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ic Taphrogenesis and Paleoseismic Records from the Yishu Fault Zon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Caledonian Movement 被引量:19
1
作者 TIAN Hongshui ZHANG Zengqi +3 位作者 ZHANG Banghua ZHU Jiewang SANG Zhongxi LI Hongk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936-947,共12页
The Yishu fault zone (mid-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was formed in the Presinian. Periodic tectonic activities and strong seismic events have occurred along the fault zone.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Cale... The Yishu fault zone (mid-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was formed in the Presinian. Periodic tectonic activities and strong seismic events have occurred along the fault zone.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Caledonian Movement, with the proceeding of the marine transgression from the Yishu paleo-channel to the western Shandong, uneven thick sediments, composed mainly of sand, mud and carbonates of littoral, lagoon, and neritic facies, were deposited in the Yishu fault zone and western Shandong, and constructed the bottom part of the Lower Cambrian consisting of the Liguan and Zhushadong formations.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s and the lab-examinations, various paleoseismic record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Liguan Formation and the Zhushadong Formations of the Yishu fault zone and its vicinity, including some layers with syn-sedimentary deformation structures that were triggered by strong earthquakes (i.e. seismite, seismo-olistostrome, and seismo-turbidite). Paleoseismic records developed in the Zhushadong Formation are mainly seismites with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such as liquefied diapir, small liquefied-carbonate lime-mud volcano, liquefied vein, liquefied breccia, convolute deformation (seismic fold), graded fault, soft siliceous vein, and deformation stromatolite, as well as seismites with brittle deformation structures of semiconsolidated sediments. Paleoseismic records preserved in the Liguan Formation are not only seismo-olistostrome with a slump fold, load structure, and ball-and-pillows, but also seismo-turbidite with convolution bedding, graded bedding and wavy-bedding. However, in the western Shandong area, the closer to the Yishu fault zone, the greater the thickness of the Liguan Formation and the Zhushadong Formation, the greater the number and type of layers with paleoseismic records, and the higher the earthquake intensity reflected by associations of seismic records. This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ectonic taphrogenesis accompanied by strong earthquake events occurred in the Yishu fault zone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Caledonian Movement, which embodied the break-up of the Sino-Korean Plate along the Paleo-Tanlu fault zone at tha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edonian Movement paleoseismic record tectonic taphrogenesis yishu fault zone
下载PDF
Helium and arg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Longquanzhan gold deposit in the Yishu fault zone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华斌 孙爱群 +2 位作者 牛树银 王宝德 李英平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7年第1期46-51,共6页
