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沿河湾探区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分布规律定量预测 被引量:37
1
作者 周新桂 张林炎 +2 位作者 屈雪峰 李亮 黄臣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5-200,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探区主力油层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1油层组属于特低渗透储层,其裂缝发育和分布状况成为制约油气勘探和有效开发的瓶颈。根据露头地层、钻井岩心及岩石薄片等实物资料,利用古地磁岩心定向方法,对沿河湾探区上三叠统... 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探区主力油层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1油层组属于特低渗透储层,其裂缝发育和分布状况成为制约油气勘探和有效开发的瓶颈。根据露头地层、钻井岩心及岩石薄片等实物资料,利用古地磁岩心定向方法,对沿河湾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1储层构造裂缝的基本特征、裂缝力学性质和裂缝有效性进行了定性一定量化观测统计。结果表明,沿河湾探区长6^1储层主要发育有区域性NEE向和近SN向高角度的共轭构造裂缝系统;储层段岩心构造裂缝密度为0.12~3.56条/m,以偏张性裂缝为主,充填较为严重,多为无效裂缝。依据长6^1岩心构造裂缝观测值,以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为基础,岩石破裂法和能量法相结合,建立了长6^1储层构造裂缝分布定量预测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了目的层裂缝相对发育区、次发育区和不发育区,并预测了张剪裂缝走向,为建立沿河湾探区长6^1储层裂缝分布网络模型和今后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沿河湾探区 延长组 低渗透储层 构造裂缝 定量预测 数学模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探区低渗储层长6_1构造裂缝主要形成期应力环境判识 被引量:19
2
作者 周新桂 张林炎 +3 位作者 黄臣军 刘格云 万晓龙 鄢犀利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43-851,共9页
开展储层裂缝预测研究,首先必须认识构造裂缝形成的期次及其古应力状态。通过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1储层岩石声发射实验得出的古构造历史有效最大主应力记忆出现率,厘定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探区长61储层构造裂缝形成时最大主应力介于79.12-8... 开展储层裂缝预测研究,首先必须认识构造裂缝形成的期次及其古应力状态。通过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1储层岩石声发射实验得出的古构造历史有效最大主应力记忆出现率,厘定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探区长61储层构造裂缝形成时最大主应力介于79.12-89.99 MPa之间。通过岩石古应力分期、裂缝充填物包裹体测温和期次测定,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分析,确定延长组储层构造裂缝主要形成期为燕山期。通过露头区地层和覆盖区定向岩心共轭裂缝或节理应变测量,恢复了沿河湾地区燕山期构造运动三轴应力状态,即最大主应力(1δ)方向为NW—SE向,优势方位129°∠10°,最小主应力(3δ)优势方位36°∠7°,中间主应力(2δ)近于垂直。裂缝主要形成期及其古应力状态研究成果为沿河湾探区长61低渗储层构造裂缝分布和发育规律定量预测研究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形成期 构造应力环境 长61低渗储层 沿河湾探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沿河湾探区长61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定量预测研究
3
作者 周新桂 饶巧 +2 位作者 夏岩 张林炎 范昆 《低渗透油气田》 2007年第3期40-46,共7页
根据露头地层、钻井及岩石薄片等资料对构造裂缝进行了详细观测统计,分析了沿河湾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1储层构造裂缝的基本特征、裂缝力学性质和裂缝有效性。并以长61构造裂缝观测值为依据、以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为基础,岩石破裂法... 根据露头地层、钻井及岩石薄片等资料对构造裂缝进行了详细观测统计,分析了沿河湾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1储层构造裂缝的基本特征、裂缝力学性质和裂缝有效性。并以长61构造裂缝观测值为依据、以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为基础,岩石破裂法和能量法相综合,对长61储层构造裂缝分布和发育规律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为沿河湾地区进一步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构造裂缝 定量预测 长61储层 沿河湾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