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代王朝体制的建立与内外服制的形成
1
作者 徐义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4-51,共8页
尧舜禹时代洪水迫使长江、黄河、淮河、济河下游的人群向中原迁徙,奠定了中原的中心地位。在治水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建立起跨地域跨血缘的政治联盟,并向早期国家发展。禹和启在早期国家的基础上,经过强化天下共主观念,建立起中央王朝。... 尧舜禹时代洪水迫使长江、黄河、淮河、济河下游的人群向中原迁徙,奠定了中原的中心地位。在治水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建立起跨地域跨血缘的政治联盟,并向早期国家发展。禹和启在早期国家的基础上,经过强化天下共主观念,建立起中央王朝。早期中央王朝缺乏强制力和控制力,只能依据地域和融合程度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由此形成了内外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代 王朝体制 内外服制
下载PDF
夏王朝都城新探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国硕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28,共6页
夏王朝时期的都城设置复杂多变。禹之政治中心阳城位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北,同时禹可能又在晋南分设三个辅助性的政治中心。启时期的政治中心应在颍水上游地带,位于禹州市境内的阳翟与位于新密市境内的黄台之丘两者并存,同为启之都的... 夏王朝时期的都城设置复杂多变。禹之政治中心阳城位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北,同时禹可能又在晋南分设三个辅助性的政治中心。启时期的政治中心应在颍水上游地带,位于禹州市境内的阳翟与位于新密市境内的黄台之丘两者并存,同为启之都的可能性很大。太康至桀期间,夏王朝以伊洛盆地的斟寻为都。二里头遗址应为夏都斟寻,其始建于太康时期,止于夏桀之末,中间未经中断或废弃。文献所载的商丘、斟灌、原、老丘、西河、安邑等夏都,不属于一都制前提下、废旧立新性质的都邑,有的甚至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都邑。其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后羿代夏期间夏王朝的临时性政治中心,如商丘、斟灌等;二是夏王朝因政治、军事需要而设立的辅助性都城,如原、老丘、西河等;三是桀都斟寻被商汤攻陷之后的逃难之地,如安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代 都城 夏启 太康 夏桀
下载PDF
夏族起源、活动区域与禹都阳城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隆文 《殷都学刊》 2010年第4期44-54,共11页
夏族兴起於河济之间、禹都阳城在河南濮阳的说法均不正确。夏族兴起应在伊洛流域,禹都阳城在河南登封。
关键词 夏族 都阳城 伊洛流域
下载PDF
夏代都邑体系浅议 被引量:1
4
作者 潘明娟 《唐都学刊》 2008年第2期77-81,共5页
多都制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滥觞源自夏代。夏代的文献记载特别简单又比较混乱,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以及对考古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从都城迁徙的角度不能有效复原夏代都邑体系,而从多都并存的角度来推测夏代都邑体系,... 多都制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滥觞源自夏代。夏代的文献记载特别简单又比较混乱,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以及对考古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从都城迁徙的角度不能有效复原夏代都邑体系,而从多都并存的角度来推测夏代都邑体系,问题就豁然开朗了。多座都邑同时存在是夏代复杂都邑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代 都邑 多都并存
下载PDF
试论夏商周都城宫城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昭峰 李云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6期30-35,共6页
夏商周时期的都城均应营建有宫城,这个问题经过近些年一系列主动、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已经基本被确认。宫城的产生可上溯至龙山文化时期,陶寺、藤花落、石峁和良渚等早期大型城址的发现均可证明。龙山文化时期特大型城址部分已经形成... 夏商周时期的都城均应营建有宫城,这个问题经过近些年一系列主动、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已经基本被确认。宫城的产生可上溯至龙山文化时期,陶寺、藤花落、石峁和良渚等早期大型城址的发现均可证明。龙山文化时期特大型城址部分已经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宫城,部分则只是具有相对封闭和独立存在形态的宫殿区,说明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宫城的萌芽时期。从已有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进入夏商周时期,都邑的形态表现出从早期的宫殿区、郭区演变为内城外郛,再从内城外郛向内城外郭的形态演进。而都城中宫城的营建是从最初的宫殿区过渡到后来的宫城,并以城垣、沟堑等构建起完备的防御体系。该时期都城宫城多建于城址中部或中部偏南一带,宫城的布局基本处于中轴线上,可视为后世中轴线形成的萌芽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时期 都城 宫城 营建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都城的起源
6
作者 王明德 《殷都学刊》 2008年第4期20-27,共8页
