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名中医于志强临床运用子类药经验
1
作者
黄丹妮
朱林平
刘岩
《陕西中医》
CAS
2023年第12期1792-1795,1799,共5页
子类药具有内实质重的特点,成熟后落地入土,在治疗上有向内、向下的作用趋势,故能走里利尿、泄下逐水、降气化痰、清肝降压;种子与果实作为植物的繁殖器官,具有生发之气,静而不守,有助于孕育之胎长养,且集植物精华,类似人类之精具有繁...
子类药具有内实质重的特点,成熟后落地入土,在治疗上有向内、向下的作用趋势,故能走里利尿、泄下逐水、降气化痰、清肝降压;种子与果实作为植物的繁殖器官,具有生发之气,静而不守,有助于孕育之胎长养,且集植物精华,类似人类之精具有繁殖意义;种子与果实多生于植物高位,具有通过枝干汲取周身之营养精华能力,因此子类药之于人体具有明目功效。于志强教授临证重视中药性味归经及升降浮沉特性,运用取象比类思维总结用药规律,擅长运用子类药,取其内实质重,沉降下行及多生高位,静而不守,集植物之精华,生发内蕴特性,抓住精髓,广泛应用于石淋、顽痰哮喘、肝硬化腹水、高血压、男性不育、甲亢后遗症突眼症等内科杂病。文章通过对于志强教授运用子类药经验进行整理,为内科杂病诊治带来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类药
中药特性
取象比类
于志强
内科杂病
名中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于志强“郁滞论”辨治不寐经验
被引量:
8
2
作者
朱林平
李侠
+3 位作者
刘岩
曹旭焱
刘长玉
杜武勋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99-101,共3页
于志强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心内科医、教、研工作,擅长治疗心系疾病,取法先贤医家诸论并结合数十年临证经验,提出“郁滞论”学术思想,并认为气、血、痰、火、食、湿之郁皆可致不寐。本文简述于教授...
于志强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心内科医、教、研工作,擅长治疗心系疾病,取法先贤医家诸论并结合数十年临证经验,提出“郁滞论”学术思想,并认为气、血、痰、火、食、湿之郁皆可致不寐。本文简述于教授“郁滞论”思想及临床最常见之肝郁(合火、痰、瘀)致不寐的分型证治,并结合案例加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经验
于志强
郁滞论
不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于志强从肝论治冠心病经验
被引量:
17
3
作者
张少强
鞠静
+7 位作者
曹旭焱
朱明丹
张红霞
袁宏伟
刘岩
刘长玉
杜武勋
于志强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1期32-34,共3页
探讨于志强教授从肝论治冠心病经验。强调治疗冠心病从肝论治,并提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肝泄火、化痰行痹,平肝息风、滋阴活血,养血柔肝、宁心复脉,温经散寒、暖肝通脉等治疗方法。并举验案1则。
关键词
冠心病
从肝论治
名医经验
于志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于志强“郁滞论”思想探源及解析
被引量:
22
4
作者
刘岩
于志强
刘长玉
《河南中医》
2017年第9期1522-1525,共4页
于志强教授从医40余载,取法先贤,并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郁滞论"学术思想,取法"五郁""六郁"之说,认为"郁滞"有"无形之郁"和"有形之郁",百病皆以"无形之郁&qu...
