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论扬雄的赋学批评 被引量:2
1
作者 冷卫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6,共6页
扬雄的赋学批评以五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在其前期的赋学批评观念中,主要表现为对司马相如赋的模拟与崇尚,甚至认为相如赋是"神化所至";在其后期的赋学批评观念中,则表现为对赋的"劝百风一"的反思,对"诗人... 扬雄的赋学批评以五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在其前期的赋学批评观念中,主要表现为对司马相如赋的模拟与崇尚,甚至认为相如赋是"神化所至";在其后期的赋学批评观念中,则表现为对赋的"劝百风一"的反思,对"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区分。而"丽以则"的价值准衡,则在其前后两期的赋学观念中始终一以贯之,并对后世的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赋学批评 诗人之赋 辞人之赋
下载PDF
严遵、扬雄的道家思想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2-77,共6页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此后处于在野地位的道家思想依然以支流或暗流的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道家学说处柔守雌、超然物外的思想倾向,也往往成为失意士人心理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依托,引起他们的共鸣。另外,随着社会政治危机...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此后处于在野地位的道家思想依然以支流或暗流的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道家学说处柔守雌、超然物外的思想倾向,也往往成为失意士人心理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依托,引起他们的共鸣。另外,随着社会政治危机的不断加深,许多士人将目光转向诸子之学,其中相当一批士人追慕、向往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治,试图搬出道家学说作为救世良方。严遵著《老子指归》,继承、发挥《老子》之说,提出了系统的宇宙生成理论和辩证法思想。扬雄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对道家思想多有融摄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思想 严遵 扬雄 西汉后期
下载PDF
《太玄赋》作者考辨 被引量:1
3
作者 问永宁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5-637,共3页
一般认为《太玄赋》是扬雄的作品。但在四大赋之后,扬雄已停止了赋的写作;《太玄赋》与扬雄思想不合,与《法言》、《太玄》文风、主旨不同;《太玄赋》不避汉讳而且论及骑马游仙,与汉代现实不合。《太玄赋》不是扬雄的作品。其作者有可... 一般认为《太玄赋》是扬雄的作品。但在四大赋之后,扬雄已停止了赋的写作;《太玄赋》与扬雄思想不合,与《法言》、《太玄》文风、主旨不同;《太玄赋》不避汉讳而且论及骑马游仙,与汉代现实不合。《太玄赋》不是扬雄的作品。其作者有可能是杨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玄赋》 扬雄 伪作
下载PDF
扬雄人性思想本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君铭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31-35,共5页
扬雄的人性论思想应该置于儒家道德修养论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孔子勾勒出了道德修养的框架,《中庸》试图为之作形而上的论证,孟荀从不同角度整合修养理论。扬雄超越了人性善恶的争执,从人性平等的意义上强调了后天学行的重要性。扬... 扬雄的人性论思想应该置于儒家道德修养论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孔子勾勒出了道德修养的框架,《中庸》试图为之作形而上的论证,孟荀从不同角度整合修养理论。扬雄超越了人性善恶的争执,从人性平等的意义上强调了后天学行的重要性。扬雄思想是对孔子人性论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修养 人性论 扬雄
下载PDF
《方言》与扬雄的语言思想 被引量:4
5
作者 韩建立 《长春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29-30,107,共3页
从《方言》本身的研究入手,探讨了扬雄的语言思想。认为《方言》体现了扬雄实事求是的语言思想,反映了作者语言的地域观和语言演变的历史观。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方言》 扬雄 语言思想 地域观 语言演变 历史观
下载PDF
论扬雄“在夷貉则引之”的民族思想
6
作者 郭君铭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64,共5页
扬雄重视民族问题,提出了“在夷貉则引之”的思想,主张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他写作《方言》一书,就是出于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文化的需要。扬雄主张用儒家思想引导周边地区人民进入礼仪文明社会,这一思想是对儒家“大一... 扬雄重视民族问题,提出了“在夷貉则引之”的思想,主张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他写作《方言》一书,就是出于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文化的需要。扬雄主张用儒家思想引导周边地区人民进入礼仪文明社会,这一思想是对儒家“大一统”思想和“华夷之辨”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扬雄 文化交流 华夷之辨 《方言》
