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成分与地理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于晶 曹同 +3 位作者 郭水良 任启昌 费立军 史继风 《木本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1,共4页
首次报导了辽宁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 ,计 2 8科 31属 1 2 9种 ,其中东北地区新记录 3种 ,辽宁省新记录 1种 ,就其在保护区的分布特征、区系成分和地理分布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 苔藓植物 区系 医巫闾山 地理分布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海蚀地貌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商翎 高飞 +2 位作者 张立东 郑月娟 张志斌 《地质与资源》 CAS 2006年第4期253-255,271,共4页
简要介绍医巫山闾山山区海蚀地貌遗迹的发现及其形态类型、形成的可能时代和机制.这不仅为定性及定量研究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上升和海平面变化幅度和速率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医巫闾山风景区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提供新的条件.
关键词 医巫闾山 海蚀地貌 遗迹 新构造运动 海平面 变动
下载PDF
颛顼大帝和洪荒时代的北方 被引量:6
3
作者 艾荫范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76-79,89,共5页
颛顼大帝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史学典籍和学者一直把这支文明的起源定位于山西、四川、河南、安徽乃至浙江。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以考古、神话、民俗、语言、文字诸学科互相参证,从远古中国北方民族生存状态的整体出发对历史... 颛顼大帝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史学典籍和学者一直把这支文明的起源定位于山西、四川、河南、安徽乃至浙江。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以考古、神话、民俗、语言、文字诸学科互相参证,从远古中国北方民族生存状态的整体出发对历史旧籍作了反思性解读,认定这一文明起源于北方辽西,它的考古学背景应是红山文化及前红山文化,与阜新查海遗址渊源甚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颛顼大帝 远古文明 医巫间 查海遗址 阜新
下载PDF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符号意义与市场践行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国武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43-144,共2页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是辽西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深刻理解它在商业传播中的作用,是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从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研究现状入手,探究其蕴含着生命意识的符号意义和伴随着商业传播的市场前景,...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是辽西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深刻理解它在商业传播中的作用,是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从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研究现状入手,探究其蕴含着生命意识的符号意义和伴随着商业传播的市场前景,有助于实现一种文化"共享"与"增值",进而影响人们对剪纸这一特殊商品的接受与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商业传播 符号
下载PDF
欧阳云的“恋庐”情结及其成因探析
5
作者 朱洁 黄文清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01-112,共12页
