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MOTE SENSING RESEARCH ON NORTH PART OF THE YULONG COPPER DEPOSITS ZONE IN XIZANG (TIBET) 被引量:1
1
作者 Chen Jianping 1,Tang Juxing\+2, Gu Xuexiang\+2 2.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21-422,共2页
The zone of Yulong copper deposit is considered superlarge in scale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is a part of Tethys to Himalaya Ore\|forming zone.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Jinshajiang and Lancangjiang Faults pro... The zone of Yulong copper deposit is considered superlarge in scale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is a part of Tethys to Himalaya Ore\|forming zone.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Jinshajiang and Lancangjiang Faults provided utility for accumulated of copper, molybdenum and so on. The Yulong copper zone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in the east Qinghai—Xizang Plateau (Tibet), which isabout 400km in length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30~70km in width from east to west. The structural channel for ores accumulation was constructed in Yanshan orogeny and the process of ore forming of the zone was mainly in Himalaya orogeny. The Yulong copper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ubzones, each named as north, south and east subzone which the north subzone is 50km in length of about NNW direction.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Fig.1), we understood that NW structures a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is area, then EW and NNW, and the sigmoid structures extended reflect their extrusion character. The EW and NNW structures are distributed in small scale and extended stable, which are cut to each other. The NNW structure was interpreted as undercover fracture, which may occurred earlier than NW one. Beside, of the structur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image tone, linear, relief, strata combination, structure pattern and so on. Therefore, the undercover fault played key efforts to Yulong copper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copper deposit yulong TIBET
下载PDF
SEDIMENTARY, MAGMATIC AND TECTONIC CONSTRAINT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YULONG SUPPER0-LARGE PORPHYRY COPPER POLYMETAL DEPOSIT, EAST TIBET 被引量:1
2
作者 Tang J. X., Wang C. S., Gu X. X., Chen J. P., Huang W.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33-433,共1页
The Yulong supper\|large copper deposit is situated within the well\|known S\|N striking Yulong copper\|molybdenum ore belt. The ore\|bearing biotite\|monogranitic porphyry was emplaced within clastic rocks (mainly sh... The Yulong supper\|large copper deposit is situated within the well\|known S\|N striking Yulong copper\|molybdenum ore belt. The ore\|bearing biotite\|monogranitic porphyry was emplaced within clastic rocks (mainly shales and siltstones) of the Jiapila Formation (T 3 j ) and carbonate rocks of the Bolila Formation (T 3 b ) of the Upper Triassic. Five mineralization pattern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deposit, i.e., ①veinlet\|disseminated Cu\|Mo ore in the porphyry; ②skarn\|type Cu ore at the contact zone with carbonates (T 3 b ); ③stratiform\|like oxidized Cu ore between T 3 b carbonate rocks and T 3 j hornstones; ④brecciated Cu ore at the local periphery of porphyry; and ⑤vein Pb\|Zn\|Ag ore in the outer contact zone. They constitute a unique integrated polymetal mineralization series of epigenetic intermediate\|acid magmatic hydrothermal system.