The Longquanzhan gold deposit hosted in granitic cataclasites with mylontization of the foot wall of the main Yishui-Tangtou fault. 3He/4He ratios in fluid inclusions range from 0. 14 to 0. 24 R/Ra,close to those of t... The Longquanzhan gold deposit hosted in granitic cataclasites with mylontization of the foot wall of the main Yishui-Tangtou fault. 3He/4He ratios in fluid inclusions range from 0. 14 to 0. 24 R/Ra,close to those of the crust-source helium. 40Ar/36Ar ratios were measured to be 289-1811,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atmospheric argon.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of helium and argon isotopes suggested that ore-forming fluids were derived chiefly from the crust. The δ18O values of fluid inclusions from vein quartz range from -1.78‰ to 4.07‰, and the δD values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vary between -74‰ and -77‰. Th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for the Longquanzhan gold deposit had mixed with meteoric water in the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lusion from the helium and argon isotope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水县龙泉站金矿 沂沭断裂带 氦同位素成分 氩同位素成分 地质意义
下载PDF
The Fractal Feature of Granulometric Composition in Fault Gouges from the Yishu Fault Zone and Adjacent Northwest-Trending Faults and Its Seismo-geological Implications 被引量:1
3
作者 Wang Hualin and Geng JieSeismological Bureau of Shandong Province,Ji’nan 250021,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7年第1期87-97,共11页
In this work,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granulometric composition in the fault gouge from the Yishu fault zone and northwest-trending faults on its west side is calculated and studied based on the fractal theory of rock... In this work,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granulometric composition in the fault gouge from the Yishu fault zone and northwest-trending faults on its west side is calculated and studied based on the fractal theory of rock fragmentation.The seismo-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granulometric composition in fault gouges are also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Yishu fault zone is more active than the northwest-trending faults and the Anqiu-Juxian fault is the most active in the Yishu fault zone.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fault gouge is a parameter describing the relative active age and rupture mode of the fault and forming age of the fault gouge.The fractal dimension value is also related to the parent rock,thickness,structural position,and clay content of the fault gou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shu fault zone fault GOUGE Activities of fault FRACTAL Dimension
下载PDF
Neotectonic activity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Yishu Fault Zone 被引量:18
4
