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公超与T.S.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6
1
作者 董洪川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2-107,共6页
叶公超对英国现代派大师T .S .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不仅第一个在中国介绍艾氏的诗与诗论 ,而且还开启了我国的艾略特研究之风。他对艾略特的深刻分析和论述 ,表明中国学者对艾略特的理解的深入与准确 ;叶公超在... 叶公超对英国现代派大师T .S .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不仅第一个在中国介绍艾氏的诗与诗论 ,而且还开启了我国的艾略特研究之风。他对艾略特的深刻分析和论述 ,表明中国学者对艾略特的理解的深入与准确 ;叶公超在论著中广泛征引艾略特以佐证自己的文学观 ,表明他对艾略特诗学观点的接受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艾略特 叶公超 广泛 诗学观 文学观 诗论 现代派 重要贡献 大师 传播
下载PDF
1930年代清华新诗学家的新批评引入与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曹万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22,共4页
1930年代,曹葆华引入新批评理论,强调诗学概念之精确界说,强调逻辑、科学、语言学、心理学与辩证法的研究,强调瑞恰慈的“细读”;叶公超提倡“扩大错综的知觉”、“古今错综的意识”,提倡艾略特的传统论和宋诗的“夺胎换骨”论,主张知... 1930年代,曹葆华引入新批评理论,强调诗学概念之精确界说,强调逻辑、科学、语言学、心理学与辩证法的研究,强调瑞恰慈的“细读”;叶公超提倡“扩大错综的知觉”、“古今错综的意识”,提倡艾略特的传统论和宋诗的“夺胎换骨”论,主张知性的诗学方法与新批评方法统一,主张“细读”,强调分析读者的反映,强调批评也是对这种经验的再现和检验,并运用新批评方法进行诗学批评。他们对新批评的引入做出了贡献,但尚不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公超 曹葆华 爱略特 瑞恰慈 新批评
下载PDF
叶公超的外语教育思想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雪芬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08,112,共8页
叶公超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影响力的英文教授。在其十四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广涉多门文学课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他在文艺批评方面学有所专,强调文学批评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客观地分析了当时英文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重视语言基... 叶公超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影响力的英文教授。在其十四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广涉多门文学课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他在文艺批评方面学有所专,强调文学批评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客观地分析了当时英文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重视语言基本功训练,并提出了语言与文学分系的建议。他的这些想法既顾及到当时社会需求,也考虑到外语学科发展。他担任一些知名文学刊物主编,鼓励并提携有文学潜力的学生步入文学创造与研究领域。回顾与梳理叶公超外语教育思想以期能为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公超 教育思想 课程教学 学科发展 英语教育
下载PDF
叶公超的文学思想与“新批评”理论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凌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19-123,共5页
重读叶公超30年代的文学批评,令人耳目一新,又发人深省。他提出的文学是"心灵的感应"、诗是"内感与外物的契合"、阅读是"无定的反应"、批评是"追求自己的感觉"等主张,与英美理论家艾略特、瑞... 重读叶公超30年代的文学批评,令人耳目一新,又发人深省。他提出的文学是"心灵的感应"、诗是"内感与外物的契合"、阅读是"无定的反应"、批评是"追求自己的感觉"等主张,与英美理论家艾略特、瑞恰兹的学说息息相通,也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上构建起了一部现代主义的文学理论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公超 新批评 感应 契合
下载PDF
重识叶公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5
作者 文学武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4-180,共7页
叶公超是一度活跃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人物。他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理论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丰富了新诗的理论形态;他孜孜不倦地翻译和介绍西方的文学著作和批评理论,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转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执着自己的文... 叶公超是一度活跃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人物。他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理论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丰富了新诗的理论形态;他孜孜不倦地翻译和介绍西方的文学著作和批评理论,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转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执着自己的文学理想,创办文学刊物,扶植和培养了大批青年作家和学者。然而这样的一个人物却由于各种原因被现代文学史长期忽视。因此重识叶公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我们反思和重绘文学史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公超 诗歌理论 T·S·艾略特 文学期刊
下载PDF
新文学现代主义文论的一种经典——叶公超的“新批评”理论
6
作者 赵凌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6,共6页
重读叶公超30年代的文学批评,令人耳目一新,又发人深省。他提出的文学是"心灵的感应"、诗是"内感与外物的契合"、阅读是"无定的反应"、批评是"追求自己的感觉"等主张,与英美理论家艾略特、瑞... 重读叶公超30年代的文学批评,令人耳目一新,又发人深省。他提出的文学是"心灵的感应"、诗是"内感与外物的契合"、阅读是"无定的反应"、批评是"追求自己的感觉"等主张,与英美理论家艾略特、瑞恰兹的学说息息相通,也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上构建起了一部现代主义的文学理论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公超 新批评 感应 契合
下载PDF
文学史家的鲁迅?