下载PDF
寂寂寥寥扬子居 年年岁岁一床书——抒情小赋与扬雄后期著述心态探微
7
作者 卢毅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4-26,共3页
西汉后期,随着对昏乱朝政的日渐体察,扬雄不仅觉察到大赋浮华文风与时代风气的明显不合,更深刻感受到大赋"丽以淫"的品质与自身个性志趣、人格追求的背离,于是心态由早期驰骋靡丽之词向更具长远价值与意义的学术方向转变。比... 西汉后期,随着对昏乱朝政的日渐体察,扬雄不仅觉察到大赋浮华文风与时代风气的明显不合,更深刻感受到大赋"丽以淫"的品质与自身个性志趣、人格追求的背离,于是心态由早期驰骋靡丽之词向更具长远价值与意义的学术方向转变。比之于为赋,学术著述代表一种更为扎实深厚的人生态度,更为平静自适的生存方式,也更符合其人生志趣与人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抒情小赋 著述心态
下载PDF
扬雄《方言》与现代关中话相关词汇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莉 陈焕良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7-26,共10页
本文从扬雄《方言》中撷取当时方言区(主要是秦晋语)中的至今仍活跃于关中口语(有时与现代共同语同)的词汇,用音韵、训诂及书证等手段为之溯源,分析猜测其词义演变和保留等情况,希望对方言词汇学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扬雄 《方言》 现代 关中话 词汇 比较研究 秦晋语 音韵 训诂 词义 方言词汇学
下载PDF
曾纪泽历史观的剖白——《杨雄论》
9
作者 郑正伟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36-36,共1页
《杨雄论》是曾纪泽遗作中唯一的一篇研究中国古代圣哲的文章,文章通过对杨雄的评价,深刻地反映出了这位外交家的历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对于我们研究曾纪泽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曾纪泽 《杨雄论》 价值观 杨雄 历史观 人生观
下载PDF
论宋代的“贬扬”思潮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相辉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99-110,共12页
宋代“贬扬”思潮的出现和发展,是古文家、道学家、政治家合力的结果。宋初的贤、圣之分,已将扬雄从“圣人”降为“贤人”;其后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古文家又认为扬雄“道不足”,批评其艰深晦涩的模拟文风,是为宋代“贬扬”之滥觞。... 宋代“贬扬”思潮的出现和发展,是古文家、道学家、政治家合力的结果。宋初的贤、圣之分,已将扬雄从“圣人”降为“贤人”;其后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古文家又认为扬雄“道不足”,批评其艰深晦涩的模拟文风,是为宋代“贬扬”之滥觞。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家极端重道轻文,故在重建道统谱系时,深责扬雄仕莽之非,并全面否定其在儒学和文学上的地位,使“贬扬”达到高潮。南宋政治家们则将王安石“尊扬”视为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故因痛恨王安石而“贬扬”,使政治伦理与品德操行成为评价士人的首要标准。这就意味着“贬扬”不仅涉及文章学术之评价,更关乎士人品节、国家兴衰等是非大义,对此后的士大夫心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道统 朱熹 苏轼 王安石 士大夫
下载PDF
司马相如与扬雄赋对于《楚辞》语词祖述之异
11
作者 王雪冰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4,共4页
司马相如与扬雄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他们的创作都以《楚辞》为祖式之模范。然则赋的铺陈在于语词的运用,名物的搜罗,从司马相如与扬雄赋祖述《楚辞》语词可探,相如赋以流动灵活见长,而子云以古雅深沉胜出。对其语词祖述现象进行类考并... 司马相如与扬雄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他们的创作都以《楚辞》为祖式之模范。然则赋的铺陈在于语词的运用,名物的搜罗,从司马相如与扬雄赋祖述《楚辞》语词可探,相如赋以流动灵活见长,而子云以古雅深沉胜出。对其语词祖述现象进行类考并分析其祖述之异及原因,得出二者作为文人与学者在西汉盛衰两极、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不同的学识修养下对社会生活有着不同的关照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相如与扬雄赋 《楚辞》语词 祖述之异 原因
下载PDF
近三十年来扬雄《法言》研究综述
12
作者 韩文娟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5期100-101,共2页
扬雄《法言》是一部仿《论语》而作的语录体著作,在各方面都有其价值。由于其文辞艰涩难懂,研究者相对较少,近30年来,《法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术论文。主要从版本、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对《法言》作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 扬雄《法言》是一部仿《论语》而作的语录体著作,在各方面都有其价值。由于其文辞艰涩难懂,研究者相对较少,近30年来,《法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术论文。主要从版本、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对《法言》作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法言》在语言研究方面尚存在诸多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法言》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