作者 YAN LeJia ZHU Guang +1 位作者 LIN ShaoZe ZHAO Ti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614-629,共16页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fault textures and geometry,the active methods,stress field,mechanism and time of the Yishu Fault Zone during the neotectonic period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fault textures and geometry,the active methods,stress field,mechanism and time of the Yishu Fault Zone during the neotectonic period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Yishu Fault Zone is a major mobile belt since the Quaternary.It consists of four major active faults with reverse dextral slip.Their active intensity increases eastwards and southwards.Fault-slip data from many active faults in the fault zone demonstrate that ENE-WSW compression predominated in the neotectonic period.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hallow,active faults in the Yishu Fault Zone includes direct boundary fault reactivity,buried fault propagation,and reactivity of antithetic and truncating faults.In most cases,shallow,active faults in the fault zone are developed through direct reactivity or upward propagation of the previous four graben boundary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shu fault zone active fault structural features stress field formation mechanism
原文传递
Study on Buried Faults in the Weifang Urban Area
5
作者 Jia Rongguang Wang Zhicai +6 位作者 Wang Jian Feng Zhize Liu Xia Zhai Zhenghong Zhu Jianya Jiang Zaofeng Wu Ziqu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8年第3期317-333,共17页
Buried faults in Weifang city and surrounding areas are studied with geophysical surveys such as shallow seismic survey and electrical exploration, and verified with engineering drilling. Six main faults are detected ... Buried faults in Weifang city and surrounding areas are studied with geophysical surveys such as shallow seismic survey and electrical exploration, and verified with engineering drilling. Six main faults are detected including the Yishul-Tangtou fault, Tangwu-Gegou fault, Hanting fault and Weixian fault, etc. The latest active age is determined by OSL, TL and ESR dating techniques. No active fault has been found so far in the Weifang urban area. Our results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land use and urban pla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fault exploration yishu fault zone Buried active fault Weifang
下载PDF
鲁中南典型地热区地热水氟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6
作者 李曼 张薇 +3 位作者 廖煜钟 刘峰 魏帅超 何雨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7,共12页
山东省鲁中南典型地热区主要包括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和鲁中隆起地热区,为了探明研究区地热水氟分布特征及其富集规律,综合运用水化学图解、地球化学模拟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和鲁中隆起地热区地热水水化学数据。结果表... 山东省鲁中南典型地热区主要包括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和鲁中隆起地热区,为了探明研究区地热水氟分布特征及其富集规律,综合运用水化学图解、地球化学模拟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和鲁中隆起地热区地热水水化学数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以Na-Ca-Cl型、Na-Ca-SO_(4)-Cl型和Na-Cl^(-)SO 4型为主,基本为弱碱性水,优势阳离子为Na^(+),氟质量浓度在0.38~4.5 mg/L之间,富钠弱碱性环境有利于地热水中氟的富集。地热水中F-质量浓度与Na^(+)、Cl^(-)和总溶解固体(TDS)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而沂沭断裂带地热水样中F-质量浓度还与K^(+)、SO_(4)^(2-)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Mg^(2+)和HCO_(3)质量浓度呈显著负相关;鲁中隆起地热区地热水中阳离子交换作用较沂沭断裂带地热区更为强烈,Na^(+)反应强度明显强于Mg^(2+)。鲁中隆起地热区和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均为裂隙型热储,热储岩性分别为石灰岩、灰岩热蚀变带和安山岩破碎带,水岩作用强烈。研究区地热水中氟离子的物质来源主要为萤石等含氟矿物的溶解沉淀,受控于阳离子交换等水岩相互作用影响,最终形成高氟地热水,其中高温和富钠对研究区地热水中氟离子富集影响较大。研究成果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中隆起地热区 沂沭断裂带地热区 地热水 水岩作用 驱动机制 裂隙型热储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多分量频率-贝塞尔变换法研究郯庐断裂带潍坊段上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
