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Miao Nationality’s Culture in Yuan Xiang Region on the Later Poetry Creation of Qu Yuan
1
作者 GUO Xiaochu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0年第8期467-472,共6页
Miao culture is one of the minority cultures in China.It also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oetry.Chu ci is a new poetic style created by Qu Yuan,an ancient poet in China.It is the... Miao culture is one of the minority cultures in China.It also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oetry.Chu ci is a new poetic style created by Qu Yuan,an ancient poet in China.It is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romantic poet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Qu Yuan’s poetry creation is related to his life experience.Qu Yuan was exiled to Yuan Xiang region,and he had been in contact with the Miao ancestors in Yuan Xiang area during the exile.Therefore,the Miao land culture in Yuan Xiang area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Qu Yuan’s later poetry creation.This paper,taking Qu Yuan’s later poetry as an example,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Miao culture on Chu ci in Yuan Xiang area,introduces Qu Yuan’s life and how to contact Miao culture,and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Miao nationality’s religious thought,customs,language and culture,oral folk song and pan song on the later poetry creation of Qu Yu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ao nationalitys culture the songs of Chu influence Qu Yuan’s poetry Yuan Xiang region
下载PD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Based on English Education-Taking English Teaching in Yi Nationality Region for Example
2
作者 YANG Yuan XIE Li-sha WANG Ji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2年第8期270-276,共7页
Through the survey on status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based on English education in Yi Nationality Region of Leshan City,aiming at cultivating students’cultur... Through the survey on status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based on English education in Yi Nationality Region of Leshan City,aiming at cultivating students’cultural revitalization consciousness,the paper gives some strategie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education and improve students’cultural confidence,such as to strengthen teacher training,develop school-based textbooks of local culture,carry out collective lesson preparation and regular thematic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nd teaching reflection,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confidence English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consciousness yi nationality
下载PDF
Strategies on Implan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English Education in Leshan Yi District
3
作者 YANG Yuan WANG Bing QI Tian-qua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7年第8期489-495,共7页
Through the survey on status of English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 implant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in Ebianand Mabian Yi Autonomous County of Leshan city, aiming at solv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 Through the survey on status of English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 implant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in Ebianand Mabian Yi Autonomous County of Leshan city, aiming at solv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some strategi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education and the implantation of nationaltraditional culture in Yi areas, such as strengthening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improving teachers'multi-cultural awareness, promoting students' cultural identity, introducing group learning activities, exploringeducational reform models,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 nationality ENGLIsH education nationAL culture strategy
下载PDF
Culture and Leadership in the 21 st Century
4
作者 Remi Alapo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7年第4期179-189,共11页