都城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它的产生是聚落演进的结果;作为政治活动的中心,它又是国家演进的产物。中国古都的起源在聚落形态上表现为从部落联盟中心的大邑逐渐演进到王权国家的都城;时间形态上表现为从三皇五帝时代的都邑发展到夏商... 都城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它的产生是聚落演进的结果;作为政治活动的中心,它又是国家演进的产物。中国古都的起源在聚落形态上表现为从部落联盟中心的大邑逐渐演进到王权国家的都城;时间形态上表现为从三皇五帝时代的都邑发展到夏商时期的都城;地域形态上表现为从黄河上、中、下游的广泛分布渐趋集中于中游的中原地区;建筑形态上表现为宫殿、宗庙等大型夯土建筑物的出现。随着宫殿和宗庙的出现以及聚落中心功能的加强,至夏、商两代,真正意义上的"四方之极",即政治、军事、经济、典仪及文化中心的都城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城 起源 传说时代 夏朝 商朝
下载PDF
夏代文化遗址分布与夏都地望的耦合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薛桢雷 吴朋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6-180,共5页
运用Arc GIS 10. 2对夏代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重视角对遗址分布和都城地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1)夏代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在豫西和晋南形成3个聚集区,且遗址... 运用Arc GIS 10. 2对夏代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重视角对遗址分布和都城地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1)夏代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在豫西和晋南形成3个聚集区,且遗址的规模呈现"金字塔状"的等级结构;(2)文献反映的夏都地望与遗址分布的聚集区具有较高的空间耦合,其大多位于遗址的聚集区域;(3)根据文化遗存的复杂性和丰富度、都城的军事防御体系,斟寻处于夏代各都城中的最高层级,是当时的主都,而其他都城多是统治者出于某种需要所设立的辅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代 文化遗址 空间分析 夏都 斟寻
下载PDF
先商时期昆吾迁徙考
8
作者 李文涛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63-66,共4页
昆吾部落在先商时期最早掌握了冶金技术,因此受到夏部落的重视,其迁徙与夏朝王都的迁徙密切相关。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知昆吾首先活动在关中地区,其后来到晋南。夏朝时期,随着夏王朝的迁徙,活动在河南中北部地区。
关键词 昆吾 先商 晋南 夏朝王都
下载PDF
夏都“斟鄩”选建洛阳试探
9
作者 张应桥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9-14,共6页
夏都选建洛阳,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后的结果.二里头遗址即夏代中后期都城“斟鄩”.洛阳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发达的原始农业是夏人在此建都的重要依据,夏初的政治军事态势是夏人建都洛阳的重要动因.夏都选建洛阳开启了十三个王朝相继建都洛... 夏都选建洛阳,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后的结果.二里头遗址即夏代中后期都城“斟鄩”.洛阳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发达的原始农业是夏人在此建都的重要依据,夏初的政治军事态势是夏人建都洛阳的重要动因.夏都选建洛阳开启了十三个王朝相继建都洛阳之先河,谱写了洛阳1500余年都城历史的首篇华章.由洛阳模式,足以证明都城所具备的条件:气候适宜,宜人宜居;天下之中,河山拱戴;资源丰富,经济文化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遗址 夏都 建都洛阳
下载PDF
登封王城岗城址的年代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39
10
作者 方燕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6-23,共8页
2002~2005年,对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工作,其中最为重要是王城岗大城和城壕的发现。大城和城壕的年代初步推断为龙山文化晚期。王城岗小城可能为"鲧作城",而王城岗大城可能即是"禹都阳... 2002~2005年,对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工作,其中最为重要是王城岗大城和城壕的发现。大城和城壕的年代初步推断为龙山文化晚期。王城岗小城可能为"鲧作城",而王城岗大城可能即是"禹都阳城"。王城岗考古工作的新发现,为研究早期夏文化和禹都阳城的地望提供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封王城岗城址 龙山文化晚期 夏文化 禹都阳城
原文传递
夏商都邑水利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及其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杜金鹏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8-102,2,共15页
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黄陂盘龙城、洹北商城、安阳殷墟等夏商都城或区域中心城邑遗址发现了大量护城河、壕沟、暗渠、水池、井、渡槽等水利设施。它们具有防护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生活生产的水资源供给、提升区域景观... 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黄陂盘龙城、洹北商城、安阳殷墟等夏商都城或区域中心城邑遗址发现了大量护城河、壕沟、暗渠、水池、井、渡槽等水利设施。它们具有防护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生活生产的水资源供给、提升区域景观等作用,对了解当时科技、社会组织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设施 都邑
原文传递
新砦遗址与夏代早期都城 被引量:15
12
作者 马世之 《中原文物》 2004年第4期51-54,共4页
新砦遗址是一处龙山文化晚期和新砦期的大型城址 ,发现有城垣和外壕、城壕、内壕三重防御设施 ,以及大型建筑基址 ,出土有铜容器残片等高规格的遗物。根据文献记载 ,该遗址应是夏代早期都城夏邑所在。
关键词 新砦遗址 夏代 都城 夏邑 阳翟
原文传递
夏都“老丘”考——从开封地区已经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求证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春迎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23,28,共7页