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Yulong deposit was the coupling product of sedimentation, magmatism, and tectonism. The Cu\|bearing sandstones in the Japila Formation have provided partial ore\|bearing materials for the porphyry mineralization during the Himalayan period. The mineralized porphyry mass was passively emplaced and controlled by a nose\|like anticlinal trap opening to the north. The interlayered fractured zone formed during folding between the Jiapila and Bolila Formations acted as favorable host space for stratiform\|like skarn and oxidized ores. A large number of cleavages and fissures developed during folding provided both conduits for the circulation of ore\|forming fluids and host spaces for Pb\|Zn\|Ag ore veins. The veinlet\|disseminated Cu\|Mo ore in the porphyry mass ow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in the world. The veinlet\|disseminated ore body and the stratiform\|like skarn\|type and/or oxidized ore body, the two main ore bodies in Yulong, ar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and shown as “mushroom\|like" shape, in which the former occurs as “mushroom stem" and the latter as “mushroom co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polymetal deposit PORPHYRY deposit geological CONSTRAINTS yulong
下载PDF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FORMATIVE MECHANISM OF THE YULONG PORPHYRY COPPER BELT OF INTRACONTINENTAL REJUVENATED PLATFORM TYPE IN CHINA
3
作者 CHEN Wenming (Institute of Mineral Deposits, CAGS, Beijing, 100037, China )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1996年第Z2期140-161,共22页
Extending in a NNW-SSE direction. the Yulong porphyry copper belt is the largest and richest porphyry copper belt in China, originating in the Paleogene. Tectonically located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ern Tibe... Extending in a NNW-SSE direction. the Yulong porphyry copper belt is the largest and richest porphyry copper belt in China, originating in the Paleogene. Tectonically located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ern Tibet geodepression. and nearly 500 km of the Himalayan Yarlung Zangbo plate subduction zone of nearly E-W trend. it is a relatively typical intracontinental rejuvenated platform-type porphyry copper belt. Ore-bearing porphyry masses in the belt mainly represented by monzogranite-porphyry occurring as stocks in variegated sandshale of the lower Upper Triassic Jiapila Fromation and its overlying and underlying copper-bearing strata.