清代后期著名诗人欧阳云,身处晚清,遭遇了国运与家道的衰败,生平蹭蹬。他创作诗歌四百余首,“庐”是其核心支柱。诗人在家室之庐、东山之庐与山水之庐的低回吟唱中,书写了一个底层士子的漂泊悲哀与自我救赎之路,表现出对实体家园的向往... 清代后期著名诗人欧阳云,身处晚清,遭遇了国运与家道的衰败,生平蹭蹬。他创作诗歌四百余首,“庐”是其核心支柱。诗人在家室之庐、东山之庐与山水之庐的低回吟唱中,书写了一个底层士子的漂泊悲哀与自我救赎之路,表现出对实体家园的向往和精神家园的渴慕,凝聚成独特的“恋庐”情结。其“恋庐”情结的形成,延续了千古文人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坚守,体现儒家文化精神的支撑与籍贯地理的影响,更与时代环境密不可分。欧阳云“恋庐”情结也是晚清变局中许多文人思想状态的真实缩影,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云 “恋庐”情结 精神追求 《亦吾庐诗草》
下载PDF
辽代绿琉璃瓦残块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孙凤 王若苏 +2 位作者 许惠攀 刘成 黄风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839-3843,共5页
琉璃瓦作为古代高等级的建筑材料,从北魏时期就在宫殿、皇家寺庙上开始应用,辽宋时期除了应用在皇室建筑上,并且开始在陵园建筑上使用琉璃瓦。现存的明清时期琉璃瓦普遍存在釉层大量脱落的状况,但研究的这件辽代的绿琉璃瓦残块上,虽然... 琉璃瓦作为古代高等级的建筑材料,从北魏时期就在宫殿、皇家寺庙上开始应用,辽宋时期除了应用在皇室建筑上,并且开始在陵园建筑上使用琉璃瓦。现存的明清时期琉璃瓦普遍存在釉层大量脱落的状况,但研究的这件辽代的绿琉璃瓦残块上,虽然釉层极薄、冰裂纹遍布、表面发白,釉层却整体保存十分完好,几乎没有明显起翘脱落,且具有很好的强度。采用超景深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对辽宁北镇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中的新立遗址出土绿琉璃瓦残块进行胎、釉的成分分析,研究其烧造工艺,并对其保存现状和釉层保存完好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该绿琉璃瓦胎体原料为优质瓷土加上少量小颗粒砂石,其晶相有石英、α-方石英、硅线石、刚玉,是瓷土作胎的较早范例,为我国使用瓷土烧制琉璃瓦的早期历史和工艺发展提供了佐证。绿色釉层属于PbO-SiO 2-Al 2O 3基础釉体系,以Cu为呈色元素,Pb含量低于明清琉璃瓦,其成分中ZnO的缺失可能是釉面青绿色深浅不一、光泽度较低的原因。绿釉几乎无剥离,胎釉结合强度很好,是由于低铅薄釉降低了热膨胀系数、缓解了应力,胎釉热膨胀系数相配,表层浅裂缝不易联通内部与外界环境。加之其使用和保存环境都较为干燥,降低了水的影响,几乎没出现吸湿膨胀和冰冻膨胀。该工作可为相似文物样品的研究、辽代建筑琉璃构件工艺的研究和琉璃文物的病害和保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 新立遗址 绿琉璃瓦 工艺研究
下载PDF
辽宁北镇市辽代帝陵2012~2013年考古调查与试掘 被引量:18
7
作者 万雄飞 司伟伟 +9 位作者 吴鹏 刘潼 赵杰 刘昌 胡国富 姚志勇 吴亚成 图旭刚 万雄飞 司伟伟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4-54,共21页
辽代帝陵考古是辽代历史和考古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据《辽史》等相关史料记载,辽代共有五处帝陵,其中显陵和乾陵位于今辽宁省境内的医巫闾山,但具体位置不详。《辽史·地理志》载:“显州,奉先军。上,节度。本渤海显德府地... 辽代帝陵考古是辽代历史和考古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据《辽史》等相关史料记载,辽代共有五处帝陵,其中显陵和乾陵位于今辽宁省境内的医巫闾山,但具体位置不详。《辽史·地理志》载:“显州,奉先军。上,节度。本渤海显德府地。世宗置,以奉显陵。显陵者,东丹人皇王墓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北镇市 医巫闾山 辽显陵 辽乾陵 陵区布局
原文传递
哈密境内汉唐伊吾路研究
8
作者 张坤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19年第1期238-249,421,共13页
哈密地处新疆东部,东据河西,南联罗布泊,西接吐鲁番,北控蒙古,高大的天山山脉横亘东西,将其分为三部分:南部为天山融水滋润的哈密绿洲,及环顾四周的噶顺戈壁;北部为三塘湖——淖毛湖戈壁;在中部则是天山及其支脉莫钦乌拉山形成的巴里坤... 哈密地处新疆东部,东据河西,南联罗布泊,西接吐鲁番,北控蒙古,高大的天山山脉横亘东西,将其分为三部分:南部为天山融水滋润的哈密绿洲,及环顾四周的噶顺戈壁;北部为三塘湖——淖毛湖戈壁;在中部则是天山及其支脉莫钦乌拉山形成的巴里坤——伊吾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wulu the xin bei ROAD the shuo gan ROAD the MO he yan QI ROAD the xin kai ROAD the HUI HU ROA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