夏朝的都城曾经有过多次迁徙,其中在夏后杼即位的第五年,自"原"迁至"老丘"。今开封县杜良乡有一村庄名"国都里",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再结合该村的名称和所处位置,学术界普遍认为,该村及其附近区域应是夏都... 夏朝的都城曾经有过多次迁徙,其中在夏后杼即位的第五年,自"原"迁至"老丘"。今开封县杜良乡有一村庄名"国都里",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再结合该村的名称和所处位置,学术界普遍认为,该村及其附近区域应是夏都老丘所在地。近年来,在开封杞县境内的段岗、朱岗、牛角岗等遗址中发现有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足证"国都里"村位于当时夏人的疆域范围之内。二里头文化、先商文化、岳石文化遗存在杞县境内的共存以及相互之间包含的或多或少的对方的文化因素,正是那个时期夏族、商族与东夷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历史写照,也是"老丘时代"夏人与周边邻族之间频繁交流在考古学文化上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都 老丘 国都里 杞县 二里头文化
原文传递
夏都老丘考略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国硕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5-51,共7页
文献有关夏王帝宁(杼)曾以老丘之地为其都的记载是可信的。从夏王朝的主要活动区域以及属于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来看,夏都老丘的地望应限定在今河南省境内。今豫西北、豫西、豫南等地不可能是老丘所在,老丘理应在今豫东的开封地... 文献有关夏王帝宁(杼)曾以老丘之地为其都的记载是可信的。从夏王朝的主要活动区域以及属于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来看,夏都老丘的地望应限定在今河南省境内。今豫西北、豫西、豫南等地不可能是老丘所在,老丘理应在今豫东的开封地区境内。文献有夏都老丘位于开封县陈留镇以北的记载,今开封东北的国都里一带和陈留镇东北的王陈寨一带值得重点关注。王陈寨虎丘岗遗址位置与文献记载较为接近,遗址本身地势较高,范围较大,文化堆积厚,年代早,其为老丘故地的可能性较大。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代中晚期的都邑—斟寻,中间未曾中断或废弃。夏都斟寻与老丘并非一都制前提下的前废后兴关系,二者有一定的并存期,前者应为夏王朝中晚期的主都,而老丘则为夏王朝一段时期内的辅都。便于统治和东方军事战争的需要是夏王朝设立老丘辅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都 老丘 开封县 辅都
原文传递
石峁与二里头:试论夏代首末都 被引量:2
15
作者 易华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29,共10页
石峁遗址是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夏代城址,统治者掌握了军事和祭祀权力,进入了父死子继世袭男权社会,具备了早期王国都邑的必要条件。遗址位于半月形文化带核心地区,正是定居农业文化与青铜游牧文化结晶。夏商周秦汉唐无不兴于大西... 石峁遗址是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夏代城址,统治者掌握了军事和祭祀权力,进入了父死子继世袭男权社会,具备了早期王国都邑的必要条件。遗址位于半月形文化带核心地区,正是定居农业文化与青铜游牧文化结晶。夏商周秦汉唐无不兴于大西北而亡于中原。如果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只能是中晚期或末都,石峁作为夏代首都非常可能。本文结合历史记述与考古发现从年代、时代、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证,并探讨了石峁、二里头遗址在上古世界体系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 二里头 夏代 都城 世界体系
原文传递
评述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芝荃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5-92,共8页
Concerning Xia and Shang sites, there has long been controversy in academic circles. It involves the nature of the Erlitou site and the Shang city-sites in Zhengzhou and Yanshi, and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rning Xia and Shang sites, there has long been controversy in academic circles. It involves the nature of the Erlitou site and the Shang city-sites in Zhengzhou and Yanshi, and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hang cities. Debates have also been provoked on the questions of which of the two cities can be taken as the demarcation line between the Xia and Shang and where the Shang Tang capital of Bo was located. Based on the already obtained excavation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present paper elaborat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Shang cities in the aspects of their rise and decline courses, architectural layout, cultural features and mutual relationship. It concludes that the Shang city in Yanshi, being smaller on scale and earlier in date, must have been the center in the region of the early Shang culture. Its construction can be taken to be the demarcation line between the Xia and Shang, and it was just the Shang Tang capital of B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商城 偃师商城 二里头遗址 商代 陶器 商汤亳都
