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Formation Reason of a Squall Line Weather in the Yellow River and Huaihe River Basins
1
作者 ZHANG Yu-feng DING Zhi-ying HUANG Xian-che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2年第9期11-14,共4页
[Objective]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formation reason of the strong squall weather in the Yellow River and Huaihe River basins on June 3,2009.[Method]Using American NCEP 1°×1° reanalysis data,observ... [Objective]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formation reason of the strong squall weather in the Yellow River and Huaihe River basins on June 3,2009.[Method]Using American NCEP 1°×1° reanalysis data,observation data at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data,FY-2C satellite cloud image and Doppler weather radar data in Shangqiu,circulation background situation of a strong squall line case on June 3,2009 in the Yellow River and Huaihe River basins was conducted diagnostic analysis.Then,formation reason of the squall weather was discussed.[Result]Increasing convective instable stratification was the favorable situation.Translot in the rear of northeast cold vortex leaded cold air to go south.The rising airflow created by ground meso-scale convergence was as trigger mechanism of the convection.Water vapor from the south continuously supplied.Finally,squall line was formed,and developed.It was a high incidence zone of the thunderstorm and squall line near dry line.[Conclusion]The research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similar weather forec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uall line Formation reason of the weather yellow river and huaihe river basins China
下载PDF
流域水网环境异质性及驱动力分析
2
作者 罗晴阳 李发文 金相楠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156,共16页
【目的】水网结构和类型的产生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对流域水网的环境异质性及驱动力方面的分析,是调整水系结构、合理恢复和保护水网的重要基础工作。【方法】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典型水网类型,系... 【目的】水网结构和类型的产生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对流域水网的环境异质性及驱动力方面的分析,是调整水系结构、合理恢复和保护水网的重要基础工作。【方法】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典型水网类型,系统分析对比四大流域的环境异质性。进一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定量梳理各因子对于水网结构和类型的解释度。【结果】结果表明:网状和混合状水网流域内,坡度为0.0°~5.0°的比例大于55.05%,地形起伏度为0~70 m的比例大于67.98%,土地利用类型多为耕地和人造地表。矩形状、平行状、树枝状和扇状水网流域内,坡度为5.0°~35.0°的比例大于62.42%,地形起伏度为70~500 m的比例大于49.63%,土地利用类型多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土壤侵蚀强度、降水量、湿润指数、气温和水利设施数量也在不同水网类型中表现出异质性。气候因子与河流弯曲度显著正相关,地形因子、开发程度与水网的密度和流向最大频率均显著负相关。所选因子对四大流域水网结构特征的总解释率达53.47%。【结论】水网结构和类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坡度和湿润指数对水网结构有较大影响,解释率分别为21.40%和16.50%。降水量对水网类型的解释度最高,为16.61%。开发程度和气候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水网类型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解释度接近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网结构 水网类型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淮河流域 海河流域 环境异质性 驱动力分析 人类活动
下载PDF
黄河明清故道治理述论
3
作者 吴海涛 王大庆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13,共6页
