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瘀热相搏证”的研究
被引量:
25
1
作者
周仲瑛
吴勉华
+5 位作者
周学平
郭立中
叶放
金妙文
王志英
过伟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0年第4期232-235,共4页
基于周仲瑛教授率先提出的"瘀热相搏"病机新概念,先后对瘀热相搏"五子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形成"瘀热"病机新论。本文从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病机病证特征、瘀热相搏证的主...
基于周仲瑛教授率先提出的"瘀热相搏"病机新概念,先后对瘀热相搏"五子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形成"瘀热"病机新论。本文从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病机病证特征、瘀热相搏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瘀热的分类、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学说的几点新义等8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对"瘀热"病机内涵的认识,并介绍了相关临床经验。文后附有周仲瑛教授4个典型病案,显示了从瘀热辨治内科难治病症的疗效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
瘀热相搏证
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结合岑鹤龄温病思想浅析卫气营血辨证
被引量:
4
2
作者
王进忠
杨荣源
+1 位作者
钟世杰
罗云坚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第1期77-79,90,共4页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的温热病诊治纲领,能提示温热病的进展规律及疾病严重程度,但长期以来诸多医家视其为邪气病位的变易,而忽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正邪相争。岭南名医岑鹤龄认为营、血之证临床表现及治法多有重复,均与病邪...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的温热病诊治纲领,能提示温热病的进展规律及疾病严重程度,但长期以来诸多医家视其为邪气病位的变易,而忽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正邪相争。岭南名医岑鹤龄认为营、血之证临床表现及治法多有重复,均与病邪入血有关,同时他参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正邪变化,提出犯卫、在气、入血、伤阴、亡阳的温热病辨证纲领,一定程度上弥补卫气营血辨证之临证不足,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气营血辨证
岑鹤龄
正邪相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数脉主“阴不胜阳”探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程常福
《河南中医》
2017年第5期774-775,共2页
以往医家认为数脉可主热证、寒证、痰饮、虚证,这种认识虽然能够用于解释临床中的一些病证和古书中的许多条文,但是却背离了数脉形成的机理,为临床带来了困惑。当临床中出现数脉时,无法判断它是主寒证还是热证,主痰饮还是虚证,因此,笔...
以往医家认为数脉可主热证、寒证、痰饮、虚证,这种认识虽然能够用于解释临床中的一些病证和古书中的许多条文,但是却背离了数脉形成的机理,为临床带来了困惑。当临床中出现数脉时,无法判断它是主寒证还是热证,主痰饮还是虚证,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扩大数脉主病以迎合古书条文和临床的方法是不合理的。数脉主"阴不胜阳",其意义有以下五点:一为实热证;二为虚热证;三为虚阳外越,阴不能制之;四为寒热交争的过程;五为阴邪攻伐人体阳气,却还未完全克制人体阳气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脉
“阴不胜阳”
实热证
虚热证
虚阳外越
寒热交争
阴邪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证论——中医对疾病的解读
被引量:
3
4
作者
宋镇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305-3309,共5页
证是指机体在"天人合一"下所产生的正邪相争,阴阳动态失和,导致其功能、代谢、结构失和的病理过程,是客观存在的病理状态,是从个体正邪反应状态对疾病本质的客观反映,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要素的综合,贯穿于疾病的发生...
