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北榆林地区沙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其与植物C,N的关系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春杰 朱志梅 +1 位作者 张仁慧 杨梅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62,共6页
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采样,对陕北榆林地区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其和植物体有机C、全N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性质随沙漠化过程变化呈现规律性的变化。随沙漠化加剧,同一沙漠化梯度不同剖面的pH值... 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采样,对陕北榆林地区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其和植物体有机C、全N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性质随沙漠化过程变化呈现规律性的变化。随沙漠化加剧,同一沙漠化梯度不同剖面的pH值随深度增加基本呈增加趋势。随沙漠化程度加剧,土壤脲酶活性急剧降低,随土壤剖面加深,酶活性也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整个剖面较高,并随剖面深入先降低后升高。(2)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与其它因子的相关性均不大,除pH值外的其它各因子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除植物和土壤C/N、土壤容重与其它各指标存在负相关关系外,其它指标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陕北榆林地区
下载PDF
陕北三叠系储集层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小莉 赵四海 程玉群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6-339,共4页
为了解陕北三叠纪储集层特征 ,利用常规物性、压汞、沉积相等方法 ,分析了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 2 + 3、长 4+ 5、长 6油层组的岩石学、物性、孔隙结构、毛管压力曲线等特征。结果表明 :其储集层主要由细粒 -极细粒长石砂岩组成 ,填... 为了解陕北三叠纪储集层特征 ,利用常规物性、压汞、沉积相等方法 ,分析了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 2 + 3、长 4+ 5、长 6油层组的岩石学、物性、孔隙结构、毛管压力曲线等特征。结果表明 :其储集层主要由细粒 -极细粒长石砂岩组成 ,填隙物含量 3.0 %~ 32 .5%;储集层具有低孔、低渗特点 ,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 ;储集层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含油性明显受控于沉积环境。认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道砂体主体部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沉积环境 三叠系
下载PDF
陕北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土壤侵蚀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5
3
作者 甘锐 岳大鹏 +1 位作者 甘枝茂 查小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6-100,共5页
通过定位观测和实地调查,对陕北多沙粗沙区已建乡村聚落的水力侵蚀,新建窑洞(房)过程中的弃土侵蚀及窑洞坍塌形成的侵蚀进行了研究。(1)观测期间(200406—200410),乡村聚落的平均水力侵蚀强度为5 434.3 t/km2,已达到强度级侵蚀,其中户... 通过定位观测和实地调查,对陕北多沙粗沙区已建乡村聚落的水力侵蚀,新建窑洞(房)过程中的弃土侵蚀及窑洞坍塌形成的侵蚀进行了研究。(1)观测期间(200406—200410),乡村聚落的平均水力侵蚀强度为5 434.3 t/km2,已达到强度级侵蚀,其中户间道路为7 348.0 t/km2,户间空地为6 873.2 t/km2,院落为2 081.7 t/km2;(2)新建1孔(间)窑洞或平房,平均弃土34.9 m3,相当于动土量的23.6%;延安以北丘陵区近20 a新建窑(房)平均每年弃土7.96×107m3,弃土年流失量约为5.17×106m3(7.76×106t/a);(3)在调查的102孔(间)塌窑所形成的松散堆积体中,平均每孔(间)窑(房)年流失泥沙46.3 m3。延安以北丘陵区因塌窑每年流失泥沙1.25×107m3(1.87×107t/a)。研究表明乡村聚落发展带来了较严重的土壤侵蚀,应加强研究与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土壤侵蚀 防治对策 多沙粗沙区 陕北
下载PDF
南水北调陕西水源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被引量:11
4
作者 钟原 陈菊红 +2 位作者 马安妮 杜金柱 王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9-124,共6页
以陕西水源区为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从基础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并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衡量了水土保持项目效果。结果表明:总体来看,... 以陕西水源区为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从基础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并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衡量了水土保持项目效果。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水土保持项目改善了陕西水源区整体质量,但在不同效益之间存在差异。基础效益方面表现最优,治理度、土地利用率、道路硬化率等有大幅提升;生态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次之,森林覆盖率、环境质量提高率和资金产投比等提升不够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项目对受教育程度、农产品商品率等拉动不足。该研究为南水北调工程水土保持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陕西水源区 水土保持 效益评价
下载PDF
陕北半干旱风沙区人工林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增文 冯顺煜 +1 位作者 段而军 刘卓玛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9-134,共6页