于志强教授从医40余载,取法先贤,并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郁滞论"学术思想,取法"五郁""六郁"之说,认为"郁滞"有"无形之郁"和"有形之郁",百病皆以"无形之郁"为先,继以"有形之郁"从之。世人治病多重有形,而轻无形,大谬也。"无形之郁"者,以气郁为首,进而衍生为火郁、寒郁、情志之郁等。"有形之郁",以痰郁、湿郁、饮郁、浊郁、食郁、血郁、络郁等为主。于教授认为病之所生,无论外感内伤,多与"郁滞"相关。此中"郁滞"囊括了所有关于气血津液的运行的失常,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而在诸郁之中,又以气机之郁为先导及核心,故而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将"郁滞"分为"气机之郁""水液之郁""血络之郁""痰瘀为郁""正虚而郁"五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滞论”
“无形之郁”
“有形之郁”
于志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于志强针药结合平调五脏阴阳治疗失眠经验
被引量:
3
5
作者
刘岩
王东平
+1 位作者
曹旭焱
袁宏伟
《山东中医杂志》
2018年第4期316-318,共3页
于志强教授认为失眠发生机制在于阴阳失衡,阳不入阴,阴阳不交。而五脏各分阴阳,任何一脏发生阳气偏亢或阴液、阴血不足,皆可导致失眠。故治疗当以五脏辨证为主,明确病变之脏及其阴阳盛衰情况,再以针药结合治疗,采用清肝泻火、补肝养血...
于志强教授认为失眠发生机制在于阴阳失衡,阳不入阴,阴阳不交。而五脏各分阴阳,任何一脏发生阳气偏亢或阴液、阴血不足,皆可导致失眠。故治疗当以五脏辨证为主,明确病变之脏及其阴阳盛衰情况,再以针药结合治疗,采用清肝泻火、补肝养血、养心安神、清化脾胃等方法平调五脏阴阳,以快速有效地缓解失眠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五脏阴阳辨证
针药结合
于志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于志强运用越鞠丸论治杂病经验
被引量:
7
6
作者
朱林平
李侠
+4 位作者
刘岩
丛紫东
李烨
袁宏伟
杜武勋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5-8,共4页
于志强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近五十载,擅长治疗各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内科杂病,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视“郁滞论”思想,强调“内伤杂病从肝论治”,临证时擅长应用越鞠丸等经典名方。本文主要简述于志强“郁滞论”思想在...
于志强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近五十载,擅长治疗各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内科杂病,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视“郁滞论”思想,强调“内伤杂病从肝论治”,临证时擅长应用越鞠丸等经典名方。本文主要简述于志强“郁滞论”思想在杂病论治中的应用,其总以“气机之郁”为先,继而由气郁致水液、血络、痰瘀等其他诸郁,而越鞠丸方中五味药物合用为临床治疗诸郁之代表方剂,于主任以之为主方临证加减,常用于因郁致各种内伤杂病如神经官能症、妇女带下、脂肪肝、糖尿病等,并临证举隅验案二则以供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名老中医
于志强
郁滞论
越鞠丸
杂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于志强运用花类药调节肝之疏泄经验
被引量:
3
7
作者
姬壮壮
祁向争
于志强(指导)
《西部中医药》
2022年第7期43-45,共3页
于志强教授临证配伍花类药,取其气味芬芳,质轻不燥,性善上达,理气而不伤阴,清热而不败胃,凉血而不壅滞的特点及其疏肝理气、醒脾和胃、活血化瘀、凉血清热、解郁安神的作用,用其调节肝之疏泄功能尤为适当,用于治疗情志病、皮肤疾病、妇...