证是指机体在"天人合一"下所产生的正邪相争,阴阳动态失和,导致其功能、代谢、结构失和的病理过程,是客观存在的病理状态,是从个体正邪反应状态对疾病本质的客观反映,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要素的综合,贯穿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始终。证从疾病开始时最初的阴阳动态失和状态,表现为阴、阳、气、血的盛衰,逐渐影响到具体的脏腑功能、组织结构等,甚者影响到人的生命。证的命名多用定因、定位、定性的组合形式。证的传变有正邪相争、病因之间、病变位置、阴阳之间、脏腑之间的传变。证的诊断一是辨证求因,二是审因定位,三是据本定法。证是中医正邪相争、阴阳动态失和的具体体现,决定着病的虚实,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与预后;并能在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时,只要正确把握住正邪盛衰所反映的真正虚实病机变化,就能认清疾病发展过程的本质,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证决定着症和病,是中医的治疗依据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疾病
正邪相争
证
传变
诊断
原文传递
题名
“瘀热相搏证”的研究
被引量:
25
1
作者
周仲瑛
吴勉华
周学平
郭立中
叶放
金妙文
王志英
过伟峰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瘀热)病机重点研究室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10年第4期232-235,共4页
基金
科技部"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专项"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课题--"瘀热"病因在内科难治病发病中的机制及其分子基础研究(2006CB504807)
文摘
基于周仲瑛教授率先提出的"瘀热相搏"病机新概念,先后对瘀热相搏"五子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形成"瘀热"病机新论。本文从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病机病证特征、瘀热相搏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瘀热的分类、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学说的几点新义等8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对"瘀热"病机内涵的认识,并介绍了相关临床经验。文后附有周仲瑛教授4个典型病案,显示了从瘀热辨治内科难治病症的疗效优势。
关键词
瘀热
瘀热相搏证
中医基础理论
Keywords
Yu Re
yu-re struggling syndrome
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分类号
R228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结合岑鹤龄温病思想浅析卫气营血辨证
被引量:
4
2
作者
王进忠
杨荣源
钟世杰
罗云坚
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出处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第1期77-79,90,共4页
基金
广东省中医院岭南岑氏杂病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E43602)
广东省中医院青年中医人才研修项目(E45212)
文摘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的温热病诊治纲领,能提示温热病的进展规律及疾病严重程度,但长期以来诸多医家视其为邪气病位的变易,而忽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正邪相争。岭南名医岑鹤龄认为营、血之证临床表现及治法多有重复,均与病邪入血有关,同时他参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正邪变化,提出犯卫、在气、入血、伤阴、亡阳的温热病辨证纲领,一定程度上弥补卫气营血辨证之临证不足,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
卫气营血辨证
岑鹤龄
正邪相争
Keywords
Wei Qi Ying Xu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en Heling
struggl
e between vital energy and pathogenic factor
分类号
R241.8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数脉主“阴不胜阳”探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程常福
机构
开封市中医院
出处
《河南中医》
2017年第5期774-775,共2页
文摘
以往医家认为数脉可主热证、寒证、痰饮、虚证,这种认识虽然能够用于解释临床中的一些病证和古书中的许多条文,但是却背离了数脉形成的机理,为临床带来了困惑。当临床中出现数脉时,无法判断它是主寒证还是热证,主痰饮还是虚证,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扩大数脉主病以迎合古书条文和临床的方法是不合理的。数脉主"阴不胜阳",其意义有以下五点:一为实热证;二为虚热证;三为虚阳外越,阴不能制之;四为寒热交争的过程;五为阴邪攻伐人体阳气,却还未完全克制人体阳气的状态。
关键词
数脉
“阴不胜阳”
实热证
虚热证
虚阳外越
寒热交争
阴邪
Keywords
rapid pulse
yin fails to control yang
excess heat
syndrome
deficient heat
syndrome
deficient yang going outside
struggling
between cold and heat
yin pathogen
分类号
R241.1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证论——中医对疾病的解读
被引量:
3
4
作者
宋镇星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中医院
出处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305-3309,共5页
文摘
证是指机体在"天人合一"下所产生的正邪相争,阴阳动态失和,导致其功能、代谢、结构失和的病理过程,是客观存在的病理状态,是从个体正邪反应状态对疾病本质的客观反映,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要素的综合,贯穿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始终。证从疾病开始时最初的阴阳动态失和状态,表现为阴、阳、气、血的盛衰,逐渐影响到具体的脏腑功能、组织结构等,甚者影响到人的生命。证的命名多用定因、定位、定性的组合形式。证的传变有正邪相争、病因之间、病变位置、阴阳之间、脏腑之间的传变。证的诊断一是辨证求因,二是审因定位,三是据本定法。证是中医正邪相争、阴阳动态失和的具体体现,决定着病的虚实,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与预后;并能在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时,只要正确把握住正邪盛衰所反映的真正虚实病机变化,就能认清疾病发展过程的本质,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证决定着症和病,是中医的治疗依据和目标。
关键词
中医
疾病
正邪相争
证
传变
诊断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ease
struggl
e between the healthy qi and the pathogenic qi
syndrome
Transmutation
Diagnosis
分类号
R241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瘀热相搏证”的研究
周仲瑛
吴勉华
周学平
郭立中
叶放
金妙文
王志英
过伟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0
2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结合岑鹤龄温病思想浅析卫气营血辨证
王进忠
杨荣源
钟世杰
罗云坚
《中国中医急症》
2017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数脉主“阴不胜阳”探析
程常福
《河南中医》
201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证论——中医对疾病的解读
宋镇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