【目的】研究林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为指导森林经营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地+样方法对陕北半干旱风沙区(陕西靖边)人工林下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统计并计算了林下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盖度、优势度及物种多样性... 【目的】研究林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为指导森林经营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地+样方法对陕北半干旱风沙区(陕西靖边)人工林下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统计并计算了林下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盖度、优势度及物种多样性。【结果】(1)林下植物一般以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种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为34%~88%。(2)林下植物的总盖度大小顺序为:旱柳林(26.18%)〉小叶杨×油松林、刺槐林(8.76%~11.77%)〉小叶杨林、小叶杨×柠条林(2.77%~3.16%)〉油松林、沙棘林、油松×柠条林、柠条林、天然草地(对照)(1.06%~1.57%)〉小叶杨×沙棘林、紫穗槐林(0.72%~0.77%)。除小叶杨×油凇林和小叶杨×柠条林地外,其他林地的草本层总盖度都大于灌木层。(3)林下优势植物种类差异不大,且以沙蒿(Artemisiadesertorum)、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狗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羊胡子草(Carex rigescens)、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为主。(4)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大小顺序为:旱柳林、刺槐林和小叶杨林(6.00~7.18)〉小叶杨×柠条林、小叶杨×油松林、油松林(4.87~5.38)〉沙棘林、油松×柠条林、柠条林、小叶杨×沙棘林(4.06~4.49)〉紫穗槐林、天然草地(2.15~2.76),且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大于灌木层。【结论】陕北半干旱风沙区人工林下植物群落盖度及其物种多样性普遍较低,且阔叶树种林下植物群落一般比针叶树种和灌木林丰富,在针叶林中积极引进阔叶树种形成混交林,是增加林下植物多样性、维持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半干旱风沙区 人工林 植物群落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留茬固土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闫小丽 薛少平 朱瑞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4,111,共6页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固土保水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针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和种植习惯,在分析其制约因素及借鉴国内外先进保护性耕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玉米留根茬固土、隔年错行免耕...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固土保水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针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和种植习惯,在分析其制约因素及借鉴国内外先进保护性耕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玉米留根茬固土、隔年错行免耕施肥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并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参照,在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横山县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增加了480 kg/hm2,增产率为6.27%,增收1 590.5元/hm2,地表风蚀量减少37%,土壤含水率总体增加,灌溉用水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结论】保护性耕作模式较传统耕作模式具有显著的防风固土、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收的效果,适宜在长城沿线风沙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 留茬固土 保护性耕作 种植模式
下载PDF
基于C-D生产函数模型的陕北农村土地利用生态经济分析——以延安市赵庄村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春越 王益 +2 位作者 谢永生 任志远 王万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24-230,共7页
以陕北延安市城郊赵庄村为研究对象,以农户地块调查和土壤类型相结合,选取了高、中、低收入农户共33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涉及到298块地块和14种土地利用方式,28种分析单元。在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基础上,将地块尺度和流域尺度结合起... 以陕北延安市城郊赵庄村为研究对象,以农户地块调查和土壤类型相结合,选取了高、中、低收入农户共33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涉及到298块地块和14种土地利用方式,28种分析单元。在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基础上,将地块尺度和流域尺度结合起来进行城郊农村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分析,探索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融合点。研究结果表明,除部分红土类型外,延安市赵庄村大多数土地的生态类型对于农业基本是适宜的。但是除部分对于比较传统的种植业高度适宜外,其他都基本适宜,适宜度并不很高。对于传统的种植作物,如玉米、谷糜,在以后的管理中,要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多施有机肥,做到合理施肥。对于小瓜、大棚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应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提高其经济效益。对于豆类、白菜种植来说,劳动力对其产量影响程度很小;对于薯类和萝卜,技术水平对其影响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经济分析 C—D生产函数模型 陕北农村
下载PDF