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 in K. CI and LREE. abundant fluid inclusions and a distinct porphyroblastic texture. The oxygen. hydrogen. strotium. lead and sulfur isotopic values of the rock show the feature of crust-mantle mixing.The Orebodies are plpe-shaped stratoid; the mineralization is dominated by Cu and Mo, accompanied by Fe. Co. Au. Ag. Bi. W. Pb. Zn. and Pt-group elements. Alteration is strong. marked mainly by potassic alteration, silicification. skarnization and propylit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is type of deposit largely progressed through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was the stage of formation of Cu-bearing source beds. It occurred in the Triassic. when a transgressive copper-bearing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Qamdo Bay. which was represented by intermediate-acid volcanic rocks and variegated sandshale in the lower part. dolomitic carbonate rocks in the middle and black carbonaceous sandshale in the upper part. In the second stage. composit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were formed. This stage took place in the Paleogene. when this district was in a stage of platform rejuvenation. forming a series of NNW-trending deep faults. so that Na, K. Cl. H2O and CO2-rich hydrothermal fluids from the depths were injected into the upper crust and replaced and melted copper-bearing sialic rocks of the upper crust. e. g. the Triassic copper-bearing rock series in the Yulong area. to form porphyroblastic cooper-bearing intermediate-acid porphy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LOGICAL FEATURES FORMATIVE mechanism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yulong China
下载PDF
斑岩铜矿蚀变分带与成矿机制:玉龙矿床水-岩反应热力学平衡模拟例析
4
作者 张少颖 和文言 +2 位作者 高雪 田成华 肖仪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7-1852,共16页
蚀变分带和成矿机制的准确厘定是建立斑岩成矿模型与找矿预测的关键。本文以新生代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的玉龙斑岩铜矿为例,通过质量作用定律(LMA)和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模型(GEM),构建含矿热液与斑岩侵入体的pH-f O 2相图和动态传输模型... 蚀变分带和成矿机制的准确厘定是建立斑岩成矿模型与找矿预测的关键。本文以新生代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的玉龙斑岩铜矿为例,通过质量作用定律(LMA)和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模型(GEM),构建含矿热液与斑岩侵入体的pH-f O 2相图和动态传输模型,以揭示蚀变分带成因和金属成矿机制。LMA与GEM结果显示初始成矿流体pH值为4.7,logf_(O2)=-23.0(ΔFMQ=+2.7),且溶解Cu含量为1138×10^(-6),Mo为1.2×10^(-6)。研究表明,当该酸性及强氧化性流体流入二长花岗斑岩体时,在温度为450~360℃范围内,代表钾硅酸盐化蚀变的钾长石、黑云母、硬石膏、赤铁矿和磁铁矿的矿物逐渐沉淀,且与钾硅酸盐化蚀变相关流体具有较高pH值(5.0~7.0)和氧逸度(ΔFMQ=+2.9~+3.6)特征;当温度在360~320℃范围时,代表青磐岩化蚀变阶段的典型矿物如绿帘石、铁绿泥石和斜绿泥石等逐渐形成,流体pH值(5.0~6.4)和氧逸度(ΔFMQ=+1.1)均有所下降;当温度进一步从320℃下降到200℃时,流体pH值(5.0~5.7)进一步小幅下降,而氧逸度则(ΔFMQ=+1.7)略有回升,在此期间,绢云母和方解石等开始沉淀并形成典型的绢英岩化蚀变。此外,以HMoO_(4)^(-)和MoO_(4)^(2-)为载体的Mo在狭窄高温区间(450~370℃)内沉淀,而以CuCl(CuCl_(4)^(3-)、CuCl_(2)^(-)、CuCl)为主要载体的Cu则在在中、高温(450~300℃)范围中沉淀。通过利用LMA反演及GEM正演相结合定量化地刻画了玉龙斑岩铜矿水岩反应过程,由此揭示了斑岩矿床蚀变分带是逐渐冷却的单一岩浆热液与斑岩体不断反应的结果,且不同温度窗口对应着钾硅酸盐化(450~360℃)、青磐岩化(360~320℃)和绢英岩化(320~200℃)蚀变矿物的形成,故含矿流体温度的快速下降可能是玉龙铜矿蚀变叠加的重要因素。此外,Cu、Mo络合离子溶解度对温度变化的差异响应,导致了Mo矿化主要发育于靠近斑岩体的高温区域,而Cu则以网脉状-浸染状叠加到Mo矿化之上,并广泛分布于斑岩体周边的高-中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反应 热力学平衡模拟 玉龙斑岩铜矿 pH-f O 2相图 动态传输模型
下载PDF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床成矿斑岩起源及成矿意义
5
