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 of Runoff to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s in the Yiluo River Basin
1
作者 CHEN Nuo WANG Rui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4年第5期1299-1310,共12页
Accurately identifying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 of regional runoff to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s can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regional runoff changes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adopting the ap... Accurately identifying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 of regional runoff to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s can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regional runoff changes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adopting the appropriate water resource protection policies.In this study,based on the Budyko theory,w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 of runoff to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s in the Yiluo River Basin after 2000;calculated the sensitivity of runoff changes to precipitation(P),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E_(0))and land use changes;and quantified the contributions of those three factors to runoff changes.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with decreasing elevation,precipitation gradually decreases,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gradually increases,and runoff gradually decreases in the Yiluo River basin.Influenced by the population density,both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are widely distributed with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basin,while the upper reaches are dominated by forest land.Compared with the base period(1985-1989),precipitation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watershed during the change period(2000-2017)basically showed decreasing and increasing trends,respectively,with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i River,with an average of 35.2 mm(-83.8-84.7 mm),while P increased and decreased in the other five subbasins,but the decreasing trend was more prominent.Among the subbasins,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Luo River showed the largest reductions in P,with an average of-34.2 mm(-145.9-20.6 mm),whereas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i River showed the smallest reduction in P,with an average of-10.9 mm(-84.2-59.5 mm).The E_(0)in the different regions during the change period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and the increase in E_(0)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the upper reaches to the lower reaches.The E_(0)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Luo River showed the largest change,with an average of 45.3 mm(38.2-48.3 mm),while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iluo River showed the smallest change,with an average of 7.3 mm(-3.2-17.1 mm).Land use changes were primarily from cultivated to construction lan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Runoff chang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changes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land use changes.The absolute values of th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of runoff to the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decreased with lower altitude,indicating a reduced responsiveness of the basin runoff under a warming and drying climate trend.Reductions in precipitation and changes i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have led to reductions in runoff ranging from 4.7 to 17.4 mm and from 0.7 to 9.1 mm,respectively,while land use changes led to corresponding runoff reductions of 23.0 to 46.5 mm,suggesting that land use changes are more likely to trigger runoff changes in the basin than climatic fluctuations.Given the dominance of cultivated land,especiall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and the region’s high susceptibility to human activities,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runoff in recent