于志强教授临证配伍花类药,取其气味芬芳,质轻不燥,性善上达,理气而不伤阴,清热而不败胃,凉血而不壅滞的特点及其疏肝理气、醒脾和胃、活血化瘀、凉血清热、解郁安神的作用,用其调节肝之疏泄功能尤为适当,用于治疗情志病、皮肤疾病、妇科疾病、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恰如其分,每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类药
肝主疏泄
名老中医经验
于志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名中医于志强临床运用子类药经验
1
作者
黄丹妮
朱林平
刘岩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出处
《陕西中医》
CAS
2023年第12期1792-1795,1799,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8197362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1号]
+2 种基金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5号]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经典传承高级人才研修项目[津卫中便函(2022)727号]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2019081)。
文摘
子类药具有内实质重的特点,成熟后落地入土,在治疗上有向内、向下的作用趋势,故能走里利尿、泄下逐水、降气化痰、清肝降压;种子与果实作为植物的繁殖器官,具有生发之气,静而不守,有助于孕育之胎长养,且集植物精华,类似人类之精具有繁殖意义;种子与果实多生于植物高位,具有通过枝干汲取周身之营养精华能力,因此子类药之于人体具有明目功效。于志强教授临证重视中药性味归经及升降浮沉特性,运用取象比类思维总结用药规律,擅长运用子类药,取其内实质重,沉降下行及多生高位,静而不守,集植物之精华,生发内蕴特性,抓住精髓,广泛应用于石淋、顽痰哮喘、肝硬化腹水、高血压、男性不育、甲亢后遗症突眼症等内科杂病。文章通过对于志强教授运用子类药经验进行整理,为内科杂病诊治带来新思路。
关键词
子类药
中药特性
取象比类
于志强
内科杂病
名中医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of seeds or fruits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mage analogy
yu zhiqiang
Other internal medical diseases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分类号
R282 [医药卫生—中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于志强“郁滞论”辨治不寐经验
被引量:
8
2
作者
朱林平
李侠
刘岩
曹旭焱
刘长玉
杜武勋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市河东区春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出处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99-101,共3页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2017年)
天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2017138)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2018KJ017)。
文摘
于志强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心内科医、教、研工作,擅长治疗心系疾病,取法先贤医家诸论并结合数十年临证经验,提出“郁滞论”学术思想,并认为气、血、痰、火、食、湿之郁皆可致不寐。本文简述于教授“郁滞论”思想及临床最常见之肝郁(合火、痰、瘀)致不寐的分型证治,并结合案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
名医经验
于志强
郁滞论
不寐
Keywords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yu zhiqiang
stagnation theory
insomnia
分类号
R256.23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于志强从肝论治冠心病经验
被引量:
17
3
作者
张少强
鞠静
曹旭焱
朱明丹
张红霞
袁宏伟
刘岩
刘长玉
杜武勋
于志强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一科
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血管外科
出处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1期32-34,共3页
基金
于志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ZJ0201XX010)
+2 种基金
中医心病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天津市卫计委中医
中西医结合课题(2017140)
文摘
探讨于志强教授从肝论治冠心病经验。强调治疗冠心病从肝论治,并提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肝泄火、化痰行痹,平肝息风、滋阴活血,养血柔肝、宁心复脉,温经散寒、暖肝通脉等治疗方法。并举验案1则。
关键词
冠心病
从肝论治
名医经验
于志强
Key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reatment from the liver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yu zhiqiang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于志强“郁滞论”思想探源及解析
被引量:
22
4
作者
刘岩
于志强
刘长玉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出处
《河南中医》
2017年第9期1522-1525,共4页
基金
于志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项目(编号:13100)
文摘
