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夷夏之辨”到“民族交响”--琴曲《普庵咒》形成与演变中的多民族文化交流 |
杨本华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0 |
1
|
|
2
|
从“华夷之辨”到“五族共和”——清末民初政治变局中各方势力民族国家建构思想之转变 |
张丹丹
郝运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康熙“御定”《全金诗》的原因探析 |
李明欣
|
《嘉兴学院学报》
|
2024 |
0 |
|
4
|
儒家与夷夏之辨 |
黄德昌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8
|
|
5
|
中唐“夷夏”观念之转严与边塞诗创作的衰落 |
何蕾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6
|
从诏书用词看唐廷对少数民族与河北藩镇的态度——兼论中唐时期的夷夏之辨与河朔胡化 |
李佳哲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7
|
夷夏互变:中国古代的开放式族类观 |
李硕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8
|
由古典文学看历史上的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 |
蒋寅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9
|
论宋初儒释混融现象——以李觏与契嵩为例 |
盛应文
|
《学术探索》
CSSCI
|
2014 |
1
|
|
10
|
王夫之夷夏之辨与民族爱国主义 |
刘立夫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3
|
|
11
|
“怀柔远人”的思想基础及清朝实践 |
苟德仪
|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3
|
|
12
|
从“革命排满”到“大、小民族主义”——试论梁启超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
张文涛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3
|
夷夏观的转变与天下观的再造——从思想史看明清更替对“中国观”的影响 |
李晶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5
|
|
14
|
何为遗民——宋元以降夷夏视阈下的易代士人研究 |
洪丽珠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15
|
从“夷夏之辨”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伦理认同 |
徐雪野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6
|
|
16
|
文质论与义利之辨:黄宗羲与王夫之夷夏观之比较 |
韩书安
|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
2018 |
1
|
|
17
|
人的政治本性及其坚守——《孟子·许行陈相章》疏解 |
王志宏
|
《伦理学术》
|
2021 |
1
|
|
18
|
“深簷胡帽”:一种女真帽式盛衰变异背后的族群与文化变迁 |
张佳
|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