作者 孙茂妤 代作文 +4 位作者 刘申态 李秋耘 周怿惟 杨志明 侯增谦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78-1600,共23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玉龙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是碰撞型斑岩铜矿的典型代表。根据现有研究发现,玉龙矿床的成矿斑岩和含矿斑岩的成矿潜力不同。为深入探讨该矿床的岩浆起源,并揭示控制其成矿潜力的内在因素,本文对玉龙矿区含矿的二长花...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玉龙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是碰撞型斑岩铜矿的典型代表。根据现有研究发现,玉龙矿床的成矿斑岩和含矿斑岩的成矿潜力不同。为深入探讨该矿床的岩浆起源,并揭示控制其成矿潜力的内在因素,本文对玉龙矿区含矿的二长花岗斑岩和成矿的花岗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和Sr-Nd同位素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花岗斑岩具有与二长花岗斑岩相近的结晶年龄(42~41 Ma),同时也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其(^(87)Sr/^(86)Sr)_(i)分别为0.7060~0.7076和0.7062~0.7067、ε_(Nd)(t)分别为-2.9~-2.1和-4.6~-1.9,表明两者具有相同的岩浆起源。两期斑岩具有高K_(2)O含量(平均值大于4%),较低的MgO、Mg^(#)、Cr含量,显著的Nb、Ta负异常,较低的Nb/U和Ce/Pb值,重稀土元素相对轻稀土元素亏损,高Sr/Y值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母岩浆起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锆石微量元素数据显示,两期斑岩均具有较高的Eu/Eu^(*)(>0.44)、10000×(Eu/Eu^(*))/Y(>3.6)、(Ce/Nd)/Y(>0.01)及较低的Dy/Yb值(<0.31,平均0.22),暗示两者均具有很高且相近的岩浆水含量;二长花岗斑岩ΔFMQ为0.29~2.29(平均为1.44),花岗斑岩ΔFMQ为1.07~2.74(平均为1.80),两者均具有较高的岩浆氧逸度,但花岗斑岩氧逸度具有更大的变化范围,且较二长花岗岩的更高,暗示氧逸度的差异导致了两者的成矿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锆石U-PB定年 锆石微量元素 斑岩铜矿 西藏玉龙
下载PDF
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床多期流体演化与成矿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48
6
作者 谢玉玲 侯增谦 +3 位作者 徐九华 杨志明 徐文艺 何建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09-1415,共7页
通过对王龙斑岩铜矿石英斑晶、辉钼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包裹体成分的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及包裹体中子矿物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发现矿化斑岩石英斑晶中发育多期流体包裹体。斑晶中除流体包裹体外尚可见少量... 通过对王龙斑岩铜矿石英斑晶、辉钼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包裹体成分的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及包裹体中子矿物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发现矿化斑岩石英斑晶中发育多期流体包裹体。斑晶中除流体包裹体外尚可见少量熔体包裹体,与斑岩期矿化有关的成矿流体以中高温(200~537℃)、高盐度(29.6~44.7 wt%NaCleq)为特征,与粘土化蚀变有关的流体包裹体以低温、富 Ca 为特征,不同气相充填度的气液两相包裹体与高盐度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共存,且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显示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特征。温度、压力降低引起的流体不混溶是造成斑岩型矿化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斑岩期流体与浅成低温热液期流体形成于统一的流体系统,为同源演化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龙斑岩铜矿床 流体包裹体 流体演化
下载PDF
西藏玉龙上三叠统甲丕拉组沉积特征及铜矿质的初步富集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建平 邓江红 +3 位作者 李葆华 唐菊兴 王奖臻 王成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1-117,共7页
西藏玉龙铜矿带以班岩铜矿带闻名于世,而对成矿带中最具工业价值的似层状氧化矿体的研究较少。在“国家计委′95重大项目专题研究”的最新基础资料和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首次提出了西藏东部上三叠统甲丕拉组的“沉积矿质初步富集”... 西藏玉龙铜矿带以班岩铜矿带闻名于世,而对成矿带中最具工业价值的似层状氧化矿体的研究较少。在“国家计委′95重大项目专题研究”的最新基础资料和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首次提出了西藏东部上三叠统甲丕拉组的“沉积矿质初步富集”,并以玉龙铜矿床似层状矿体的解剖阐述它与玉龙铜矿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矿床地质 地层 沉积特征 甲丕拉组
下载PDF
西藏玉龙铜钼矿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成辉 唐菊兴 +7 位作者 陈建平 郝金华 高一鸣 刘耀文 凡韬 章奇志 应立娟 陈志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45-1455,共11页