Some factors tha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need for organizational leaders to adapt, and adjust to other national cultures are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kforce, 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and exposure ... Some factors tha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need for organizational leaders to adapt, and adjust to other national cultures are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kforce, 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and exposure of many national organizations to increased business competition. The increased competition has forced organizational leaders to engag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limitations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leadership practices. In addition, cross-cultural leadership researchers in 21st century are cognizant of the fact that culture is a condition, and a boundary to previous leadership theories and practices. Using Gerte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 model,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as they relate to the leadership practices of participants, and National and Family Cultures are examined in this revised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fstede's cross cultural leadership power distance culture and leadership national culture familyculture cross-cultural leadership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tyles
下载PDF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s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5
作者 Yu Xintian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6年第1期102-115,共14页
关键词 s national Interests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China
下载PDF
Introductory Statement by the Head of the Chinese Delegation, H.E. Ambassador Sha Zukang at the United Nations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Hearing on China's Initial Report
6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05年第4期6-9,共4页
关键词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Hearing on China’s Initial Report Ambassador sha Zukang at the United nations Committee on Economic H.E
下载PDF
彝寨地权习惯法的演进及其现实意义探析——基于滇中北部地区武定县S村的考察
7
作者 徐建平 杜心怡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2期89-97,共9页
武定S村为古老的彝族村落,对家庭承包的集体土地和村公共用地的使用权习惯规则,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土地权利习惯规则,既有彝族传统习惯法的影响,又具鲜明的区域特点,对周边地区其他民族的土地利用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在... 武定S村为古老的彝族村落,对家庭承包的集体土地和村公共用地的使用权习惯规则,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土地权利习惯规则,既有彝族传统习惯法的影响,又具鲜明的区域特点,对周边地区其他民族的土地利用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借鉴与融合中,其传统的土地权利习惯规则历经发展与变迁,仍然保留了一些较有特色的习惯。通过总结这些土地使用的习惯内涵与特点,探讨其对国家法律的补充功能,对促进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使用权 习惯法 民族文化 彝族
下载PDF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成熟胚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彭海峰 陆燕鹏 +1 位作者 万邦惠 陈雄辉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7-49,共3页
对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成熟胚在组织培养中的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愈伤组织诱导率与绿苗分化率之间无对应关系 ;诱导培养基的成分对转分化后的愈伤组织有后效作用 ,2 ,4-D与 6-BA和NAA搭配使用比单独使用 2 ,4-D... 对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成熟胚在组织培养中的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愈伤组织诱导率与绿苗分化率之间无对应关系 ;诱导培养基的成分对转分化后的愈伤组织有后效作用 ,2 ,4-D与 6-BA和NAA搭配使用比单独使用 2 ,4-D诱导的愈伤组织更易于分化 ;同时还发现 ,不同诱导培养基诱导的愈伤组织在转分化后对分化培养基的要求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 宜D s 成熟胚 组织培养
下载PDF
ICP-AES测定彝药黄连(根)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被引量:3
9
作者 韦薇 管春平 +1 位作者 杨申明 朱光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74-75,共2页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彝药三棵针中多种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此种中药材中含有丰富的常量元素Ca.Mg.P.S和微量元素Fe.Zn.Cu.Mn,其含量与药理作用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 三棵针 彝药 微量元素 ICP-AEs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视阈下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
10
作者 方永恒 芦梦荻 朱敏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9-70,共12页