years.The contribution of land use change to the runoff reduction in the Yiluo River Basin was greater at lower elevations,up to 86.1%,while climatic effects were more significant at higher elevations,up to 27.8%.Therefore,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s such as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rb the over-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to formulate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scheduling polici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ter balance in the river basin from a non-steady state to a steady state,and to promote the integrity of the ecosystem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ensur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yko hypothesis RUNOFF attribution analysis spatial difference yiluo river basin
原文传递
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胡晓淼 冯艳 +2 位作者 张玲玲 穆战强 孔德政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6期76-84,共9页
以伊洛河流域有年代记载的95个传统村落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和考证的基础上,结合GIS空间分析、实地调研和制图等方法,对不同时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聚集程度进行可视化展现,定性、定量地分析该流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以伊洛河流域有年代记载的95个传统村落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和考证的基础上,结合GIS空间分析、实地调研和制图等方法,对不同时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聚集程度进行可视化展现,定性、定量地分析该流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总体呈聚集型特征,核密度高值区位于伊洛河上游山地,空间分布不均衡,各时期村落重心点分布方向呈现“西(略偏南)—东(略偏北)”的特征。在时空演变上,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发展呈U字型,经历了先秦肇始,秦汉—隋唐收缩,宋元拓展,明清饱和4个阶段。村落选址经历了上游—下游—上游的变迁过程,且均为聚集型分布,体现了不同时期人类聚落选址与水关系的变化,以及土地由易到难的开发过程。在影响因素上,其时空格局演变是地形地貌、社会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洛河流域 传统村落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分布重心 分布密度 历史时序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伊洛河流域2002—2021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寇杰锋 杨超 +4 位作者 张莹莹 职露 张翔 彭定华 刘哲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目的】探究黄河中下游伊洛河流域2002—2021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02、2007、2011、2016、2021年Landsat卫星数据,结合像元二分模型提取该流域植被覆盖度,利用变异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植被覆盖度... 【目的】探究黄河中下游伊洛河流域2002—2021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02、2007、2011、2016、2021年Landsat卫星数据,结合像元二分模型提取该流域植被覆盖度,利用变异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2个方面分析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2002—2021年,流域西部、南部源头山区为高植被覆盖度地区,自西向东沿河道区域及中北部地区的植被覆盖度较低,东部为低植被覆盖度区域。流域高和较高覆盖度面积占比合计为65.29%,中等植被覆盖度占比为17.66%,较低、低覆盖度占比为17.05%。流域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且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02—2021年,植被覆盖度较为稳定的区域占比为44.14%,植被覆盖度有所改善的区域占比为32.25%,轻度退化区域占比为17.27%,明显退化区域占比为6.34%。自然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高程、气温、降水和坡度。植被覆盖度随高程、降水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人类活动的正向影响大于负面影响,是导致植被覆盖度逐渐增长的重要因素。【结论】伊洛河流域2002—2021年植被覆盖度较高,且呈逐渐增加趋势,高程、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其增加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洛河流域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4
作者 白保霞 郑东军 《城市建筑》 2024年第5期48-52,共5页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是农耕时期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其人地关系的典型性,是独特的人居环境研究样本。研究以伊洛河流域2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单元...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是农耕时期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其人地关系的典型性,是独特的人居环境研究样本。研究以伊洛河流域2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单元,从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五个方面整理归纳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分析其人居环境综合质量及空间分异特征,为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洛河流域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 综合评价 空间分异
下载PDF
河南嵩县伊洛河流域大型水库地质灾害综合评价——以陆浑水库为例
5
作者 周晓鹏 张豪杰 +2 位作者 杜晓阳 刘书亚 黄天浩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3期379-386,共8页
