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运河研究的开拓与传承——纪念筱苏师诞辰110周年与《中国的运河》出版80周年
1
作者 陈隆文 刘嘉琪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38-44,共7页
史念海先生于1944年撰著的《中国的运河》是学术界较早印行出版的中国运河学著作。《中国的运河》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在为世所用的治学理念指导下,辅之以实地考察,提出了中国大运河研究中许多创造性的见解。这些具有创新价值的见解贯穿... 史念海先生于1944年撰著的《中国的运河》是学术界较早印行出版的中国运河学著作。《中国的运河》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在为世所用的治学理念指导下,辅之以实地考察,提出了中国大运河研究中许多创造性的见解。这些具有创新价值的见解贯穿了史念海先生中国大运河研究的全部学术实践活动,时至今日仍有其熠熠生辉之处,值得当代学人认真研究、传承、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的运河》 开拓与传承 隋唐大运河 永济渠沁河故道
下载PDF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沁河故道探索 被引量:6
2
作者 陈隆文 殷春华 李妍芳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5期98-105,共8页
永济渠沁河故道段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沟通黄河与海河水系的水运功能。清代地方志文献明确记载,现代中原地区的东、西孟姜女河就是隋唐永济渠沁河故道的遗迹,其中东孟姜女河原为西孟姜女河支流。不仅如此,东、西孟姜女河沿... 永济渠沁河故道段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沟通黄河与海河水系的水运功能。清代地方志文献明确记载,现代中原地区的东、西孟姜女河就是隋唐永济渠沁河故道的遗迹,其中东孟姜女河原为西孟姜女河支流。不仅如此,东、西孟姜女河沿线的地形条件、地质构造、入清水地点的选择等方面更进一步印证了以上观点。据此,隋唐永济渠的沁河故道,按今日之地理方位,应于武陟县东南从当时沁河下游主河道中分出,东北向沿共产主义渠,经武陟县毛庵、安庄至获嘉县后小召村,继而沿西孟姜女河走势,东北经获嘉县韩小营,行至延津县马村与东孟姜女河相接,末段沿着东孟姜女河的走势,东北经卫辉市焦家庄、贺生屯等村,最终于卫辉市西北汇入清水(卫河)。该条河线不仅利用了武陟东北最为低洼的古黄河背河洼地,而且顺此洼地东北行至清水南岸又有汲县断裂的存在。将古黄河背河洼地与此断裂连接在一起,自西南而来的沁河便能够沿此断裂汇入清水,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沿线的自然地理条件,体现出古人的高超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济渠 沁水故道 东、西孟姜女河
下载PDF
历史上黄河故道水运功能的开发与利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陈隆文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3-54,68,共3页
对于黄河改道所遗留的故道,应该充分认识其形成、演变的历史过程和特点,挖掘故道的潜在利用价值,服务当今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魏晋时期曹操开白沟和隋朝隋炀帝凿永济渠过程中对前代黄河故道利用的成功案例为后人提供了宝贵... 对于黄河改道所遗留的故道,应该充分认识其形成、演变的历史过程和特点,挖掘故道的潜在利用价值,服务当今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魏晋时期曹操开白沟和隋朝隋炀帝凿永济渠过程中对前代黄河故道利用的成功案例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道 开发利用 白沟 永济渠 黄河
下载PDF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新乡段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元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10,共3页
大运河新乡段是申遗立即列入项目卫河(永济渠)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大运河形成时间较早、延续使用时间较长的河段之一,也是目前河南境内唯一一段可以看到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新乡段历史悠久,始于隋永济渠,明以后改称卫河,历代均... 大运河新乡段是申遗立即列入项目卫河(永济渠)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大运河形成时间较早、延续使用时间较长的河段之一,也是目前河南境内唯一一段可以看到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新乡段历史悠久,始于隋永济渠,明以后改称卫河,历代均为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承担着漕运、灌溉、行洪等功能,对新乡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及文化底蕴,对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推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永济渠 新乡段 卫河
下载PDF
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水路交通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颜 杜文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5-133,共9页
五代十国时期的水路交通是目前研究中的一个空白。本文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这一历史时期南北方的水路交通状况,重点对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的变化情况和南、北方新开凿或疏浚的小运河进行了详尽地研究;其次,对这一历史时期各地的自然水... 五代十国时期的水路交通是目前研究中的一个空白。本文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这一历史时期南北方的水路交通状况,重点对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的变化情况和南、北方新开凿或疏浚的小运河进行了详尽地研究;其次,对这一历史时期各地的自然水道的通航情况进行了考察。初步勾画出了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水路交通网,对促进中国古代交通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汴河 五丈河 天平渠 永济渠 江南河 中江 新洋江
原文传递
永济渠渠首段流路复原 被引量:6
6
作者 仇晓东 何凡能 +2 位作者 刘浩龙 肖冉 邓清海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6-453,共8页
永济渠是隋唐时期北方地区一条重要的人工运河,对古代北方地区水运交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有关其渠首段经流问题,至今仍存歧见。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史料及考古资料的梳理与分析,探讨了永济渠最初开凿时渠首段的具体位置... 永济渠是隋唐时期北方地区一条重要的人工运河,对古代北方地区水运交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有关其渠首段经流问题,至今仍存歧见。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史料及考古资料的梳理与分析,探讨了永济渠最初开凿时渠首段的具体位置及变迁过程,结果表明:1永济渠初开时,渠首段经流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东北,具体流路自黄河入沁水,溯沁水西行,于白马沟村分沁水北行,至南石涧村折而东行,经北霍村、纪孟村、马范桥村、后董村、郇封村、纸坊村,于碑桥村附近入吴泽陂,经光沟水于合河镇入清水,东南接白沟;2渠首段运道因向西绕行过远,前后只经流了十数年,便于唐初弃用,并将运道起点改至淇门;3唐宋时期,为避开黄河对漕运的影响,政府采用广建漕仓、调节漕运等措施,推行水陆联运,以确保漕运的顺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济渠 渠首段 流路复原 隋唐时期 武陟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