西藏玉龙铜钼矿是三江地区玉龙成矿带上的超大型铜矿。随着矿区开采工作的启动,矿区外围的找矿工作也逐步展开。本文在矿区外围找矿项目中,采用高精度离子探针方法对矿区及外围的岩体进行了年代学测试,获得玉龙铜钼矿两件含矿黑云母二... 西藏玉龙铜钼矿是三江地区玉龙成矿带上的超大型铜矿。随着矿区开采工作的启动,矿区外围的找矿工作也逐步展开。本文在矿区外围找矿项目中,采用高精度离子探针方法对矿区及外围的岩体进行了年代学测试,获得玉龙铜钼矿两件含矿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43.0±0.5Ma(MSWD=1.3)、43.8±0.7Ma(MSWD=2.6);矿区外围北部甘龙拉地区石英二长花岗斑岩成岩年龄为43.9±0.6Ma(MSWD=1.19),矿区外围南部的纳加扎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成岩年龄为41.4±0.6Ma(MSWD=1.6)。表明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岩体主要于中始新世沿碰撞产生的拉分盆地侵入、就位,并且具有由北向南逐渐演化的趋势。矿区北部地区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结合三江地区其他矿床的年代学数据和动力学背景,认为以玉龙铜钼矿为中心往北及往南均存在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玉龙铜钼矿 斑岩 锆石SHRIMP U-PB定年 找矿潜力
下载PDF
西藏玉龙铜矿床——鼻状构造圈闭控制的特大型矿床 被引量:31
9
作者 唐菊兴 张丽 +3 位作者 李志军 陈建平 黄卫 王乾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2-662,共11页
文章研究了背斜圈闭构造控制玉龙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的形成和矿体的分布。通过对成矿体系中各矿体的产出和形态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原生晕分布特征、圈闭构造的古构造应力场恢复等的研究,认为玉龙铜矿的斑岩型(Ⅰ号矿体)、矽卡岩型(... 文章研究了背斜圈闭构造控制玉龙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的形成和矿体的分布。通过对成矿体系中各矿体的产出和形态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原生晕分布特征、圈闭构造的古构造应力场恢复等的研究,认为玉龙铜矿的斑岩型(Ⅰ号矿体)、矽卡岩型(Ⅱ、Ⅴ号似层状原生矿体、Ⅴ号矿体上层矿体)、矽卡岩-次生氧化富集型(Ⅱ、Ⅴ号似层状次生氧化矿体)、角岩型(接触带角岩中硫化物矿体)、隐爆角砾岩型等矿体的分布受甘龙拉背斜的南段倾伏端的构造圈闭控制。因此,超大型玉龙铜(钼)矿床的形成与良好的背斜圈闭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玉龙斑岩铜矿 矿体类型 次生氧化富集 构造鼻 甘龙拉倾伏背斜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定年及其成矿学意义 被引量:34
10
作者 唐菊兴 王成辉 +3 位作者 屈文俊 杜安道 应立娟 高一鸣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玉龙铜钼矿床是金沙江—红河斑岩铜矿带北部的一个超大型铜钼矿,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几个铜矿之一。玉龙铜矿曾经作为我国新生代最典型的斑岩铜矿,在西南三江及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地质找矿工作中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但与其成矿作用有关... 玉龙铜钼矿床是金沙江—红河斑岩铜矿带北部的一个超大型铜钼矿,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几个铜矿之一。玉龙铜矿曾经作为我国新生代最典型的斑岩铜矿,在西南三江及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地质找矿工作中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但与其成矿作用有关的科学问题还尚待进行深入研究,精确的成矿时代及其成矿演化历史就是其中主要课题之一。文章对采自矿区钻孔的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铼-锇同位素定年,得到的等时线年龄为(41.6±1.4)Ma。5件样品的模式年龄表明,玉龙超大型铜钼矿床成矿作用的时间跨度约为1.5Ma,说明成矿作用是在较短时期内完成,反映了独特的成矿背景和成矿机制;成矿时代也表明玉龙铜钼矿形成于早喜马拉雅阶段变形变质造山高峰期与中喜马拉雅阶段变形变质造山高峰期之间,反映了独特的成矿背景和成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 玉龙铜钼矿 铼-锇同位素定年 成矿时限 成矿背景
下载PDF
西藏斑岩铜矿的前景展望 被引量:46
11
作者 芮宗瑶 陆彦 +2 位作者 李光明 王龙生 王义天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02-308,共7页
世界斑岩铜矿主要产于中生代—新生代环太平洋带、古特提斯带和古生代中亚—蒙古带,因为上述3带为聚合板块集中分布地区。中国西藏集中了金沙江聚合带、雅鲁藏布江聚合带和怒江—班公错聚合带,为世界上聚合板块最发育地区之一,具有较长... 世界斑岩铜矿主要产于中生代—新生代环太平洋带、古特提斯带和古生代中亚—蒙古带,因为上述3带为聚合板块集中分布地区。中国西藏集中了金沙江聚合带、雅鲁藏布江聚合带和怒江—班公错聚合带,为世界上聚合板块最发育地区之一,具有较长的大洋板块俯冲和陆—陆碰撞的造山历史,构造—花岗质岩浆十分发育,其中深源高侵位的花岗质斑岩分布广泛,对于形成斑岩铜矿和其他相关矿床十分有利,为找矿评价斑岩铜(金)矿很有前景的地区。笔者借鉴世界和中国评价斑岩铜矿的经验,同时收集了西藏近年来找寻评价斑岩铜矿有关的地质资料,对西藏斑岩铜矿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西藏 玉龙铜带 冈底斯铜带 班公错铜带
下载PDF
斑岩型铜矿找矿预测中环形构造的示矿作用——以玉龙—马拉松多子区为研究区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廷斌 别小娟 +3 位作者 吴华 胡紫豪 李建力 杨雪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3-149,共7页