基于AHP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陕西水源区的经济影响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纪红 王晓峰 赵璐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104-108,共5页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的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其中各层次的判断矩阵以及单项指标在工程经济评价中的权重.中线工程的实施对陕西水源区经济影响中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陕西水源区 经济影响 AHP法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坡面微地形对乔木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任正龑 朱清科 +2 位作者 张恰咛 马欢 黄正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9-394,共6页
[目的]传统造林树木种植点设计忽略了黄土坡面微地形对其生长的影响,研究切沟、塌陷地、缓台等微地形与现有林分乔木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可为近自然造林及乔灌混交水土保持林结构配置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三道川流域内原状坡... [目的]传统造林树木种植点设计忽略了黄土坡面微地形对其生长的影响,研究切沟、塌陷地、缓台等微地形与现有林分乔木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可为近自然造林及乔灌混交水土保持林结构配置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三道川流域内原状坡面及微地形的植被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Arcgis9.3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和格局强度指标研究坡面微地形对乔木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坡面微地形面积占样地面积的21.03%,微地形上乔木株数占样地总数的51.77%,乔木主要分布在坡面微地形上。乔木在切沟和缓台主要呈聚集分布,在塌陷和陡坎主要呈随机分布。乔木在不同坡面微地形分布差异极显著,榆树、小叶杨、山杏主要聚集分布在切沟,河北杨主要聚集分布在切沟和缓台,刺槐主要聚集分布在缓台。[结论]坡面各类微地形因其土壤水分等微生境差异而对乔木空间分布影响显著,在近自然植被重建中需根据坡面各类微地形生境及空间分布规律长期保持配置树木种植点,切沟以河北杨、小叶杨、榆树等树种为主,缓台以河北杨、刺槐搭配为宜,塌陷以河北杨、小叶杨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微地形 空间分布 乔木 陕北黄土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要素——以陕西省榆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26
10
作者 宋玢 任云英 冯淼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168,共7页
以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地区的榆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形态指数、空间句法等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空间分布到个体形态特征,揭示地域环境与村落选址、形态生成及空间组织的内在关联性。结果表明:榆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呈... 以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地区的榆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形态指数、空间句法等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空间分布到个体形态特征,揭示地域环境与村落选址、形态生成及空间组织的内在关联性。结果表明:榆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呈现“西北稀疏、东南密集”的总体空间格局,纵观历史发展格局从东到西呈轴向集聚形态,存在沿山腰等高线、支流流向的分布特征;在地理环境限制下,传统村落外部边界形态主要为块状集聚、指状离散形态发展,空间集聚中心出现村落内部与村落边缘交通的差异化分布;通过地理、生态、气候和风水对村落空间组织的内在关联性进行分析,发现村落形态演化从生存适应性转向主动寻求发展,揭示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成、组织、生长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传统村落 空间格局 形态特征 影响要素 榆林市 陕西省
下载PDF
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
11
作者 姜春云 《中国水土保持》 1997年第10期3-4,13,共3页
最近,我同有关部门的同志到陕西省的榆林地区和延安市,就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问题作了一些调查,感到他们的经验、做法很好,效果显著,颇受启发.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过去这里生态环境恶劣,风沙危害极其严重,大片... 最近,我同有关部门的同志到陕西省的榆林地区和延安市,就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问题作了一些调查,感到他们的经验、做法很好,效果显著,颇受启发.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过去这里生态环境恶劣,风沙危害极其严重,大片农田、牧场和村庄被流沙侵蚀,建国初期林草覆盖率仅为1.8%.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极为缓慢,群众生活困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地区在国家的支持下,坚持不懈地开展固沙治沙,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1996年底,沙区造林保存面积达97.33万hm^2,林草覆盖率达到38.9%,沙漠腹地营造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建成总长1500km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固定半固定流沙40万hm^2,受风沙危害的10万hm^2农田基本实现林网化.与50年代相比,沙丘高度平均降低30%~50%,沙丘年移速从5~7.7m降为1.68m,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由5.3亿t降到1.9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水土流失 生态农业 调查报告 综合治理
下载PDF
陕北农村的脱贫与就业结构调整
12
作者 郑毅敏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26-30,共5页
陕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村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农村居民生活贫困。因此,调整陕北农村就业结构,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实现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成为一条脱贫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陕北农村 就业结构 农民脱贫 农业经济发展