以藏羌彝走廊七个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估2014—2019年藏羌彝走廊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着力推动藏羌彝走廊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建设。结果显示:(1)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各地区间... 以藏羌彝走廊七个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估2014—2019年藏羌彝走廊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着力推动藏羌彝走廊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建设。结果显示:(1)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各地区间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绝对差距仍然较大,相对差距不断缩小。(2)藏羌彝走廊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空间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高西低”格局。(3)藏羌彝走廊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障碍因子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但差异较小。针对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差距较大问题以及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优化及整合资源配置、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等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效能水平 熵权-TOPsIs 藏羌彝走廊
下载PDF
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实践
11
作者 巫达 徐天雨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0,121,共8页
彝族他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和华坪县,是历史文献中“白蛮”的后裔。在族源传说故事中,他留人认为他们与周边的藏族、纳西族、白族、汉族和彝族诺苏人是从兄弟姊妹一家人中分衍而来。宗支节是他留人祭祖的节日,早期仅用于... 彝族他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和华坪县,是历史文献中“白蛮”的后裔。在族源传说故事中,他留人认为他们与周边的藏族、纳西族、白族、汉族和彝族诺苏人是从兄弟姊妹一家人中分衍而来。宗支节是他留人祭祖的节日,早期仅用于各姓祭祀各自的先祖,外人不得参与。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留人开始利用宗支节祭祀“三百六十户伍”汉人祖先,这一唤醒对“汉人祖先”的记忆过程体现了早期迁徙到云南的汉族人和彝族他留人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心性与历史事实。他留人从“多族共祖”到“彝汉共祖”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实践,是一种对自身起源问题的“再创造”。这使族群的边界得以从历史记忆的维度被消解,而代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层面的血脉联结和家园共享,体现出他留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唤醒他留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彝族他留人的个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教学和宣传提供了宝贵素材和民族志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他留人 记忆建构 文化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认同
下载PDF
文旅融合促进藏羌彝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12
作者 李军 钟成龙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118,141,共11页
藏羌彝走廊不仅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枢纽,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新时期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为促进藏羌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文旅融合有着从个体身份认... 藏羌彝走廊不仅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枢纽,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新时期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为促进藏羌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文旅融合有着从个体身份认同到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内在逻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遵循从文化认同到民族和国家认同的生成机理,两者的目标和逻辑一致,统一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中。本文结合四川省的三个案例,探讨了以文旅融合推进藏羌彝走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进路:一是以文旅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与时俱进;二是以文旅融合重点项目,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三是以文旅融合的精品线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泛拓展;四是以文旅融合体验传播,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融的故事;五是以文旅融合的社区参与,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生动力。文旅融合促进藏羌彝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利于藏羌彝走廊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羌彝走廊 文旅融合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西南夷民族文化圈的历史起源和文化互动
13
作者 李宇舟 《前沿》 2024年第3期65-75,共11页
相对于中原文化,历史上的西南夷民族文化圈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西南夷民族文化圈与中原文化圈的互动是一个起源悠久、历时漫长的过程,互动的方向始终是民族文化融合,即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这... 相对于中原文化,历史上的西南夷民族文化圈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西南夷民族文化圈与中原文化圈的互动是一个起源悠久、历时漫长的过程,互动的方向始终是民族文化融合,即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文化的融合为后世王朝国家的西南政治边疆塑造发展准备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对之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其他区域边疆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互动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为西南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夷民族文化圈 文化历史起源 文化互动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汉晋时期西南夷的祖源书写与文化认同
14
