 d,同时以各肾气丸拆方组水煎液灌胃,于灌胃第21天,麻醉大鼠,取出下丘脑,称重,以5%高氯酸匀浆,高速低温离心后分取上清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DA,5-HT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DA、5-HT含量升高,经灌胃给药后,各拆方组大鼠下丘脑中DA,5-HT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阴阳双补组含量最低,而补阳组降低不明显,其中阴阳双补1组含量低于补阳1组,阴阳双补2组含量低于补阳2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降低下丘脑中多巴胺、五羟色胺的含量,可能是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治疗肾阳虚证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气丸 阴中求阳 肾阳虚证 多巴胺 五羟色胺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从拆方肾气丸对肾阳虚模型大鼠HPA轴的影响初探“阴中求阳”配伍机理 被引量:15
12
作者 高洁 李政木 +4 位作者 黎同明 陈敏 杨觐伟 吴勇 王沛坚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5-17,共3页
目的:从拆方肾气丸对肾阳虚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的影响初步探讨“阴中求阳”的配伍机理。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阳组1、2,补阴组1、2,阴阳双补组1、2。臀部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12天复制肾阳... 目的:从拆方肾气丸对肾阳虚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的影响初步探讨“阴中求阳”的配伍机理。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阳组1、2,补阴组1、2,阴阳双补组1、2。臀部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12天复制肾阳虚模型。成模后各组灌胃治疗20天,第21天上午8时取血,测血浆ACTH、COR含量,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称重。结果:阴阳双补组能增加肾阳虚模型大鼠体重,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萎缩,提高血浆ACTH、COR含量,其作用显著优于补阳组或补阴组。补阳组与补阴组比较,在增加模型大鼠体重,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萎缩方面,补阴组作用优于补阳组。各治疗组中,补阳组1疗效最差。结论:对于肾阳虚证,单一补阳效果不好,阴阳双补可提高疗效。初步阐释了“阴阳互根”之中医理论及“阴中求阳”之配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气丸 阴中求阳 肾阳虚 HPA
下载PDF
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对方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范明威 陈炜璇 +2 位作者 卓廉佳 李政木 吴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40-1042,共3页
目的测定肾气丸各拆方组水煎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分析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对方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肾气丸组方药物拆方分为补阳组-1、补阳组-2、补阴组-1、补阴组-2、阴阳双补组-1和阴阳双补组-2(... 目的测定肾气丸各拆方组水煎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分析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对方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肾气丸组方药物拆方分为补阳组-1、补阳组-2、补阴组-1、补阴组-2、阴阳双补组-1和阴阳双补组-2(即肾气丸全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肾气丸各拆方组水煎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结果各组水煎液中均未检测出乌头碱含量,阴阳双补组-2、阴阳双补组-1中次乌头碱含量均低于补阳组-1、补阳组-2,阴阳双补组-2中次乌头碱含量低于阴阳双补组-1,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能减小水煎液中次乌头碱的含量从而有降低毒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气丸 阴中求阳 乌头碱 次乌头碱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对肾阳虚大鼠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勇 李政木 +2 位作者 陈炜璇 卓廉佳 范明威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46-1848,共3页
目的用各拆方肾气丸灌胃肾阳虚大鼠,测定灌胃后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分析肾气丸"阴中求阳"的配伍治疗肾阳虚证的机理。方法以氢化... 目的用各拆方肾气丸灌胃肾阳虚大鼠,测定灌胃后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分析肾气丸"阴中求阳"的配伍治疗肾阳虚证的机理。方法以氢化可的松25 mg/(kg.d)注射大鼠,连续12 d,同时以各肾气丸拆方组水煎液灌胃,于灌胃第21天,麻醉大鼠,心脏取血,离心取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IL-2,IFN-γ,TNF-α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1β、IL-2的含量降低,经灌胃后,各拆方组大鼠血浆中二者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阴阳双补2组含量高于补阳2组,阴阳双补1组含量高于补阳1组,且阴阳双补1组中IL-1β含量高于补阴1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IFN-γ、TNF-α的含量降低,经灌胃后,各拆方组大鼠血浆中二者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增加并不显著。结论肾气丸"阴中求阳"的配伍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浆中IL-1β、IL-2的含量治疗肾阳虚证,故增加血浆中IL-1β、IL-2的含量,可能是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治疗肾阳虚证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气丸 阴中求阳 肾阳虚证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2 干扰素-Γ 肿瘤坏死因子-α 酶联免疫吸附剂沉淀法
下载PDF
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对桂皮醛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政木 陈炜璇 +1 位作者 卓廉佳 吴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618-2620,共3页