在斑岩型铜矿资源潜力评价中,斑岩体是圈定铜矿最小找矿预测区的重要依据。研究表明,遥感图像上的许多环形影像与岩浆活动(包括斑岩体)有关。为了快速进行斑岩型铜矿成矿预测,利用遥感技术在西藏玉龙—马拉松多斑岩型铜矿周边地区开展... 在斑岩型铜矿资源潜力评价中,斑岩体是圈定铜矿最小找矿预测区的重要依据。研究表明,遥感图像上的许多环形影像与岩浆活动(包括斑岩体)有关。为了快速进行斑岩型铜矿成矿预测,利用遥感技术在西藏玉龙—马拉松多斑岩型铜矿周边地区开展了找矿预测。首先建立了环形构造的遥感解译标志;然后开展了环形构造的解译工作,研究了该区环形构造的展布特征;最后总结了由环形构造推断斑岩体的标志。结果表明,遥感解译的环形构造为该区斑岩型铜矿最小找矿预测区的圈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龙 斑岩型铜矿 环形构造 斑岩体 最小找矿预测区
下载PDF
西藏玉龙铜钼矿区斑岩体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成辉 唐菊兴 +7 位作者 侯可军 高一鸣 陈建平 郝金华 应立娟 章奇志 刘耀文 凡韬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2-304,共13页
文章对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含矿斑岩体及外围岩体进行了系统的锆石Hf同位素原位分析,测得玉龙含矿斑岩体的176Hf/177Hf值为0.282681~0.282884,εHf(t)为1.60~4.86,矿区外围北部甘龙拉石英二长斑岩岩体176Hf/177Hf值为0.282812~0.2828... 文章对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含矿斑岩体及外围岩体进行了系统的锆石Hf同位素原位分析,测得玉龙含矿斑岩体的176Hf/177Hf值为0.282681~0.282884,εHf(t)为1.60~4.86,矿区外围北部甘龙拉石英二长斑岩岩体176Hf/177Hf值为0.282812~0.282884,εHf(t)为2.39~4.92,矿区外围南部的纳加扎Y3石英二长斑岩岩体176Hf/177Hf值为0.282449~0.282894,εHf(t)为0.81~10.51,Hf同位素测试结果与亏损地幔地球化学储库的Hf同位素特征较为相似,表明本区成矿斑岩的源岩或源区可能来自亏损地幔,结合区域地球物理资料,认为玉龙斑岩铜矿带斑岩体是由软流圈上涌及其诱发的强烈底侵作用,使得本区地壳增厚继而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玉龙铜钼矿 斑岩 HF同位素 岩石成因
下载PDF
SHRIMP锆石年代学对西藏玉龙斑岩铜矿成矿年龄的制约 被引量:34
14
作者 郭利果 刘玉平 +4 位作者 徐伟 张兴春 秦克章 李铁胜 石玉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09-1016,共8页
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玉龙岩体侵入时限至少为2.6Ma,其中成矿前石英二长斑岩的年龄为43.6±0.8Ma,成矿期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的年龄为41.0Ma±1.0Ma,代表了两幕较大的岩浆活动。玉龙斑岩铜矿主体成矿年龄约为40Ma,... 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玉龙岩体侵入时限至少为2.6Ma,其中成矿前石英二长斑岩的年龄为43.6±0.8Ma,成矿期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的年龄为41.0Ma±1.0Ma,代表了两幕较大的岩浆活动。玉龙斑岩铜矿主体成矿年龄约为40Ma,长时限多期幕式岩浆侵入和成矿期物理化学条件的剧变,是形成玉龙超大型斑岩铜矿的主要原因。玉龙斑岩铜矿与金沙江-红河成矿带众多新生代斑岩铜矿一样,属于印度-亚欧大陆45Ma陆陆主体碰撞之后第一次大规模应力释放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年龄 锆石 斑岩铜矿 玉龙 西藏
下载PDF
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磷灰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红 梁华英 +2 位作者 赵燕 凌明星 孙卫东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32,共19页
藏东玉龙斑岩铜矿是我国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带。该铜矿带分布有大量的花岗斑岩体,这些斑岩体具有相似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仅小部分成矿,多数并未发现有工业价值的金属矿床。副矿物磷灰石除具有和全岩高度一致的地球化学属性外,其微量元素... 藏东玉龙斑岩铜矿是我国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带。该铜矿带分布有大量的花岗斑岩体,这些斑岩体具有相似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仅小部分成矿,多数并未发现有工业价值的金属矿床。副矿物磷灰石除具有和全岩高度一致的地球化学属性外,其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等对反映成矿过程中的流体演化和岩浆来源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本文对玉龙铜矿带周缘的6个成矿和4个不成矿斑岩体磷灰石进行了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含矿斑岩磷灰石富Sr、Ba、Th、Pb和Zr,贫Y,同时显示出富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和具Ce正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还显示,相对于不成矿斑岩,成矿斑岩磷灰石的Sr/Eu、Sr/Ce、Sr/Y和Th/U比值相对较低且变化范围相对较小,而Ce/Pb、Lu/Hf比值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La/Yb比值及变化范围与不含矿斑岩接近。此外,成矿斑岩磷灰石高的Ce/Pb和Lu/Hf和低的Sr/Ce、Sr/Eu、Sr/Y和Th/U比值说明成矿斑岩形成于更高的氧逸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龙斑岩铜矿带 含矿斑岩 不含矿斑岩 磷灰石 微量元素
下载PDF
基于数字矿床模型的西藏玉龙斑岩型铜矿三维定位定量预测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丽梅 陈建平 唐菊兴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5-570,共6页