下载PDF
陕西省榆林市植被生态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马锋 卓静 +1 位作者 何慧娟 韩姗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7-261,267,F0003,共7页
[目的]研究陕西省榆林市植被生态演变规律以及驱动机制,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成效评价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基于2000—2018年美国MODIS卫星植被指数产品MOD(13)Q1和像元二分方法对陕西省榆林市的植被生态系统进行反演,同时利用趋势分析... [目的]研究陕西省榆林市植被生态演变规律以及驱动机制,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成效评价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基于2000—2018年美国MODIS卫星植被指数产品MOD(13)Q1和像元二分方法对陕西省榆林市的植被生态系统进行反演,同时利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生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1)2000—2018年榆林市植被生态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植被覆盖度在波动中呈现极显著增加趋势,年均增速1.47%/a;所辖各区县中吴堡县增加最大。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度增速1.66%,高于北部风沙草滩区的1.17%。(2)2000—2018年,整体气候条件呈现暖湿化,表现为年降水量呈现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232.2 mm,增幅78.8%,年均增速10.7 mm/a;年均气温增加趋势不显著,增加0.3℃,增幅2.8%,年均增速0.11℃/a。年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年均气温与植被覆盖度相关性不显著,气候条件对于植被生态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结论]退耕还林工程和防沙治沙示范建设工程调整了产业结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减少了水土流失,毛乌素沙地风沙草滩区流沙得到有效治理,生态建设效益显著。生态恢复工程是研究区植被生态恢复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榆林市 生态脆弱区 植被变化 驱动机制
下载PDF
陕北能源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特征及其经济效应 被引量:7
14
作者 宋永永 薛东前 +2 位作者 代兰海 仲俊涛 夏四友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以陕北能源开发区榆林市为研究区,采用1990—2015年的统计调查数据,综合集成产业结构超前系数、More值测定法、Lilien指数和Shift-Share模型,对榆林市产业转型发展态势、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速度及其经济效应进行测度分析。结果发现,199... 以陕北能源开发区榆林市为研究区,采用1990—2015年的统计调查数据,综合集成产业结构超前系数、More值测定法、Lilien指数和Shift-Share模型,对榆林市产业转型发展态势、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速度及其经济效应进行测度分析。结果发现,1990年以来,榆林市产业结构演进呈现"双拐点"特征,产业结构演进与就业结构变化不协调;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普遍滞后,以能源重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处于超前发展状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速度较快;国家政策是榆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动力;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变迁效应是未来榆林市经济增长的"结构红利"所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空间大。本研究可为促进能源开发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经济效应 陕北能源开发区 榆林市
下载PDF
榆林地区黄土窑洞崩塌灾害的多发性原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缪祥生 韩许恒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62-69,共8页
本文通过对榆林地区米脂、绥德、子洲、清涧、吴堡和榆林市黄土窑洞建窑环境进行考察,总结分析了在黄土介质中修建的土窑洞崩塌灾害多发性原因,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防治对策。该对策可广泛适用于我国黄土窑洞分布区。
关键词 黄土窑洞 崩塌 防治 榆林地区 灾害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郑国璋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91-1495,共5页
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样品的采集、监测,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重点分析评价了对土壤环境及人体危害较大的重金属元素Cd、As、Cr、Pb的污染程度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陕北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处于... 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样品的采集、监测,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重点分析评价了对土壤环境及人体危害较大的重金属元素Cd、As、Cr、Pb的污染程度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陕北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处于无污染到中污染状态,污染程度具有Pb>As>Cr>Cd的特征;陕北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处于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由强至弱依次为Cd>As>Pb>Cr;陕北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Pb污染程度较高,主要是由于石油生产运输过程中的Pb排放通过大气沉降进入土壤环境引起的,土壤Pb、As的污染也与人为长期不合理使用含Pb、As农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污染 地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陕北黄土丘陵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