1855年黄河改道北行,在淮河流域自西北向东南形成700多公里长的明清故道。故道将淮河完整水系一分为二,并形成为一个很特殊的经济落后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道才得以治理开发,取得一定成效,可仍存在不足:各地各... 1855年黄河改道北行,在淮河流域自西北向东南形成700多公里长的明清故道。故道将淮河完整水系一分为二,并形成为一个很特殊的经济落后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道才得以治理开发,取得一定成效,可仍存在不足:各地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工程设计不合理,缺少配套措施;早期修建的水库存在质量问题,易出现破堤溃决现象;沿线对故道保护意识不强。只有充分认识故道的历史价值和开发利用的现实意义,对其进行综合治理,才能使之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明清故道 淮河流域 现状 综合治理
下载PDF
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22
4
作者 于振文 田奇卓 +6 位作者 潘庆民 岳寿松 王东 段藏禄 段玲玲 王志军 牛运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7-585,共9页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 ,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 (hm2 产 90 0 0 kg籽粒 )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 ,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 ,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 ,是高...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 ,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 (hm2 产 90 0 0 kg籽粒 )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 ,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 ,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 ,是高产 (hm2 产 6 0 0 0~ 75 0 0 kg籽粒 )向超高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揭示了高产条件下小麦的衰老规律 ,划分衰老阶段 ,探索出延长缓衰期、缩短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同步提高的小麦由高产达到超高产的途径。研究出包括建立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两种类型品种的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 ,氮肥后移 ,根据超高产麦田需肥特点施用氮、磷、钾、硫元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麦区 冬小麦 超高产栽培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长江、黄河大洪水前期地球系统演变的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汤懋苍 高晓清 +2 位作者 柳艳香 郭维栋 王钟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41-449,共9页
通过分析江、淮、黄、海四大河共 1 4个大洪水年的前期地震场特征 ,发现大洪水前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亚欧中纬地带和台湾以东洋面三处均有强地震发生。若强震出现在中印缅热点区则对应着江淮大水 ;强震出现在川青甘地区则对应着黄海河... 通过分析江、淮、黄、海四大河共 1 4个大洪水年的前期地震场特征 ,发现大洪水前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亚欧中纬地带和台湾以东洋面三处均有强地震发生。若强震出现在中印缅热点区则对应着江淮大水 ;强震出现在川青甘地区则对应着黄海河大水。引发大水的直接原因是本地区地热涡的强烈发展 ,它因刚好位于数组“同向等距地热涡族”的相交点上 ,受相干共振的结果。文中详细分析了 1 954和 1 982年两个个例。最后分析了“中印缅热点”的强热脉冲存在准半年韵律的事实。将它与大气对流边界层中的“大涡”自组织现象作了初步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洪水 强地震 地球系统演变 长江 黄河 地热涡
下载PDF
2004年7月黄淮特大暴雨的天气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杨克明 林建 +1 位作者 康志明 郭文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1-791,共11页
利用NCEP 1°×1°的每6 h的再分析资料和计算的几个物理参数对2004年7月黄淮最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锋生函数的水平运动项对降雨锋形成作用最大,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中下层和上层螺旋度呈“... 利用NCEP 1°×1°的每6 h的再分析资料和计算的几个物理参数对2004年7月黄淮最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锋生函数的水平运动项对降雨锋形成作用最大,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中下层和上层螺旋度呈“下正上负”的垂直结构,视热源Q1和视热汇Q2的局地变化项和平流变化项分布反位相,垂直输送项的作用引起Q1和Q2的异常,异常加热中心位于对流层中高层,是由对流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加热所致。锋生大值区、螺旋度正的大值区、Q1和Q2的强增温区与强降水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特大暴雨 锋生场 螺旋度 非绝热加热
下载PDF
黄淮海区域现代夏玉米品种产量与养分吸收规律 被引量:13
7
作者 程乙 刘鹏 +5 位作者 刘玉文 庞尚水 董树亭 张吉旺 赵斌 任佰朝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99-1714,共16页