7
作者 周桂理 罗松 姚华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7-1052,共16页
郯庐断裂带潍坊段位于郯庐断裂带中部,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总体呈现“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格局.相比于郯庐断裂带其他区域,潍坊段地震活动性较弱,属于地震空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明确.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目前仅局限于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带潍坊段位于郯庐断裂带中部,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总体呈现“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格局.相比于郯庐断裂带其他区域,潍坊段地震活动性较弱,属于地震空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明确.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目前仅局限于速度结构和方位各向异性结构,对于上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特征鲜有报道.因此,研究该区域上地壳速度模型和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郯庐断裂带潍坊段浅地壳(<10 km)变形特征,评估该区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我们利用2017年在潍坊段所布设的302个短周期地震仪采集的背景噪声数据,基于改进的多分量频率-贝塞尔变换(MMFJ)法,同时提取到潍坊段东南侧四个区域子阵列的Rayleigh波和Love波的基阶及高阶频散数据,并且进一步反演这些频散数据得到了SV波和SH波速度以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高阶模式频散数据的加入能够降低反演的非唯一性,更好地约束浅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实例中的径向各向异性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潍坊段四个区域都有近似相同的变形特征:在约2 km以浅,径向各向异性为负(V_(SH)<V_(SV)),这可能主要源于潍坊段垂向断裂结构的控制作用;5~7.5 km,径向各向异性为正(V_(SH)>V_(SV)),这可能与早期地壳伸展沉积导致的水平变形结构有关.2~5 km,四个区域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各有不同,但总体处于由负到正的转折状态.这可能因为2~5 km不仅受到断裂结构的控制作用,也受到水平沉积结构的影响,导致径向各向异性结构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多分量频率-贝塞尔变换法 径向各向异性 郯庐断裂带 沂沭断裂带 背景噪声
下载PDF
山东安丘-莒县断裂小店子—茅埠段新活动及其定量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宋方敏 杨晓平 +2 位作者 何宏林 李传友 张兰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0-211,共12页
小店子—茅埠段是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的组成部分,北起莒县小店子东北,南至莒县茅埠以南,总体走向10°~20°,倾向NW或SE,倾角60°以上,长约30km。可细分为5小段,从北到南依次是小店子—齐家庄、源河、库山—西莲池、... 小店子—茅埠段是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的组成部分,北起莒县小店子东北,南至莒县茅埠以南,总体走向10°~20°,倾向NW或SE,倾角60°以上,长约30km。可细分为5小段,从北到南依次是小店子—齐家庄、源河、库山—西莲池、青峰岭和三庄—宅科小段。各小段之间为左阶或右阶斜列,平面上呈向北收敛、向南撒开的帚状。断裂在卫片和航片上都显示出清楚的线性影像,地貌上表现为清楚的基岩陡坎。根据野外所获得的天然和探槽剖面以及年龄样品测试结果,确定其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活动性质是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挤压逆断。距今约70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64~73m,位移速率0.91~1.04mm/a。距今约12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5.5~7.8m,位移速率0.46~0.65mm/a;垂直位移量2~3.8m,位移速率0.17~0.32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研究 莒县 新活动 东安 位移速率 沂沭断裂带 位移量 组成部分 线性影像 样品测试 探槽剖面 活动时代 全新世 右旋 倾角 航片 基岩 地貌 走滑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53
9
作者 张鹏 王良书 +2 位作者 石火生 李丽梅 谭慧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16-1323,共8页