水库是调查地质灾害的重要研究区域之一.伊洛河流域大型水库之一陆浑水库的主库区周边环境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隐患.在嵩县地质灾害隐患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以及DEM数据,选取坡度、坡向、降雨量、植被覆盖率等评价指标,利用GIS模... 水库是调查地质灾害的重要研究区域之一.伊洛河流域大型水库之一陆浑水库的主库区周边环境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隐患.在嵩县地质灾害隐患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以及DEM数据,选取坡度、坡向、降雨量、植被覆盖率等评价指标,利用GIS模型对陆浑水库的主库区周边乡镇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风险性评价并划分地质灾害防治区.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划分为极高风险区面积约为14.7 km^(2),占比7.24%;高风险区面积约为45.29 km^(2),占比22.32%;中风险区面积约为99.13 km^(2),占比48.86%;低风险面积约为43.75 km^(2),占比21.56%.该研究可作为后续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为陆浑水库的主库区及其周边的地灾防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洛河流域 GIS 水库 地质灾害 河南省
下载PDF
伊洛河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人类健康风险评价
6
作者 何继山 匡恒 +4 位作者 田良河 李琛 宋骥衍 杨兴明 张驰 《矿产勘查》 2024年第6期1064-1073,共10页
地下水水质状况与人类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为掌握伊洛河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及水化学特征,选取2015年采集的68组地下水样品,使用WQI水质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水化学特征分析采用Piper三线图、舒卡列夫水化学分类、离子毫克当量浓度比... 地下水水质状况与人类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为掌握伊洛河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及水化学特征,选取2015年采集的68组地下水样品,使用WQI水质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水化学特征分析采用Piper三线图、舒卡列夫水化学分类、离子毫克当量浓度比值法以及Gibbs图等;并对硝酸盐指标进行了人类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按WQI水质等级分类方法,差和极差的水样所占比重为51.5%,主要分布在洛阳市主城区及渑池县、义马市、新安县以及偃师市东等地,硝酸盐权重值最高,是影响水质的关键因子;浅层地下水呈弱碱性,17.65%的地下水为微咸水,82.35%为淡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Ca型水为主,其次为HCO_(3)-Ca型水;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岩石风化,同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硝酸盐健康风险较高,儿童健康风险值HQ为0.0216~5.6850,成年人健康风险值HQ为0.0116~3.045,经评价而存在健康风险的洛阳市主城区、伊川县、义马市等地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尤其是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洛河盆地 WQI水质指数法 组合权重 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伊洛河流域河南段景观格局特征及变化研究
7
作者 马骁 史鹏会 +1 位作者 崔剑 武慧智 《河南科技》 2024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研究伊洛河流域河南段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2000年、2010年、2020年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为基础,利用SRTMDEM提取伊洛河流域河南段的范围,采用Fragstats软... 【目的】研究伊洛河流域河南段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2000年、2010年、2020年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为基础,利用SRTMDEM提取伊洛河流域河南段的范围,采用Fragstats软件得到伊洛河流域河南段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共9种景观格局指数。【结果】耕地和林地是伊洛河流域的基质景观类型。根据类型水平上的指数变化。可以将景观类型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林地、草地和水体,在近20年中表现为破碎度逐渐下降;第二类为耕地和湿地,破碎度增加;第三类为人造地表,破碎程度先增加后减小。【结论】景观水平上的指数变化表明近20年来伊洛河流域整体景观的破碎度呈下降趋势,异质性减小,生态趋于良好,流域内存在优势类型,景观连通性较好,且保持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洛河流域 Globeland30 景观格局
下载PDF
伊洛河流域土壤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动态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曾麒洁 李双权 +4 位作者 马玉凤 张志华 钱发军 杜军 毕会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0-360,共11页
[目的]分析河南省伊洛河流域土壤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管理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和统计学方法,分析2010—2020年伊洛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 [目的]分析河南省伊洛河流域土壤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管理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和统计学方法,分析2010—2020年伊洛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①2010—2020年伊洛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呈递减趋势;空间分布基本一致,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②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保持功能差异较大,2010—2020年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总量较高,农田生态系统面积最大,但土壤保持功能较弱。③不同海拔和坡度的土壤保持功能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不断加强。④2010—2020年伊洛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空间差异性主要受地形因素的控制,时间变化主要受降雨侵蚀力的影响。[结论]应注重和维护土壤保持功能较强的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措施,从而提高流域土壤保持功能,有助于提升伊洛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 伊洛河流域 生态系统 动态变化 河南省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伊洛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评估 被引量:5
9
作者 贾雨凡 王国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108,共8页