为玉米合理施肥,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2016年在济南商河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和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试验,于玉米完熟期进行植株取样,测定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植株矿质元素含量,探究黄淮海区域现代... 为玉米合理施肥,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2016年在济南商河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和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试验,于玉米完熟期进行植株取样,测定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植株矿质元素含量,探究黄淮海区域现代夏玉米品种的产量与养分吸收规律。探测分析和正态分布检测结果表明单株生产力、单株生物产量、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分别符合正态分布N(167.0,22.72^2)、N(285.0,33.47^2)、N(318.0,35.75^2)和N(10.9,1.50^2),其变化范围为141.55~246.99g株^-1、197.68~389.92g株^-1、226.58~413.76g和5.84~13.41thm^-2。每生产100kg籽粒氮素需求量平均为1.95kg,单位籽粒氮素需求量随籽粒产量提高呈降低趋势。当产量水平由<7.0thm^-2增加到8.0~9.0thm^-2时,每生产100kg籽粒氮素需求量从2.15kg降低到1.96kg,主要是收获指数升高和籽粒氮浓度降低造成的;当产量水平由8.0~9.0thm^-2增加到10.0~11.0thm^-2时,每生产100kg籽粒氮素需求量从1.96kg降低到1.84kg,主要是籽粒氮浓度降低造成的;当产量水平由10.0~11.0thm^-2增加到>11.0thm^-2时,单位籽粒氮素需求量基本不再变化。生产100kg玉米籽粒的磷素需求量平均为0.97kg,其与籽粒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从产量水平<7.0thm^-2的1.07kg下降到产量水平>11.0thm^-2的0.92kg,这是由收获指数升高和籽粒磷浓度降低造成的。生产100kg玉米籽粒钾素需求量平均为1.89kg,其与籽粒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从产量水平<7.0thm^-2的2.14kg下降到产量水平>11.0thm^-2的1.74kg,这是由收获指数升高、茎秆钾浓度增加和叶片钾浓度降低造成的。当前黄淮海区域现代玉米品种籽粒产量为(8.91±1.23)thm^-2,生产100kg籽粒的氮素、磷素和钾素需求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95±0.24)、(0.97±0.11)和(1.89±0.28)kg。氮磷钾需求量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加,但每生产100kg籽粒产量的氮素、磷素和钾素需求量随着产量升高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区域 玉米 产量水平 籽粒产量 养分吸收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区试品种化学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万超文 闫淑荣 +2 位作者 王微 赵荣娟 郝耕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18,共9页
本文研究了1985-1990年黄淮海夏大豆区试品种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不同试点的变化,鉴定出高蛋白质含量(44.05-46.64%)品种9个,高脂肪含量(22.58%)品种1个,兼用型双高(脂肪和蛋白质总量63.0... 本文研究了1985-1990年黄淮海夏大豆区试品种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不同试点的变化,鉴定出高蛋白质含量(44.05-46.64%)品种9个,高脂肪含量(22.58%)品种1个,兼用型双高(脂肪和蛋白质总量63.08-65.39%)品种14个,高蛋白大粒(蛋白质含量46.26%,百粒重25.97g)品种1个,高蛋白产量(1050-1200kg/hm2)品种10个。研究了蛋白质、脂肪、蛋白质+脂肪与蛋白质产量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可选育兼用型双高和高蛋白含量的高产品种。确定了蛋白质、脂肪、蛋白质+脂肪、蛋白质产量4个品质指标的评价标准,探明了黄淮海地区的环境因素对大豆品质的影响,发现纬度由北至南大豆蛋白质含量由低至高的变化趋势。文中提出,大豆品质育种必须与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黄淮海地区 籽粒品系 品质评价 品质育种
下载PDF
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周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9
作者 周宝元 葛均筑 +5 位作者 孙雪芳 韩玉玲 马玮 丁在松 李从锋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43-1853,共11页
在不增加任何成本前提下,优化麦玉两熟周年光温资源配置是提升黄淮海区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便从播/收期调整、不同生育期品种选育及新型种植模式创建等方面开展了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周年光温... 在不增加任何成本前提下,优化麦玉两熟周年光温资源配置是提升黄淮海区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便从播/收期调整、不同生育期品种选育及新型种植模式创建等方面开展了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周年光温资源高效利用途径探索。研究了小麦和玉米生长发育与光温资源的匹配关系,提出了以强化"C4玉米"高光效优势为核心的周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途径,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基础上,创新了冬小麦-夏玉米"双晚"技术模式,构建了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和双季玉米等种植模式,实现了周年高产和光温资源高效利用。本文综述了黄淮海麦玉两熟种植模式周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及其在麦玉两熟基础上的新型种植模式探索,并提出了以积温分配为主的麦玉两熟制周年光温资源定量优化配置途径,建立了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指标及其相应标准,以期为进一步挖掘该区周年产量及光温资源利用潜力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 光温资源 优化配置