西藏玉龙铜矿是世界级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位于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带上。目前对于这一令人瞩目的铜矿区的研究大多建立在二维的基础上。鉴于此,以"数字矿床"技术为手段,结合西藏玉龙矿区的地质特征,以Micromine... 西藏玉龙铜矿是世界级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位于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带上。目前对于这一令人瞩目的铜矿区的研究大多建立在二维的基础上。鉴于此,以"数字矿床"技术为手段,结合西藏玉龙矿区的地质特征,以Micromine软件作为平台,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构建起玉龙斑岩型铜矿区的数字矿床模型,开展资源的三维定位定量预测。研究表明,西藏玉龙铜矿Ⅰ号矿体体积大、品位低、资源量最多,外围的Ⅱ号和Ⅴ号矿体由于次生氧化,体积小而品位高,具有可观的富矿资源和优先开采的价值。对实例的研究也表明,基于数字矿床模型的研究方法在现代的矿产资源开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有着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矿床模型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 三维预测
下载PDF
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床物质来源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黄朋 顾雪祥 +1 位作者 唐菊兴 王立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9-435,共7页
本文运用多种地球化学方法,分析所掌握的有关数据,以玉龙斑岩铜(钼)矿床的主要矿体—斑岩型和矽卡岩-次生富集型矿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追索玉龙矿床成矿物质的来源。最终判定玉龙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或上地幔,有少量上地壳围岩... 本文运用多种地球化学方法,分析所掌握的有关数据,以玉龙斑岩铜(钼)矿床的主要矿体—斑岩型和矽卡岩-次生富集型矿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追索玉龙矿床成矿物质的来源。最终判定玉龙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或上地幔,有少量上地壳围岩物质加入。但在不同类型的矿体中,不同来源的物质所占比例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体 地球化学 成矿物质 斑岩铜矿床 斑岩钼矿床
下载PDF
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型 被引量:40
18
作者 陈建平 唐菊兴 +2 位作者 丛源 董庆吉 郝金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87-1900,共14页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是世界级超大型铜矿,从其发现开始迄今,众多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随着玉龙铜矿开发进入全面实质性阶段,迫切地需要对玉龙铜矿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分析成矿地质特征以及成矿模式,以便指...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是世界级超大型铜矿,从其发现开始迄今,众多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随着玉龙铜矿开发进入全面实质性阶段,迫切地需要对玉龙铜矿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分析成矿地质特征以及成矿模式,以便指明玉龙铜矿的找矿方向,达到增加储量满足后续开发的需求。笔者利用Micromine软件建立了主要矿体的三维立体模型,分析了矿体以及矿石类型三维空间分布规律。通过总结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同位素测年,厘定矿床成矿时代,建立出玉龙斑岩铜矿成矿模式。该模式的建立对于玉龙斑岩铜矿乃至三江地区斑岩铜矿床找矿突破和潜力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地质特征 成矿模型 玉龙
下载PDF
藏东玉龙铜矿床似层状矿体成矿物质来源 被引量:9
19
作者 胡明铭 郑明华 陈建平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73-76,共4页
本文通过矿物标型特征,稀土元素以及硫、铅稳定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玉龙铜矿床似层状矿体成矿物质具有多源性,其中一部分来自地壳深部或上地幔,与斑岩具有相同的母源。
关键词 成矿物质 似层状矿体 铜矿床 多源性
下载PDF
Eh-pH相图在玉龙铜矿床次生富集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明铭 郑明华 陈建平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2-85,共4页
玉龙铜矿床表生成矿过程中成矿物质主要呈碳酸盐络合物的形式迁移。以孔雀石、蓝铜矿组合为主的次生富集带是在碱性(pH= 7.15~11.55)、氧化(Eh> 0.14)的环境中形成的,所以它们相对靠近氧化带的上部及碳酸盐岩发育的地区分布。以赤... 玉龙铜矿床表生成矿过程中成矿物质主要呈碳酸盐络合物的形式迁移。以孔雀石、蓝铜矿组合为主的次生富集带是在碱性(pH= 7.15~11.55)、氧化(Eh> 0.14)的环境中形成的,所以它们相对靠近氧化带的上部及碳酸盐岩发育的地区分布。以赤铜矿、自然铜组合为主的次生氧化物富集带形成环境为弱氧化-还原(Eh< 0.16),它们常靠近氧化带的中、下部分布。表生成矿环境中CO2 含量高是玉龙铜矿床氧化带中黑铜矿极不发育的根本原因。pH值升高与氧化-还原电位(Eh 值)的降低是造成矿质沉淀(次生富集)的两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h-pH相图 次生富集作用 铜矿床 成矿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