本文在总结郯庐断裂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深部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华南华北碰撞造山时期,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发生了显著的... 本文在总结郯庐断裂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深部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华南华北碰撞造山时期,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发生了显著的左旋走滑剪切变形。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在晚侏罗至早始新世(50Ma前)的左旋走滑直接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的俯冲,板块俯冲边界的应力直接传递到郯庐断裂带导致其发生走滑运动;早白垩世中期至古近纪,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内部及两侧盆地的伸展则受控于深部岩石圈减薄、地幔底辟导致的裂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山东段 沂沭断裂带 构造演化 中新生代
下载PDF
山东龙泉站金矿区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洪奎 杨锋杰 +3 位作者 牛树银 李英平 田京祥 郝兴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5-639,共5页
山东龙泉站金矿区的金矿产于沂水-汤头断裂主裂面下盘的糜棱岩化碎裂岩和花岗质碎裂岩中。对区内典型金矿床硫、氢、氧、碳和铅等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资料表明:黄铁矿的δ34S值的变化为+2.7‰-+4.4‰,δ18OH2O值为-1.78‰-+4.07‰,δD(SMOW... 山东龙泉站金矿区的金矿产于沂水-汤头断裂主裂面下盘的糜棱岩化碎裂岩和花岗质碎裂岩中。对区内典型金矿床硫、氢、氧、碳和铅等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资料表明:黄铁矿的δ34S值的变化为+2.7‰-+4.4‰,δ18OH2O值为-1.78‰-+4.07‰,δD(SMOW)值为-74‰--77‰,δ13C平均值为-4.18‰--5.1‰,铅同位素具有正常铅的特点,说明区内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地下深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降水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龙泉站 金矿 同位素 物质来源 成矿流体
下载PDF
山东安丘古近纪冲积层中的地震记录 被引量:18
11
作者 田洪水 王金光 +1 位作者 吕明英 王立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7-453,共7页
在山东安丘市沂沭断裂带分布区,发现古近纪朱壁店组冲积相沉积中发育一些震积岩层,它们是一套以振动液化砂岩墙、液化砂岩脉、裂隙充填砂砾岩墙、震塌岩、震成小断裂及塌陷构造等为震积特征的震积岩组合。这些古近纪震积岩表明,沂沭断... 在山东安丘市沂沭断裂带分布区,发现古近纪朱壁店组冲积相沉积中发育一些震积岩层,它们是一套以振动液化砂岩墙、液化砂岩脉、裂隙充填砂砾岩墙、震塌岩、震成小断裂及塌陷构造等为震积特征的震积岩组合。这些古近纪震积岩表明,沂沭断裂带在新生代早期是一个构造活动强烈、强地震频繁发生的时期。由这些震积岩所记录的地震灾变事件,是该地区继燕山构造旋回结束后进入喜马拉雅构造旋回的响应。安丘古近纪朱壁店组震积岩的发现,为研究沂沭断裂带的活动史及区域地层调研提供了新的实际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 朱壁店组 震积岩 冲积层 沂沭断裂带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不同地质时期地震液化脉构造对比 被引量:15
12
作者 田洪水 袁静 +2 位作者 张慎河 魏焕卫 张邦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6-501,共6页
在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已发现震旦纪石旺庄组、寒武纪馒头组、古近纪朱壁店组和沙河街组四个层位发育震积岩,它们均是具有地震液化脉构造和其它地震成因层内构造的震积岩层。通过对比与分析,确认不同地层层位的液化脉构造具有某些共同特... 在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已发现震旦纪石旺庄组、寒武纪馒头组、古近纪朱壁店组和沙河街组四个层位发育震积岩,它们均是具有地震液化脉构造和其它地震成因层内构造的震积岩层。通过对比与分析,确认不同地层层位的液化脉构造具有某些共同特征,这反映了不同层位的液化脉构造的成因具同一性。笔者认为将具有地震液化脉构造共同特征的前寒武纪“molar tooth构造”,称作“泥亮晶灰岩液化脉构造”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脉构造 特征 地震成因 沂沭断裂带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北段东支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及活动性 被引量:11
13
作者 徐建国 徐华 +5 位作者 张涛 张卓 祁晓凡 侯建华 纪汶龙 刘宏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6-790,共15页
沂沭断裂带北段即潍坊市朱里以北的隐伏构造区,其主要隐伏活动断裂对第四系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沂沭断裂带的活动性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其东支主干断裂是新构造运动强活动带,对地震的发生具有控制作用。莱州湾地区所开展的1∶5万区域... 沂沭断裂带北段即潍坊市朱里以北的隐伏构造区,其主要隐伏活动断裂对第四系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沂沭断裂带的活动性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其东支主干断裂是新构造运动强活动带,对地震的发生具有控制作用。莱州湾地区所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通过大量的地面调查、物探、钻探等工作,对沂沭断裂带北段安丘-莒县断裂、昌邑-大店断裂的空间分布及活动性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两条主干断裂呈NNE向大致平行展布延伸,进入莱州湾海域,其中昌邑-大店断裂活动性质表现为走滑为主兼具逆冲运动,倾角近直立,倾向大致以东冢村北为界,由南段的倾向东转为北段的倾向西,该断裂最晚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安丘-莒县断裂控制了新生代地层的空间分布,新生代以来活动方式以向西正断为主,错断全新世地层并造成地表建筑物的开裂,目前仍处于活动期。