7
作者 王学谦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1-14,共4页
在当下的学术界,鲁迅被过度地从学者的角度加以阐释,却忽略了其摩罗式精神战士的个性和光彩。鲁迅一生无意做书斋式学者,却努力成为一个战斗的战士。这种对鲁迅的阐释,主要源于胡适派自由知识分子,是现代知识分子不同价值的冲突。但是,... 在当下的学术界,鲁迅被过度地从学者的角度加以阐释,却忽略了其摩罗式精神战士的个性和光彩。鲁迅一生无意做书斋式学者,却努力成为一个战斗的战士。这种对鲁迅的阐释,主要源于胡适派自由知识分子,是现代知识分子不同价值的冲突。但是,当今普遍的"正人君子"气、国粹气却未免有些可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学者 文学史 叶公超
下载PDF
中英比较诗学的新境界:论叶公超的中英诗学对话与创新
8
作者 陶家俊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运用症候式阅读方法实证研究20世纪英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先行者叶公超探索的中英比较诗学对话与创新的新境界。叶公超青少年时期浸淫于英美大学人文教育,与罗伯特·弗罗斯特、T.S.艾略特、I.A.瑞查兹代表的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和... 本文运用症候式阅读方法实证研究20世纪英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先行者叶公超探索的中英比较诗学对话与创新的新境界。叶公超青少年时期浸淫于英美大学人文教育,与罗伯特·弗罗斯特、T.S.艾略特、I.A.瑞查兹代表的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批评深度结缘。1926年至1940年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为舞台,以《新月》《学文》等报刊为喉舌,致力于英国文学教学实践和现代批评实践。其现代批评思想比较阐发并打通艾略特和瑞查兹的诗学与中国古典诗论,建构了以文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为要素的中国新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公超 现代批评 中英诗学对话
下载PDF
从“新月”作家到外交家的叶公超
9
作者 古远清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125-128,共4页
叶公超时而执教,时而执笔,时而从党,时而从政,时而主持侨务,时而主持外交,时而服务国内,时而奔波海外,为国民党政权效劳一生。叶公超生在国家的忧患时代,又投身在世俗的官场之中,难改书生意气,这正是他成为“悲剧主角”的主要原因,挽联... 叶公超时而执教,时而执笔,时而从党,时而从政,时而主持侨务,时而主持外交,时而服务国内,时而奔波海外,为国民党政权效劳一生。叶公超生在国家的忧患时代,又投身在世俗的官场之中,难改书生意气,这正是他成为“悲剧主角”的主要原因,挽联“苍凉身世又谁知”,是他晚年抑郁心境的最好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外交家 叶公超 国民党政权 《新月》杂志
下载PDF
叶公超的比较文学思想研究
10
作者 凌淑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75-82,共8页
叶公超经历了从比附西学到中西比较的转变。自任职清华以后,叶公超开启了他的比较文学实践。他丰硕的比较文学成果受艾略特(T.S.Eliot)和瑞恰慈(I.R.Richards)等欧美学者的影响,更是与清华大学人文学科的比较传统、博雅教育体制密不可... 叶公超经历了从比附西学到中西比较的转变。自任职清华以后,叶公超开启了他的比较文学实践。他丰硕的比较文学成果受艾略特(T.S.Eliot)和瑞恰慈(I.R.Richards)等欧美学者的影响,更是与清华大学人文学科的比较传统、博雅教育体制密不可分。他大力推介20世纪30年代欧美盛行的现代主义文学,不仅借鉴艾略特等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来补充和丰富中国新诗,而且从中吸取平行比较的方法。他自觉地运用这种比较观念和外国知识弘扬唐宋诗词等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学,彰显中国文字的优势,并对徐志摩和鲁迅等中国新文学作家进行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他一再强调中国新文学除了要借鉴西方文学技巧之外,更多地还需要借鉴中国文学和文字;只有通过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学这个媒介,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才能深入持久。比较文学是既保持民族文学特色又存在国际联络的文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公超 比较文学 中国新文学 博雅教育
下载PDF
叶公超对艾略特传统诗学观的借鉴与超越
11
作者 蒋睿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叶公超中西学养深厚,而且深受英美现代派的影响,他的许多观念来自于艾略特,尤其是他回归传统的意识,和艾略特如出一辙。但他能够创造性地把这些观念运用于中国文学的实际,重视格律诗对中国新诗的建设性作用,为中国新诗形式建立提出了许... 叶公超中西学养深厚,而且深受英美现代派的影响,他的许多观念来自于艾略特,尤其是他回归传统的意识,和艾略特如出一辙。但他能够创造性地把这些观念运用于中国文学的实际,重视格律诗对中国新诗的建设性作用,为中国新诗形式建立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和具体的创造原则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叶公超 传统诗学观 中国新诗语境
下载PDF
叶公超与“京派”新诗形式讨论
12
作者 姚家育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5-20,共6页
抗战前“京派”新诗形式讨论是平津文坛、学界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结果,朱光潜、叶公超、梁宗岱、罗念生等学者围绕《大公报·文艺·诗特刊》和《文学杂志》深入探讨新诗的形式问题。叶公超原创性地提出新诗“说话的节奏”,赋予... 抗战前“京派”新诗形式讨论是平津文坛、学界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结果,朱光潜、叶公超、梁宗岱、罗念生等学者围绕《大公报·文艺·诗特刊》和《文学杂志》深入探讨新诗的形式问题。叶公超原创性地提出新诗“说话的节奏”,赋予“音组”以现代诗学理论内涵,揭示了新诗与现代汉语之间的某种本质联系。诗是什么,新诗应该怎样写,是朱光潜设定的新诗形式讨论的向度,叶公超的《论新诗》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融学理性和现实性于一体,呈现自由、开放、前瞻的诗学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 新诗形式讨论 叶公超 朱光潜 音节
下载PDF
叶公超与《学文》
13
作者 陈雪芬 《兰台世界》 2019年第7期189-192,共4页
叶公超是民国英文系教授,深谙西方现代文学,他曾创办过《学文》。《学文》杂志率先发表国内意识流小说,重视新诗创造与翻译以及介绍了西方文学理论思想,它的这些特点与叶公超的文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叶公超通过《学文》促进了中国现... 叶公超是民国英文系教授,深谙西方现代文学,他曾创办过《学文》。《学文》杂志率先发表国内意识流小说,重视新诗创造与翻译以及介绍了西方文学理论思想,它的这些特点与叶公超的文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叶公超通过《学文》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文 叶公超 文学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