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聚焦重点区域,恢复重要生态系统,对强化水源涵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收集并分析伊洛河流域1975-2019年的气象及下垫面资料,采用InVEST模型产水模块计... 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聚焦重点区域,恢复重要生态系统,对强化水源涵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收集并分析伊洛河流域1975-2019年的气象及下垫面资料,采用InVEST模型产水模块计算1975-2019年伊洛河流域每5年1期共9个时段的产水量,采用流速系数、土壤饱和导水率等对产水量进行修正,估算流域的水源涵养量,具体分析伊洛河流域降水、产水与水源涵养的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75-2019年,伊洛河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11.3 mm,多年平均产水量为143.2 mm,产水量及水源涵养量整体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1980-1984年达到峰值;流域水源涵养能力空间分布特征为上游植被丰富、土石山区水源涵养能力强,中下游相对较弱;对流域气象要素单相关及复相关分析,水源涵养能力与降水显著正相关,与参考作物蒸散发相关性不显著;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源涵养能力空间分布,上游水源涵养高值区及退耕还林还草区受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相似流域水源涵养能力的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能力 InVEST模型 伊洛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伊洛河流域油松潜在适生分布区模拟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慧 张志华 荐圣淇 《浙江林业科技》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物种适生分布区的预测是指导引种和栽培的有效途径。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是我国主要的用材树种之一,种植范围广泛,对于水土保持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黄河流域一级支流伊洛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MaxEnt模型,依据76个油松有效地理分布样... 物种适生分布区的预测是指导引种和栽培的有效途径。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是我国主要的用材树种之一,种植范围广泛,对于水土保持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黄河流域一级支流伊洛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MaxEnt模型,依据76个油松有效地理分布样本点和筛选出的相关性低的10个环境特征变量,随机选择75%的油松分布点进行建模,25%的油松分布点进行模型验证,利用GIS空间技术平台,预测伊洛河流域油松的适生区域。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训练数据集工作特性曲线下的面积为0.957,测试数据的面积集为0.935;(2)年平均降水量是影响伊洛河流域油松适生分布区最重要的变量,其次是土壤类型、海拔、降水季节性变化、温度季节性变化,其贡献率分别为35%、24.8%、19.9%、9.2%和7.1%。油松适生降水量季节性变化范围为70~74 mm,平均年降水量为710~850 mm,气温季节变化范围在7.8~8.5℃,海拔范围在1156 m以上;(3)油松在伊洛河流域东北部分布较少,中部和南部是主要的油松适生分布区,油松适生分布区面积为9074.84 km^(2),占伊洛河流域总面积的46.98%,其中,高适生区面积约为3064 km^(2),中适生区面积约为3015 km^(2),低适生区面积约为2996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油松 伊洛河流域 适生区分布
下载PDF
基于PNPI与SWAT模型的非点源污染风险空间分布
11
作者 郑家珂 甘容 +1 位作者 左其亭 杨峰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27,共8页
为了明确流域非点源氮(N)、磷(P)营养物质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识别流域非点源关键污染源区,以伊洛河流域为例,采用输出系数法量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居民生活和禽畜养殖所产生的N、P污染负荷,借助改进后的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PNPI... 为了明确流域非点源氮(N)、磷(P)营养物质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识别流域非点源关键污染源区,以伊洛河流域为例,采用输出系数法量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居民生活和禽畜养殖所产生的N、P污染负荷,借助改进后的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PNPI)模型和SWAT模型,阐述流域非点源N、P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识别N、P污染关键源区;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计算两模型模拟结果的相关性,评价改进后的PNPI模型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2020年伊洛河流域N、P非点源污染风险空间分布较为相似,均呈现出伊河、洛河两支流上游污染风险较低,中下游污染风险较高的空间分布特征,N和P的极低、低、中、高、极高风险区面积分别占伊洛河总面积的48.85%、14.61%、9.68%、14.64%、12.22%和55.48%、8.76%、11.14%、13.25%、11.38%;土地利用输出是流域产生N、P污染的主要源头,负荷量分别为20 643.62、3 033.31 t/a,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输出的N、P负荷量最大,分别为13 000.07、1 956.44 t/a,草地输出产生的N负荷量最小,为1 322.99 t/a,居民用地产生的P负荷量最小,为113.61 t/a;改进后的PNPI模型与SWAT模型模拟的N、P污染负荷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均达到0.6,表明改进后的PNPI模型适用于该研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污染 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模型 输出系数法 SWAT模型 伊洛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伊洛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佳惠 《河南科技》 2023年第17期86-90,共5页