本次调查首次确定了昌邑潜凸起的存在,该凸起位于断裂带北段东支两条主断裂之间,凸起区第四系厚度明显变薄,局部基岩出露;以柳疃断裂为界,北段潜凸区第四系下伏地层为新近纪明化镇组、馆陶组;南段潜凸区第四系下伏地层为新近纪八亩地组、牛山组,古近纪朱碧店组和白垩纪红土崖组。昌邑潜凸起区的发现对于莱州湾南岸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主干断裂 昌邑潜凸起 浅部构造 活动性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重力场及地壳结构特征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鑫 张景发 +1 位作者 付萍杰 高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31-747,共17页
沂沭断裂带为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新构造运动显著,是华北地区的强震活动带之一。文中收集了该地区的布格重力数据,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重力场进行有效分离,研究区域地壳结构特征及断裂空间展布,并应用Parker变密度模型对区域莫霍面... 沂沭断裂带为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新构造运动显著,是华北地区的强震活动带之一。文中收集了该地区的布格重力数据,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重力场进行有效分离,研究区域地壳结构特征及断裂空间展布,并应用Parker变密度模型对区域莫霍面进行反演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重力区域场显示,沂沭断裂带形成了NNE走向的大型重力梯度带,分隔了鲁西、鲁东地块,成为区域内重要的地球物理分界线。2)重力局部场显示,中上地壳结构复杂,沂沭带内部呈现两堑一垒的重力异常格局,5条主干断裂形成线性梯度带分布于东、西地堑内,鲁西块体的多条NW向活动断裂交切于沂沭断裂带,多数断裂只交切于西地堑,而蒙山山前断裂和苍尼断裂横穿沂沭断裂带;下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发生明显的褶曲构造,表现出大规模高、低密度异常相间排列的典型特征。3)区域莫霍面形态东高西低,沂沭断裂带形成了莫霍面陡变带,造成了东西分异格局,潍坊东—莒县—临沂一线出现莫霍面上隆区,具有强震发生的深部孕震环境。4)区域内地震多发于高、低重力异常转化带之间,特别是活动断裂对应的重力梯度条带之上,地震的发生与断裂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沂沭断裂带地震活动性最强,且东地堑强于西地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地壳结构 布格重力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析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基于GPS观测网的山东地区地壳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殷海涛 李杰 +2 位作者 张玲 吴晨 董晓娜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6-281,共6页
基于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CMONOSD)和周边国际IGS站点提供的2007年全年的观测数据,利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出各基准站间的基线值和站点速度场,并对山东省内主要断裂带——沂沭断裂带两侧的地壳运动状况以及山东相对... 基于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CMONOSD)和周边国际IGS站点提供的2007年全年的观测数据,利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出各基准站间的基线值和站点速度场,并对山东省内主要断裂带——沂沭断裂带两侧的地壳运动状况以及山东相对于周边地区的运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地区不同块体的运动状态相对平稳,且随中国大陆东部较均匀地向东南方向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地壳运动 GPS 沂沭断裂带 基线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的地震成因岩石新认识 被引量:18
16
作者 田洪水 李洪奎 +2 位作者 王金光 郭广军 张增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6-505,共10页
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成因岩石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是具有地震成因构造的震积岩、震断层构造岩、震火山岩及隐爆地震角砾岩。前两类是构造地震的记录,而后两类是火山地震及隐爆火山地震的记录。由于震断层构造岩沿长期活动性... 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成因岩石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是具有地震成因构造的震积岩、震断层构造岩、震火山岩及隐爆地震角砾岩。前两类是构造地震的记录,而后两类是火山地震及隐爆火山地震的记录。由于震断层构造岩沿长期活动性断层分布,大多遭受了若干期强地震活动的改造,所以不易确定其最初的形成时期。因此,笔者重点对分布于沂沭断裂地震带及附近的其它三类地震成因岩石(包括震积岩、震火山岩和隐爆地震角砾岩)作了研究,论述了三类地震成因岩石的特征、时空分布、反映的地震作用机理及意义。认为:地震成因岩石不仅是强地震事件和激烈构造活动的记录;而且,因为由强地震形成的不同等级断层和裂隙构成了一个高渗透性的能够沟通不同深度石油和成矿流体的网络,所以深入研究地震成因岩石有助于完善大断裂地震带及近区的石油聚集与成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成因岩石 新认识 沂沭断裂带
下载PDF