下载PDF
我国区域干旱特征及干旱灾害应对措施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方红远 甘升伟 余莹莹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19,共4页
以区域干旱特征分析以及干旱灾害应对策略研究为目的,阐述我国南、北方两种不同地域类型的区域干旱成因和基本特征,指出黄淮海区域的干旱特征主要表现在天然水资源短缺引发的系统性深度供需矛盾,以及晴热少雨气候加剧这种矛盾而产生的... 以区域干旱特征分析以及干旱灾害应对策略研究为目的,阐述我国南、北方两种不同地域类型的区域干旱成因和基本特征,指出黄淮海区域的干旱特征主要表现在天然水资源短缺引发的系统性深度供需矛盾,以及晴热少雨气候加剧这种矛盾而产生的持续干旱灾害;南方地区的干旱特征主要表现在晴热少雨气候导致枯水年或连续枯水年出现,以及地理气候特征和供水工程容量不足等因素产生的年内季节性干旱缺水.此外,一般性地描述了干旱灾害的危害,并从防旱抗旱的组织管理基础措施、技术性措施、农村(或农业)防旱措施、城市防旱措施以及干旱应急对策等5个方面提出了干旱灾害的系统性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特征 旱灾 北方地区 黄淮海区域 南方地区 防旱措施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南部不同种植体系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宝元 葛均筑 +5 位作者 侯海鹏 孙雪芳 丁在松 李从锋 马玮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37-949,共13页
探明不同种植体系周年产量、气候资源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特征,建立周年气候资源优化配置的定量指标,为进一步提升黄淮海区域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2011-2015年河南新乡定位试验数据,定量分析了冬小麦–夏玉... 探明不同种植体系周年产量、气候资源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特征,建立周年气候资源优化配置的定量指标,为进一步提升黄淮海区域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2011-2015年河南新乡定位试验数据,定量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大豆、双季玉米和一季春玉米4个种植体系产量、生物量、干物质产能、光温资源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和双季玉米体系4年产量、生物量和干物质产能差异均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冬小麦–夏大豆和一季春玉米体系,平均增幅分别为45.4%~61.5%、37.3%~71.3%和35.7%~70.7%;双季玉米和一季春玉米体系周年辐射生产效率、籽粒及总生物量光能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冬小麦–夏玉米和冬小麦–夏大豆体系,其中周年辐射生产效率平均增幅为11.8%~66.7%,籽粒及总生物量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13~0.42和0.18~0.69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周年气候资源分配特征,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两季积温分配率分别为45.6%和54.4%,积温比值为0.8,双季玉米两季积温分配率为51.4%和48.6%,积温比值为1.1。综合分析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冬小麦–夏玉米和双季玉米种植体系可作为黄淮海区种植模式优化布局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明确主要种植体系积温分配率和积温比值等定量指标可为进一步优化周年气候资源配置,挖掘黄淮海两熟区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南部 种植体系 产量 资源分配 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干、湿环境下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环流背景和地面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12
作者 郑淋淋 孙建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91-904,共14页
对2007~2010年暖季(6~9月)发生在江淮和黄淮流域46个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地面特征进行了统计研究。根据整层可降水量小于或大于等于50mm将这些个例发生的环境分成干环境(10个个例)和湿环境(36个个例)。干环境下发生强对流的天气... 对2007~2010年暖季(6~9月)发生在江淮和黄淮流域46个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地面特征进行了统计研究。根据整层可降水量小于或大于等于50mm将这些个例发生的环境分成干环境(10个个例)和湿环境(36个个例)。干环境下发生强对流的天气形势可以分为槽后型和副高边缘型,湿环境下的天气形势可分为槽前型、副高边缘型和槽后型,湿环境下有明显的暖湿区配合。湿环境下槽前型发生的概率最高,地面系统较为复杂,有静止锋、倒槽、冷锋和暖锋,而干环境下在本研究的个例中无槽前型发生。干、湿环境下副高边缘型的对流,从地面到500hPa都发生在副高后部的"S"流型的拐弯处,但部分湿环境个例低层有切变线。干环境下槽后型的发生概率较高,而湿环境下发生概率则相对较少。由这些研究表明,干、湿环境下强对流系统的触发和维持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和黄淮流域 环流形势 地面特征 "S"流型
下载PDF