【目的】伊洛河流域属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研究伊洛河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对科学认识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防治土地退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基于伊洛河流域1990年与2020年降雨侵蚀力因子、坡度坡长因子、植被、土... 【目的】伊洛河流域属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研究伊洛河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对科学认识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防治土地退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基于伊洛河流域1990年与2020年降雨侵蚀力因子、坡度坡长因子、植被、土壤等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估算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从流域尺度与县域尺度分析了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的时空格局。【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和2020年实际土壤侵蚀强度主要处于强烈侵蚀(50~80 t hm^(-2))、极强烈侵蚀(80~150 t hm^(-2))等级,此两类约占流域面积的50%,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大的西部低山丘陵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地类的平均土壤侵蚀量较高。【结论】与1990年相比,2020年各地类平均土壤侵蚀强度有所下降。1990年与2020年土壤保持能力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低山丘陵区,低值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形平坦、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与1990年相比,2020年伊洛河流域土壤保持能力呈降低趋势。研究结论可深化对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的科学认识,为编制水土保持规划,防治土地退化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土壤侵蚀 伊洛河流域
下载PDF
伊洛河流域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55
13
作者 陈杰 郭屹立 +4 位作者 卢训令 丁圣彦 苏思 郭静静 李乾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021-3030,共10页
生物多样性沿环境梯度的变化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环境梯度包含了多种环境因子(海拔高度、水热条件、人类扰动等)的综合。以伊洛河流域草本植物群落为对象,沿河从入黄河口到河源地选取典型样地调查研究伊洛河流域草本植物群落物... 生物多样性沿环境梯度的变化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环境梯度包含了多种环境因子(海拔高度、水热条件、人类扰动等)的综合。以伊洛河流域草本植物群落为对象,沿河从入黄河口到河源地选取典型样地调查研究伊洛河流域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沿河均稍呈"S"型曲线变化,不同群落类型中分布格局差别不大,各群落类型中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呈现出中游丘陵山地交界区最高,上游河源区次之,下游平原地区最低的趋势;β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与α多样性较一致,总体上呈现出中游丘陵山地区物种更替速率较快,平原区更替较慢;在流域内上游河源地属于自然植被区,人为干扰较轻,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物种替代主要受物种的竞争扩散能力和生境条件的制约;在下游平原农业区,人类活动强烈,区域内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物种组成简单,物种替代具有跳跃性的特征,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制约;在中游从自然生态系统向农业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人类活动的扰动有一定的强度,导致该区域内自然分布种和伴人种混合生长,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较快的物种替代速率。总体上伊洛河流域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强烈的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物种替代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草本植物 环境梯度 伊洛河流域
下载PDF
综合季相节律和特征光谱的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估算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喜旺 秦耀辰 秦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4-163,I0004,共11页
及时准确地获取区域和国家尺度的作物种植面积和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中低分辨率遥感数据相结合方法的局限,提出一种新的作物类型识别方法。首先基于MODIS NDVI数据的时间优势,提取研究区各类植被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从而分... 及时准确地获取区域和国家尺度的作物种植面积和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中低分辨率遥感数据相结合方法的局限,提出一种新的作物类型识别方法。首先基于MODIS NDVI数据的时间优势,提取研究区各类植被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从而分析冬小麦在季相节律上的识别特征,构建冬小麦识别模型。再将MODIS像元分类处理,纯耕地像元利用冬小麦的季相节律特征识别;耕地与其他植被的混合像元利用混合像元分解的思想提取耕地组分的NDVI时间序列,从而进行识别,进一步根据空间关系将识别结果重新定位到中分辨率尺度上;冬小麦与其他作物的混合像元覆盖区则利用TM遥感影像的光谱差异加以区分。在伊洛河流域主要农业区,以冬小麦为识别对象,结果表明识别精度达到96.3%。该方法为作物种植信息的提取提供了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对其他类型作物的识别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作物 光谱分析 伊洛河流域 作物识别 季相节律 像元分解
下载PDF
伊洛河流域外来草本植物分布格局 被引量:7
15
作者 郭屹立 丁圣彦 +4 位作者 苏思 卢训令 苑晓雯 郭静静 李乾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5438-5447,共10页
外来生物入侵及其防治已经成为生态学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来入侵种上,然而入侵种仅占外来种中很少一部分,因此,研究外来种现有分布格局对研究生物入侵及其防治有重要意义。以伊洛河流域草本植物群落中的外来... 外来生物入侵及其防治已经成为生态学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来入侵种上,然而入侵种仅占外来种中很少一部分,因此,研究外来种现有分布格局对研究生物入侵及其防治有重要意义。以伊洛河流域草本植物群落中的外来种为对象,沿河从河源地到入黄河口选取典型样地,在调查流域内草本植物群落中物种组成的基础上选取外来种,并对外来种种类组成及其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有外来草本植物27种,分属于15科,种类较多的科为菊科、苋科和豆科;引入方式以有意引种为主。流域横向不同生境间,河滩地在水流的养分富集、季节性洪水物理干扰及人为活动扰动作用下,呈现出受外来种分布较多,而受人类活动扰动最强且营养丰富的农田分布较小的分布格局;纵向环境梯度下,上游河源山地属于自然植被区,人为干扰较轻,且受外来种影响较小;中游丘陵区从自然生态系统向农业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人类活动的扰动有所加强;下游平原农业区,人类活动强烈,区域内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群落物种组成简单但受外来种影响最大,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不同物种在不同生境间差异明显,其中,小蓬草、钻叶紫菀和反枝苋广泛分布于3种生境中。总体上,伊洛河外来草本植物分布格局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强烈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草本植物 分布格局 生境 人类活动 伊洛河流域
