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禹治水方法新探——兼议共工、鲧治水之域与战国之前不修堤防论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6,共10页
自汉以来的人们便把鲧禹父子治水一成功一失败归之于父子二人治水的方法不同,禹治水成功是因为采用疏导的方法,而鲧治水失败是因为用堵截的方法。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古文献的误读。在大洪水来临之初,不可能用疏导的方式去治理洪水,只能... 自汉以来的人们便把鲧禹父子治水一成功一失败归之于父子二人治水的方法不同,禹治水成功是因为采用疏导的方法,而鲧治水失败是因为用堵截的方法。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古文献的误读。在大洪水来临之初,不可能用疏导的方式去治理洪水,只能像鲧一样用修筑堤防的方式。禹治理洪水只能是在大洪水逐渐平息下来的后期,用疏导水道办法去治水。古史传说中说共工和鲧是修筑堤防堵截洪水,完全是因为地处黄河中游,而且共工、鲧皆为农业部族方国,实行定居的生活方式,在大洪水来临之际只有用建堤防拦截洪水,这样便给黄河下游的众多方国部族带来了大灾难,而共工、鲧遭到讨伐后被迫迁徙到边远地区。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战国之前的上古时期有一个重要现象:人们在大小江河之上并不建筑堤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洪水治理 古史传说
下载PDF
尧舜大洪水与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兼论从“满天星斗”到黄河中游文明中心的转变 被引量:26
2
作者 王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6-86,共11页
尧舜时代是一个社会转折的重要时代,由于史前大洪水,处于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氏族部落都集中到黄河中游的豫西、晋南及陕东一带。由于公共事务的繁多,各种官员的设立便越来越多。到禹的时代,兵器的使用与战争的出现也增多了,刑... 尧舜时代是一个社会转折的重要时代,由于史前大洪水,处于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氏族部落都集中到黄河中游的豫西、晋南及陕东一带。由于公共事务的繁多,各种官员的设立便越来越多。到禹的时代,兵器的使用与战争的出现也增多了,刑法及管理刑法的官员便出现了;这样派往各方诸侯视察监督的使官也出现了,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赋税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于是早期国家的政治组织形态便形成了。同时也出现了由新石器晚期各区域文化“满天星斗”的格局向黄河中游文明中心转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起源 上博楚竹书 史前大洪水 尧舜禹 夏代
下载PDF
从古文献与考古资料看夏文化的起始年代 被引量:4
3
作者 袁广阔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35-38,,46,,共5页
古代文献记载 ,氏族社会末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曾发生过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洪水。这场洪水最后由大禹治服 ,为其子启建立夏王朝奠定了基础。考察这场洪水结束的时间 ,对确定夏王朝建立的年代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黄河中下游地区目前已知的... 古代文献记载 ,氏族社会末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曾发生过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洪水。这场洪水最后由大禹治服 ,为其子启建立夏王朝奠定了基础。考察这场洪水结束的时间 ,对确定夏王朝建立的年代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黄河中下游地区目前已知的龙山文化遗址分析 ,龙山文化时期没有发现大的文化断层。到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 ,除豫西嵩山地区地势较高外 ,豫东、冀南及整个山东半岛地区龙山文化突然中断。与此同时 ,辉县孟庄龙山城址发现洪水冲毁城墙的现象 ,鲁西地区成组的龙山城址也随之消失。上述地区也都是文献记载洪水发生与淹没的地区 ,因此文化出现断层。而豫西嵩山周围因地势较高 ,使那里的人们躲过了洪水 ,龙山文化在继王城岗四期之后 ,发展成王城岗五期文化 ,进而形成新寨期二里头文化。所以夏文化应开始于豫中地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研究 夏文化 起始年代 文化断层 龙山文化
下载PDF
大禹治水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贾兵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28-31,共4页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大力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治水精神 内涵 意义
下载PDF
《洪范》的夏政诠释之维——“五行”、“念用庶征”两畴经意新探 被引量:2
5
作者 白立超 《政治思想史》 2013年第3期66-78,199,共13页
大禹治水的历史契机促使以尧舜为主体的华夏共同体治理之道的转化,农业民族夏族的"政在养民"的务实特点逐步上升为华夏共同体的新的主导力量,展现了独特的政治精神。而"洪范九畴"中的"五行"和"念用... 大禹治水的历史契机促使以尧舜为主体的华夏共同体治理之道的转化,农业民族夏族的"政在养民"的务实特点逐步上升为华夏共同体的新的主导力量,展现了独特的政治精神。而"洪范九畴"中的"五行"和"念用庶征"两畴反映了夏族重视养民的务实精神和以自然现象、规律构建政治秩序的特点,同时,在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的思想背景下,夏人又赋予这些现象和规律信仰的意义,作为他们眼中的"天则"、"天道"。这样对"五行"、"念用庶征"经意的理解就具有信仰和理性的双重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治水 政在养民 达于上下
下载PDF
大禹治水与“九州”和“十二州”形成考论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5-9,共5页
4.2-4.0KaBP全球正处在仰韶温暖期的末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明显比现在更高,较高的气温引起了海平面的上升和降水量的增大,继而导致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大禹时期的洪水灾害也可从古代文献和考古学上找到证据。生态环境... 4.2-4.0KaBP全球正处在仰韶温暖期的末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明显比现在更高,较高的气温引起了海平面的上升和降水量的增大,继而导致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大禹时期的洪水灾害也可从古代文献和考古学上找到证据。生态环境因素中的水环境因素是解决古代"十二州"和"九州"形成先后问题的关键因素。尧舜禹时期温湿的气候条件是陆地被分割成众多"州"的主要原因,十二州为泛言而非实指。对尧舜禹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研究表明,先有了"十二州"的概念,然后才有了"九州"的具体称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治水 仰韶温暖期 气温 十二州 九州