GECROS模型在黄淮海地区模拟夏玉米生长的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玮 马玉平 +2 位作者 俄有浩 孙琳丽 景元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135,共13页
GECROS是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近些年开发的机理性更强、算法更简要的作物生长模型。本文利用黄淮海地区夏玉米试验数据进行GECROS模型的适应性评价,为模型进一步开展区域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GECROS基本能够反映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的... GECROS是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近些年开发的机理性更强、算法更简要的作物生长模型。本文利用黄淮海地区夏玉米试验数据进行GECROS模型的适应性评价,为模型进一步开展区域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GECROS基本能够反映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的发育进程。模型模拟夏玉米抽雄期的绝对偏差在6.0 d以内,平均为2.1 d;模拟成熟期的绝对偏差在8.0 d以内,平均为3.4 d。GECROS描述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扩展过程的准确度较高。模拟雌穗总重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在7.8%~33.8%之间,平均为18.6%;模拟植株地上总重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在11.2%~32.6%之间,平均为20.7%;模拟LAI的绝对偏差在0.28~0.55之间,平均为0.41,模拟籽粒产量的绝对偏差在20.3~229.0 g m–2之间,平均为80.9 g m–2。利用GECROS模型相对评价作物生长状况或环境影响基本可行。但GECROS模拟夏玉米发育进程仍存在低值偏高、高值偏低的现象;在土壤水分胁迫较重时,描述的生物量积累过程有偏低情况;描述LAI扩展的总体效果差于生物量累积的效果。GECROS仍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CROS 适应性 夏玉米 黄淮海地区
下载PDF
淮河治理与河湖江海的关系 被引量:7
14
作者 毛世民 许浒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66,共4页
根据淮河近千年演变记录、近百年实测的河床演变资料以及治淮的经验教训,论述黄河夺淮使淮河中下游发生本质性变化,加重了洪涝灾害和治理的难度,治淮不仅要研究淮河自身,还应研究和处理淮河与黄河、洪泽湖、长江和大海的关系。认为保留... 根据淮河近千年演变记录、近百年实测的河床演变资料以及治淮的经验教训,论述黄河夺淮使淮河中下游发生本质性变化,加重了洪涝灾害和治理的难度,治淮不仅要研究淮河自身,还应研究和处理淮河与黄河、洪泽湖、长江和大海的关系。认为保留洪泽湖一定的蓄水功能,实施河湖分开,扩大入海通道,消除洪泽湖作为中游侵蚀基准面的负面效应,利用疏浚和溯源冲刷调整淮河中游河床纵剖面等措施,是提高已有治淮工程防洪标准、减轻洪涝灾害的治本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夺淮 淮河演变 河湖关系 治淮
下载PDF
2003年天气气候异常灾害机理的定量分析Ⅱ——黄淮秋汛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桂兴 冯业荣 +1 位作者 袁卓建 魏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5-364,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定量分析导致2003年黄淮秋汛的主要物理过程,并结合天气形势来确立(1~3天)短期预报的着眼点。数值诊断结果表明:(1)预报降水的开始和发展趋势可参考贝加尔湖-新疆低槽及其分裂西风...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定量分析导致2003年黄淮秋汛的主要物理过程,并结合天气形势来确立(1~3天)短期预报的着眼点。数值诊断结果表明:(1)预报降水的开始和发展趋势可参考贝加尔湖-新疆低槽及其分裂西风小槽的槽前暖平流与长江流域副热带高压脊西北侧的西南风暖平流的叠加过程。这两股暖平流在黄淮流域所驱动的经向环流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23.1%,且主要出现在强降水前3天内,强度达到-0.015 Pa/s。(2)预报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参考高空西风急流在黄河流域北侧的建立和维持。与该急流有关的平均西风动量平流在黄淮流域所驱动的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28.8%,且主要出现在强降水后4天内,强度达到-0.02 Pa/s。此外,与强降水同步发生且起正反馈作用的潜热加热所驱动的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44.2%,在强降水期间达到-0.03 Pa/s。(3)预报秋汛结束可参考对流层中上层冷平流侵入黄淮流域以及高空西风急流南压到长江流域北侧,迫使南亚高压脊和副热带高压脊撤出长江流域的一系列过程。与该过程有关的平均温度平流、平均西风动量平流及平均热量垂直输送所驱动的下沉支控制黄淮流域,会导致黄淮秋汛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流域 秋汛 局地经向环流 上升运动 诊断分析
下载PDF
SEBS模型在黄淮海地区地表能量通量估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6
作者 何延波 Zhongbo Su +1 位作者 LI Jia 王石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92-1100,共9页
在对SEBS模型的有关参数进行订正的基础上,利用MODIS遥感数据结合地表气象观测数据,对黄淮海地区地表能量通量进行了估算。将SEBS估算结果先与北京顺义定量遥感综合试验(QRSLSP/Shunyi)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然后与郑州的大孔径闪烁仪(L... 在对SEBS模型的有关参数进行订正的基础上,利用MODIS遥感数据结合地表气象观测数据,对黄淮海地区地表能量通量进行了估算。将SEBS估算结果先与北京顺义定量遥感综合试验(QRSLSP/Shunyi)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然后与郑州的大孔径闪烁仪(LAS)观测的感热通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EBS估算的通量与二者的实测结果相当一致。因此,利用改进后的SEBS模型估算的黄淮海地区地表能量通量具有一定的精度,可满足区域日蒸散量计算等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SEBS模型 地表能量通量 MODIS遥感资料