日本Mw9.0地震后沂沭断裂带两侧块体相对运动及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朱成林 甘卫军 +3 位作者 李杰 贾媛 王强 殷海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88-999,共12页
基于连续GPS数据,利用滑动块体模型研究了日本MW9.0地震前后沂沭断裂带两侧块体连续的相对运动状态,并研究其对区域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地震以来:1)两侧块体呈右旋走滑兼挤压状态,平均走滑、挤压速率分别为0.9±0.1mm·... 基于连续GPS数据,利用滑动块体模型研究了日本MW9.0地震前后沂沭断裂带两侧块体连续的相对运动状态,并研究其对区域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地震以来:1)两侧块体呈右旋走滑兼挤压状态,平均走滑、挤压速率分别为0.9±0.1mm·a-1和-0.7±0.1mm·a-1,相比日本地震之前,运动过程更具起伏特征,可能与日本地震前后俯冲带两侧板块间相互运动状态的改变有关;2)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区地震活动频次N、总释放能量折算震级M、地震活动度S值、地震b值与两侧块体相对运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69、0.74、-0.6,T检验显示相关性显著.在研究区地震能量集中释放阶段两侧块体相对运动方向和研究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相对运动速率和地震活动强度变化具有同步特征,两侧块体相对运动对区域地震活动具有控制作用;3)莱州序列和乳山震群的发生可能与两侧块体相对运动促进的局部区域应力调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Mw 9.0地震 沂沭断裂带 块体模型 地震活动 震源机制
下载PDF
胶东和鲁西地区中生代成矿作用重大差异性的内在因素 被引量:30
18
作者 徐贵忠 周瑞 +4 位作者 王艺芬 佘宏全 李兵 杜本明 宋明春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9-18,共10页
胶东和鲁西地区被沂沭断裂带所分隔 ,在中侏罗世末期 ,由于郯庐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运动 ,二个地区最终拼合在一起。胶东和鲁西地区的金等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 ,但其成矿作用的规模、矿床类型和成矿机制均存在很大的差别... 胶东和鲁西地区被沂沭断裂带所分隔 ,在中侏罗世末期 ,由于郯庐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运动 ,二个地区最终拼合在一起。胶东和鲁西地区的金等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 ,但其成矿作用的规模、矿床类型和成矿机制均存在很大的差别。研究表明 ,鲁西地区长期处于华北板块内部 ,而胶东地区则是长期处于华北板块的边缘地带 ,它曾经历了前寒武纪强烈的地质作用、早古生代洋—陆俯冲与碰撞造山作用、晚古生代缓慢隆起、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的陆—陆俯冲与强烈挤压以及燕山晚期岩石圈减薄与大规模构造 岩浆活动的复杂的构造环境和地质演化过程。因此可以认为 ,除上述综合地质构造作用因素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地区 沂沭断裂带 中生代 构造-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动力学背景 胶东地区
下载PDF
沂沭带形变、重磁场时空变化特征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8
19
作者 燕乃玲 潘纪顺 +2 位作者 郭玉莲 李建奎 唐廷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综合利用流动水准和流动重磁复测资料 ,分析沂沭断裂带上地壳形变场和地球物理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 ,揭示沂沭断裂带活动特征是以鲁中隆起的继承性活动为主 ,沂沭带北端的双山—李家庄断裂两盘的垂直形变受区域断裂控制并与区域地震活动... 综合利用流动水准和流动重磁复测资料 ,分析沂沭断裂带上地壳形变场和地球物理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 ,揭示沂沭断裂带活动特征是以鲁中隆起的继承性活动为主 ,沂沭带北端的双山—李家庄断裂两盘的垂直形变受区域断裂控制并与区域地震活动有关 ,与 1983年菏泽地震和 1995年苍山地震有较好对应关系 ;沂水附近地磁场有“窗口效应” ,尤其与南黄海地震活动及沂沭断裂带上的小震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地球物理场 区域地震构造活动 窗口效应 形变场 重磁场 地震活动
下载PDF
从水系的分布形态探讨沂沭断裂带的运动特征 被引量:14
20
作者 林爱明 饶刚 闫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5-136,共12页
郯城—庐江断裂带是纵贯中国大陆东部,长达2 000km以上的大断裂带。该研究利用DEM数据和ETM,以及谷歌卫星影像来分析郯城—庐江断裂带中段的沂沭断裂带周边的水系的几何分布形态特征。三维卫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的结果显示:(1)沿断裂... 郯城—庐江断裂带是纵贯中国大陆东部,长达2 000km以上的大断裂带。该研究利用DEM数据和ETM,以及谷歌卫星影像来分析郯城—庐江断裂带中段的沂沭断裂带周边的水系的几何分布形态特征。三维卫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的结果显示:(1)沿断裂带周边发育的水系的几何分布形态主要受由F1—F44条主要断层所组成的沂沭断裂带构造所制约;(2)沿断裂带发育的水系不具有典型的走滑断层的系统化的同步转折和位错的变形特征;(3)沂沭断裂带东侧的F1和F2断裂是现今的活动断裂,而F3和F4断裂在第四纪基本没有明显的活动迹象;(4)F1和F2断裂以垂向运动为主,具有高角度的逆断层或正断层的运动特征。该研究结果显示沿断裂发育的水系地貌和几何分布特征可作为评价断裂的活动性和运动特征的地貌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同步转折 活动断裂 郯城—庐江断裂带 沂沭断裂带 地震位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