作者 朱韬 夏涛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汉晋时期,祖源的“记忆—叙事—书写”演进构成华夏与西南夷族群产生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滇、夜郎、哀牢族群的祖源书写在形式上体现出由“神话”到“史传”的历时演进,在内容上体现出由“我者”到“他者”的认知转移。其中,滇人祖源... 汉晋时期,祖源的“记忆—叙事—书写”演进构成华夏与西南夷族群产生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滇、夜郎、哀牢族群的祖源书写在形式上体现出由“神话”到“史传”的历时演进,在内容上体现出由“我者”到“他者”的认知转移。其中,滇人祖源书写以“史传”的形式展开,主要体现华夏“他者”认知;夜郎祖源书写以“神话+史传”的形式展开,分别对应夜郎“我者”认知与华夏“他者”认知的演进;哀牢祖源书写主要以“神话”的形式展开,对应哀牢“我者”认知与华夏“他者”认知的演进。若将西南夷祖源叙事纳入汉晋以来的知识建构背景考量,则从叙事母体、叙事图腾、叙事要素三方面显示出融合泛化的迹象。西南夷祖源书写的文化认同导致的角色反差,体现了汉晋时期“以夏变夷”与“夷夏之防”的观念调适,是华夏“大传统”对西南夷“小传统”的打破,也是西南夷“小传统”对华夏“大传统”的内化调适,共同构成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西南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夷 祖源书写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甘洛彝族“阿依蒙格”民间习俗文化研究
15
作者 木哥烈沙 《文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2-56,共5页
甘洛彝族的“阿依蒙格”是一个以儿童为主体,以村子为单位,以祈愿儿童平安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民间传统习俗,其仪式充满神圣性与祭祀性。“阿依蒙格”习俗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呈现出多方面的价值,其体现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甘洛彝族的“阿依蒙格”是一个以儿童为主体,以村子为单位,以祈愿儿童平安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民间传统习俗,其仪式充满神圣性与祭祀性。“阿依蒙格”习俗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呈现出多方面的价值,其体现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洛彝族 阿依蒙格 彝族文化
下载PDF
治与不治:不同境况下王船山对待夷狄的两种判断
16
作者 王羿龙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14,共6页
随着明朝瓦解、满人入关,夷夏之辨再次成为时人关切的焦点。以船山为代表的明朝遗民也非常关注由政治动荡引发的文化冲突以及这一冲突对中国文明的纯粹性的影响。王船山十分重视地理对天命的承载与分殊作用,在强调“夷狄”一语文化义的... 随着明朝瓦解、满人入关,夷夏之辨再次成为时人关切的焦点。以船山为代表的明朝遗民也非常关注由政治动荡引发的文化冲突以及这一冲突对中国文明的纯粹性的影响。王船山十分重视地理对天命的承载与分殊作用,在强调“夷狄”一语文化义的同时,也从族群生成的角度对“夷狄”进行了区分。王船山延续了《春秋公羊传》中的“王者不治夷狄”观念,一方面,从天命分殊、事有善恶的角度,将“不治”限制在“四裔之夷狄”之下,并为这种“不治”的正当性做了形而上学的说明;另一方面,对于九州之内的夷狄,注重其中国属性,从而将“不治”引向了“不得不治”。这两种境况下的不同判断共同为船山夷夏观中的民族主义面向做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夷夏观 民族主义 文化冲突
下载PDF
凉山彝族文化元素的提取及产品设计应用研究
17
作者 石玥 程旭锋 《丝网印刷》 2024年第3期67-69,共3页
采用实地调研、文献检索等方法收集凉山彝族文化元素资料,运用图谱分析法从造型、纹样、色彩三方面分析,提炼其独特优秀的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相关产品设计。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民族元素运用方式与设计方法,丰富产品设计中的民族特征和文化... 采用实地调研、文献检索等方法收集凉山彝族文化元素资料,运用图谱分析法从造型、纹样、色彩三方面分析,提炼其独特优秀的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相关产品设计。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民族元素运用方式与设计方法,丰富产品设计中的民族特征和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文化 元素提取 产品设计
下载PDF
节庆体育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为例 被引量:38
18
作者 陈振勇 童国军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4-128,共5页
运用田野调查法,借助文化人类学文化记忆和认同理论,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节庆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性节庆体育不仅能促进族群内部的交际和文化传承,同时对族群间交流和文化认同也具有积极影响;分析节庆体育影响... 运用田野调查法,借助文化人类学文化记忆和认同理论,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节庆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性节庆体育不仅能促进族群内部的交际和文化传承,同时对族群间交流和文化认同也具有积极影响;分析节庆体育影响族群集体记忆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内隐化机制,能从深层次上全面考察和揭示节庆体育的社会存在意义以及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节庆体育 集体记忆 文化认同 彝族
下载PDF
民族旅游场域中传统体育文化的选择性重构——基于山江苗族博物馆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1
19
作者 田祖国 李艳翎 罗婉红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64,共7页
作为旅游景点的山江苗族博物馆为传统体育的现代展演提供新的场域,本文通过"深描"博物馆内传统体育的结构与形态,揭示传统体育文化如何经过挑选、包装转化成旅游产品或者商品。研究结果表明,民族旅游场域中展演的传统体育是穿... 作为旅游景点的山江苗族博物馆为传统体育的现代展演提供新的场域,本文通过"深描"博物馆内传统体育的结构与形态,揭示传统体育文化如何经过挑选、包装转化成旅游产品或者商品。研究结果表明,民族旅游场域中展演的传统体育是穿着"原生态"外衣重构的"新传统",基于游客消费需求,在民族精英的主导下部分成为了旅游从业者的当地人参与了对传统体育的重构与发明,"新传统体育"不仅满足了游客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想象,也重构着当地的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 传统体育 重构 苗族博物馆 田野调查 民族文化
下载PDF
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景观研究——以彝族摔跤“格”为个案 被引量:14
20
作者 花家涛 戴国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0-594,共5页
运用田野调查与参与观察法,结合文献资料,以彝族摔跤为个案,探究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景观表征民族精神信仰以及建构身份认同的方式与途径.研究发现,借助服饰的符号景观,展示"威武"、"潇洒"的英雄形象,通过技能的体征景... 运用田野调查与参与观察法,结合文献资料,以彝族摔跤为个案,探究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景观表征民族精神信仰以及建构身份认同的方式与途径.研究发现,借助服饰的符号景观,展示"威武"、"潇洒"的英雄形象,通过技能的体征景观,以及"规约"的风度景观,展示"强劲体魄"之体征、"无往不胜"之气概,依靠"日常生活、人生礼仪"等场合的"舞台"景观营造"英雄无处不在、人人皆可成英雄"之氛围.研究认为,彝族式摔跤所展演的文化景观是其"崇武尚力"民族精神崇拜的表征,也是摔跤在民俗活动中建构身份认同所呈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民间体育 文化景观 彝族 摔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