原文传递
夏商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偃师商城初探》读后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育彬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7-92,共6页
With their rich connotation,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from the Shang city-site at Yanshi have greatly widened the view of Shang-Zhou archaeology. Alongside the emergence of new data, the study of the site is con... With their rich connotation,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from the Shang city-site at Yanshi have greatly widened the view of Shang-Zhou archaeology. Alongside the emergence of new data, the study of the site is continuously deepening in academic circles. In this stream,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Shang City at Yanshi is so far the first academic monograph on the city, reflecting new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on the Xia and Shang period. As the available study results suggest, the city was built in the fourth phase of Erlitou culture, earlier than the Shang city at Zhengzhou. It can be identified as Xibo, capital of the Shang Dynasty in Tang's reign. As the only demarcation between the Xia and the Shang cultures, it has great academic value, which absolutely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师商城初探》 杜金鹏 考古资料 历史地理
原文传递
夏王朝年代的另类推测和夏都钩迹——兼论夏文化有关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贾洪波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55,共12页
本文对夏王朝年代做了依三代以后王朝积年世数的另类推测,得出由启建立的夏王朝应始于公元前20世纪中叶,并结合考古资料对相关夏代都城及夏文化问题做了探讨,认为:登封王城岗古城为禹都阳城,禹州瓦店遗址可能是禹、启所居,新砦古城为夏... 本文对夏王朝年代做了依三代以后王朝积年世数的另类推测,得出由启建立的夏王朝应始于公元前20世纪中叶,并结合考古资料对相关夏代都城及夏文化问题做了探讨,认为:登封王城岗古城为禹都阳城,禹州瓦店遗址可能是禹、启所居,新砦古城为夏启至少康时的早期夏都,二里头遗址为帝槐以后的夏代中晚期都城;夏文化应是一个将考古学与历史学整合的概念,指夏代在其王朝统辖地域内夏族或以夏族为主体的人群创造的文化,"新砦期"遗存是形成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是成熟期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王朝 年代 都城 夏文化 新砦期 二里头文化
原文传递
河南登封市王城岗遗址2002、2004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39
19
作者 方燕明 刘绪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15,i0001,共14页
2002、2004年,在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一座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晚期大城址,这是目前在河南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龙山文化晚期的遗迹还有祭祀坑、灰坑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以陶器为主。王城岗大城的发现,为... 2002、2004年,在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一座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晚期大城址,这是目前在河南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龙山文化晚期的遗迹还有祭祀坑、灰坑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以陶器为主。王城岗大城的发现,为早期夏文化研究和禹都阳城的确认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封王城岗遗址 龙山文化晚期 城址 夏文化 禹都阳城
原文传递
偃师商城遗址再考察——答刘绪先生疑惑八问
20
作者 谷飞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71,共7页
本文就刘绪先生向偃师商城西亳说提出的八个问题,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和以往研究成果,分考古学和文献学两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回答。强调偃师商城遗址为商汤所建之早商都城,偃师商城的始建为夏商交替的唯一界标。
关键词 偃师商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偃师商城与汤都 夏商分界 商汤居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