于志强教授从医40余载,取法先贤,并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郁滞论"学术思想,取法"五郁""六郁"之说,认为"郁滞"有"无形之郁"和"有形之郁",百病皆以"无形之郁"为先,继以"有形之郁"从之。世人治病多重有形,而轻无形,大谬也。"无形之郁"者,以气郁为首,进而衍生为火郁、寒郁、情志之郁等。"有形之郁",以痰郁、湿郁、饮郁、浊郁、食郁、血郁、络郁等为主。于教授认为病之所生,无论外感内伤,多与"郁滞"相关。此中"郁滞"囊括了所有关于气血津液的运行的失常,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而在诸郁之中,又以气机之郁为先导及核心,故而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将"郁滞"分为"气机之郁""水液之郁""血络之郁""痰瘀为郁""正虚而郁"五个方面。
关键词
“郁滞论”
“无形之郁”
“有形之郁”
于志强
Keywords
theory of stagnation
invisible stagnation
visible stagnation
yu zhiqiang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于志强针药结合平调五脏阴阳治疗失眠经验
被引量:
3
5
作者
刘岩
王东平
曹旭焱
袁宏伟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内科
出处
《山东中医杂志》
2018年第4期316-318,共3页
基金
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编号:13100)
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编号:2017140)
于志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文摘
于志强教授认为失眠发生机制在于阴阳失衡,阳不入阴,阴阳不交。而五脏各分阴阳,任何一脏发生阳气偏亢或阴液、阴血不足,皆可导致失眠。故治疗当以五脏辨证为主,明确病变之脏及其阴阳盛衰情况,再以针药结合治疗,采用清肝泻火、补肝养血、养心安神、清化脾胃等方法平调五脏阴阳,以快速有效地缓解失眠症状。
关键词
失眠
五脏阴阳辨证
针药结合
于志强
Keywords
insomnia
differentiation of yin and yang syndrome of five organs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
yu zhiqiang
分类号
R249.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于志强运用越鞠丸论治杂病经验
被引量:
7
6
作者
朱林平
李侠
刘岩
丛紫东
李烨
袁宏伟
杜武勋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市河东区春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出处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5-8,共4页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29号)
天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2017138)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2018KJ017)。
文摘
于志强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近五十载,擅长治疗各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内科杂病,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视“郁滞论”思想,强调“内伤杂病从肝论治”,临证时擅长应用越鞠丸等经典名方。本文主要简述于志强“郁滞论”思想在杂病论治中的应用,其总以“气机之郁”为先,继而由气郁致水液、血络、痰瘀等其他诸郁,而越鞠丸方中五味药物合用为临床治疗诸郁之代表方剂,于主任以之为主方临证加减,常用于因郁致各种内伤杂病如神经官能症、妇女带下、脂肪肝、糖尿病等,并临证举隅验案二则以供赏析。
关键词
全国名老中医
于志强
郁滞论
越鞠丸
杂病
Keywords
Famous TCM expert
yu zhiqiang
Stagnation theory
yu
eju pill
Miscellaneous diseases
分类号
R289 [医药卫生—方剂学]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于志强运用花类药调节肝之疏泄经验
被引量:
3
7
作者
姬壮壮
祁向争
于志强(指导)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不详
出处
《西部中医药》
2022年第7期43-45,共3页
基金
于志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天津市中医传承(研究)——于志强工作室建设项目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2017年)。
文摘
于志强教授临证配伍花类药,取其气味芬芳,质轻不燥,性善上达,理气而不伤阴,清热而不败胃,凉血而不壅滞的特点及其疏肝理气、醒脾和胃、活血化瘀、凉血清热、解郁安神的作用,用其调节肝之疏泄功能尤为适当,用于治疗情志病、皮肤疾病、妇科疾病、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恰如其分,每获良效。
关键词
花类药
肝主疏泄
名老中医经验
于志强
Keywords
flower medicine
liver governing catharsis
famous TCM doctors'experience
yu zhiqiang
分类号
R256.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名中医于志强临床运用子类药经验
黄丹妮
朱林平
刘岩
《陕西中医》
CAS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于志强“郁滞论”辨治不寐经验
朱林平
李侠
刘岩
曹旭焱
刘长玉
杜武勋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0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于志强从肝论治冠心病经验
张少强
鞠静
曹旭焱
朱明丹
张红霞
袁宏伟
刘岩
刘长玉
杜武勋
于志强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于志强“郁滞论”思想探源及解析
刘岩
于志强
刘长玉
《河南中医》
2017
2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于志强针药结合平调五脏阴阳治疗失眠经验
刘岩
王东平
曹旭焱
袁宏伟
《山东中医杂志》
201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于志强运用越鞠丸论治杂病经验
朱林平
李侠
刘岩
丛紫东
李烨
袁宏伟
杜武勋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于志强运用花类药调节肝之疏泄经验
姬壮壮
祁向争
于志强(指导)
《西部中医药》
202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