下载PDF
全新世以来里下河地区古地理演变 被引量:24
17
作者 凌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4-479,共6页
里下河地区是苏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新世以来 ,本区古地理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据作者研究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全新世 ,本区受海侵影响 ,7~ 6kaB .P .左右海侵达到高峰 ,整个里下河地区成为一个大的浅水海湾 ;中全新世 ,... 里下河地区是苏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新世以来 ,本区古地理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据作者研究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全新世 ,本区受海侵影响 ,7~ 6kaB .P .左右海侵达到高峰 ,整个里下河地区成为一个大的浅水海湾 ;中全新世 ,海面相对稳定 ,长江、淮河等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入海 ,古海湾被岸外砂堤所包围 ,形成泻湖 ;晚全新世 ,海岸东迁 ,古泻湖演变为湖泊沼泽 ,在人类活动与黄河夺淮的影响下 ,本区逐渐演变为里下河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里下河地区 海侵 黄河 古地理 人类活动 淮河 长江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现状分析与问题探讨 被引量:9
18
作者 邵薇薇 黄昊 +1 位作者 王建华 曹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01-309,共9页
本文分析了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量状况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解析了当前黄淮海流域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并针对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另外还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对黄淮海流域的影响。论文在分析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形势与问题的... 本文分析了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量状况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解析了当前黄淮海流域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并针对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另外还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对黄淮海流域的影响。论文在分析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形势与问题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河流域 水资源 南水北调工程
下载PDF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与淮河灾害治理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庆 王红艳 《灾害学》 CSCD 1998年第1期57-61,共5页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表明,河流从沿程淤积到河口延伸、再到溯源淤积的自适应过程,在1000a、100a、50a、10a等各种时间尺度上均可能发生,这对淮河水系改造的可行性论证、方案设计等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黄河 淮河 灾害防治 水系改造 河道演变 泥沙
下载PDF
黄淮流域一次飑线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玉峰 丁治英 黄先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1期10981-10983,共3页
[目的]分析2009年6月3日发生在黄淮流域的强飑线天气的成因。[方法]利用1°×1°的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区域地面自动站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资料,结合使用FY-2C卫星云图和商丘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黄淮流... [目的]分析2009年6月3日发生在黄淮流域的强飑线天气的成因。[方法]利用1°×1°的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区域地面自动站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资料,结合使用FY-2C卫星云图和商丘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黄淮流域的强飑线天气环流背景形势进行诊断分析,探讨此次飑线天气的成因。[结果]此次飑线天气是在对流性不稳定层结加大的有利形势下,东北冷涡后部横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地面出现中尺度辐合并产生上升气流作为对流触发机制,来自南方的水汽持续供给,飑线最终得以形成并发展;地面干线附近是雷暴和飑线的高发区。[结论]该研究为以后类似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天气成因 黄淮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