目的测定桂皮醛在肾气丸各拆方组水煎液中的含量,分析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对桂皮醛含量的影响。方法将肾气丸组方药物拆方分为补阳组-1、补阳组-2、补阴组-1、补阴组-2、阴阳双补组-1和阴阳双补组-2(即肾气丸全方),采用高效... 目的测定桂皮醛在肾气丸各拆方组水煎液中的含量,分析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对桂皮醛含量的影响。方法将肾气丸组方药物拆方分为补阳组-1、补阳组-2、补阴组-1、补阴组-2、阴阳双补组-1和阴阳双补组-2(即肾气丸全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肾气丸拆方组水煎液中桂皮醛的含量。结果阴阳双补组-2水煎液中桂皮醛含量高于补阳组-2和阴阳双补组-1,阴阳双补组-1和补阳组-2水煎液中桂皮醛含量高于补阳组-1,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能增大水煎液中桂皮醛的含量,且肾气丸中的"三泻"药物(茯苓、泽泻、丹皮)也有增强此作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气丸 阴中求阳 桂皮醛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对丹皮酚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政木 卓廉佳 +1 位作者 陈炜璇 吴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55-2857,共3页
目的测定丹皮酚在肾气丸各拆方组水煎液中的含量,分析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对丹皮酚含量的影响。方法将肾气丸组方药物拆方分为补阳组-1、补阳组-2、补阴组-1、补阴组-2、阴阳双补组-1和阴阳双补组-2(即肾气丸全方),采用高效... 目的测定丹皮酚在肾气丸各拆方组水煎液中的含量,分析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对丹皮酚含量的影响。方法将肾气丸组方药物拆方分为补阳组-1、补阳组-2、补阴组-1、补阴组-2、阴阳双补组-1和阴阳双补组-2(即肾气丸全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肾气丸拆方组水煎液中丹皮酚的含量。结果阴阳双补组-2水煎液中丹皮酚含量高于补阳组-2和阴阳双补组-1;阴阳双补组-1和补阳组-2水煎液中丹皮酚含量高于补阳组-1,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能增大水煎液中丹皮酚的含量,且肾气丸中的"三泻"药物(茯苓、泽泻、丹皮)也有增强此作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气丸 阴中求阳 丹皮酚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对脑梗死肌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24
17
作者 秦彦强 孙迎春 +2 位作者 张亚娟 肖凌勇 史术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9-193,共5页
目的观察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对脑梗死偏瘫痉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2010年~2014年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8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观察组采用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方法。连续... 目的观察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对脑梗死偏瘫痉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2010年~2014年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8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观察组采用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方法。连续治疗2周。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评定法(FMA)和Barthel指数(BI)评价痉挛疗效、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t=2.212,P=0.030),CSI评分低于对照组(t=2.514,P=0.014),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288,P〈0.001),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970,P=0.004)。结论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可以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痉挛 大接经 从阳引阴 针刺
下载PDF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探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四平 吕淑静 郝宪恩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56-457,共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适应证及阴中求阳的定义是错误的 ,应为 :阳中求阴是在大量的补阴药中 ,佐以少量的温阳药 ,适用于阴损及阳 ;阴中求阳是补阳药和滋阴药的药物量应基本一致 ,或滋阴药的药量略高于温阳药 ,...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适应证及阴中求阳的定义是错误的 ,应为 :阳中求阴是在大量的补阴药中 ,佐以少量的温阳药 ,适用于阴损及阳 ;阴中求阳是补阳药和滋阴药的药物量应基本一致 ,或滋阴药的药量略高于温阳药 ,适用于阳损及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下载PDF
从阴引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萌 秦鹏 《四川中医》 2015年第12期161-163,共3页
目的:观察运用从阴引阳理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从阴引阳针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法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取穴极泉、照海、复溜阴经穴,余穴同对照组取穴。对照组常规阳经取... 目的:观察运用从阴引阳理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从阴引阳针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法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取穴极泉、照海、复溜阴经穴,余穴同对照组取穴。对照组常规阳经取穴。对阴经穴施以从阴引阳针刺手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0.0%,常规针刺组有效率5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从阴引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阴引阳 中风 针刺 效应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与《难经》论述“调腹通络”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瑞仕 魏玉会 +2 位作者 席改 冯兆才 戎萍 《天津中医药》 CAS 2022年第5期595-599,共5页
“调腹通络”技术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基于临床五迟、五软病康复实践的总结,分为“调腹”与“通络”两部分。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经典整理、溯本求源,从发育迟缓病症、痿软无力病症等,以及对冲脉理论、神阙理论、从阴引阳及从... “调腹通络”技术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基于临床五迟、五软病康复实践的总结,分为“调腹”与“通络”两部分。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经典整理、溯本求源,从发育迟缓病症、痿软无力病症等,以及对冲脉理论、神阙理论、从阴引阳及从阳引阴理论、解结理论的整理,深入认识五迟、五软与肾、肝、脾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调腹通络”思路与技术的奠定基础,进而科学、合理的指导临床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迟 五软 冲脉 神阙 解结 从阴引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