下载PDF
伊洛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结构对比分析——以洛宁县为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钱乐祥 丁圣彦 许叔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04-611,共8页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和破碎化指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了伊洛河流域的洛宁县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探讨了该地区不同地貌类型区...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和破碎化指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了伊洛河流域的洛宁县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探讨了该地区不同地貌类型区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从南北中山区向内到南北低山区到南北塬陵区再到川涧区,斑块破碎化指数从0.019 0到0.322 5到0.437 8再到0.179 4,总体呈增加趋势,破碎化程度增大,川涧区则由于遥感影像解析精度问题,使得破碎化指数低于塬陵区;景观多样性指数从0.182 8到0.358 6到0.298 3再到0.363 4,总体也呈增大趋势;平均斑块分维数从1.114 8到1.385 4到1.226 3再到1.368 0,呈两低两高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多样性 景观优势度 景观破碎度 分维数 地理信息系统 伊洛河流域 洛宁县D’21/n1』0-^-=鼻鼻{ :口】=Ⅱ一A
下载PDF
伊洛河流域森林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以河南省洛宁县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钱乐祥 李爽 +1 位作者 李红伟 丁圣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2-24,共3页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GIS方法,研究1984~1999年间伊洛河流域森林各景观要素的斑块平均规模和粒级结构动态变化及其斑块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区自1984年以来森林景观要素斑块规模发生较大变化,但其粒级结构仍以小斑块专主,基本保持稳...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GIS方法,研究1984~1999年间伊洛河流域森林各景观要素的斑块平均规模和粒级结构动态变化及其斑块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区自1984年以来森林景观要素斑块规模发生较大变化,但其粒级结构仍以小斑块专主,基本保持稳定,该区整体属于细粒结构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洛河流域 森林景观 景观要素 斑块特征分析 细粒结构景观 GIS 景观生态学
下载PDF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变化影响研究——以伊洛河流域伊河上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40
18
作者 梁国付 丁圣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5-640,共6页
在实际调查基础上,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伊洛河流域伊河上游地区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域中,林地面积最大,1987-2008年,林地、库塘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河流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 在实际调查基础上,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伊洛河流域伊河上游地区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域中,林地面积最大,1987-2008年,林地、库塘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河流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面积则先增加后减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阶段都使得年平均径流量减小;80-90年代,气候变化使得年平均径流量减小,而90年代到2000年以后,气候变化使得年平均径流量增加,这与9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减少,而2000年以后年平均降水量增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径流效应 SWAT水文模型 伊洛河流域
下载PDF
区域循环经济的能值分析与评估——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仇方道 佟连军 丁宁凯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74,共6页
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重要模式。基于能值分析理论,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并以此对1991-2004年徐州市的能值使用与转移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4年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不可... 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重要模式。基于能值分析理论,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并以此对1991-2004年徐州市的能值使用与转移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4年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能值自给率都在98%以上;资源利用效率呈现先提高后下降的演变过程,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环境压力的变化与经济增速的周期性波动相一致,并呈现波浪式加大;徐州市循环经济系统处于比较有活力的发展状态区间,但持续性能力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循环经济 徐州市
下载PDF
伊洛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兵 臧玲 苗长虹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64-67,共4页
文章着重分析了伊洛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认为其流域经济从上游、中游到下游明显呈梯次升高的特征,城乡差异、地质地貌、自然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和农村工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空间耦合性。
关键词 流域经济 空间分异 伊洛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