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及物性系统视域下宋词《雨霖铃》及其英译本对比分析
1
作者 詹全旺 马静静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59-66,共8页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及物性系统视角出发,自建语料库辅助检索工具对比分析宋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及其英译本。研究发现:许渊冲译本与原词在及物性过程分布上更接近,杨宪益译本与原词偏差较大;许译在个别小句上调整了...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及物性系统视角出发,自建语料库辅助检索工具对比分析宋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及其英译本。研究发现:许渊冲译本与原词在及物性过程分布上更接近,杨宪益译本与原词偏差较大;许译在个别小句上调整了原词过程类型,译文的意境形成意、音、形三美兼备,杨译则大量调整原词的过程类型,译文语义更为饱满。相对而言,许译与原词大致实现了音韵、形式和功能对等,译文略胜一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 《雨霖铃》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雨霖铃》两个英译本文化意象翻译 被引量:2
2
作者 叶婧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117-119,共3页
本文通过对《雨霖铃》两个英译本文化意象翻译的对比分析以及许渊冲和Rewi Alley两位译者文化取向的对比分析,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角,阐明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语境下,译者的翻译目的应从迎合西方文化和读者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挑... 本文通过对《雨霖铃》两个英译本文化意象翻译的对比分析以及许渊冲和Rewi Alley两位译者文化取向的对比分析,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角,阐明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语境下,译者的翻译目的应从迎合西方文化和读者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挑战西方文化霸权,提倡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应以异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雨霖铃》 目的论 异化
下载PDF
识解理论视域下宋词翻译的主观性研究——以《雨霖铃》3个英译本为例
3
作者 尹航 杜小红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12期55-61,共7页
识解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有助于阐释导致宋词译文差异的深层原因。文章基于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以《雨霖铃》3个英译本为对象,探究译者主观性如何体现于不同译本中,以及导致译者主观性差异的主要原... 识解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有助于阐释导致宋词译文差异的深层原因。文章基于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以《雨霖铃》3个英译本为对象,探究译者主观性如何体现于不同译本中,以及导致译者主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在体认经验、原文及目标读者的影响下,译者通过激活特定辖域与背景、选取不同的视角、突显不同的事体及输出具有不同详略度的译文来构建情境。四个维度间具有内在联系,共同作用于多元译本的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解理论 宋词翻译 《雨霖铃》
下载PDF
“雨霖铃”制曲时空考——与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商榷
4
作者 李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09-112,共4页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提出“雨霖铃”的制曲时空问题,他以《长恨歌》诗证史,赞同“雨霖铃”作于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赴蜀途中(天宝十五年,756)的说法,并根据玄宗回驾京师的季节否定了“雨霖铃”作于玄宗归京途中(至德...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提出“雨霖铃”的制曲时空问题,他以《长恨歌》诗证史,赞同“雨霖铃”作于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赴蜀途中(天宝十五年,756)的说法,并根据玄宗回驾京师的季节否定了“雨霖铃”作于玄宗归京途中(至德二年,757)的观点。在对《全唐诗》中的“霖”字和唐代的“霖雨”天气加以考证之后,可以发现,“雨霖铃”作于玄宗归京途中实有可能,但其作于玄宗赴蜀或居蜀时秋季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霖铃”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 《长恨歌》 以诗证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