下载PDF
太湖禹迹略考
7
作者 戈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81-84,共4页
大禹在太湖地区留有不少古迹遗闻:在林屋洞存放素书;从太湖中牵山至陆地;在禹期山与诸侯共商治水大计,并留下辅佐官治苏等传说;自古以来建有众多祀禹建筑。从上述史迹可知,尧舜时代太湖洪水泛滥,大禹曾至此治水,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并... 大禹在太湖地区留有不少古迹遗闻:在林屋洞存放素书;从太湖中牵山至陆地;在禹期山与诸侯共商治水大计,并留下辅佐官治苏等传说;自古以来建有众多祀禹建筑。从上述史迹可知,尧舜时代太湖洪水泛滥,大禹曾至此治水,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可证明,禹期山,似即会稽山,地点在今苏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太湖 治水 禹迹
下载PDF
创世神话与神话历史:以大禹治水-禹赐玄圭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唐启翠 《百色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4-21,共8页
20世纪是神话复兴的时代,也是学者以古往今来的世界眼光,深入追问和重新探索神话意义的时代。在中国历代典籍中,“禹赐玄圭”神话作为大禹治水功成和夏禹开国历史最核心的物化符号,在民间和精英的历史叙事中,同样隐藏着一条“模仿典范... 20世纪是神话复兴的时代,也是学者以古往今来的世界眼光,深入追问和重新探索神话意义的时代。在中国历代典籍中,“禹赐玄圭”神话作为大禹治水功成和夏禹开国历史最核心的物化符号,在民间和精英的历史叙事中,同样隐藏着一条“模仿典范”的线索,即宣告治水成功的“玄圭”逐渐转变成始于天地开辟以来三皇五帝曾经的“天命”符瑞,强调天命所归和王权更替的正当性与典范性,同时还充满了对德能具备的圣王治世——黄金时代的认同与期待,以及中国治水型创世神话特有的“不认命”抗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治水 禹赐玄圭 创世神话 神话历史
下载PDF
禹别九州与洪范九畴——二里头遗址九宫规划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冯时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6,共8页
近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揭示了其呈现“井”字形的布局,从中国传统时空体系的角度分析,这种布局形式所表现的内涵就是九宫。九宫空间知识体系直接影响着传统政治地理的规划以及治国方略的建立,这便是禹别九州与洪范九畴。在... 近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揭示了其呈现“井”字形的布局,从中国传统时空体系的角度分析,这种布局形式所表现的内涵就是九宫。九宫空间知识体系直接影响着传统政治地理的规划以及治国方略的建立,这便是禹别九州与洪范九畴。在这样的背景下认识二里头遗址,可以认为其布局形式应系直承作为夏之始祖的大禹敷布九州并受洪范九畴之创迹,从而证明二里头遗址实为禹之后人所建立的夏代晚期王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 夏王庭 九宫 九州 洪范九畴
原文传递
徐堡城址的性质问题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世之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40,共4页
徐堡城址是豫西北地区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大体上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唐虞时代。关于它的性质,迄今学术界尚未进行深入探讨。根据当时黄河改道洪水四溢的历史背景,加上城址北垣又被沁河冲毁,我们认为它同大禹治水有关,很可能是禹在覃怀治... 徐堡城址是豫西北地区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大体上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唐虞时代。关于它的性质,迄今学术界尚未进行深入探讨。根据当时黄河改道洪水四溢的历史背景,加上城址北垣又被沁河冲毁,我们认为它同大禹治水有关,很可能是禹在覃怀治理洪水时的重要城邑,也是覃怀地区黄河文明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堡城址 覃怀 大禹治水 龙山文化
原文传递
大洪水神话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卫华 孙佳丰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3期135-149,M0008,M0009,共1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民族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形成的文化共同体。当灾难事件发生时,在抗击灾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逐步形成并表现出独有的特性。古老的神话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民族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形成的文化共同体。当灾难事件发生时,在抗击灾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逐步形成并表现出独有的特性。古老的神话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文化观念和精神品格;特别是表现天地毁灭与重生的大洪水神话,反映了文化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与精神渊源。大洪水神话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影响深远。中外洪水神话存在明显差异,国外的洪水神话多表现天神的权威,人类在灾难面前束手无策,只有逃避和挣扎;中国神话中的治水英雄,却是积极面对灾难,勇敢治理洪水,表现出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各民族的洪水神话反映了中华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表达了中国人同根同源的观念;中国洪水神话从民族历史与精神价值的层面,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文化为纽带、客观存在的、广大人民认同的、坚不可摧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大洪水神话 大禹治水 同根同源 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